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课课堂实录(通用20篇)

时间:2023-12-20 21:01:53 作者:MJ笔神 评语寄语

范文范本可以作为学习写作的起点,帮助读者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表达方式。这些范本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筛选和整理,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个写作的参考范围和思路。

《离骚》课堂实录

那是一堂让我尴尬又让我兴奋的语文课,有一个平静的开头,却有一个不平静的结尾。

课堂的学习内容为《离骚》,是战国时期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节选。我在讲最后一个课时:从课文的句子中,来看屈原的性情、品行和写作行文。像平时一样,同学们在我的引导下纷纷找出不同的句子,说出这些句子体现屈原品质高洁、忠诚无比,为了理想而不断追求,而且他行文优美,有大胆的'想象和优美的比喻,有很多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

正当我情绪激昂地要表达我对这位古人的尊敬时,有声音打破了教室的宁静:

“老师,屈原可以不死的,他怎么非要傻到去自己投江呢?”

“是呀,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还谈什么为国为民呢?”

“屈原投江真是蠢,这也是对楚国和人民的不忠,他没有用自己的才华为人民服务,却独自己寻找解脱,他太自私了。”

------。

几个声音从教室不同角落响起,刹时,我无语,这可是我从学习屈原到作品以来,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一个问题,真是让我措手不及,站在讲台不知从何说起。台下的同学也受此震撼,教室里静得连一根针掉地下也听得见,他们也陷入到思考中。终于,有人说话了:

“屈原不是个不忠的人,他对楚王尽了一个臣子的责任,可楚王不接受他、不信任他,让他英雄无用武之地,他实在是心力交瘁,这才不得以投江的。”

“人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但当他的压力超过他的受压限度时,他便只能选择这种这式了,屈原的命运也很惨,我们应该原谅他。”

看到台下许多同学不服气,想要畅所欲言的表情,我立刻改变了自己原来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同学们,看来你们每个人都有许多想说的话,那我们现在就开设一个论坛,谈谈‘由屈原之死所想到的’,现在开始准备。”

教室里顿时不安静起来,自语声、议论声、争论声皆起,还有许多在纸上匆匆记下自己的想法。好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敢者站起来了。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可以轻易放弃,放弃生的权利,这只是软弱的表现。”

第二个:“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我们应想办法让自己的心保持乐观,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要战胜地软弱。”

第三个:“海伦、霍金、张海迪在遭遇命运的不公时,没有倒下,能奋进,最终取得不朽成就;而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的死,则是战争年代的勇敢行为,是死有所值。屈原他不能承受生命之重压,应该做一个反面例子,教育大家珍爱生命。”

第四个:“屈原他是个有社会地位的人,他的言行会影响到很多人,他的投江可能成为他人的榜样,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那么屈原的这样行为造成很坏的社会影响,这是不可取的。”

激情正在漫延------。

第n个:“屈原他也不想死的,谁不想活着呢,他那么热爱祖国和人民,怎么会轻易抛弃呢?只是他实在找不到出路了,他的满腹才情无处可抒,所以不得以为之。”

第n+1个:“屈原是个诗人,他对理想过于执着,而现实太残酷,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大,让他难以承受这种巨大的差落,就像海子一样,所以说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他就只能自己了断了。”

第n+2个:“屈原在楚国已没有生存的空间,他又是个极自尊的人,难道要他去为别国的国君服务吗?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他要以死明志,表明自己的理想和立场。”

热烈仍在继续------。

第n+n个:“屈原的死抹杀不了他的忠诚与文学成就,我们应该尊敬他;但他生于一个昏君与奸臣当道的社会,苦闷、伤心至及不得已投江,我们应该理解他;不过,我们应该比他更坚强的面对社会对我们的考验,‘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中来’,我们应更好的学习好知识,面对各种挑战,因为世界是我们的!”

掌声从四面响起,课堂不再安静,变得活跃无比,我的心也激动不已。我的学生有着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有着自己个性化的价值取向。这才是真正的课堂,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从这堂不同寻常的语文课,我也学到课堂不只是老师教授,更重要的是开发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让他们自主学习、想象、思考。

《画角》课堂实录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画角》p29。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并会用一副三角尺画一些特殊度数的角。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初步培养学生的画图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而且通过画角的自我检查培养了学生利用所学相关知识进行及时检验的学习习惯。

下面是这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创设情境。

1.抢答形式:说一说一副三角板各是多少度?

2.在练习本上任意画一个角,说说是什么角,几度?

复述量角的方法和注意点:简单概括——找点,找边,找度数。

3.引入新课:给出一个角的度数,你会画出这个角吗?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本环节从复习铺垫开始,以抢答形式让学生进行复习角的度量。

二、尝试体验,探究新知。

2.师生共同归纳,用一副三角板可以画的特殊角。30度、45度、60度、90度、75度、105度、150度等等。

3.引出:不是特殊角,用量角器来画角。

自主探究,画出25度的角。小组内交流画法。

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交流合作形式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归纳小结,质疑问难。

1.引导学生小结“角的画法”:

一画射线二重合,三找点,四连线,五标度数六检查。

以顺口溜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角的画法。边画角演示边说顺口溜,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归纳能力。在演示过程中与量角的度数知识和角的分类结合在一起,巩固了前面学习的知识,“五标度数六检查”可以培养学生自我检查的学习习惯,避免了学生的“丢三落四”和“看错了”的现象。同时要求学生画出的角两边长度要匀称,美观。

2.着重让学生讨论:看刻度时应注意什么?

注意内外刻度。跟量角方法相似,也是从0度数起。

3.注意画锐角和钝角的区别。看准刻度找好点。

4.如何判断所画的角是否正确。检查自己画的角是否正确,用角的分类方法来判断。

三、巩固新知,鼓励创新。

1、用一副三角板画出75度和30度的角。

2、用量角器画出15度,70度和155度的角。

3、画150度的角,看谁的画法多。鼓励学生的方法多样化。

反思我的课堂:

1。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做事要认真,要学会自我检查。尽量地改掉所谓“粗心”的毛病。我一直在努力。

2.培养孩子学会听课,学会倾听别人意见的好习惯。

3.培养孩子做事的条理性。

课堂实录

生(齐声):能!

生:春天是最有情感的,高兴的时候就风和日暖,生气的时候就雨打雷轰。

生:春天是最富诗意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生:春天是一位高超的化妆师,把花草树木、峰峦田野,都装点得生机盎然。

师:感受真够深刻。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对“春”又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请速读课文后说说。

(两分钟后)。

生:春天是新生的娃娃。

生:春天是美丽的小姑娘。

生:春天是健壮的小伙子。

师:春天是娃娃,是小姑娘,是小伙子,你最喜欢的是——。

生:娃娃。

师:请说说理由。

生:因为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师: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哪个同学能具体说说“新”在哪里?

生:刚睡醒张开眼是新,山朗润、水涨起、太阳红都是新。

生:刚从土里钻出来的小草,树上的、草丛里的花儿是新的。

生:泥土的气息、青草的味儿,甚至空气、鸟鸣、牧曲都是新的。

生:春天的一切,整个春天都是新的。

师:都说得挺好。由是,朱自清把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目的是让人——。

生:为娃娃的成长辛勤劳动。

生:从娃娃身上,看到未来,看到希望。

师:意蕴很深刻。那有没有喜欢春姑娘的?

生:有,我喜欢,喜欢春姑娘的美。

生:园子里、田野里满是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小草,给人一种轻盈、舒适的美。

生:树上的桃红像火,杏粉像霞,梨白像雪,遍地的野花散在草丛中像眼睛、像星星,层次分明,参差错落,是一种匀称、和谐的美。

生:花丛中嗡嗡的蜜蜂和飞来飞去的蜂蝶,繁花嫩叶中的鸟儿和牛背上的牧童,都欢欢乐乐。舒舒畅畅,给人一种愉悦的美。

生:细雨、薄烟笼罩下的村庄朦朦胧胧,隐隐约约,诗情画意般的很美很美。

生:蓝天上放飞的风筝,悠悠扬扬的,激发人们无尽的深思和遐想,更是美。‘。

师:感受很深,想像力也很强,真佩服你们。读书啊,写作啊,都要这样,敢于思考,敢于想象,敢于发别人之未发。

师:春姑娘这么美,能不引发你们去——。

生:去追逐。

师:能否说得更准确些?

生:去追求。

师:对!人生,就是要大胆追求。不懈追求,只要敢于追求,人生的春天就一定是属于你们的。

师:朱自清把春天比喻成娃娃,比喻成小姑娘,还比喻成——。

生(齐):健壮的青年。

师:这个健壮的青年谁喜欢?

生(齐):都喜欢!

师:请抓住关键的字、词、句,着重突出你的感受和领悟,说说喜欢的原因。

生:一个“张”字,不仅仅指苏醒,“朗润”“涨”“红”等字词,也不仅仅指春天的山、水和太阳的变化,更是指在春风的吹拂下,春天的一切都充满了活力。

生:一个“钻”字,更是春天充满活力的高度体现。因为这个“钻”字,田园绿了,诱得人们在上面尽情地玩耍,诱得人们也充满了活力。

生:一个“让”,一个“闹”,一个“眨”,花儿竞相绽放,蜂蝶竞相追逐,热热闹闹的景象令人惊讶不已。花、草、生物郡人性化了,这就是春天,这就是充满活力的春天!

生:一个“抚摸”,便产生了尽情的“酝酿”、“卖弄”和“应和”,便使人生发了万般感觉,万般想像,万般喜悦。

师:说得太好了。这感觉、这想像、这喜悦,全出自于“抚摸”,“抚摸”传递着柔和、芳香和喜悦,这是多么的惬意和舒畅啊,令人情不自禁地对生活、对未来充满美好、强烈的畅想。

生(齐):正是这样。

师:请细读六、七段,再深刻体味、联想和想像。

(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津津有味)。

生:即使是在薄烟般的细雨笼罩下,树叶仍绿得发亮,小草仍青得逼眼,勃勃的生命力真教你无法抵御。

生:即使是在上灯的傍晚,那点点黄晕的灯光,也闪射出无法抵御的光芒。

师:春天,就是具有这么一股永恒的魅力!因而,朦朦细雨之中——。

生:撑伞的、被蓑的、戴笠的,仍在行走、仍在劳作,这种执著,这种精神,让人感受到春天不可抵御的巨大力量。

生:于是,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涌出户外,拥抱春天,放飞希望。

生:于是,舒活筋骨,抖擞精神,“一年之计在于春”,所有的工夫为的都是所有的希望。

师:于是,人们簇拥着春天,挽着春天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去——。

生:去憧憬美好的生活。

生:去实现美好的希望。

生:去建设美好的未来。

生:去奋斗、去追求、去创造。

师:奋斗、追求、创造,是春天赋予人们的神圣使命,因此,生活才有收获,希望才更美好,未来才更辉煌。所以,我们要珍惜自然的春天,更要珍惜人生的春天,振奋精神,鼓足干劲,为人生、为理想而不懈奋斗。

师:这篇散文写得很美。请欣赏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情感、读出思考,然后,抓住一个角度,如选材、语言、修辞、立意等等,写出这篇文章在写法上好在哪里,二百字左右。

(六分钟后,相继有三位学生读他们各自的习作。)。

附习作原文:

习作1:读这篇文章,仿佛进入一个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美丽境界。你看,作者先写了地上小草的生长状况和活力: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再写树上花朵竞相绽放的形象:赶趟儿似的,像火、像霞、像雪。花间蝴蝶飞舞的“闹”状:嗡嗡地,飞来飞去地。后写天空中密密斜织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细雨,又写天上渐渐多了的风筝等等。这样,“地上一树上一天上”的顺序层次,使意境显得相当高远和开园,令人心旷神怡,生发出无尽的遐想。

习作2:这篇文章语言构思精妙,出神人化。文中一系列拟人化词语的贴切运用,无不表现出作者选词用字的深厚功力。如:“钻”字,生动地表现出春草的活力;“让”字,逼真地表现出春花竞放的情状,“闹”字,真实地再现了春天百花盛开,蜂蝶飞舞的景象;“抚摸”,形象地表达出春风的温暖和柔情等等。使人在惊异于作者遣词用字功力之深厚的同时,获得语言美的熏陶。

习作3:在这篇文章里,朱自清先生描述春天的景物,突出地抓住春天景象万千的特点,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去追求、去体味、去感受“万千”的景物。如:从视觉人手,在看到草绿草满的同时又产生“软绵绵”的感觉,看到花多花艳的同时又听到蜂蝶的闹声,闻到花艳的香甜;再从触觉人手,在感受春天的温暖和柔情的同时,又闻到泥土、花草的芳香,听到鸟儿卖弄的啼唱、牧童嘹亮的笛音等等。无不让人心灵受到熏染和震撼:春天是美丽的。要把握春天,建设春天!

