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教案背篼教学设计(精选14篇)

时间:2023-12-28 23:57:22 作者:文锋 工作计划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运用的各种教育手段和策略,以实现教学目标。接下来是一些五年级教案的分享,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有关教学设计的参考和启示。

火把节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瞥、栩、眶、忡、蝶”5个生字,学会“瞥、瓷、栩、寄、琢、眶、遮、胶、陌、堪、晕、歹、徒”13个生字,掌握“瞥见、陶瓷、栩栩如生、琢磨、眼眶、遮掩、胶卷、陌生、疲惫不堪”等词语。

2.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威廉叔叔为什么夸奖纳塔莉是个聪明的孩子,学习纳塔莉聪明、机智和勇敢的精神品质。

3.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动作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纳塔莉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能够机敏地地将陶瓷虎口里藏的宝物--胶卷进行调包,躲过了歹徒的搜查,保护了胶卷的故事,体会纳塔莉的聪明、机智和勇敢。

教学难点: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动作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特点。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瞥、栩、眶、忡、蝶”5个生字,学会“瞥、瓷、栩、寄、琢、眶、遮、胶、陌、堪、晕、歹、徒”13个生字,掌握“瞥见、陶瓷、栩栩如生、琢磨、眼眶、遮掩、胶卷、陌生、疲惫不堪”等词语。2.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把握课文内容。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

二、初读预习1.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本课生字和不懂的问题,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指名读课文,读后进行简单评议。3.组织交流。(1)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三、检查预习1.读词(1)指名读2.“虎口藏宝”的“宝”指什么?(胶卷)3.谁藏的?为什么藏?怎么藏的?通过读书初步解疑。

四、理清文章层次1.全文围绕着“藏”字,分几部分来写的?第一部分(从开头到“他为什么又要让我再把它藏起来呢?”)写纳塔莉从陶瓷虎口中发现了一卷胶卷。第二部分(从“纳塔莉把胶卷塞进衣服口袋……”到“好了,大功告成!”)这部分写陌生人搜查胶卷、纳塔莉藏起胶卷、歹徒枪走被调了包的胶卷的过程。第三部分(从“那两个家伙一溜烟似的离开了……”到结束)写威廉叔叔知道纳塔莉巧妙地保住了胶卷惊呆了,高兴地夸奖纳塔莉“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威廉叔叔为什么夸奖纳塔莉是个聪明的孩子,学习纳塔莉聪明、机智和勇敢的精神品质。

2.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动作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纳塔莉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能够机敏地地将陶瓷虎口里藏的宝物--胶卷进行调包,躲过了歹徒的搜查,保护了胶卷的故事,体会纳塔莉的聪明、机智和勇敢。教学难点: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动作的刻画,来表现人物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来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谁的一件什么事?

二、深入学习,感悟理解。

(一)抓人物言行、心理,体会文章主要内容。

1.浏览全文,“塔莉玛”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聪明、机智……)。

2.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用笔画出塔莉玛的动作、心理,仔细读读,谈谈体会。

3.小组分角色朗读(二)朗读体会1.分角色小组内练习。

2.小组汇报,全班同学中你认为谁读得好,为什么?(评读)。

四、巩固练习1.读本课生字,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记住它们的。

2.读句子,回答括号里的问题。(课后练习第3题)。

3.读读写写。(课后练习第4题)。

板书设计:18、虎口藏宝。

发现胶卷--藏在虎口。

搜查胶卷--翻箱倒柜(机智聪明)。

胶卷调包--保住胶卷。

体育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2.认识“媳、轧、卉、赢、祠”5个生字,会写“谣、筒、媳、虐、累、州、憔、悴、套、效、率、踏、卉”13个生字,掌握“歌谣、虐待、劳累、憔悴、效率、花卉、赢得、举目无亲、衣食无忧、百感交集、潜心研究、应运而生”等词语,理解“衣衫褴褛、乌泥泾布、衣被天下”等词语。

3.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媳、轧、卉、赢、祠”5个生字,会写“谣、筒、媳、虐、累、州、憔、悴、套、效、率、踏、卉”13个生字,掌握“歌谣、虐待、劳累、憔悴、效率、花卉、赢得、举目无亲、衣食无忧、百感交集、潜心研究、应运而生”等词语,理解“衣衫褴褛、乌泥泾布、衣被天下”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准备。

出示演示文稿(预习题):

1.你认为黄道婆是怎样的一个人,举例说明。

2.全文写了黄道婆的几件事?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自由读书,把词语读正确,句子读通顺。

2.检查词语。

(1)听写。

虐待漂泊思念传授歌谣研究创造推动认真赢得。

(2)订正。

3.演示文稿:默读课文,从听写的词语中选择几个词语,说说文章讲了什么事?

