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社会与法读后感(汇总7篇)

时间:2023-10-06 23:02:04 作者:文锋 活动总结 2023年社会与法读后感(汇总7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读后感对于我们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好一篇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读后感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社会与法读后感篇一

1、多动。

与过于安静的儿童相反,多动也是某些智力低下儿童的一个特点。许多智力低下儿童不能安静地呆一会儿,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活动,这在四五岁儿童身上表现特别明显。这种多动与正常儿童的活泼、淘气不同,他并没有什么目的,只是一种不可抑制的兴奋而已,碰到什么就摸什么,碰倒椅子凳子也不知道扶起来。

2、面容、体态异常。

有些先天性智力低下的儿童在面容体态上有异常表现。比如先天愚型患儿就有眼距过宽、双眼斜吊、塌鼻梁、舌头常拖在嘴外边、流口水等表现。患脑积水的孩子头围特别大,小头畸形儿头颅又特别小。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孩子身材特别矮小,苯丙酮尿症的孩子皮肤异常白、毛发颜色特别浅等。

3、运动发育迟缓。

智力低下儿童比正常儿童运动发育迟缓,俯卧、抬头、坐、站、走等动作的起始年龄都比正常同龄儿童要晚。尤其走路更明显,往往要到三四岁或四五岁才会自己走,而且走不稳。

4、对环境的反应性差。

正常婴儿出生后不久就对环境中的人、事开始感兴趣,只要醒着,他总要东张西望。可是智力落后儿童却对环境漠不关心,生后一两个月还不会与成人用眼睛对视,逗他时也不笑。孩子整天非常安静,很少哭闹。这类儿童往往因为过分安静而受到表扬,其智力问题很容易被忽视。

5、吃奶困难。

出现在婴儿时期,智力低下的孩子最早表现出来的症状往往是吃奶困难,不会吸吮,特别容易吐奶。表明神经系统有损伤,日后智力会受影响。

6、注意力不集中。

智力低下儿童的注意力很不集中,他们比正常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明显要短些,甚至到五六岁时集中注意某个东西的时间也不超过五六分钟。他们对外界也很少关注。

7、视力和听力有缺陷。

严重的视听缺陷如深度近视、远视、散光、全聋、弱听等,对智力也有很大影响。因为视和听是人与外界交流的主要渠道,如果这些渠道不畅通,会严重影响与外界的交流,使智力发育落后。

8、语言障碍。

科学研究证实,智商愈低的儿童,说话的能力愈差,一些智商低于50的儿童甚至不能发展必要的说话技能,对于这一类儿童,可根据智能迟缓的程度进行说话的干预,即使严重智能迟缓儿童,也要鼓励他们用姿势、手势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学会与他人作简单交流的技能。

弱智儿童早期8大表现:

1、运动及神经发育落后,如生后1~3个月内异常安静,少哭或多动,4个月对母亲无反应;6个月尚不会笑;1岁尚不能坐;2岁尚不能走路和说话。2、常有痴笑、张口、伸舌、流涎、磨牙、噘手指等无意识的表情、动作,或尖叫、哭闹。3、双眼无神,不能有意识的视物和随物转移视力,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4、对周围事物反应能力差,情绪不随外界条件改变而变化。5、语言明显落后于同龄儿而又无视听障碍,或智差同时伴有视听障碍。6、运动障碍,俯卧抬头、坐、站、走等动作的起始年龄都比正常同龄儿要晚。尤其走路更明显,往往要到2—3岁或3—4岁才会自己走,而且走不稳。7、学习困难或学习成绩差(常见于年龄较大的轻度弱智患者)。8、并发癫痫:弱智与癫痫关系密切,20%的癫痫患者有弱智,在弱智患者中,20%~50%有癫痫。

社会与法读后感篇二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即使你有一些本领,也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所以我们要想成为社会有用的人。就应该遵守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们都有珍惜自己的生命。

