都江堰心得体会(通用6篇)

时间:2023-10-03 19:03:18 作者:文锋 心得体会 都江堰心得体会(通用6篇)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它们可以是对成功的总结,也可以是对失败的反思,更可以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记录心得体会对于我们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心得体会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都江堰心得体会篇一

都江堰南桥作为中国古代水利奇迹都江堰的一部分,是我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珍贵遗产之一。上个周末,我有幸去都江堰南桥游览,深深感受到了这座古桥给我带来的震撼和思考。在此,我想分享一下我对去都江堰南桥的心得体会。

段落二:历史厚重的都江堰南桥

都江堰南桥所在的地方是中国古代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一部分,而都江堰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水利工程之一。在古代,由于四川盆地多山,水患频繁,当地人民苦不堪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年的都江堰设计者修筑了长约65公里的水渠,将岷江水引入成灌溉水源。而都江堰南桥作为都江堰的标志之一,承担着分水的重要作用。南桥由彼岸及此岸两座桥组成,穿过峡谷,把水分为两股,一股引入成灌溉水源,另一股则流往襄阳河。南桥上有古朴的牌坊和汉白玉雕刻,彰显着古代工程师对工艺美学的追求。站在南桥上,真的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人类的智慧。

段落三:自然与人文的交融

去都江堰南桥的路上,我感觉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交融。这里有茂密的竹林和清澈的水渠,远处是千年古刹和怀旧的农田。在南桥旁,还有一片翠绿的菜地,种着各种蔬菜和水果。这种自然与人文的交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个现代城市中,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很难得见到,但在都江堰南桥这里,我找到了这种和谐的体验,也让我对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段落四:对古代智慧的敬佩

都江堰南桥不仅仅是一座古代桥梁,更是对古代智慧和技术的敬佩之作。南桥作为都江堰分水的关键,设计非常巧妙。通过桥上的汉白玉雕刻,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工程师在建造它时的精细品味和对工艺美学的追求。而另一方面,南桥的分水功能也显示出古代工程师的高超技术。想象一下,在没有现代科技的情况下,他们能够设计出如此精确的水利工程,在古代的历史背景下,实属不易。这让我对古代人的智慧和能力感到敬佩。

段落五: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去都江堰南桥的旅程,让我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古代人通过设计和修建都江堰,解决了当时四川盆地的水患问题,也实现了农田灌溉和农业发展。现代社会中,由于人类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成为了重大问题。都江堰南桥让我思考,古代人是如何在没有现代科技的情况下,实现了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而在当今社会,我们应如何在追求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让我们的后代也能够享受到幸福生活。去都江堰南桥的一天,让我感受到了古代的智慧,也让我对现代社会面临的问题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总结

去都江堰南桥的体会让我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伟大和古人智慧的敬佩更加深刻。同时,通过感受到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和谐和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思考,也让我对社会和个人的责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我希望这次的经历能够成为我未来生活的一个指引,让我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为建设美丽的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都江堰心得体会篇二

我初知都江堰,是在初中历史课上。老师说,都江堰很伟大,它浇灌出天府之国的富饶。我问曾去过都江堰的爸爸,爸爸说,都江堰是个好地方,别有一番特殊的美感。这到底是什么样的地方,能在千万里山川河岳中名扬千古?我曾用各种介绍古迹的书籍去解开我的疑惑。在一堆复杂的介绍文字里,我认为,它不过是一个很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而已。

后来,当我发现自己在余秋雨先生《文化苦旅·都江堰》中,再次与它相遇,我才发觉我错了。那遒劲的文字后,是一个,我所不知的宏伟乾坤。

飞奔的力量,喧嚣的生命

先生用八个字,状都江堰之概貌:“急流浩荡,大地震颤”。仅此八字,我便觉着这般雄壮,天下无双。

在描绘都江堰之水时,先生将其与大海之水做了对比。“海水是雍容大度的聚会”。我也去过海边,遥望过无尽的水涯。大海留给人的感觉,几乎只有浩瀚与神秘,稳重与肃穆。然而,都江堰的水是奔向与之对立的一个极端的。先生说,都江堰的水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咆哮到令人心神俱夺。它们奋力冲击着堤坝,爆发着最强悍的生命力。

