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论语导读体会和心得感悟 论语导读体会和心得(精选5篇)

时间:2023-10-01 23:36:16 作者:BW笔侠 评语寄语 最新论语导读体会和心得感悟 论语导读体会和心得(精选5篇)

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写一篇心得感悟,记录下来,这么做可以让我们不断思考不断进步。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心得感悟,可是却无从下手吗?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最新心得感悟范文大全,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论语导读体会和心得感悟篇一

《论语》中有为人之理,求学之途,为政之法。所以我选修了《论语导读》。但求能修身养性,改正自己身上诸多当代国人之通病:例如好说脏癖,怠慢他人,不敬父母,重利而不好礼义。我相信,只有孔子之学最适合此时的我。

学生有志于学习孔孟,并非一时兴起。

高中时,学历史,书上说,洋务运动时期,保守派反对引进西方文化,反对派代表人物倭仁说“以忠信为甲胄,以礼仪为干橹”,“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认为引进西方技术是“夷华夏”,我心想,此人大愚,愚不可及,身居高位,祸国殃民。国都要忘了,还管什么孔孟,什么人心?儒学岂能救国?(数年后,我才知,倭仁之长子在太平天国运动时为清朝殉国,八国联军入京,其阖家又以死殉国)。

而后学到新文化运动,书上说: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蔡元培等为首的先进知识分子高举民主、科学旗帜,痛斥礼教制度,控告吃人的旧社会。偏激者甚至呼吁打倒孔家店,废除汉字。每每读到这些文字都令我愕然,莫非中国人真不如洋人,中国之儒学远逊西方新哲学?中国的汉唐盛世,究竟算什么?中国浩瀚的经典到底算什么?苦于知识面有限,学习风气所影响,虽有问,久不得解,亦未尝求于师长。高三,在繁忙的学习中,在一次语文考试中,一篇现代文阅读《“现代新儒家”的困境和理论局限》牢牢吸引了我,我始知有现代新儒家,有熊十力,有牟宗三,有冯友兰,儒学未绝。所以我开始留心于新儒家。之后在背书时,读了《礼记》中的《大道之行也》,虽不明晓夫子之大道,然为之折服。

高中毕业后,进入了大学,我就先读了一点《大学》,想知道为什么是大学,大学何谓也:“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有注释:“大学,大人之学。”那时的我深受触动,我暗想::父母不求我有五车之学,不求我日后能有高官俸禄,皆说我不善于生财之道,那我一生所求为何?或唯有德行。于是,有志于夫子之道。

是时,我有诸多疑问,困惑最大的是儒家之于当今中国的意义(牟宗三先生认为国学在中国沦为材料),以及仁义礼信对我的意义。

为此,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和文章:

陈独秀曾撰文《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他写道:“西俗于成年之子,不甚责善,一任诸国法与社会之制裁。而孔子之道则曰:‘父母怒不悦,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此中国所以有‘父要子死,不得不死;君要臣亡,不得不亡’之谚也。”认为父子之道不适于今;此外“西洋妇女独立自营之生活,自律师医生以至店员女工,无不有之。而孔子之道则曰:‘男女授受不亲’;‘男不言内,女不言外,非祭,非丧,不相授器’;‘妇人,从人者也。’是盖以夫为妇纲,为妇者当然被养于夫,不必有独立生活也。”孔子提倡的夫妻之道不适于今。

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时期,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代表人士看来:所谓名教,所谓礼教,都是用以别尊卑,明贵贱的阶级制度。不利于国人人格之独立。与西方自由平等独立之说截然不同。中国文化在整体上较西方文化恶劣。“西洋民族以战争为本位,恶侮辱宁死斗,东洋民族以安息为本位,恶斗死宁忍辱”,东方文化是卑劣无耻的文化性格,因此被征服。此外尊家长、尊元首的忠孝,是损坏个人独立自尊之人格的罪魁祸首。

然学生窃以为:礼之用,和为贵。上下尊卑系出于礼,夏有夏礼,周有周礼,礼与时易,自古以来,礼有法之作用,法无礼之人性。今无礼乐,盖无周公。“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因此不好斗,宁忍让,亦是为“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二者皆出于本心,出于本性,有何不可?理应如此!

据我所知,不论是新文化运动还是文革时期,对孔孟之道的抨击,都直指三纲五常,认为孔孟之道是历来统治者的统治百姓、愚化民众的思想武器。在我看来,他们的批孔更多的不是因为对儒家文化有了新的深究而是为宣扬他们的思想主张扫清障碍,前者是为扭转国势,唤醒民众下的一记猛药,但是不破不立,儒家思想深入人心,不批孔,科学民主难以迅速得到普通民众的接受。后者则是带有浓厚政治目的愚昧行为,一些知识鄙陋之人大肆讽刺中国人拜奉了几千年的至圣先师,足以贻笑大方之家。子曰“主忠信”,但《孝经》中有道:“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说夫子之忠道是愚忠者,不知有《孝经》也。