课堂实录

生: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

师:同学们很了不起。

师:文艺复兴的核心精神是人文主义精神,人文主义精神的核心是提出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倡导个性解放,反对愚昧迷信的神学思想,认为人是现实生活的创造者和主人。文艺复兴不仅仅属于欧洲,它也应当属于全人类。

师:恩格斯曾经说过,“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莎士比亚无疑就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代表。我请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莎士比亚。

生:西方有一种说法,在西方人的床头必备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就是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的戏剧家,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

生:莎士比亚创作有39部戏剧、154首十四行诗。最著名的作品有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和《麦克白》,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威尼斯商人》。

师:哪位同学能说一说什么是悲剧?什么是喜剧?

生: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就是把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

(生答不出来)。

生:让人珍惜。

生:讽刺。

师:对,用中国人的话说就是讽喻。

师:下面请一位同学概述一下《哈姆莱特》的情节梗概。请一位女同学吧。

生:丹麦老王被他兄弟害死,他的鬼魂出现在城堡。哈姆莱特觉得父亲死得蹊跷,又痛恨母亲很快嫁给了他的叔父,因此,他想查清真相,就请来一个戏班子。戏班子演了一出与他的叔父杀死他父亲相仿的戏,让他确定了他的叔父正是杀死父亲的凶手,于是他决定复仇。他的叔父也不放心他,就派他去英国,想借英王之手除掉他,结果,哈姆莱特识破了诡计,反杀了两个使者。然后,他的叔父又设下了计谋,让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决斗,并在雷欧提斯的剑上抹了剧毒,还准备了毒酒。最后在决斗中,所有的人都死了。

师:你的语言能力真棒,干净利落,概括得也很到位。还有人能补充一下吗?

生:哈姆莱特爱上了大臣波洛涅斯的女儿奥菲莉娅,他为了麻痹敌人,故意装疯,让毫不知情的奥菲莉娅很伤心,后来,他又误杀了波洛涅斯,奥菲莉娅精神失常,落水而死,她的哥哥雷欧提斯才决定复仇,要和哈姆莱特决斗。

生:哈姆莱特和克劳狄斯的冲突,一个要复仇,另一个反过来要谋杀他。

生: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的冲突。

生:我还想到了一个,哈姆莱特和奥斯里克的冲突。因为奥斯里克接受国王的命令,要挑拨哈姆莱特和雷欧提斯比剑,想激起哈姆莱特的好胜之心。

生:哈姆莱特的品格比较高尚,奥斯里克是个小人,喜欢恭维别人。哈姆莱特看不起奥斯里克。

师:他们之间是性格差别还是因为别的什么?是性格冲突还是思想冲突?

生:思想冲突。

师:因为一个是为王权服务的弄臣,如同仆妾,而另一个有着平等思想,他看不起这样的人。

生:我认为他是比较冷静的。

生:我从课文中找到了两处能体现他的性格特点的文字。一处是在第27页,“如果我不去剪除这一个戕害天性的蟊贼,让他继续为非作恶,岂不是该受天谴吗?”由此我看出哈姆莱特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当看到一些不公正的事情时,他觉得自己有义务去匡扶正义,主持公道,所以他是一个有正义感的人。还有一处是在第30页,他向雷欧提斯道歉时说,“当着在座众人之前,我承认我隔屋放箭误伤了我的兄弟;我现在要向他请求大度包涵,宽恕我的不是出于故意的罪恶”。从中可以看出哈姆莱特是一个敢做敢当的人。哈姆莱特误杀了雷欧提斯的父亲后,他并没有逃避,而是承认自己的过错并且请求对方原谅。

师:这也是一种勇敢。(生:对。)非常好,请坐。大家就要以这样的姿态来回答问题。

生:我认为哈姆莱特是一个能坦然面对事情的人。我找到了第29页的下面,“不,我们不要害怕什么预兆;一只雀子的死生,都是命运预先注定的。注定在今天,就不会是明天;不是明天,就是今天;逃过了今天,明天还是逃不了,随时准备着就是了。一个人既然在离开世界的时候,只能一无所有,那么早早脱身而去,不是更好吗?随它去”。

师:你发现的这个地方非常重要,你概括为坦然,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宿命论。大家可以思考一下。

生:我有一个发现,哈姆莱特说他自己是鲁莽的,但我认为他是果断的。

生:哈姆莱特在处置吉尔登斯吞他们时非常果断。相比他的果断,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隐忍。他要复仇,也找到了证据,但他等到雷欧提斯亲口说出一切坏事都是国王干的之后,才拔剑杀了国王。

生:克劳狄斯对哈姆莱特的好是有条件的。他刚登上王位的时候,哈姆莱特并没有对他造成威胁,后来他发现这个王子并不完全服从他的意志,开始威胁他的王位,他就要除掉他了。

师:从我们刚才读的那一段充满温情的`文字里,我们能不能发现一点什么更深的意味呢?

生:他说你失去了父亲,你的父亲也曾失去过一个父亲,暗示他把这一切忘了。又要哈姆莱特把他当成自己的父亲就可以了,他是希望哈姆莱特忘了这件事情,因为克劳狄斯非常清楚老国王是怎么死的。

师:我们在他后半截的话里能不能看出一点他隐秘的想法?

生:他不想让哈姆莱特去求学,想让他一直待在他们身边,无论他做什么事情他都可以看着,这对他来说相对安全一点。

生:我来补充一点。我觉得国王是一个控制欲比较强的人,让哈姆莱特留在身边,就可以一直监控他,如果他做出对自己利益有损害的事,国王对他的处理会更加快速。

生:克劳狄斯有专制的思想,哈姆莱特去外面求学,有新思想。因此,他们两人之间的冲突代表新旧势力的冲突。

生:我有另一种看法。哈姆莱特是王子,他有新的思想,他如果自己推翻国王,有点不对劲,那就让一个大恶人去杀了他的继父。杀父之仇只是象喻,象征着新势力把旧的王朝推翻了。

师:这倒是一个很新的解释,让我耳目一新。也有人谈过隐喻之说,比如弗洛伊德,他引用古希腊戏剧《俄狄浦斯王》,提出“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来解释哈姆莱特的复仇,也有一定的道理。

师:读文学作品不能只看情节,而是要进行深入的思考,思考这些严肃的问题。考验你的智慧的时候到了,还有哪位同学要发言?好,最后一排的男生。

生:克劳狄斯是为自己的私欲,而哈姆莱特是为了国家和大众,这是很不同的。

师:你说得很好。我们首先要考虑克劳狄斯获取权力的动机,是为了一己私欲还为了完成政治理想。比如李世民就是用非法的手段获取权力,但他是一个有政治理想的人。“玄武门之变”并没有给他的声誉带来多坏的影响,后世依然称颂他是一代明君,因为他创造了“贞观之治”。克劳狄斯呢,整部戏剧中我们有没有看到他的政治理想?(生:没有。)我们看到的是彻夜狂欢和饮酒纵欲,从反面我们也看到了人民的反对。另外就是他获取权力的方式,是不是合法的?(生:不合法。)对,他是用残害亲人的手段获得的。他是嗜杀的,这是一切专制暴君的共性。

师:由于时间的缘故,我们讨论最后一个问题,早在20世纪初,鲁迅就提出了关于“群体性”与“个性”的两个概念:“沙聚之邦”与“人国”。“沙聚之邦”里的众人是未经个性解放与个性建设的“愚民”,是各安其“位”、尊卑有“序”的一群奴隶,有如一盘没有任何主体性的散沙,看似庞然大物,其实不堪一击。所谓“人国”,也就是“现代民主国家”。“人国”中的人是一个个健康独立的个体(个性),是自由平等的公民。结合这段话,我们用新的眼光、新的视角来看《哈姆莱特》这部戏剧。

生:我来谈一点自己的看法。“沙聚之邦”与“人国”最主要的区别在于个人有没有意识到他本人在社会中存在的意义。每个人能意识到个体生命对于社会的发展前进是有机结合的过程,每个人要意识到“各安其位”的“位”和“尊卑有序”的“序”是自己该有的,而不是别人规定的。“位”和“序”应当遵从人性,而不是人性遵从它们。

师:你说的这些与《哈姆莱特》有什么关系?

生:《哈姆莱特》象征的是一种“解放”的思想,象征着我们要打破已有的陈规和旧的秩序,冲击它们的束缚。哈姆莱特本人没有遵从克劳狄斯的安排。(师:如果都是像奥斯里克这样的人,是不是就遵从了国王的安排,各其“位”和“序”了?)对,是这样,哈姆莱特把对人性的追求放在了第一位,这才是这部戏剧最重要的地方。

师:你的这一番言论是可以赢得掌声的!(大家鼓掌)就这个问题,最后我们再请一位同学分享一下自己的观点。

生:哈姆莱特与国王的冲突就是“人国”与“沙聚之邦”的冲突。国王巴不得所有的臣民都是“各安其位”“尊卑有序”的愚民,以维持他的残暴的统治;而哈姆莱特代表的是新的力量,他要剪除蟊贼,为民除害。他们之间一定会展开斗争,这个斗争就以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

师:非常好,你总结得很到位。《哈姆莱特》这部戏剧对当今中国的意义就在于,中国经过两千年残酷的封建专制统治,今天成为一个现代的民主国家,我们每一个人正在经历个性解放和个性建设。当今的中国不再是“沙聚之邦”,但我们的启蒙还要继续,关于现代的“人”的建设是不能停止的,这就是新文化运动的精神所在。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读莎士比亚,为什么还要读《哈姆莱特》,是要引发我们对民族未来的更深入的思考。

师:《哈姆莱特》中还有许多金句,大家课后自己整理一下,会对你有很多启发。最后送大家别林斯基的一句话:“啊,去吧,去看戏吧,如果可能的话,就在剧院里生,就在剧院里死!”戏剧是一个民族完成个性建设最好的武器,所以我主张每一所学校都应该广泛开展戏剧教育,积极开展戏剧活动,这样才有助于国民的“个性建设”。这堂课就到这里,谢谢同学们!下课。

课堂实录

1、板题质疑:桥,让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或许会说:桥是连接河两岸的建筑,有铁桥、木桥等)。

2、一读课题,课文为什么以桥命题,究竟这是一座什么样子的桥呢?

