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教案设计思路 螳螂捕蝉教案设计(大全8篇)

时间:2023-10-12 11:03:37 作者:FS文字使者 口号大全 螳螂捕蝉教案设计思路 螳螂捕蝉教案设计(大全8篇)

安全教案的编写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观察、思考、判断和应对能力等。下面是一些精选的初二教案范例,希望能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螳螂捕蝉教案设计思路篇一

教学过程:

一、即兴说话,激趣导入

任选其中的一组词语,想象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用一两句话概括一下。

大象蚂蚁鲨鱼老虎

老虎狐狸鹤蚌(鹤蚌相争,渔翁得利)

1、自选话题进行交流。

2、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一起认识两个新“朋友”,看老师板书:螳螂蝉

指导书写“螳螂”,(凭借生活经验认识这个“朋友”,螳螂又叫刀螂,但不是“刀郎”,加深对“螂”的认识,螳螂对庄稼有益。)

想象,它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板书: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3、教师拓展:说得完整一点,还可以怎么表达?(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出自《韩诗外传》,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它原文:

“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

指导学生理解,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的精确与简练。

(设计意图:由“狐假虎威”、“鹤蚌相争,鱼翁得利”这些成语引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质朴、自然而又意蕴深长,因为课题的本身就蕴涵着深刻的道理,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其内在的“美”,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开始就为学生的阅读奠定情感基调。)

二、巧妙入文,探究感悟

读读下面一段话,看你有什么新发现?(出示课文中相关片段,对照阅读。)

“花园里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那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却不知道有只黄雀在它的身后。”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读出蝉的自由自在、悠闲的,体会蝉的那种安逸的生活。

2、说哪些情况下可以用“自由自在”?

3、自读感悟:说说各自都从中读懂了什么?

4、交流读书感受,填空:

(1)蝉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

(2)螳螂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

5、总结:读了这个成语故事,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把成语故事“拿出来”单独进行的教学,并非要脱离文本,而是要扎根成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下面更好地出入文本作好铺垫,即通过反复的朗读品味,挖掘成语内在的意蕴。)

三、整合资源,巧妙入境

过渡:是啊,凡是不能只想眼前的利益,而忽视利益背后所隐伏的祸患。应三思而后行,切忌一意孤行。请大家读下面这个小故事:

有一年,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1、读过这个故事后吴王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从哪里看得出来?

2、如何理解“固执”,读一读吴王的这句话“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3、交流:反复朗读,吴王的眼前的利益是什么?(引出“乘虚而入”“不堪设想”两个词语,其中就暗含了所隐伏的祸患)

4、想象说话,你觉得“不堪设想”的后果可能是什么?

(设计意图:教学中如何处理教材,用好教材,发挥教材“例子”的作用,这是非常关键的,所谓“教无定法”,只要我们的语文教学不偏离“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发展的轨道,这就是“好法”。所以,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大胆地对教材进行了分割、重组与整合,将课文内容变成学生乐于接受的成语故事、历史故事呈现在课堂上,让学生乐“学”不疲。)

四、追根溯源,感召生命

过渡,请同学们打开书50页,对话追问:既然不能正面劝阻,那我们该怎么做呢?谈谈各自的看法。自由朗读课文。

1、说说这件事的最终结果怎样?

2、出示: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他说:“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你讲得太有道理了!”少年是怎样“讲”的,反问,是一种简单的讲吗?(少年的“巧劝”究竟“巧”在哪儿?而使那位固执的吴王最终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再读课文2—11自然段。圈画出相关的内容。

4、交流:

(1)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并想想少年说的“一件挺有意思的事”是指?