生命是初生的无知,少年的纯真,青年的朝气,成年的稳健,老少年的不息。生命是母亲的慈爱,父亲的保护,朋友的关怀,爱人的怜惜及一切感情的交织。生命是落山的太阳,峭壁上的青松,行将熄灭的蜡烛,一闪即逝的星星。生命是用关爱和拼搏铺就的一段精彩旅程。这天上的云,扑面的风,路边的花,翩飞的蝴蝶,熟识与陌生的人们会心的笑,我们身边何处不能感受生命的奇迹。

生命是宝贵的,因为每个生命都来之不易,生命是宝贵的,因为每一个生命都在顽强地表现自己,生命是宝贵的',因为对大多数个体来说,生命只有一次,一旦失去就无法复生。所以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爱护老人就等于爱护自己的生命。

我们不能沾毒品更不能吸毒,毒品是一种能让生命受到伤害的物品,是会害了你的幸福家庭,会害了你一生的傀子手,也违犯了国家规定。所以,吸毒会让你违犯国家规定,也会让你毁了你的幸福家庭,遵守国家规定,有一个幸福美好的生活。我们每个人都有活着的意义。我们要遵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有关国家,社会和生命有关的词。得随时记住这24个字哦!要珍惜生命,爱护老人,遵守国家及社会规定。珍惜祖国的一草一木,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社会与法读后感篇三

“书是良药,可以医愚”。不同类型的书带给我们不同的阅读体验和感受。通过对《乡土中国》这本书的学习与阅读,我得到了不少启发。

首先是阅读方法方面。在此之前,课外的读物大多是小说,而《乡土中国》这种的学术著作是第一次接触。打开目录,一些生僻的词出现在我眼前:“长老统治”“文字下乡”“无讼”······再随便翻开其中一页,都是些枯燥、艰涩难懂的词,很让人抵触。

在开始的几章中,经常会发生前几段要读好几遍才跟得上文章思路的现象。但随着不断地深入,我渐渐地找到了方法:每一章的开头和结尾需要特别留意,因为这些地方往往会提出概念或作出结论;抓住关键词,圈画下来,排列在一起,就如同有了一张阅读的“线路图”;画思维导图,可以帮助梳理文章脉络。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我提取、归纳信息的能力,让我理清文章思路,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再者是文章的内容方面。作者从权力结构、社会规范、伦理道德、家庭制度、礼法等方面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深刻地揭示了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在这些观点里,我印象最深的是《差序格局》和《血缘和地缘》。

?差序格局》中提到了自我主义,以己为中心,向外扩大的圈子就是我们的人际圈。作者形象地用石子投入湖面荡起的涟漪来形容,它的界限并不是很清楚,亲疏关系的远近会对它产生影响;作者还指出圈子的大小是依势而定的,真可谓是一语破的。

?血缘和地缘》主要围绕着“人情”展开。在这个充满人情的社会中,真正的商业是无法进行的,文中的例子:只有到十里之外的街市,人们才能自然地以“陌生人”的身份出现,才会认真的讲价、买卖。这是土地上该有的规则,人们一代代的遵守着。

这些现象都是真实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而费孝通先生却能将它上升到学术方面,这与他亲身下乡观察实践,不断总结思考有必然的联系,费先生的格物致知精神让我多了几分敬佩之情。

社会与法读后感篇四

近来难得闲暇,读了一本书叫做《社会性动物》。我确信了读书确实是会上瘾的,特别是在读自己想去了解的东西的时候。读书的过程中,感悟很多,皆由于懒惰,未曾记下。只在博客里略作记录。

《社会性动物》这本书如果要是评分的话,绝对是五星级的,号称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圣经。也是这本书,第一次(真的是第一次)让我体会到了欲罢不能的感觉,很爽快的就读完了。

越是成年人,越会受到社会舆论的约束,这是毫无疑问的。人总是倾向于获得认同甚至是鼓励的,特别是自己喜爱或者关注的人,由此,我们的行为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具有社会性。但是要知道的是,作出同一行为的人却不一定都是以同样的态度去做。