1、自由朗读课文,想,文中的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2、交流,可以初步说说文中依据,随机层层点拨:

窄窄的木桥不结实的木桥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

3、二读课题。说到这里,再读课题,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可以是沉重的,郑重的)。

就是这样一座又窄又不够结实的桥,成了洪水突然袭击时的唯一的逃命桥。那么它是否真的能那么轻易地救老百姓的性命呢?当时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划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选择其中感受最深的一句作批注。

1、交流。

2、适时解疑:像泼。像倒。为什么独立成句?引导:凝重的笔调。两字却字字千钧,脑海里可以是一幅活的声势兼备的画面。更突出了雨非同寻常的大。致使洪水泛滥成灾。

5、指名,(这洪水简直是一群魔鬼在跳舞,让我不由地想到了群魔乱舞这个词)。

7、朗读写人们反应的句子。读了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恐惧不安送进句子中去。

读好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

8、读着读着,我的眼前出现了逃难队伍中的一个。

9、出示: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其中有一个。

按这个句式写一写你眼前出现的这一人物,注意写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10、面对疯狂袭来的洪水,人们几近疯狂崩溃,几乎失去了理智,试想,这样的又窄又不结实的桥?(怎能承载得了疯狂的拥挤踩踏?)急需要什么?(沉稳的组织者,有序地疏散)。

11、老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场的。

1、上节课,大家在邱老师的带领下已经读通了课文,并且感受到在那个黎明时分,面对突如其来的(山洪),人们(受惊了),一百多个村民都毫无秩序地拥向那窄窄的(木桥),情况非常(危急)。幸好那年迈的老汉,那受全村人拥戴的党委书记早已站在窄窄的木桥前,让我们穿越时空,看一看这位老汉在生死攸关之际做出的人生选择,留下的感人事迹。

2、请同学们读723自然段,划找出描写老汉的句子,然后交流,大屏幕出示句子,同桌再读一读。

1、读了这些句子,相信老汉已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哪一句话最让你感动呢?用心地读一读这个句子,并写下你的内心感受。

2、交流:

1)、第8自然段。

2)、第10自然。

3)、12自然段。

学生自由抒发自己的感受,从中品悟老汉的屹立如山、责任如山,并进行朗读指导。

出示15、21、23自然段。

1)揪、吼、凶和推矛盾。

2)、急于求生的小伙子和推老汉先走矛盾。

老汉和小伙子的言谈举止的确令人费解,充满了矛盾!请一生阅读下文,老师相信你在顷刻间会明白许多许多。文章到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之间那血浓于水的关系,这个结局。

4、反复咏叹,感受亲情。

1)、当我们明白老汉原来是小伙子的父亲,小伙子原来是他的儿子的时候,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令人感动的一幕,相信你又会有新的感受。让我们把儿子这个充满血缘、充满亲情的字眼带入文章中,一起深情地朗读1423自然段,我们就能理解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了。引读。

此时此刻,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父爱如山)。

然而,这样的老汉最终还是被无情的洪水吞没了,但凶猛的洪水吞不没的又是什么呢?出示屏幕。学生练习。

老汉离我们远去了,面对着残破不堪的木桥,你最想说的又是什么呢?表达对老汉的哀思学生写后交流。

再读课题,你对桥又有什么感受?理解桥的象征意义,并总结全文。投影出示读句子:

他像一座山,一座屹立不倒的山,他更像一座桥,一座联结生命的桥。

离骚

那是一堂让我尴尬又让我兴奋的语文课,有一个平静的开头,却有一个不平静的结尾。

课堂的学习内容为《离骚》,是战国时期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节选。我在讲最后一个课时:从课文的句子中,来看屈原的性情、品行和写作行文。像平时一样,同学们在我的引导下纷纷找出不同的句子,说出这些句子体现屈原品质高洁、忠诚无比,为了理想而不断追求,而且他行文优美,有大胆的想象和优美的比喻,有很多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

正当我情绪激昂地要表达我对这位古人的尊敬时,有声音打破了教室的宁静:

“老师,屈原可以不死的,他怎么非要傻到去自己投江呢?”

“是呀,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还谈什么为国为民呢?”

“屈原投江真是蠢,这也是对楚国和人民的不忠,他没有用自己的才华为人民服务,却独自己寻找解脱,他太自私了。”

几个声音从教室不同角落响起,刹时,我无语,这可是我从学习屈原到作品以来,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一个问题,真是让我措手不及,站在讲台不知从何说起。台下的同学也受此震撼,教室里静得连一根针掉地下也听得见,他们也陷入到思考中。终于,有人说话了:

“屈原不是个不忠的人,他对楚王尽了一个臣子的责任,可楚王不接受他、不信任他,让他英雄无用武之地,他实在是心力交瘁,这才不得以投江的。”

“人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但当他的压力超过他的受压限度时,他便只能选择这种这式了,屈原的命运也很惨,我们应该原谅他。”

看到台下许多同学不服气,想要畅所欲言的表情,我立刻改变了自己原来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同学们,看来你们每个人都有许多想说的话,那我们现在就开设一个论坛,谈谈‘由屈原之死所想到的’,现在开始准备。”

教室里顿时不安静起来,自语声、议论声、争论声皆起,还有许多在纸上匆匆记下自己的想法。好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敢者站起来了。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可以轻易放弃,放弃生的权利,这只是软弱的表现。”

第二个:“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我们应想办法让自己的心保持乐观,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要战胜地软弱。”

第三个:“海伦、霍金、张海迪在遭遇命运的不公时,没有倒下,能奋进,最终取得不朽成就;而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的死,则是战争年代的勇敢行为,是死有所值。屈原他不能承受生命之重压,应该做一个反面例子,教育大家珍爱生命。”

第四个:“屈原他是个有社会地位的人,他的言行会影响到很多人,他的投江可能成为他人的榜样,而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那么屈原的这样行为造成很坏的社会影响,这是不可取的。”

激情正在漫延------。

第n个:“屈原他也不想死的,谁不想活着呢,他那么热爱祖国和人民,怎么会轻易抛弃呢?只是他实在找不到出路了,他的满腹才情无处可抒,所以不得以为之。”

第n+1个:“屈原是个诗人,他对理想过于执着,而现实太残酷,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实在太大,让他难以承受这种巨大的差落,就像海子一样,所以说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他就只能自己了断了。”

第n+2个:“屈原在楚国已没有生存的空间,他又是个极自尊的人,难道要他去为别国的国君服务吗?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他要以死明志,表明自己的理想和立场。”

热烈仍在继续------。

第n+n个:“屈原的死抹杀不了他的忠诚与文学成就,我们应该尊敬他;但他生于一个昏君与奸臣当道的社会,苦闷、伤心至及不得已投江,我们应该理解他;不过,我们应该比他更坚强的面对社会对我们的考验,‘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中来’,我们应更好的学习好知识,面对各种挑战,因为世界是我们的!”

课堂实录

1、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以及对其诗歌的创作的影响。

2、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对仗工整、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一、导入。

在春意盎然、鸟语花香的春天,人们喜欢到野外去踏春,去感受春天的美丽与生机勃勃。而在秋高气爽的秋天,人们登高望远,饮酒作赋。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诗圣”杜甫一首关于“登高”的诗,诗的题目就是《登高》。

二、品读诗歌。

师: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学习一首古诗,首先就是要进行的朗读,不是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吗?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品读诗歌。

诵读时请同学们注意四点要求:一是读准字音,二是把握节奏,三是注意轻重,最后要求读出感情。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提示的要求自由诵读。

生(自由朗读1分钟左右)。

师:请同学们听一段视频朗读。(展示一段名家的视频朗读)。

同学们听的都很认真,接下来请我们班的同学读一读。(选两位学生进行朗读,师或学生作简评,以鼓励为主)。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都很不错,但我认为同学们还可以在这基础上读得更出色。在刚才的诵读提示中,最后一点要求是要读出感情,那么,怎样才能读得更好,更有感情呢?我们知道,诗人的创作往往是为了表达思想和内心的情感需要,或者说,诗人的作品,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那么,我们了解和把握诗人在诗作中的情感,我们就可以把这首诗读得更好了。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和探讨杜甫在这首诗中寄寓的情感。

同学们都朗读了这一首诗,也对这首诗有了初步感知,同学们能否用一个字或一个词说一说你读完后的整体感受。

生:悲伤、忧愁、孤独……。

师:诗人的悲在诗歌中体现在哪里?或者说诗人悲从何来?

同学们先思考几分钟(停1——2分钟)。

生:分组讨论。(讨论激烈,气氛较好)。

师:讨论结束。同学们坐回原位,请组内选一位代表回答。

生:诗人的悲首先体现在所见秋景的悲,主要体现在首联和颔联上: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师:首联和颔联共写了几种景物(意象),分别有什么特点。

生:八种。有风、天、猿、渚、沙、鸟、落木和长江。特点是急风、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鸟、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

师:这些各具特点的意象即诗人所见的秋景之悲是如何体现的?

生:急风,是说风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风,这样的风更冷。急风凛冽,不仅吹在诗人身上,更是吹在诗人的心里。

生:天高阔远,在茫茫天地之间,诗人更觉自己的渺小,无限悲凉之情涌上诗人的心头。

生:猿的啼叫是哀伤的。哀猿声声,使诗人悲凉的心境更添一层。

师:高猿长啸,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生:清渚和白沙。从色调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调,更显环境的冷清和凄凉。诗人触景生情,自然内心也倍感凄凉。

生:这是两只完全不同的鸟。毛笔下的鸟是一只展翅高飞、壮志凌云的鸟(鹰击长空);而诗人笔下的鸟是一只无家可归、低沉徘徊、孤独哀伤的鸟(回鸟徘徊)。

师:看到萧萧而下的落木和滚滚东逝的流水,诗人又会想到什么?

生:落木即落叶,到了秋天,树叶纷纷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看到落叶诗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尽头,内心无限凄凉。

生:滚滚长江东逝水,东逝的流水会让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孔子在长江边上感慨道:逝者如斯夫(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到: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师:除了秋景之悲外,诗人的悲还体现在哪里?

生:除了秋景之悲外,悲还体现在诗人的境遇之悲,集中体现在颈联和尾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诗人的境遇之悲具体体现在哪里?

生:万里悲秋常作客,诗人长年漂泊他乡,壮志难酬,处境艰难。

师:如何理解尾联中的“艰难”一词?(联系课文注解)。

生: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安史之乱),诗人漂泊在外,生活艰难,壮志难酬。

师:诗人自身处境艰难,还处处为国为民忧心,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生: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年老了又身缠重病。

生:诗人孤身一人去登台,倍感凄凉。

生: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内心愁苦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终没有遂愿,心中万千愁绪无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

师:请大家根据下面例子仿写,对诗人的悲进行总结概括,“诗人悲在重九登台,倍思乡亲”。

生:诗人悲在老年孤独,重病缠身。

生:诗人悲在孑然一身,独自登台。

……。

师:正如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所评:

系舟“万里”,故乡渺茫,此其一;“悲哉秋之为气”,节令凄凉,此其二;

“常”年如此,不知其终,此其三;异乡“作客”,寄人篱下,此其四。

“百年”一生潦倒,此其五;体弱“多病”,缠身不愈,此其六;

孑然“孤”独,此其七;重九“登台”,倍思乡亲,此其八。

师:对诗人的情感把握和了解了之后,我们能否把这首诗朗读得更好呢?

同学们先来欣赏一段视频朗读。

刚才这一段朗读与先前的一段朗读,哪一段读得更好,请同学评一评。

生:这一段朗读比先前一段朗读读得更好,语调更低沉哀婉、情感更凄凉。

师:我们班的同学是最棒的,相信同学们一定也能读得很好。

(指名1——2名学生朗读或让开始时读过的学生重读,再让学生自己点评。)。

师(小结):全诗借登高所见萧瑟、悲凉秋景,抒发作者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悲伤之情。用了借景抒情(秋景之悲)和直抒胸臆(境遇之悲)的抒情方式。

三、延伸拓展。

有古语说“女伤春,士悲秋”。(展示几幅秋之悲凉的作品,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浔阳江头夜送客,风叶荻花秋瑟瑟”等,让学生感悟“悲哉秋之为气”。)。

1、收集杜甫诗歌中的名句,并把它积累起来。

2、背诵全诗。

离骚

《离骚》的比兴象征艺术还具有表达方式多样性的特色。下面是离骚的课堂实录,和小编一起看一下吧。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屈原的《离骚》。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名平,字原,本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曾为楚国的三闾大夫,主张联齐抗秦。楚怀王死后,他两度被放逐,无可奈何之中,自投汨罗江而死。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请大家反复朗读课文。

(学生纷纷朗读)。

师:刚才朗读的时候大家有没有了解到诗人流露的独特情怀呢?