三、理清文章结构,学习概括主要内容。

1.读课文,试着给文章分段,并说说每段的段意。

2.把段意连起来读读,这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出示演示文稿:。

黄道婆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棉神”。黄道婆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压迫而流落崖州,并向当地的黎族人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黄道婆向父老乡亲们传授植棉技术和改革纺织生产工具。黄道婆去世后,人们对她的功绩的追念。

(1)读读这段话,有没有问题,想想怎样修改,就简练通顺了。

(2)学生分组讨论修改主要内容。

出示演示文稿(修改后的主要内容):

黄道婆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棉神”。她不堪忍受封建家庭的压迫而流落崖州,并向当地的黎族人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随后她回到家乡,向父老乡亲们传授植棉技术和改革纺织生产工具。黄道婆去世后,人们很怀念她的功绩。

(3)谁能总结出连接段意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重复的删去,啰嗦的地方要用词语概括。缺少连接词的地方加连接词。)。

3.本文主要写谁?她做了什么事情?

(黄道婆在崖州学习植棉方法和纺织技术,并回乡教给家乡的人民。)。

4.讨论一下,学会了几种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

5.讨论结果。

(1)连段意,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2)抓主要人物的主要事件归纳主要内容。

四、交流有关黄道婆的资料。

出示演示文稿:。

黄道婆(约1254-?)又名黄婆。我国元代著名的棉纺织技术家。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县华泾镇)人。出身贫苦,小时为童养媳,不堪虐待,逃离家乡后流落到崖州(今海南省的三亚市),向黎族人民学得纺织技术。1295-12间,她返回家乡,着手改革纺织生产工具,创造了轧花车、弹花弓、纺车,改革了织机,提高了生产效率。她热心地把纺织技术传授给乡人,促使松江一带棉纺织业繁荣发展,对当时植棉和纺织业起了推动作用。至今她的家乡仍建有黄母祠。北京的国家博物馆里还陈列着她的塑像和松江布。

五、布置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2.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民谣……”

1.听了这段民谣,你知道了什么?

(黄婆婆能帮人织布,她是个织布能手。)。

2.还想了解什么?

(黄婆婆为什么要叫这儿的人织布。两只哨子,两匹布是什么意思?黄道婆她自己织布的水平有多高……)。

二、初读课文,试着解疑。

1.自由读书,试着从文中找到答案。

2.初读课文后,你可以回答哪些问题?

生:她教的是自己的家乡人。

生:她是在崖州学会了织布,并且生活得很好。

生:她从小受公婆、丈夫的虐待所以……。

三、深入质疑,探究学习。

(为什么她要放弃衣食无忧的生活回到那个让她受苦的地方?)。

2.读读文章,你能否找到答案。

3.学生读句子。

出示演示文稿:。

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常常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终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

(1)从这句话中你们读懂了什么?批注在自己书的边上。

(2)指名有感情地读。

(3)出示演示文稿:

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常常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终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

虽然黄道婆在崖州过得衣食无忧,但是她思念家乡。每次想起家乡的贫穷和人们劳作的艰辛,黄道婆便百感交集。终于,到老年的时候,黄道婆毅然搭上顺道的海船,回到了故乡。

对比读读这两句话有什么新的感受。

(特别思念家乡)。

(4)是啊,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她想念。

在中秋佳节的时候,她想念。

(5)从中你觉得黄道婆是怎样的一个人。(爱家乡)。

5.从文章中什么地方感受到黄道婆爱家乡?

6.你认为黄道婆是怎样的人?

生:聪明,改进了纺纱的工具。

生:手艺高超,教大家织物上绘画。

生:为家乡做了很大的贡献。

生:杰出的人才。

7.资料补充。

(1)找有关黄道婆推动家乡变化的内容。

(2)出示演示文稿:

各种各样布的图。

松江布的图。

(3)看到这一切,如果作为黄道婆的家乡人,你现在想对这位老婆婆说些什么?

四、自主归纳。

1.出示演示文稿:

黄道婆对家乡的爱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

2.学生填写手中的小练习。

五、读写结合。

1.出示演示文稿:

我对集体的爱表现在:

2.学生讨论发言。

六、布置作业。

把黄道婆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课题17、爱如茉莉课型阅读课课时第一课时。

学材分析。

文章用清新、朴实的语言记叙了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这件小事,告诉我们真爱就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芬芳怡人。。

学情分析。

文章选材典型,看似平实的文字却蕴含着人生基本的哲理和情感,相信学生联系生活能很好地理解。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延伸到生活中,学生心灵会比较容易受到触动,引导他们去揣摩细节描写。

学习目标知识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写其中9个生字,并记住字形。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

能力目标。

2.通过具体的语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培养语感;真切体会“如茉莉一般的爱”是让人回味绵长的爱、是了无痕迹的爱、是心有灵犀的爱。

情感目标。

3.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生活中的爱,让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受到情感的熏陶。

学习重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有关爱的细节描写,体会父母之间平淡而真挚的爱,进而理解“真爱就像茉莉”。