反复诵读了那几段有关水的描写,我却看见了另一个时空。永不服输,坚强豪迈——那分明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在束缚与压迫下,羸弱的病夫站起来了。他在生死存亡之际发出怒吼。东三省、卢沟桥上荡起不歇的回声,陕甘宁、大别山开始撼动。迷雾已开,黑云已破。一声啼鸣响彻大江南北——只见北京的金山上,雄鸡一唱天下白。

生无所息,都江堰的气概,中国的气概。

澄澈的思考,不懈的守望

都江堰是李冰的杰作。在李冰之前史上,恐怕只有大禹最为出名。可是大禹治水的故事,任凭后代史家在古迹中琢磨才得以完篇。这个在中国古史上能与大禹齐名的后代小官,却交给历史一个完整的都江堰,巍然屹立了千年。

他叫人绘制图谱,总结治水的“三字经”“八字真言”。这个从未学过水利的蜀郡太守,却担当起江水的军师,让桀骜不驯的千军万马,愿意听他智慧的调度。这也许就是他流芳后世的智慧所在,“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澈的人类学思考。”

他在世时,立三石人镇于江中测量水位,在汉朝被替换。其中之一竟然是李冰的雕像。汉代水官也许明白李冰永久的梦,把他永远留在了他牵挂了一生的都江堰之中。这尊雕像被土掩埋后,于七十年代出土。先生引用了一位作家见到雕像后的感慨:“没淤泥而蔼然含笑,断颈项而长锸在握。”这就是那个伟大却又平凡至极的李冰,在滔滔江边,握一把长锸,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开始了绵延历史的不懈守望。

生无所息,死亦坚守,李冰的精魂,中国先哲的精魂。

无私的慈母,华夏的脊梁

都江堰让旱涝无常的四川成了天府之国。世世代代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百姓,无不享受着它的福祉。诸葛亮在这里纵横,李白在这里登攀……它永久灌溉着中华民族。

先生写道“每当我们的民族有了重大的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提供庇护和濡养。”很久以前写此文的先生,没有料想到二零零八,这庇护之地却遭遇了一场毁灭性的灾难。令人无法相信,八级地震震垮了鳞次栉比的现代房屋,古老的都江堰却安然无恙。它以脊梁者的身份,撑起了四川。都江堰是一部见证了两千多年历史的史册,如今它还要继续见证下去,它还要亲眼看着四川人重建家园,再恢复天府之国的繁荣昌盛。奔腾不息的江水一直在向时空宣告:“中华民族,代代繁衍不息!”

永不折腰,四川的脊梁,华夏的脊梁。

都江堰,凝结着先人的血汗,代表着永恒。读了先生此文,方晓千年的史风已把它吹向岁月的心脏。我发誓我一定要去那里,因为冥冥中,我觉着有一股火热的力量在呐喊狂舞着召唤我。亲爱的朋友们,如果你们哪位将要去那里,请在江边多驻留一会吧。看看那奔腾的江水,想想朴素清廉的李冰,迎着江流高唱吧,你的心灵将会看见,宏伟的都江堰后,其实还有一个更宏伟的背景——大写的中国。

都江堰心得体会篇三

余秋雨穿行于历史文化的时空隧道,像苦旅中的行者,在探询中遴癣体悟着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都江堰》是文化游记,作者对历史文化遗迹都江堰与长城进行了对比,用现代文化意识观照历史文化踪迹,给古老的物象与峻伟的山水赋予了灵性,赋予了哲理意蕴。都江堰“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李冰父子不期留名却流芳千古。散文融情寓理,思辨色彩鲜明,语言酣畅、灵动,给人以审美的多-维享受。

一、想象在散文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想象创造的艺术之“虚”,可以为生活之“实”插上翅膀,使文章显得丰满、生动,富有艺术感染力。《都江堰》中的想象更多是对历史人物和历史场景的想象性还原,如“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润,是濡养,它要实施的事,既具体又质朴”,“这位汉代水官一定是承接了李冰的伟大精魂”,这些都是作者站在历史角度所进行的合理想象和艺术演绎。

二、对比是散文常用的艺术手法,它通过选择合适而恰当的参照物,将“本体”和“比体”进行对照,从而收到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彰显事理的内在逻辑的表达效果。在《都江堰》中,作者除了将长城和都江堰进行整体性对比之外,还把李冰与秦始皇、李冰与现代官场的衮衮诸公进行对比,从而更好地表现了都江堰被作者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的根本原因以及作者对李冰人格精神的高度赞美。

其他(具体的分析,也许能用上^-^)

一、本文在结构方面有什么特点?