生:其实,没学这首诗也能了解屈原的情怀啊,谁不知道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呢?

师:这首诗情感的起伏,你能体会到吗?

生:好像没感觉。

师:同学们希望老师怎样去教这篇课文呢?学习这篇课文,你们希望得到些什么?

生:我觉得老师最好不要自己或者让我们翻译诗中的句子,因为很难翻,又有方言词,翻译后肯定诗歌的味道就没了,听起来也会很累、很枯燥。但是,我又觉得如果不翻译,这首诗我们很难看懂,而且在积累文言词语方面也会有损失,会学得很心虚。我希望老师能有点新方法。

师:那好,我们就把学习重点放在了解屈原的独特情怀上。因为诗歌字面意思较难理解,所以我们让这首诗尽量变得短些,这样就可以少一点要翻译的字词。请同学们尝试一下,看能否对文中的诗句进行压缩,留下你觉得足以说清作者意图的话。

(学生埋头动笔,然后讨论了一段时间。)。

生:我来改改前面几句。我将这些句子压缩,成了“高阳苗裔,皇考伯庸。摄提孟陬,庚寅吾降。皇览余度,锡余嘉名。名余正则,字余灵均。”

(学生鼓掌)。

师:大家鼓掌是因为他改得不错吧?那么请问他的改动有什么特点?

生:诗歌更简练了,每个句子都只有四个字,那么整齐,比原文更有节奏感了。

师:照你这么说,修改后的诗歌成了四言诗,比原文更好了,是吗?

生:好像不能这么说。

师:请果断些,到底是修改后的好,还是原诗好?我们评价一篇作品有哪些标准?

生:应该以主题的需要、表情达意的效果为标准吧。

师:很好!那么四言诗的形式跟原诗形式相比,到底有什么区别?大家自己读读看。

(学生七嘴八舌地读了起来)。

生:四言诗比原诗更整齐,更有节奏感了,但是读起来比原诗要快,显得比较急促。

生:“兮”字是楚地方言的体现。

师:所以我们能不能把原诗中的那些虚词、语气词,比如“之”“兮”等随意省略掉?

生:不能。

师:好。但我还是要表扬刚才那位同学,他的提炼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至少帮助我们把诗歌的主要信息了解得更清楚了。

(很多学生点头)。

生:我来试试,还是改刚才那八句,可以改成“帝裔,考庸。摄提孟陬庚寅降。皇览余度,锡嘉名。名余正则,字余灵均。”

(有学生笑了起来)。

师:这位同学,你为什么笑?请站起来说说。

生:他把诗的意思保留下来了,但是读起来真难听。

生(七嘴八舌):是的。

生:对,得把“伯”字添回来。

(学生反应很激烈,老师挑代表发言。)。

生:大意没变。不过在表达作者情感时有差异了。因为根据课下注释,“高阳”帝是楚国君王的'远祖,压缩成“高阳苗裔”才可以看出屈原与楚国血肉相连的关系,“高阳”二字用意独特,比光说“帝”好得多,因为这是屈原爱国的根本原因之一。

生:“伯庸”是屈原父亲的字,“朕”是“我”的意思,“朕考伯庸”虽然也是在介绍自己的父亲,但是体现不出作者的意图。当某人说“我的父亲是某某领袖”时,不必加上“伟大”这样的形容词,我们也能体会他说话时的自豪。但是“伯庸”这个人大家都不太熟,似乎没什么名气,只有加了“皇”字作修饰,我们才能比较容易体会到屈原的自豪感,因为“皇”是“伟大”的意思。

《画角》课堂实录

听了车老师《画角》的一堂课,受益匪浅。纵观一堂课,无论是从教学目标的制定,还是到教学结构的设计,都非常到位。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构思巧妙,环环相扣。

(1)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数学学习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研究表明,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把自己当成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的本能,他们有要证实自己思想的*。车老师把握住了这一点,因而,设计中创设了操作情境,问题情境,探究情境,知识情境,使得学生的探究有了载体,并在操作探究中,发现数学知识,感悟数学知识。在这个设计过程中,有自主探索的时空,有交流的机会,有展示的舞台,因而也有显现学生聪明才智,显现学生体会数学思考的乐趣,显现学生体会探索成功的过程。

(2)驾驭课堂生成资源,促进教师教育机智的发展。

成功的数学教学课堂,不是预设的成功,而是把握,利用动态生成的成功。本篇设计突出了设计者对课堂生成资源的重视,尤其在感悟角的特征,感悟影响角的大小因素,感悟找角的有序及规律等探究环节的设计,显示出设计者对课堂生成资源的把握与利用极有功底。突显了教师在教学改革中专业能力的不断发展。

在本课中,车老师非常重视操作,让学生学生通过亲自操作,获得了自己去探索数学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认识到画角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让学生初步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表扬到位,学生的学习状态处于正常值。

总而言之,这堂课毛老师能根据活动内容的特点和意图,选择合理的方式,突出"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学得轻松,学得愉快,真正体现了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教学理念。

课堂实录:《乡愁》

在课文《乡愁》中,余光中分别把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达了诗人思念,热爱故乡和亲人的思想感情。今天,小编跟大家分享乡愁课堂实录。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乡愁课堂实录情景再现,教师们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一起来看看吧!

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地朗读——。

生:缓慢,低沉。

师:下面我们就来读第一节,注意慢一些,低沉一些。

学生读第一节。

师:再慢一点。师范读第一句,生再读第一节,教师配合,同是屏幕显示第一节。

师:“那”字开口小点好吗?读“那”

生读该句。

师:下面配乐在读这首诗。(音乐很舒缓)。

师:读诗的感觉真好,你们在用心用情,读到了什么情感呢?

生:读到浓浓的思念之情。

师:恩,你把握了情感的基调。

生:无奈之情。

师:对,你读到了更深的一层。

生:一种悲伤的,伤心的情感。

生: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我们再也见不到的忧愁。

生:孤独的感觉。

师:你的感觉很敏锐。

师: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纠结寄托在什么上呢?

生:邮票坟墓海峡。

师:这些叫做意象,我们可以圈起来。你们读诗的感觉真好,读出了丰富的情感,余光中也说这首诗是浅易之作,浅,不是肤浅,而是深入浅出;易,也不是容易,而是平易近人,贴近我们的内心,这也就是余光中的独特表达。

教师板书浅深入浅出。

易平易近人。

你们嗅一嗅,闻一闻每个句子,在语言上有哪些独特之处。

——配乐——录音——男中音——。

屏幕上一句话:语言表达的独特之处。

师:我们再来回味揣摩一下。

生:用时间顺序,体现不同层次,格式上很特殊,每一节都很整齐。

师:这在诗歌上成为“重章叠句”,你相当厉害,一下子就发现了。

师:我们一起来看,它们叫做叠音词,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小小……浅浅……。

屏幕上显示-四组叠音词。

师:你们知道这为什么要用叠音词吗?我们来比较感受一下吧。

屏幕显示四句,分别为“小邮票“窄船票”“矮坟墓”“浅海峡”

男女声分别读这些需要比较的句子。

生:情感特别浓重,多了一个词。

师做动作叠字和第三声的.动作:我们的音调就长了,你们我看的手势,一起读,这四组词。

生:拖长了。

生:拖长了就绵延了,拖长了乡愁。

再读一遍整首诗。

师:再绵长一点,我请个同学来读。

一女生起来读。

师:我太喜欢你读诗的动容的感觉,太美丽了,你们朗读,还有什么发现?

师:真是太厉害了。

师:你从简单的文字上读出了不仅是个人的,还有家国的乡愁。

师:哪些词语让你揪心?

生:有些似乎断开来了。

师:你读一下。

学生读后很有感觉,听课老师鼓掌。

师:这个同学发现了揪心之处,外头,里头,有多远?

生:生和死的距离吧,特别远,再也见不到了。

师:谁再来读一下,自信一点。

一女生起来读,“后来啊……”特别有味道。

好,大家一起来感觉——后来啊——。

屏幕显示《招魂的短笛》一男生读(很不错的感觉)。

女生再读,“——后来啊,……母亲在里头……”这节。

生:应该是最后一节,天鹅还小,在石头上,前面是一条溪,它飞不过去,很害怕……。

生:我感觉是第一段,雏鸟可以是指小时候的诗人,遥望他母亲……。

生:应该是最后一节,因为雏鸟很渴望飞过去,但是又办不到,于是很忧伤,很向往惆怅。

师:你把握得很好,惆怅,无奈,,情感一天天地延续下去……。

生:第三节吧,无助,孤独的感觉,眼神当中看出孤独无助的小鸟。

生:诗人的乡愁还在,因为大陆和台湾没有真正团圆。

生:还在,因为母亲不在了,只要我还活着,就会思念母亲。

生:因为他会发现很多事情都改变了,故乡已经不是那个故乡了。

生:我想到了“物是人非事事休”……。

屏幕显示:这份乡愁如同一叶方舟,载着我们回到心中那永远不肯老去的最初——。

以上内容来自乡愁课堂实录。希望能帮助教师朋友们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春》课堂实录

生(齐声):能!

生:春天是最有情感的,高兴的时候就风和日暖,生气的时候就雨打雷轰。

生:春天是最富诗意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生:春天是一位高超的化妆师,把花草树木、峰峦田野,都装点得生机盎然,蓬蓬勃勃。

师:感受真够深刻。现代著名作家末自清先生对“春”又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请速读课文后说说。

(两分钟后)。

生:春天是新生的娃娃。

生:春天是美丽的小姑娘。

生:春天是健壮的小伙子。

师:春天是娃娃,是小姑娘,是小伙子,你最喜欢的是——。

生:娃娃。

师:请说说理由。

生:因为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师: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哪个同学能具体说说“新”在哪里?

生:刚睡醒张开眼是新,山朗润、水涨起、太阳红都是新。

生:刚从土里钻出来的小草,树上的、草丛里的花儿是新的。

生:泥土的气息、青草的味儿,甚至空气、鸟鸣、牧曲满是新的。

生:春天的一切,整个春天都是新的。

师:都说得挺好。由是,末自清把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目的是让人——。

生:为娃娃的成长辛勤劳动。

生:从娃娃身上,看到未来,看到希望。

师:意蕴很深刻。那有没有喜欢春姑娘的?

生:有,我喜欢,喜欢春姑娘的美。

生:园子里、田野里满是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小草,给人一种轻盈、舒适的美。

生:树上的桃红像火,杏粉像霞,梨白像雪,遍地的野花散在草丛中像眼睛、像星星,层次分明,参差错落,是一种匀称、和谐的美。

生:花丛中嗡嗡的蜜蜂和飞来飞去的蜂蝶,絮花嫩叶中的鸟儿和牛背上的牧童,都欢欢乐乐,舒舒畅畅,给全种愉悦的美。

生:细雨、薄烟笼罩下的村庄朦朦胧胧,隐隐约约,诗情画意般的很美很美。

生:蓝天上放飞的风筝,悠悠扬扬的,激发人们无尽的深思和遐想,更是美。

师:感受很深,想象力也很强,真佩服你们。读书啊,写作啊,都要这样,敢于思考,敢于想象,敢于发别人之未发。

师:春姑娘这么美,能不引发你们去——。

生:去追逐。

师:能否说得更准确些?

