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十五岁(优质17篇)

时间:2023-12-27 14:11:17 作者:雨中梧 文秘知识

优秀作文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让人在阅读中得到启发和改变,使读者对事物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一些优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我的校园作文

我的学校是省一级学校,校园就像一座大花园,美丽极了。

一进门,布局整齐的教学楼,一排排整齐的小树,老师们都是笑盈盈的。回到我自己的教室,教室宽敞明亮,一块黑漆漆的黑板上写着一串串优美的文字、教室两旁,窗户特别干净明亮,教室的后面有许多美术作品和书法作品。好像走进了知识的海洋。

学校的操场设备齐全,大约200米,那里有篮球场,快乐园地……我挺喜欢这里的。

学校不仅大,教室周边花草树木也很多。我们的饭堂隔壁就有一座植物园,植物园里种有许多树:绿草弟弟穿着绿色的吊带衣,鸡蛋花穿着白色的晚礼服,它们有着丰富的颜色,又清晰又可爱。

这就是我们的校园,你怎么可能不喜欢我们的学校呢?

我的十五岁作文

十五岁,我的现实是苦涩的。

事实上我只是每天坐在教室里,把时间沙沙地记进了一叠叠白纸里,连做梦的时间都蒸发了。老师站在讲台前,一百零一遍地请我们安静,然后在喧嚷中重复一百零二遍。粉笔擦在黑板上,漏下点点灰白,把老师的手染得毫无血色,细碎的声响好像一只蚕在吞食时间的桑叶。我在下面默默地记着,直到手指被笔磨得酸疼才抬起头。倒计时上鲜红的大字刺得人双目生疼。我仿佛听见快乐的梦想逃走的声音。

回到家,我试图向爸妈描述这种感觉。爸爸听后,摸摸我的头,语重心长:“好好做梦!”妈妈笑得很开心:“旅游吗?我还指望你带我去呢。”见我沮丧地低着头,她看了我一眼,“要不等考完,我们出去走走?”我不禁摇头叹气。

这是独属十五岁现实的苦涩。

我的老师

她有着一副慈祥的面孔;她为了国家的未来燃烧着自己的人生。我聆听其的谆谆教诲,她,是我所有的老师中最质朴的;她,会因为顾及你的脸面而私下与你谈话,你好时,她表扬你,你坏时,她批评你。她,是我初中的班主任——韩老师。

韩老师,不管是为人方面,还是教学方面,都十分的成功,与他同位教师的许多人也多次在我们面前赞扬过她。还记得,当时的年段长曾说:“她当你们的班主任是你们的福分。”在我们毕业前一段时间,老师做了蛋糕给我们吃,虽然每人都只有一小块,却始终让我回味无穷。韩老师上课时十分严肃,下课时却和蔼可亲,与我们交谈,关心我们的生活,而我们,在她的面前也从不说假话,只求真。她桃李满天下,我们有时还会看到早已毕业的学长学姐会来拜访韩老师,感谢他的再造之恩。

她,常常会与我们交谈,倾听我们的心声,当我们向他诉说烦恼时,她,不会不耐烦,只会认真倾听。

还记得,中考的前几个星期,由于我们要考体育,没有时间回家,寄宿生不能在食堂吃饭,那天早上,老师他拿着许多面包给我们吃,当时的心里只剩下感动。

我的老师,你当年对我的关怀与疼爱,我从未忘记,分开好久了,可是,我却时常想着什么时候可以回去看看你,也努力希望回去时可以给您带来喜讯。

我和我的伙伴

我有一个小伙伴,叫徐大容。他有一头黑色的短发,个子高高的。

我们在纽维思暑假托管班吃饭在一起,上课时也在一起,没有任何矛盾。有一次在下棋课上,没有人和我下棋,他主动离开他的棋盘,开始跟我下棋。还有一次,我饭盒打不开了,他也主动帮我把饭盒打开,我内心十分感动,对他说:“谢谢。”“没事,这是我应该做的。”他经常这么回答我。我们课间活动踢球的时候,我帮徐大容进了一个球,第二场的时候,我没抢到球,他转过身,用力往对方的球门一踢,帮我们队又进了一个球。

他帮我的事情很多很多,都快数不清了,我们两个是永远的好朋友。

老师点评:天霖写了一位乐于助人的好朋友,写了三件小事来表现他热心的品质,结尾表达了对朋友的喜爱之情,但是文中的故事写的太过简略,应当详略结合,最少展开描写一件事情,外貌描写也更应该突出一下人物的特征,继续努力吧!

我的校园作文

我的学校虽然没有其它学校华丽,没有其它学校高大,但也一样拥有多姿多彩的风景和孩子们灿烂笑脸。

走进校园,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雕像。虽然表面的瑕疵使他不经意被忽略,但是阳光的照耀沐浴却使他变得光彩夺目,无比辉煌。两个少先队员雕像耸立在石墩上,好像在享受美丽的春景,在聆听鸟儿的歌唱,在探索知识的海洋……听,红领巾在歌唱,看,旗帜在飘扬。蔚蓝的天空是他们的背景墙,摇曳多姿的花儿,仿佛伸出手来正在给客人打招呼!

接着往前走,是大家最熟悉的欢乐区域——操场。虽然那只是一个普通的小操场,但是那里却记载了我们奔跑跳跃的身影和童年的记忆!五彩斑斓的鲜花围绕着整个操场:红色,黄色,白色……仿佛给操场戴上了一圈美丽的花环。上课时,操场很安静,朗朗书声时不时传来,回荡在操场上空。下课了,整个操场又热闹起来了,阵阵欢笑声传来,给操场增添无限生机!

我的学校虽然没有别的学校华丽高大,但是这里却是知识的海洋,充满了老师和同学们的歌声与微笑!

