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书心得体会(汇总19篇)

时间:2023-11-26 05:31:32 作者:曼珠 心得体会

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整理思绪,将碎片化的经验或者感悟整合为一个完整的知识结构。下面是一些来自不同领域的心得体会范文,大家可以借鉴其中的经验和思考。

读书论语心得体会

作为中国古代经典的一部,孔子的《论语》承载着丰富的思想和智慧,被誉为“立身之书”,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论语》以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为主线,深入探讨了人生伦理、政治道德、社会伦理等重要问题。读书《论语》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社会背景和人物形象,更能够在今天的社会中帮助我们思考价值观和做人之道。

第二段:孔子的思想与教育观。

《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核心思想,他倡导的仁爱和道德,对于我们塑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了积极的影响。在孔子看来,教育应当以培养人的德行为中心,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境界。他的教育思想注重个体的全面发展,主张培养君子之才和修身立命,使人具备高尚的品质和道德修养。

第三段: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也贯穿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君臣之道、父子之道、兄弟之道等重要伦理关系,在他看来,良好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是实现国家中和和稳定发展的基础。他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君子有爱人之心,而人不忠也”,这与现代社会追求团结和多元共存的观念不谋而合。读书《论语》让我们明白一个健康的政治环境需要的是公平正义和相互尊重。

第四段:孔子的成人教育观。

《论语》中的一些言论关于成人教育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孔子提出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口耳相传的原则,并主张成人教育应当贯彻终身学习的理念。他强调要有切实的行动,只有将知识转化为实践,才能真正的学有所用。《论语》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我们应该不断地积累知识并运用到生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

尾段:读书《论语》给我们的启示。

《论语》作为一部古代经典之作,其思想和理念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读书《论语》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的智慧和文化,更重要的是能够启迪我们的思维和指引我们的行为。通过《论语》的阅读,我们可以学到孔子的教育观和政治思想,从而提升我们的人生境界和修养。读书《论语》不仅可以教育我们做一个有道德修养和正确价值观的人,更可以引领我们更好地适应当下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

《论语》是四书之一,其所记录的思想直至今日仍旧影响着众多人,每次阅读都深有所感。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关《论语》读书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前来阅读。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典散文更是源远流长,特别是儒家经典《论语》,让人们受益匪浅,使我感触很深,读《论语》有感作文。

自从读了《论语》,我懂得了许多道理,特别是读到雍也第六第八章: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这一章表达了仲由办事果断,子贡精通人情事理,子有多才多艺,他们治理政事都没有问题。

自从读了这一章,我知道了一个人如果办事果断,精通人情事理,又多才多艺,那么办什么事情就都没有困难了。由此,我联想到了:有一次妈妈要我在买一个蛋糕和买十本书中选择,我犹豫了很久还是不知道该怎样办!无法做出决断,说起精通人情事理我也非常欠缺,有一次,和姐姐们一起去逛街,他们想去看衣服,我却不同意,还很生气,硬拉着她们往前走。

说到多才多艺,我虽然会背点古诗,懂得拉大提琴,但其实还根本谈不上精通。现在我知道了,一个人必须要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国历史久远,地大物博,而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孔丘,一直以来被人们当作圣人来崇拜,原因就是因为他的《论语》。那是中华民族的精萃。虽然全书只有一万多字,并且该书是孔子的弟子所记录的他的学述思想,深刻地体现了这位教育家“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理念。是隔二千多年,一直是人类教育事业的灵魂。

我看过这本书,虽然理解还不够透彻,但手捧这本书,感觉非常的朴素和温暖,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去脚下朴素的起点,一直被普通百姓作为人类道德的准则。

他提倡“孝道”,主张要以德为原则,去尊敬长辈,这在我们现在社会,犹其应该引起重视,不能以工作压力大,而忽略了自己的长辈,免得后悔莫及。孔子也提倡“仁德”,主张用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待别人,如果现今社会,我们都能以此为准则,那么我相信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孔子还提倡“诚信”,他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就是一个人要是没有信誉,真不知道他怎么在这个世上度过一生。道理很通俗,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并不多。,他更提倡“学习”之道,人的智慧是靠后天的学习积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学习的心愿,但可能方向和质量会有所不同,孔子当时就教育他的弟子“三人行,必有我师”,其实知识无处不有,就看我们是不是用心去学。当然他提倡的东西还很多,一直为人们作为一种美德。那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当今社会,各方面都在飞速发展,但孔子的思想一直引导我们中华民族走向宽阔的大道。

《论语》称得上是我们华夏民族的传统文化,使我们的历史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的见证,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对好多修养,道德,人生哲理及学习方法等有了自己的见解。《论语》是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亲传弟子及弟子的弟子收录的他们的言行编著的文学作品,言简意赅,随着社会高速发展,科技的壮大,生活节奏变快,这本书值得我们当代人的阅读学习,沉淀内心浮躁。

本书主要讲两方面内容:一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二思想礼仪修养方面。其中有很多名言从小就耳熟能详,读起来脍炙人口,比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讲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发光点值得不同人的学习,人是自然人,社会人,都有缺点和优点,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就比如我经常用“温故而知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教小孩学习及做事方法......

我个人觉得书中的内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部分,我们更应该推崇的是我们的传统文化,传承我们的历史文化,前段时间闹得纷纷扬扬的“毒教材”事件,说明了我们要保护自己的历史,传承我们自己的文化。

《论语》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经典,过去被称为“中国人的‘圣经’”,是人人必读的书。有幸的是学校开展了经典诵读活动,我接触了《论语》,慢慢地了解了《论语》,最后《论语》成了我的朋友,我的老师,我从《论语》中学到了怎样做人,怎样处事。

《论语》的思想核心是讲做人的道理,教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待人处事,如何修养自己,使我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能担当大事、有益于社会的人。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就是在儒学、孔子思想的影响下发展过来的。我们常用的许多成语、家喻户晓的礼俗和普遍遵循的道德价值标准,都与传统文化和儒学分不开。

《论语》用最简洁而又最深刻地语言让我情操得到了陶冶,思想得到了净化。读了《论语》我懂得了要尊敬长辈,诚信,友爱,节俭等道理。非常感谢有这部优秀的国学经典伴我健康成长。

“仁德”——孔子教育学生首先强调做人的问题,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yi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重视其内心的成长,正是外在能力的载体。