导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法教法点拨法、自读自悟法。

导学流程学生学习活动教师导学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新课。

出示课题。

联系旧知导入,可以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的氛围。

呈现目标。

渗透学法。

(2分钟)1.自学课文。

(1)圈画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3)初步理解课文大意。

自主学习。

讨论研究。

(10分钟)交流:1、(1)你学会了什么字?(从音形义三方面说)。

(2)是怎么学会的?(方法指导)。

(1)你准备怎样读好课文?选择难的句子读好。

(2)在小组中读。

(3)自告奋勇读。评。

3、说说课文大意。

师组织交流,维持纪律。

根据目标进行细化提问,引导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习得方法。

交流点拨。

达成目标。

(10分钟)(2)“寻思”、“随手”与“一本正经”:抓三个词语的对比体会母亲内心世界就像茉莉一样羞涩、含蓄而芳香。

蹑手蹑脚:形容脚步很轻。为什么蹑手蹑脚?怎样蹑手蹑脚?(做动作)。

师点拨:指名分节读课文,相机指导读好一些难读的句子,理解一些词语。

同步训练。

关注慢生。

(10分钟)现场写生字作业,挑最差的学生的作业展示,让好的学生检查纠正,后进生再修改,再展示。

质疑问难。

总结拓展。

(5分钟)学生提出问题,教师组织解决。

体育课

教学目标:

1.认识“疤、嘘”2个生字,学会“疤、洛、膝、碍、碟、嘘、臂、肘、饶、憋、握”11个生字,掌握“伤病、膝盖、碍手碍脚、小菜一碟、双臂、胳膊肘、握手、嘲笑、旁若无人”等词语。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体育课上涅利在同学、老师、妈妈的关心和鼓励下,是怎样爬上横木顶上的,体会涅利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品质,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体育课上涅利在同学、老师、妈妈的关心和鼓励下,爬上横木顶上的故事,体会涅利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疤、嘘”2个生字,学会“疤、洛、膝、碍、碟、嘘、臂、肘、饶、憋、握”11个生字,掌握“伤病、膝盖、碍手碍脚、小菜一碟、双臂、胳膊肘、握手、嘲笑、旁若无人”等词语。

2.帮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2.能正确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爱的教育》这本书的封面。

1.看到这个书名,你会想到什么?

2.今天,我们就从中选取其中一个小故事读一读。

二、自主预习。

1.出示ppt(预习提示):。

第一步:读课文,画出生字自学,争取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第二步: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第三步:画出自己不懂的内容。

2.学生自主预习。

三、检查预习。

1.听写。

伤疤膝盖碍手碍脚双臂碟子握住。

2.出示ppt:

(1)指名读。

(2)“饶”字,换掉一部分可以变成哪些字?

3.出示ppt:

君临天下。

(1)指名读。

(2)君临天下什么意思?

(3)文中指谁,在什么时候有君临天下的感觉。(文中指诺比斯在爬上横杆很得意时)。

(4)那把这个词放在句子里该怎么读?

4.课文主要讲了谁?(涅利)。

写了涅利的一件什么事?

四、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全文围绕“涅利”上体育课,在同学和老师的鼓励下,锲而不舍地爬上横木这件事,分几部分来写的。(默读、分段)。

2.讨论、交流。

五、再次读书,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了解体育课上涅利在同学、老师、妈妈的关心和鼓励下,是怎样爬上横木顶上的,体会涅利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品质.

3.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体育课上涅利在同学、老师、妈妈的关心和鼓励下,爬上横木顶上的故事,体会涅利自强、自立、自信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是怎样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特点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体育课》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因为涅利太瘦弱了,妈妈认为他做不了那样的活动,所以前来请求校长免去涅利的体育课。但涅利硬是不同意。在体育课上,涅利用他那瘦削的手抱住横木往上爬,在同学们的鼓励下涅利终于爬到了横木顶,站到了平台上。)。

2.谁给你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

(涅利加仑德洛西……)。

二、深入学习、感悟理解。

(一)默读课文,找出写上体育课的段落,多读几遍,用笔画出描写涅利的语句,反复读几遍,把读的感受批注在文章边上。

(二)组织交流。

1.出示ppt:

可怜的小家伙,他使出了全身的力气,脸都憋紫了,豆大的汗珠从他额头上滚落下来。

(1)仔细读读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涅利太弱小了,他使出了浑身的力气……)。

(2)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使出全身憋紫汗珠滚落……)。

(3)抓住这些重点词,读出感受(学生抓重点词练读)。

(4)假如你就是“涅利”能告诉大家你心中是怎样想的吗?(一定要坚持)。

(5)读出你的坚定,再来读读这句话。

(6)还从哪些句子感受到涅利的坚持不懈,找出来读读。

2.换位体验。

(1)看着涅利那样的吃力,如果你是他的同学,你想怎么做?(鼓励他、帮助他)。

(2)我们一起来鼓励涅利,用鼓励的语气来读读同学的话。

出示ppt:

1.对自己说……。

2.对老师说……。

3.对妈妈说……。

4.对同学说……。

3.提炼中心。

文章读到这儿,评价一下文中人物。

三、深入探究,引发讨论。

2.学生讨论。

3.组织交流。

四、总结归纳。

你能用图形来表示一下人物关系吗?

五、板书设计。

17、体育课。

涅利:爬横杆--自强自立。

老师、同学:鼓励--关心、爱护。

五年级教案:《背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通过抓重点句的方法来理解课文;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3、深刻理解山里孩子的淳朴和勤劳;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谈话:

同学们,你们和山里的孩子交过朋友吗?他们都喜欢干些什么?

