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音乐回声教学设计(汇总7篇)

时间:2023-10-04 02:19:32 作者:XY字客 工作总结 四年级音乐回声教学设计(汇总7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四年级音乐回声教学设计篇一

本课是一首欢快甜美的儿童歌曲,歌曲为2/4拍,二段体结构。第一段由紧凑的节奏和明快跳跃的旋律,形象表达了主人公在海边等待阿爸归来的急切心情。第二段旋律悠长,尾音拉长,给人优美舒展的感觉,让人仿佛身在广阔的海面上,让人心旷神怡。

设计本课时考虑到学生对这首歌曲比较熟悉,在导入时我加入了三条节奏训练,一是为后面歌曲拓展教学作铺垫,二是让学生体验二声部。教唱时我通过图片引导吸引学生注意力,也让学生通过图片快速记忆歌词。拓展教学时,让学生结合平时所学加入一些元素让音乐更丰富,为歌曲加入了引子、二声部加花、以及轮唱,达到预期效果,学生展示也很自然。

不足之处在于整节课气氛比较沉闷,许多平时活跃的学生这次上课不敢举手发言,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多给学生表现的机会,在调动学生情绪上多花一点时间,让学生实实在在、快快乐乐参与到课堂中,让他们能在多样开阔的空间中自主、自由地体验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体验音乐的美妙。

四年级音乐回声教学设计篇二

这是一首富有民歌风格的儿童歌曲。曲调采用了新疆地区民族音调为素材,曲调欢快活泼,表现了跨世纪的一代少年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歌曲4/4拍,二段体,第一段乐句间的八度跳进使得情绪更加欢快跳跃,第三乐句曲调上的层层推进,生动表现了少年儿童像雄鹰那样搏击风雨矫健飞翔的形象。第二乐段曲调舒展,把跨世纪的一代少年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表现得十分贴切。

这首采用新疆风格创作的儿童歌曲,曲调创作上加入了上滑音和下滑音,使这首歌曲的演唱风格上别有一番韵味。前奏中的重音记号、附点音符,以及两小节快速十六分音符的前奏后直接进入歌曲演唱,还有演唱中,两处拍手的歌词,使得歌曲极具动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演唱的热情。因此,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加入拍手、跺脚、打响指等动作表演唱歌曲,节奏感好的、活泼的孩子还自发的在拍手和空拍处加入象声词“嘿”,从而更好地体现少年儿童搏击风雨、生机勃勃的雏鹰形象。

四年级音乐回声教学设计篇三

2.你们也读一读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会读的怎么办?

师:看,第二位朋友(播放课件,出示锦鸡)它生活在大森林中,以各种植物的种子为食,它有一身漂亮的羽毛,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锦鸡”,一起拼读。

师:第三位朋友来了(出示图片:鹰)它是谁?生:雄鹰。

师:你知道雄鹰是怎么飞的吗?你能做个动作吗?生:模仿。

师:对,雄鹰飞的可高了,可以飞到云彩上面呢!所以书上说(出示句子:雄鹰飞翔云彩间)指导朗读。带读“飞翔”。在天上飞的还有谁?出示“一只大雁”“雁群”图,他们一会儿排成一字,一会儿排成人字,所以说“天空雁群会写字。”齐读。

师:这只大雁飞呀飞,来到丛林深处,出示词语“丛林”“深处”,带读,意思就是茂密的树林。(注意平舌音。后鼻音)在丛林深处里看到了一只猛虎,带读。师:可爱的大熊猫也来凑热闹,看,它们在做什么(出示熊猫玩耍图)。

生:它们在吃竹子。它们在一起做游戏。

师:快乐的玩耍还可以用一个词来表示:“嬉戏”

生:读词语。

师:“嬉戏”什么意思?