我的十五岁作文

黑板右下角的鲜红数字不断减少,像削苹果似的,一圈又一圈的皮被削去,果肉越来越少,这意味着我们离中考又近了一步。明明昨天还在一起欢笑打闹,今天却仿佛一夜长大,个个安静地像个乖孩子,只听见教室里整齐划一的沙沙声。

在忙碌的初中生活中,我结识了一个好友。这份宝贵的友谊成为温暖彼此的力量。记得我们曾在某个“薄雾浓云”的早晨为比“黄花瘦”的女词人叹息;还记得四楼的走廊上学起杜甫居高远眺,抒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更记得在金色的秋叶满地的花园里,我们脆声喊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豪言……在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我们展开笑颜,为真挚的友谊放声歌唱。

初三,初三,多么紧张!多么残酷!我无言。这唯一能温暖我的力量难道要这样消亡了么?我怔怔地,站在原地,我们越离越远。不!不!我猛然惊醒,怎么可以?那些日子,那些笑脸,回忆如潮水涌来,定格在一个画面:曾经我们说过,约好了,我们要一起考进来x中,永远做好朋友!我飞快地奔跑起来,追上离我越来越远的她,说:“我们约好了的,你不会忘记了吧?”,她一愣,恍然大悟,低下头,又抬起头,说:“对不起。我没有忘记。”。她抱住我,表示歉意,有一种温暖,又开始流动。我眼里突然涌上泪水。

如果这是一场十五岁的电影,那么在结尾一定有一段美声献唱,我们齐声唱道。

我的十五年初中作文

撑开双手,转眼便是十五年。

十五年前的夏天,你虚弱地看着护士怀中的婴儿,渐渐露出苍白的笑容。直到你面色红润,满心欣喜地站在温室外,静静地看着熟睡的你的孩子,你欣慰地微笑着。

你将她带回家,将她放在你精心准备很久的摇篮里,吻了吻她闭上的双眼。

十二年前的某天,你焦急地抱着她徘徊在急诊室外,她的眼泪止不住的向外倾泻,而你的,却流进心底。可不知怎的,当她服下药,懒洋洋的对你笑时,你的泪水却轻轻滴在她的脸颊。

也滴进她的心里,悄悄藏在温热的深处。

七年前的深秋,枫叶红的耀眼。你为她扎好头发,目送她坐在你父亲的后座,仰着头。许久,你听到她喊着,妈妈再见。那是你期待很久的`话语,万丝情绪涌上心头,但你仅仅只是微笑,微微点头。

时间静静淌过。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她渐渐变得任性,处处与你争吵,你张皇失措的看着她狠心离去,你惊讶,担忧,甚至心碎。

五年前,她褪去了稚嫩的糖衣,开始套上带刺的护甲,开始不让你走近她的房间,开始讨厌你询问她的去处,开始叛逆的与你敌对。她突然变成了一只刺猬,一次一次的刺进你的肌肤,刺破你的笑容。

取而代之的,是你的哭泣。责骂,是痛的,打她,也是痛的。你回到与她的世界隔了一堵墙的你的房间,你开始流着泪在你的,关于她的本子上诉说着你的情绪。你感受着无能为力的酸楚,身体却竟是暖暖的。她抱着你,在你耳边轻声说,妈妈,对不起。你恍惚着,然后继续微笑着,慈爱的摸着她的头,用嘶哑的声音说着那一句,没关系。

她在一点一点的成长,而你在一点一点的衰老,时间冷漠地带走你年轻,在你的头顶洒下雪,染白了你的秀发,也一滴滴的融化了你干涩的眼角。你的沧桑换不来她的温柔,只能无奈的看着她一次次犯错,你原谅着她的死不悔改,原谅着她的叛逆冷漠,直到她在某个停留在你身边的一天,发现了你的秘密。那是一本有关于她的日记,她一页一页的翻着,泪水心碎的滑下。那坚硬的护甲,那褪去的糖衣,那些你滴在她心底的泪水全部融化在温热的爱里。你默默站在她身后,她转过头凝视着你,你清晰看见自责与感动在她眼里翻滚,而你再一次笑了,走近她,用双臂包围着她,感受着她逐渐成熟的气息。

十五年后,你与她相互依靠。你用你轻柔的双手与温暖的笑容赠给她每一寸感动。

我的十五岁

人人都说青春是美好的,我想也是如此。当12点的钟声敲响,许多人都已进入梦想后,我就那么猝然不及地跌入了15岁的仙境,悄无声息地走进人生的第一个“过渡句”。

在我看来,青春就是森林里的迷雾,使人迷惘,看不清未来,也可能使人迷失,浪费了青春。可是总有一天迷雾会散开,会看见美好。而我们所做的并不应是等待,而是确定方向不断追逐并冲出迷雾,而后拨开层层的迷雾找到属于自己的美好。

今年我已经15岁了,躺在床上回忆过去,总觉得那些像小疯子一样的笑闹好像就是昨天的事。但我明白我们不可能总活在记忆里,15岁了,我该选择自己的方向并努力追寻。不论成功失败,只有为了目标奋斗过的青春才是最美好的。

清晨,我站在操场上透过泛着橘黄色的云层依稀看见了朦胧的阳光,就是画卷中常用的暖金色,看着是那么的温暖,犹如我美好的青春岁月。

我的十五年初中作文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先生“大历史观”的经典著作,最先出的英文版标题:1587,ayearofnosignificance,翻译过来就是:1587,无关要紧的一年。1587年,明万历十五年的中国,谈不上风雨飘摇,更不能说是病入膏肓,这一年,实在是平淡无奇。但作者从万历皇帝、首辅申时行、世间已无张居正等多个章节展开话题论述了万历年间的诸多方面,万历十五年虽看似为平平淡淡的一年,但这一年之后好多小细节的变化却掀起了巨大的时代波澜。历史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巨大成就的造就,还在于事物肇起之初处于酝酿中的有机结合和变化。下面,我从章节中的前三个人物来谈谈我的阅读感想:

