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范文(19篇)

时间:2024-01-23 13:00:12 作者:ZS文王 党团范文

教学计划还需要配备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困难,并及时进行调整和反馈。如果你想了解如何写一份高质量的教学计划,下面是一些建议和范文,供您参考。

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

小市小学天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重点指导“瘦”字的字形,理解词语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天游峰的险、高,感受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感受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感受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把生字读准,读不准的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的意思初步查字典解决,尽量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写有生字词及重点段的小黑板5块。

教学过程: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板书课题:天游峰的扫路人,齐读课题。

2、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老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生字词掌握情况。

(1)、出示生字词小黑板,自读。

(2)、哪些字的读音要注意的?

(3)、齐读这些词语。

(4)、这些词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说说看。

(5)、指导字形:“瘦”,师范写,生书空,再在书上描写。

3、同学们在预习课文的时候,有没有哪些句子比较难读的?(相机指点,教给方法,再请其读。)。

4、同学们读得很仔细,很细心。请看课题:天游峰的扫路人,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写天游峰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书,找出并画下来。

(1)、指名读句子,读了这段话,在你头脑中浮现出的是一座什么样的天游峰呢?(从语言学中整体感知天游峰的险。)。

(2)、你能读出天游峰的险吗?指名读,齐读。

(3)、我当时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什么叫“好不得意”?我当时是怎么上的山?你说说看。

5、过渡:下了山,已是傍晚时分。我游兴未尽……哦,原来这是天游峰的扫路人在扫地。这位扫路人什么样子呢?请读课文3-12小节,划出描写扫路人外貌、穿着的句子。

(1)、引导从“我循声……正用竹扫帚清扫着路面。”读了这句话,站在你面前的是一位怎样的老人?(感知:穿着俭朴,精瘦。)。

(2)、“借着淡淡的星光……”读了这段话,又是一位怎样的老人站在你的面前?(感知:辛苦、慈善。)。

(3)、再读,感受老人形象。

6、这位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为我沏了一杯浓茶,于是,有了我们之间的一次对话。请同学们自读4-12小节,把对话读好。

(1)、指名分角色读。

(2)、你从中知道什么?

(3)、老人工作累不累?说说理由。

出示第七节内容:“我抬头望了望……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引导学生再次读出天游峰的高,路的险、窄,游客爬山时的样子。

重点指导老人扫天游峰的内容。(时间长度:一天,一个星期,一个月,一年,十年,二十年……都这样一级……再一级……。空间广度:晴天,下雨天,刮风,下雪,老人还是这样一级……再一级……。)。

此时,你的脑海中又浮现出怎样的画面?我此时倒抽了一口气,为什么?

7、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老人,让他一直这样扫下去呢?再读课文,找找答案。

(1)、“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吃的是……呼吸的是……而且……我能舍得走吗?”

(2)、老人舍不得什么?仅仅舍不得这些吗?还舍不得什么?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

8、我紧紧抓住老人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老人怎么说?

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

(1)、30年后,老人还健在吗?那时已是百岁老人了,你认为呢?说说看。

9、同学们,听了老人和我的对话,你觉得他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啊?(充满自信,豁达开朗)。

10、今天,我们跟随课文,去感受了天游峰的险(板书:险)并且认识了一位什么样的老人?(板书:充满自信,豁达开朗)。其实,他只中一位普通人。在我们的身边,像他一样的普通人有很多很多,让我们多留心观察,或许,从他们身上,我们能得到许多生活的智慧。今天就学到这儿,下课。

板书设计:

天游峰险。

扫路人自信、豁达开朗。

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理解词义。

3、通过朗读训练,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重点:

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老人不累的根本原因,掌握事实材料,学会辩论。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使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初步理解词义。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启发、揭题。

二、自读课文。

1、一读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二读要求:在读通顺的基础上,做到流利地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3、三读要求: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词语和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质疑。

三、检查自读效果。

1、点名分段读课文、纠正读音。

2、答疑解难。

3、理清课文脉络。

四、再点名分段读课文。

五、作业设计:

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中,说说为什么这样填写。

1、在一片()中,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清静寂静)。

2、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了。(沟通畅通)。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我回到住地。(跟着伴随)-。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朗读能力。

2、理解老人不累的根本原因,掌握事实材料,学会辩论。

3、学习外貌描写,知道外貌描写要抓住特点,反映性格或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老人不累的根本原因,掌握事实材料,学会辩论。

教学过程:

一、复习。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1天游峰是武夷山第一险峰。(板书:天游峰)。

过渡: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天游峰的险峻。

多媒体:句子(板书:天游峰:险峰九百多级。

游客: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2作者在险峻的天游峰上认识了一位扫路人,(板书:扫路人)这位老人每天清扫着九百多级的台阶。

当同学们学到这时,大家有许多的想法,一位老人每天清扫着九百多级的台阶,我们简直不感相信,但他的确这样做了,是什么力量支持着他?一辈子在这座山上清扫路面,难道他就没有一点儿厌倦吗?为什么老人能有如此的力量,是什么使他这样精力充沛?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好好认识认识这位——(板书:的)(读题)天游峰的扫路人。)。

二、继续学习新课。

1、自由读课文,自己去认识一下这位老人,再介绍给大家。

2、出示图片,学生介绍老人。(由总体到局部按顺序介绍)。

3、课文中哪些语句描写了老人的外貌,找出来读一读。

多媒体出示:对于老人外貌的描写为什么要分开写呢?这样写会不会显得写作没顺序?

多媒体:仔细打量。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到这你会有什么疑问?

是什么吸引了作者,使他要仔细打量老人?

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体会体会。

指导读好第6节、第7节。

扫路人的工作累吗?再次朗读天游峰的险峻。

他为何说“不累”?老人是如何说的?指名读。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老人对山的喜爱之情)。

读出“轻轻松松、自在悠闲”的语气。

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这两段,感悟作者对扫路人的佩服。

将第6自然段与第7自然段进行对比朗读,进一步感知理解,体会扫路人乐观、开朗、攀登不止的精神,并提高认识,明白:只有爱一份事业,才会从中乐此不疲。

还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老人那份开朗、自信,看出他对山的深厚感情?找找有关语句读一读。

听到这,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引读)30年后,我再来看您!”

多媒体出示,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组织读议,启发思考:“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30年后,他们能相聚吗?

老人怎么说的?老人的话说明了什么?(老人有一颗对生活满自信、开朗、豁达的心)。

4、小结:作者对老人的崇敬之情从内心升起,他深深被老人的精神所折服,你能读出作者的心情吗?齐读课文最后一小节。

(联系人物的性格特点,指导学生用自信、爽朗的语气来读,现出老人的精神风貌。)。

5、总结全文。

6、四人小组分角色读全文。

填空:本文讲述了一位老人已有()岁人,他每天早晨(),傍晚()。他早该退休了,可他觉得实在离不开这里:他喝的是(),吃的是(),呼吸的是(),而且还有()作伴。这是一位()的老人,作者从内心()他。

作业:

“30年后,作家章武又一次来到武夷山,看到那银丝一样的阶梯……”

根据上面文字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天游峰险峰。

游客望而却步半途而废。

扫路人不累扫上去扫下来。

开朗自信。

时间紧张。

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乐观的、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温故。

1、词语:层层叠叠 顶天立地 气喘吁吁 大汗淋漓 望而却步 半途而返。

轻轻松松 自在悠闲 面色黝黑 炯炯有神 充满自信 豁达开朗。

2、读了这些词语,你有些什么感受?请你联系课文内容来谈谈。

过度:大家对词语的感悟还不错,下面我们就来细细品读课文,加深我们的理解。课文题目是——重点是写“人”,但离不开“峰”。

二、引导体会山峰的“险”

1、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那么它险在哪里呢?请打开书本,看看课文中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2、指名回答后出示第二节,自由读,具体从哪个词语看出来峰的险?

3、读好第二句,这一句没有一个险字,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天游峰的险,作者可真高明,用了什么方法?(形象的比喻),让我们可看出石梯的险,峰的险。

4这么险峻的天游峰,那天,引读——“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你读出了什么?(心里的喜悦,艰辛的历程)喜悦的原因呢?由此引出: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琳,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5、这一句同时也写出了峰的险。采用了什么方法?游客的表现烘托了什么?