“有教无类”——在孔门三千弟子中,有贵族弟子(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孟懿子),有商人弟子(如子贡),然而大多数出生贫贱,特别是在四科十哲中的,如箪食瓢饮的颜回,卞之野人以藜藿为食的子路等。可以说就是因为孔子有教无类这样一个教育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扩大了学校教育的社会基础和人才来源。这也教育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不能关注其出身背景,要一视同仁的对待每个孩子。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社会需要相统一,体现了教育的社会价值。孔子的学说并不是局限于他那个时代,我们在不同角度、不同领域都可以从中汲取到我们需要的知识,现今世上的各类译注,让我有机会读儒家的各类经典,我会努力寻找打开这个知识宝库的钥匙,努力汲取最多的知识。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我的感悟:

这段话,是文与质交织结合的意义;是君子的品格所在;同时,也是孔子——这位伟大思想家对于品行和行为的极大影响所在。

我觉得,外在的文采和内在的思想,一个是礼乐之仪,落落大方,行为得体;一个是仁义之师,心中坦荡,心有对向。二者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一个“心”字,过分追求内心的满足,丢了礼节,只会令人不安,失去了相互间的信任感;过分拘于礼数,装腔作势,实则空心一颗,披着一层虚伪面皮,令人生恶。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心”和无“心”的人也会经常存在。有心者助人为乐,爱打抱不平,却会在不经意间伤害到他人;无心者表面平静,对旁人尽是迎合、恭维,暗地里却处处机关算计……我们无法判断一个人的文与质的多少,但我们,一定不要变成上面所说的那样。

我很害怕变成那样。文与质,外表与内含,绝不像鱼或熊掌,不可兼得。因为这是两个相互依存的词语,而不是不同的等量事物。等量事物分轻重,文质的世界却害怕偏执。只有当文与质平衡的时候,你才做到“然后君子”。

读书论语心得体会

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从论语的洋洋万言中,每个人都可以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有人读出了“士不可以不宏毅,任重而道远”的凌云壮志,有人读出了“朝闻道、夕可死”的求知之心,而我读论语,更多的则是像看到一个长者坐在一群年轻人中间,同他们畅谈自己的人生感悟,试图让他们懂得:人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天,作为一个平凡人,应该如何过好自己的人生。其实,作为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这正是我们最需要传达给学生的东西。

人应该如何生活呢?孔子给出的第一个答案便是“爱”。读过《论语》的人都知道,孔子最看重的东西似乎是“礼”,如何宴请宾客,如何侍奉国君,所以礼节他都一板一眼、严谨无差,并认为礼乐是治国安邦之本。但孔子又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见在他看来,没有仁爱的根基,礼也是无用的。这点孔子曾反复阐述。尤其是对父母之爱。他谈论孝,人人都说孝就是奉养父母,而他却说如果不能从心底里敬爱父母,这又与饲养犬马有何区别?事实上,也只有基于真诚的亲子之爱,才有可能达到真正的孝道。当别人向他请教治丧之礼时,他简洁的回答:“与其易也,宁戚”,与其在面子上搞得隆重,不如从心底里真的为逝者悲伤,一场充满爱的丧礼,才是对死者真正的尊重。其实,不论是古今中外,对于任何人来讲,爱都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也是人们能够达致幸福快乐的阶梯,不懂爱的人便不会懂得生活。但今天的孩子呢,他们受过更好的早期教育,很多孩子比我们那个时候更聪明更灵巧,却很少看到他们对父母的体谅和感激,父母尽最大所能给了孩子一切,让孩子觉得接受别人的关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却独独忘记教会孩子如何去爱他人,而爱的缺失,不仅仅会让孩子在今后的集体生活中遇到种种挫折,更重要的是,心中没有爱的人,无法体会到生活中最高的快乐。因此,真诚的仁爱之心,是孔子反复向他的学生所强调的,这也应该是古今中外教育的永恒中心。

《论语》所传递的第二个生活的要诀,便是保持平和的心态。生活中常常能见到让你不顺心的事情,看到比你富有的人,看到比你生活的更好的人,往往就会失去心理平衡。二千年前的孔子也曾经遭遇贫穷,当他走到郑国的时候,粮食都断了,他的学生不高兴的问他,怎么君子也会穷呢,他淡定的回答,君子可以安于贫穷,而小人则会因为穷而作乱。这份安于贫穷的心境至为难得,而他之所以能够安于贫穷,正是因为心中有道德的力量,使他能够在贫穷中找到心灵的支点,才不至于失去平和心态。孔子并不掩饰对富裕生活的向往,他坦诚的说:“如果能够发财,那么即使去做辛苦的事情,我也愿意。”但他也并不强求:“如果发不了财,那么我就去做我所喜爱的工作。”达致幸福的路径有很多,金钱并非唯一途径,关键在于内心的快乐。他赞赏他的学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是真正把孔子的人生观贯彻到自己的身心之中了,能够在物质的清贫之外,找到自己心灵的安稳和快乐,因为他们的喜怒并不依赖于外物,而存在于内心的安详与平和。在《侍坐》一篇中,他让几个徒弟各述其志,对那些看似远大的抱负,他置之一笑,而当曾点淡然说出自己的人生愿望只是在春风中与童子嬉戏时,他却赞许的点头。可见孔子在内心并不真的认为君子必须治国平天下,人生最终的追求,仍然是要归结到内心的平静,要能够体味到平凡生活的幸福,而这些,其实都取决于心境。

人活在世上快乐与否,很重要的因素,取决他能否在人际交往中得到快乐。孔子强调在人际交往中,要保持自己人格和心灵的独立性。他用一句话为这个原则做了最好阐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即告诉人们,与朋友之间,不管相处的多投合多愉快,也不用强求两人观点完全一样。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人,应该能够保持内心精神世界的独立。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进而获得真正的友情。当受到他人伤害的时候,他不赞同无原则的以德报怨,因为善待对自己坏的人,实际就是怠慢了真正对自己有恩德的人,所以他认为应该“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也是做人原则性的体现。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原则,这点说来容易,但它需要个人有足够的判断力,有足够强大的内心世界,才能够知道什么是自己应该坚持的,什么是可以包容的,什么是应该反击的,这一切的前提,便是个人具有精神上的独立性。最能体现这种独立性的,便是那句著名的“不怨天、不尤人”,这是一种充分自我负责的态度。有了精神的独立性,便能够在任何情况下独立承担其自己的责任,而不是从外界或他人身上找借口,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逆境中奋发而起,不论外界条件是贫是贱,是乱世还是太平,他都能找到自己的出路。

除了这些精神层面的生活以外,孔子还很关注人们日常的行为。给我印象很深的是孔子对“玩”的态度,他把玩看作是生活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完整的人生需要有充分的消遣和游戏。在“志于道、依于仁”的同时,他也不忘“游于艺”,当他闲居在家时,一改在朝中谨慎之貌,而是“申申如也”,放松自然。当看到别人饱食终日,他便劝人下下棋,也是很有益的活动。总之,生活的快乐总是可以自己寻找的,生活的色彩也不应该是单一的。

