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教师职业道德论文题目范文(15篇)

时间:2023-10-31 18:35:50 作者:书香墨 毕业论文

范文范本可以作为我们写作的参考,帮助我们提高文采和表达能力。下面提供的是一些经典的总结范本,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的写作过程。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论文摘要】。

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态度的外在表现,在课堂教学中会通过以学生为本的形式渗透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可见教师职业道德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本文试从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两个方面来分析。

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一位师德高尚的教师,传道,不仅传学问之道,更要传为人之道;授业,不仅要授学业,更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解惑,不仅要解共同之惑,更要解个体的特殊之惑。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所以说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和要求,同时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教书育人,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纽带,它首先承载的是一个社会的道德和良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很精辟地诠释了“师范”的含义。“师”与“范”涵盖着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也闪耀着教师道德的光辉。其次,教师道德的光辉还体现在乐于奉献的精神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们往往把教师的职业比作“红烛”,这句诗饱含着讴歌教师无私奉献的深刻内涵。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着不平凡的生命价值,也只有无私的奉献,我们才对得起“教师”这一光荣的称谓,才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给予我们的信任和爱戴。此外,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恪守新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教师教出的学生是否合格,不仅要看文化知识,还要看思想品德。因为,学生是社会的人,他们要到社会实践中去经受锻炼和考验。因此,教师必须既教书又育人,既做“经师”更要做“人师”。做“人师”就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晓之以理。常言道:读书明理。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道理、明事理、通情理、知伦理。各门课程中都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教师要意识地挖掘和整理,形成系统的教案,将其巧妙、自然地穿插在教学中。“育德”与“育智”能否结合好和出成效,关键是把教学的各个环节统筹安排好。要注意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科学设定教学过程,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吸引学生,避免枯燥乏味;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动静兼备,防止呆板生硬。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组织上,要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就是把“教知识”与“教思想”有机地统一起来,使育人的工作渗透每一个环节,使育人的内容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

(2)动之以情。教师的对象是人,人是有情感的。教师心理学认为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教师真正热爱教育工作和他的学生,学生就容易受感动,产生肯定的情感反应,并且乐于向教师谈及自己的问题和接受教师的教导。教师不能一味说教,更不能板着面孔训人,否则就会把道理讲虚,把思想搞僵,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只有以诚相待,以情感人,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正确对待他们的优点、缺点,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才能激起感情的共鸣,引起思想的共振,从而打开学生的心扉。

(3)导之以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人格、性格、品格尚不成熟,可塑性很强,必须进行正确的引导。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特别是在人生转折的紧要关口,如果引导得好,哪怕是一堂课、一次谈话、一句批语,其作用都是很明显的。反之,则会把思想搞乱,更甚者会使人产生颓废情绪。所以,对于阅历较浅、思想比较单纯的学生,抢在各种错误思想、消极情绪尚未占领他们头脑之前,加强正面引导,防止出现误导,以打牢思想为基础,增强其对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文化的抵御能力,是至关紧要的。

(4)授之以渔。“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于终身受用无穷。”授渔比送鱼复杂得多,授渔比送鱼有用得多,授渔比送鱼所需的精力要大得多。授渔是向学生交出一把打开知识、科学、真理大门的金钥匙。作为教师,教给学生专门知识是重要的,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和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更加重要。要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就必须把这些基本的方法教授给他们,让他们不断增强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5)示之以范。教师的职业劳动是一种用人格力量培育人格。以灵魂影响来塑造灵魂的劳动。教育过程自始至终都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能动过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示之以范的是他的品格和品质。首先是“学品”。尊重知识,善于学习,如饥似渴,广见博闻,吸纳众长,不断丰富知识的行囊,充实智慧的宝藏,最后甚至不知老之将至。其次是“师品”。具有人梯精神,让学生从自己的肩膀上出发,向科学的高峰攀登;具有向导精神,不仅在学业上精心点传,而且在德行上细心导航。第三是“人品”。把“诚实做人、踏实做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严格要求自己,教师具备了良好的学品、师品、人品,也就树立了崇高的师表形象,进而成为学生敬仰、效仿的楷模。