生:去追求。

师:对!人生,就是要大胆追求,不懈追求,只要敢于追求,人生的春天就一定是属于你们的。

师:朱自清把春天比喻成娃娃,比喻成小姑娘,还比喻成——。

生(齐):健壮的青年。

师:这个健壮的青年谁喜欢?

生(齐):都喜欢!

师:请抓住关键的字、词、句,着重突出你的感受和领悟,说说喜欢的原因。

生:一个“张”字,不仅仅指苏醒,“朗润”“涨”“红”等字词,也不仅仅指春天的山、水和太阳的变化,更是指在春风的吹拂下,春天的一切都充满了活力。

生:一个“钻”字,更是春天充满活力的高度体现。因为这个“钻”字,田园绿了,诱得人们在上面尽情地玩耍,诱得人们也充满了活力。

生:一个“让”,一个“闹”,一个“眨”,花儿竟相开放,蜂蝶竞相追逐,热热闹闹的景象令人惊讶不已。花、草、生物都人性化了,这就是春天,这就是充满活力的春天!

生:一个“抚摸”,便产生了尽情的“酝酿”“卖弄”和“应和”,便使人生发了万般感觉,万般想象,万般喜说。

师:说得太好了。这感觉、这想象、这喜悦,全出自于“抚摸”,“抚摸”传递着柔和、芳香和喜悦,这是多么的惬意和舒畅啊,令人情不自禁地对生活、对未来充满美好、强烈的畅想。

生(齐):正是这样。

师:请细读六、七段,再深刻体味、联想和想象。

(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津津有昧)。

生:即使是在薄烟般的细雨笼罩下,树叶仍绿得发。

亮,小草仍青得逼眼,勃勃的生命力真教你无法抵御。

生:即使是在上灯的傍晚,那点点黄晕的灯光,也闪射出无法抵御的光芒。

师:春天,就是具有这么一股永恒的魅力!因而,朦朦细雨之中——。

生:撑伞的、披蓑的、戴笠的,仍在行走、仍在劳作,这种执著、这种精神,让人感受到春天不可抵御的巨大力量。

生:于是,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涌出户外,拥抱春天,放飞希望。

生:于是,舒活筋骨,抖擞精神,“一年之计在于春”,所有的工夫为的都是所有的希望。

师:于是,人们簇拥着春天,挽着春天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去——。

生:去憧憬美好的生活。

生:去实现美好的希望。

生:去建设美好的未来。

生:去奋斗、去追求、去创造。

师:奋斗、追求、创造,是春天赋予人们的神圣使命,因此,生活才有收获,希望才重美好,未来才夏辉煌。所以,我们要珍惜自然的春天,更要珍惜人生的春天,振奋精神,鼓足干劲,为人生、为理想而不懈奋斗。

师:这篇散文写得很美。请欣赏地读,读出韵昧、读出情感、读出思考,然后,抓住一个角度,如选材、语言、修辞、立意等等,写出这篇文章在写法上好在哪里,二百字左右。

《花钟》课堂实录

1、精心设计多媒体课件,用于识字,用于了解课文内容,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利用其直观、形象、生动、娱乐的特点,在游戏中学习,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

2、课件内容涉及到一些植物方面的知识,促使小朋友由课内到课外,进行广泛地阅读,从而主动地认识更多的字,增加了识字的数量,提高了识字的能力。

在听说读写语文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进行听的训练是十分必要的,本课教学通过让小朋友带着问题听故事来导入课文,对全文进行整体感知,与此同时,培养了小朋友听的良好习惯。

1、找到生字的位置,在短文中圈出,把句子读正确,知道生字的读音。

2、读准字音,想方设法记住生字的字形。

3、给生字找课内课外的朋友组成词语,了解字义。

4、老师指导和学生自学相结合,让学生掌握读短文识字的方法。

1、听课文录音,帮助小朋友了解课文内容,把课文读正确。

2、利用课文做载体,联系上下文学习生字,理解词义。

3、用各种方式朗读课文,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积累语言文字。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选择。

2、分角色朗读课文,做动作辅助朗读,上台表演课文内容,让学生充分表现。

对课文的插图和最末一节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肯定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科学态度。

1、充分肯定学生。

2、面向全体学生。

3、尊重学生个性化发言。

4、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

《离骚》教学实录

【导语】本站的会员“菊义清”为你整理了“《离骚》。

教学。

实录”范文,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

受高二年段各位语文美美的郑重委托,要求小刘为她们现场献艺,表演节目为屈原的《离骚》,小刘明了这是一件具有光荣挑战性的任务,虽是愉快的答应,但又有点后怕,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还好有一个下午准备,心中没底。此课有明显作秀成分,望谅小子之无知。由于是借班上课,课前预习小刘是亲自督促,幸好学生手头有翻译资料,可以解决字面意思。记录由方玉君美女完成,再次向小方老师表示感谢。

师(大声):我们高二(9)班是理科还是文科?

生(集体):理科——。

师:哦,理科,理科班。老师发现帅哥特别多,(生笑)(指着一位男生),这就是典型的帅哥。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一般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漂亮的男生。(小刘一般借班上课,一开始总温柔一枪,笼络感情,达到为我所用)。

生(部分):酷,帅呆了。

生(部分):风流倜傥,风度翩翩。

师:我们来看古人怎样形容帅哥的(出示投影掷果潘安。岳美姿仪……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遂满车而归”(《晋书》)。朗读一遍。

生(集体):屈原。

生(1):他是一个爱国诗人。

生(2):最后投江而死。

师:楚国原先也是个超级强国,但当屈原登场时,综合国力就明显下降,落后就要挨打,屈原和楚王有血缘关系,试图变法强兵,遭到奸臣的嫉恨,后来连一向信任他的楚王也抛弃了他,屈原终于被流放在偏僻的汨罗江,忧郁愤怒出诗人啊,下面请大家朗读这段用血泪写成的文字,注意在形式上这首诗有什么特点?(生很有感情的朗读《离骚》)。

生(3):兮字特别多,几乎每句都有。

生(4):句中可以停顿,还表示感伤。

师:给大家看一首真正男人创作的诗歌(出示垓下歌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如何(生大声朗读)。

生(5):豪迈。忠臣。

生(6):忧国忧民。

师:老师给同学们看三张图片,你认为哪张是你心中屈原的形象?(师依次出示三张图片,一是课文插图,第二张是打扮得很妖艳的屈子,第三张是明人画的屈子行吟图,学生相当兴奋,气氛活跃)。

生(7):我喜欢的是第一张,书本上有,白衣飘飘,有神采。

生(8):我喜欢第三张,形体憔悴,先天下之忧而忧。

师:最不能接受的是哪一张?

生(集体):第二张。

师:说一说理由?

生(8):打扮的妖里妖气的,不象个男人。

生(9):有点变态。(生笑)。

师:我把变态换个词语叫——。

生(部分):自恋。

师:一些杰出的人物一般都有自恋倾向,太喜欢自己了,说一说屈原自恋自己什么?用《离骚》中的事实来说话。

生(10):出生的日子也很奇特,在正月中出生。是说是上帝特意安排的。

生(11):对自己的名字也自恋,自己的名字是如此的美好,是多么有价值。

生(12):对自己的品德也相当喜欢。纷吾既有此内美兮,说我品德多么高尚啊,——。

生(13):安度晚年,早上提鸟笼逛逛。

师:还有打打太极拳,跳跳舞,晚上搓搓麻将,(生笑)屈原在干什么?

生(13):朝搴枇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就是说早上上山采花,晚上到河边挖树根。

师:这大概是他的爱好吧,为什么这样做?

生(13):锻炼自己吧。

生(14):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即抛弃污浊的政治,变法改革。

生(15):及前王之踵武,希望赶上先王的足迹。

师:先王是谁?

生(15):昔三后之纯粹兮,固群芳之所在,彼尧舜之耿介兮,先王就是尧舜禹汤。屈原表示了对先王的追慕。

师:我们一般认为屈原是忧郁的、爱国的、忧国的。什么时候会产生忧患意识呢?

生(16):是理想和现实发生冲突时,叫怀才不遇时——。

生(17):小人得志,文中叫党人,结党营私,师:是小人不容。

生(19):这些都是客观原因——。

师:哦,你说还有主观原因。

生(部分):用比喻。

生(20):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生(21):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师:哦,你找到的是美人。(生笑)。

生(21):美人指楚怀王。

生(22):用众芳,椒、桂、蕙比喻群贤。

生(23):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生(24):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

师:诗中最后一句是什么意思?(生读)。

生(25):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

师:屈原在那样的环境中,用巧妙的比喻手法,也叫香草美人、移情法。抒发了难言之情,呐喊出难言之言,我们听一听课文的前六节的朗读录音,再次感受屈原不屈的心跳。(播放录音,学生自觉的跟读)。

(1903年)。

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当时二十二岁的先生怅望祖国黑如墨的长夜,喊出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心声。我们听到了赤子火热的爱国激情。1989年的3月26日,黄昏,这是一个滴血的黄昏,一位相貌平凡的海子告别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手捧着厚厚的圣经,躺在山海关冰冷的铁轨上,火车呼啸而来,物理意义上的海子消失了,溅起的鲜血是海子写在大地上最后两行崇高的诗行,(小刘有些激动了,居然说不下去了,)海子在离开前有首诗,一首有着浓重死亡意识的诗歌,其中提到的屈子。(投影《亚洲铜》及海子的照片和屈子的画像)。

祖父死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我也会死在这里。

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

亚洲铜亚洲铜。

爱怀疑和飞翔的是鸟淹没一切的是海水。

你的主人却是青草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

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

亚洲铜亚洲铜。

看见了吗?那两只白鸽子它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

让我们————我们和河流一起穿上它吧。

亚洲铜亚洲铜。

击鼓之后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

小刘动感情的朗诵,虽然普通话太普通,但学生是一片沉默,沉默)。

师:人应有尊严的活在世界上,两千多年前的屈子的投江和两千多年后的海子的卧轨,是多么的相似,有时候,用这种方式告别世界不是弱者的行为,他们是唯美理想主义者,他们不能学朝秦暮楚,他们不能学孔雀东南飞,他们坚信:有时站着的死亡比躺着的生存更为可贵。余秋雨说,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文官之显赫,在官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朗诵全诗)。

附板书。

自恋高贵血统祥瑞出生。

美好名字高尚品德。

坚持修养提升自己。

孤独的唯美主义者忧国理想弃秽改度。

追摹先王。

冲突。

现实党人不容。

君王不察。

自己不愿。

《离骚》课堂教学设计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下面是《离骚》课堂教学实录,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屈原的《离骚》。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名平,字原,本世纪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曾为楚国的三闾大夫,主张联齐抗秦。楚怀王死后,他两度被放逐,无可奈何之中,自投汨罗江而死。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请大家反复朗读课文。

(学生纷纷朗读)。

师:刚才朗读的时候大家有没有了解到诗人流露的独特情怀呢?

生:其实,没学这首诗也能了解屈原的情怀啊,谁不知道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呢?

师:这首诗情感的起伏,你能体会到吗?

生:好像没感觉。

师:同学们希望老师怎样去教这篇课文呢?学习这篇课文,你们希望得到些什么?

