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家乡的味道散文(优质8篇)

时间:2023-10-15 17:19:15 作者:薇儿 文秘知识 2023年家乡的味道散文(优质8篇)

决议是一种对于困难或挑战做出决策的书面声明,它能够鼓舞我们勇往直前,不惧困难。决议的制定需要遵循相关的法律和规定,确保决策的合法性和合规性。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关于决议的指南,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制定和实施自己的决议。

家乡的味道散文篇一

家乡的味道如同琢磨不透的爱情,让我难以诉说其中的百般滋味。我热恋着这里的一切,我坚信这些都会一次次钻进我的脑海。笔尖流出的文字定流进我脚下这片土地,我要对这里“寻根究底”,因为这里有我成长的印记。

元旦假期恰逢大伯家杀年猪,我和姐姐一行欢欢喜喜地回家吃刨汤肉。

家乡的冬天异常肃穆,那寒风索性封锁了山里的世界,远望却正是银装素裹。我在车里望着窝在山腰的雪,顿然如同一块面包上的奶酪。站在这儿,我的记忆顿然后退到过去的岁月。山水环抱的余家村,如同一部写满幸福的史书。

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熟悉。高大的马鞍山如同一座巨人卧于村前,那俊丽的山腰藏着各色的山珍。小时常跑到山上去采蘑菇,还有“刺老宝”和“春天”(山上一种可食用的一种生物)。山下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依村而过,它如同一条纽带缀在那儿。河里会有小鱼和螃蟹,小时候我就和妹妹在那河里整点海鲜产品。油炸螃蟹是村里每个孩子都喜欢的一道菜。啃着又香又脆的蟹脚,只听到耳朵里满是“咯吱咯吱”的声响。家里有很多好玩的地方。冬天里,和伙伴去扬子岩下面砸冰柱;秋天是最美的!满坡的稻田里洋溢着丰收的气息。对于我们这群孩子,喜欢的是稻谷收尽之际。我们在中坝的稻田里疯狂追逐玩耍。我们把电视里看到的和书本学到了,统统都释放在这一块块土地上。我们有时玩打鬼子的节目,一人一把秸秆枪就是抗日的武器。我们挥洒着汗水,我们的爱国心如田埂上的稻草熊熊燃烧。而对于我印象最深的要属那段《白蛇传》京剧:

“快把许仙交出来——啊!”

“大胆妖孽——哪里跑?”

“姐姐,我们不跟这个臭法海废话,我们一起淹了这个破金山寺!”

随后,一声声咿咿呀呀的歪唱就将这个故事推向了高潮。我也不知这段从哪里学来,总之这段对白成了我至今犹记的“童年音符”。

夏日时,我们伙伴几个就背着父母到“尿背后”(一个水塘名)里洗澡;春天我喜欢去干坝子看花。一个人站在高处,放远望去到处都是簇拥的鲜花。白的、黄的、粉的……各色的花瓣争相盛开,简直就是一个大大的花园。

吃刨汤肉是土家族特有的一种民间习俗。它彰显了人对于生灵的一种敬重,也传递着土家族人好客热情地性情。小时候恰逢吃刨汤肉的时候,孩子们就会欢喜好一阵。我害怕杀猪,因为我觉得那声音过于凄厉。我一听到杀猪的声响,就立刻躲进被子里不敢出来。

家乡的一切都似乎从未改变,改变的只有人们的容颜。而今熟悉的风景下整个一个陌生的自己。我用笔写下这些文字,却总觉得它们是湿润的。

年过花甲的大伯虽然两鬓已经开始出现白发,但是他身体还算健朗。大伯作为家里的长辈,哥哥姐姐们都很敬重他。温顺亲和的他有一副好心肠,大伯最疼我们这群孩子。婶婶也已经老了,头上也出现了白发。婶婶勤劳温和,常常为我们这些晚辈操碎了心。

爷爷奶奶去世许多年了,家里顿然冷清。父亲五兄弟,三个都背井离乡,而只有大伯和婶婶一直在那儿守护着我们心灵的.土壤。我怀念死去的二伯,我被他的刚毅和勤劳折服。他虽然躺在冰凉的土里二十余年了,可是他一直激励着我。过年大多时候都是在烟花爆竹声里混混沌沌地度过,最多就是围在火炉边吃火锅,甚至看看春晚。淡了,那份亲情淡薄得只剩一根微弱的电话线。反反复复的过年,而整个年味干瘪得如同一块毛巾。

岁月刮走了不单是容颜,还有那些远去的欢乐。

我真希望有那么一年,我们一大家人可以一起过年。可是这要多久?

