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优质5篇)

时间:2023-10-04 07:53:35 作者:雁落霞 心得体会 2023年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优质5篇)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能够根据诗意想象出初夏荷池的美景和小孩学钓时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和热爱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小池》。

重点难点

1、理解诗中生字新词的含义和诗意。

2、想象诗中所描绘的荷池美景和稚子学犯错误的形态

3、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3、学生再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1)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的含义。

(2)小组逐句内容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意思。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 前两行——小娃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诗句,边读边想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3、配乐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谈理解。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再次练习有情趣地朗读。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诵读古诗。

五、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

2、依据《池上》这首诗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为这首诗配画。

第二课时

一、回顾总结学法

二、学习《小儿垂钓》

1、指导解题。“垂钓”指钓鱼,“小儿垂钓”即小子学钓鱼。

2、简介作者——胡令能。

3、自学古诗。

4、检查自学情况,指导理解

(1)指名读全诗,读准字音。

(2)齐读诗句。

(3)理解下列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蓬头:头发散乱。

稚子:稚,幼小。指小孩子。

垂纶:纶,诗中指钓鱼用的线。指钓鱼。

(4)指导看图,讨论。

(5)指名说说全诗的意思。

5、指导朗读。

6、小结。

(1)诗中描写了怎样的一个小孩?

(2)引导学生学习这两首古诗的方法,课外自学其它古诗。

三、作业

默写古诗《小儿垂钓》,再写出后两句诗的意思。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篇二

一、 初读课文,扫除生字障碍。(查字典)

1、自学掌握生字的音、形、义,会写会用,并积累词语。

2、给“我会写”的生字各组2个词。

___(      )(      )    ___(      )(      )    ___(      )(      )

___(      )(      )    ___(      )(      )    ___(      )(      )

___(      )(      )    ___(      )(      )    ___(      )(      )

___(      )(      )    ___(      )(      )    ___(      )(      )

3、找出本课的多音字。

二、走进作者相关搜索。

李白:

杜甫:

1、 通读课文,疏通词句。

理解诗句中词语,会用自己的话讲解诗句。

2、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解诗题:

(2)《望庐山瀑布》主要写什么?

表现了什么                

(3)《绝句》主要写什么?

表达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细读诗文,深入思考,质疑解疑。

问题(1)

问题(2)

四 回顾总结提升。

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要联系生活)

五 阅读拓展。

你想到了哪首诗?写在下面。

六、模仿写。

你想赞美什么,试着写一写。

一、 教学目标:

1、会认“庐、瀑”等9个生字,会写“吴、含”等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 激发学习古

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二、课时:2节

三、教学过程

1、自学反馈;

2、交流质疑;

3、分组展示;

4、学后检测。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篇三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文中的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灸人口的送别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安西是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三年的语文学习经历,能借助文中注释和工具书初步弄懂诗的意思,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但对于诗中难理解的字和含义深刻的词句,理解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对于诗中营造的意境和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深情,学生更加不好把握,这就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巧妙设计,积极引导,创设学生熟知的情境进行体验,并反复诵读诗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中,读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也是学生必备的语文能力。这两首诗歌情感浓烈,意境深邃,语言优美,易读易诵,是品读入情的好文章。教学中,从读入手,以读贯穿本文教学的始终,体现读中悟、读中想、读中感的设计理念,既读出友情的深厚,感情的升华,同时创设情境,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再借助相关的课外资源,拓展文本,既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又将课堂学习延伸至课外,使语文学习生活化。

学习目标

1.通过仔细观察,借助汉语拼音和形近字比较的方法,能准确无误认读“鹤、孟、陵、辞、唯”5个生字,在生生评价中规范书写“孟、浩、陵、辞、唯、舍、君”7个生字。

2.通过自读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通过自学思考、小组讨论,能弄懂诗句的意思。

4、通过思考品味、全班交流、情境学习、多重朗读的方式,能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和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5、通过品味诗的优美语言和意境,产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

学习重难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通过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能理解诗句的意思。

2.通过思考品味、情境学习、多重朗读的方式,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以情感做引领,架起通往文学圣殿的桥梁;着眼语言的积累,着力语文素养的培养;淡化诗意讲解,倡导自主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多元教学,渲染意境,入情入境;以“对话”促感悟;开发课程资源,拓展阅读范围。

教具准备

1、黄鹤楼、广陵、渭城、阳关的图片。

2、《阳关三叠》的曲子。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话“分别”,导入揭题

1、同学们,你们都有自己的好朋友吧?你们知道古代的好友是怎么分别的吗?