我感觉《论语》和其它经典的最大不同在于,它关注的是所有平凡人的平凡生活,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去生活才能够达致幸福,它是温暖人心的。而如何生活,是我们每个人在学习其它各种知识之前最应该学习的,也是我们教师最需要传达给学生的,因为它关乎一个人是否能具有健全的人格,是否能拥有充实的内心世界。在今天这个充满了诱惑和选择的年代,孔子的生活之道值得我们去用心感悟。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

《论语》十则读后感触频多,我感觉到了一股让我兴奋的奇怪的感觉,为什么让我兴奋呢?因为它给我一股学习的冲击力,让我们走向学习的快乐时空。

特别是“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它的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举个例子吧,开学时,班长发新课本给同学,如果她发现有一本课本缺了个角或有破损,就马上发给了别人,这就是错误的做法。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如果人人都能学习鲁迅先生,这世间该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谐啊!

另外“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给我感触很深,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读了这句话,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坚忍不拔,是那么经得起恶劣环境的考验。我们不正需要这种精神吗?不论在如何恶劣的环境中,都应该坚强不屈,高风亮节!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决不能退缩,应该坚强面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勇往直前!

通过学习《论语》十则,我明白了:学习要讲究方法;遇到困难,就得去克服它;还懂得了处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论语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璀璨的一颗明珠,它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被誉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这部书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影响,而且还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读《论语》是我大学时期的一项必修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论语》所蕴含的智慧和思想,进一步丰富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第二段:学习贵在实践。

《论语》是一部以言行记录为主要内容的书,它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谈举止,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礼仪和思想精华。在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发现单纯地理解书中的内容远远不能使我真正体会到其中的精髓。只有将书中的道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真正地实践其中的理念,我才能有更深入的体悟。例如,书中有一句话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话告诫我们要在言行中坚持诚实和仁爱,而不是只为了个人私利而巧舌如簧。通过实践,我逐渐领会到了这句话的深意,明白了相对于虚伪和欺诈,真诚和仁爱是建立人际关系的重要基石。

第三段:勤学修身的重要性。

《论语》中的一大主题是儒家强调的勤学修身,诚实守信。儒家强调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自身的修炼,才能达到内心的和谐与外在实践的统一。在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认识到,通过勤奋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良好的品德操守,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家庭和个人做出贡献。因此,我培养了持续学习的习惯,不断完善自我,努力争取进步。同时,我也发现只有诚实守信,坚持做人要有原则、有底线,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从而取得更多的合作和发展机会。

第四段:尊师重教的触动。

在《论语》中,孔子本人对待教育和师徒关系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孔子强调师德的高尚,认为只有尊师重教,才能成就良好的学术传承和道德建设。这一观点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对师长教师充满敬意。在读书期间,我努力向老师请教,虚心听取老师的意见和建议。我深知自己的学识有限,需要借助老师丰富的学术经验来指导自己的学习。同时,我也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来影响和引导学生成长。师徒关系的融洽,让我明白到只有相互尊重和信任,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第五段: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论语》作为一部中国古代经典著作,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过研读《论语》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的智慧和精神内涵。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我们每一个人应尽的责任,也是社会进步的基石。通过学习《论语》,我更加深入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性和独特性,更加坚定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执着。同时,我也明白到传统文化并非僵化和守旧,而是应该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中注入新的活力和内涵。只有不断学习和领悟,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才能创造出新的价值和意义。

总结:《论语》是一部价值卓越的经典著作,它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智慧影响了几千年来的中国社会。通过阅读《论语》,我理解到学以致用、与人为善的重要性,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人际交往能力,并且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着更深入的认识。《论语》带给我的不仅是对古代智慧的认识,更是对现代生活的指导和启发。我将继续学习并实践其中的理念,并将这份智慧与价值传承下去。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

《论语十则》主要讲两大方面:一是讲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二是讲有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论语》使我懂得如何处世待人,教给了我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其中有几句论语,我受益匪浅。"温故而知新。"这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它的意思是:温习旧知识后,就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我对这句话有较深的体会:我时常会拿起小学时的.课本来复习,每次复习后,就会比以前有更深的理解,更深的体会,有时还能发现一些以前不曾注意的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复习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讲的是处世之道。意思是:自己所讨厌的事,就不要施加到别人的身上。不是吗?自己不喜欢的事或物,怎么可以强施到别人身上呢举个例子吧:开学时,要发新课本给同学,如果她/他发现有一本课本缺了个角或有破损,就马上发给了别人,这就是错误的做法。我们应该学习鲁迅先生,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如果人人都能学习鲁迅先生,这世间该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谐啊!!"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会知道松柏是最后落叶的。

读了这句话,可想而知,松柏是多么坚韧不拔,是那么经得起恶劣环境的考验。我们不正需要这种精神吗不论在如何恶劣的环境中,都应该坚强不屈,高风亮节!!——抗战英烈吉鸿昌,面对着敌人的酷刑,毫不畏惧,大义凛然;烈士罗学瓒在狱中坚强不屈,同敌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共产党员贾起面对国民党的严刑拷打,但他沉着冷静,英勇不屈,严守党的秘密……这些烈士,他们这种坚强不屈的品格,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免不了要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我们决不能退缩,应该坚强面对,鼓起勇气战胜困难,勇往直前!!通过学习《论语十则》,使我明白了:学习要讲究方法;遇到困难,就得去克服它;还懂得了处世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它的内容很广泛,记载了孔子关于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各方面的言论。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创建的儒家思想不仅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思想和文化传统有着深刻的影响,对世界也有很大的影响。在以儒家思想为特征形成的儒学文化圈里,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香港、台湾等地区,无论在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记载了孔子的思想和言行,反映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基本面貌,从中我们不仅可以充分了解孔子和早期儒家的自然观,社会道德理想,以及教育、艺术等方面的主张,而且可以真切感受孔子和早期儒家的政治智慧与生存智慧。孔子以一种无与伦比的洞察力,把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看的格外分明,对人心、人性的善与恶有着透彻的理解,而对于为人处世、治国安邦,孔子更是满腹经纶。

读完论语之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孔子关于学习方面论述,下面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浅谈自己的读书心得。