众所周知正是因为孔孟忠君爱国之思想,才有了苏武放羊的传奇,才有了颜真卿天下第一行书《祭侄文稿》的问世,才有了岳武穆的精忠报国,才有了上自殷周的伯夷、叔齐下到明清刘周武、王国维的以身殉国。盖以身殉国,以死明志为中国数千年独有之壮举哉,仁人志士,众所尊重,既如此,为什么不尊重教之以忠孝的孔孟呢。此外,也正是因为有孝道,中国独有的家族情节,桑梓情结才牢牢地拴住了每一个中国人,让华夏儿女,九州大地浑然一体。

所以说,孔孟之道必有其可取之处,以上只是冰山一角,儒家讲究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修身齐家之法治国平天下,内圣外王,内为本,由内及外,内圣方能外王。是故儒家首重修身齐家。在当下中国,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盛行,各种光怪陆离现象层出不穷。应当不为外物所惑,坚守本心,诸葛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通过半个学期的《论语》学习,我明白了许多夫子的哲理:

“吾之道一以贯之”——唯忠恕而已。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兼容包并,亦为夫子之道。

“君子不器”——君子当无所莫、无所适,习理、从文、健体、缺一不可。

“慎言慎行,禄在其中矣”——大放厥词的官员、政府不足信。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

一部《论语》,只能初窥孔子之学,半个学期的《论语》学习,带给我最多的,或许不是多么高深的夫子之道,而是一颗坚定的求知问道的心。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阳明先生说过:知行合一。不知,何以行,今我知何以行,当践行之。知而不行谓之不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论语导读体会和心得感悟篇二

《论语》作为中国古典典籍之一,早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每一篇《论语》都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道德教诲,而不同的注释又会带来不同的解读方法。在我读完《论语》后,我颇有些感触,这篇文章主要就是阐述一下我的读书体会。

第二段:理解孔子言论在当代的意义

在孔子的言论中,有很多思想可以引用到现代文化,例如在经济上, “欲速则不达”是很多成功人士的座右铭。在人际交往上,孔子在第一章中说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具有深刻的意义。在人生道路上,尤其是职业生涯的选择上,孔子的“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给了我们非常重要的启示。了解这些言论对我们的人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三段:掌握经学的方式

在《论语》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对孔子的思想进行深入解读,有助于我们形成自己在人情、事业和微言大义方面的精神面貌,也使我们在衡量世界事物时更为坚定的为自己负责。我在学习中逐渐发现,把握经学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在理解孔子的思想时,我们需要理解这些言论的历史背景、文化视角和哲学基础。通过与现代情境进行联系并提出新的问题,可以引导我们形成更加深层的理解。

第四段:注重温故知新

《论语》是一部流传了几千年的经典之作,有许多人阅读了多次,但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我们注重温故知新,反复阅读这个经典,我们会认识到曾经没有想到过的东西,也能够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寻找到对自己有启示的办法。通过读书笔记,我们可以更好地记录我们的想法及体验。同时,笔记也为我们扩充了对读书的理解和记忆。

第五段:得到启示

《论语》是一部富有智慧的经典,它教给我们很多关于人类本性和社会运作的知识。在学习中,我得到了很多关于如何做一个更加有意义和快乐的人的启示。孔子的思想成为了我的生活信条和方式,我也把它们应用到职业中去。更重要的是,我学到了做一个善良,宽容和有贡献的社会成员是多么的有价值。

结论

《论语》是一个非常有意义和漫长的学习,它教给我们很多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哲学思想。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思想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生活和工作,在各个方面都能够更加成功。我们应该注重阅读经典,掌握方法,从过去的智慧中受益并且应用到现在。

论语导读体会和心得感悟篇三

黎先生教会我什么,今天我就浅浅地谈谈。我要谈的是我对《论语·雍也第六》中“知之者”一节的感受。《论语》原文如下: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如同《论语》中其它的句子,这句话本身的意思也是浅显的:孔子说:“(对于任何学问和事业,)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懂得一门学问是要下功夫的,下功夫意味不可避免地要着受皮肉或精神上的苦。人性本无善恶,但可以确定的是,人生来趋利避害,如果承认这一点,那么必然没有人会喜欢受苦,有些人常说享受痛苦,前提是痛苦能带来成长,并不是痛苦本身有多好。那么人们受苦去钻研一门学问,动力是什么呢?头一种可以用刚刚结束的高考来解释,高中生受种种苦大多为的是金榜题名,真正喜欢那些课程的少之又少,在很多高中生那里,做好学问意味着考高分,考高分意味着上名校,上名校意味着好工作,好工作意味着轻轻松松拿高薪水,拿高薪水就不必再为了什么了,因为当今社会对一个人的评价标准就是赚钱的多少。这种学问是做不长久的,许多教授评上了职称便不再做学问,印证了这一点。这句话讨论的是做学问的道理,做学问是终生的事,它的中断便意味着做学问的失败,因此,仅局限于“知之”,怀着并非求知的欲望,仅仅是比不知好,甚至不如不知。