文章第一部以长城为参照系,表现作者对都江堰的独特感悟;第二部分绘神绘色地表现都江堰的壮丽图景;第三部分由堰及人,展现李冰父子的精神风采。三个部分层层推进,脉络清楚。第一、三部分“虚”,以作者独特的主体感悟为中心;第二部分“实”,以对客观景物的生动描绘为重点,“虚”与“实”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第一部分以“它,就是都江堰”收尾,自然过渡到第二段对都江堰自然风貌的描绘。第三段以“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遥远得看不出画影的李冰”开头,通过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巧妙完成了文章结构由“景物”向“人物”的转移。文章结构流转自如,衔接自然。

二、作者对都江堰的情感有何变化?这样写有何好处?

在游览都江堰前后,作者的情感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游览前作者没有体会都江堰的价值,参观后作者对其高度赞美并深为陶醉。“我去都江堰之前,以为它只是一个水利工程罢了,不会有太大的游观价值。”但游览之后,作者不仅对其“景”情有独钟,认为“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而且对其“神”无比崇敬,“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这种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既深刻地表现了都江堰难以抗拒的无穷魅力,又使文章波澜起伏,可读性强。

三、对比手法的使用有什么好处?

文章除了将长城与都江堰进行多方面的对比之外,还多处使用了对比手法,如将“茫茫一片”的大海之水与“可捧可掬”的都江堰之水对比,将都江堰的水系图谱与20世纪的裁军数据、登月线路对比,将李冰“永远水气淋漓”的真学问与后世“早已风干松脆得无法翻阅”的“厚厚典籍”对比,将秦始皇筑长城的“雄壮、蛮吓、残忍”的指令与李冰筑都江堰的“智慧、仁慈,透明”的指令对比。这些对比手法的成功使用,不仅充分表现了作者对都江堰、李冰的赞美之情,而且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四、文章在构思和表达方面有什么特色?

余秋雨写散文,善于从有限的景物和事件中挖掘出深广的历史积淀、文化内涵。其文化散文常常以山水风景为“出发点”,以文化思考为“归宿点”,即通过对景物和事件的速写式描绘,表达作者对社会、历史、文化、人生、宇宙的独特思考,表现了作者强大的主体性、主观性,以及对客观景物、事件的“观照”和“审读”能力。《都江堰》以个性思考开始,以主体感悟结束,处处显示出作者对隐含在水利工程都江堰和历史人物李冰形象后面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进行深刻挖掘的明显动机,即使文章对都江堰壮丽图景进行生动描绘的第二部分,也充分表现出作者对“有我之境”的偏爱。

品味语言

余秋雨散文的语言优美,极富于个性特色。

一、作者力避熟语,追求自出机杼的个性化语言。如“野山荒漠”“颓壁残垣”“濡养”“卑处一隅”“心魄俱夺”“阴气森森”“惹人注目”“浚理”“邈远”“游观”“判然不同”“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股股叠叠”等词语,或改造熟语,或创造新词,体现了作者“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匠心,给读者以新鲜的感受。另外,“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他的这点学问,永远水气淋漓”“硬扎扎的水坝一座”等体现了作者对语言进行“陌生化”处理的艺术能力,“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被岁月的淤泥掩埋”“以使命为学校”等语言表述则形象幽默,富含哲理,给人启发。

二、作者对“四字词语”的偏爱和运用。除了上面所列举的诸多“四字词语”之外,如“渐觉滋润”“愈显清朗”“地震前兆”“海啸将临”“山崩即至”“急于趋附”“陡然一惊”“急流浩荡”“大地震颤”、“有所执持”“无所专攻”“金杖玉玺”“铁戟钢锤”“镇于江间,测量水位”等“四字词语”在文章中联翩而至,使文章读来很有气势。