按照唐朝惯例,分别时,往往要陪着好友走上一天,在客店住上一晚,第二天清晨才正式分别,所以,唐代的诗中有许多都是写送别的,这样的诗就叫做送别诗。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唐代的送别诗。(师板书:古诗两首)

二、自由读,弄懂诗意

1、指名读文,正音。相机指导“朝”、“舍”的音和义。

2、自学,质疑,弄懂诗意。

3、小组合作,交流诗意。

4、全班交流。

“西辞”是个难点,师相机引导学生交流了解黄鹤楼、广陵、渭城、安西、长安这几个地名及在地图上的大致位置,并板书示图,以帮助学生理解“西辞”的意思。

5、指导个性朗读。

三、比较不同

观察两首诗,有哪些相同之处?

1、表达的感情相同,都是朋友离别时的不舍之情,表现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2、诗的类型相同,都是送别诗。

3、都有写景的诗句。

师引导学生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4、两首诗中都有“故人”、“尽”这两个字。

师引导学生比较两个“尽”字意思不同,第一首诗中“尽”是消失的意思,第二首诗中“尽”是饮完、喝完的意思,明白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也不同。师再引导学生比较两首诗中“故人”的意思。

四、研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由“故人”一词入手,体会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好友关系。

引导学:“故人”什么意思?什么样的才算“老朋友”?李白和孟浩然算不算老朋友?(出示《赠孟浩然》)

生默读,自学理解,弄懂大概意思,体会诗中感情。

2、再回到原诗,看哪里体现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交情很深?

(引导学生抓“孤帆”“尽”“唯”这几个关键词谈理解和体会,再借助朗读表达体会到的内容)

3、创设情境,反复诵读,加深感悟。

(1)故人的船越走越远,李白站在岸边看不见老朋友孟浩然乘坐的那条小船了,他就匆匆地跑上岸,向远处望去,看到了还是--(生齐读后两行诗句)

李白又匆匆登上黄鹤楼的第一层,放眼望去,看到的依旧是--(生齐读后两行诗句)

李白登上黄鹤楼的第二层,看到的仍然是--(生齐读后两行诗句)

(2)故人的船再也看不见了,只看见滔滔的江水向东流去,有人说此时李白流泪了,有人说李白此时没有流泪,你觉得呢?为什么?侠骨柔肠的李白流泪了,你来读。(多指几名学生深情读)流泪的李白,让我们一起来送送我们的朋友吧。(生齐读)也有人说,李白此时没有流泪,因为男儿有泪不轻弹,因为情到深处是无泪,再请你读。(指名读。齐读)

5、迁移情感,体会心情。

李白的心情孟浩然此时知道吗?

(出示:《送杜十四之江南》)

这是孟浩然送别他的好朋友杜十四时写的一首诗,你自己读一读,看能不能有所发现?

(4)过渡:在同时代还有一位孟浩然的故人,他就是王维。

(出示王维写给孟浩然的一首诗《哭孟浩然》。)

生自读这首诗,体会其中感情。

过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不,又有一位老朋友要远去了,诗人王维不远千里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他的老朋友元二了。(出示《送元二使安西》)

五、研读《送元二使安西》

1、品词析句,初步体会。从这首诗里你体会到了什么感情?(引导学生抓“更尽”“酒”“无”“故人”这几个关键词谈体会)中国是个有悠久酒文化的国家,酒是情感的桥梁,酒是沟通的纽带,人们的千言万语都融在了酒里边。“更尽”一词可见离别的不舍之情。

(播放《阳关三叠》)(曲尽出示三幅图:图一,清晨王维送元二走;图二,元二打马扬鞭远去;图三,只留下王维一个人独自徘徊。)

师:少了哪幅图?听了音乐说说你的体会。

生:我体会到了不舍。

师:是啊,这是一杯不舍的酒。

生:我体会到了伤心。

师:这是一杯伤心的酒。

生:我体会到了深情。

师:这是一杯深情的酒。

生:……

师:让我们把自己的体会融入诗中,再来读读这首诗

(指名读。齐读。)

六、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1、升华情感。

故人远去了,只留下王维独自一人徘徊。两首诗放在一起,你又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看来,同学们已经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老师也把自己的感受写了下来。(出示师自写的一首小诗:字字含真情,句句吐心声。与君离别意,尽在相送中。)让我们再饱含深情齐读这两首诗。(生齐读)

2、拓展延伸。

在古人眼中,友情是花间一壶酒,友情是江上一叶舟,友情是月夜独登楼,友情是庭深小径幽,对于我们,友情究竟是什么?需要我们用一生去体会,用一生去思考。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送别的诗?除了友情,世界上还有许多种情把我们包围着,你还知道哪种情?是啊,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种的情,我们的人生才更加丰富有内涵。诗歌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一颗熣灿的明珠,愿你课下多读诗,读好诗,丰盈自己的文化底蕴,为自己的文化人生添色。