由此得出的启示是,有些关于动机的问题,没必要去过度的询问别人,因为也许当事人自己的念头也许是刹那而过,随后被社会化的观点束缚,之后作出行为。

无论自卑还是自大的人,排除心智不正常或者获得大智慧的人,都倾向于证明自己是正确的。于是,我们喜欢和强大的人在一起,因为他们是权威言论的保障;我们喜欢听肯定的话语,因为那是对我们的认可,如果是出自在乎的人,那效果更好;我们喜欢别人主动向我们倾吐心事,这说明我们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的一切,无非是要满足我们的存在感。

佛教中有我执的概念,意为人都执著于自我的存在,所作的事情,无论善事恶事,皆是为自我的满足。除非发菩提心,愿为大众做事。想起了凡四训中重要的一个故事:打人这个行为是好还是坏?帮助人这件事情是好还是坏?答案是不一定的。如果我们是为了制止坏人而动手打人阻止,是善的行为。帮助小偷藏匿东西,就是恶的行为。遗憾的是,我们常常拘泥于表面现象,只看到行为当下产生的利益。因而产生了各种情绪,看到打人,第一念头是不好的,看到帮人,第一念头就是好的。这就是我们常年形成的一种惯性思维导致的结果。

心理学上认为这种偷懒式的思维是有存在的必要的`,因为可以帮助我们节省很多左思右想。只是,对于事情的判断以及情绪的控制方面,我们应该常做如下思维:从长远出发来看待一些事情,不要过早的做决定或者做反应。

而对于情绪,当别人诋毁我们的时候,我只想引用索达吉堪布的一段话:如果你是狮子,别人骂你是狗,你不会真的变成狗,故不用为此而生嗔;如果你是狗,别人赞叹你是狮子,你也不会真的变成狮子,故不必为此而生喜。所以,别人的赞叹,不会让你变好;别人的指责,也不会让你变坏,这些没什么可执著的。

作为我自己的体会来讲,我曾经是个脾气特别急的人,特别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当别人讽刺或者说我的不是的时候,我几乎是暴怒。从佛教来讲,一是动了嗔恨心,烧了不少功德;二是发怒的样子难看不说,煞那间智商减为零,说出的话几乎毫无逻辑可言。但是,这些发怒有必要么?别人的话不会改变什么,正如堪布所言,而你发怒却正是先把对方的言语当真才会发怒,有时候做如是思维,就不会很容易发怒了。我们的存在感,是需要我们有内而外的去证实,去获得。只有发自内心的存在感,才不会过多的受外界影响。而当我们不再为外境所动时,发菩提心,多为别人着想,渐渐的使自己的生命有更多的意义,不会再为外境所苦恼。这一点我还没有做到,今后要多加努力。

社会与法读后感篇五

大学本科期间如果有一件后悔的事,那就是没修社会学双学位。即使不真的从事这门学科的研究,或者并不爱跑数据,读读这门学科里大家们的精妙想法,也是种享受呀。

今年小艾正式“走入社会”,初来乍到遇见了很多问题,很多困惑,很多都是关于“我究竟是谁”“我如何和周围的环境相处”“人与人的关系竟然这么复杂”相关的。这,让我想起了书柜里这本《与社会学同游》。在过年期间读了这本小书,作者彼得?伯格的文笔特别好,这位著名社会学家深入浅出地讲解着“社会学是什么”这个巨大话题,一路上播种下好多金句,而我跟在后面默默折角。

书中有很多社会学家的照片,其中一些,我也是被其皇皇巨著的读书笔记任务“折磨”过的,但我仍然特别感谢他们,这些富有洞察力而严谨的社会学家提供给我们不同的棱镜去观察这习以为常的生活,看出一些令人惊讶或细心的不同。

这也是伯格先生提到的“社会学的首要智慧”:事物并非表面看上去的样子。我们每去到一个新的环境,就像是人类学家到了一座有食人传统的岛上一样,总或多或少会遇到“cultureshock(文化冲击)”.