首先,万历皇帝。他年幼即登上宝座、继承大统,自小聪慧过人、学习刻苦,立志成为一代明君,开创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在首辅张居正的调教下,经过多年的精心求学,取得很大的长进。一方面,张居正生前,万历皇帝对他充满尊敬之情,对他精心敬业的奉献精神大加赞扬,并且把一些名贵的珠宝和进贡上来的物产赏给他,以对这种大臣的扶持表示百般地感谢。另一方面,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对张居正的怨恨却远远盖过恩情,坚决地清算张居正各种过失,甚至恨不得鞭尸。这样的反差不仅是来自于对张居正掌权过度的强烈反弹,更是心理崩溃的一种体现。万历皇帝的职业生涯让我看清了身为九鼎至尊的皇帝也是有苦难言,更多的只是作为一个上层阶级的代理人,而不是我们印象中唯我独尊、号令天下谁敢不从的帝皇形象。例如,在立储君这一问题上,大臣与皇帝之间争执多年,最终以万历皇帝的沉默和消极抵抗结束,使整个朝廷失去了励精图治的机缘。

其次,世间已无张居正。从黄仁宇先生的描述中,不难看出张居正宏伟的政治理想抱负。他精心调教、呕心沥血辅佐万历皇帝,在施政方面大刀阔斧的改革,让死气沉沉的明王朝开始渐渐焕发生机。但是他的改革触犯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而在行为作风道德操守方面又严重违背了当时的道德规范,对别人的苛刻要求与对自己的奢侈铺张形成鲜明对比,让他在道德层面完全地站不住脚。上到官僚阶级,下到黎民百姓,想要攻讦对立者,就要首先占领道德的高地。或许这就是集权体制下的游戏规则。虽然张有功有过,但从对当时国家的治理而言,我仍感慨可惜了张居正的改革,倘若他的改革能够进行下去,明王朝必定迎来又一繁华盛世。

最后,首辅申时行。作为张居正的继任者,申时行并没有继续张的大刀阔斧式的改革,而是实行较为和缓地施政方针政策。他认为:“作为首辅,宁可被视为大和事佬,甚至被批评为牺牲原则的政客,但他坚持他调剂折衷的原则。”他确实看透了国家为解决问题而设立文官,但国家的最大问题也就是文官。而奇怪的是,以张居正的精明练达,竟忽视了这样基本而简单的事实。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申时行有成功之处,他的和缓政策为其营造了平和的政治环境。张居正把所有的文官摆在他个人的严格监视之下,并且凭个人的标准加以升迁或贬黜,因此严重地威胁了他们的安全感。相比之下,申时行对参劾过自己的官员概不追究,甚至还建议其中的几位官员晋级。因此,申时行得以善终,而且退隐归乡后,大寿时仍受到万历皇帝的恩赐。

以德治国,道德终会成为一些人争权夺利、玩弄权术的工具。一个国家要有科学合理的政府机构,构建完善的法律体系,依法行政、依法治国,才能保持政府的工作效率,国家这部机器才能更有序高效地运转、快速地发展,变得更加富强、民主。

我的十五年初中作文

时光还在不停游荡,每一份回忆都是用心收藏。

―题记。

“叮铃铃…”早晨的一声电话铃将我从梦中吵醒,挂上电话的那一刻,我感觉世界要将我淹没―奶奶出车祸了…当我火速感到医院时,奶奶已经在重病急诊室的床上躺着了,看着头上包着白沙布的奶奶眼里突然湿润了…我带着爷爷的`叮嘱回家拿换洗的衣服。

还是那栋老楼,充满了我童年的味道…推开门进去看到桌子旁边的纸堆,走过去仔细一看,是一张张被撕下来的日记,日记正面是平常的日期,反面却让我震撼到了,上面都是这样的“6月,她带着爸爸妈妈来看我了”“12月,她打电话过来让我多穿点衣服”“2月,她打电话过来说考试第一名”“206月,她今天毕业考试”“年,她已经很久没来看我了”“2017年10月,她已经很久没有打电话过来了”“她―小夏”我发疯的翻动着这一张张平凡而又神奇的日记,上面全部记载着我和她之间的所有事情,时间到事情,我不敢想却又忍痛去想,她是怎样在这昏暗的灯光下记下这一点一滴的,再想想,自己多久没回来了,是成长的疏远还是学习的繁忙而又忘了她呢?我慢慢的收拾好这一张张充满着她希望的日记,拿着换洗的衣服回到医院。

看着银白色头发,头上包着白沙布的奶奶,眼眶瞬间湿润了,走过去将这最后一张充满着希望的日记放在奶奶手里,心里恳求上天不要把她从我身边带走,嘴里嘟囔着:“奶奶,奶奶快醒醒,不会再让您数日历了,快醒醒…”

我的十五年初中作文

四百年,历史中不算短的一段,虽然只有周朝八百年天下的一半。从1587年到1987年,它跨越了中国古代、近现代和当代,如果我们按习惯把1840年作为分界线的话。要是把这期间世界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件用文字记录下来,估计光造纸需要砍伐的森林面积就会远远超出1987年大兴安岭火灾造成的损失。幸运的是,人类具有遗忘功能,很多无足轻重的小事不需要记载也无须记忆,否则我们都该生活在沙漠了。但同样幸运的是发生在1587年的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被记录了下来,更幸运的是一位叫黄仁宇的华人把这些事件归纳分析并提出一种谓之“大历史观”的观点,而后历时7年成书《万历十五年》。