总而言之,教师作为社会道德传统的继承者和传递者,不仅要把前人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传递给学生,还要把前人确定的道德价值观传递给学生。作为教师只有把每一名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发自内心的去关心、爱护他们,才能使他们更健康更茁壮的成长。而教师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不仅仅要时刻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去要求自己,去衡量自己,更要使其内化为一种道德品质,使其成为自身人格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够发自内心地为学生做好每一件事情,发自内心地热爱学生,热爱自己的事业;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修订)。

[2]张行涛.新世纪教师素养.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刘晓明.评好课与师德行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师职业道德的论文

(一)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存在的不良现象表现为职业倦怠。普遍认为,职业倦怠属于心理综合症的表现之一,通常表现在那些就职于要求连续性紧张并且与他人进行互动的职业中。倦怠情况的产生是从事该类型工作的个体,在长期连续压力下的一种反应。作为高职院校教师,由于工作压力强度较大,工作过程相对单一,加之授课对象知识层次结构较低,教学模式受限性较大,获得物质报酬不高等等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职业倦怠现象的产生,从很大程度上挫伤了高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容易让人产生得过且过,虚晃度日的情绪,使得一部分教师只满足于简单完成学院规定的教学任务,对于很多前沿性的行业知识、信息的关注度削弱,知识体系不能及时更新、完善,进而大大影响了教师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热情,同时也阻碍了我国整体职业教育事业的推进。

(二)高职院校的教师中显现的一个更为严重的倾向,就是关于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提升问题。目前我国的一些高职院校不乏资历深厚的教师,他们有着相对较为丰富教学经验,但是由于当今专业知识更新较快,而他们获得知识的时间相对较为久远,从而使得教师跟不上步伐,导致这部分教师出现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落后的现象。而高职院校的广大新晋教师,虽然掌握了最新知识结构,但是缺乏实际动手的能力,致使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陷入“说一套,做一套”的怪圈。由此可见,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只有定期接受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才能更好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更好去教授给学生们最新鲜的知识。面对当下90后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他们对教师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模式,再加之缺乏时效性、毫无新鲜度可言的教学知识,通过这种途径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新时代思维接轨能力。只有授课教师的知识体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能够跟得上时代发展节奏,同时又紧密结合行业职业特色,才能够培养出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的高级职业技能型人才。

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的专业知识以及教师的专业技能的发展水平代表了教师这个职业的发展水平。

(一)教师的专业素质,就是指一个教师所具备的的的专业素养,它与能力无关,代表的是一个教师在专业方面的态度和修为。

(二)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学科的知识内容;

2、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掌握的一般教学方法和教学知识;

3、课程知识,即要掌握作为教师应该掌握的材料和程序等方面的知识;

4、掌握学科课程知识与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

5、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本心理及特性,为下一步更好的给学生进行授课奠定好基础。

(三)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指导下,在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前提下,仔细掌握一个教师从事学科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从而更好的形成从事学科教学这个工作的技能,即为教师的专业技能。作为一名合格的高职院校教师,一般来说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技能。

4、在课堂教学之外的关于教学研究方面的技能,主要体现在对于行业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的了解、分析,以及对于行业职业教育发展前景的展望,对于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指导,对于高职教育建设的思考和创新等。

鉴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出现的不良现象,基于行业的要求,教师参与职业教育就显得异常重要。当代企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中长远发展,就必须要学会接受新事物,必须要创新和发展。不管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人,如果他停止不前,就必定会被他人超越,就必定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教师这个职业也是一样,知识的更新替换变化之快,要求教师必须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接受新事物,才能跟上这个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教师参与职业教育的改革途径主要有:

(一)充分鼓励高校教师利用先进的网络资源,广泛参与职业教育理论建设。当今各种发达的教育手段不断的被运用于高职教育中,例如远程教育、多媒体、网络自主学习等。这些先进实用的学习途径,便捷高效,使得教师们在办公室里就可以进行职业教育,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通过网络的途径来参与职业教育改革,是最佳的参与途径。