这些都是家乡的记忆,这些都是家乡的味道,它如同我的文字深深浸透了我的骨子。牵着幺爷爷的手,听他讲着我们家族湖广填四川的故事。我有一丝莫名的心痛,它牵连着我脚下的这片土地和远方的心儿。

家乡的味道散文篇二

我从一个粘豆包找到一丝安慰

粘豆包,里面是红豆,外面是黏米面

是红豆的奉献,填满黏米的生命里

拯救出甜甜的一小段光阴。一个个粘豆包

像一个个亲人,在一起冗长的对话

更是长久的炙烤和蒸腾。女儿嚷嚷着去老乡饭馆吃粘豆包

小狗贝贝对粘豆包不感兴趣,人是人,狗就是狗

不是一路,而我不停地想,蒸屉里相依的两个粘豆包

正以不同的速度在消失,看不见方向,不知道是谁

是命运?但我分明感到,墙上的裂缝随着太阳歪斜

母亲举着一盏煤油灯,端着粘豆包,缓缓而去

那光亮,它能让我看见米缸里真实的粮食

和墙壁上曾经活着的父母。

我看见许多荞麦条,被厨师拨进锅里时

一些正在消失的景物泛现

我内心的疼无法解释

那荞麦条,越拉越长

而亲人的身影越走越远

据说,荞麦是最养生的,长生是真心相待

只顾孤独行走,不是一根面条的`梦想

这说穿了许多人生的秘密

世界寂静,听得见面条落水的声音

那穿越一生辽阔的馥郁,一场风暴过后

游弋缥缈的灵魂,幻化出荞麦花开温馨的镜像

而正如我在外漂泊流浪,坐在城市的老乡饭馆

期望和另一些亲人相遇。触摸下渐次幻化升腾。

饺子有半圆形或半月形、角形

有蒸的,有煮的

有素馅,有肉馅

我每次到老乡饭馆,都喜欢吃酸菜油滋啦馅的

好吃不如饺子,想把一团心香,从困窘的躯体里赎出

一直有人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该把那种馅

做成上马饺子,还是“汤中牢丸”

饺子的花样,都带着新鲜的笑声

每次年夜,都用饺子祭奠逝去的亲人,

在这喜庆的年夜,我的身体更沉重

而“饺子就酒,越吃越有”的一句谚语

微醉的大脑,将内心的悲鸣轻轻晃动。

家乡的味道散文篇三

每到月明的夜,我时常久久不能入睡,则独自一人伫立窗前仰望星空,那碧海晴空繁星稀疏,此时顿感心境寂寞,偶尔渐渐地觉得双眼湿润,模糊起来,有时细雨蒙蒙之夜也是如此,思绪瞬间把我带回家乡。

我的家乡在淮阴较为贫穷的苏北,而我的家就住在通往大海的盐河傍的一个极其普通寻常的小村庄里,门前还有一条弯弯的小河,零散的居住着几十户人家,四周是阡陌交错的水田和旱地,在我儿时的记忆里,每到夏天,我们常常尾随在爷爷的身后到门前那条弯弯的河旁转悠,聆听芦苇和蒲草被风轻轻吹佛摇曳所发出的声响,有时还伴有阵阵的蛙声。奶奶因自小缠布裹足不能远行,只能在门前屋后打鸡撵狗。等我长大后,清晰的记得父母为了艰辛的生活,起早贪黑日夜奔波,除了要参加生产队的集体劳作外,还想方设法甚至冒着投机倒把的罪名做点买卖,我的童年便在这里朦胧的度过。

那时,小村庄里每户人家都有一间做厨房用的锅灶,厨房房顶上都矗立着凸出屋顶的或方或圆的一根烟囱。为了应对下雨,有的还会用瓦片、砖头或是铁皮斗笠半遮着。

每到傍晚时分,在泛红的晚霞映照下,透过门前屋后的树隙会有袅袅炊烟升起。每当放学之后,我们还和同村的伙伴一起下地割猪草,此时有说有笑最感到愉快热闹。等菜篮子差不多装满后,我们漫不经心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有时也常常伴随着大人们一起从田头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中。大人们放下农具、拾掇零碎,开始做起了晚饭,这时又见屋顶的烟囱冒起了袅袅炊烟,然后一家人围在门外露天的桌旁,也不问饭食孬好,踏实地吃着,美美地聊着。不怕时间,不怕催促,有时很晚,最后上床睡个安稳觉。