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很重视学习态度,强调要终身“好学不厌”。他肯定孔圉“敏而好学”,而且谦虚地说自己都没有做到“学而不厌”。他还特别提倡互相学习的态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种“乐”,是与朋友相互学习,研讨之乐,是增长学识之乐。最可贵的是孔子提倡“不耻下问”的精神,他肯定了学生孔圉“不耻下问”的精神,其实他自己就是楷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当然不会都是强于己的人。只要有“善者”,就要“从之”,对于“不善者”要引以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点。这里指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传说孔子曾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人学习,他就是一个虚心求教善于学习的人,所以才成为古今闻名的大教育家。

目的。文章提出了知识的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只有不断地继承、创新、再继承、再创新,才能使知识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温故知新”闪烁着辩论思想的火花。孔子还特别强调“学”与“思”的结合,不可偏废一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为学则殆”,“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对一知半解,浅尝辄止。

其三,关于学习的内容。孔子主张学习要博,要广,不能偏颇、单一。他提出要用四种东西作为自己的学习纲要,这就是“文,行,忠,信”。即文化知识,品德修养,忠诚笃厚,坚守信约。这四项内容对于自己和别人都具有重要意义。孔子在重视博学的同时,也强调学习要抓根本的东西,孔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这里孔子在回答子贡的问题时,说明自己的“多学”是相对的,在多学的基础上,我是用一个道理来贯穿自己的学说的,这个道理就是学习的根本,学习重在抓住根本。这里孔子间接地说明了博与精的关系,值得借鉴。

其四,关于学习的目的。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由此可见,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关于这一思想,在孔子的学生子夏的思想中也表现出来。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也就是说当官时有余力就应该学习,学习后有余力就可以做官。这一思想实质上也体现了学与用的关系,要想当好官必须学习,学习的目的应是更好地当官,体现了学习与应用的关系,也体现了孔子办私学的目的,即通过教育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直接登上政治舞台或作教师培养政治人才,当然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也在于对道义、真理的追求,“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是大学问家,一生勤奋治学。他总结出丰富的治学经验,传延百世。做学问自然以“学”为中心,然而不能忽略“习”“温故”“问”“思”

等。他指出“温故”与“知新”,“学”与“思”的相互依存关系,非常可贵。他认为学无止境,所以要“学而不厌”。越是大学问家越能感受到知识汪洋无际,孔子就是这样的大家。

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教育学生要有耐心,不感到疲倦。“学而不厌”。作为教师尤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是学生的示范,我们希望学生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终生学习的人。“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是学生很好的榜样。

我们教师要做到“诲人不倦”,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呀。“教师教育孩子要耐心”,我们经常这样说。但事实上,我们许多老师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老师会在课堂上生气发火,这是我们还没有学会耐心的佐证。教师在课堂上失去理智,感情冲动,除了伤害了孩子的感情以外,别无他用;教师的喋喋不休,除了让孩子耳根的茧子更厚以外,没有其他功能。这些都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想要的是什么呢?我想无非是希望孩子好好学习,好好成长,如此而已。有没有更有效的办法呢?回答是肯定的。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尝试一下?当孩子上课走神的时候,原谅他,提醒他,毕竟学习是孩子的事,他没做好,希望得到的是老师的帮助;当课堂秩序乱的时候,不要对孩子大呼小叫,我们应该考虑是不是我们的课堂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呀?及时调整自己的课堂,把孩子们吸引过来;当孩子没有完成作业的时候,原谅他,帮他找出没有完成作业的原因,帮助他下次完成作业,使孩子体验及时完成作业的成功感;当孩子犯了错误,耐心一点,调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找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的去跟孩子谈,帮他认识自己的错误,这才是我们的目的。

“诲人不倦”四个字简简单单,但蕴含的是教师的爱心.所以,作教师的,应该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好在,有这样一本书,一盏灯指引着我,警醒着我。让我在急躁的赶路之时保持着一份清醒,我相信,内心的成长才是人性的成长,也唯有人性取得了成长才会使自己成为一个卓尔不凡的`人。我会用圣人的智慧去指导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更会用圣人内心的温暖照亮整个人生!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

“半部《论语》治天下”,这种说法毫不夸张。《论语》里充满了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的大智慧,历经岁月沧桑而生命不息。我那里从《论语》十则中选取他讲学习的三则,以达“一粒沙中见世界"之功。

一、子日:“温故而知新,能够为师矣。

这一则讲了学习中的记忆问题。中国古代多讲究人文学科,重耳舌相传与记诵功夫,所谓“博闻强记"、“过目不忘"皆是这种状况。事实上,记忆在学习中的地位是的确至关重要的。能够肯定地说,没有记忆,就没有学习。学习实际上是透过不断的刺激,加深对认识对象的印象以求掌握运用之。记忆及其根本与基础构建了一个人知识储存的“硬件"。怎样记忆?重复是不二法门。所谓重复,便是孔子所谈的“温故而知新"。惟有“温故竹,方能具备新的基础知识;惟有“温故"并辅之以思,方能打通关节、开启视野,到达“知新"的效果。

二、子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则讲的是学习兴趣。事实上,没有丝毫的兴趣可言的话,是全然谈不上能够对所学的资料有更深的把握的。在此好处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然而仅仅凭一时的兴趣而无深深的理解与体味,同样是不能理解其中乐趣的真正所在的,对于该学科也难以有真正的拓展。古代的治学者讲究一个“正心诚意,格物致和",以求真知。但仅仅以“心"、“意”之正诚为治学根基,我表示怀疑。因为孔子早已经深刻地指出学习的深层次动因。创造力与用心性恰恰来源于兴趣。由此观点,我们也能够想到传统应试教育的畸形对于学生身心的摧残,能够想见素质教育的紧迫性。

三、孔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本篇乃孔子最为过人之处。他不只从书本中获得所谓“死”的知识,更要源头活水,以求得“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之功效。因为儒家本来就是一种人世的伦理与学问,所以对现实的关怀远大于对于“彼岸”的追索。事实上,一个人处于社会中,也就应具备这种情怀。譬如一棵树,其根系伸展得越深越广,其枝叶也就越繁茂。

人类社会作为—个整体得以不断地向前发展,这个时候,就已经有了“学习”——在同时存在的人们之问,知识和技术得到了传播和发扬。“学习"是人类生存和前进的本源性的动力之一,所谓学习便就应是从外面的世界获得原先没有的知识,并加以掌握和利用。

但是,只有语言的时代,知识流传的时间和范围都不得不受到限制。一代代的口耳相传,千百里的道听途说,使许多消息离它原先的真相越来越远,最后只留下一个面目全非的影子。就像每一个古老民族没有文字信史之前的传说那样,一切都变得虚幻缥缈,不可捉摸。遥远的历史湮没在时间的尘埃之下,永远也不可能再见到天日了。而文字的出现使一切都改变了。文字写在竹简上,刻在石头上,又从竹简上被抄到纸上,此刻又存到了光盘上。