6、如此险峻的山峰,我却爬了上去,心里自然——好不得意。回到第二节,读出天游峰的险峻,及作者登上了险峰时的喜悦心情来。

三、引导体会老人的“乐”

(一)、外貌部分。

出示: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2、自由读这段话,再看看插图,你对老人的初步印象怎么样?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课文还有哪里也写了扫路人的外貌呢?

出示: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4自由读这段话,从这段外貌的描写中,你又可以捕捉到哪些信息呢?

5、都是写外貌,却分两次来写,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不一次写完呢?

(二)内在部分。

1、与老人的谈话,对老人的进一步了解源于什么?(热情好客)从哪里看出来的?出示: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为我沏了一杯浓茶。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沟通了我们俩的心灵。

2、于是,有了我们之间的一次对话。指名分角色读4-12小节,把对话读好。

3、你从中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从哪里看出来的?

老人自在悠闲、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自强不息:

(1)、“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2)、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我此时倒抽了一口气,心里可能在想什么?)。

(3)、“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老人舍不得什么?仅仅舍不得这些吗?还舍不得什么?)。

(4)、“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

四、引导体会作者的“情”

2、出示:我紧紧抓住老人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是对老人的一种美好的的祝福。

3、出示: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着我回到住地。

笑声怎么陪伴我回到驻地呢?这笑声到了驻地就没有了吗?你能把这句改一改,改得比作者更高明吗?(生写)。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学到这里,这笑声应该永远藏在我们所有人的心中。、今天,我们跟随课文,去感受了天游峰的险,并且认识了一位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老人。人的岗位可以不同,但对学习对工作对生活的情怀应该一样:我们要永远做一个充满自信、豁达开朗、自强不息的人。

板书设计:

高               充满自信。

陡     险     豁达开朗。

窄                自强不息。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2课时教学设计

比喻。

列数据。

侧面衬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朗读表达自己的所感所悟。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去体会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析语言文字,感受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十五课,齐读课题。上节课同学们就课题提了哪两个主要问题?

二、感知天游峰的高和险。

1、天游峰是什么样的峰?快速浏览课文,找出相应的描写段落,读一读。

2、百闻不如一见,让我们来看看天游峰。出示天游峰的图片。图文对照理解感受天游峰的高和险。

3、有感情朗读这两个自然段。

在我们眼中,天游峰又高又险,游客们登山时常常(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而我们文中天游峰的扫路人,却是位――(70岁的老人)。

二、感受老人的自信、豁达、开朗。

1、生活中,七十岁的老人已经退休,在家安度晚年了,可是这位老人每天还要在高而险的天游峰中爬上爬下,扫那一千八百多级台阶。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位老人,瞧,老人来了。(出示图片)看图,说说你知道的信息。

通过观察,得出对老人的第一印象:勤劳、朴素。

2、看,给了我们初步的印象。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老人,与作者、老人进行对话。请同学们默读三――十二自然段,思考: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划出文中的相关词句,并写下自己的阅读体会。

3、学生默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4、指名读三至十二自然段。交流汇报。

(1)、作者通过对扫路人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来写这位老人的。

外貌:“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朴实、健康、慈善、有精气神的老人)。

动作:“引我进了他的小屋,沏了一杯浓茶”。(热情好客)。

神态、语言:“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摇摇头,伸出七个指头,然后悠然地说:“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朗声大笑。(自在悠闲、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老人)。

(2)“30年后,我再来看您。”“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言外之意是什么?

(3)在汇报的过程中出示相应的句子,指导有感情朗读,个人读、分角色读,读出老人的自信、开朗、豁达。

5、学到这里,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搞不懂。“这充满自信、豁达的笑声”怎么能“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呢?”小组合作探讨这个问题,再汇报,补充发言。修改文章的'结尾,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师谈话:你们个个都比作者高明,感觉到这笑声永藏作者的心中,永远在陪伴作者的人生旅程。多么可敬的一位老人,多么自信的一位老人,多么热爱生活的一位老人,让我们一起读出老人的心声。谁读旁白,谁读我的话,谁读老人的话。再次分角色读课文。

三、学完这篇课文,了解这样一位老人,大家一定有许多话想对老人说,想对作者说,想对自己说。请大家拿起笔,写下你心中最想说的话。写完后指名读。

四、让我们记住这位对大山有着深深的热爱与依恋,豁达、开朗、自信的老人吧!出示填空练习,指名读,齐读。小结课文内容。

本文讲述了一位老人已有()高龄,他每天早晨(),傍晚()。他早该退休了,可他觉得实在离不开这里:他喝的是(),吃的是(),呼吸的是(),而且还有()作伴。这是一位()的老人,作者从内心()他。

再读课题!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摘抄文中描写人物外貌的语句,仿照课文的写法,观察自己熟悉的一个人,抓住他(她)的外貌特点,用准确生动的词句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天游峰扫路人教学设计精选_

青铜峡市陈袁滩小学。

吴立峰。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感悟作者对天游峰扫路人的敬佩之情。

2、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体会天游峰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感受“天游峰扫路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2、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天游峰(板书)是武夷山著名的旅游胜地,天游峰又高又险,登上峰顶无限美景尽收眼底。

(一)走近老人。

过渡: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用“——”画出描写扫路人外貌的句子。(学生默读课文,画有关句子)。

1、找到了吗?谁来读读看。(出示)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1)老人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节约、俭朴、老人精神十足、善良、很辛苦)(2)能读出你的感受吗?(指导朗读)。

2、我为什么会注意到这样一位老人呢?(听到扫路声)课文是怎样描写扫路声的?

(出示)在一片静寂中,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这声音由远而近,一声比一声分明。

(1)从这段描写中你读懂了什么?(老人的身体健康、精神十足?)(2)从哪儿读出来的?(根据学生回答圈出:“颇有节奏”、“一声比一声分明”)。

(3)是的,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样的侧面描写更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一位干劲十足的老人。让我们一起把自己的体会融入到朗读中去,好不好?(齐读)。

(二)小屋茶情。

过渡:扫路声吸引了作者,让我们和作者一起走进老人那飘满茶香的小屋。

(出示)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为我沏了一杯浓茶。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

轻声地读一读,看看你能读懂什么?

生:老人热情好客。

过渡:是的,一杯浓浓的热茶把老人的热情写活了,茶热,情更热;茶浓,情更浓。让我们一起把老人的热情和温暖读出来。(齐读)。

(三)走进老人。

过渡:那么作者和老人进行了怎样的心灵沟通呢?请大家找一找文中老人的语言,用波浪线画出来。同桌互相交流一下,这到底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学生画,交流)。

(出示)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废。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却步、半途而废)(在课文中点出词语)。

(2)我们来比赛读读看,看谁能让老师听了也抽口气。指名读。齐读。

3、你还可以从哪儿感受到?(出示)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

(1)说说为什么得意?(因为天游峰高、险)(板书:险)。

过渡:面对如此险峻的天游峰,能爬上去已经很不容易了,这一边爬一边扫,该有多累呀!可老人却觉得——(指读:不累不累)。

为什么呢?

(2)(相机引读:)他——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3)是呀,老人把自己喜欢的感情融入其中,不觉得累。写天游峰为的就是反衬扫路人工作的辛苦啊。(带着喜欢的感情读。)。

(4)所以老人说得——?(板书:轻轻松松自在悠闲)能轻松悠闲地读一读老人的话吗?(指导朗读)指名读。

过渡:老人还说了什么?

1、从这段话中你又读懂了些什么呢?(老人舍不得走、这儿的生活环境好。)。

2、这样的生活老人当然会舍不得。他爱这儿的山,爱这儿的水,爱这儿的空气,爱这儿的一切。所以老人会说得那么——(悠然)。谁能悠然地读一读老人的话吗?(指导朗读)指名读。

3、这儿的大自然是多么令人神往啊!老人在这儿过的简直就是老神仙的生活呀!让我们一起把老神仙的悠然自得读出来好吗?(齐读)。

“三十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

(2)是的,人的心情、意志也能使自己延长寿命。这是一位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老人!(板书:充满自信豁达开朗)他相信自己,我们还有什么不相信呢!