而喜爱则是高一层的境界,做自己喜爱的事情,痛苦肯定会减轻不少的。就好比一个偏科的学生,特别喜欢语文而讨厌数学,那么让他学语文比让他学数学更让他感到轻松快乐,即使目的都是高分。喜欢意味着想要占有,这种占有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物质上的,它是一股强大的推动力。人的欲望没有止境,占有欲也是如此,因此,好之者比起知之者更有可能做大学问。

人的欲望确实没有止境,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占有欲就是。男子女子会移情别恋,都首先是欲望的变化所致。“乐之”则是最高的一种境界了,避免了这种尴尬。“好之”表明存在着“好”和被“好”的双方,“好”的一方欲望的变化,会影响到被“好”者的变化。皇帝明天会临幸哪个妃子,谁也说不准。“乐之”意味着人与他的学问或事业融为一体,在这里,不得不提到“随心所欲,不逾矩”一句,都是不同方面的最高境界,最终都是同样的道理。学问流进血液,塑造出一个真正的自由人。获取新知永远是他的快乐,真正应了“活到老,学到老”的俗语,而且这种境界融“知之”、“好之”于一炉,却又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累加,做到它的是圣人,也必定是最幸福的人。

人生就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人生价值仿佛有个终极目标,比如为共产主义献身之类,其实尽是枉然。马克思主义本身也是宗教,它只是给人们一个念想,使人们真正投入每一场奋斗和探索,以获得真的自由。

我愿意为这种真自由(其实这个词语又何尝不是一个念想)不懈一生。

论语导读体会和心得感悟篇四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对于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作为一本涵盖了诸多核心思想和价值观的书籍,学习《论语》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加深我们对于人生和社会的认知。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通过一位老师的带领,对《论语》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领悟。在这里分享一下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学习《论语》的方法和技巧

要想从《论语》中得到真正的收获,我们需要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首先,要读原著,多次品味,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体验进行思考。其次,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解读,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找到其中隐藏的思想和道理。最后,要注重实践与经验,将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去,不断探索和改进。

第三段:《论语》中的核心思想和价值观

《论语》中的核心思想有许多,其中最重要的包括:仁爱、礼仪、忠诚、信任、自由、平等、正义等等。这些思想和价值观为我们提供了价值取向与准则,在生活中给予我们指引和启示。比如孔子提倡的仁爱就是我们要尽力去关心和帮助别人;他强调礼仪,则要求我们遵守社会的公共规则,从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第四段:《论语》对于个人发展的影响

个人的发展是每个人都必须关心和思考的问题。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对于自己成长和发展有帮助的思想和方法。首先,我们要努力去积累知识和经验,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其次,我们要遵循良好的道德准则,认真对待自己的职业和责任,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价值。最后,我们要始终保持一颗纯真的心灵,坚信自己的人生付出会有回报,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

第五段: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论语》是一本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价值的书籍。通过学习和领悟,《论语》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我们的人生之路提供有效的指引和启示。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加强对《论语》的学习和研究,从中汲取力量,丰富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境界。

论语导读体会和心得感悟篇五

第一段,开头引入:

在我们接受中华文化传统的过程中,论语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它概括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以其简练明晰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渗透着中华文化的智慧以及精神内核。本文将会分享我在学习《论语》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

第二段,对《论语》的精髓的概括:

《论语》之所以被誉为中国古代思想的精华,是因为它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和道德准则。其主题包括仁爱、孝悌、忠信、诚实、正直、勇毅、谦逊等等。尤其是“以德报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诸多名言警句,为后世做人处世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第三段,以个人学习实例来证明“论语”对个人成长的推动作用:

自打开始学习《论语》后,我对其思想深深着迷,深深的体会到,其丰富多彩的人生哲学也恰如我内心的追求。比如,当我看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时候,深深的意识到了做人的道理是什么。这引起我不断的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利益? 什么才是真正能够带来幸福的东西?这种思考深入而持久,塑造了我一颗高尚的道德心。

第四段,介绍《论语》的现实意义:

对于我们现在的社会而言,接触《论语》似乎已变成了对过去思想与文化的尊重。然而,如果我们将自己的生活与《论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相比较,无疑会发现《论语》中的智慧能够教导我们很多现实意义。例如,在现今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带来的种种诱惑使社会上普遍缺少道德情操。而经、史、子、集式的学科体系变成了各自为政、畏手畏脚、追求短期利润、脱离实际的学科体制,现实社会所呈现的新型社会矛盾也日趋复杂。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论语》可以为现代人所用。它能够刺激现代人对于人道主义道德的关心,同时也能够启发人们对于真正的人生价值和本质意义的思考。

第五段,概括性的总结:

在《论语》这一部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中,蕴含了深邃智慧。这一文化宝藏,不仅带给我们了教育智慧和财富,也告诉着我们什么真正是有价值的。根植于生活的哲学,为我们今天的现实挑起了思考的火花。无论在现实中还是 v学术上,《论语》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和不可替代的地位。通过吸取其中的精华,我们可以为自己的生活和道德建设做好铺垫,也能以当代的思考方式,来审视《论语》的意义,发掘它在今天的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