三、比喻手法的使用。文章多次使用了比喻手法。以“乡间母亲”比喻都江堰,以“翻越各种障碍的马拉松健儿”比喻“吃够了苦头也出足了风头”的都江堰水流,以“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的连串喻体比喻都江堰的“骚动”和“声音”,以“金杖玉玺”“铁戟钢锤”比喻权势等,这些比喻手法的使用都使得文章生动形象。

都江堰心得体会篇四

都江堰南桥是位于中国四川省都江堰市的一座古桥,也是名副其实的一处风景名胜。最近,我有幸前往都江堰南桥旅游,并深深感受到了这座古老桥梁的独特魅力。以下将从众多游客的共同体验、南桥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古桥的独特设计以及个人收获五个方面,分享我对去都江堰南桥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众多游客的共同体验。当我走进都江堰南桥的时候,我被满目的人潮所震撼。来自国内外的游客汇聚在这里,都为了一睹这座古老桥梁的风采。大家有的在拍照留影,有的在寻找合适的角度欣赏南桥全貌,有的还在交流互动,互相分享对南桥的感受。这样的氛围让我感到非常温馨,仿佛我们成为了一家人,共同见证着南桥的美丽。

第二段,南桥的历史文化。都江堰南桥建于公元1174年,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这座古桥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一部分,是一个重要的交通要道,也是都江堰市的象征之一。站在南桥上,可以俯瞰整个都江堰水利工程,体验到古人智慧的卓越和工程的伟大。此外,南桥还有许多历史传说和民间故事,这些故事让南桥更加神秘而有吸引力。

第三段,自然风光。都江堰南桥位于青城山脚下,周围环境幽静优美。桥上可以看到清澈的都江水流动在岸边,两岸的柳树婆娑起舞,仿佛在迎接游客的到来。在南桥旁边有一座小山丘,上面种植着各种花草树木,四季都有不同的美丽景色。站在桥头,景色如画,让人心旷神怡,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

第四段,古桥的独特设计。都江堰南桥是一座建筑艺术的典范,它的设计工艺和建筑材料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南桥长约550米,宽约10米,共有13孔拱形桥洞,桥身由青石块砌成,圆形拱券独具特色。这些古老的建筑元素使南桥在众多桥梁中独树一帜,被誉为“中国优秀的水利工程之一”。

第五段,个人收获。在去都江堰南桥的旅途中,我不仅欣赏到了美丽的风景,还领略到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伟大。通过这次旅行,我对古建筑的魅力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感受。同时,我也体会到了旅游的乐趣和意义,旅行不仅可以放松身心,还可以丰富自己的见识和阅历。

总之,去都江堰南桥的心得体会是一次独特而美好的暑期旅行。众多游客的共同体验、南桥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古桥的独特设计以及个人收获,都使得我对都江堰南桥的印象深刻。这次旅行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中国的丰富历史文化,也让我更加热爱旅游,期待着下一次的冒险。

都江堰心得体会篇五

都江堰南桥是位于中国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的一座横跨岷江的古桥,该桥建于明代,历经了几百年的风雨洗礼,至今依然矗立在岷江两岸,成为了都江堰的标志性景点之一。最近我有幸来到都江堰南桥,亲身感受了这座古桥的魅力。在这次旅行中,我不仅看到了这座古老桥梁的独特之处,还领略了当地的风土人情,深感都江堰南桥是一座不可错过的景点。以下是我对这次旅行的心得体会。

首先,都江堰南桥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座古桥时,不禁为它的古朴和大气所吸引。桥面上采用了明代风格的大青石铺设,硕大而光滑的石块,一直延伸到对岸,仿若一条穿花径,令人向往。南桥全长三百六十八米,桥墩间的拱门造型优美,将桥面与江水连为一体。站在桥上,远眺岷江的浩淼奔流,触目所及之处尽是美景,令人心旷神怡。这座古桥给人的感觉就像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一座时光隧道,让人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其次,都江堰南桥展现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卓越之处。南桥所在的都江堰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以灌溉为目的的水利工程。它以巧妙的渠系和堤坝工程,将岷江水引入都江堰灌区,解决了这个地区的水利问题。南桥则是整个水利工程的核心部分之一,桥上的拱门不仅起到了行车和行人通行的作用,更是连接了两岸的水流。这种巧妙设计的水利工程,让我感受到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勇气,也令我对传统水利工程有了更深的了解。