(2)赏读:“是的,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却不知道我拿着弹弓在瞄准它呢。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填空c、d内容)

a、蝉的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

b、螳螂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

c、黄雀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

d、吴王眼前的利益是:,隐伏的祸患是:

螳螂捕蝉教案设计思路篇二

1、做人如果太过短视近利,瞻前不顾后,就会像螳螂捕蝉一样,招来其他的祸患。

2、你们不可以打边区。“鹬蚌相持,渔人得利”,“螳螂捕蝉”,这两个故事,是有道理的。

3、然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英国《经济学家》推出二次方讨论,历数房地产专家七宗罪,就部分观点展开批驳。

4、那散修又惊又怒,没想到自己算计半天,却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徒为他人作嫁衣裳。

5、螳螂捕蝉--我们玩抓人游戏,陈雨扬引胡纪元过来,我在后面螳螂捕蝉。

6、小偷只顾着偷东西,却没有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警察已经在外头等着逮捕他了。

7、那就有劳英雄冢了,我会安排斩龙、审判、兵临城下等公会在周围铺开,一旦他们的伏兵出现,我们会从外围扑杀他们,来一招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8、汉刘向《说苑正谏》: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

9、有时不妨做一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架势,利用别人在打斗的时机进行攻击。

10、他一心想占人便宜,却不知道也有人在盯着他们,真是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啊!

11、他一心都在算计别人,没想到这次竟然螳螂捕蝉,被人暗算了。

12、这句是牧羊人吵架,狼赢得了猎物。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也没关系。

13、这些毒枭利用渔船在海上交易毒品,被守候多时的警方一举成擒,()正应验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

14、这句是牧羊人吵架,狼赢得了猎物。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也没关系。

15、侵略者只想侵略别人,它忘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是很有道理的。

16、然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英国《经济学家》推出二次方讨论,历数“房地产专家”“七宗罪”,就部分观点展开批驳。

17、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鹬蚌相争,渔人得利的故事,我们应该牢记在心。

18、你们不可以打边区。鹬蚌相持,渔人得利,螳螂捕蝉,这两个故事,是有道理的。

《螳螂捕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螳螂捕蝉教案设计思路篇三

教学内容: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

2、整体感知,理清课文脉络,明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细读课文第一部分。

4、书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螳螂捕蝉这一故事。

2、明确故事寓意,理解寓言借助故事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

3、感受少年的智慧,学习委婉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深刻理解故事寓意,感受少年智慧,学习委婉地阐述自己观点。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第10课《螳螂捕蝉》,学会了生字新词,理清了课文脉络,请一位同学用简单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理解故事寓意

1、螳螂捕蝉这一个小小的故事就避免了一场关乎国家存亡的战争,避免了生灵涂炭,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哪几段直接写“螳螂捕蝉”。

2、出示第9、11段文字,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故事中有那几个角色。(蝉、螳螂、黄雀、少年)

3、深刻理解寓意。

a.这些角色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蝉,齐读描写蝉的句子:“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b.读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什么样的蝉?如果你是这只蝉,心里会想什么?带着这种感受读。

c.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蝉的身后,你看到了什么?如果你是蝉的同伴,你会怎样?可是蝉却浑然不觉,它——读句子。

d.蝉被什么蒙住了双眼?

同样被眼前的利益蒙住双眼的还有——螳螂、黄雀。

e.出示变换顺序的句子,指名读。

4、根据提示复述故事。

蝉悠闲喝着露水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黄雀伸长脖子啄食

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三、揣摩文章表达。

少年是怎么运用这个故事达到劝说目的的?

1、默读课文2-12节,用心揣摩少年和吴王的一言一行,把感受深刻的词句划下来,可以写写体会。

2、交流,相机指导朗读。

3、给文中对话加上提示语,分角色朗读。

四、小结回顾全文。

故事说到这里,吴王什么反应?

理解“恍然大悟”,积累词语:如梦初醒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幡然醒悟

联系第一段,吴王明白了什么?

出示春秋形势图。

口头填空:吴王出兵攻打楚国,

正如;

正如;

正如;

他只看到眼前的利益,

却不知道

五、质疑深化人物。

1、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的?(为什么少年劝说吴王却没被处死?他的劝和大臣的劝有什么不同?少年为什么选择在花园,只有他和吴王两个人?)