特别到了深秋或者冬天,天刚蒙蒙亮,同龄的伙伴便y着粪箕成群结队结队的房前屋后拾粪,等到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各家的壮劳力早早的下了地。妇女们边留在家里为早出劳作的家人开始准备早饭。这时每根烟囱里都会冒出袅袅炊烟。清晨的炊烟,淡淡的、蓝蓝的,在村庄的房舍上优雅地轻舞飞扬,让人不由想起清晨田野树林里呈现的雾霭,像披着轻纱的梦。一阵风吹过,炊烟便调皮地迅速向蔚蓝的天空窜去,让你寻不着踪迹。村庄便也如脱下了轻纱般的睡衣,裸露出乡村初醒的清新与美丽。

到了春天青黄不接之际,尤其到了中午,饥肠辘辘的我走在放学的路上,远远的就能看见自家的炊烟。一阵一阵地直冒,袅袅升起。明知道尽管回家吃不上好的饭菜,甚至连饭都吃不饱,但是饭香早已吊起了我的食欲,此时赶紧加快脚步回家,美美的喝上两三碗稀饭,吃过之后,大家又开始各奔东西,忙里忙外。

后来,我上了县城中学,因为住校,一周才能回家一次,再见家乡的炊烟就少了许多。再后来,上了大学参加工作后,我再也难以见到它。只有在每次回老家的时候,我才能看见,而能让炊烟袅袅升起的一定是坐在灶膛边的父母。母亲早在十二年前就已离世,与我们天各一方,从此就看不到母亲一日三餐再为我们操劳做饭,从此烟囱冒出的袅袅炊烟又少了许多。接下来,就只见父亲孤单一人偶尔坐在锅灶旁,仍然使用近乎被淘汰的原始的锅灶,也只有这时才见烟囱冒出的袅袅炊烟,因为燃气灶已经替代了过去的土锅灶。

就在几个月前,父亲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如今,家里的灶膛还在,可是父母不在了,由此炊烟也没了。每次回到老家后,我都喜欢去家乡门前屋后转转看看,去门前那条弯弯的河旁走走,有时还爬上二楼平台特地看一看自家的烟囱,邻居的烟囱,甚至全村的烟囱。烟囱一个个高高耸立,可怎么也没有从前的感觉了。但是,那扑鼻而来的在空气中飘荡着泥土的“芬芳”,在城市里,肯定很难闻到这种来自泥土深处的真实气息。它虽带着某种浅浅的土腥味,又仿佛夹杂着一些青草的气息。这些平常而熟悉的味道,却给我以某种完全不同的感受,仿佛一下子又回到了儿时的感觉。

长期远离乡村,尽管老家的年轻人天天盼望着新农村的建设,能够快快拆迁,逃离农村这块未来才能充满希望的土地。但我很庆幸我所生长的那个小村还在。小村里的民房还在,厨房还在,烟囱还在。虽然偶尔难见几次炊烟,但我却还是十分开心。因为只要它在,我对故乡就会有种思念。而这种思念,则更是无时无刻、无处不在。

“几度芳草绿几度霜叶红,以往的同伴依然在梦中,他乡也有情,他乡也有爱,我却常在梦里故呀乡行。他乡山也绿,他乡水也清,难锁我童年一呀寸心”是啊!同样是蓝天白云,同样是晴空万里,同样是草长莺飞,同样是皓月千里,同样是星火璀璨,同样是山水绿树人家……总感觉少了点啥,心里头有点空落落的,当一句“月是故乡明”袭来,我算是理解了,那便是家乡的味道。

家乡的味道散文篇四

家乡的味道,还是扑面而来的水蒸气的味道。我喜欢从夜暮中归来,一进厨房,妈妈正忙着揭开锅盖时飘出来的水蒸气的味道。那夹杂着饭香的温暖,湿湿的润润的,一瞬间,就化开了,我在外面带来的冷漠和孤单。