此外,都江堰南桥还是了解当地文化的窗口。来到南桥,我发现桥边旁边建有一座小型的博物馆,展示了都江堰的历史和文化。在博物馆中,我了解到了都江堰的起源,以及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同时,我还得知了一些关于川剧和川菜的知识,这也是成都的特色文化之一。通过参观博物馆,我对都江堰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体验了当地的风土人情。

最后,都江堰南桥还是一座良好的休闲放松场所。桥上设有休息区,游客可以在桥上的长椅上休息,欣赏江水的美丽风景。桥下的河滩也是一个不错的休闲场所,可以欣赏到岷江两岸的自然美景。此外,江边还有一些小吃摊位,游客可以尝试当地的美食。在这里,我跟着一些当地人一起品尝了火锅和夫妻肺片等特色川菜,味道非常地道,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都江堰南桥,我不仅可以放松心情,还可以品味当地的美食,享受生活。

总而言之,去都江堰南桥是一次非常值得的旅行。无论是古桥的独特之处、水利工程的卓越之处,还是展示当地文化和休闲场所的各种设施,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为一座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江堰南桥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一直去探索和学习。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去都江堰南桥,继续领略它的魅力和精彩之处。

都江堰心得体会篇六

到了都江堰,我们准备顺江而下去游览这令世人叹为观止的工程。

一进景区大门,直扑眼帘的便是这美丽的风景,岷江水奔腾而下,浩浩荡荡,猛浪若奔;水甚是碧绿,两岸树木高山皆映于水中;山巍峨高大,虽已进入冬日,山上的树木却依然高大挺拔,负势竞上,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见证了这水利工程所经历的风风雨雨。丛林之间依稀露出亭台楼阁,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不一会儿,我们便到了索桥。一上桥,那摇晃的桥身打断了我的思绪,此时心惊胆战,桥下那呼啸而去的江水不禁让人生起一丝寒意——桥似乎随时要掉下去一样,我连忙走过索桥,跑到了鱼嘴上。这里早已是人山人海,大家摩肩接踵,涌向围栏,我们也凑了过去。这时,只见那浩大的岷江水像被施了魔法一般,自觉地分开了,分水之处泛着雪白的浪花和层层涟漪,十分美丽。后来一位导游阿姨介绍说;“这里是分水堤,在岷江之中,把岷江水分为内江和内江。外江是岷江主流,内江是灌溉用水。”我似懂非懂地听着,渐渐地着了迷。一眨眼,我们来到了飞沙堰。在堰上,那清澈的江水拍着水坝,似抚摸一般,丝毫看不出水急浪涌。但导游阿姨说:“这飞沙堰是分水堤和宝瓶口间的一道低矮的滚水坝,涨水时,利用水的回旋原理,内江超量的水流以及泥沙从这排到外江,从而保证灌区安全。使灌区水渠不会阻塞。”我听着听着似乎身临其境,看到了涨水季节时,急流甚箭的江水从这经过,在这再次分流的情景是那样壮观。我不由得叹服古人的智慧,李冰有何等的毅力,当时的科技工程有何等卓越,它的雄姿展现出华夏古代文明。过了飞沙堰,我们看到了一个似瓶口的狭窄缺口,原来这里有密如蛛网的渠道系统。啊!这样雄伟的水利工程,在世界上绝无仅有!它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一直发挥巨大的作用,造福于后人,心中对古人有着空前的敬意!