2、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一个好主意要想成功,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

六、课外拓展延伸。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这则寓言,明白了不能只顾——,不顾————。

2、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为了争强称霸,战争不断,诸侯王的出兵与否往往在一念之间,许多像文中的少年一样有勇有谋的王公大臣甚至平民百姓运用寓言巧妙进谏,阻止了一场场战争,留下了千古佳话,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智慧的宝库。课后同学们可以读读相关的书籍如《东周列国志》。

作业:根据所提供背景,写一段话。

赵国想要出兵攻打燕国,燕国认为强大的秦国会从中得利,灭了燕、赵两国,于是派苏代去游说赵惠王,请你用“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则寓言来写写这个故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确螳螂捕蝉的寓意。

4、感受少年的智慧,学会通过委婉的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感受少年的智慧。

教学时间:两课时

螳螂捕蝉教案设计思路篇四

教材分析:

这是文言文,选自汉代刘向所撰的(说苑正谏).课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不要顾此失彼,要通盘谋划。

教学目的:

能在明确字词的基础上理解课文意思。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难点:

理解“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教学构想

本文由学生自读,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设计自由读、试读、品读、指名读、引读、男女生分读、齐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并当堂背熟全文。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

二、读译文,了解故事的内容。

1、默读译文,了解故事的内容。

2、两人一组互相说说故事的内容。

三、逐字逐名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在每句话前标上序号,全文共七句话。

2、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逐字逐句对照注解,译文,准备。

(2)投影出来,学生口头完成练习:

“其”常作(1)他,他们(2)那,那个,那些。

这两种解释,下面每个“其”指的是什么。

告其左右曰()露沾其衣()其上有蝉()不知螳螂在其后也()不知黄雀在其傍也()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面不顾其后之患也()乃罢其兵()

(3)学生试讲每句话的意思。

学生试讲,老师做必要的指点,讲解。重点理解和解释”阅读思考,练习中带点的词语。逐字弄懂第五句话,准确地译成白话。

四、总结课文中心思想。

1、指名详细讲述故事

2、画出课文的中心句,理解含义。(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提问:(1)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这句话的含义是比喻目光短浅,一心力谋侵害别人,却不知道有人在背后算计他呢。(2)课文告诉我们处理问题时,应该怎样做?围绕句子含义谈感受。

板书:欲得其前利不顾其后患

3、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

(1)学生发言

(2)老师补充完整

五、背诵古文

1、自己背

2、指名试背。

六、练习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1、老师过渡,导入:

本单元我们已经学习了新的复术形式:创造性复述,练习了两种形式(1)扩展内容;在文中啬一些情节或细节。(2)续编故事:在课文的结尾续写一些情节。这篇课文我们采用扩展内容的方法进行创造性复述。

2、思考:

(1)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层。

(2)吴王开始是怎决定的?

(3)吴一听了少孺子的话是怎么想的?又做出了怎样的决定?吴王明白了少孺子所讲的故事中的道理,考虑了攻打楚国的利弊,放弃了派攻打楚国的想法。

3、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1)分组试讲

(2)指名复述。

(3)全班评议

七、总结

1、为什么少年劝说,吴王没把他置于死地?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少年?

2、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作业设计:

1、背诵课文

2、扩写这个故事。

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不要只顾眼前顾此失彼

螳螂捕蝉教案设计思路篇五

师:公元前475年——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虽然这个时期距今天很久远,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可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却可以常常接触到表现战国时期内容的故事或成语。

1、请学生交流自己自己搜集的战国时期故事、名人、成语。

2、结合学生的汇报,出示部分成语。(秦晋之好,围魏救赵,窃符救赵,纸上谈兵,退避三舍,负荆请罪,完璧归赵,毛遂自荐,卧薪尝胆,三令五申……)

3、比一比,在最短的时间内,谁记得多,记得牢。

4、从这些成语中,你读懂了什么,感受到战国时期有什么特点?