而我反而有点喜欢这种冲击,因为它能使我的反应和思考都特别新鲜。当用一双新鲜的眼睛看,问题自然浮现。而不让新鲜的眼睛消失,则需要我们常常跳出惯常的思考回路,变为旁观者。

社会呢,其实是大量而复杂的人际关系的总和。在各种关系中,有一种我觉得很有趣:非正式的关系。“它是正式的组织上的一个不那么显著的群体网络,这些群体有其忠诚、偏见、厌恶和行为准则。”这样的观察出了作者举出的教会生活和经济生活中的例子外,其实我们每天都看得见:某群同事一定会一起吃饭一起聚会,大家默契地说一些政治正确的话,在开放的工作空间中因为非正式的关系而产生了隐形的墙壁,把大家分成一个一个小群体,不打扰不(正面)互动。这种“非正式的关系”有时更强力更难以冲破。

社会学对一个人自我成熟的理解是:“心态平和、安于现状、放弃冒险和成就的狂想。”成熟有什么好处吗?这种“成熟”的心理让人们放低身段、目光下移去制定诸如“五年内做到高级经理”这样更现实合理的目标,而非“一定要让孩子们获得更平等的教育权利”这样比较“仰望星空”式的理想。

而这种成熟其实就是我爸妈那辈人口中的“成熟”,从“爱国关天下”到“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一种成熟,这样的心态下,可以想像,人会少很多焦虑,多很多现实的驱动力和踏实感。

令人沮丧的是,社会总会去控制、教化人,用各种各样的的方式让桀骜不驯的人回到既定的轨道上。各色暴力是最常见的手段,另一种更隐形和有趣的是:讥讽和闲话。那种对“被人置于滑稽可笑的境地时脊背发凉的体会”的恐惧,控制驱使着人们,规范他们的行为。而跟有意思的是,我们每个人都在熟练地使用或参与这种控制手段当中,无一例外。

“社会制度塑造我们的行为,甚至塑造我们的期望”,有着无数奖励机制的同时,也有无穷无尽的控制和压制手段。“社会就像是一座庞大的监狱”,“任何一种生活方式都不是我们自己发明的”,“在我们之前就存在,在我们之后也将继续存在,我们只是社会宏伟征途中的短暂插曲而已。”

说得如此严重,但我们每天的生活中,似乎并未感觉到那种被监视或被控制的恐惧。实际上,作为木偶本身,我们大多时候自觉自愿想要符合社会的期待,想要得到社会分配的身份和角色。这就是“角色理论”.顾名思义,这理论提出,人在社会角色中的`表现,就像是在戏剧中的角色一般,这些角色的形成和塑造都是自然的,你会逐渐成为你扮演的角色,家庭角色也好,职业角色也好,因为装腔作势实际上是一件困难的事。学会扮演不同角色正是人们社会化的开始,小孩子在过家家中扮演不同角色,就像是我们在办公室里的表演,一模一样。

社会学也试图给人们展示一条从这控制中“逃生的隧道。实际上,人可以对社会说”不“,只是说了”不“之后,我们会脱离”理所应当“的境地,进入一个未曾想象过的身份。

对社会说”不“方式既可以很激烈,比如破坏式革命式的;也可以是在内心深处采取退让的姿势。超然的态度就是一种抵抗社会控制的方式,始于老子。我们也可以形容这种处世态度为”出世“.出世者把社会的平常期待忘得一干二净,建筑了自己决定的精神气质的城堡,和外界社会的外交关系降到最低。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个体,还有就是一些亚文化(世界)群体的产生,比如”二次元“世界。这些群体像是汪洋大海中的孤岛,有着自己独特的世界。