1587年,明万历十五年的中国,谈不上风雨飘摇,也不能说是病入膏肓,这个外强中干的大帝国只是患上了慢性病,就如千里之堤上出现了一些无关紧要的蚁穴。这一年,实在是平淡无奇。在这无关紧要的岁月里,有灰心朝政的当朝皇帝;有变法失败的前任首辅;有维持现状的现任阁僚;有无人效仿的模范文官;有知音难觅的优秀将领;还有自相矛盾,言行不一的思想家。天下太平,波澜不惊,庞大的中央帝国已经走过近两千年,此时还远未走到尽头。在西方,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正准备启航,北上征讨联合王国。用不了多久,它就会以自己的消亡开启大英帝国此后数百年的辉煌。中国也因此逐渐被强行推入所谓的现代,用黄仁宇的话来说,犹如让一只走兽,硬生生地变作飞禽。结局当然是落得不会飞也不会走,中国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境地。

二、从下降通道到上升通道。

明朝税重民穷,水深火热是众所周知的。苛税猛于虎,《万历十五年》之前的很多作品都认为税收过多是百姓贫困的首要原因。黄仁宇先生则认为民穷的根本在于律制的僵化和政府的低能腐败,主张从制度层面解答“李约瑟之谜”。国家税率低,受惠者并非农民,只是鼓励了小地主加重剥削以及官僚乡里额外加征,自肥腰包。同时政府极力维护落后的农业经济,不愿发展商业及金融的做法正是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由先进的汉唐变为落后的明清的主要原因。书中所记述的万历皇帝、大学士张居正、申时行、南京都察院督御史海瑞、蓟州总兵戚继光、以知府身份挂官而去的名士李贽,他们或身败名裂或壮志难酬郁郁而终,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这一切都是正因制度已经山穷水尽,不光是庶民,乃至天子,都无不成为牺牲品。

1911年的辛亥革命使封建皇权制度走到了它的终点,但中国却进入了长达38年的黎明前黑暗,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古老的东方才现出曙光。在战火纷飞的暗夜中,马克思主义飘洋过海来到中国并迅速传播开来,经与中国的革命和实践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历史翻开了全新的一页。几经曲折,几经摸索,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民主、自由、法治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代替“以阶级斗争为纲”成为前进的指南,市场经济体制则成为了推动国家机器前行的引擎。思想的解放,制度的变革,使中国在近四百年后,从下降通道重返上升通道。

三、启示。

忽视制度在社会变革中的重大作用或把社会的发展都归结为制度变迁都未免有失偏颇。制度的作用毋庸置疑,但它也具有必须的滞后性,正因创造制度的归根到底还是人的思想,从思想转化到制度需要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制度的大厦要想建得牢固一点,而不是立在流沙之上,一方面需要与实践紧密结合,同时还务必有必须的哲学基础作为强有力的支撑。黄老先生认为四百多年前中国不可避免的走向衰弱是由制度僵化引起的技术落后,我赞同这种观点,但同时认为更深层次的原因还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思想中,逐渐构成了一种先天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导致我们对外部事务接纳程度降低、排斥感增强,由此构造出十分牢固的中国哲学体系,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制度自然也很稳定,以至于几百年后制度的大厦才被推倒重建。

从1587年至今,历史已飘过四百多年,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中国经济更是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由此带来的社会浮躁心态也被广泛诟病。如何持续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快速崛起的中国没有涌现出一批思想家、哲学家是值得我们警醒的,甚至于哲学这门学科也在走向没落边缘。在关注经济发展、推进机制体制改革的同时,更要创造一些有利条件,让我们的思想界持续活力,真正实现经济建设和精神礼貌建设的双翼齐飞、哲学发展与制度变革之间的良性互动。

我的十五岁

是一个多雨的季节,我不知道有多少的女孩子会有一个像我这样的十五岁。

我不是一个比较出众的女孩子,没有别人的美貌和成绩,我开始厌学、逃学、开始迷恋网络,我感觉在虚伪的网络上能找回以前的自己,我每天疯狂的聊qq。时间长了也认识了不少社会上的不务正业的那些人,我学着吸烟,和朋友去喝酒,或许感觉那香烟的'味道和酒精能麻醉自己什么都不用去想。拿着钢棍打群架,我把家人和学习忘得一干二净。为了避开家长的责骂,我干脆不再回家,后来听同学说家里人找我找的都找疯了,可当时我连一点想回家的感觉都没有。

中考那天我还朋友家里睡觉。朋友的妈问我怎么不去考试的,我说考什么考啊,不想去!她叹着气走出了房间,后来我在qq里收到一个陌生人发来的信息:你好自私啊,为什么只为了一时的快乐连家人的感受都不问,你现在天天在外面玩、疯,能玩一辈子吗……我哭了!是的我能就这样玩一辈子吗?我跑回了家,妈妈看见我回家了,抱着我哭了。我跪在妈妈的面前说:妈妈我不敢了!我再也不敢了!我要学习。妈妈看着我笑了,使劲的点着头:我的乖女儿你是我的乖女儿。

开学了,我重读了一年,中考的时候以高分被高级中学录取!我抱着录取通知单哭了。

后来我知道了那个陌生人的信息是我原来的同学迪发的,现在他成了我的男朋友。我们现在在同一个学校,天天一起讨论问题,去图书馆看书。呵呵!幸福吧!羡慕吧!

我的十五岁字作文

委屈也好,孤独也罢,那都是过去的事。十五岁的冲动、“舍身救人”,你或许有一刹那的后悔,但你最终还是会选择这样的做法。因为那就是十五岁,那就是无悔。人的直觉是很正确的,也许不该容我们去思考片刻。所以,我的十五岁——无悔!