谈话:战国时期,群雄逐鹿,诸侯争霸。有许多诸侯王志在天下,他们把能通过战争,打败周围诸侯国,掠夺财富,侵吞土地,从而壮大自己,作为一生的目标(课件出示:战国群雄地图,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天下大势)。

过渡:吴王就是其中一位,这次吴王决定(出示文中句子,教师引读)出兵攻打楚国,可吴国大臣却纷纷表示反对。

1、请学生猜大臣反对的原因。(教师简评)

2、出示补充材料:

战国时期,群雄逐鹿,诸侯争霸,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多达上百个。有许多诸侯王志在天下,他们一心想着发动战争,打败周围诸侯国,掠夺财富,侵吞土地,从而壮大自己。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诸侯国之间相互防范又相互拉拢,结交盟友,组成盟国。如此一来,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大小诸侯国都不敢轻启动战端。一旦有国家挑起战端,打破平衡,往往也不得不面对周围其他诸侯国的攻击。

3、学生阅读补充材料,再说吴国大臣反对伐楚的原因。

过渡:既然吴王的决定是错误的,为了拯救千万吴国百姓,作为正直的大臣就该劝说吴王打消念头。

4、师生活动(大臣劝阻吴王)

一劝:学生劝说,教师对学生的劝说理由进行评价并对学生劝说时的语气进行朗读能力的指导。

二劝:教师引导分析吴王性格特点,体会吴王的固执。

(诸位大臣的劝说有礼有节,语重心长,但我是吴王,我是一国之君,我一言九鼎,就是错了也要错到底,谁再劝就把他拉出去砍了。)

师:现在还有想劝我(吴王)的吗?(学生举手)

师:他还想劝?什么都不用说了,来人把他先拉出去砍了。(进一步感受吴王的固执)

三劝吴王:

师:现在还有谁敢劝的吗?

师:你明知会死,为什么还要来劝?(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鼓励学生坚持真理,坚持正义)

师:你很勇敢,也极具正义感,但是我是吴王,我的决定绝不更改。

小结:想着天下大势,听着吴王固执的言语,此刻你的心情怎样?此刻你似乎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周围诸侯国乘虚而入,吴国兵败的场景)

过渡:(激趣设疑)一切似乎已不可更改,课时几天后。(出示文中语句:吴王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1、读了这句,你产生了怎样的疑问?

2、学生浏览课文,思考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是什么让吴王改变了主意?(结合学生汇报,板书课题螳螂捕蝉)

3、以前你听说过螳螂捕蝉的故事吗?谁来讲讲。(教师评价。在肯定学生的同时,突出复述时存在的不足)

4、指导复述故事

(1)出示词语:(悠闲自由自在高高在上拱着举起啄食)

(2)正音,指导书写其中难写的生字。

(3)学生说这组词语的规律。(这些是描写文中动物动作的重点)

(4)请学生用上这些词语,再来讲故事。(教师评价)

(5)揭示学法。(抓住描写文中人物的'重点词语进行复述,能使故事更精彩,更吸引人)

1、听了故事,你有没有发现文中四个人物之间有一种特别的关系?

2、用上“只知道……却不知道……”描述故事中人物之间的关系。

小结:是啊它们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3、固执的吴王听了这个故事就改变了决定,这个故事与吴国攻楚有什么联系呢?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吴国像故事中的螳螂,楚国像故事中的蝉,它们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2、朗读指导,读中体现吴王的恍然大悟(再次出示: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过渡:面对固执的吴王,大臣以死相劝,却毫无用处;少年讲述了一个故事,就拯救了千万生命,少年真是了不起。

2、从文中描写少年的语句中寻找少年的特别做法?(在花园转了三个早晨;将劝说的理由藏在吸引人的故事里……)

3、少年的这些做法与他取得的成功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从中你有什么收获?

小结:面对固执的人,要懂得智劝。

4、学生交流生活中的智劝故事。(教师点评故事中人物的机灵之处,突出智劝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结:(结合板书)今天我们学习了螳螂捕蝉的故事,认识了一位聪明、爱国的少年,懂得了这样一个道理:不能一心只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知道在劝阻别人时,如果直接劝不行,就换个方式,去智劝。

古今文对照,试着理解。

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螳螂捕蝉教案设计思路篇六

[]师:你们喜欢听谁的歌?

……

生:刀郎。

师:你是实力派的!我也喜欢刀郎的歌。(板书:刀郎)

师:说起刀郎,我总忍不住要发笑。因为刀郎这个名字和一种昆虫关系很近。

生:什么昆虫?