我不知道别人想起家乡的时候会想起什么。而我,想起家乡的时候嘴角就会溢满微笑。

呵呵,想到了妈妈的微笑和树上老槐花的味道。

你有没有见过槐花。等花从青青的芽苞日渐长大到披了如玉般湿润洁白的外套,那甜丝丝的槐花香,就会弥散到空气里,让你不经意间,嗅到一丝甜蜜。妈妈的嗅觉是最敏锐的。她会笑咪咪的抬头看看。然后,去挎了小提篮,在长长的竹竿上绑把旧镰刀。那旧镰刀,高高的伸到树的枝丫间,嫩绿的叶儿鲜亮的逼人的眼,还有那,穿了白衣的槐花,象美丽的女子一般,含着一抺嫩绿的羞涩,那么地惹人怜。

妈妈的眼角总是那么慈善。农家妇女的衣服总是那么亲切温暖。我不知道那高贵的洋装站在槐花树下会是怎样的情形,但是,我觉得,妈妈站在槐花树下便是最美的风景。那一刻,仿佛我的母亲也是槐花树的母亲,是母亲的质朴温柔孕育出清新秀丽的儿女的模样。

家乡的味道,还是扑面而来的水蒸气的味道。我喜欢从夜暮中归来,一进厨房,妈妈正忙着揭开锅盖时飘出来的水蒸气的味道。那夹杂着饭香的温暖,湿湿的润润的,一瞬间,就化开了,我在外面带来的冷漠和孤单。记得那样的冬天,我们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就着暖暖的水蒸气,拿馍递饭吃着香辣的一大盆炖白菜。那样的饭吃的香呀。热热闹闹的无比温暖。有多少个伴着星星和月亮从远处归来的日子,我远远的就会跷望我们那个村的星星点点的灯光,我在寻着我家的那一盏,每次走近它,我几乎都是象孩子一般的飞奔着跑了起来,那双手敲着大门的力量,正是我对母亲,对她如扑在脸上的水蒸气般的温暖的渴望。家乡的味道呵,就是这样的`,这样的温润和温暖的味道。

家乡的味还有儿时我们那一大群玩伴身上的汗腥味。夏天的时候,我们总是喜欢聚在一起玩老鹰捉小鸡。一大群孩子在那个做母鸡的守护者的背后呼呼拉拉的跟着瞎跑,老鹰则机敏的去捕捉。每次都跑的我们一身臭汗,一脸憨笑,至今,那哈哈的笑声,那笑的捂着肚子忘了形的模样,还那么清晰的映在我的眼前,只要闭了眼睛,就能嗅到他们身上那热乎乎的汗腥味,那无忧无虑的酣畅淋漓的快乐的味道。

家乡的味道,还有贫穷的苦涩。那样愁雨涟涟的日子,爸妈在谋划着要卖掉家里的什么来替我们交学费。爸妈为着如何生计而愤怒的争吵。家乡的味道呵,让善良勤劳的背后也沾满烦恼。记得,我读师范的时候,母亲送我上车,她从口袋里掏出的是一毛一毛的角票。那些皱皱巴巴的角票,诱着我眼角的泪水。我那好不容易挤出来的一抺想宽慰母亲的微笑,却在母亲内疚的眼神里,忍不住,扑扑簌簌的滑落。窗外的母亲和车内的我。在挥手告别的瞬间,都已模糊了视线。

家乡的味道,还有那老屋,那厚厚的土墙壁,黑色的小木门,沾满灰尘的小纱窗;还有,还有院子里那棵大大的浓荫遮蔽的老槐树;开满南瓜花的蓠芭墙;还有粗声粗气说话的父亲,来来往往窜门的邻居乡亲;还有院子后面那一丛小树林里捉蝉的乐趣。

家乡呵!深呼吸,嗅嗅家乡的味道。

不管是酸甜苦辣,都那样的铭刻于心,久久萦绕。

家乡的味道散文篇五

有同乡从老家回来,妈妈顺便请他给我捎来了家乡的油炸麻花和丸子。打开包裹,扑面,那特有的一股久违的家乡的味道瞬间袭来,心,此刻激动,感动,温暖,并着有些微微的湿润。轻轻咬一口,那脆,那香,依然是我最为熟悉的味道——那是家乡的原味道呵。只是,自从到了南方,妈妈做的那些好吃的食品,也就只能是记忆中的事情了。但是眼前的麻花和丸子,却又勾起我对家乡深深的回忆。