3、搜集有关人间真情的古诗,并积累下来。

[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人教版四年级教学案例)]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篇四

学习目标:

1、能认识本课2个字。会写本课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3、借助注解,看着图画,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天门山》这首诗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学习重点: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天门山》诗句的意思。能体验诗人的感情,产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学习方法指导:在读中思索,在读中感悟。

预习任务:

1、会认本课生字。

2、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3、能从诗句的描述中想象所描述的美丽景色。

自主、合作、探究:

1、回忆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

2、借助拼音,朗读《望天门山》,能读得流利、有感情、有节奏感。

4、同桌互读,比一比谁读得更棒。

5、借助图画和注解,交流诗句的含义。

6、交流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我来闯关:

a、默写《望天门山》:

b、我还知道描写祖国山河的古诗有:

学习收获:

知识延伸:

将自己收集到的李白所写的古诗背诵给父母或同学听。

积累描写祖国山河的诗词佳句。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能背诵、默写这首古诗。

2、借助注解和图画,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3、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之美,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自主、合作、探究:

1、借助拼音,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读得流利、有感情、有节奏感。

4、同桌互读,我来比一比谁读得更棒。

5、借助图画和注解,说说诗句的含义。

6、交流不懂的地方。

7、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情感。  

我来闯关:

a、默写《饮湖上初晴后雨》:

b、我还知道描写春天的古诗有:

学习收获:

知识延伸:

收集苏轼所写的其它诗词。

2积累描写祖国山河的诗词佳句。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篇五

一幅风景优美的画图,不能没有背景,没有背景就难以把画面的景物衬托得更为鲜艳夺目。风景画如此,写景诗亦然。即便同一景物,如果置于不同的背景之下,给人美的享受、艺术感染也不一样。入选在小学语文课本第七册的《瀑布》和《望庐山瀑布》都是同写瀑布的诗作,但,由于作者的观察点、表现手法不同,所描绘的背景有别,所以呈现出不同的瀑布图。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比欣赏,鉴别理解诗的意境。

《瀑布》是新体诗,显得自由活泼。诗的开端先写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那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好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这声音先给以昂扬振奋、心旷神怡的感觉。听到它,怎不令人急于目睹其形。接着诗人笔锋一转,“啊!望见了瀑布的全身!”望见了,这又是何等的兴奋,诗人却无法比喻“这般景象”,只觉得“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诗人爱慕的感情油然而生。望见了,还没来得及细致欣赏,这是诗人初见瀑布的感受。乃至“站在瀑布脚下仰望”,这才饱览无余,“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诗人的情感进一步升发开去,由衷地发出慨叹。看看吧!这,就是瀑布。多壮观呀!然而,诗人由激昂兴奋又围到情意缠绵。这是因为“时时来一阵风,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多优美、多惬意呀!这种境界又是多么令人心情舒畅、流连忘返。

而《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景色就与此迥然不同。《望庐山瀑布》,是唐代诗仙李白脍炙人口的佳作。作者以质朴的语言和夸张的手法,生动地勾画出香炉峰瀑布在阳光照耀下飞奔直下的动人情景,表现了他对祖国河山的深切热爱。

诗的开头写香炉峰的壮丽奇观,为瀑布先渲染出一幅色彩绚丽的背景。“日照香炉生紫烟”,意思是说,在阳光照射下香炉峰上生起了紫色的云烟。接着笔锋一转进入主题,“遥看瀑布挂前川”,这是作者远望瀑布的情景。由于作者遥望而非近观,所以瀑布四周的广阔天地都在他的视线之内:白色的瀑布从峰顶上的紫烟中喷涌而出,直挂在苍翠的香炉峰前面,在阳光、紫烟、绿茵的掩映下,瀑布既显得雪白如练,又是银光闪烁。整个景色非常丰富多彩,清丽奇巧,给人以色彩绚丽、气象万千之感。紧接着诗人以夸张比喻的手法极写了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把瀑布的流势之速、声响之洪、气势之磅礴、色泽之鲜明完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全诗气势雄伟壮阔,格调豪放明快,可谓古今之绝唱。

两相对照,我们不难看出,两幅瀑布图都是优美的,都热情讴歌了祖国的大好河山。但前者是近观,画面幽静迷人;后者是遥望,给人以气势雄伟壮观的感觉。所以,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对两首诗的对比欣赏,仔细品味两幅瀑布各自的诗情画意,在鉴别中理解诗的内涵,能提高学生欣赏鉴别事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