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孔子读后感 孔子学琴的故事读后感(实用5篇)

时间:2023-10-09 01:15:20 作者:书香墨 评语寄语 2023年孔子读后感 孔子学琴的故事读后感(实用5篇)

读后感是种特殊的文体,通过对影视对节目的观看得出总结后写出来。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孔子读后感篇一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孔子学琴的故事》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孔子是把活到老学到老完美实践的人,一辈子都在学习和创新的过程中,最后终成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等各种名誉。从孔子学琴的故事就可以看出了,孔子是一个好学的人,而且更好钻研,对于学问是孜孜不倦。

这故事历经几千年能保存在现在,可见这个故事影响了不知道多少人了,因为加入了咱们的团体才能够有机会来深入挖掘这个故事,也能理解这个故事。要是以往这个故事看了也就看了不留下任何记忆,更别说反思了。通过这个故事我体会到了几个方面:

知识能改变命运,知识也是博大精深的,我们学一辈子也不能将所有的知识都掌握,能真正的把自己所从事领域的内容学好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对于学习这块一定要抱有一颗谦卑的心,不然不能够找到你要学习的对象,只要是比你优秀的人都要去学习不管他是什么人。

这是句古语流传至今,脍炙人口,大家都知道,通过今天课程我反思我对这句话又有了新的认识,学习也要运用好三大思维模式,学习的'内容不能一把抓,不然就是往大海里撒盐。

学习是要带着目的性的去学,一定是自己在生活中,或者工作中碰到了什么问题,模棱两可的,这个时候需要做深入的学习,对于有点基础的内容,只要运用好单点爆破,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定能学习很不错。对于必须掌握,还很陌生的内容就要真正的像孔子学琴一样。

所学的内容一定不能多,少就是多,只求学习一个掌握一个。

孔子学琴是把学习方法描述的淋漓尽致,对于所学的内容,要通过目标细分把,把学习的终极目标划分成每个小目标,每天就为一个个小小的目标而努力,精益求精,少就是都,不求太多的内容,只追求学习的一个个小目标,学一个掌握一个。

纸上得来终觉浅啊,看在多的还是要落到实处,多实践几次,慢慢的锻炼,早入成为孔子的知音。这样就会养成各种好习惯了。

孔子读后感篇二

无论是历代封建皇帝,还是驰骋于历史浪尖的国学大师,抑或滚滚红尘里的芸芸众生都崇拜孔子和孔子的思想之精髓,经久不衰。

孔子是劳顿的、寂寞的。他鞍马劳顿去各诸侯国宣传自己的仁义之道,不辞劳苦,几经周折,食不果腹、遭人辱骂甚至大打出手是常有之事,这些从未改变过先师的意志,他的壮举怎是一个“苦”字了得!他有弟子三千,他要操持弟子思想、学业、品行之事,而且要“因材施教”,这哪是一个“忙”字了得!孔子“恓惶、无奈、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狗”,怎一个“惨”字了得!而比较孔子的劳顿和寂寞,当今教师的苦和忙碌就相形见绌了,孔子经历的,我们没有。

不久前,网络上曾有“孔子给于丹的情书”和“于丹给孔子的回信”之事,虽属八卦,我理解为,此类皆属众生对孔子思想和精神的不朽关注。

近年来,全国各地有不少朋友向我要孔子《论语》双语版,每每这时内心会涌起一种渴望,细读《论语》,可愿望一直未能实现,我想这应该是自己的愚钝和无知使然。这次拜读《跟孔子学当老师》真正受益了,所以,对这次读书沙龙活动,我内心充满了感动。

孔子读后感篇三

大家都知道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的创始人。有一次,孔子找他的师傅学琴,老师教了他一首曲子。过了几天,老师说:“你弹的已经很好了,该教你第二首了。”孔子却说:“我虽然弹的很好了,可是还没掌握好它的节奏,还需要多多练习。”又过了很多天,老师找到他说:“现在我可以教你第二首曲子了吗?”孔子说:“我虽然掌握了它的节奏,可是还没有掌握好音乐形象那,还要多多练习。”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学习不要光靠别人,要根据自己来判断来推测,就象孔子一样,学什么都要要求自己学的精益求精。