师:刀螂呗!(给“郎”加“虫”旁。)

师:有谁知道“刀螂”?

……

师:“螳螂捕蝉”是一个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过一个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一个深刻的道理。这篇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又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大家认认真真地读读课文就会明白的。

生:(读完课文)

师: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怎样的一件事?

生:课文主要讲吴王准备攻打楚国,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对。可他固执不听,并且说,谁敢来劝阻他,他就处死谁。后来,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给他讲了一个“螳螂捕蝉”的故事,他听后恍然大悟,决定不再攻打楚国了。

师:说得很概括,也很完整。大家像他这样,同位之间互相说说。

生:(同桌互说)

师:如果再概括一些,可以怎么说?

生: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他下了死命令不许大臣劝阻。后来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了他,他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师:说得不错,比刚才又精炼了。课文主要讲了谁和谁?

生:主要讲了吴王和少年。

师:那能不能把刚才的内容再“减肥”?

生:吴王不顾大臣的反对,下了死命令要攻打楚国,后来一位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说服了他。

生:吴王不顾大臣的反对要去攻打楚国,后来一位少年让他打消了攻打的念头。

师:双“瘦”了一大圈,还能再“瘦”一点吗?

生:(无语)

师:想一想,吴王和少年,主要又写谁?

生:主要写少年。

师:为什么?

生:因为课文题目是“螳螂捕蝉”,而吴王取消攻打楚国的念头,也是因为少年讲了“螳螂捕蝉”的故事,所以说主要写少年。

师:有道理。还有别的理由吗?

生:因为从课文的第二节开始,一起到最后,课文里都写了少年的事,写少年最多。

师:会看书。从字数上也能看出来,有道理。那谁能用一句话来概括?

师:智劝!这个词用得好!一篇600字的课文,同学们一句话就把它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了。这就叫把书读薄。这一点,对于我们六年级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下面,我还要让大家把书读厚。既然课文主要写的是少年,那我们就仔仔细细地读一读,看课文是怎样描写他的,你认为这位少年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并说出理由来。这一遍我建议大家默读,边读边划一划,思考一下。

生:(读)“有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听了大臣们的议论,想去劝说吴王。可是吴王已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我觉得少年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因为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了,不允许别人来劝阻,他还要去劝说,说明他真有勇气。

生:我想补充一下,我觉得从这里还能看出少年非常关心国家大事,如果不为自己的国家着想,他就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劝说吴王了。

师:说得好!一个是为国分忧!一个是勇气可嘉!

生:读“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从这里能看出,少年劝阻吴王的决心已下,说明他很有勇气。因为他的衣裳和鞋子都被露水打湿了,一连转了三个早晨,还在等待吴王的到来,可见他的决心确实很大。

生:露水打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说明他起得很早,不怕吃苦;一转就是三个早晨,说明他有足够的耐心;而且他还毫不介意,说明他一心只想劝阻吴王,其他的什么都没放在心上。(掌声响起。)

师:你有理有据,连用三个“说明”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有雄辩家的魅力!

师:还有别的看法吗?

生:我觉得这位少年拿着弹弓在花园里转,并不是来打鸟,真正的`意图是要劝说吴王。这说明他已经想好了劝说吴王办法,他已经胸有成竹了。

生:这位少年很聪明。

生:他很爱动脑子。

生:他很有智慧,非常巧妙。

师:前面已有同学说这叫什么劝?

生:智劝。

师:对!还可以怎么说?

生:妙劝。

生:巧劝。

师:能用四个字说吗?

生:拐弯抹角的劝。

生:旁敲侧击地劝。

师:从少年的勇敢和智劝,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足智多谋的人。

生:有勇有谋的人。

生:有胆有识的人。

生:胆识过人的人。

生:机智勇敢的人。

生:(读)“吴王问:‘你打着鸟了吗?’少年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吴王来了兴趣,问:‘什么事啊?’”从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少年确实是足智多谋。他表面上说是打鸟,好像很悠闲的样子,我觉得这是他故意不让吴王发现他的用意,因为前面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不允许别人来劝他。

师:这叫“不露声色”,沉住气!