一、导入。

1、这节课,老师也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一位山里的孩子,你瞧,这他就向我们走来了----(多媒体出示、配乐朗诵第一小节)。

2、找重点句。

这是一位怎样的孩子呢?你从哪句话看出来的?(出示重点句)。

3、读重点句,你会发现什么?

为什么说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4、出示学习提示。

二、讲读课文。

1、小组学习。

(1)轻声读课文。

(2)找一找文中哪些具体事例体现写了山里孩子的勤劳。

(3)边读边按顺序用(1)(2)(3)......标出。

2、反馈。

(一)学习5、6、7小节。

1、学生说具体的体会到勤劳的事例,

2、找出课文内容读出来,并说出从哪个词中体会到勤劳。

如沉甸甸、捧出山柿子。

3、在读这一段,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山里的孩子不仅勤劳还很淳朴。

是啊,这是一个多么勤劳淳朴的山娃!

4、学生说从采药材中体会到。

理解积攒的意思便体会到了勤劳。

5、学生说7小节能体会,从汗水和泥渍中体会到。

(1)女生读第7小节。

(2)说说撩、揩的意思。

(3)自读这一节,你读出了什么?(抿着小嘴微笑,劳动不怕累)。

那么请你也抿着小嘴对老师笑一个,是啊,你们可真是勤奋的孩子。

(二)、学习第4小节。

1、学生说从这段体会到勤劳,读出相关句子。

2、出示动词填空。

3、请学生自己换着读一读,体会动词的准确性。

4、请学生小组研究读,从中你能读出什么(对路熟悉,路很远)。

5、指名读,看谁能读出轻快,读出熟悉的感觉。

6、齐读。

山里的孩子就连这蜿蜒的'山道都是如此的熟悉,真不愧为勤劳的孩子。

(三)、学习2、3小节。

1、学生说事例。

2、反问:为什么这里也能体会,我们怎么也看不出?

3、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说出理由。

4、自读这段,想想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体会拟人的写法)。

5、出示句子比较。

读句子说不同----读出不同。

山风梳理着他蓬乱的头发。

山风吹着他蓬乱的头发。

6、小组合作学习。

小溪对他说着悄悄话。

小溪发出轻轻的流淌声。

鸟儿在树枝上叫着。

鸟儿。

依依送别,约他明天再来。

7、品读句子。

自读个别读齐读。

8、学习第3小节。

(1)学生说事例和理由。

(2)同桌一起读句子发现疑问。

为什么说袅袅升起的炊烟是妈妈高高扬起的手臂?

(3)你能用动作把他表示出来吗?(动作表演理解)。

(4)男生读句,女生表演。

(三)学习第8小节。

是的,这是一个多么勤劳的山娃,使我们情不自禁的说道。

1、齐读:哦,山里的孩子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2、去掉哦字自读最后一句,体会有何不同。

3、说说哦的含义。

4、在齐读这一句。

三、总结全文。

1、认识了眼前这位山里的孩子,那自己跟他比一比,想对山里的孩子说些什么呢?

2、学生说体会。

3、朗读诗。

老师也有很多话要对这位山里的孩子说。千言万语汇成一首诗。

《山娃子》。

归来了,山娃子。

带着一身的汗水、泥渍,

带着一路的雨露、晚霞,

归来了。

大山是您童年的田地,

山风、小溪、鸟儿,是您亲密的伙伴。

蜿蜒的山道,是您梦的小径。

沉甸甸的背篼,

是您理想的翅膀。

哦,山娃子,

背篼里盛着一座大山。背篼里盛着一个勤劳的童年。

四、课堂小练笔。

写下要对山娃说的话。

体育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来说说,《体育课》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因为涅利太瘦弱了,妈妈认为他做不了那样的活动,所以前来请求校长免去涅利的体育课。但涅利硬是不同意。在体育课上,涅利用他那瘦削的手抱住横木往上爬,在同学们的鼓励下涅利终于爬到了横木顶,站到了平台上。)。

2、谁给你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二、深入学习、感悟理解。

(一)默读课文,找出写上体育课的段落,多读几遍,用笔画出描写涅利的语句,反复读几遍,把读的感受批注在文章边上。

(二)组织交流。

1、出示:

可怜的小家伙,他使出了全身的力气,脸都憋紫了,豆大的汗珠从他额头上滚落下来。

(1)仔细读读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涅利太弱小了,他使出了浑身的力气……)。

(2)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使出全身憋紫汗珠滚落……)。

(3)抓住这些重点词,读出感受(学生抓重点词练读)。

(4)假如你就是“涅利”能告诉大家你心中是怎样想的吗?(一定要坚持)。

(5)读出你的坚定,再来读读这句话。

(6)还从哪些句子感受到涅利的坚持不懈,找出读读。

2、换位体验。

(1)看着涅利那样的吃力,如果你是他的同学,你想怎么做?(鼓励他、帮助他)。

(2)我们一起来鼓励涅利,用鼓励的语气来读读同学的话。

3、提炼中心。

文章读到这儿,评价一下文中人物形象,交流人物品质。

三、深入探究,引发讨论。

2、学生讨论、组织交流。

四、总结归纳。

1、你能用图形来表示一下人物关系吗?