另一个帮助我们摆脱社会控制的概念是”角色距离“,也就是演得不是很认真,并没当真,重在参与。有一个词很好地形容这种状态:”游离“,也就是个人从一个世界跳往另一个世界时的感觉,这种交替感让我们和世界拉开距离,采取”超然“的态度。当你并未内心投入地表演一个角色,而是刻意和假装地扮演,你就进入了”游离“状态。”游离“在都市环境实现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社会给我们提供的是一个安然的温暖舒服的洞穴,而”游离“者正是因为不想蜷缩在内,而鼓起勇气、走出洞穴、独自面对黑暗的。

小艾没有什么学术基础,总结的片段也是夹杂着伯格先生那些特别值得抄下来的金句。但这本书真的很值得分享给每一个普通的社会新鲜人,因为这是我们一生都会面临的问题和选择。

”清晰的见识有利于获得主动权“.有段话写在书快结束的位置,很有启示性并鼓舞人心,我也决定用它结束本篇推送:

”在人生的游戏场里,我们可以以悲悯的情怀、适度的承诺和一定程度的喜剧意识结合起来。这就会产生一种与社会相对的态度,其基础是觉得社会根本就是一场喜剧。

如果你把社会当作喜剧,你骗人的时候就不会犹豫;如果欺骗能减轻生活的痛苦或使之显得更光明,你更不会犹豫不决。除非游戏规则保护活生生的人,除非游戏规则培育真正的人的价值,否则你就会拒绝认真对待游戏规则。"

社会与法读后感篇六

1.提出社会分层三个标准的是c

a.迪尔凯姆b.帕森斯c.韦伯d吴文藻

2.社会流动的功能abcd

a.调整各社会阶层之间的关系,加强社会整合

b.促进社会分层体系的量变,形成合理的社会结构

c.改变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激发社会成员社会活动的积极性

d.形成开放的社会结构,建立社会成员之间的平等关系

3.一位工厂的工程师调到大学里任讲师,这种流动称为d

a.个人流动b.代内流动c.向上流动d水平流动

4.社会化的过程包括abc

a.预期社会化b.再社会化c.继续社会化d特殊社会化

(二)名词解释

1.社会地位

社会地位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上所处的相对位置,围绕这一位置,人们规定了一套权利和义务。通俗地说,社会地位就是社会关系网的各个纽结。

2.水平分化

水平分化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的类型,这种类型没有社会地位等级的差别。

3.结构性流动

结构性流动是指在某些社会结构层面上发生的社会流动。规模宏大、流动速度快、变动急剧。其结果往往导致社会结构或人口地区分布上的重大变化。

4.代内流动

指一个人一生中社会地位的变化。通常以社会成员的职业地位为标准,比较同一成员或同一批成员在不同时期的社会职业状况。

(三)简答及论述题

1.西方学者对社会分层的测量。

不平等指数、五等分法、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社会经济地位量表。

2.社会分层与阶级、阶层的区别。

社会分层是以一定的标准区分出来的社会集团及其成员在社会体系中的地位层次结构、社会等级秩序现象。

阶级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思想在内的广泛的社会范畴,划分阶级的依据是经济因素,是人们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包括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作用,领取财富的方式和数量。

阶层是社会中处于某种特殊地位的社会集团。它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之外,处于相同地位的人们组成的社会集团。阶级划分的依据是经济,阶层划分的依据不完全是经济,职业、权力、受教育程度、社会声望等因素,都可以成为分层的标准。

社会分层的意义较为宽泛,并涵盖阶级、阶层。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意见认为,分层内容具体包括阶级、阶层、层界。

3.社会流动的类型。

(1)根据社会流动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划分,分为结构性流动和非结构性流动

(2)根据流动方向划分,分为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

(3)根据代际关系划分,分为代内流动和代际流动

4.中国十大阶层。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1.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模拟试题

2.20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模拟试题及答案

3.年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模拟试题和答案

4.2017年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模拟试题与答案

5.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过关试题

6.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7.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测试题