(3)让我们读出老人的自信和豁达来!齐读。

三、文道合一。

引读最后一句话:“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

(1)“笑声”能持续这么长时间吗?(学生交流:笑声留在作者心里。笑声留在脑海,忘不掉。

自信、爽朗的笑声刻在了我的心里。……)。

四、小练笔:

要求:对这样的一位老人,我们敬佩之余,一定还有很多的感慨。请把你心中的千言万语浓缩成一句话写下来,写感受,写体会,写想法。

小结:同学们,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惊动了一对宿鸟,鸟儿都舍不得离开这美丽的地方,又悄悄落回原处。何况老人呢。这鸟儿不就像是老人嘛!

五、拓展:想想30年后两人再相见的情景续写课文。板书设计:

天游峰。

反衬。

扫路人。

朴实、健康、自信。

外貌、语言。

豁达乐观、工作认真、热爱大自然。

无私奉献。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文中的主要词语。

3、品读具体语言材料,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开朗的生活态度,并从中受到启迪。

4、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神情、外貌等的描写表现人物内心的写法。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人物的语言、神情等,领会课文蕴涵的哲理。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神情、外貌等的描写表现人物内心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谈话:

1、单刀直入,揭示课题。

2、朗读课题,引发思考:

(1)了解“天游峰”(借助课文内容或课外资料)。

(2)师生对话,引发讨论:天游峰的扫路人与别的扫路人有什么不同之处?

二、初读,感受:

1、自由放声读课文,思考上述思考题。

2、检查读课文:把你认为能体会到不同之处的语段读给大家听。

三、精读,感悟:

1、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式,边读边深入思考,并把自己的体会作个批注。

2、交流感悟,适时深化体验,朗读语句。

教师预设:

服务地点武夷山天游峰又高又险。

见面方式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穿着朴素。

生活态度不是苦劳动,而是赏风景。对山有真感情。

服务方式劳动量大,认真细致。

外貌精神,慈善。

年龄70高龄(人生七十古来稀)。

语气神情悠然自在,乐观开朗。

生活环境优美舒适,人山一体。

茶充满人性,沟通心灵。

3、你想对这位扫路人说什么?

作者这样说了吗?他是怎么说的?

四、总结,作业:

1、总结课文内容,领会写作特色:

景物与人物相结合。

结尾含蓄,意义深远。

通过描写语言、神情等表现人物。

2、作业:抄写生字词;阅读《挑山工》。

第二课时。

一、阅读,比较:

1、自主阅读《挑山工》。

2、比较:两篇文章有什么相同(相似)之处?

教师预设:写旅游途中的一个人,反映一个深刻的哲理。

写人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外貌、神情等。

揭示文章中心含蓄,令人回味。

把景物与人物结合起来,利用环境烘托人物。

3、总结:通过比较,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二、积累,练笔:

1、摘录两篇文章中你欣赏的词句,多读几遍,背诵。

2、小练笔:生活中很多不被人注意的小事往往蕴涵着深刻的道理。你有这样的小事吗?如果有,写成一篇短文,和大家交流。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绿线中的生字知识不写。理解由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训练,理解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仔细品味天游峰扫路人那钟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准备:

投影片、课文录音带、小黑板、挂图。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题设疑。

1、启发学生回忆,为导入新课作准备。

2、揭示课题,设问置疑。

二、自读课文。

1、提出一读的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指明二读要求:在读通顺的基础上,做到流利地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3、鼓励学生三读课文: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词语和不理解的地方,并做上记号,准备质疑。

三、检查自读效果。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纠正读音。

3、答疑解难。

(1)对学生提出的不懂的词语,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情境理解。

(2)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及句意、中心思想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去读书,对课文语言进行充分的感知、理解,有问的题在第二课时精读课文时解决。

4、理清课文脉络。

(1)引导学生根据作者登天游峰的所见、所闻、所感分段。

(2)学生讨论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2自然段):写武夷山天游峰的险峻,以及“我”登上顶峰时的喜悦。

第二段(第3自然段):写“我”下了山在小溪边散步时发现了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三段(第4~12自然段):写“我”在与扫路老人的交谈中,感受到老人对生活充满自信。

四、分段读课文。

五、教学部分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说说“夷”、“傍”、“颇”、“瘦”这4个字是什么结构。

2、重点指导“瘦”的书写,这个字笔画多,间架结构较繁复,教师杂田字格中作示范书写。

3、指导学生描红,把这4个字写紧凑。

六、作业。

1、读一读文中描写老人外貌的语句,说说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眼睛炯炯有神。

2、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里,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填写。

(1)在一片()中,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从中传来。(清静寂静)。

(2)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了。(沟通畅通)。

(3)这充满自信、豁然开朗的笑声,一直()我回到住地。(跟着伴随)。

3、认真诵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温故。

2、文中哪些语句是描写老人语言的?请你朗读给大家听。

二、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第1、2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讲天游峰是武夷山第一险峰,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认真地读一读,找一找。

(3)“一根银丝”指的是什么?

(4)指导朗读。

自由练读,教师范读,指名朗读。

(5)小结。

游客。

(板书:天游峰:九百多级----望而却步。

半途而废)。

2、精读第二段(第3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二段。

(2)“我”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扫路人清扫路面的声音是那么分明。读读有关语句,细细地体会。

(3)出示有关投影片:

我循声迎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的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a、自读这段话,注意加点的词语。

b、讨论:你对老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你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

c、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4)小结。

扫上山。

(板书:每天一级级-----)。

扫下山。

3、精读第三段(第4~12自然段)。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

(2)分角的朗读课文第一层(4~7自然段)。

a、扫路人的工作类吗?他为何讲“不累”?

b、感情朗读。

课文用游客的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对照扫路人的开朗、坚定,用天游峰的险峻衬托扫路人的攀登不止的顽强个性,启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学生自读,指名试读,集体齐读。

(3)分角色读第二层(第8~12自然段)。

a、画出描写扫路人外貌、神态、语言、行动的语句,进一步说说老人的哪些特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充满自信、豁然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感情朗读。

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指导学生用自信、爽朗的语气来读,体现出老人的精神风貌。

学生练读,教师范读,指名朗读。

(4)小结并板书:扫路人:轻松自在自信豁达。

年过七旬。

三、朗读课文。

四、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有感情地赏读佳句。

(1)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崐就能断掉似的。

(2)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

(3)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

2、填空。

本文讲述的一位老人已有()岁了,他每天早晨(),傍晚()。他崐早该退休可,可他觉得实在离不开这里:他喝的是(),吃的是(),呼崐吸的是(),而且还有()作伴。这是一位()的老人,作者从内心崐敬佩他。

二、总结全文,朗读课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

本文写了作者登天游峰的所见、所闻、所感,赞扬了扫路人那种攀登不止、自强不崐息的精神。

3、本文描写天游峰的险峻有什么作用?

4、学习作者抓住特征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部分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说说“套”、“鞋”、“吁”、“汗”、“削”这几个字的间架结构。

2、“套”字书写时要克服两个难点:一是“”。教师要作示范性指导。

3、提醒学生注意“鞋”、“吁”、“汗”、“削”等字左右两部分的比例,把字崐写美观。

4、学生练习描红。

四、课堂作业。

1、读一读,再抄写。

傍晚伴随静寂气喘吁吁。

险峰攀登慈祥自由自在。

2、在括号中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老人()地清扫。

()的天游峰()地打量。

()的星光()地抓住。

()的笑声()地说。

3、选择关联词语填空。

不仅----而且----虽然----但是----。

因为----所以----既然----就----。

(1)()这位老人已有70岁了,()他还在险峻的天游峰扫路。

(2)在这里,他()能呼吸清爽的空气,()还有花鸟作伴。

(3)()我顺着九百多级石梯上了顶峰,()心里好不得意。

附板书: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3.学会描写人物的方法以及反衬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天游峰的扫路人是一位怎样的人”。

难点: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的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直奔中心。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生读题:天游峰的扫路人,知道课文主要写了扫路人,写了天游峰和游人,你能写几个与他们有关的词语吗?任选一种类型写三个。

(1)学生默写。

(2)师生点评,齐读词语。

2.相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天游峰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根据回答板书:高、险)。

二、与天游峰对话――感受天游峰的高与险。

过渡: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进天游峰和那扫路人。

2.交流,出示: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1.出示天游峰的视频。(教师相机描述。)。

2.交流:

(1)比喻。你把它读一读,见过白色的丝线吗?这银丝是天游峰的石梯,让你感受到天游峰的――险,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还有哪些文字引起你的关注?