2、你受到什么启示?

板书设计:

17、体育课。

涅利:爬横杆--自强自立。

老师、同学:鼓励--关心、爱护。

节约用水五年级教案教学设计

1、(出示一透明杯清水)教师:小朋友们看看,老师的杯子里装了什么?(水)。

教师:水有什么用呢?

2、幼儿回答,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投影。

3、教师带领幼儿小结:水可以喝,可以洗衣服,可以洗水果,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动物、植物、整个自然界都离不开水。

二、了解水的珍贵。

1、教师(以神秘的口吻):

我要告诉你们一个大秘密,我们的地球是个大水球,地球上有许多许多的水。这个就代表我们地球上的水。(出示“水的分布”投影)。

教师(指着投影上的深蓝色的水说:“这是海水,海水我们很难利用。”

(这里的“水的分布图”可以让幼儿的圆形介绍这些水中,有许许多多直观感受到淡水的稀少)。

2、教师(指着投影上星星点点的浅蓝色):这些一点一点的是淡水。淡水和海水比起来怎么样?(非常少)。

教师:这非常少的淡水中,怎么有一些是黑颜色的呢?

3、播放投影“被污染的水”

教师:刚才我们看见的水是什么样的?——(脏的、黑乎乎的)。

(这时出示水污染的图片,可以让幼干干净净的。现在,我们看看图上儿直观的感受到被污染的水有多么脏)。

教师:对,这样的水都是被污染的水,被污染的水能喝吗?(不能)。

教师:对,被污染的`水还需要我们治理它,让它变干净起来。

4、播放投影(干涸的河床)。

教师:这是什么地方?(没有水的河)。

(这张“干涸的河床”让孩子们第一次知道没有水的小河是什么样,从而体会到水的珍贵)教师:这个地方原来都是有水的,是由于许多原因它不再有水了。

5、教师总结:我们地球上的水虽然很多,但是淡水却非常少,而且这非常少的淡水中有一些正在消失,还有一些正在遭受着污染,我们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越来越少。

2、幼儿讨论:用白花花的自来水的哪些做法是对的,哪些是不对的。

(这里图片的出示可以帮助幼儿了解到什么做法是对的;什么做法是不对的,如洗车浪费水是不对的;洗手后关紧水龙头是对的;开很大的水洗手太浪费,也是不对的;用妈妈洗衣服的水拖地是对的;洗澡擦肥皂的时候还开着水,是不对的。从而增强他们节约用水的意识)。

3、教师:还有没有其他节约用水的方法呢?我们一起来想一想吧。

4、幼儿回答。

5、教师带领幼儿总结:洗手时,水龙头开小一点;用淘米水浇花:用洗衣服的水拖地……只有我们每个人都爱惜水,节约用水,我们地球上的水资源才不会越来越少。

四、幼儿绘制节水标志,进一步激发幼儿节约用水的意识。

2、幼儿绘制节水标志,教师巡回指导。

3、活动:比一比。

比一比,谁的节水标志画得最清楚。

4、请幼儿将自己绘制的节水标志贴到幼儿园需要贴的地方。

金钱的魔力五年级教学设计教案

知识与能力:.认识课文中的4个生字,积累有关语言。熟读课文,了解故事发生的情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从内心批评和唾弃托德和老板在金钱面前的丑恶嘴脸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描写人物的语言的揣摩,把握托德和老板的特点,感受课文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的传神之处。

课前准备课前介绍《百万英镑》的故事梗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出示课题金钱的魔力。

2.自由读课文,思考:从课文的描写中看,金钱到底有怎样的魔力?

3.课堂交流。

同时,还要让学会生朗读相应的课文,以检测学生认识生字,读通课文的情况。

1.默读课文,思考:

(1)读了课文,你对托德和老板有什么感受?用一个词来表达你的感受。比如:讨厌、喜欢、厌恶等。

(2)你的这种感受来自于什么地方?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段,说说理由或有感情地朗读。

2.小组讨论,形成组内意见,推选发言人。

3.课堂交流,谈谈感受。

一般情况下,学生一致的感受是讨厌或厌恶,但也不能排除有些学生有不同的感受,但要让学生把话说完,注意学生分析的理由是否言之有理,同时也要注意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

理由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

(1)托德:从刻薄的嘴脸到一脸的窘况,主要集中在托德笑容的变化。

(2)老板:从耻高气昂到过分殷勤,主要集中在他说的一场段话中。

4.讨论,我们为什么要厌恶或讨厌他们呢?托德和老板有什么特点,可以用哪些词语来概括。

2.交流各自的观点,展开讨论。

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要随机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体会描写的传神之处。