生:快乐的玩耍。

师:听,谁在唱歌?(课件放百灵的叫声)生:是百灵的叫声。

生:是“布谷鸟”的叫声……师:到底是谁在唱?(出示:黄鹂、百灵),借助拼音读准它们的名字。生:读。

师:它们一直在唱,没有休息,叫做“唱不休”(出示:唱不休)。谁和谁唱不休?生:黄鹂百灵唱不休。

师:在动物世界里,有在天上飞的,有在水里游的,有在地上爬的,真新奇呀!出示句子“动物世界真新奇呀!”读词“世界”。

3.我们了解了它们就是好朋友了,我们再来叫一叫好朋友名字吧。齐读。这只美丽的小鸟说:小朋友们真棒,认到了那么多动物的名字。

四、识记生字:

过渡:小鸟说,为了奖励大家那么认真地认字,一起来玩小鸟飞走的游戏吧。

5.回到课文,字宝宝们又回到了课文中,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吧。

五、指导写字。

重点指导“熊猫”(板书)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几个生字。我们观察生字要做到:一看高矮,二看胖瘦,三看笔画。

1.教师讲解笔画名称和笔顺,扩词。

2.在田字格中范写,讲解每个笔画在其中的位置,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样才能把这些生字写美观?老师重点指导。(师点拨:“熊”字那月字不是撇而是竖,四点底第一点是向左,后三点是向右;“猫”字注意反犬旁是弯钩,不是竖钩。)

3.学生描红一个,写一个,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学生作业,点评优缺点,根据点评再写,再改。

六、小结,布置作业。

过渡:小鸟说,同学们不但课文读的好,生字记得牢,字也写得那么漂亮,真了不起!

今天,我们交了那么多动物朋友,可要保护好他们哟,才能让我们一起永远幸福地生活在地球上。

四年级音乐回声教学设计篇四

(一)知识与技能

配合拍手动作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拍手拍手》

四、教学难点

弱起节奏、重音、八度大跳等歌唱技巧的掌握

五、教学方法

复习法、演示法、讲述讲解法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上课问好

(二)复习回顾

跟伴奏演唱歌曲《明天会更好》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上节课学唱的歌曲,让学生在回顾歌曲的同时进入歌唱情绪)

(三)新课导入

聆听歌曲《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根据歌词用身体拍打相应的节奏及动作。如:拍手、跺脚、伸腰、挤眼、拍肩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歌曲的表演,通过对歌曲速度与节奏的掌握,引导学生找找与《拍手拍手》的相同之处)

(四)新课学习

2.完整地、充满热情地演唱歌曲。

七、拓展与提高

4.弱起节奏。

当重音记号记在哪个音符的上方时,这个音就要唱

四年级音乐回声教学设计篇五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成功之处有

1、了解少数民族的节日活动,初步熟悉不同风情的民族音调和民族物质,是音乐学习的重要方面,也是音乐素养的的组成部分。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让学生观看“那达慕大会”,学生初步了解了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那达慕大会”的热烈、壮观的场面,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歌曲的`欲望。

2、在学习歌曲曲谱时,我利用了这首歌曲很多地方运用了相同的旋律,我先让学生反复听,找出了相同的旋律练唱,学生很快地熟悉了乐谱,歌曲难唱乐句也就迎刃而解了。学生用较快的速度学会了这首歌。

3、在歌曲的处理上,我除了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歌曲的基础上欢快、活泼的表现歌曲,并要求学生做到咬字吐字准确、清晰。还让学生为结束句设计多种力度变化进行演唱,感受、比较其不同的音乐效果。

不足之处是:有个别同学胆量较小,不敢大胆地表现歌曲,有待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四年级音乐回声教学设计篇六

歌曲《白桦林好地方》,是一首简短流畅的加拿大民歌。歌词的描绘和曲调的有机结合,即刻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色;本节课在四年级二班上的这个班级的学生活泼开朗,课堂纪律良好,学生表现能力课堂反映都很不错,整节课课堂的设计能按照既定的目标完成,在课中尽量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习热情,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音乐综合表现力。教学过程的设计追求音乐课堂教学的动静结合、张驰有度,使音乐课让孩子们感到亲切、轻松、美丽,让音乐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但是也有许多不足之处现将本节课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反思如下:

1、整堂课的教学中注重音乐情感的体验,课堂教学语言不罗嗦。

2、课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体验教学活动,教学策略多。例如导入阶段的拍好复习,后面的情感处理,声音的由近到远。

3、课堂上学生投入积极性较高,置身于课堂情境中,达到课堂教学目标。

4、课堂常规规范,学生的音乐知识扎实,唱歌声音柔和。

从总的课堂效果来看,还是不错的,教学目标基本落实,但某些细节掌握不是很精确。在这节课教学中,我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仔细地聆乐曲,感受歌曲的的旋律美参与音乐,在课堂开始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让学生用“啦”的开声演唱感受音的高低并用动作来形象模仿音高的位置,以此为铺垫解决了后来歌曲中高音和低音的演唱问题;后来通过回忆前面学过哪些外国民歌导入这首加拿大民歌,在后面的聆听通过聆听歌曲让学生从歌中找出演唱了哪些美丽的景色,引起学生兴趣让他们去感受、体验歌曲的旋律美、歌词美、意境美,体验2/2拍子与4/4拍等不同拍子,不同速度,力度所带来的不同感受,同时又复习了前面的节奏。后面歌曲处理我用不同力度引导学生感受渐弱变化体会音乐中渐行渐远的音乐主题形象;最后打击乐器的加入让孩子们体验不同乐器的特点在乐曲伴奏中的作用,在此环节我口头表述了每种乐器的节奏又演示了一遍,但是在学生练习时我发现孩子们对节奏型把握不好,应该把节奏谱出示在黑板上利于学生演奏和对应每种乐器的位置,让学生更好的演奏配合歌曲的演奏。

在教学设计之初我设计结尾编创歌唱自己家乡的美景,但是由于前面演唱部分的时间没有把握好没能完成此环节,还是很遗憾的。

最后在课堂语言上还不够精炼,对学生的评价用语还比较单一,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通过不断地反思和认真学习的态度,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年级音乐回声教学设计篇七

各位评委:

一、教材分析:

《那达慕之歌》表现了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热闹、欢腾的场面。歌曲充满了欢乐的气氛,同一旋律连续反复是它的主要特点之一。

二、教学目标:

根椐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新课标,本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唱歌曲,使学生了解蒙古的节日——那达慕。

2、情感目标:通过学唱歌曲,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3、能力目标:让学生为结束句设计不同的力度变化,培养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的交流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三、教学重、难点:

1、能够理解和掌握力度的变化,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2、相关文化的渗透以及情感的.启发。

四、教学过程

本课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组织教学、导入新课、新歌教学、歌表演、小结五个环节。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师:今天这节课,首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音乐,请大家轻轻地闭上眼睛,聆听音乐,听到音乐的时候,联想一下,在音乐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场景?(播放《那达慕之歌》伴奏音乐)

生:聆听音乐。

师:睁开眼睛,谁来告诉大家,刚才在音乐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场景?

生:热闹、欢快、热烈等等。

(课件展示)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这段音乐就是这节课要学唱的歌曲《那达慕之歌》(板书)。

师:“那达慕”是什么意思?有同学知道吗?

生回答。

师: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段录像,请同学们仔细欣赏。(播放课件)

生:欣赏录像。

师:谁来说一说“那达慕”是什么意思?

生回答。

生:蒙古族。

生:摔跤、射箭、赛马。

设计意图:

《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应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的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这种理念,在上课伊始,我有意营造一种非常宽松、活泼的氛围,以《那达慕之歌》为背景音乐,并结合课件给学生听觉和视觉的刺激,引导学生参与体验,充分给学生以想像、讨论、探索的空间。引发学习兴趣后引导到蒙古的节日,带领学生了解蒙古族,既促进了师生关系,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为新歌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