引导学生从“飘飘悠悠”、“断掉”、“抛”中你体会天游峰的险、高。

难怪人们称“天游峰是――武夷山第一险峰。”能把自己的体会送进去读一读这段话吗?指名读,点评。

(2)作者还用了什么方法表现天游峰特点的?(列举数字)。

点红:运用了这么多数字,不觉得嗦吗?(突出天游峰高)。

你能把我们带到那高高的天游峰上去吗?(指导朗读。)。

(3)侧面烘托。

面对这样的天游峰,游客作出何反应?(引读:“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体会侧面烘托的方法。

爬上了天游峰作者心情怎样?你来把作者得意的心里表现出来。

3.小结:同学们,课文主要写扫路人,为什么作者花了这么多笔墨写天游峰呢?(板书:反衬)。

三、与扫路人对话――感受老人的自信与豁达。

(学生读书,交流)。

1.外貌:我循声迎了上去,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生读,师正音)。

(1)你体会到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勤劳、朴素)从哪些文字中体会到的?(引导抓住“褪色的衣服”,“运动鞋”,“精瘦”体会老人的勤劳朴素。)。

比较:“精瘦”和“瘦削”

(2)结合“炯炯有神”,“慈善”,“黝黑”等词语体会。

这两处既然都是描写人物的外貌,为何作者没有放在一起写呢?

谁来把这两处描写外貌的句子读读?

2、你还找到哪些描写老人的句子?(第4小节)。

你感觉这是位怎样的老人?(热情好客)。

你能把老人的热情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3、还有描写老人的句子吗?

(语言、神态)“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

(1)九百多级石梯,每天扫一个来回,多么辛苦而老人却说不累。你能读好两个“不累”吗?(指导读,读出老人的口气。)。

老人说不累的理由是什么?

小结,板书:豁达开朗。

谁来读好这句话?练读,指名朗读。(点评。)。

你们能把这份真情、这份热爱通过朗读来表达吗,谁来?

(3)你还有什么感触?30年后,老人多大了?(老人相信自己能活到――100多岁,他对生活对――充满自信,还想在这儿继续工作。

这种自信的话语,爽朗的笑声,就是一种自信乐观的表现,(板书:自信)。我们一起老读读这句话。

让我们一起把这份真情、这份热爱通过朗读来表达吧!(师生配合读)。

4、课文除了写扫路人,天游峰、游人外,还写到了什么,谁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

引读:笑声惊动了竹丛里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了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处。

这鸟飞了起来,为什么又悄悄落下?这鸟其实就是――(老人)。

四、总结全文,提炼写法。

1、课文学到这儿,我们知道作者不仅通过环境描写的衬托,还抓住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向我们多角度地展现一位勤劳朴实、热情好客、豁达开朗、自信乐观的扫路老人,让我们记住这样的写作方法,并运用到平时的习作训练中去。

2、同学们,在人生道路上有风有雨,只要我们拥有乐观、自信、豁达开朗,相信陪伴我们的永远是阳光灿烂的日子。

3.让我们牢牢记住这位扫路人吧,有感情地齐读课题。

五、布置作业。

小练笔:“30年后,当作者来到天游峰,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学习文中抓住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人物的方法,续写30年后的情景。

天游峰的扫路人

2、课文中哪些语句是描写老人外貌和语言的?请你找出来,朗读给大家听。

二、                       精读课文。

1、交流:老人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初步印象?

2、朗读描写老人外貌和语言的语句。

3、出示相关语句,练读,加深体会: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                       展开辩论。

1、启发讨论:扫路人的工作累吗?他为何说“不累”?

2、引导学生再次有选择地读书。

3、学生小组辩论,尝试围绕观点列举材料,允许各持己见。

4、分组大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1)对照:课文用游客的望而却步、半途而废对照扫路人的开朗、坚定,

用天游峰的险峻衬托扫路人的攀登不止的顽强个性,启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2)对比:将第6自然段与第7自然段进行对比朗读,进一步感知理解,

教育学生实实在在地读书,体会扫路人乐观、开朗、攀登不止的精神,并提高认识,明白:只有爱一份事业,才会从中乐此不疲。

四、                       体会语言,拓宽思维。

(老人有一颗对生活充满自信、开朗、豁达的心)。

作者对老人的崇敬之情从内心升起,他深深被老人的精神所折服,你能读出作者的心情吗?(联系人物的性格特点,指导学生用自信、爽朗的语气来读,现出老人的精神风貌)。

五、                       阅读延伸,学习写法。

1、在课文里画邮出描写扫路人外貌、神态、语言的词句,读一读,说一说。

各自反映出老人的特点。

2、交流平时搜集、积累的外貌描写片段,简要概括人物的特点。

3、练写人物外貌。(可指明特征,让学生围绕写,亦可写身边熟悉的人。、

板书:天游峰:(险峰)九百多级。

游客   望而却步。

半途而废。

每天一级级     -————轻松自在 自信豁达。

(年过七旬) 扫下山。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读8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了解老人坚持做天游峰的扫路人的原因,感受老人热爱劳动的精神、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体会老人的语言。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武夷山、天游峰的资料。

一、认读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1、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及带有生字的词语。

2、检查读音。

3、重点朗读:颇循棱豁。

4、朗读课文:四人小组采用拉火车的形式朗读一遍;再请一小组朗读展示。

二、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人的情感。

2、快速浏览课文回答:作者在描写这位老人时,重点描写老人的什么?(语言)教师可以补充还有(神态)。

3、自学:划出描写老人语言及神态的句子,体会老人为什么坚持做天游峰的扫路人?

4、交流:

重点:语言――“不累,不累,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我能舍得走吗?”“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

神态――轻轻松松、自在悠闲、悠然、开怀大笑。

感受: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

在理解过程中,练习有感情朗读。

三、分角色朗读课文。

1、四人小组内分角色朗读练习。

2、请小组展示,其他同学评议再朗读。

四、课堂小结。

1、从这篇课文中,你了解了一位怎样的老人?

2、从这篇课文中,你了解怎样描写人物?

五、作业。仿照这篇课文,写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

天游峰的扫路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课文,体会天游峰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重难点:

2、品味文中老人话语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课件。

一、导入课题,激发兴趣。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近【手势】引读课题 《天游峰的扫路人》有何发现?(“峰”和“人”特别突出,“人”比“峰”更大)对了,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去欣赏峰,读懂人,感悟美妙的人生。

2、来看这些词。【出示,给学生一小段时间读】。

轻轻松松 飘飘悠悠  。

自在悠闲 层层叠叠 。

炯炯有神 顶天立地   。

朗声大笑 九百多级 。

想一想,是横着读好,还是竖着读好呢?为什么?(竖着读好,因为第一列都是写扫路人的,第二列都是写天游峰的)聪明!原来每一列是同一类词!其他同学也看出来了吗?真好!我们一起读读这两组词语。    天游峰引读    扫路人引读    如果能把这些词语的意思通过朗读体现出来就更好了,再试一次!【再齐读】嗯,这样读才有味道!

3、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了天游峰是武夷山第一险峰,而且景色优美,但作者却无意欣赏这迷人的景色,却对一位普通的扫路人情有独钟。到底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下面我们就走进课文,面对面地去认识他。打开课本。

二、精读品味。

2、交流:画出来了吗?老人的外貌是怎样的?

1)从中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老人?(很瘦、朴素、勤劳、有精神)怎么体会到的?(……)师:精瘦、朴素,这是老人给作者留下的最初印象。

1)这次作者观察得更——仔细了。那么这次老人又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瘦削;健康——“黝黑”;温和;慈善;有精神——“炯炯有神”)。

4、交流:画出来了吗?老人说了些什么?

1)这段话让你听出了一个怎样的老人呢?(勤劳、不怕苦不怕累、乐观、懂得享受生活、乐观……)你给他的评价真是恰如其分!