那家乡的味道,是儿时偷摘的红红樱桃。我是个胆儿比较小的人,但是总有胆子大的伙伴,瞅准了前村伯伯不在家,便一溜烟跳进园子,眼疾手快,三下五除二就摘一兜子樱桃,然后分给大家品尝,于是我们一路上边吃樱桃边去学校,山路上便留下一串串嘻嘻哈哈的说笑,似乎连那樱桃的味道都快乐了起来。小时候,偷是个很忌讳的字眼,偷总是与坏孩子联系起来的。所以为了我们那一点薄薄的自尊,我们总说是拿了人家的,拿是拿了,还却无期。

那家乡的味道,是外婆家的一树桑葚。外婆是个和谒可亲的人,又做得一手好饭,所以我们常常喜欢去20里外的外婆家玩。每当外婆家后院崖壁下的桑树上挂了深红的桑葚,我们总不忘去外婆家尝尝桑葚的味道。那酸里带甜的味儿,尽直爽到心里去,回想起来那味儿真是太棒。桑葚吃是好吃,但不能多吃,吃多了准能倒牙。(倒牙是家乡话,桑葚吃多了牙酸酸的,软软的,连吃饭都会成了问题)吃完了桑葚,那个嘴唇,比那染色的还要浓上几分,于是我们常常又指着对方的嘴唇嘲笑彼此,这笑声便定格了我们吃桑葚的童年。外婆还是个挺细心的人。她每年都要养蚕的,摘了崖下略带泥土的桑叶往水里一浸,捞出凉干,才让蚕儿吃。外婆说带水的叶子蚕儿不能吃,蚕儿吃了会拉稀致死,所以细心的外婆早早会多准备几个筐,轮流将洗完的叶子摊开凉干,然后就喂了蚕儿。年幼的我们往往争抢着替外婆代劳,外婆于是就叮咛我们说,“叶子不能投放太多,投多了糟蹋,可别把蚕儿吃坏了。”看来养蚕还有学问呢。记得我们几个小不点连连跟在外婆后面拿筐递叶,然后看着蚕儿愉快地进食。看着看着小蚕儿就慢慢长大了,换了一次又一次新衣,变得又白又胖,这时外婆就拿来早已架好的蚕山,所谓蚕山不过就是用竹子搭的架子罢了。外婆把大蚕儿放到蚕山上,我们就认真关注蚕儿吐丝结茧成蛹。那份耐心现在想来是值得赞赏的。于是,记忆牵动了嘴角的笑,甜甜的,暧暧的。

那家乡的味道,是那一田田麦浪。当农民的忙碌换来一田麦浪,看着那麦浪,感受生命的葱茏,是心喜,是欣喜,更是希望。绿绿的麦浪是惹人的,直惹得人醉在了心里。曾经无知的我们还会拔上几棵小麦,搓取未成熟的麦粒放到嘴里咀嚼,殊不知这样的行为才是真正糟蹋了农民的辛劳。现在,倒是为曾经的无知后悔,忏悔。曾经为了一已私欲而置农民的辛劳于不顾,这错,其实真就错在了无知。当一田绿浪变成硕黄,再看那一田田黄的麦浪,那味道,那气息,会让人心涌动着感激。闭上眼,只用那鼻子一嗅,感觉像是丰收了一样,那个美,是喜悦,更是幸福。夏末,农民的收割是个大景像,我们西北农村那时的.收割全是人为的。人们大清早磨好了镰刀,带上草帽与干粮,就出了家门。出门在路上,全是收割大军,人们相互说笑着,谈着丰收,也分享着喜悦的心情,直到了叉路口便分了道各奔自家的田里去了。太阳的热烈是阻挡不了收割的人们,汗水虽然湿透了衣衫,但收割的劲头却越来越足。农民,一年的辛劳下来,最盼的就是丰收了,因为丰收就代表着日子有了着落,孩子可以去读书,一家人的生活不再艰难。

如今,也会在市场上看到一包包的爆米花,不由想起我们儿时的爆米花来。空闲时,有做爆米花生意的伯伯来到村里,支起火炉招揽爆米花生意,往往还没等伯伯吆喝,有麻利的孩子已端来自家的一碗玉米让伯伯爆一炉尝鲜。伯伯会生了火,用个小风箱把火催旺,一边在爆炉里装了玉米和少量糖精,用铁钳拧紧盖子,就放烤架上摇动加热。小风箱催得火旺旺的,伯伯手摇着爆炉转个不停。差不多加热15分钟左右,伯伯吆喝着让小孩子们躲远点,他则熟练地把爆炉拿下来往胶皮袋口一横,之后熟能生巧地一拧盖子,只听“嘭”一声大响,爆米花就蹦跳着出来了,有调皮的米花早已蹦出口袋外面去了,于是孩子们呼拉一冲,争抢着捡起落地的米花,管它干净与否,就直喂嘴里去了。刚出炉的米花脆脆的,清香又带些许甜丝丝,别提有多好吃。如今有再多的爆米花,却无论如何总是吃不出儿时的味道,所以常常对儿时的味道就格外地怀念了。