3.有感情地朗读第六自然段和第十一自然段。

1.课外阅读《百万英镑》。

2.背诵第6自然段。

课后小结

五年级数学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以两位小数的意义为主要研究对象,向前联系一位小数与整数,往后发展到三位小数和四位小数,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小数概念以及记数方法。例1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切入,先教学两位小数的读法,再感受两位小数的含义,学生体会两位小数的意义不是很轻松的。而小数部分的读法与整数部分不同,又是他们初学时感到不习惯的。从有利于教学出发,例题先讲两位小数的读法,再让学生感受到两位小数的含义。例2通过数形结合,建立小数的概念。

1、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分数的基础上认识小数,知道什么是小数,小数的意义,学会分数、小数的互化。

2、培养学生的理解空间想象能力。

3、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小数的意义及小数与分数的联系。

多媒体课件

用分数表示下面的数。

1角=()元,1分米=()米。

2角=()元,1厘米=()米。

1分=()元,1毫米=()米。

1、出示例1:用“角”或“分”作单位,说出下面物品的价钱。

指名回答问题。注意学生回答问题时要完整。

橡皮的单价0.3元是3角;信封的单价0.05元是5分;练习簿的单价0.48元是4角8分或48分。

(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既使学生消除对这三个小数的陌生感,又为下面体会小数的意义埋下伏笔。)

2、教学小数的读法:

你能读出下面的小数吗?鼓励学生大胆尝试。

0.05读作:零点零五;0.48读作:零点四八。

引导学生总结读整数部分为0的小数的方法:

从左往右依次读出各位上的数。

3、初步感受两位小数的含义。

想一想:0.3元是1元的几分之几?0.05元是1元的几分之几?0.48元呢?

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0.3元是1元的十分之三。

(学生根据三年级的知识,完全可以回答出第一个问题。)

0.05元是1元的百分之五。提问:为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可以作如下的引导。)

思路:1元=100分,1元平均分成100份,1份是1分,1分就是1元的_____;0.05元是5分,是5个,也就是1元的_____。

根据上面的思路,让学生说明0.48元是1元的。

学生回答:1元=100分,1元平均分成100份,1份是1分,1分就是1元的_____;0.48元是48分,是48个,也就是1元的_____。

观察板书:

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看到0.05和0.48都是两位小数,都表示百分之几。

4、“试一试”

a、理解:1厘米是米,米可以写成0.01米。

指名理解1厘米为什么是米。

(1米=100厘米,1米平均分成100分,1份就是1厘米,1厘米也就是1米的,就是米。)

b、用米为单位的分数和小数分别表示4厘米与9厘米。

学生回答并说名理由。

c、观察板书:

这三个分数都是什么样的分数?(百分之几的分数)

这三个小数呢?(两位小数)

我们知道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那两位小数又表示什么呢?(百分之几)

1、出示例2:

把什么看作“1”?(正方形)

看着图形将和写成小数。学生自主填空后回答。

提问:0.1表示什么?0.01又表示什么?

五年级s版9西风胡杨

自开学以来,学校积极响应洋思教学的先进理念,不遗余力地鼓励并号召我们全体教师尝试运用“洋思”模式在教学中实践。我以《西风胡杨》为例做了大胆的尝试。现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得与失总结如下:

1.用真实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

上课伊始,我先给学生展示一组胡杨的图片,让他们对胡杨有初步的了解。看完以后,有的学生说胡杨留给自己的印象是美,有的学生说胡杨已经伤痕累累,太可怜了!还有的说胡杨在沙漠中很孤独!……进而出示有关于作者潘岳的简介和“帮你了解”两个补充内容为学生后面理解作者的情感做铺垫。

2..用清晰的教学目标增强学生学习动力。

3.俗话说: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

我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教授学生学习方法。比如给文章划分层次这一教学环节,我总是和学生一起重温给文章划分层次的要领,久而久之,多数学生根据要领能很快完成。当然也有产生分歧的时候,有时候学生们争论得很激烈,我认为学生们围绕同一个问题产生分歧应当是好事,因为课堂上本来就应该有异样的声音存在,这才能使大家进步。在我的引导下,意见最后达成一致。还有我发现文章的第二、三、四自然段结构相同,内容相似,就有了我先详细讲解第二自然段内容,三、四自然段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学的想法。在讲解第二自然段时,从抓中心词和重点句入手,帮助他们深刻理解胡杨的品质。在此过程中,我特别注意让学生关注学法,讲完之后让学生自己总结本段的学法,回答问题的学生都能说出其中的三、四个步骤,我又用ppt完整地展示学法,在明确学法后采取小组自主、合作、探究的办法,让他们自学。语言是一门艺术,我用了一些激励性的话语使学生自学氛围空前高涨,每个人都是一副不甘示弱的样子。看到这样的场景,我心里暗暗自喜。在反馈时学生们都争着、抢着回答,效果很好。

4.配乐朗诵,激发情感。

学生朗读时我选用了不同的背景音乐。文中1-4自然段是介绍胡杨的地理位置及赞美胡杨的品质的内容,我选用了比较柔美的音乐,帮助学生走进意境。5-6自然段写的是胡杨孕育了西域文明,但拓荒与征战破坏了它的生存环境,我选采用了班得瑞的名曲《童年》,那哀伤的音乐透露出胡杨对往日西域文明的惋惜以及唤起民众对自己命运的关注。在不同的背景音乐的陪衬下,学生朗读起来更能够走进作者心灵,走进胡杨。