生:我觉得他很有计谋,很有方法。他说“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妙在他说“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这样,就把吴王给吸引过来了。因为既然是挺有意思的事,肯定人人都想听,吴王当然不会例外的。(掌声)

生:要不慌不忙地读。

生:要很沉住气地读。

生:要不紧不慢地读。

师:就按自己的体会,好好说说这段话。

生:(自由练读。)

师:我们请三位同学合作,把这段话表演一下好不好?

生:好!

(师分配角色,一人读吴王的话,一人读少年的话,一人旁白。)

师:不看书,能表演出来吗?谁愿意自告奋勇当吴王?少年?

(有两生在掌声中上台。)

师:(拿起一顶官帽,给“吴王”戴上。)您是吴王,官帽戴上。开始吧。(众笑。)

(学生绘声绘色,表演较成功。)

师:掌声欢送“吴王”和“少年”回座!你们俩做好思想准备啊,说不定哪一天某位大导演要来请你们拍电影呢!好,继续交流前面的问题。(众笑。)

师:你怎么理解“不堪设想”的?

生:不知道会怎么样。

师:可以这样理解。还可以怎么说?

生:不能够想像得到。

师:对!单看这个“堪”字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生:能。

师:对!能,能够。还能怎么讲?

生:可,可以。

师:非常正确!可以,能够就是“堪”的意思。那“后果不堪设想”的意思就是--

生:后果不可以预料。

生:后果不能够想像。

生:后果无法想像。

师:如果吴王真的攻打楚国,这不堪设想的后果是怎样的?

生:其他诸侯国会乘着吴国的兵力不足,对他们偷袭,可能吴国自己也保不住了。

生:可能吴国四面都是敌人,弄到灭亡的地步。

生:即使不会亡国,吴国肯定会大伤元气了。

师:是啊!国家灭亡,遭殃的是谁呀?

生:遭殃的是那些的打仗的士兵。

生:遭殃的是那些无家可归的人民。

生:遭殃的是手无寸铁的平民。

生:遭殃的是无辜的老百姓。

生:遭殃的是可怜的儿童和老人。

贪图眼前不该拥有的利益,这才是百姓之福,国家之福,也才是帝王之福啊!(板书:不战。)

师:学了这篇课文,你一定有不少收获吧?

生:我们要学习少年的聪明机智。

生:我们要学习少年的遇事冷静,善于思考。

生:从吴王身上得到的教训是:遇事不能固执已见,不能不听别人的劝告。

生:我从吴王身上得到的教训是,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样有什么事情的话,还能亡羊补牢,不至于造成更大的危险。

生:从“从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我得到这样一个启示: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要有长远的打算,不能目光短浅,不然的话就会吃大亏。

生:一门心思去得到眼前的利益,而忘记身后隐伏着的危险,是很愚蠢的!

师:看来,大家是真正读懂了这则寓言故事。老师还有个问题?你们说,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而之前他已下了死命令了,那么,第二天上早朝的时候,他会对大臣们怎样解释这一新决定呢?来,四人一小组,讨论讨论,为吴王设计一个讲话稿,待会儿每组推荐一位吴王上早朝,看哪位吴王得到的掌声最热烈。

师:(待学生讨论差不多了。)差不多了吧?哪位吴王愿意先声夺人,第一个早朝?

生:各位爱卿,几天前,本王决定攻打楚国。可后来,我到后花园散步,遇到一位少年,他给我讲了个“螳螂捕蝉”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说有一棵树,树上有一只蝉。蝉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准备捉它。那么螳螂拱着身子,举起爪子,要去捕蝉,却没想到有只黄雀在它的背后正要啄食它。听了这个故事,我恍然大悟,我若攻打楚国,其它诸侯国必然乘虚而入,那样后果就不堪设想了!所以,今天,我决定不再攻打楚国了!”

师:大王英明!(掌声,笑声。)

师:这位吴王把改变决定的过程说得很具体。还用上了书上的许多词语,还是一位很有文采的大王啊!来!掌声欢迎第二位吴王闪亮登场!