(二)高职院校内定期进行的教师集体培训,对于参与职业教育改革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在高职院校内部定期进行的教师集体培训,所有的教师集中在一起进行培训,教师与教师之间可以在知识问题上进行相互的交流与沟通,每个教师的理解不同,收获也不同,所有教师都能交流分享自己的培训心得,这样的效果也很显著。如果是单个教师独自进行职业教育,他对培训内容的理解有限,有些地方甚至会不明了,不能彻底领悟所培训的职业教育,这样,培训的目的就没有充分达到,如果是有很多教师在一起交流,教师们可以就同一件新事物进行探讨,所有的结论汇集在一起,这个新事物就会被分析的.很透彻。

(三)鼓励高职教师积极参与行业培训辅导、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等实践参与手段,可以给广大高职教师提供更加贴近专业的实践机会。高职教师普遍具有较为全面完善的专业理论背景,知识体系结构较为完整,但是由于平时工作性质的制约,缺乏将个人理论、经验付诸实践的机会和途径。广泛的参与相关行业培训,既不会使得教师脱离其自身角色定位,又必然使得高职教师在培训时,针对授课对象的变化主动转变知识讲授方法,从而能够更多的联系行业实际。合理安排高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对教师个人和行业企业部门都是大有裨益的。高职教师到企业中,能够带来最新最为全面的行业动向信息,从而更加坚实了行业企业今后科学稳健发展的理论基石;同时,行业企业提供的各个挂职岗位都与企业生产管理息息相关,把高职教师放到此类岗位上,让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最为直观形象的专业训练,更加合理的将自身已经具备的抽象性知识建构与具体化的专业实践相结合,对于高职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乃至各个新型高职院校学术专业建设能够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通过关注国家有关职业教育的动态研究和政策方针来帮助教师参与其中。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高职院校教师,应该及时将国家与之行业相关的政策方针以及各类有效信息进行积极的消化吸收。同时,高度关注发达国家高职教育中的一切优秀、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方法,以此来完善自身的教育方式。这些信息的了解和掌握,能够让教师在第一时间确立自身发展的方向,更好地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此同时,这些新信息中也包含了大量详细生动的解释和例证,几方面的结合作用也能够最大程度的丰富高职教师的内在素养。

高职院校的教师参与职业教育改革,一个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另一个就是时代的需求,这就迫使教师不断地去学习、去完善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一)不断完善高职院校内的考核机制。相对于传统高等教育体制,高职院校属于新兴的教育组织形式。但是从当今高职院校的教师考核机制来看,大多数院校仍然停留在按职称、授课情况、学生反馈等综合情况来对其教师进行考评,从而使得教师对于工作出现“倦怠”,积极性不高。结合这种现状,建议相关高职院校将教师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情况更多的纳入考评机制中,并且加重其在教师考核过程中所占的更大比例及影响,让参与职业教育改革建设的教师,不再把这种活动作为一种“走过场”的形式,仅仅将这一过程当成一种职业“镀金”的行为。

(二)努力尝试建立可行性的校外奖励、激励机制。正如上文所分析的,让高职院校教师参与行业企业培训、挂职活动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如何给参与的教师以相应的奖励,从而更好地激励他们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热情。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拥有较为宽松的参与形式。如果能够在相关行业、挂职企业中认真制定一些适当的奖励机制,如合理地将挂职工时与授课课时进行折算;挂职期间参与企业各类评比、竞赛成绩与院校内部评比、评奖活动的相互认定;适当提高挂职教师在企业服务期间的津贴标准;对于教师在企业期间发明专利产品、科研成果进行相应奖励等等。这些校外奖励激励机制的设立,能够更好地促进提升教师参与度,对于各类高等职业院校师资整体水平的提高将有良好的推动作用,也必将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的趋势所向。当今时代是一个“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时代,教师行业也是一样,要不断的去进行职业教育才能跟得上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步伐。当前的形式下,高职院校教师广泛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在《师说》中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就是老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老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给予学生积极、正面的激励和引导,用自己良好的品质与言行感染学生,逐步培养学生完整、健康的人格,培养正确的世界观。“授业”,就是传授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老师因人而异地采用恰当的方法让学生乐学、好学,最终形成学生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解惑”,就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帮助和启发学生,把疑问与困难解决在当下,为学习新知识扫除障碍。