5、有人说这篇课文是写扫路人的,可为什么要写天游峰和游人的表现呢,实在没有必要嘛,你觉得呢?(越是写天游峰的险峻和游人的累就越能突出老人的坚强和对工作的热爱)这叫衬托,写作时适当运用衬托写法,会使得笔下事物特点更突出,人物形象更鲜明)。

6、课文最后这样写“这充满自信豁达爽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你是怎么理解的?(……)回荡在作者心里的仅仅是老人的笑声吗?师:不仅仅是笑声,还有自信豁达爽朗的性格,及生命不止攀登不息,热爱工作的精神,这也是作者写扫路人的缘故。

三、总结。

2、师总结:同学们写得太好了,是的,一个人的人生也许并不流光溢彩,轰轰烈烈,但只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自信豁达爽朗乐观的胸怀,我们的生活一定能充满阳光充满乐趣。正如这位引读 天游峰的扫路人。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特点,用简洁的笔墨,准确勾画出了扫路人的形象。请你也写一个片段,抓住人物的特点,准确勾画出身边的一位同学的形象。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感悟,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乐观的、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温故。

轻轻松松 自在悠闲 面色黝黑 炯炯有神 充满自信 豁达开朗。

2、读了这些词语,你有些什么感受?请你联系课文内容来谈谈。

二、引导体会山峰的“险”

1、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那么它险在哪里呢?请打开书本,看看课文中是怎样具体描写的。

2、指名回答后出示第二节,自由读,具体从哪个词语看出来峰的险?

3、读好第二句,这一句没有一个险字,却让我们感受到了天游峰的险,作者可真高明,用了什么方法?(形象的比喻),让我们可看出石梯的险,峰的险。

4这么险峻的天游峰,那天,引读——“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你读出了什么?(心里的喜悦,艰辛的历程)喜悦的原因呢?由此引出: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琳,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5、这一句同时也写出了峰的险。采用了什么方法?游客的表现烘托了什么?

三、引导体会老人的“乐”

(一)、外貌部分。

出示: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2、自由读这段话,再看看插图,你对老人的初步印象怎么样?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课文还有哪里也写了扫路人的外貌呢?

出示: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4自由读这段话,从这段外貌的描写中,你又可以捕捉到哪些信息呢?

5、都是写外貌,却分两次来写,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不一次写完呢?

(二)内在部分。

1、与老人的谈话,对老人的进一步了解源于什么?(热情好客)从哪里看出来的?出示: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为我沏了一杯浓茶。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沟通了我们俩的心灵。

2、于是,有了我们之间的一次对话。指名分角色读4-12小节,把对话读好。

3、你从中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从哪里看出来的?

老人自在悠闲、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自强不息:

(1)、“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2)、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我此时倒抽了一口气,心里可能在想什么?)。

(3)、“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老人舍不得什么?仅仅舍不得这些吗?还舍不得什么?)。

(4)、“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

四、引导体会作者的“情”

2、出示:我紧紧抓住老人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是对老人的一种美好的的祝福。

3、出示: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着我回到住地。

笑声怎么陪伴我回到驻地呢?这笑声到了驻地就没有了吗?你能把这句改一改,改得比作者更高明吗?(生写)。

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设计:

高               充满自信               。

陡     险     豁达开朗 。

窄                自强不息。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初步理解词义。

3、引导学生经历读通读顺课文的过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自主学习生字词,读通读顺课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初步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1、同学们,看老师写一个词(师板书:扫路人),扫路人是干什么的?提到扫路人,你脑海中会浮现哪些词语?(辛苦、又脏又累、奉献、普通、平凡)。

是的,扫路人很平凡(板书:平凡),但就有这样一位平凡的扫路人,他给作家章武留下了深刻印象,想了解他吗?今天我们就跟随章武去认识这位平凡的扫路人(师板书:天游峰的),一起读课题。

2、读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

3、你脑海里又产生了哪些问号?

梳理:天游峰是什么样的?扫路人是个怎样的人?

这位平凡的扫路人有什么值得作者难忘的呢?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1.一读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二读要求:在读通顺的基础上,做到流利地读,要有一定的速度。

3.三读要求: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词语和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质疑。

1.读词。

第一组:瘦削精瘦慈善炯炯有神(外貌神态)。

第二组:攀登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登山有关)。

第三组:朴棱棱打量竹扫帚沏茶(难读的字词)。

2.点名分段读课文、纠正读音。

3.理清课文脉络。

4、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学生朗读课文,再次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1.快速读课文,要求做到流利。

2.作者心目中的老人是怎么样的人?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3.板书:这是一位老人。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并谈出自己的体会。

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在括号中,说说为什么这样填写。

1.在一片()中,我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清静寂静)。

2.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了。(沟通畅通)。

3、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我回到住地。(跟着伴随)。

天游峰的扫路人

您正在浏览第一范文提供的文章。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的关键字!

引入: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写普通人的文章。(师板书课题:天游峰的扫路人)生:齐读课题师:写了个什么普通人?生:扫路人师:读了题目,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问题?如果读了题目就有问题的同学,是聪明的,是会思考的。大家要说,说对了表扬,说错了也表扬,只要说就表扬。生:扫路人是个年轻人还是老人?师:你是班上最勇敢的学生,给他掌声生:天游峰在哪里?生:写什么不好,为什么写天游峰的扫路人?师:多好的问题呀,再说一遍。写到黑板上,后面写上你的名字。这是你自己发现的,是你的专利。生:扫了几年路?扫路人多大了?扫路人叫什么名字?怎么扫?为什么到天游峰扫地?天游峰高不高?师:同学们根据课题提了这么多问题,大家开始会思考了。带着这些问题读书,把书拿起来。要求认真读,读正确,读流利,不要磕磕巴巴。学习课文:生:自由读课文师:再读,拿笔标出自然段号。看文章有多少自然段。(生答12个)12个自然段当中,你最喜欢哪个自然段,再读。(指名读自己的段落)生:我喜欢最后一段。师:虽然你和老师一样带着眼镜,可是你却有一双慧眼,这段很重要,你一下就找到了。跟老师读生字。生:齐读最后一段。生:我喜欢第10自然段。师:你喜欢,就用喜欢的语气读吧。师:你几岁了?(生答10岁),老师好象听到了七十多岁人的声音。给掌声。生:齐读。生:我喜欢第七自然段。师:老师有要求了,先读,然后告诉大家你为什么喜欢?生:我被文章内容感动了。师:大家一起来感动一下。生:齐读。生:我喜欢第四自然段。师:为什么喜欢?生:文字少,但写得好,话中有话。师:高明的同学,会读书。读出了话中有话。人都说听话听音。话中含着什么意思呢?齐读。师:同桌互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师:读了课文,有什么问题?(两分钟再读书,在有疑问的地方标问号)比比谁提的问题最有水平。刚才老师想起了中国古人说得话“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是什么意思?生:我的想法就是说学文章要有疑问,小的疑问有小的进步,好的问题有大的进步。师:学习最可贵的师发现问题,小问题有小的进步,大问题有大的进步。咱们看看谁有的进步。生:作者为什么说30年后再来看老人?为什么不一年后来?师:写黑板上,写自己的名字生:为什么不说话就能把他俩的心沟通起来。生:为什么说没有登上天游峰的人,就没到过武夷山。师:读读课文,思考解决。生:为什么在这扫路?师:这个问题怎么说比较好?生:老人为什么舍不得离开?生:文中的我为什么抽了一口气?师:看到什么抽了口气?生:为什么天游峰那么高,老人还说不累?生:老人的笑声为什么直伴我走到住地?师:太好了,笑声一笑完就结束了,为什么直到住地?你真有一双慧眼。黑板写不下了,大家写纸上吧。生:为什么老人说三十年后照样请我喝茶?还朗声大笑?生:为什么扫路这么累,老人却说得那么轻松?师:做好,看黑板上的问题。大家的问题太多了。看看哪些和自己的相同,哪些不相同?想想别人为什么能提出,自己提不出呢?师:老师真高兴,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这节课上出了多少思想家啊。这么多问题,你认为哪个最重要?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余的就全解决了?生:找认为重要的问题,说理由。师:为什么写扫路人,这是全文的中心问题。(课间休息)第二课时师:同学们提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刚才老师有从中找出三个很重要的问题。老人扫天游峰为什么不感到累?2。老人为什么不舍的离开?3。老人说三十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老人真能活到这么大岁吗?(师板书:累,退,岁)看第一个问题。我们都感到爬天游峰累,老人却说不累。哪些句子和段落描写爬天游峰是很累的?生:找书生:第二段和第七段生读第二段。师:你认为哪些要强调一些,就能把险峻读出来?生:第一,九百多级,飘飘悠悠,(再读)生:齐读师:自己练读第七段,让孙老师听了也能抽口气。生:比赛读。(两个读后,让学生评谁读得好。坐下一个,剩一个优秀的)师:你们读得老师也跃跃欲试了,老师也来参加比赛,没有她读得好,就拜她为师,读得好,就给老师鼓鼓掌。师:有感情范读生:提建议,一级一级读稍快点。师两种速度比较读。生:老师读得有感情,象播音员夏青。以后多向夏青学习,迈大步。生:普通话不标准。“层层叠叠”读准。师:在我们眼中,天游峰又高又险,扫起来太难了,太累了。老人觉得累吗?从哪看出?生:老人说话说得轻松。生读,读出轻松。师:老人为什么会说得轻松自在?生:从第十自然段看出。生:扫了20年,习惯了。生:本来不累。我去过天游峰,那台阶人很多,扫路的人一会一停,休息,不累。生:这个问题是我提的,我读书后想,他觉得不累,是因为他喜欢他的工作,喜欢天游峰。师:是啊,老人把自己喜欢的感情融入其中,不觉得累。(板书喜欢),带着喜欢的感情读。师:这个问题揭示了一个小秘密——老人对天游峰的爱,对扫路工作的热爱。师:看第二个问题。老人退休了,为什么舍不得离开?生:这里环境好。师:你们回答老师的问题,我问,你们答。老人说,我喝的是学花岩的水,你们喝的是?(生答矿泉水,纯净水,老师说自来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你们吃的是?(生答买来的)呼吸的是新鲜的空气,你们呼吸的是?(生答污浊的空气,汽车的尾气)还有花鸟做伴,你们呢?(生:噪音,垃圾,坏人,爸妈的唠叨,污水,作业)你们接触的是现代文明,老人接触的是大自然。生:齐读本段课文师:老人爱的是什么?生:大自然师:看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说三十年后再来看望老人?生:四人小组讨论(师生分角色读我和老人的话)读时学生发笑,问什么是朗声?再读,师:三十年后再来看老人,这句话什么意思?生:想让老人多活几年师:是相信老人三十年会一定健在。用坚定的语气读。老人说的话又是什么意思呢?生:相信自己,答应要求师:老人坚信自己能活到一百岁。所以笑声是那么爽朗。充满地读。生:读最后一句话。师:为什么这笑声能一直伴随作者到住地呢?生:笑声留在作者心里师:回响在作者心里。老人亲近自然,热爱工作的精神留在作者心里。把最后一句话改一改,更加意味深长。生:一直伴随我一生生:一直回荡在我的心中师:(充满激情地总结课文内容和中心)。老人,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个貌不惊人的扫路人,为什么给作者留下了这么深刻的印象呢?老人看似普通,但他亲近自然,热爱工作,自信的精神,却深深留在作者心里。海明威有篇小说叫《老人与海》,本篇课文的题目可以改为《老人与山》。我们要走近自然,亲近自然。最后,请每个小朋友写一句名言。写感受,写体会,写想法。要写得响当当,用一句话,写上自己的名字。生写。教师巡视,看写好的,或竖起大拇指,或点头微笑。生:人的一生要充满笑声和快乐,这才是完美的一生。——生:大自然师心灵的老师,没有大自然,就没有生命存在——生:世界上最伟大的是精神——师:这句话虽然不长,但含义很深很深,我再读一遍。生:人要相信自己,有坚定信心会使一个平凡的人变成名人——师:建议大家写在书签上,获夹在书里,或者当作自己的座右铭,或者送给老师同学。这节课上到这,再见。