8.2017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过关试题

9.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题

10.精选自学考试社会学概论试题

社会与法读后感篇七

在法律还没有产生之前,我们采用的是契约,当法律产生之后,社会间的各种规章制度也就越来越清晰,人们的行为会收到法律制度的限制,也正因如此这个社会变的更加紧然有序。我想这就是社会契约存在的必要性吧。
在读这本书之前,首先去查阅了解了这本书的作者和写作背景。卢梭是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他是法国大革命的先驱者,也是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开创者。这本书在创作时,深受启蒙思想的影响,但当时贵族鼓吹君权神授,并且有着十分严重的封建制度,农民阶级饱受贵族的摧残。而这本书就是卢梭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之下,从自然法学的角度,展开了他对于“人”与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自由等方面的论述。
第一卷作者首先探讨了在社会秩序中人类的实际情况与法律的可能性,表达了他的主张,自己身为一个自由的公民,有义务去研究公共事务,有义务爱护自己的国家。人生来就是自由的,但是在政府之下往往是被压迫的,但是一旦人们可以打破自己身上的枷锁的时候,他们便会毫不犹豫,这是因为自由是他们的权利。以家庭关系为例展开了对原始社会的政治社会的描写,虽然人生来是自由的,但是在奴隶制度之下,首领与奴隶就像是牧羊人与牛、羊之间的关系一样,如果你没有勇气去反抗,那么你就只能卑微的做一个奴隶,任凭君主阶级羞辱。
以一个强者是如何产生,如果是强力形成权利会产生的后果,表现出强力并不构成权利,而人们只是对合法的权力才有服从的义务。通过奴隶制度,论述了古代时人们的自由受到了严格的侵犯,无论是一个人对一个人还是一个作为高高在上的人,奴隶制和权利处在了一个相对里的情况下,变现了奴隶制度的荒谬不堪没有任何何意义,不仅如此,在奴隶制度下的约定,也没有一点的合理性。当然作为奴隶制度下的统治者,相对于人民和首领他们是一个集体而言,奴隶主只是一个孤独的统治者,尽管他有再多的奴隶,因为他的心中只有自己的利益,别人的生命在他眼中一文不值。
但是,一旦寻求到了社会公约,许多人的力量汇总到一起,就能够克服困难所带来的主力,但最重要的还是我们如何将这些力量结合到一起,正如书中作者所说:“我们每一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益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我们能够产生一个道德与集体的结合体之后,会产生城邦、国家、主权者、人民、公民等不同的身份,纵使我们会有许多不同种的身份,我们也能够一起克服困难的阻力。当主权者出现之后,社会也渐渐成为了一个共同体,当集体中的一员受到他人的侵害时,集体中的其他成员当然会站出来为他谋不平,因为他们是一个集体,损害个人利益也就是损害集体利益,这就逐渐形成了社会公约,任何人拒不服从公意的,全体就要迫使他服从公意,只有在主权者存在的情况下,社会公约才是合理有效的,否则将会被滥用于一些不好的事情。
于是我们慢慢进入了社会状态,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变化,道德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义务和权利在人们的心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道德的自由是人类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只有服从人类自己所制定的法律,那才是自由。这一卷的最后,通过对最初占有者和最强者对财产权的所享有权利的对比,得出“集体在接受个人财富时远不是剥夺个人财富,而只是保证他们自己对财富的合法享有,使据有变成为一种真正的权利,使享有变成为所有权。这一卷,主要论述了尽管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因为自然而所带来的一些不平等,但是在法律和道德的保障下,他们是人人平等的,表现了在社会制度下,法律和道德存在的必要性。
第二卷开头讲述了公意是形成公共幸福必不可少的东西,当然在社会秩序个别利益是一定存在的,但正是因为众多的个别利益中会有着相似点,也因此社会之间就有了联系。而在此之中,主权者就显得及其的重要。主权是不可分割的,它分为强力和意志,即主权者的意思表示和人民的意思表示,主权不是分立存在的,它是对最高意思的执行。并且公意并不是永远都是正确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个人利益,当这些个人利益结合在一起后,常常产生的是众意,众意和公意是不同的,众意着眼于公共的利益,而众意着眼于私人的利益。只有每个公民都很好的表达了自己的意见,并且不能够产生派别,那么才能构成公意。公意是主权权利行使的基础,但关键在于如何行使好主权权利,正如文章中所说,我们要确定好主权权利的界限,要将公民的权利和主权者的权利合理调控好,公民生而自由,虽然他们有义务维护公共的利益,但是对于主权者不合理的要求他们也可以不接受。