生:诸位卿家,寡人原想攻打楚国,扩大我国疆土,并对你们下了死命令。

【总评】

本课的教学体现了以下特点:(1)以简洁的线条拉动了丰富的信息。教者没有沿着课文内容一路讲下去,而是抓住课文重点,设计了三个大的问题,留出大块的时间围绕这三个问题品读课文,训练读书。目的明确、思路清晰、线条流畅、行如流水。在粗线条勾勒课堂结构的同时,不忘在课文的细节处细细描绘,使学生既积累了语文知识,又经历了学习语文的过程,为自主学习奠定了基础。教师在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时,始终是引路人的角色,将学生置于愤、悱状态,层层深入、欲罢不能。(2)以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有分量的收获。在陈老师的课堂上,学生的自主体验成为常态,从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到了解少年是怎样一个人,以至后来理解寓言的寓意,学生都是在较大的自主空间内完成任务的。学生的思想自由而不散漫,时间自由而不无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注意发挥集体智慧,小组内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小组间互相取长补短,良性竞争。从而培养了彼此的合作意识。整堂课,学生没有接受别人的现成的答案,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扎扎实实地探究文本,积累知识,丰富情感,表现出较强的探究意识。从师生精彩的交流中可以看出,本课的教学效果是令人激动的。

螳螂捕蝉教案设计思路篇七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讲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2、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感受少年这个人物,体会人物的特点、品质。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大约在25前春秋末期,在华夏大地上出现了若干个诸侯国,(出示春秋形势图)他们之间为了利益经常发动战争,给当时人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在这一历史背景下的故事――《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你的概括能力很强,说得很完整,事情的前因后果都说清楚了)

(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板书吴国攻楚遭到了一些大臣的反对,吴王非常固执。一个侍奉吴王的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了吴王,吴王终于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你们还记得大臣们劝说时,吴王是怎样说的吗?(生: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故事

1、出示故事,指名读。(第9、11节)(读得字字清楚,读得字正腔圆)

3、交流

(1)谁来说说那只蝉?指名,它在想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评点后再指名读,着重读好高高在上,悠闲、自由自在。(高高在上的位置让它高枕无忧呀边吃边唱,真叫一个逍遥自在呀你把这只得意的蝉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大家眼前。)

(2)谁来继续交流螳螂?它在想什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螳螂:一拱、一举、一捕,生动刻画了一只急切觅食螳螂的模样。你想怎么读?

如果能加上螳螂的动作读,就真的绘声绘色了。谁来读一读?(重点落在急切)

(3)黄雀:它在想什么?指名读。(既吃螳螂又吃蝉,一箭双雕)

4、它们的想法虽然不尽相同,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是什么?

指名回答。(你真是一语道破天机呀!)

它们眼前的利益分别是什么?身后的隐患又是什么?(说螳螂的时候,板书黄雀在后)

引读:蝉悠闲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

螳螂一心想着捕蝉,却不知道――――――

黄雀一心想啄食螳螂,却不知道――――――

它们都――――――却没顾到――――――

5、它们都(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板书)呀!

这个故事的确很有意思,连身为一国之君的吴王都被这个故事吸引住了,让我们也来学着少年,根据老师的提示,绘声绘色地把这个故事讲一讲。(出示:动词提示)

(二)明白道理

a指名说这么一个故事与吴王攻打楚国有什么联系呢?(它与吴王攻打楚国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你理解得很透彻,走到吴王的心里去了)

吴王眼前的利益是什么?他身后的隐患又是什么?(完成板书吴国攻楚,诸侯在后)

(出示春秋形势地图),同学们,你们看,当时的楚国在离吴国很远的地方,吴王要出兵攻打楚国必须千里迢迢、长途跋涉,势必造成后方空虚,周边的邻国就可以乘虚而入,后果真是不堪设想呀!