您正在浏览第一范文提供的文章。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的关键字!

本站(第一范文)。

《天游峰的扫路人》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语言文字,体会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崇敬之情。

3.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文章通过正面、侧面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难点: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天游峰扫路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对普通劳动者的崇敬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质疑激趣。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5课,齐读课题。

(大屏幕出示词语)谁来读读这些词语,看看有什么发现?

险峰、银丝、飘飘悠悠、顶天立地、层层叠叠。

精瘦、褪色、瘦削、慈祥、炯炯有神、朗声大笑。

过渡:同学们果然都有一双慧眼。课文是怎样来描写扫路人的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一探究竟吧!

二、精读训练。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3―12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扫路人的句子(或是与扫路人相关的句子),仔细读一读,你从中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在书上空白处用一两个词来形容下。

1、交流外貌描写。

出示句1: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登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

出示句2: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

这两句话分别描写了老人外貌中的什么?(穿着、容貌)通过作者的描写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朴实、健康、有精神)。

能用积累的词语来形容一下老人吗?(精神焕发、容光焕发、老当益壮等)。

2、交流动作描写。

出示:“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为我沏了一杯浓茶。”

从老人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抓住“引”“沏”体会老人的热情好客。)。

小结:茶热,情更热;茶浓,情更浓,茶香,情更真!“一杯热茶”尽显出老人的热情。

3、交流语言描写。

老师将“我”和老人的对话组合在一起,同学们再读一读,体会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

(1)“如今游客多,您老工作挺累吧?”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你们觉得老人到底累不累?

(累:天游峰高、险、陡而且台阶多,天天扫当然累。不累:习惯了;扫干净了路心里高兴不觉得累;热爱生活,以苦为乐;爱上了天游峰,离不开这里,工作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小结:正是对工作的热爱,让他忘却了疲劳。这样的人生态度就是乐观,正因为他的乐观,所以他才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

齐读体会。

(2)“您老有60岁了吧?”

老人摇摇头,伸出了七个指头,然后悠然地说:“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

教师引述:老人离不开的是――(雪花泉的水),其实他真正离不开的是――(大自然),他对自己现在的这种生活很满意,所以他还离不开――(自己的生活),我们说老人因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所以感到其乐无穷。

(3)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

“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笑声惊动了竹丛的一对宿鸟,它们扑棱棱地飞了起来,又悄悄地落回原处。这充满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一直伴随我回到住地。

30年后,老人多大岁数了?你相信老人能活到一百岁吗?

(生交流,师板书:自信、乐观)。

4、指导朗读,分角色朗读。

(伴随作者的其实是老人自信、豁达、开朗的精神,这是一位令人敬佩的老人!)。

7、老师将“我”和老人的对话组合在一起,同学们再来读一读,体会下老人的精神品质吧!

【出示对话,分角色朗读。】。

6、回顾课文,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位扫路人的呢?

(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对老人进行描写。)。

7、既然是写扫路人,为什么作者还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天游峰呢?请同学们找出描写天游峰的句子,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它的奇妙之处。

(1)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2)组织交流:

片段一:天游峰――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

片段二: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

(1)谁能用一个字来说说天游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体会交流板书:高、险、陡。

(2)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

引导学生体会“银丝”“飘飘悠悠”“断掉”这些词语给人的感觉,从而真切体会天游峰的“险”和“陡”,感受比喻句的形象生动。(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从“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等具体的数字感受天游峰的高和险峻。(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从“终于”“好不得意”“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返”等描写作者和游客们的词语体会天游峰的高与险,感受侧面描写的作用。(指导朗读)。

(3)观看插图,加深理解。齐读课文。

(“一级一级”更能表现老人一丝不苟、不辞劳苦、勤勤恳恳,让人敬佩。)。

小结写法:作者先总写天游峰是第一险峰,再通过具体的数据、形象的比喻、侧面烘托三种写法来体现天游峰的高与险,这些写作手法在以后的习作中同学们可以多加练习、运用。(板书:侧面烘托)。

8、教师针对板书,学生对照板书进行小结: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正面描写向我们多角度地展现一位朴实勤劳、热情好客、豁达开朗的扫路老人,还以天游峰的高、险、陡来侧面衬托老人的自信乐观,使老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9、情感升华总结:一个普普通通的老人,一个貌不惊人的扫路人,因为他热爱生活,自信、乐观、豁达,所以他健康长寿。人生的道路有风有雨,如果我们拥有像老人一样的自信、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相信一切都将美好。

三、作业。

1.摘录课文中你喜欢的词句或段落。

2.阅读《挑山工》,谈谈你的感受,感兴趣的同学写一篇读后感。

五、板书设计。

《天游峰的扫路人》教学设计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体会天游峰“高、险峻”的特点,感受天游峰老人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及攀登不止、自强不息的精神。

3、通过朗读,体会描写天游峰的句子描写上的特点。

通过朗读课文,感悟天游峰的特点及老人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及自强不息的精神。

通过人物的语言感悟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过渡:天游峰是什么样的?这又是一位什么样的扫路人?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

学习活动一。

1、快速浏览课文,用“。”画出描写天游峰的词、句。

2、读一读勾画的句子,说说天游峰有什么特点?