生:我觉得老师最好不要自己或者让我们翻译诗中的句子,因为很难翻,又有方言词,翻译后肯定诗歌的味道就没了,听起来也会很累、很枯燥。但是,我又觉得如果不翻译,这首诗我们很难看懂,而且在积累文言词语方面也会有损失,会学得很心虚。我希望老师能有点新方法。

师:那好,我们就把学习重点放在了解屈原的独特情怀上。因为诗歌字面意思较难理解,所以我们让这首诗尽量变得短些,这样就可以少一点要翻译的字词。请同学们尝试一下,看能否对文中的诗句进行压缩,留下你觉得足以说清作者意图的话。

(学生埋头动笔,然后讨论了一段时间。)。

生:我来改改前面几句。我将这些句子压缩,成了“高阳苗裔,皇考伯庸。摄提孟陬,庚寅吾降。皇览余度,锡余嘉名。名余正则,字余灵均。”

(学生鼓掌)。

师:大家鼓掌是因为他改得不错吧?那么请问他的改动有什么特点?

生:诗歌更简练了,每个句子都只有四个字,那么整齐,比原文更有节奏感了。

师:照你这么说,修改后的诗歌成了四言诗,比原文更好了,是吗?

生:好像不能这么说。

师:请果断些,到底是修改后的好,还是原诗好?我们评价一篇作品有哪些标准?

生:应该以主题的需要、表情达意的效果为标准吧。

师:很好!那么四言诗的形式跟原诗形式相比,到底有什么区别?大家自己读读看。

(学生七嘴八舌地读了起来)。

生:四言诗比原诗更整齐,更有节奏感了,但是读起来比原诗要快,显得比较急促。

生:“兮”字是楚地方言的体现。

师:所以我们能不能把原诗中的那些虚词、语气词,比如“之”“兮”等随意省略掉?

生:不能。

师:好。但我还是要表扬刚才那位同学,他的提炼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至少帮助我们把诗歌的主要信息了解得更清楚了。

(很多学生点头)。

师:如果我们冲着紧缩以求简练的目的去改动诗歌,是否只能改成四言诗?能否再简单些?

生:我来试试,还是改刚才那八句,可以改成“帝裔,考庸。摄提孟陬庚寅降。皇览余度,锡嘉名。名余正则,字余灵均。”

(有学生笑了起来)。

师:这位同学,你为什么笑?请站起来说说。

生:他把诗的意思保留下来了,但是读起来真难听。

生(七嘴八舌):是的。

生:对,得把“伯”字添回来。

(学生反应很激烈,老师挑代表发言。)。

生:大意没变。不过在表达作者情感时有差异了。因为根据课下注释,“高阳”帝是楚国君王的远祖,压缩成“高阳苗裔”才可以看出屈原与楚国血肉相连的关系,“高阳”二字用意独特,比光说“帝”好得多,因为这是屈原爱国的根本原因之一。

生:“伯庸”是屈原父亲的字,“朕”是“我”的意思,“朕考伯庸”虽然也是在介绍自己的父亲,但是体现不出作者的意图。当某人说“我的父亲是某某领袖”时,不必加上“伟大”这样的形容词,我们也能体会他说话时的自豪。但是“伯庸”这个人大家都不太熟,似乎没什么名气,只有加了“皇”字作修饰,我们才能比较容易体会到屈原的自豪感,因为“皇”是“伟大”的意思。

生:有。“皇览揆余初度兮”中的“皇”就是对前文“皇考”的紧缩。

师:谁能告诉我,作者为什么不说“考览揆余初度兮”,而说“皇览揆余初度兮”呢?“考”是父亲的意思,看起来更明白啊!

生:还是为了突出父亲的伟大,所以保留“皇”字,省去“考”了。

(学生开始讨论,片刻后,教师提问,学生自由发言。)。

生:“摄提孟陬,庚寅吾降”这样的改法,只是注意到了其中有三个词语是用来表时间的,出生的时辰交代清楚了,但却让人觉得无法表达作者的语气。作者是为了强调自己出生时间的巧合、身世的不平凡,其中“贞”是“正”的意思,这个字被抽掉后语气就变得很平淡,简直是流水账式的交代,这个字实在是省不得啊!

《白杨》课堂实录

〔从一组教材整体着眼,注意了新旧知识的联系。〕。

二、抓课题引疑。

1.从课题看,这篇课文应该写些什么?

〔暗示文章借物喻人的手法。〕。

三、抓过渡句引疑。

〔切入引疑激趣,接触中心。〕。

2.“表白”是什么意思?

3.把这个设问句用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换一种说法。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的?(略)。

〔认识白杨的特征、品格,为理解爸爸的“心”,理解象征意义作了铺垫。〕。

5.爸爸的“心”是什么?孩子们知道吗?

生:孩子们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

生;孩子们知道从小是跟着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是跟着奶奶长大的。

生:孩子们可能很少见到爸爸、妈妈,是奶奶带大的。

生:也可能是保姆带大的。

生:他们知道爸爸、妈妈这回要接自己到新疆去读书,不再跟着奶奶在内地住了。

生:他们可能知道新疆离奶奶家很远,因为在戈壁滩上坐了几天火车了。

生:孩子们坐在火车上看到火车两旁的景色与内地不一样,知道疆离内地很远了。

师:同学们都推想得很好,课文里是怎样写的?

师:孩子们知道的是他们看得见的爸爸的-----。

生(齐):行动。

〔概括中肯。没有这一概括,以下的讨论就会无度无规,不着边际。〕。

〔引导学生填补课文中的“空白”,激疑引趣,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生: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在新疆工作?

生:孩子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读书?

生:他们不知道新疆到底在哪里?到底有多远?

师:这些问题你能回答吗?

〔点拨得恰到好处,学生的思维又推进了一层。〕。

生: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保卫新疆。

生: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是为了开发新疆大油田。

生:新疆在西北,很远很远,那里有哈密瓜。

生:爸爸接他们到新疆去读书,是想孩子们长大了也建设新疆。

师:现在你们知道爸爸的“心”是什么了吗?

生(齐):知道了-----是建设边疆,扎根边疆。

〔水到渠成。层层“推导”,完成了由表及里的认识过程。〕。

师指导朗读第16自然段。

四、抓重点词句引疑。

1.找出描写爸爸神态的词语。

出神 微笑 严肃 沉思 微笑。

2.爸爸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的神态?

〔重点词语的理解,中心思想的领会,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3.爸爸的殷切期望能否实现?

五、引疑总结深化(略) 。

“引疑推导法”符合学生阅读的心理过程,培养了读则必思的读书习惯,加速了学生的内化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此外,还使学生的非智力心理品质得到了发展,在阅读中始终保持注意集中、反应灵敏的精神状态,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灰雀》课堂实录

(1)会认5个生字,会写本课的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郊外、散步、胸脯、仰望、一定、或者、肯定、面包渣、欢蹦乱跳、惹人喜爱、自言自语等,摘抄描写灰雀的句子。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

(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

(2)通过多种途径,查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图片。

(3)抓住描写灰雀可爱和人物对话的语句,启发学生采用抓住关键词句、联系上下文的学习方法,品词析句,了解灰雀可爱及人物心理历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列宁善解人意、循循善诱和对儿童的保护,懂得做错事情应该改正的道理,同时受到保护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你们知道列宁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谁能说说。(学生联系查找到的资料图片介绍)。

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讲的就是伟大领袖列宁和一个男孩的故事。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轻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通过自学,你还有哪些经过努力没有弄懂的问题?

三、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2、生汇报学习情况。

a灰雀的美丽可爱(理解“婉转”及“惹人喜爱”的意思)。

b列宁非常喜欢这三只灰雀(抓住“每次、都要、仰望、经常”这几个关键词语理解,并联系上下文体会他的爱鸟之情。)。

c灰雀失踪后, 列宁很着急、担心(抓住“找遍了”)。

3、指导朗读。(读出灰雀的惹人喜爱,列宁对灰雀的爱及一只灰雀找不到后,他着急、担心的心情。)。

4、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不见了,它到哪里去了?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讨论:自己是如何记住这些生字的?哪些生字要提醒同学注意。

2、可让学生当小老师,教同学记住生字。

3、指导书写:散、胸、或、低。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课件导入。

看,白桦树上的三只灰雀多么惹人喜爱啊!列宁每次都要到树下看望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不见了,它到哪里去了?带着这个问题,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精读课文,感悟真爱。

1、自由轻声读课文3-10自然段,找出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男孩说的话,并读一读。

2、课件出示:3、5、7、9自然段,请学生再读列宁说的话。想想:你对哪句话体会最深刻?列宁在说话的时候,心里会怎么想,是一种怎样的心情,你是怎么体会到的?可以通过朗读与同学交流自己的理解感受。

3、引导学生抓住一些重点词语及标点体会列宁当时的想法。如:“一定、或者、它怕冷、自言自语、多好的、可惜、会飞回来?”体会列宁没有直接批评教育孩子,而是通过对灰雀命运的担心,去感染教育孩子,认识错误及知道孩子决心改正错误时,那种喜出望外的心情变化。

4、灰雀究竟到哪里去了呢?你是怎么知道的?(课件出示4、6、8、10自然段)。

5、在分析描写男孩的句子时,也要抓住重点词语及标点,体会男孩说这些话时,从犹豫到安慰列宁,最后下定决心改正错误这一思想转变过程。

重点探究第6自然段,引导学生在这几段中找出一个描写男孩心理很矛盾的句子,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明白为什么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说,更好地领会男孩心情和心理的变化)。

课件出示句子: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问:这2个句子有什么异同吗?你能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吗?

(这一朗读对比训练,使学生领悟到男孩由知错而去安慰列宁到后来下定决心,放鸟归园的心理转变过程,再次感受列宁教育方法的巧妙。)。

6、同桌讨论:男孩为什么要捉走灰雀?列宁爱灰雀,男孩也爱灰雀,他们对灰雀的爱有什么不同?(体会到列宁爱灰雀,给予灰雀自由,那是一种真正的爱,也正是这种爱感染教育了男孩,使他改正了错误。)。

7、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再次入情入境感受人物的心理变化。

2、轻声读课文,同桌讨论这2个问题。

3、师生互动交流,引导学生抓住“果然、低着头”理解男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及时改正了错误,言而有信,所以说他是诚实的。而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不愿伤害孩子,体现他对孩子的爱。

4、看课件,追问:列宁为什么微笑?(列宁看到灰雀回来了很高兴,更高兴的是男孩知错就改)。

5、让我们和列宁一样,带着高兴的心情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

五、拓展延伸,训练思维。

课文中写了第一天列宁和男孩关于那只失踪了的灰雀的对话,紧接着直接写了第二天列宁果然看到了那只灰雀的情景。这中间发生了什么事情?男孩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请根据你的想象把它写下来。

《离骚》的教学实录

(播放电影屈原片段)。

师影片中的主人公是谁?

生(齐声)屈原。

(字幕屈原)。

师大家对屈原了解多少?给大家介绍一下。

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师非常好,他介绍的非常全面,屈原的代表作是什么呢?

师那么“离骚”是什么意思呢?

生(充满疑惑)。

师离通“罹”,遭遇;骚:忧愁。“离骚”即作者遭遇忧愁而写成的诗句。

全诗372句,是屈原的思想结晶,是他政治失败后用血和泪写成的一篇扣人心弦的抒发忧国之思的作品。

《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本文选自《楚辞》。(投影)。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是以屈原以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本文《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

《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风骚”,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生苦闷忧愁。

生不得志。

生被流放了。

师都可以,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这样说的: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二、合作探究。

下面让我们走进《离骚》,走近屈原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默读速读全文,总体了解文章内容。

(2分钟后)。

师对文章,大家有了初步的了解,文章比较晦涩难懂。下面请按照我们的学习小组结合课下的注释疏通文意,不明白的可在组内讨论解决,最后再有难点可有小组长提出。

(全班七个小组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师(通过讨论,同学们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

1.“民生”在本文是个疑点,应该说既是屈原的人生之义,又是人民生活之义。既哀叹自己人生的艰难,又深深同情更广大的人民。

2.鸷鸟之不群中的.“之”的用法是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是助词。

3.集芙蓉以为裳中的应读chang二声。古代此字指下衣。

生不好读太难懂了。

师这样的文章需要反复地读要找出规律才能品出其中的韵味。下面大家。

听听濮存昕读的,听听有什么特点?