如今,都江堰依然美丽壮观,地震没有动摇她。下山后,走出大门,城市依然是那么繁华,新建的楼房一座座拔地而起,短短两年,有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丝毫没有地震的创伤,人们幸福快乐。这个工程犹如一座丰碑,她与城市雄辩地向世人表明:中华民族有创造人类奇迹的智慧与力量。

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心得范文2

今天,天气晴朗,我和妈妈去了都江堰,我们是从成都坐高铁到都江堰。到了都江堰我们从玉垒山那个方向向都江堰水利工程方向进发。这条路妈妈说有一段非常幽静的山路,并且看到岷江后,是顺着水流的方向走,能更好的理解都江堰这个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在成都平原西边的岷江上建造的,是全世界到今天为止,年代最长、唯一留存、以没有坝引水为特点的水利工程。2200多年来,至今仍然在使用,仍发挥很大效益。让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它是由李冰父子建造的。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比较大的支流,发源于四川北部高山地区。每当春夏山洪来临的时候,江水奔流而下,从灌县进入成都平原,由于河道非常窄,古时常常引起洪水,洪水一退,又有许多沙石。而灌县岷江东岸的玉垒山又阻碍江水向东流,造成东边旱西边涝。当李冰任蜀郡太守,他为人民造福,排除洪水之灾,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主体工程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达到了引水浇田、变害为利。另外一条则汇入长江。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分为都江堰渠首工程,这是都江堰灌溉系统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设施。都江堰渠首工程主要由鱼嘴分流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引流工程三大部分组成。它科学地解决了江水的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三者首尾相接。

鱼嘴分水堤坐落在岷江中游的顶端。它将奔腾而来的岷江一分为二,外江为原始河床,内江用于引流灌溉,它巧妙之处体现于两点。其一是它利用内江河床低而枯水季节六成引水,外江河床宽,所以洪水季节六成泄洪。所谓“分四六,平潦旱”正是这个道理。即表层水流入凹岸,低层水流入凸岸。于是沙石含量较少的表层水自然涌入内江,而底层水则顺着江弯的凸岸挤向外江,绝大部分沙石也就在外江河道上滚动、留沉。所谓“四六分洪,二八排沙”说的便是这个道理。

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心得范文3

这个暑假,我抱着激动的心情,和妈妈姐姐来到了魅力无限的都江堰。

到了都江堰,我们便顺江而去,一睹都江堰的绝美风采。

一进景区大门,映入眼帘的便是这美丽的风景,岷江水奔腾而下,浩浩荡荡,江水十分清澈,两岸的青青树木映入水中;山壮丽巍峨,树高大挺拔。走在小道上,树木的清香扑面而来,仿佛置身在那神奇美丽的仙境中,令人神清气爽。

不一会儿,我们来到了索桥。一上桥,那摇晃的感觉让我心惊胆战,桥下那汹涌澎湃的江水,看得我直心慌,凛冽的风吹过,带给人一种冰凉刺骨的感觉。桥摇摇晃晃的似乎随时要掉下去一样,我心一慌,连忙带着妈妈和姐姐走过了桥,跑到了鱼嘴上。这里早已是人山人海,大家个个都想看看这神奇的江水,我们也急不可耐,赶紧凑了过去。这时,只见那浩大的岷江水像被施了魔法一般,自觉地分开了,泛着层层雪白的浪花,十分美丽和壮观。

看着这汹涌的江水,我不禁想起古人的聪明才智。古时候闹洪水,人们也无可奈何。待到李冰的出现,他巧妙地将江水分流,一部分灌溉田野,一部分便继续流淌。李冰是有多大的毅力才能将江水分流,又费了多少脑经想出了这精妙的想法!

在参观风景的同时,我也赞叹古人无穷的毅力与智慧!

这个暑假,我知道了毅力与智慧并存,并且我十分的开心与激动!

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心得范文4

诗人山春曾在《灌阳竹枝词》中写道:都江堰水沃西川,人开时涌岸边。诗人运用巧妙的语言让我们见识了这神奇的都江堰。暑假,我领略了都江堰的美丽。

一来到都江堰,我便看到了湖边一颗颗的柳树。柳树小姐们的样子也算得上是婀娜多姿,千姿百态吧。这可是在夏天,柳树小姐们全都换上了轻柔的绿色长裙,宛如一位位绿衣仙子。往栏杆旁走,才发现栏杆上的雕刻技艺当真是无可挑剔的。有的图案是雍容华贵的凤穿牡丹,栩栩如生;有的是金龙出云的花样,十分有立体感;有的是含苞待放的菊花,可爱极了。