这不正是课文第一节中大臣劝说吴王的话吗?一起来读读。出示“吴王准备出兵……后果将不堪设想。”

吴国的人民要遭殃了,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吴王的王位也将不保了,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要国破家亡了,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后果这么严重,可当时的吴王听得进大臣们的劝告吗?(继续出示吴王的话)谁来读吴王的话?指名读。

(评读:真是固执呀真是太霸道了高高在上,惟我独尊)

可是听了少年这一番话,出示引读最后一节。吴国的黎民百姓就此避免了一场厄运。

b后悔自己的'行为,

c感谢少年

(三)感悟少年

1、同学们,文中的少年是什么身份?(侍奉吴王)大臣们无法劝阻的事,却被少年一个小小的故事给劝阻了。从表面上看,他有没有说一句劝说的话?(没有)他只是给吴王讲了个有趣的故事而已呀。实际上,少年劝了没有?(劝了)有没有像大臣那样劝?(没有)能不能像大臣们一样劝?(不能)他是暗暗地劝,不露痕迹,不动声色。少年真是太聪明了!(板书:智)

2、少年的机智表现还不只于此,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8节,对课文中描写少年的语句圈圈划划,仔细地琢磨琢磨,你从哪里还感受到少年的机智?爱动脑子的同学肯定有新的发现。

3、指名交流:

(1)拿着一只弹弓归纳:巧妙呀,只有这样才让吴王相信他确实在打鸟呀,真是巧拿道具引吴王呀!

(2)花园转来转去沾湿毫不介意一连转了三个早晨终于

师引: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呀?是呀,只有这样才能遇到吴王呀,只有这样才能给吴王讲故事呀!真是一个勇敢而执着的少年呀!

(预设:a他要把故事讲得真实可信,所以不能在大殿上讲。你看他还特意拿了一只弹弓呢。b因为吴王不听大臣的劝阻,下过死命令,谁要劝阻他,就会被处死。c不能让吴王意识到少年是在利用故事劝阻他,否则即使少年说得再正确,吴王也不可能会接受的。d因为“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吴王是一国之君,他怎么能更改自己的决定呢?所以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这个故事是给吴王台阶下,为了保护吴王的面子。e身份不允许他到大殿上去劝。)

道具选得巧妙,地点选得巧妙,时机把握得巧妙呀!谁来读这段话,给大家展现这位机智的少年形象。练读这段话。

(3)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这样说才能让吴王有兴趣听他讲故事呀,谁来读,让人一听就有兴趣?(我没有打着鸟,却见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4、小结。少年选择的是吴王每天必到的花园这个地点,看似不经意实则精心安排地见到了吴王;接着他又巧妙地用弹弓作道具,话语富有悬念,一步一步地引着吴王对自己讲述的事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巧妙的是,少年编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让吴王明白了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的恶果,最终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他的这一番劝说可谓是巧劝、智劝、妙劝!(板书见――引――劝)

5、你认为少年是个怎样的人?

5、故事读到这里,相信大家一定被他的智慧与勇气所折服。你的心里是不是更加钦佩这个少年了?分角色朗读3~12节。

三、总结谈感受

1、今天学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2、指名谈感受

一个好的主意或者建议要想让别人去接受或者采纳,还得选择一个适当的环境,恰当的时机,就像文中的少年有勇有谋充满智慧。

3、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你受益颇多,我们在生活中,既要警惕“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恶果,但也不能因此而犹豫不决,束手束脚,也需要该出手时就出手,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

四、作业延伸(1为必做做题,2、3为选做题,任选其一)

1、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和低年级的同学听,尽量使用课文中的原话,并加上你丰富的想象。

2、吴王作为一国之君,说话一言九鼎,他之前已经准备攻打楚国,并已下了死命令,那他该怎么在大臣面前收回自己的话?怎么向大臣解释这件事?动脑筋想一想,把它写下来。

板书螳螂――蝉黄雀在后少年

吴国――楚诸侯在后(智)

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见――引――劝

螳螂捕蝉教案设计思路篇八

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1.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联系词义。

(2)指名说,集体讨论。

3.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默读课文,看看写个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写起因、经过、结果。

2.组成小组想到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讨论。

4.分段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1.出示生字。

2.指名读。

3.师生评价。

4.学生描红,临写。

1.完成习字册描红。

2.熟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