道理是朴素而永恒的,绝不会因为时间的改变而发生本质上的迁移;我们学习的道理以及学习的实践,也绝不就应有任何时间期限。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

平时,总喜欢看一些纯文类的书籍、目的也是想净化自己的心灵,荡涤内心的浮躁,但这种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转移较之于自内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从容实则“其远差矣。”能将一部《论语》经典讲得深入浅出,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国学造诣。在“君子之道”章节,作者对君子进行了精辟讲解。但书中有个观点让我费解,“君子的社会角色是变通的、与时俱进的。一个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为,而在于他所为背后的动机。他们是社会的良心。”用动机而不是用行为判断人,这是早已被唾弃的谬论,让人联想起卫道、道德杀人等不雅字眼,作者放在自己钟情的君子身上所为何来?历史上心怀悲悯手举利刃和流着眼泪杀人的人着实不少,莫非他们也是君子?不知该敬佩还是同情作者,一位《论语》的信徒,却无心快语道破了“君子”的伪善本质。

大家别以为,孔夫子的《论语》高不可及,现在我们必须得仰望它。这个世界上的真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就好像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一样;就好像春天要播种,秋天要收获一样。《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说白了,《论语》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获取心灵快乐,适应日常秩序,找到个人坐标。这就是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给我们的启迪。全书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穿越两千多年的时间隧道,体悟经典的平凡智慧。相比易中天的《品三国》更好一些,她的语言没有易中天那样幽默,但绝对值得思考。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是从天地人之道说起的。从盘古开天地这种变化最终达到的一个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说: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的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行为的拓展。……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有了这样一个大的宇宙观,再将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娓娓道来,全方位地解读了孔子及论语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普通人及现代社会的需要。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每每在我脑海中响起,让我深深地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最近,我读了一本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论语》。如今,我深深地感悟了读书的益处和内涵,我想分享我的读书心得和体会。

二、在阅读《论语》中我获得的启示。

首先,《论语》引领我踏上了内心的探索和思考之旅。书中的思想和哲理,让我明白了做人的准则和方法。在《论语》中,孔子告诉我们如何处理和解决问题,如何树立道德观念。每当我面临问题、犹豫不决时,我就会找到《论语》中的相关章节,并看一看孔子的言论,从中获取“灵魂”指引。

其次,《论语》让我更好地认识和掌握伦理和道德规范,学会如何做一个优秀的人。孔子的言论充满智慧,他让我们懂得做人的底线和道德标准。我也因此产生了自我提升的强烈意识,希望学会在内心的修养和对他人的尊重之间达成平衡。

最后,《论语》深刻指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价值和意义。《论语》中写了很多关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例如同舟共济、互相关照、友善相待等等。这些都是如今社会中常常被忽略的,去看完《论语》之后,我更加积极地去关注他人,去做好世间的每一个小事,因为我也深信,一个人的能坚守自己的底线,也会成为其他方面的力量的。

三、对于我来说,阅读《论语》有哪些收获?

通过阅读《论语》,我获得了一份新的思维方式,让我思考问题和处理事情的方法不同以往,在更多的时候我会去思考事物背后的真正意义,而不仅仅是表面现象。同时,我也能更好地掌握自己的行为和言辞,因为多了一份对道德标准的潜移默化的把握。我也易于察觉身边的人和事,去迎接更多的人和机会。

四、在阅读《论语》时,有什么不足之处?

《论语》是一部文化遗产,最初编纂的时间远古,当中一些禀承着旧时代的思想。虽然《论语》的思想具有普遍适用性,但是有一些内容还是缺乏现实性。另外,我认为《论语》思想较为量大,针对某一领域要深入学习,需要耗费长时间,对于一般读者来说需要具备耐心和时间。

五、总结。

总之,阅读《论语》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事情,正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所言,读书确实可以开拓一个人的眼界和思维方式。《论语》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它代表着东方的思想传承。我们今天也应当在学习西方知识,能够站在世界的视角上去思考。综而言之,《论语》不仅仅是传统的思想传承,更是融合体现了忧民之心与实证精神的英明之作。读《论语》之人,不注重功利得失,其道其心更加为着人民。

读书心得体会论语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经典著作之一,自古以来备受推崇和亲睐。我读过《论语》后感触颇深,很受启发和感动。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思想宝库和人生指南,在我看来它不仅是一本好书,更是一本修身养性的功夫书。以下是我的读书心得体会。

第二段:句读三悟。

句读三悟是我在读《论语》时获得的重要体会。《论语》中有很多短小精悍的话语,经过仔细琢磨,我们可以领悟到其中的深刻哲理。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一句,意思是持续不断地学习,不断加以实践,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我从中悟出,学习需要有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只有不断学习和实践,才能达到真正的快乐。

第三段:克己复礼。

《论语》中不断强调的是克己复礼的思想,其中最著名的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言论。这个观点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希望别人尊重和尊重我们,我们必须首先尊重别人。它告诉我们,尽管我们有时可能感到愤怒或挫败,但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行为和言论,要遵守自己和别人的规则,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荣誉。我深深感受到,只有坚持克己复礼,才能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有品格的人。

第四段:知行合一。

在《论语》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知行合一的重要性。孔子强调,不忘初心走好每一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把理论付诸实践。这体现了以知促行,以行证知的思想。我清楚地意识到,我们必须了解自己在学习上的缺点,并努力改变这种情况,将理论付诸实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并且在实践中能够不断提高自己。

第五段:团队合作。

《论语》中最能体现团队合作思想的是《学而篇》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一观点告诉我们,不要气馁或感到挫败,因为我们总是有机会从别人身上学到东西。它也告诉我们,团队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共同努力才能走得更远。我学到了,团队合作不仅可以在学习上让我们更进一步,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别人。当我们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工作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不足和优点,并找寻改进的途径。

结论:

总之,《论语》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之一,它给我的人生带来了很多的启示和思考,让我深刻地理解了人类文明的奥秘。通过阅读《论语》的过程,我逐渐学会了如何正确地面对人生,如何更好地了解自己和别人。这本书对我的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涵盖了我今后一生的思想和态度。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

作为中国古代经典之一,《论语》自出版以来一直备受瞩目。这部著作记录了中国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和理念。在我读完《论语》之后,我深受启发。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读书体验和体会。