在记忆深处,一直记得家乡的小河是清澈见底的,那清清的水,缓缓地流动,阳光正好投在水里,一闪一闪,此时仿佛连水里的石头都灵动起来,调皮的泥湫刚好穿过,于是我们几个小伙伴一起便比赛抓泥湫。别看泥湫个头不大,但矫健是排第一的,还没等你手伸到水中,它疾速一滑,早已滑出了你手可以捕捉的范围。若是未及时躲避了的,刚好被我们抓到,于是就赶快投到早已准备好的瓶子里,装上水,任它在瓶里顾自游了。夏天的小河是我们儿童的乐园,打水漂,抓泥湫,甚至有胆子大的男孩脱了衣服在深水处练习游泳。那水的清澈,以及那欢笑声,无异成了记忆里最为美好的收藏。

如今,再也难以见到记忆中那清澈的河水,尤其看到现在的污水连片,就更想念家乡的小河,以及那家乡的山山水水。家乡的亲人并着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是我梦里近了的景,醒时念着的情。我知道,那家乡的味道,已是我今生珍藏着的温暖与最为难忘的眷恋。

家乡的味道散文篇六

行走在人世间的凡俗生活里,总有些东西会恋恋不忘。或人,或事,甚或只是一种味道。

秋天在有些人的心里,是风景,是情绪,是记忆。而于我,秋天的感触则是舌尖心头上的味道。

秋日,果实成熟,可供品尝之物甚多。如葡萄,桔柚,石榴,板栗等等,香甜的'味道充盈舌尖,亦满足心的需求。可无论怎样,一到秋日,我便怀想,怀想那一种其貌不扬的果实。它算不算得上水果我无从知晓,但在我心里它就是秋日里最好吃的水果。它长得很丑,状如鸡爪,故名鸡脚爪子。那鸡脚爪子树结出的鸡脚爪子果实,看上去特别寒碜,细而扭曲的形状,实在难登大雅之堂,所以从没见过哪个摊铺上卖过它。

童年时,可吃的水果很少。有时见到人家果树上的果子,难免会生出偷盗之心,亦会付出行动。但任凭我如何像野小子,我都没有去偷过那鸡脚爪子。村里只有一户人家有一棵鸡脚爪子树。妈妈总是关照嘱咐我,不许我去偷。原因有二,一是树太高,爬树风险太大。再者人家老妈妈孤身一人维持一个家,生活艰难。而我们为人要善,不能随意欺人。

不知是我听话,还是骨子里我是个善良的孩子,反正我从没有去爬过那家的那棵树。不过小的时候,每个秋天我总有鸡脚爪子果实吃。那时我年纪小,又粗心,根本不会去关心它们是怎么来的,我只知道吃,吃,吃。鸡脚爪子果实特别甜,在那个水果匮乏的年代,简直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令人忍不住一年又一年的盼着。

后来,仿佛一夜之间我就长大了。鸡脚爪子树也仿佛一夜之间就消失了。然后,许多年我再也没有吃到过鸡脚爪子果实。一年又一年的盼望就变成了一年又一年的怀想。

有人告诉我,可以在网上买到鸡脚爪子果实,我可以再次大饱口福。但我笑笑,坚定地拒绝了这一做法。

我宁愿让这一怀想永生永世地怀想下去。有时得不到的遗憾何尝不是人世间最美妙最幸福的事。得到了,也许它只是一种充斥了过多糖分奇丑无比的普通果实而已。

久远的美好也许永远只适合凭吊,回味。

一切都有时效,彼时彼日,只是彼时彼日。

家乡的味道散文篇七

“老板,来一碗热汤冷面!”