再往前走,便是十分着名的玉澜索桥了。索桥用铁索绑在半山腰,犹如一只风挂在半空中,只有游丝一线牵着。光是远远地望着,我便早已不寒而栗、胆战心惊了。人们走在索桥上一个个都紧抓着护栏,接着再一步步地挪动着自己的身体。还有一些人胆子大些,竟把自己斜倚在护栏上,不过却也十分笨重。只见索桥上的木板虽也结实,却稀稀疏疏。不过,走在吊桥上,听着下面潺潺的流水声,却也别有一番独特的韵味。下面的河川流不息,一点儿小小的波浪,让这原本就十分特别的都江堰,又有了一种独特的美。

再继续往上走,就来到了有“蜀中小西湖”之称的翠月湖。啊!来到这里的人无不赞叹这奇妙的翠月湖。她的美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这里景色宜人、风光秀丽、凉风习习。翠月湖的水真亮啊,亮得像一颗颗闪亮的钻石;翠月湖的水真净啊,净得像一面没有丝毫杂质的明镜;翠月湖的水真蓝啊,蓝的让人分不清楚这是天上还是人间;翠月湖的水真静啊,平静的没有一点波纹。这一个美丽的湖,应该是那天宫的瑶池从天而降吧。否则怎么会有一股“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观”的独特魅力呢。真是仙境呀!

走到观望台上,都江堰的大半景色映入眼帘。往下俯视,都江堰的宏伟的水利工程让人惊叹不已,江水平静而轻缓地往岷江流去。郁郁葱葱的森林像一片绿海,成群的坝子更是这水利工程的一大特色。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真是舒畅。

玉澜索桥,翠月湖,这些让都江堰变得古色古香。我希望有机会再去这美丽的都江堰。

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心得范文5

一来到都江堰,这个美丽的地方,我们就深深地吸引了。无论是这的空气,这的花草,还有那陈列着的图画。都给我们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先来说说那形态各异的雕塑吧。城隍庙里,城隍悠闲地坐在正中,而守护他的四大天王却满脸绷地紧紧的,庄严的坐在宝座上,手上紧握着自己的兵器,高度警惕着。脚还踩着许多动物,展现出大将的风范。

随之,我们踏着欢乐的脚步,听着优美的歌曲来到一个关卡——西关。这虽只是一座城楼但有着重要的意义,相传在西关的斗屏台上,这项伟大的工程的创始者,也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李冰。曾与蛟龙在此战斗过。李冰变成一头牛,和蛟龙变成的犀牛打斗起来,后来在李冰的计策下取得胜利,静静地去感受,仿佛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面再次浮现。

出西关没多久,玉垒关又跳了出来,站在城楼上,俯视岷江,将整个都江堰尽收眼底,让我们感到了快慰。

穿过安澜索桥,就到了都江堰重要地区——鱼嘴。由于这里的地形像一条大鱼的嘴,大家就称它为鱼嘴。旁边是座水闸,它封堵了外江水,使我们无法看到浪头一个接一个的壮观景象。只能看见岷江水流向飞沙堰。这次我们意外发现李冰制水时运用的重要工具——杩槎和竹笼。

从人字堤上走过去,再向前走,就是飞沙堰,虽说这只是都江堰的一小部分,但它为都江堰奉献了一份自己的力量。控制住了岷江的流量,并改变它的流向。在飞沙堰旁边,就是宝瓶口,这是一个很窄的缺口。就像一只宝贵的花瓶那一片狭小的瓶口。这个缺口,有效的控制住了岷江的流速,更让岷江可以更多移向它方。

不一会儿,我们就到了伏龙观。了解到了李冰,包括给予最大力量的堰工。出了观,就是一条名人道。开头是两只石乌龟扛着石碑静趴着。接着就是小龙喷泉,边走就可以见到吉当普﹑诸葛亮、阿尔泰等历史名臣。正当我们欣赏时,小舅喊我们去神龟池喂鱼,原来这里的鱼也特别爱吃辣子。

后来我们在一番欣赏后,我们依依不舍的离开了这项伟大的工程。带着游玩的疲劳,我们缓缓走出大门。

啊,多么美丽的地方啊!

参观都江堰水利工程心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