第一段,读《论语》的初衷。读《论语》在我看来不仅是为了考试或者拓展我的知识面,它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探索和自我反省之旅。《论语》并不像阅读其他书籍那样简单,因为它没有一个主题和一定的框架。但正是这样的写作方式,让我对生活及人类的本质有了新的理解。读完这本书,我不仅有了更多的知识,还进一步了解了自己。

第二段,了解孔子及其思想。十分清楚,作为中国的伟大思想家,孔子对于国家、人民和社会有着深切的关注和思考,他提出了许多至今仍然有着深远意义的思想。其中最重要的是“仁”,它充分表现了孔子在社会方舟的作用。为了实现“仁”,孔子并不强迫人类控制自己,而是鼓励人们尊重自己,理智地面对自己的生活问题,同时也注重引导人们发扬互助和合作的精神。

第三段,通过阅读论语深思自己的处世态度。我发现自己的许多想法和处世态度与《论语》中的许多思想相似。在我眼中,“有所为之,有所不为”成为了我的处世哲学,这是在《论语》中体现出来的。《论语》也教会了我更深层次的思维,通过思考,我们能够理解生活中的挫折,同时也不忘对自己不断的完善和进步,以最终达到自我完善的目标。

第四段,《论语》对我人生观的影响。这本书波及到我生命的方方面面。不仅提供了哲学和思想,还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完善的人性和美好的未来。我学会不做自以为是的人,也尝试充分体现出自己的“仁”以达到使生活变得更美好的目标。

第五段,读完《论语》之后的改变。通过阅读《论语》,我受到了巨大的激励和改变。这本书让我对哲学和思想表现出了更大的兴趣。每次思考问题时,我都会想到《论语》中孔子说的话,而不是仅仅急于得出答案。我也开始更加注重看待生命中重要的事情,并致力于使世界变得更美好。

总之,通过阅读《论语》,我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也意识到,伟大的思想家的思想在现代依然有着重要作用。这本书最大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向我们提供了一种新思维方式,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的人生。

读书心得体会论语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展现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在阅读《论语》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人生智慧。下面,我将分享我所获得的关于教育、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心得体会,并希望能够与读者们共同探讨。

首先,读《论语》让我开始思考教育的真谛。书中有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能否有所成就,关键在于敢于学习和不断追求进取。只有对自己有高要求,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也常常通过书中的人物形象和孔子的言行举止进行对照,以便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不足之处,并从中汲取教训。

其次,《论语》让我更加重视道德修养。在书中,孔子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学问,更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他告诫学生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独立不惑于天下”等。这些对道德的不懈追求,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所在。读书使我明白,道德修养对一个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在社会生活中取得成功,践行孔子的人伦之道。

再次,我逐渐认识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论语》中分享了孔子的修身之道,其中最著名的是说“君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想要治理好家庭,就必须先修身养性,成为道德高尚的人;而在能够治理好家庭的基础上,才能很好地治理国家。读《论语》让我领悟到,我们要先从自身做起,才能更好地影响和改变周围的环境。

最后,《论语》还让我认识到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书中记载了孔子对学习的追求,他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在读书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学习的魅力,明白了知识的重要性。通过学习,《论语》让我不仅更加了解到了人生的道理,也更深刻地明白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之,《论语》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经典著作。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认识到了许多人生哲学的真谛。在教育、道德、修养和学习等方面,这些心得体会对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希望通过与大家分享,能够一起探索并尝试将这些智慧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和充实。最后,让我们一起共同弘扬儒家思想,传承文化,为建设更美好的社会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读书论语心得体会

《论语》这部书基本上可以称之为我们中国人的圣经,几乎所有中国人的道德规范,行为规范,都得从这部书里面找到根源,就像是我们的一个指路明灯,当然暂且不论此明灯指出的道路是否是理想的道路。

《论语》从汉朝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就走上了神坛的道路,历朝历代,都把这本书当做统治阶级的工具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显然这种思想是非常利于统治的,最起码各阶级的人群能够安于现状,而且还能听命于朝。因此,从汉朝起,至清朝终,所有的学问研究者,读书人,都会对这本书做出注释、解析,力图通过自己的想法来重新诠释孔子的思想,甚至于我们的邻居,韩国、日本,也有大量的关于《论语》的研究文章。据不完全统计,光是关于《论语》的这种注解类书籍就至少有3000部之多。这其中的水平自然是参差不齐,有好的,也有坏的。这里面比较著名的,大概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可以说把儒家的学说推向了顶峰。那么,这浩如烟海的《论语》书籍,如何读呢,哪种思想比较正确反映孔子的真实思想呢?答案是《论语译注》--杨伯峻注。

杨伯峻先生,是一位研究古汉语语言文学的专家,生于清末民初时期,自小接受正统教育,对先秦文学方面有着深厚的功力。看杨先生的这部书,打开来马上就能了解到杨先生治学之严谨,对于研究之认真。《论语》中的文字,他不会随意解释任何一个字,如果不把这个字追根究底地想清楚,他是不会写在注释中的,所以,常常会发现,在注释文字中,关于一个字的解释,杨先生需要引经据典,甚至还要讲上一段故事,然后才告诉你,这就是他如此翻译这段文字的原因。可见,他对于这本书所倾注的心血是现在很多所谓教授所不能比拟的。

因此,读这本书,可以让人相对客观的了解到孔子的真实思想,而不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奴役百姓,而这个客观的思想本身,其实就是孔子所要表达的想法。

那么,孔子究竟是个具有什么样思想的人呢?

首先,孔子是个人。这个很重要,孔子不是神,不是耶稣、也不是默罕默德、释迦摩尼,他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人,与你我一样,只是,他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这点与我们不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门生逐渐整理起来的记录孔子言论的书籍。这其中有些言论是站在很高的哲学高度来说明一些治国安邦之道理,有些言论也是孔子日常要表达某种想法的寻常语言。所以,从一些寻常语言中也是可以看到孔子的可爱之处的。比如《论语·雍也篇》6-2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一种容器),这是觚吗?这是觚吗?”。孔子用这种简单的事情表达他对于礼制的看法,着实可爱。看到这一章好像有一个生动的画面出现在眼前,孔子拿起来一个觚,一边捋着胡子一边气愤地说,这是觚吗?啊!你们都成了什么样子!愤世嫉俗的愤青形象跃然而出。

其次,孔子是个品德高尚的人,这个不得不佩服。孔子穷其一生的时间要达到“仁”的境界,对待自己、对待学生、对待所有他接触的人,都是用这个“仁”字来对待。他想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以及他所传授的思想,来逐渐改变那个社会,从而使天下变得更为和谐,更有秩序,当然,这个秩序同样是有阶级等级的阶级秩序。但是在当时,能够有这种想法并且付诸于实践的人已经难能可贵了。