家里头养的鸡、鸭、鹅都是留着卖钱的,下的蛋也很少吃,等蛋攒到足够多了;它们长到足够大了,妈妈会在逢集市的时候,拿去换日常用品的。给我的那一块钱是好几个鸡蛋换的,尽管那一块钱只能买一个面包,对于儿时的我来说,也是相当的奢侈了。

画画用的2b铅笔都是用饭钱偷偷买的,一个礼拜几乎是不吃中午饭的,攒下的钱大都买笔、纸、本了。偶尔也会吃一回热汤冷面,看着热腾腾的锅里煮着白净净的面,碗里倒点辣椒,撒点香菜,放点盐,捞出面,盛满汤,淋上香油,扑鼻而入的是淡淡的面香,满满的一碗面,吃到连汤都会喝的干干净净,还是觉得不够饱,常常在想——要是能吃两碗该多好啊!

那天,姐姐说“她后悔上高中了,如果是我上高中一定不会像她这么辛苦了,她脑袋笨都是死记硬背的,而我聪明……”我笑着劝喃喃不停的姐姐,“我性格好动,就不是那上学的料,你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就好了,也不要给自己那么大压力,一切都会好的……”

回城的路上,失落弥漫着心,其实我是想上学的,我是想画画的,我想…有个美好的未来,可一切都是想想……我记得非常清楚,离校时老师语重心长对我说,“成功的路确实有很多条,但上学是唯一的一条捷径!”“夏夏,你天生就应该学习,你的头脑聪明、反应又快、记忆力还好,谁不上学都不可惜,唯独你,不上学太可惜了……”老师,我知道您对我好,我知道您说的都是对的,现实让我选择了一条艰辛的人生路,但我坚信我会走好,而且会更加斗志昂扬的前行!不论哪一种生活都是自己的选择,都是对生命的一种完美体验,也必将是一场无法复制的精彩。至今我依然没有后悔当初的选择,虽然没有什么成功的事业,可是我的内心很丰满,灵魂很安逸,虽然我不上学了,可是我从没停止过学习。

现在生活好了,可是永远也忘不了我那青葱岁月的独特味道,每年都会回九台几次,每一次都会去火车站边上那家老店,一碗热汤冷面,吃的是过去,是回忆,是遗憾,是不甘,是无奈,是心酸……更多的是今天的幸福!

家乡的味道散文篇八

希望这篇有关于记忆的味道的文章,能让您有所收获

“一根,一根,又一根……”我不知道这是我数的第几根灯柱了。坐在车内看着车窗外的景物如老式放映机般静静的放映着。从一地到另一地的旅途总是乏味的,且让我精疲力尽。左手握拳托着下巴,只是这样呆望着窗外,就像是“思想者”,是的,我正想着什么,或者说我在回忆着什么,但就是无法抓住,不知道那是什么。

一路上看到了很多,都市那奢靡的灯火,乡村静寂的田野,远处高楼一闪一闪的警示灯如同深暗夜空中的烟火,灿烂而耀眼。许多画面都让我触动,我想即使是顶尖的画家也画不出这样的画面吧。曾几度,想用手机把这些拍下来,但对焦时才蓦地发现,你看到的只是那一瞬,下一刻它面目全非。

不知过了多久,恍惚间闻到一丝香味触动了我的神经。那不是香水的味道,也非果香,那是种奇异的味道,令我着迷。我四处张望,想找寻味道的来源,只因那香味与我记忆深处的味道是如此的谋合。良久,一无所获,香味也不复存在,我都怀疑它是否真实出现过,亦或是只是我记忆深处的一丝泄露所导致的感官的瞬间迷失,我不得而知。唯一让我确信的是我记得那味道,就像是内心深处的烙印。

香味源自一支笔,准确的说是源自笔的主人。只是我已记不清那是几几年的时候拥有过的笔,它的主人是谁,叫什么名字也已无法忆起,就仿佛那是一段前世的记忆。我只依稀记得几个破碎的拼图:白色的裙子,迷人的`微笑以及那奇香。我们总会在某时某刻,因为某件事、某些人、某段经历而深深着迷,或者说是俘获我们的心,并且成为我们内心深处不可磨灭的印记。那一年俘获我的心的却是一支蓝色的有着奇香的笔。我总是固执的认为我们拥有着过去,存在当下,而未来却是未知的。固执终成偏执,真的是这样吗?蓦然回忆过去,却发现过去如同深夜月下的天空,是如此的苍白,如此的模糊。而引以为豪的现在,也只不过是与我擦肩而过的一瞬,下一刻现在已成过去。原来任何事物都无法永久拥有。

……

车子依旧行驶,车内有个人一直呆望着窗外就像是个“思想者”,虽然不知道他在想着什么。

已过了大半的路程,目的地应该不远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