她捧着满分试卷说:“这次考试也太没水准了,这么简单的题目也拿来给我们做,岂不是会有全班的高分段,忽悠谁啊,满分也体现不了我的实力!”尖锐的声音穿过我的耳朵,我们的耳朵,并留下了她话语的自傲。我们沉默不语,低头看着不尽人意的试卷。几十秒过去,她竟然又开口了:“我……”我决定为了她爆发一次,也为了我大脑里正向上奔涌的血液。“能不能不要在这里装,你觉得满分还有辱你的实力,是因为你恰巧得到了一张满分试卷。你就是这样,只对自己已有的感到不在乎!再‘豪放’点就立势以后每次都考满分!不敢了吧!我还要告诉你,像你这样如此骄傲自满的人是不会再有下一次辉煌的,你最好给我骄傲到期末!别让自己体会我们现在的愤懑!”

这样一段话脱口而出,谁也没想到我会对自己最好的朋友说出这样尖锐残忍的话。我也意识到,我说出的每一个字都像子弹一样,每一颗子弹都能击中她,我甚至可以看到她身上的弹孔和被子弹击中后溅起的鲜血。

十五岁的冲动,让我有那么一刻的后悔。但是,后来她的改变让我这个做朋友的问心无愧。

当我走进那扇双开门,本以为会有扇窗缓缓打开,却没想到在满载而归的空调车里,似乎没有人愿意呼吸外面的新鲜空气。除了我,还有那个吵杂人群里身材矮小的老奶奶。她站在台阶上,一个显眼的位置。在她那急促的呼吸声中,站在那里,和她的两个麻袋一起。

每到一站,她都会被人群无情的推攘,一手紧紧的握着椅背,一手护着她那些似乎很重要的东西。一分钟过去,两分钟过去,三分钟……她终于到站了。老奶奶急忙去提她的两个麻袋,它们被拖着慢慢移动。我无意瞟见老奶奶的手,时光荏苒,在老奶奶的手上留下岁月的痕迹,带走了青春剩下的是苍伤。青春年少的我此刻心里下意识的蹦出一句话:“这样让你遇见我,在你最艰难的时候!”于是,狭窄的空间里,我的脚下生出一条大路,无论多挤,都是我帮助你的时刻。我随后做到,二话不说,提起了那两袋东西,老奶奶先是惊慌,后来看见我的校服恍然大悟,然后欣慰的笑了。帮她把东西提下车后,她连声说;“谢谢啦!”看我也热情相待,就补充道:“这两个袋子装的都是我种的蔬菜和水果,孩子们在城里吃不到家里的味道,这不,我一下子提了这么多。哎!人老了,不中用了,多亏有你帮忙,谢谢啦!小姑娘。”还没等我做个漂亮的回答,公交车就迫不及待的丢下我一溜烟的跑了。于是我拔腿就跑,还急忙回头喊道:“老奶奶,您慢点儿啊!我要赶车上学啦,不用谢我,这是我应该做的!”

那一次的舍身助人使我迟到了,老师严肃的神情也许让我有过一刹那的后悔,但现在我只为那一刻感到自豪!

如果青春需要我付出“一刹那”,

我感谢它给予的无悔。

十五岁更是上帝给我最美妙的岁月。

有一天,我长大了,

无论青春过去了多少年,

我都会微笑着回忆,

我在那段时光里留下的痕迹。

不是吗?

十五岁。

我的十五年初中作文

1587年,可能是会被众多历史学家所忽视的一年,但黄仁宇先生却以其学贯中西的博识,从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一个别样的年代,可以说这是个毫无意义的年代,也可以说是一个极富深意的时代。从头再来看看这本《万历十五年》,全书分为了七个章节,分别从七个不同的视角来剖析整个明朝成熟的封建礼教制度下的各个阶层的特点及情况。

之下,万历的结局也只有是逃避和放纵。

要说在整个万历年间,最权倾朝野的首辅那得算是张居正,但最让万历中意的首辅还得是申时行。作为曾经的科举状元,在申时行八年半的首辅生涯中,做的最多的事,就是平衡言官和皇帝之间的关系。申时行所任首辅时期的最大背景特点是言官猖狂,而且是极度猖狂,在成功搞倒搞臭张居正后,他们仿佛如同打了鸡血的疯狗一般,肆无忌惮的咬着朝中的任一位掌权者,从文渊阁大学生,到内阁首辅,实在无人可骂了也会去揭一揭皇帝老儿的短,替皇帝老人家管管人家的私生活什么的。而申时行也是深知大明言官的这一特质,深知这些以骂人为生的人的“厉害”,吸取前任张居正的教训,在此,就再提一下黄仁宇先生对张居正对待言官的政策总结:把所有的言官摆在他个人的严格监视之下,并且凭个人的标准加以升迁或是贬黜。因此,严重威胁了言官们的安全感。申时行就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小心翼翼的维系着整个朝廷的平衡,可以说,申时行是继嘉靖后期严嵩之后,及至王锡爵之间的众多首辅中,最得善终的一人。而黄仁宇先生也是这样评价的申时行:“他宁可被目为大和事老,甚至被批评为牺牲原则的政客,但他坚持他调济折衷的原则。他确实看透了国家为解决问题而设立言官,但国家的最大问题也就是言官。”

后,大家发现了一个问题,船已经开始貌似不受控制了,而这时,这位新上任的船长也在一次意外中步了老船长的后尘。少东家也开始慢慢的想要塑造自己核心的地位,而最新一任的船长,也就是曾经的二副也开始陪同着少东家一起来继续航行。