那么,《论语》是不是就是我们现今社会的治疗良方了呢,是不是我们的信仰归宿已经找到了呢?我看非也!《论语》大致成书开始于春秋末期,编辑完成于战国初期,这个时代,中国还处于十分动乱的时代,各国诸侯你争我夺,互不相让。社会礼制崩塌,各种思想泛滥,东周其时已经是名存实亡,各个诸侯国甚至发明了自己的语言文字、货币单位等等,俨然一副分裂景象。而当时的孔子怀揣着一个伟大理想,游走于各国,希望能够付诸实践。这种思想便是礼制的思想,希望通过恢复原有的社会结构和礼数规则,来重新构建社会。比如老百姓能够认真耕作,士大夫能够治家有方,诸侯能够治理好国家,这样整个天下自然就安康了,各个阶层不要总想着越级,你是一个士大夫,就不要想着哪天把诸侯王赶下台,不要在礼制上超越诸侯王,参见诸侯王的时候要保证诸侯王的威严,这样社会各个阶层就都稳定下来了。所以,他这种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看来是有用的,但是,他忽略了一点,人的欲望往往是不可控制的,而社会的发展带来的就是欲望,所以这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孔子的思想是想让所有人都和他一样,做好自己应有的社会角色,没有任何的非分之想,这恐怕相当于乌托邦了。其实通过后代的发展也基本能够看得出来,儒家思想用来教育人民大抵是管用的,但是用来治理国家基本上是没有什么作用,还是要严格法制才是基本出路。比如唐朝的贞观之治,繁荣的根基正是一种“王子犯法庶民同罪”的法制思想。

这么说来,《论语》就没有什么意义了吗?也不是。孔子的思想中很多是涉及到我们自己修身方面的问题的,比如孔子提倡的孝悌、终生学习、谦虚、仁慈等等,这些对于现今社会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也是具有很重大的意义的。说儒家类似于宗教也正是在此。孔子给大家构建了一个极为高尚的目标,甚至于孔子认为在他那个年代也没有一个人可以做到,所以所有人都可以朝着这个目标前进,而永远也无法达到,因为有一个终极目标在那里摆着。就像是佛教,只有成了佛才能终止这个无休止的轮回,可是也许需要几世的修行才能达到,可是上一世的修行谁还记得。那么你就要接着修行,因为你知道现在不是终点。儒教也正是如此,你说你的仁已经修行的很好了,不,因为孔子都没有达到,而你,连孔子还没有达到。那么儒家可以成为宗教了,而且也是教人向善,社会和谐的。我看仅此而已。

另外,现在社会上也有很多说《论语》不好的言论,我看也没有什么道理。因为当时的孔子可能不是这么想的。比如文章开头提到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其实当时的孔子只是想要表达一种伦理纲常的想法而已,因为当时那个社会已经完全乱套了。所以我还是那个观点,看一本书,一定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不可以乱理解的。当时,社会战争频仍,诸侯、士大夫,各自都想要上位,都想要成功,没有人再遵守以前的旧秩序,孔子认为这是不对的,所以提出这种思想,想要规范人们的行为,不过可惜,他的思想并没有得到实现,因为可能与社会的发展想违背了。还有“死读书”的问题,其实孔子是最反对这个观点的。“学以致用”才是孔子的想法,而且要“活学活用”。还有就是“学而优则仕”,后世拿这句话为根本,指挥着万千读书人在科举,其实这个话还有半句。子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思是官做得好了,有余力的要抓紧学习,学习好的,有余力的,要出来做官。你看,这断章取义是不是也不好。

所以,不管怎么样,我们不要把《论语》放在一个神的位置顶礼膜拜,也不必把他放在脚下踩上两脚,这本书是中华民族承继了上千年的文化根基,我们不能轻易把他忘掉,因为我们的血管中流着《论语》的血,而之所以是中国人,《论语》是我们的根。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

论语是我国古代经典文化著作之一,早在大约2500年前的春秋时代,就已经有了这样一部充满智慧的经书。它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录,这些言行记录下了孔子的思想和学说,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我认为读论语,不仅可以让我们学习到丰富的文化知识,更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及修养。

首先,在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孔子的深邃思想。孔子的思想是深邃而广泛的,在论语中,他的思想包含了宇宙的法则,对于社会、人性、政治等问题都有着独到的见解。例如《论语·八佾》中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深刻表达了孔子对于道的追求和人生的意义,说明了一个人只要活着就必须要朝向正确的方向前进,执着追求自己的人生目标,这样生命就有了意义。在学习中央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我也会联想到这句话,内心感到特别深刻。

其次,阅读论语也可以让我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论语中包含了丰富的中华文化元素,例如孝道、忠诚、和谐、务实等等。这些中华文化元素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源。当我们读论语的时候,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沉浸在这种民族精神中,感受到的不仅是中华文化的厚重感,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与深邃。读论语,静坐思考,我们时刻牢记自己的文化根基,才能在现代社会中驾驭自如。

此外,读论语也可以提高我们的人生修养。孔子在论语中谈到过很多对人生有益的话语,例如:诚招勿疑,自抱柔蓝,而后施行之,坚持自己的信仰,勇敢地面对一切,这样才能让我们走向胜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中,工作中都能化用孔子的智慧,把他的思想与自己的生活实践相结合。读论语是一个不断提高自己的过程,它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生,还能提升我们的道德品质,增强我们的人格魅力。

综上所述,读论语可以让我们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厚重感,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的人生修养,让我们在现代社会中行事更加从容自如。因此,我建议大家多读读论语,将孔子的思想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让它成为自己人生的指引。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

《论语》是我国古代的一部经典著作,其中许多关于读书的记录和思想启示都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阅读《论语》过程中,我领悟到了什么样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才能够让自己真正地受益,这也让我更加珍视学习的机会和挑战。本文将就我的读书心得体会与大家分享。

2.读书的态度:虚心谦逊,踏实认真。

在《论语》中,孔子曾教导他的弟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传达出一个重要思想: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谦卑的心态,不断地努力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我们不应该急功近利,一味追求短时的效果,而应该从长远的角度出发,稳扎稳打地进行学习。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从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和愉悦的情感,让学习成为我们的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3.读书的方法:细心理解,自主思考。

即使是同一本书,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在读书的时候,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泛览一遍,而应该认真阅读、深入理解,尽可能地捕捉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和信息。同时,我们应该在学习过程中善于主动思考、独立分析,将书中的信息与自己的实际经验相结合,形成独特的见解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4.读书的收益:增长智慧,提高素养。