当然初次尝试“洋思”的我,在教学过程中更存在不少缺点:

1.初次使用洋思教学模式,由于对其先进理念领悟不深,因而还处在摸索阶段。给学生自学的时间太充足,导致第一课时的学习目标2没能完成,不得不延续到第二课时,造成“前松后紧”的局面。

2.虽然花了很大的精力自己制作课件,但在使用过程中出现过遗忘播放现象。究其原因是教学思路清晰,但对课件的使用梳理还很不够。

3.第7、8自然段虽然能抓住“祈求”和“坚信”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的感情,但没有讲透。这一点我们几位老师都感到特别困难,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

4.学生在汇报第3、4段胡杨“无私”和“悲壮”的品质时,如果能全部板书上就能更好地为学生背诵其中的一段理清思路。但是由于我写粉笔字的速度较慢,只能板书中心词.从而导致学生的背诵没能更好地完成.

5.在“总结写法,指导写法”这一环节,草草了事,后来又利用中午时间进行补救。

以上几点不足都说明我驾驭课堂的能力还很有限,基本功不扎实,时间分配不合理,在处理教材等问题上与老教师还存在很大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不断学习、探究新课程标准,深刻领悟其理念。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扎实训练教师基本功,提高自身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西风胡杨》教学反思(s版五年级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通过文诗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朋友间依依惜别之情。

3、初步感受中华诗文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古诗诵读的兴趣。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

朋友即将远离,人海茫茫,再次相遇不知何年何月。请再读课题。(生有感情地读课题)。

2、师:从课文1、2自然段的学习,我们知道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板书“饯行”),他们二人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板书“依依惜别”)。

3、师:好!让我们打开书齐读课文的1、2自然段,再次用心去感受那份藏在心底的深情。(生读)。

二、朗读感悟。

1、师: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指名接读)(点击课件,出示李白的话)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李白说的话,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在你有体会的地方做上标记。(生自读)。

2、交流体会:从李白说的话中体会到了他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体会到了那份依依惜别之情。

3、从哪些词看出李白很敬仰孟浩然?(“您”、“夫子”、“兄长”、“老师”、“令人敬仰”、“誉满天下”……)师相机画出。

4、理解“诗篇誉满天下”时,请学生背诵他的古诗。(《宿建德江》、《春晓》……)再读“誉满天下”一词两遍。

就是这个满腹诗篇的孟浩然,不愿意与贪官污吏为伍,不想做官,李白还有一首诗,就是这样赞美孟浩然的。大家一起来读。(出示《赠孟浩然》)。

师:孟浩然年轻的时候,他不愿意为官,他宁愿和青松白云相伴到老,他的人品怎能不--生读“令人敬仰”,再读一遍。

指名学生读李白的话,读出那份敬仰之情。

5、师:从哪里又体会到了依依惜别之情?(生答:“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满饮此杯吧”)交流体会。师:不知何日才能见面,未曾分手,已经盼着再次的相见。从这里,足见他对孟浩然的难舍难分。请学生把李白的话再读一次,大家听一听这份难舍之情。

6、师:在我们班谁是你的知己孟浩然呢?请接着读孟浩然的话。你知道什么叫知己吗?(友谊深厚的朋友,在一起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师:好的。你是他的知己,他是你的故人,相信你们一定心心相印,能够感受到话中那份难舍之情,一起读一遍,我们大家再听一听孟浩然的话。

7、师:(画出此句)王勃的这首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什么意思呢?(生答)。

师:虽然我们会分手,但是我们的心却永远在一起。请同学读孟浩然的话,评价。

女同学你们来做一回李白,男同学做一回孟浩然,我们一起合作一下,再现一下那个话别的场面。师引,读白,女生读,男生读。

8、师:多么感人的话别呀!(板书:话别)不忍别,终需别。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点击出示第4自然段)。

友人登上了船。--(生读: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生读: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小船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生读: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师:不能,为什么?(生答)。

师:你能将自己的理解融会在你的朗读中吗?配上音乐。(指名一个一个读)。

师:(想象说话)别时的话语仍在耳边回响,往日一起饮酒作诗的欢乐场面一幕幕又在眼前闪现,一种淡淡的离愁在心间弥漫着……白帆渐渐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此时此刻,李白会想些什么呢?(指名说)。

来,伴着音乐一齐读一读。

10、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李白目送友人孟浩然登船远去(板书:目送),触景生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点击出示古诗)。

考考学生是否知道“之广陵”、“故人”、“西辞”等词语的意思。找出文中与诗句相对应的解释。试背古诗。

三、积累拓展。

将课前布置搜集的送别诗拿出来大家交流,把写有送别诗的书签送给好友。

香玉剧社号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常香玉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品质。

2、指导学生会认本课2个生字,运用已掌握的学习方法理解词句,读懂课文。

3、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常香玉捐献飞机的原因及经过,学习常香玉爱祖国、爱人民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了解常香玉捐献飞机的原因及经过。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质疑解题。

1、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自读提示,说说提示为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

(1)读一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2)说一说常香玉在抗美援朝中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3)想一想课文赞扬了常香玉的什么思想。

三、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文,读通句子,读准字音。

2.默读,大体了解课文内容。思考上述你质疑的问题:你读懂了什么?哪里没读懂?