3、想想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表现出来的。

交流展示与天游峰对话。抓住词语感受天游峰的高而险。

1、天游峰是什么样儿的?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课件出示天游峰图片2-3张,简单介绍: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登峰顶,望云海,犹如在蓬莱仙境,又似在天上神游。故名天游峰。)。

作者笔下的天游峰是怎样的?

2、按照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天游峰。武夷山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

(1)天游峰有什么特点?(板书:高险)哪儿具体写出了它的高和险?

(2)你能读出它的高和险吗?

还有哪句话写出了它的高和险?

3、按照学生的汇报相机出示: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1)从哪些词体会到?(顶天立地、九百多级、层层叠叠、气喘吁吁、大汗淋漓、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2)你们能抓住这些关键词读好这段话吗?

4、对比两句话,点拨引导交流得出:描写天游峰的句子,运用了列数字、比喻、侧面烘托等方法,写出了天游峰的高大、险峻。

总结:我们在平时的作文中也要学习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事物的方法。(二)学习活动二。

1、找出课文中描写扫路人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的句子,

2、仔细读读勾划的句子,从中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在文中空白处作批注。(三)交流讨论,点拨引领。

与扫路人对话。凭借词句品味老人的自信与豁达。

预设一:交流语言。

出示句子:“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1)这是当作者问及他每天清扫天游峰累不累时,老人是这样回答的。读同学们,你们认为这样扫路的工作累不累?让我们把目光放到天游峰上。出示句子:

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

学生交流。

指名读句子,让我们再次感受到天游峰的高和险。

(2)学习写法。

老师开始读这篇文章时,有个疑问,课文既然写扫路人,为什么还要不止一次写天游峰的险以及游人的举动呢?(板书:侧面烘托)。

这省略号中包含的内容太多了,反复诵读:

烈日炎炎的夏天。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

可是这位老人。

寒风刺骨的冬天。

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冬,。

同学们,你们说这样的工作能不累吗?

“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

老人会享受生活。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劳逸结合。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11个生字,其中4个只识不写,理解文中主要词语的意思。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感悟课文所蕴涵的深刻哲理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教学准备:文中的图以及文字投影。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11个生字,其中4个只识不写,理解文中主要词语的意思。

3、学习课文一、二两小节。

教学过程 :

一:揭题。

板书   13 。

二:自学课文。

1、读准生字的字音,认清字形。

2、边读边想,读懂主要词语。在不理解的词语上做好标记。

3、把课文读通顺。

4、交流。(1)字词的音形。(2)抽读纠音。

5、读书质疑解疑。

三:学习第一段。

1、读第一小节,读了第一小结你知道了什么?

2、天游峰是一座怎样的奇峰?你知道吗?请你用笔把有关的语句画下来,读一读。

3、用"天游峰(                     )"这样的句式介绍你了解的天游峰。

4、你能把天游峰那陡峭的美读出来吗?

5、指导朗读。

四:作业 。

1、抄写生字词。

2、继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一些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从具体语言材料的朗读品味中体会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和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师生共同回顾第一段的内容。

过渡:就是这样一座险峰,一位老人每天清扫着九百多级台阶,此时你有什么想法?

二:学习重点段。

1、轻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在文中画出描写人物外貌的、语言、行为的语句。

2、分小组学习画出的句子,体会: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老人?为什么?

(1)"不累,不累,我每天……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从这里了解老人与山的感情之深。

(2)"按说,我早该退休了。……我能舍得走吗?"表现了老人对自己美好生活的描绘中,可见他愿与大山终身为伴。

(3)"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表现老人对生活充满了信心,以及那令人敬慕的豁达的人生态度。

3、学生边汇报,师相机点拨并指导朗读。

三:作业 。

1、摘抄你欣赏的词语。

2、摘抄有关描写人物外貌的词语。

3、请将这位老人介绍给你的父母。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

1、继续朗读课文。

2、仿照课文写一个身边的人。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同学们,天游峰扫路老人的自信、豁达、开朗的生活态度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二:朗读课文。

1、可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可小组合作分角色读。

三:仿写。

1、学习课文的写法。

2、课文中是怎样刻画老人的?

3、读一读,表现了老人怎样的品质?

4、开展"班级人物素描"活动。

5、写一写。

6、猜一猜。

四:作业 。

选择你熟悉的一个人,抓住他的外貌特点,用准确生动的词语写一段话。

设计理念:

在语言环境中整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真正统一。

积极创设“主动参与,交往互动”的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

引导、启发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感情世界,感悟作品中蕴含的深刻的人文精神。

教学目标 :

1、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了解是一个乐观开朗、豁达自信的老人。

2、通过朗读、情境活动培养学生乐观的生活态度。

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探究学习方法,学生自读感悟,合作交流。

教学实录:

一、图文结合,引入人物。

师:通过咱上节课的学习,了解了天游峰是一座怎样的山峰,文中哪些语句写了,谁愿意朗读给大家听。

生:感情朗读描写天游峰险的句子。

(师用粉笔简单勾勒图画:拔地而起,高耸入云)。

师:你们想说些什么?

生:好险啊!真像是“银丝”。

生:要登上它,很困难。

生:要登上它需要有毅力。

师:可一位老人做到了,这位老人是谁呢?

师:谁知道扫路人是干什么的?你们觉得干这种工作的人怎么样?

生:辛苦。

生:苦、脏、累。

生:伟大。

生:光荣。

二、探究方法,合作学习。

师:你们想不想认识这位老人?

生:想。

师:你们打算如何认识这位老人?

生:通过朗读课文,看看这位老人有怎样的性格。

生:通过读重点句子。

生:可以找一找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的品质。

师:说得真好,这短短的文章里包含着一个深深的道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好好地读一读文章,一边读一边想。

师:读书前我得提个问题,能回答吗?拿起书来,看第四自然段,大家一起读这一节。

师:哪一句话最重要。

生:茶很热很香,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

生:五分钟。

师:先给五分钟试试,要想与老人沟通,看看哪个段落里的哪个句子你有什么感想。这就是与作者,与老人沟通了。

(生一边读一边思考,互相交流,师巡视指点)。

三、主动参与,交流感悟。

师:先不要说,先读一读,哪一部分你有感想,把你的想法通过朗读传递给大家。你们得注意了,你从他的朗读中听到了什么信息。

生:读第八自然段。

师:听出了吗?他心里有什么想法。

(生不说话)。

师:说明语感不够,你再读一次。

(生又读)。

生:老人相貌平凡,能看出他精神十足。

生:古语说:有钱难买老来瘦,老人的身体很健康。

生:老人身体强壮,肯定和他每天扫路有关,扫路、爬山可以锻炼身体。

生:我感受深的是第十自然段。

生:你能把感受传达给大家吗?

生读。

生:我听出来了,他心里可能在想,没有人阻止他,他也自愿地留下来。

生:老人被美景吸引了,与这儿有了感情,所以舍不得离开。

师:为了巩固理解,再读一读。

(指名读)。

师:像不像老人,谁再来读一读。

(再读,师范读,齐读)。

生:读第六自然段。

师:你说得老人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轻松自在、悠闲自得。

师:更深的呢?

生:他热爱自然,不把扫路当作劳累,而且当作一种享受。

师:你确实没有掉以轻心,读出更深层的意思来了。谁再来读一读享受一下。

(指名读)。

生:读第十一到十二自然段。

师:从他的读中你听出什么信息来了没有?

生:作者所说的三十年后,是由衷地希望老人能长命百岁。

生:说明老人对生活充满了自信。

(师范读,生齐读,指名读,自由练读两人的对话,师生对读)。

师:这就是课文中的三个词。

生:自信、开朗、豁达。

师:谁再来读一读第十一、十二自然段。

师:笑声惊起宿鸟了吗?

生:没有。

师:谁能惊起宿鸟?

(生再读)。

师:读得很好。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师:刚才我们与作者与老人进行了心灵的沟通,心里一定有许多话要说,不管多少,只写最重要的一句。可以对作者说,对老人说,对自己说,若能写一句格言,一句警句更好。

生:老人,我希望您健康长寿。

生:您自信,乐观,自强不息,我对您产生了由衷的赞叹。

生:老爷爷,您可真棒!