一切开起来都貌似着向好的方向前进着,但少东家似乎忘记了自己就算是个少东家,也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好的船长,而在张老船长之后,貌似短期内也再出不了这样的一个强势船长,当然,也不会被允许出现了,毕竟少东家也长大了,也不想大家在他的名字前加个少字了。而随着旅程的继续,年轻的少东家真的发现自己难以驾驭这样的一艘黑珍珠号了,由最初的踌躇满志到后来的壮志难酬,再到无意理政,以至于将所有的一切发泄到了已故的张老船长身上,当然发泄的还有那些曾在船底压抑过的老船员们。而那位新船长则是这艘船上为数不多的明白人,他深知张老船长的重要性和价值,也明白目前整条大船的现状,更清楚自己的实力,相比之下,自己自认为没有张老船长那样的霸气和实力,只有不断的在那群船员和少东家之间来回奔波。这位名为申时行的新船长不能不说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位老手,在这样的一艘风雨飘摇的黑珍珠号,他能一直处在船长位置,且被少东家信任,实属不易。不过他的过于委婉,使得我们的少东家真正的变成了一个色令智昏沉迷酒色的昏君。而他将一切都归咎到了自己身上,努力的使这艘大船不会沉没。可以说,在申时行时代,他的工作不是使明朝这艘大船向前航行,而是使这艘大船能不漏水。

我们的万历皇帝在自己的执政后期,也可以说是在张居正死后的。

后张居正时代,除了沉湎声色之外,他还在时刻做着和自己祖宗一样的事,就是加强集权的统治。在万历时期,万历手上,他继续无限制的扩大着锦衣卫甚至的东厂的实力。而可能是年幼时长期受到张大学士压抑的原因,万历皇帝的后期似乎对于自己的权威及威严看的过于敏感,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让他觉得是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和质疑,这就使得他愈发的壮大着自己的东厂及锦衣卫这些个特务组织,为自己服务着。

黄仁宇先生的这本《万历十五年》考究异常精细,其中体现了黄先生西方式的思维,无论是皇帝上朝或是经筵时的制度礼仪,甚至是衣着花式,都是经过了大量的文献查阅后的结果。每章节之后,黄先生都作了大量的注释,所参考的文献超过了15部之多,可以说是真正的“锱铢必较”啊!

我的十五岁作文

人人都说青春是美好的,我想也是如此。当12点的钟声敲响,许多人都已进入梦想后,我就那么猝然不及地跌入了15岁的仙境,悄无声息地走进人生的第一个“过渡句”。

在我看来,青春就是森林里的迷雾,使人迷惘,看不清未来,也可能使人迷失,浪费了青春。可是总有一天迷雾会散开,会看见美好。而我们所做的并不应是等待,而是确定方向不断追逐并冲出迷雾,而后拨开层层的迷雾找到属于自己的`美好。

今年我已经15岁了,躺在床上回忆过去,总觉得那些像小疯子一样的笑闹好像就是昨天的事。但我明白我们不可能总活在记忆里,15岁了,我该选择自己的方向并努力追寻。不论成功失败,只有为了目标奋斗过的青春才是最美好的。

清晨,我站在操场上透过泛着橘黄色的云层依稀看见了朦胧的阳光,就是画卷中常用的暖金色,看着是那么的温暖,犹如我美好的青春岁月。

我要告诉所有爱我和关心我的人,我会努力学习,勇敢坚定地追逐自己的梦想,决不放弃。

我的十五岁

“我不是说我是卓越的,但是我与众不同。上帝是用模型造人的,塑造了我以后,他就把那个模型捣碎了。”这是卢梭的话。

很少人敢说自己天身丽质,聪慧过人,只不过,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而已。

人,不是十全十美的。

有时我像一片无助的落叶,漫无目的的随风飘飞;有时我像一株缺了水的水仙,垂头丧气;有时我为了得到微小的报酬,不惜耗尽我所有精力去争取,但到头来,一切都是徒劳。

十五岁,同龄的人难道都是这种心境吗?

十五岁,迷离织成了纱帘,织成了心灵的绿意。

十五岁,曙光掺和着青草淡淡的清香升华诗意。

盼望跨入花季去寻求花的芳香,希望早日感受雨季,感受那似春雨般柔情的扶摸。

真实的十五岁,用成长的心曲向我倾诉:生活除了鲜花与欢笑,更多的是荆棘与烦恼,也许,你独特的个性让人百般看不惯,可自己终究是自己,不容修饰,更不容伪装。

没有多少值得留恋,心田中萌发对未来的惊喜,人的一生迂回曲折,才让他人知道他一生的瑰丽。十五岁的心意该是这个样吧!

曲线一向比直线美?是因为它是转折的,不是简单的,它富有流动的韵味,是因为它的变化无穷引导眼睛的追逐,因而引起多元的思考。看,十五岁的头脑已经“长大”!

似乎每个人的幻想岁月,都在这迷离的十五岁中消耗,慢慢领会这个属于,静想着过往的十四个春秋,心情的开朗能包容整个宇宙,还有什么能击倒此刻的十五岁灵魂。

成才者芸芸纷出,不过十五岁的面孔棱角分明。

追求人生是美丽的!

2下一页。

@_@我是分割线@_@。

我的十五年初中作文

我曾经以为《万历十五年》会是一幅宏篇巨构的历史,就算不满眼艰涩的文字,也该是难逃作者的主观臆断落了下乘(这也是我不喜欢读历史评论的原因,作者有所偏好,不够客观)。但显然,是我胡乱猜测了。

这本书初读显得琐碎,你甚至不觉得它多有文采,就平淡无奇的讲一个故事,甚至有点无聊。

但到了后面,你开始被它吸引,于平淡中跟着作者不慌不忙的一路过去,竟有点欲罢不能。

再说故事。

历史人物也是人,不是历史课本里的寥寥数语,万历皇帝,海瑞,戚继光,张居正,他们未必没有争过,没那么高尚,也没那么不堪,但最终也未能扭转历史的潮流。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黄仁宇一生经历了太多,对历史有一种天生的悲悯和冷静,者注定了这本书的成就:很多人写史读史,却最终陷入偏见,客观是最基本却最难做到的。黄的高度,黄的经历,足以让很多人说一声佩服,让很多人汗颜。