苗妈:苗苗自己选的《文人》上的文章,昨天看他老师没有安排日记,就让他自己写篇读后感,没想到他会找《文人》来写,喜欢历史,妈妈希望你能坚持。

孔子读后感篇四

今天晚上,我在家中读了一篇《孔子学琴》的故事,心里很受感动。

故事是这样的,孔子是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他是一个兴趣广泛的人。为了学习演奏七弦琴,他特地求教鲁国乐师师自襄子。孔子学了一段时间后,师襄子留了一首乐曲让他单独练十天。十天后,师襄子说:“这首曲子你已经会弹了,我叫你新曲子吧。”孔子说:“不行啊,我只是记住了旋律,指法还不熟练呢。”就这样,孔子仍旧弹着这首曲子,直到弄懂曲子的指法,完全理解曲子的内容,才请师襄子教他新的曲子。

孔子经常教育学生对待学习应精益求精,不断求索。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孔子自己就是这样做的。我读了这篇文章后,也应该像孔子一样,在学习上千万不要刚懂了一点皮毛,就以为什么都会了,应该不断认真学习,完全弄明白为止。

孔子读后感篇五

最近拜读了《跟孔子学当老师》,虽然谈不上读精,却也受益颇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学相长,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这些中国教育大地上的美妙风景,深深卷入了我们的教育生活得美好词语,蕴涵着一份宗教般虔诚、炽烈、隽永的教学之恋。

书中有两章的题目最吸引我我们有的,孔子没有和孔子有的,我们有吗?带着疑问,伴着好奇心,我细读了其中的内容,孔子没有能保障生活的铁饭碗即工作单位,没有固定的月薪、职称、或各种荣誉称号,更没有国家以法律来保护他的工作和薪水,最可悲的是连一段唯一的爱情,也因为李逵般的学生子路只知道扞卫男女授受不亲,认为老师不该有一份丢人的爱情而就此葬送了。正如作者所问,近乎光杆司令的孔子缘何能成为万人仰慕的先生?孔子究竟有什么呢?在书中我找到了答案:孔子有坚定执着的信念,孔子有修养。孔子有的,我们没有。孔子之所以值得学习,不仅因为他有我们没有的东西,更因为他的精神可以成为我们中国教师的根。我们以他的精神为根,不仅可以让自己的日常做人有一个中心,而且能让自己的职业生涯给学生带去一种文化或精神上的熏陶,使他们将来无论做什么也有源自中国文化的根。是什么使没有学校的孔子不愁没有学生?是什么使没有受过专业教育的孔子教出如此优秀的学生?是什么使颜渊、子路这样的学生孜孜不倦、一心一意地向孔子学习?我思来想去,终于明白了,是孔子的人格魅力、人文修养。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他一生不懈地教化民众,要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修身为第一要。孔子说: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那么,欲诲学生者,先修其身。孔夫子所说的修身,就是学习做人的道理,就是教化和教育,做有文化涵养的文明人。而修身的先决条件是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要努力观察和研究事物,探究事物的发展规律,不断获取高深的知识和智慧。有了高深的学问和智慧,就能心诚意实,言行一致,即使无人在时,也照常遵守道德准则,保持情绪平稳,平常心,没有忧患,很好地修身。

回想到自己,在从教的道路上虽然曲折蜿蜒,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也是一直不断地在学、不断地在提高自己。除了做好日常教学工作以外,其他有挑战性的工作任务,我也从来能乐意接受。因为,我想到,只要我去尝试了,去努力了,就肯定会有所获!毕竟,一个人能学有所成、学有所获、学有所用,这也算是一种所谓为人的乐趣吧!要是时时刻刻都在计算自己的付出与收获的不成正比,在斤斤计较中对工作敷衍了事、得过且过,既不能满足自己物质方面的需求,又不能找得精神上的支撑点,学无所成、一无所获,那才是人生最大的悲哀!也许大部分同行,也像我一样,还没有办法得到像孔子与教学那样柏拉图式的爱情,可是我们至少可以做到像孔子那样,在教学工作中因为自己学得新知识、新方法,或者帮助学生取得新进步,从而令自己活得饱满、活得充实、活得实在!这种为人师的快乐,往往有时候能使我们克服物质生活上的一些园囿与不足,而令我们更加热爱生活,从而坚定信念。

很多现代人会这样觉得:人生在世,就是辛辛苦苦学习十几年,忙忙碌碌工作几十年,然后等着年老,等着死去,人啊,就是生活的机器。但或许我们真的要从孔子的身上领悟到这一点:学习就是一盏明灯,失去它我们就很容易失去方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想,摆正了这样的心态,教书的哪怕还是一辈子的穷教书匠,也可能找到生活的意义和快乐。师者,永怀教学之恋,跟孔子学当老师,这是一段温暖的旅程,它让我深深的眷恋和无垠的自我期许,它会伴我快乐的'前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