(多媒体放录音)。

生美(齐声答)。

师韵律感很强屈原是通过什么手法做到的呢?

生用对偶修辞,整首诗整齐而节奏鲜明。

生用了很多叠音词。

生大量用“兮”字。使诗歌的调子回荡顿挫,婉转动人。

“兮”均用在句间,表示语意未完,等待下句补充。

生押韵,不过不太明显。

师《离骚》是隔句用韵的,如:“固时俗之工巧兮,佰规矩而改错;背绳。

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错和度是韵脚。

此外,还有节拍的使用上,每句基本上都是三个节拍,如:民生--各有--所。

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投影文字)。

师好,同学们自由大声读文章,体会一下离骚的韵律美与音乐美。

(5分钟后)。

师下面大家齐读全文。

(而后男女分开再读两遍,最后再让个别普通话较好的同学读)。

师好,大家都应该这样读。今天我们通过诵读初步感受了离骚韵律美音乐。

美,疏通了文意。下节课我们将走进离骚走近屈原的内心世界,感受离骚的内在意蕴。

作业:1背诵全诗。

2结合注释和我们的讨论,翻译全文。

(下课)。

第二课时。

三、共同探究。

师我们先检查背诵,进行比赛。

(先检查个别学生背诵,而后全班七个小组各推出一名同学进行比赛,看谁背得最准确最流畅。同学们都很积极踊跃。基础较好的同学能流利的背下来。

(8分钟后)。

生哀伤难过痛苦。

师很好,为什么呢?

生被流放了。

生不受楚王信任了。

师用原文的话回答。

生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师为什么被贬黜(投影两字)?因佩戴和采集香草吗?

生不是(齐声答)。

生灵修之浩荡。(投影灵修浩荡)。

生众女嫉余之蛾眉,谣诼谓余以善淫。(投影众女嫉余)。

生时俗之工巧,偭规矩而改错。(投影世俗工巧)。

生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生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师很好屈原在这几句话中都谈到了死,不管是九死,还是体解。我们都。

知道屈原是投江而死,屈原是不是因为这些而自杀呢?

生不是,屈原是因为楚国国都被秦攻破而万念俱灰才以身殉国的。

(齐读三四段)。

生将要回去,“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生“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趁着迷路不远回归家园。

生“步余马於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生“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修养自我。

师这些思想和晋代的陶渊明回归田园的精神一样吗?大家讨论一下。

(同学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生一样的都是厌倦了官场生活而归隐的。

生不一样,陶渊明是彻底的厌倦了污浊的官场而回归田园的,他是毅然决然的,而屈原则对楚王还抱有幻想,依恋着楚国,热爱着楚国,希望有一天楚王能够悔悟。

师都有道理,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了表明自己的高洁屈原还怎么做的呢?

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生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生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

师这些打扮可谓特立独行,与众不同。屈原正是通过这种方式表明自的。

高洁与永不向小人屈服的决心。是知识分子坚守自我的第一生呐喊。

师纵观全文,一个越来越清晰的艺术形象向我们走来,一个越来越鲜明。

的艺术形象呈现在我们的脑海里,本文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抒情主人公呢?

生他英俊潇洒,他有着突出的外部形象的特征。很多屈原的画像即使不。

写上“屈原”二字,我们也可以一眼认出是屈原,

生他具有鲜明的思想性格。

他是一位进步的政治改革家,主张法治,主张举贤授能。

他主张美政,重视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作用。

他追求真理,坚强不屈。

师这个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两千多年来给了无数仁人志。

士以品格与行为的示范,也给了他们以力量。

师文章塑造了一个如此生动鲜明感人的艺术形象,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呢?

生运用了比喻手法。

生运用象征,芙蓉香草象征高洁的品性。

生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生夸张,想象等等。

师(投影总结)。

1.大量运用了比喻手法。如以采摘香草喻加强自身修养,佩戴香草喻保持修洁等。

2.运用了不少香花、香草的名称来象征性地表现政治的、思想意识方面的。

比较抽象的概念,不仅使作品含蓄,长于韵味,而且从直觉上增加了作品的色彩。

美。

3.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而且形式多姿多彩,在错落中见整齐,在整齐。

中又富于变化。如“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等,将“兮”字去掉,对偶之工与唐宋律诗对仗无异。上两例属于在一个完整诗句里,上下句构成对偶。“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这一例是两个完整诗句的上、下句构成对偶。“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这一例是上、下句内部各自构成对偶,上、下句之间也构成对偶。

“楚辞体”语言华丽丰富多彩灵活多变,通过学习《离骚》,我们领略了此文体的巨大魅力,丰富了我们的五彩人生,感受到了屈原的九死未悔的问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最后我们再次感受一下《离骚》的魅力。

(全班齐读全文)。

(布置作业)学习了《离骚》,认识了屈原,你一定有很多感慨,对屈原遭遇与投江有很多看法,有许多话想对屈原说。请以“屈原,我想对你说”为话题写一篇五百字的小作文表达你的观点。

(下课)。

文档为doc格式。

《雨说》课堂实录

1.注重朗读,感悟诗歌的内容,捕捉诗歌的意象,领会诗歌的感情。

2.通过联想、想像,体验情境,理解诗情。

1课时。

学生准备:

1.搜集描绘“春雨”的古诗佳句。

2.朗读预习:读准字音,熟读诗句。

请学生背诵一些描写春雨的诗词佳句,并说一说“春雨”这一意象在中国传统诗文中有怎样的内涵。让同学们走出古诗中“春雨”的意境,步入郑愁予的《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中“雨”的魅力。

作者介绍: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中国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雨说》是他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他把《雨说》送给“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我们来听听他要借“雨”之口对中国儿童说些什么。

(一)配乐朗读,理清思路。

《雨说》清新灵动,建议以轻松欢快、优美抒情的音乐做铺垫。推荐乐曲:班得瑞的轻音乐《onedayinspring》《春日》《earmelody》《大地的旋律》)《melodyofhope》(《希望的旋律》)等;萨克斯乐曲《春风》。

《雨说》共九节,从雨到来之前大地的渴望到春雨悄然而至的脚步,再到雨的问候和邀请,雨的任务,雨的祝福,一步一步把雨的性格、雨的希望表现出来。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把每一节诗浓缩成一行诗,然后尝试把九行诗组成一首新的诗,以这种方式来把握这首诗的脉络。

(二)感受诗情,品味雨韵。

先整体感悟,后重点突破。利用朗读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感受和品味。

1.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文章标题为《雨说》,请概括一下,雨“说”了哪些话。

(2)读了课文,你感觉诗中的“雨”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可以在雨的前面加上修饰词,例如: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雨;乐观、爱笑的雨)。

提示:雨的形象: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她是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学生可围绕“爱”的主题畅所欲言,不可囿于固定答案,束缚学生的思维。

2.细细吟咏,重点突破。

(1)找出诗中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诗行,反复吟咏,细细品味。

例如:“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等。

(2)这首诗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什么?它的运用对表达诗歌的主旨有什么好处?

(3)自由提问,共同探讨。

提示:这一部分,教师由整体到局部,由面到点,和同学们一起品味诗歌的内涵。在自由提问中,可以查漏补缺。中间贯穿朗读,可以采用多种朗读手段,提高学生兴趣,另外,可适当补入朗读指导。

(三)联想想像,丰富诗句。

让学生用诗一样的语言,在原诗的基础上描绘出一幅幅具体、生动、优美的画面,并为每一幅画面起个名字。也可以运用联想和想像,抛开原有诗句,重新创作新诗。这两种方式可在不同的段落中使用,让学生感觉不单调,不重复,在变化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

画面描绘(如第五节):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印下孩子们嬉戏的脚印,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技发芽,池塘里的小鱼儿快乐地向我问好,唱着歌谣的溪水荡起满脸的笑。

提示:准确识别意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与本诗欢快、喜悦、乐观的情调相符的画面。注意发挥学生的想像力,通过画面感知意象的特点。

创作新诗句:第一节写久盼大地的春雨,诗人选择了一些意象:田圃、牧场、鱼塘和小溪,请同学们仿照原有诗句,丰富意象,写出新诗句。

提示:学生的诗也许稚嫩,但只要用心,那新鲜的诗句一定可贵。放手让他们去写,捕捉智慧的灵光,收获情感的微芒。

劝学课堂实录

这次开课我是没有准备的,前一天晚上休息前接到学部电话说明天是家长开放日,要向家长开放一节课,请姜老师准备上一节课。

只有在上课时,我的心才是宁静而舒展的。只要到了讲台前,我的心便全在文本、学生那里了。当然,这一次开课还有另一种听课对象:家长。这样,三方与文本形成互动就有了难度。

师:上课!

生(1):起立!

师:同学们好!

生:(齐)姜老师好!

(我所执教的高一[5]班只是在上语文课时才将老师的姓齐声喊出来,其他学科没有这样做。我这样做的理由是,对教学过程而言,从来都是具体的老师在与一群有血有肉的具体的孩子进行生命的互动。所以,我安排学生每节课的师生互答礼仪要指向于具体的人。我还想说明一句的是,我的这种做法是我在张家港高级中学教教书时受语文特级教师高万祥的影响而形成的。我觉得这一个简单的组织教学的过程中确实可以见出一个教师对学生的人文情怀,这说明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你的眼中有学生。学生在这个时候,都是具体的人,而不是一个抽象的个体。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请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同样,永远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教师。)。

师:(鞠躬)请坐下。[对家长微笑颔首]。

生:(齐)孔子、孟子的文章。

师:不错,我们说过的,这两个代表人物,和他们相关的著作是……。

(我是一个非常讲究课堂用语准确到位的老师,下面要提到的两本书,并不是两位代表人物亲自撰写的,所以,我用了“相关”这样的字眼,这样会使学生明白治学需严谨,而不致今后再说出孔子和孟子的文章)。

生:(齐)《论语》和《孟子》。

生:(齐)冷读《论语》,热读《孟子》。

师:很好。我们接触的诸子人物还有……。

生1:道家的庄子。

生2:仁政。

生:(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师:还有……。

生:(齐)以天下为己任。知其不可而为之。

师:很好。我们学习《寡人之于国也》时,充分了解了孟子关于国家的学说和民本的思想。可以说,儒家情怀之所以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理想,统治阶级之所以能利用儒家思想作为维护政权的工具,主要是依据了这样的思想基础,从而引发了一代代的知识分子甘愿放弃个人的思想而以天下为念。

(这里本想引发大家思考中国知识分子为什么很少具有个性是因为儒家那里的学而优则仕的观点影响,但考虑到学习内容,我把话岔开了。)。

师:今天,我们学习《荀子》里的文章,我们看一看,这位战国最后一个大儒,又有着怎样的思想。

师:先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在孔子那里,他是如何认识天与命运的?

生3: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师:不错。在孔子那里,天是一个不可挑战的神圣的东西。而现在到了荀子这里,天的概念与内涵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首先,天,是指自然。荀子说,人定胜天。又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板书这八个字,并请同学作解释。)。

师:我请***来解释一下这八个字的意义。

生4、5、6:(三人合作翻译出来)自然的变化有它自己固有的规律,不因为此时是贤明的尧当家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此时是暴虐的桀主政就不存在。

师:翻译得太好了。

生:(齐)解释经书的著作。

师:我们今天研究《荀子劝学》。首先,我想问,“劝学”之“学”是什么意思?