至于人物各自的故事,突然没有了兴致,罢罢罢,不讲了。

历史沧桑,到头来什么也剩不下,永生的愿望随同历史的波涛一起消逝在我们目光尽头。又是一个长假,终于又拿起了读了一半的《万历十五年》,重新翻开读到孤单的将军——戚继光,读到首辅张居正,读到万历皇帝。曾有人感叹道:“历史竟然可以这么写!”是的,在读本书时,我也有同感,这本书不是单纯的描述历史,而是生动的分析历史。本书的英文名字叫做1587,“ayearofnosignificance”,直译到英文就是“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这正是这本书的读到所在,我想本书说到的末端小结也许正是某些重大的历史事件的结证。

整本书读起来很有意思,作者黄仁宇先生由于为了写一个论文从此结缘于明史,而他的著作更是让读者对历史长胜了浓厚的兴趣。在书中我也看到了一位皇帝的无奈,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是有很多东西去不由他抉择。旁人可能觉得皇帝是一个十全十美的职务,但是在立储这件事上它却无法平自己的意愿行事,这体现出了皇帝的苦恼。由此,万历皇帝走上了怠政的道路,他是在和文官集团怄气,但他应该知道,实际上文官集团的力量是一个皇帝难以约束的。我终于知道,一个不好的皇帝往往是由于一些原因。从书中我们不难看出,万历少年是一个有为的君主,他曾经励精图治,打算开创一个“万历中兴”,但由于一件件事的不能决断,他终于无法忍受。而立储之事就成了他的一个爆发。他终于在这件事上开始怠政。而一个王朝也由于君主的怠政而渐渐走向没落的深渊。

读到张居正是,我更是感到了世态炎凉,生前的荣华和身后的悲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清算张居正的行动中,凡是和他有关的人都受到牵连,不是流放边关就是把官回乡,其中戚继光就是其中之一,戚继光是一个大英雄,但是它也蒙逃脱历史的惯性发展,它便是牺牲品。戚继光和张居正一样是很有作为的,戚继光发明的战法确实令人惊叹,这让我知道早在明代就有人发明了各兵种协同作战,并使用火器。弗朗基和大将军炮,在当时也有一定的应用,但是他们哪里知道,西方国家已经有了大船,火炮。1587年,这一年正值西欧历史上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

《万历十五年》通过记录在16世纪中国的历史背景下,万历年间朝中上下七零八落的事,折射出以德替法制度的混乱,反映了当时社会,高级官员的悲惨人生。

这本书用传记的手法叙述了当年张居正他生前得志、扬名立万,死后失势、遭掘棺之耻;大英雄戚继光在张居正生前位至“总理蓟州军务”,在张居正死后罢官家居;名士李贽失势后,以知府身份挂冠而去;海瑞,一个富有传奇性的人物充分重视法律的作用并且执法不阿,但是作为一个贤传培养下成长的文官,他又始终重视伦理道德的指导作用……即便是郑贵妃、张鲸、冯保、高拱、卢镗、也统统没有好结果,或身败,或名裂,没有一个人功德圆满。

上至天子下至平民无不成为以德替法制度的牺牲品。黄仁宇先生认为:中国两千年来,以德替法制度,到明代为极限,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

本书告诉我们在以德替法的封建专制制度下,为民、为官之人是没有保障的。因为帝王维护或保护的不是他的子民,而是他的统治地位。为了帝国的传承,帝王可以牺牲一切,包括所谓的“德”。“德”字何解,就是执法公正不阿,待人谦虚,对朋友不分高低官职。对底下臣民则应该视如儿女,这就是君王所要有的“德”。

没有保障的为官之人整天就游手好闲,吃喝玩乐,没有保障的为民之人不屑为朝廷尽忠,在异族的铁蹄下,明帝国最终灰飞烟灭。我想一个国家的潮起潮落不全在于国主,民众才是最重要的,俗话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想让船跑得快,水才是关键。顺势的话,朝廷会发展和快,逆势则会慢,严重的话船也保不了。最后,大臣们的贪福之心也因此破灭,居民们的生活保障就得看下一个君王了。

在阅读黄仁宇先生《万历十五年》之前,首先对其为何选择万历十五年这个时间十分不解,尤其是知道他的英文版书名“1587,ayearofnosignificance”,译为“1587,无关紧要的一年”时。对此,在看完第一章后,便有了解答,“1587年在西欧历史上为西班牙舰队全部出动征英的前一年。当年,在我国的朝廷上发生了若干为历史学家所易于忽视的事件”,而就是这些在1587年前后被历史学家忽视的事件,让那之后的历史掀起了波澜,这些也是随后所发生历史大事件的症结所在。

本书一开章讲述的便是当时处于权利顶端的人物——万历皇帝,而写他出现最多的词汇便是“演戏”、“预习”等,十分具有讽刺意义,这位帝王8岁登极,“是一位熟悉各种礼仪的君主”,可以说也是一位符合以道德、礼仪所支撑的制度的君主。幼年时期他信任张居正、冯保,认真学习为君之道,是一位勤勉好学的君主;少年时期,开始希望摆脱束缚并独挡一面,而在其真正摆脱张居正、冯保阴影之时,又陡然发现自己仍无法自由,反而落入到另一个漩涡当中,而文官集团的泥沼比之前更胜。之后这个原本积极向上的君王便只能以最消极的态度去抵抗,这可以说是一位帝王的悲剧,他曾经也有抱负也曾勤勉,但在制度之下却无从反抗,最终成为在朝堂上的木偶,祭祀庆典中的演员,用一个词语概括这位君王的心情,应当是“无奈”,对这种制度的无奈。