生:对自己说,享受生活,就是最大的快乐。

生:老师我想对爷爷奶奶说。

师:可以呀,说吧。

生:爷爷奶奶,我希望你们能像老人一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师:多孝顺的孩子啊。

生:我想对妈妈说,妈妈别对一点小事那么斤斤计较,开朗乐观一些,你的健康才是女儿最大的幸福。

(师生不由地鼓掌)。

师:孩子们,老师希望你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中,始终能够充满着自信,保持着豁达乐观的心态,那就不会有爬不过的山坡,闯不过的险滩,就会实现你们幸福完美的人生。

(学生鼓掌)。

天游峰的扫路人

师:头一次见面拘束吗?不拘束怎么脸上没有一点点笑容?敢说话吗?开始上课好吗?先别坐,先来两句对答。

师:同学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神采奕奕。

生:老师精神抖擞。

师:同学们活泼可爱。

生:老师和蔼可亲。

师:同学们请坐。

生:老师请坐。(老师请上坐。)。

师;谁敢露一手的,请举手!谁敢?

师:大声地,响亮地把今天上课的课题说一遍。

师:真好,其他同学后悔吗?

生:后悔。

师:这也是一种竞争,我们要善于把握住机会。看我写字。(板书:天游峰)。

师:谁去过?在哪里?

生:在武夷山。

师:武夷山在哪?

生:福建省。

师:游玩后有什么感受?

生:没有毅力的登不上去。

师:你的意思是,“我登上去了,我很有毅力,我很自豪是吗?”

生:是的。

师:看我画,是这样的吗?

生:不是。

师:你们觉得干这种工作的人怎么样?

生:辛苦而光荣。

师:加上个“的”,怎么看到?

生:很幸运,能在天游峰扫地。

生:我觉得很伟大。

师:你们觉得课文好学不好学?

生:还可以吧,不算太难?

师:难在哪?

生:要从字里行间体会出扫路人的高尚很难?

生:文章短小精悍,但道理深刻,很难理解,很难从字里行间体会出他的伟大与平凡。

生:我觉得既难学也不难。说不难是因为我们是六年级,理解能力一定比五年级强。但也不能掉以轻心。

师:这短短的文章里包含着一个世界上最大的道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好好地读一读文章,一边读一边想。

(生默读)。

师:你们很会读书,我说一边读一边思考,你们采用的默读,这种方式最有利于思考。

生;武夷山那么高,扫路人应该很累,为什么他说不累?、

师:问题有意思,把这个问题写上来。

生:作者说过,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游人半途而返。而扫路人却轻轻松松。我更觉得他了不起。

师:住过宅楼吧?一般有十八到二十级。

生:书上说,三十年后,我照样请你喝茶。现在已经七十多了,三十年后已经一百岁了,很了不起。

生:扫一程,歇一程,好山好水看一程。可以看出他的乐观。

生:为什么写山游峰的景色。、

生:这位老人了不起,一级级扫出来。

生:我也想去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样七十岁时也去扫路,欣赏那儿的景色,锻炼身体,游人来了,我也跟他说:“三十年后,你再来,我请你喝茶。”

师:如果要等到七十岁再去努力,你可能就爬不上去了。

生:我会不停努力的。

生:为什么这位老人对武夷山的景色这么留恋?

师:写上去。(生板.书)。

生:读了这篇课文――。

师:不行,我的话筒离你这么近,你读一读扫路人的性格。

生:自信豁达开朗的笑声。

生:我照样请您喝茶。自信,开朗,乐观。

师:他怎么这样的自信?

生:真正体现他的乐观、豁达。

师:还要读书,读书前我得提个问题,能回答吗?拿起书来。看第四自然段。

大家一起读第四自然段。

师:哪一句话最重要?

生:荼很暖很热。很快把我们的心灵沟通了。

生:五分钟。

师:先给五分钟试试。要想与老人沟通,看看哪个段落里哪些句子你有哪些感想。这就是与作者,与老人沟通了。

(生默读思考)。

师:先不要说,先读一读,哪一部分你有感想,把你的想法通过朗读传递给大家。你们得注意了,你从他的朗读中听到了什么信息。

生:读第八自然段。

师:听出了吗?他心里有什么想法。

(生不说话。)。

师:说明语感不够,你再读一次。

(生又读)。

生:相貌十分平凡,在他们中间也不乏像这些老人一样的相貌平凡却十分伟大的人。

生:第十一到十二自然段。

师:从他的读你听出什么信息来了没有?

生:作者的三十年后不是诺言,但又不是开玩笑,而是尊敬。老人说三十年后,是谦虚。

生:我不同意,说明老人很自信。

(师范读,生齐读。指名读,自由练读两人的对话,师生对读。)。

师:这就是课文中的三个词。

生:自信,开朗,豁达。

师:谁再来读一读第十一十二自然段,

师:惊起宿鸟了吗?

生:没有。

师:谁能惊起宿鸟?

(生再读)。

师:读得很好。下课。

师:我们继续交流!可惜的是刚才的交流,我们的读没有让其他同学听出信息。

生:我有个问题,为什么不把两段描写老人的话连在一起。

生:因为两处不同的情况引起作者对他的不同的观察。

生:我感受深的是第十自然段。

师:你能把感受传达给大家吗?

生读。

生:我听出来了,他心里可能在想,没有人阻止他,他也自愿地留下来。

生:说过了一半。老人被美景吸引了,与这儿有了感情,所以舍不得离开。

师:看黑板上的第一个问题,你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

师:为了巩固理解,再读一读。

(生指名)。

师:像不像老人,谁再来读一读。

(再读。师范读。齐读)。

师:你觉得老人真正的心情是什么?

生:轻松自在,悠闲自得。

师:更深的呢?

生:他热爱自然,不把扫路当作劳累,而是当作一种享受。

师:你确实没有掉以轻心,读出深层的东西来了。读来享受一下。谁没读过?

(指名读)。

生:(读时早晨的晨读音不准)。

师:如果你把“早晨”读准了,王小丫就是下岗了。

师:要理解老人的生活态度,要参照哪一段来读,就能读得更好了。

生:参照第二段。

(指名读)。

师:你读得是险峰吗?(生再读)你读得不像“银丝”,像一根铁棍。(生读)看得清吗?(生再读)读得像风筝在眼前飘,不够远。(生再读)。

(指名读,师范读)。

师:谁再来试试,最后一个名额,没有读过的。

(指名读)。

师:为什么我要让你们参照第二自然段来体会老人的生活态度。

生:前面突出老人的了不起。

生:课文通过描写天游峰的险来表现老人的了不起。

师:是啊,这一对照,对老人印象更深刻了吧。

生:第六自然段里有一段,“扫一程,歇一程”,如果天游峰不干净,就没有“好山好水看一程)。

师:点出刚才的问题,及提问的人自己解决。

生:我觉得第七自然段。(生读)。

生:我重读了“游客”和“一级一级”,游客多是二三十岁的人。游人半途而退,老人很有毅力。

生:一级级,好几个来回,老人看得很淡,他觉得和风景在一起,非常值得。

师:老人是个怎样的人?不准说伟大,有毅力。

生:别人把它看成猛禽,但老人把它看成小绵羊,每天都要抚摸它。

师:这个比喻非常精彩,每天都要去抚摸抚摸这只小绵羊。

生:攀登不止,勇往直前。

师:我们的享受都是吃些好的,穿些好的。写老人的服装是为什么,明白了吧。我们一起来把课文读一遍。

(指名分段读)。

生:老人,我希望您像天游峰的石阶,越活越长。

生:老爷爷,你对生活乐观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生:您自信,乐观,自强不息,我对您产生了由衷的赞叹。

生:对老人说,三十年后,我对作者说,三盾。

生:老人,你真该评为全国十佳劳模。

生:老爷爷,你可真棒!

生:对自己说,享受生活,就是最大的快乐。

师:你觉得哪个字最难记。

生:说我以前写错的字吧。“瘦”里面写了“白”

生:“攀”字难记,中心的叉忘记了。

师:一起来读书黑板上的名言。

师:享受生活地读一读。这个问题还用答吗?

师:应该下课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