(1)思考后自由发言,概述课文内容。

(2)请同学们把没有读懂的语句,和上下文联系起来多读几遍,多读多想。还不懂的,作上记号,有疑问的,把问题写在旁边。

四、细读课文,质疑交流。

1.把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

2.重点学习“常香玉捐献飞机”这一部分。

(1)请你运用我们学过的“一边读,一边想”的读书方法,找出描写常香玉在捐献飞机的过程中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句子。

(2)想一想,你从中了解到常香玉的什么思想。

3.交流。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求发言者,先交代探讨的是什么问题,再说说是怎么读书思考的,然后阐明自己的见解,在交流中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与感受。

4、探究:说说你心目中的常香玉。

五、谈一谈:学过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

拿出积蓄。

捐献飞机卖掉汽车多次立功。

(为抗美援朝)全国义演。

常香玉爱祖国、爱人民。

香玉剧社号

(一)谈话导入。

我们通过学习课文,认识了我国古代的女纺织家黄道婆和英国在护理事业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南丁格尔,今天我们再认识一位女性,她就是我国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板书课题:《香玉剧社号》。然后引导学生围绕“香玉剧社号”飞机,谈谈自己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读课文,画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和不懂的问题,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读课文,读后交流。

(1)自学本课生字,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吗?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有什么问题提出来吗?

(三)自学课文,感悟理解。

1.默读课文,说说:常香玉是怎样带领剧社捐献飞机的?

(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常香玉捐献飞机”这一部分,让学生运用已学会的读书方法,结合重点语句,自读自悟,从描写常香玉是怎样想,怎样做的语句中,了解她的爱国行动,体会她的爱国之情。抓住“为什么要捐献飞机--遇到了哪些困难--是怎样克服的--结果怎样”这个线索来回答)。

2.读了《香玉剧社号》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四)巩固练习。

1.认读本课要求认识的8个生字及带出的词语。

2.画出本课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多读几遍,也可抄写下来。

小学五年级循环小数教案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循环小数,能用计算器探索并指出一个循环小数的循环节。

过程与方法:

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竖式计算、观察、讨论并用计算器计算等,认识循环小数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借助计算器进行数学探索的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数学中蕴藏着许多的奥秘。

教学重点:

经历发现、了解循环小数的过程,了解循环小数的含义,能指出哪些商是循环小数。

教学难点:

循环小数的语言描述。

教学流程:

一、趣味故事导入主题。

小故事——《讲不完的故事》。讲故事,说规律。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一)小组尝试研究。

1、竖式计算。

6.21÷0.03=8.4÷0.56=。

1)试着列竖式进行计算。

2)在计算10÷3时,余数1不断的重复出现,商中的'3也不断的xx,商的位数是xx的。(填有限或无限)。

在计算83÷11时,余数xx,商中xx。

3)用计算器计算。

58.6÷1138.2÷2.7。

《循环小数》课上尝试小研究。

1、用计算器计算。

1÷9=2÷9=3÷9=4÷9=。

我的发现:xx。

2、不用计算,你能写出下面算式的的得数吗?用计算器进行验算。

5÷9=6÷9=7÷9=8÷9=。

3、直接写出下面算式的得数?

10÷9=11÷9=12÷9=13÷9=。

14÷9=15÷9=16÷9=17÷9=。

(二)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要求:

组长负责组织和分工,人人说一说自己的学习收获,在组内交流自学中不清晰的地方。发言要有顺序,当一人发言时其他成员要认真倾听。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在班级展示时,交流解决。

(三)班级展示汇报。

1、同组内交流完了吗,哪个小组先来和大家一同分享你们的研究结果?

要求:下面的同学也要认真听,看看你同不同意他们的研究方法。一会说出你想问他们的问题,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做出自己的评价。或者对他们的研究方法进行补充。

2、组长带领全组同学,对老师指定的尝试小研究的内容进行交流汇报。

在交流汇报的基础上,组长组织全班同学进行评价、补充、质疑。

组长:哪个同学对我们小组的汇报有评价、补充或提出不懂的问题?

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评价、补充、质疑。

(四)教师点拨提升。

1、教师适时点拨引领:

1)10÷3中余数1重复出现,所以商3不断重复出现;

2)循环小数是从小数的某一位起;循环小数是无限小数。

3)怎样确定商是循环小数呢?循环小数的表示方法。介绍循环节。

2、互相纠错,小组内同学互相检查尝试题做得是否正确,错误的加以改正。

三、挑战自我。

一、请同学们判断下面哪几个数是循环小数,为什么?

0.9993.14159260.5477453.212121。

5.027276.416416。

二、判断。

1、9.666是循环小数.

2、0.88保留三位小数是0.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