在书中,还有一个人物十分重要,便是张居正,此人在第一章的万历皇帝中便占了很大的篇幅,并且在随后的全文中都时时出现他的影子,可以说是一个具有重要线索意义的历史人物。张居正此人让看者内心十分复杂,他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改革家,是中国历史上优秀的内阁首辅之一,明代最伟大的政治家。他前后扶持明神宗,实现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整饬朝纲,巩固国防,推行一条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获生机。然而,在黄先生的笔下,张居正却不仅仅是一个平面人物,更是一个活生生的普通人,也拥有普通人的缺点。善于玩弄权术,对政敌心狠手辣,奢靡无度,在规劝帝王勤勉的同时又大量敛财,表里不一的性格使看者对其印象大打折扣。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即是在人生权力达到最高峰时猝然去世,如同闹剧一般,却任然将他的影响带向了他的身后,他的贡献、政策是实实在在的为当时的明帝国撑起了可以喘息的一角,而当这世间再无张居正时,这个庞大的帝国也只能一步步的走向灭亡。

文官集团是那个年代特色,也是使那个年代制度走向僵化的罪魁祸首,国家为解决问题而设立文官,但国家的最大问题也就是文官。面对明体制下文官集团的“阴”、“阳”两重性,即人性的私心贪欲和道德伦理,张居正所在的十年新政重点便定位在改变文官机构的作风,文官制度受各种环境之累,做事缺乏条理。张居正力图振作,要求过于严厉,以致抗拒横生。在他有生之日,他犹可利用权势压制,可一旦身故,便最终全面崩溃。万历皇帝显然是没有张居正式领导全局的能力,无法制衡文官集团的矛盾,他所采取的消极方式反抗立储问题,反而使矛盾更加不可调和。多少年来,文官制度已经深刻烙印在帝国的骨髓里,万历皇帝也许除了消极怠工,已经没有更好的解决方式了。

全书,著者对几个典型的历史人物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从侧面反应当时明王朝内部的烂创,制度的僵化已经无法阻止社会走向灭亡,道德是这个制度的中心,却也同时成为了这个制度致命的缺陷,一个以道德为主,法律为辅的国家,其崩溃的起点总是从内部开始的。黄老先生最后提出了“数字化管理方式”,如官员的绩效考核、军队的系统化管理等,以期解决这个历史的难题,然而我认为纯粹的数字化管理是不够的,我国复杂的社会背景和人文背景是无法单靠数字进行规整的,这样的方式能够借鉴却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只有在人类不断的前进过程中摸索与实践,充分剖析社会,才能找到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的解决方式。

洋洋洒洒近三十万字的《万历十五年》今天终于读完了。一部历史书竟能让我如饥似渴、手不释卷地读完,连我自己都感到些许诧异。一部书只写了一年——万历十五年,写了几个人,写了几件事,场景不可谓不小,正如该书作者黄仁宇所言:在历史上,万历十五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

凡听人言,大师就是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人。比起许多鸿篇大作,《万历十五年》实不能算是大作,但作者在看似平淡的一年中,却浓缩了整个中国历史的兴衰成败,以小见大,知微见著,将整个中国历史映照在平淡而普通的一年,仿佛读完这一年,顷刻间便能在读者的脑海中建构起清晰的历史脉络一般。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中以知一叶而知全秋的写法,将整个中国历史映耀脑海。同时黄仁宇先生的文学化写法,使读者丝毫感觉不到干巴枯燥、索然无味的历史书,而是在品味小说,鉴赏诗词般,一泻千里地读完。读完后还感觉唇齿留香,余香满颊。细细玩味着,浅浅尝茗似的,在脑海中回味,咀嚼,消化。简直就是在品尝一道大厨精心制作的文化大餐。

当我们品味这道美食时,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的深刻洞察力。中国是一个有极强文化传统的封建王朝,在秦统一中国,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废黜百家以来,在政治上奠定了封建王朝的发展方向。以地域上的统一,思想上的统一,精神上的统一引导中国的发展。众所周知,先秦哲学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可到了汉代却独尊儒术,这并不能归咎于生物的随机选择,而是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儒家强调仁、义、礼、智、信,这在以土地为基本生活资料的封建王朝是非常重要的。

钱穆先生曾说,中国的国家是国与家的结合,上至君主下至户主,在自己的管理范围内是具有绝对权威的。这便是儒家所推崇的“仁”。家庭内户主具有权威是生理中产生的,而君臣关系则是一种社会关系,儒家的“仁”很好的调和了个中矛盾,使得家国一体。家是一国,国是一家。在《万历十五年》一书中,万历皇帝是具有绝对权威,自己可以随心所欲,但在儒家思想的拘束下,张居正、申时行等代表的士官阶层对皇权却是一种无形的钳制。这与西方的三权分力是不同的,三权分力讲究平等,而一士官阶层对皇权的钳制则是不平等的。士官对皇权要尽忠、尽孝、尽义,是为了辅佐皇帝,而在道德上给予的拘束。这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而士官对自己也是从良心上,道德上要求自己。这就造成了重礼轻法,重道德轻法律的封建文化氛围了。每个文人都有自己的一套道德准则,有自己的良心,有自己的政治抱负。从这里看,张居正死后被谏,乃至于被鞭尸,也就不足为怪了。

《万历十五年》展示了一幅封建王朝的全景图。它就是一只张着血盆大口的饕餮怪兽。它要吃人,它将人变成怪兽。张居正死后被吃,海瑞被吃,申时行被吃,戚继光被吃……还有无数人都被这张沾满鲜血,腥臭无比的大嘴吞下。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这是一个吃人的社会,这是一个吃人不吐骨头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