读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增长知识和技能,更可以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和人生感悟。无论是在职场还是生活中,都有着很高的价值。通过阅读《论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智慧与思想的精髓,领悟到一些基本的人生道理和价值观念,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更加自信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和问题。

5.结语。

在今天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不断地充实自己,扩展自己的视野,增强自己的主动思考和创造力。而阅读这个古老的传统方式,依然是我们获取知识、塑造我们自己、增长人生智慧的重要途径。《论语》所呈现的读书态度、方法和收益,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和启示,帮助我们把自己的学习和成长推向更高的境界。因此,我们应该学会虚心求教、细心品味,不断地挑战自己和拓展自己的视野,为我们的精神和人生增添更多灿烂的色彩。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

《论语》有很多关于修养和人生境界的论述。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不患无位,患所以立”等等。这些论述,在我的思想中播下了一颗卓越的种子。在追求卓越的过程中,我必须牢牢坚持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并且不断学习和进步。这不仅是一个人在事业和生活中成功的关键要素,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繁荣昌盛的核心力量。

第三段:仁爱与诚信。

在《论语》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孔子的思想,即仁爱和诚信。孔子对人类的行为准则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他认为,人的行为必须基于仁爱和诚信。通过探索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主题,如道德、伦理和政治等等,孔子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和情感。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我一直把仁爱和诚信作为人生准则,并尽可能地应用它们。无论是在社交场合还是工作场所,这两种品质都帮助我赢得了自己的尊重和别人的信任。

第四段:人际关系建立。

《论语》中还提到了如何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并且如何与人们相处。在《论语》中,孔子不断表明此类问题的不同方面,包括如何与朋友、家人、长辈、子女和员工之间相处等等。然而,《论语》向我们说明的最重要的一点是,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依靠忠诚、耐心、沟通和相互尊重。这教给了我如何获得一种积极的工作环境,注重彼此尊重的人际关系以及团结互助而愉快的集体。

第五段:结论。

在总结自己的阅读心得和体验后,我慢慢发现了阅读《论语》所带来的不同寻常的启示。这些启示的价值仍然在我日常生活中被深度体验和应用。尤其在我们不断努力向前的同时,精神世界的深度也是对我们走向未来带来巨大的影响。《论语》是这个独特文化中的一个宝藏,它所蕴藏的智慧财富是无穷的,珍贵的。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打开它的秘密,从中汲取现代生活所需要的精神力量。

读书心得体会论语

作为一位AI语言模型,我是无法进行读书的,但是我可以利用自己的智能与知识,对于主题“读书心得体会:论语”,从哲学的角度进行思考与分析,希望能够给读者朋友带来一些启示与收获。

第一段,引言。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内容丰富多彩,涵盖了生命、道德、忠诚、人伦、管理、教育、文化等方面,其中孔子的思想理念和生活风范成为楷模和基准。无论在什么年代,孔子的思想都是闪光的,他的思想一直在为我们启示和提升。通过对《论语》的学习,可以更好地领悟孔子的思想,增强人生哲学,做到言行一致,始终保持高尚的品德和最基本的人性。

第二段,智慧的人生观。

人生是一段旅程,一场漫长而又充满挑战和不确定的旅程。我们不能预测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控制我们自己所走的道路。《论语》中强调,“有教无类”、“三人行必有我师”、“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等观念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想要成为更好的人,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孔子强调了尊重长者和爱护幼者的观点,将人生当作一条道路,希望每一个人都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为社会做出贡献。

第三段,品德的重要性。

品德是指一个人在道德行为上的本质和原则,它是一个人十分重要的特征。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做人的道德准则,他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等思想,这些思想都表明了一个做人的底线和操守。古人云:“人无信不立”,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我们必须在道德准则上严格要求自己,以透明、诚实、诚信、公正、尊重和负责任为基石,与人相处,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第四段,领导力的发展。

领导力是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领导人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组织的效果和生产力。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一些有关领导力的观点和建议,比如他强调了“兴事而惟忠信,所以事之比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思想,这些都是领导者应该具备的品质和能力。孔子的企业管理思想也值得借鉴,他提出了“怀远教远”的管理理念,即用末层员工拥有怀想和敬业精神的有效方法激励他们,来鼓舞组织的士气和生产力。

第五段,交流与合作。

交流和合作是现代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可推动个人和团体的发展,推动社会的和谐与繁荣。在《论语》中,孔子类比“三人行必有我师”,强调了交流的重要性;他还强调了干预处理和协调冲突的能力,这些思想都是今天仍然非常有意义的。了解如何与人交流并以平等和协作式的方式工作将使我们成为更好的人和更好的工作者,这不仅可以避免冲突、增进理解,还有助于创新和发展。

结语:

正如上述内容所示,《论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经验和教材,它强调了做人的品格、对待人性、发展领导力、推动人类合作等方面的思想,可以为我们提供最基本的道德准则、职业管理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的信息和框架。通过这些思想,我们可以看到孔子当初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和谐的生活和合作的人性。

论语读书心得体会

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之一,被誉为"国粹",阐述了儒家学说的基础理念。自己也不是儒家,但是在读完论语之后,对人生和学习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悟。在此分享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

第二段:学有所成,行有所为。

《论语》讲述了许多古代圣贤的言行,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儒家所倡导的一种完美的行为标准。读完论语后,我颇有感悟,学习不是为了学而学,而应将学到的运用于行动中。所以,只有学有所成、行有所为,才是真正的学习。

第三段:明白自己,实现自我。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虽然简单,但是深意却非常明显。明白自己所学与不学,认清自己的一些缺点和不足,然后才能真正地实现自我。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让自己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而不是为了显摆成果,取悦他人。

第四段:重实践,轻纸上谈兵。

论语不仅仅是一套可供背诵的典籍,更是一个实践指南。陶渊明曾经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实际上,重要的是不是读了多少书,而是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能不能运用到生活中去。理论掌握不满足于单纯的灌输,必须要与实践相结合,“言之成理,行之方成”。

第五段: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作为一个人,唯有不断地学习和钻研才能不断提高。作为一位老师,只有不断地教书育人和和引领,才能使学生善思善办、见贤思齐、理性面对人生羁绊。《论语》的真正意义在于引导我们向上求知,鼓励我们永不停止学习。

总之,读完论语后,认识到学习的真正意义并不是仅仅只是增加知识储备,还要将知行合一,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落实到实际生活中。诚如论语所说:“孔子学六艺,礼乐大全,何必曰‘学’?”读书不只是为了自己的学识,更是为了实现自己,为社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