对于生死权,书中说人民没有对自己生命的处分权,但每个人都有行使自己权利的自由,我认为他们有权去为了做一些事情不惜冒着自己的生命安全,如果这些事情不会危害到公共利益的话,毕竟人生来自由。由于社会公约,每个政治体都被赋予了生存和生命,我们认为上帝是神圣的,但是如果只有上帝,是远远不足以维护好社会秩序的,因此,法律的存在,就需要有约定和法律来把权利与义务结合在一起,但对于法律究竟是什么?很难去解释。法律是一个公意的行为,是我们自己意志的记录,他的对象具有普遍性。对于法律,立法者处于一个极其重要的地位,立法者在一切方面都是国家中的一个非凡人物,他们应该所有人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维护好公共的利益。在一个国家中,除了有社会秩序、主权者、法律、立法者,还有最重要的就是人民,人民就是建筑一栋房子的砖瓦,没有了人民那我们这个集体也就不复存在了,正如人生来平等一样,每个人在自然的作用下都会存在不一样的特征,所以每一个人对于法律的接受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有些人不用说也会自觉接受法律的约束,法律但也有些人是永远也不愿意承认法律的,甚至不能容忍别人为了要消灭缺点而触碰到自己的缺点。
同一个法律并不能适用于那么多不同的地区,因为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风俗习惯,而不同的法律又会在人民之间造成矛盾和分歧。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健全有利的体制以此来拥有一个更加良好的政府。一切立法体系最终目的的全体最大的幸福可以概括为自由与平等。自由,是因为一切个人的依附都会削弱国家共同体中同样大的一部分力量;平等,是因为没有它,自由便不能存在。对于自由,人民生来自由,我们可以在不违反国家利益,不违反主权者的统治之下,自由的实现自己的合法权利。而平等对于现在的当权者或者是立法者来说,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毕竟每个人生来就是不同的,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性格……只有立法者制定出合理的法律,既不影响到强者的自由,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弱者的权利,才能算得上是平等。为了规划全体的秩序,或者说是为了赋予公共事务以最好的可能形式,需要考虑各种不同的关系,也因此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法律。
从现在的中国来看,我们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由不同的部门法所组成,宪法、民法、刑法、民事诉讼法等,从不同的角度维护着社会秩序。唯有这样,才能够使法律更加具有严密性,才能更好的维护好人民各方面合法权利。
读完这本书,其实要说完全能理解,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书中有很多东西,是作者都难以理解清楚的。这种具有哲学思想的东西,也只有有着深刻的经历才能够参透其中的奥秘。
其中让我影响最深刻的一个问题就是关于人生自由,在宪法中,公民的自由权利受到保障,但是当公民自身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冲突时,当然还是以国家的利益为主。我们在平时享受着权利与义务,我们有着言论、结社的自由,当然也有着爱护国家保护国家尊严的义务。因此,这里的自由并不是意味着为所欲为,而是在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自由的行使自己的权利。
我们的社会总是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从前的社会契约,再到现在的社会规则一直保障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在不断进步,社会制度也在不断的改善。人性也只有在社会规则的制约之下才能够克制住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欲望,才能够让社会变得更美好。我们需要从自我做起,坚守社会规则制度,我想这是社会契约论一定还有更多需要我们去做的事,只是现在的我们还不能够完全理解。(刘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