生:(齐)学习。

师:学习什么?是不是像我们今天一样学习数理化啊语数外啊什么的?

生:(齐笑)不是的。(家长们也在笑)。

师:那学习什么呢?我们只有了解到学习的内容才能最终确定荀子他老人家为什么要劝勉大家学习的。

生7、8:(思考讨论)刚才老师讲到的六艺。

师:不错。六艺。但这个六艺除了六本典籍之外,还有一解,也是学习的内容,那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孔子是很讲求这些东西的。他觉得这些做人方面的内容尤其需要学习,他甚至割不正不食。也就是肉没切成方方正正的,他老人家都不吃了。

生9:孔子对学生要求太严格了。

(学生笑,家长笑)。

生10:荀子讲了,学不可以已。

师:如果“已”了,又怎么样呢?

生11:学习一旦停止了,可能就出问题了。

师:出什么问题?

生11:成绩要落后。

师:还有呢?

生11:做人就不好了。

(全班笑)。

生11:那不是。老师你跟我们讲过,孔子讲过的,吾日三省吾身。你们肯定每天在“省”自己。

师:你说得太好了。你太了不起了。

(是不是觉得我这样夸奖学生太夸张了?其实不然。我们的学生基础很差,适时夸奖是对的。更何况这个学生引发出了教学高潮。)。

师:看来,你所说的“省”,其实也是一种学习。那么为什么要每天省察自己呢?

生:12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人是要渐渐地变坏的。

生:(大部分齐)那当然。人一生下来本来就是善良的嘛。总不至于人一生下来就非常坏啊!

师:人一生下来就非常善良?真的吗?想想!

师:***,你的意见如何?

生13:我觉得人一生下来是善良的。人后来变坏了,是有各种原因的,譬如说,交了坏朋友,看了坏书,人就会开始变坏。

师:***,你有什么不同意见吗?

生14:我大体同意***(生13)的意见。

师:很好。是不是所有同学都同意这样的观点的呢?

(在我的理解中,语文课有时候一如相声,需要抖包袱。特别是在学生对一些问题判断得不是很准确时,更要用点心眼。语文教学上的术语就是启发。但启发要在适当时候,所谓不愤不悱,不启不发。)。

生15:对呀!这样的看法有什么不对的呢?人一生来,不可能就很坏吧?老师,这个问题我觉得没有必要问的。

(我这个班的学生,思想状态比较舒展,课堂上随意发言的情况屡有发生。但我从来没有加以批评过。我觉得应该让他们讲话。)。

生:(大多数议论纷纷)这怎么可能,人一生下来本来就是善的嘛。

(部分家长开始用眼睛相互探讨,有的则回过头来悄悄地议论)。

生:(讨论)应该说有一部分人坏,有一部分人好。

师:我刚才说的也不是我的观点,另一个儒家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荀子,他的学说,就是建立在人性本恶的前提之下的`。这就是他为什么要强调后天学习的原因。他认为,正因为人性本恶,所以,人就要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去除掉恶的部分。我们不妨来看一看这篇文章的第二小节。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段文字:青,取之于蓝……。

生:(齐读)……。

师:同学们有几处读音需要仔细辨正一下。好,下面跟着我读一遍。

师:(领读课文,生跟读)。

师:现在,我们再齐读一遍。相信会比刚才读得好。

生:(齐读)。

(我一直强调文言文的教学应该重于诵读,有一次,我在课堂领学生读书,我读一句,学生读一句。这种做法,在我小时候我的语文老师常常这样做。我后来也经常这样做。我相信,教师的感情处理会在读的过程中传达给学生。可是,就在那一次,听我课的教师非常惊讶,他们说,哇,你是这样教学生读啊?有创新!我真的没有想到,很多教师其实不这样教学生读书。我也很惊讶。)。

师:还有几个字要注意一下,一是于字,这个字怎么解?

生:可以解释为“从”,还可以解释为“比”。

师:很好。我们这里不妨作一次小归纳。以前我们知道这个字解为:在,到,向,对。现在,我们又接触了它的新义。(在黑板右侧板书于的几个义项,并要求同学们也在书边上将例句也写上)。

师:还有,这里有一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有人认为,这个“参省”是“叁省”之误。如果是这样,我觉得也非常好,这说明荀子对孔子思想是有着继承的。我们讲过吾日三省吾身的话,今天老师为大家把这句话补全了。所谓三省吾身,主要是指: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好,同学们记下来。这些东西很管用的。做人用得着,作文也用得着。(在黑板右侧写下三省内容,同学们在书边上记下来。)。

师:本段中还有一些词,需要大家能够熟练把握,“就”、“中”、“以”、“为”、“而”、“有”,这些字是经常用到的,要认真把握。另有一些词,我们要明白他们的含意,如:“金”、“就”“槁暴”、“复”、“乎”。请同学们来谈谈这些字词的具体意义。

生:(讨论回答,教师在这期间于行间巡视,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帮助同学们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的研究情况很好。特别是“乎”字,这里相当于“于”字。这一点,同学们也都提出来了。很好。这个字,在很多情况下与“于”有通解。以后我们还会碰到。现在,我们再将第一段诵读一遍。

生:(齐读。因为在加深理解了的基础上进行的诵读,所以,朗读效果非常好。有家长和孩子一起细声朗读。师、生、家长形成了良性互动。)。

师:现在我们明白了,荀子为什么强调学习吗?

生16:这一段里交代了,学习能改变人。

师:怎么样改变?

生17:像金就砺则利,木受绳则直那样得到改变。

生:(齐)人之初,性本善。

生18:(思考后举手)老师,我觉得,人一生下来,其实是一张白纸,无所谓善,也无所谓恶。对人性来说,他一无所知。之所以善或恶,完全是后天决定了的。

师:后天如何决定呢?

生18:后天如何影响他,他就会往哪一个方向上走。这就使我想到,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塑造人。父母将我们送到学校来,就是因为我们一开始一无所知,所以我们要来学习,使原本一张白纸的本性变得优秀起来,从而接受人类的文明,并进而在这种文明的熏陶下成长起来。

师:你说得太好了。我提议大家为***鼓掌。

生、家长:(鼓掌)。

师:***同学的分析实在太精彩了,我觉得这样的演讲再经过精心组织一番,完全可以参加国际大专辩论。我没有想到我们的同学这么精彩。你们今天让老师看到了你们的精彩纷呈的一面。

生:(齐)这是不错的。

师:学习能改变一个人这一点是对是错呢?

生:(齐)也不错啊!

师:是啊。什么样的出发点不重要。撇开他的哲学、伦理思想基础,他的这一论证仍然是极有价值的。我们今天学习的第二小节,是在谈学习的重要性,在谈学习能够让人向好的方向发展。(板书:第二小节谈学习的重要性)我们不妨再将这一小节重读一遍。

生:(齐读课文)。

师: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一下,将这两段文字背诵一下。不会背的地方,到时候可以偷偷地看一看。

生:(非常兴奋,将书反扣桌面上,开始背书。家长们脸上露出微笑,欣喜地看着学生背书,部分家长也在尝试背诵。课堂到结束阶段再度出现一个小小的高潮。)。

师:我看我们的同学真的不简单。深入地研究了这两段文字,还又能初步地背诵下来。看来,荀子的“学不可以已”这样的看法,确实已经为大家所接受了。

生:(齐)好!

师:下课!

生:起立!

师:同学们再见!

生:姜老师再见!

师:(向学生鞠躬,示意学生下课)。

我是一个喜欢讲的人。我的表达欲望特别强。面对一篇篇课文,我很愿意将我所理解的独到而入微的地方告诉我的学生。但我的这些我自认为具有独到的见解,我却不急于告诉学生,我要让它们在高潮之时呈现出来,也就是说,我上课时,高潮感非常强。我觉得人在这种时候能够更容易接受知识与观点。而对我来说,我也更容易记住这些课堂细节。我教了十八年语文,很多我上的课,我到现在都还能记得。

我的课堂,我一直认为如同一篇小说或者散文,像水一样漫开,又像花儿一样开放。在常态化之中,自有它的形态结构与亮丽所在。当学生或者听课的教师在经过了我的一节课后,不经意间,他们会发现,刚才,他们确实置身于一道风景之中。譬如,《劝学》一文,我抓取了人性本恶这样的思想来进行展开,巧设机关,引领学生带着好奇与探究的心态进行学习,听课者始终被一样东西吸引着激发着。

我的课可能经不住评。我从某一个时间开始,也不再让一些自以为是的评论者在立场上干扰了我的课堂设计。评是他人的事,上课是我和我的对话体之间的事。只要有生命意识、文本意识、课堂意义意识与课堂结构意识,我就觉得我已经完成了一节课的任务。上述几种意识,可能只是我的杜撰,但未尝不是我的创新。我一直相信,一堂课有一堂课的意义。我觉得有时候,我们一节课,不应该只讲求信息量,更要注意解决问题,哪怕一个问题。我现在面对的学生,是基础较差的学生,很多时候我只能将一个问题讲得很细才成。我所教过的学生都认为,上我的课,最有感觉的是,他们被我调动起了情感。

《画角》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画一个角。在学之前请同学们先拿出复习资料。

1.把下面各角填入适当的括号内.

锐角()钝角()直角()平角()周角()。

2.量出下面各角的度数.

师:角的分类!好下面做一下第一题。

师巡视、指导。发现有的同学没有填全。

订正。

师:锐角。生:4°、40°。

师:有填一个的吗?

生:我填的是4°。注意,这里面可不是只有一个锐角。

师:什么叫钝角?生:大于九十度小于一百八十度的角。

师:刚才那个锐角,什么叫做锐角?生:小于九十度的角...师:叫做...生:锐角。

师:直角。生:90°。

师:平角。生:180°。

师:周角。生:360°。

师:下面看第二题。量出下面的角。

生量。师巡视指导。

师订正角1多少度?;角2多少度?角三呢?学生一一说出。这里一边说开口方向一边说度数多好!

师:量一个角我们要遵循哪些步骤?

生说师板书:1、找准开口方向(开口向左用外刻度,开口向右用内刻度。)。

2、重合(1)中心——端电(2)0刻度——射线。

3、看另一条射线经过哪一刻度。

师:量一个角我们会了,如果我们知道一个角的度数怎么画出这个角呢?好!现在看老师给大家作示范。

师边说边作示范:1、先画一条射线。

2、重合(1)中心——端电(2)0刻度——射线。

3、画另一条射线。

师:看明白了吗?好下面打开书在看一下书上是怎么画的。这一环节没有必要。

师:看完了吗?刚才咱们画的是开口向哪一方的?生:右!师:好,能不能画一个开口向左的?生:能!师:好,现在你们画一个开口向左的55°角。

生画师巡视。

师:画完后,同桌交换检查一下。

生交换检查。

师:画完了吗?再画两个怎么样?生:好!

师:画65°、110°的角,开口方向随意!

生画。

师:我们画了4个角了,那你能不能总结一下画一个角应有哪些步骤呢?

生回忆刚才老师画角的步骤。举手。

师根据学生的总结,边说边板书:1、先画一条射线。

2、重合(1)中心——端电(2)0刻度——射线。

3、画另一条射线。

师:好,再画一个角怎么样?生:好。师:用量角器画一个45°角。生画。

师:画完了吗?生座正以示画完。能不能不用量角器画?生:能!用三角板!

师:好,拿出你的两个三角板。两个三角板中六个角各是多少度?指两名学生回答。

师:好,现在用三角板画出45°角。

师:用三角板还能画多少度的角?(30°、60°、90°)。

师:好了,我们学会了用量角器,三角板画角了,下面我们拿出一张纸来,用纸来折出角来。

师:用纸折出45°角。生折然后订正。

师:再折出各135°角来,折完就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