二、一名合格的教师必须要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规范。

国家对教师职业道德作明文规定并经数次修定,新规范从沿用至今,《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共六条:“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虽然只有短短的24个字,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和艰难却是不言而喻的。师德师风是教师最重要的职业素质,师风是学校、区域教育环境的风向标,优良的师德师风是人民对教育最大的期盼,是教育自身发展完善的重要体现。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从社会角度来讲,爱国守法是每个公民应当做到的。但作为一条职业道德规范来说,在新时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爱国守法,要求教师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育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权利,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爱国守法”看似容易,但在日常教学中,有些教师的言行却与这条规范背道而驰。比如:一些教师,利用职业和职务(招生、考试等)之便,收受他人财物;在工作时间做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对工作敷衍塞责,得过且过;在课堂抽烟,使用移动电话,无所忌惮;衣冠不整,形象邋遢等等。对此,一些教师不以为然,认为全国教师如此之多,自己只是其中一个,图些小利,偷偷懒,犯点小错,不会产生多大影响。倘若每一个人都这么想,国家的教育如何发展?祖国繁荣富强如何实现?中国的家庭中“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由来已久,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接受最好的教育,而教育的根本在老师。如果教师的德行和学识被社会、家长和学生所唾弃,那国家的繁荣昌盛,家庭的兴旺发达就只能是一种空想。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百尺密室焚之突隙,身为教师,要严以律己,操守职业道德,才不负“人民教师”这一光荣而神圣的称号。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作为一名教师,应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不仅要忠诚于教育事业,勤恳敬业,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还应做到敬业和乐业。

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抱什么样的态度?是把教书看作是谋生的手段,还是看作一项事业,其中的态度决定了工作好坏,决定了能否培养出合格人才。早在100多年前,梁启超就说过:“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制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用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因而,我们应该以敬业的心态来对待我们的职业。

如果说敬业是教师的一种责任状态,那么乐业就是教师的一种境界追求,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我们以“不得不”的心态做一件事时,你总会感到烦躁、感到痛苦,长期处于这种心理状态的老师怎么可能教好学生!最后只会煎熬了岁月荒废了事业,耽误了学子。但如果我们是情愿的、喜欢的,就会感到轻松、愉悦。任何职业,当我们以乐业的心态去看待它时,才会产生满足感,教师尤为如此,它能让我们以最饱满的状态去面对工作,所以有些老师虽然尽职尽责但总难取得好的效果、很难出现真心笑容就不难明了。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亲其师,信其道。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只要有一颗慈爱的心,再特殊再棘手的孩子也能转化,就像湖南电视台《变形记》的孩子们一样,他们需要的只是信任和理解。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担待,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像大海一样容纳百川,像细雨一样润物无声,有了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爱,教育也就有了精彩的理由。

一些老师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侮辱、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造成学生生理及心理上的伤害。近来网络上常报道态度粗鲁甚至是粗野的老师,给整个教育环境造成极坏的影响,看过视频真是让人发指,如果没有监控录像真的无法想象还有多少孩子要被无情的摧残和伤害,这些披着教师美丽外衣的败类真是无法让人原谅。

教师对社会所承担的职责,不仅要“教书”,而且要“育人”,“教书”是教师劳动的主要手段,“育人”则是教师劳动的根本目的。陶行知先生曾说:“教师的职责,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像,不是造爱人。他们要创造的是懂得真善美的活人。”

当今的学校,什么奥班、尖子班层出不穷。学生刚踏进校门就被分为三六九等,“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被“唯分是好”取而代之,作为最重要的“德”被忽视甚至可有可无。学校、社会、家长都把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工作业绩的唯一标准,导致很多老师对如何育人概念模糊。教师仅仅为考试而教书,沦为了教书机器,学生也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这个现状如何改变?这样下去我们中国还有希望吗?教育是人才的源泉,我们国人真正要从上到下重视和改革教育,不要让领导重视总成为报道或人民盼望却实现不了愿望。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为人师表”,是指教师应该成为学生效仿的表率。教师要坚守高尚情操,知荣明耻,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在各个方面率先垂范,做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

孔夫子能被后世誉为“万世师表”,绝非偶然。他最早倡导以身作则,提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道理。而最可贵的是孔夫子总是身体力行,孔子的一生,是“以身立教”的一生。他热爱教育,倡导教师要有良好的举止,语言的修养,重视教育有道,鼓励有方,认识有法。正因为如此,孔子受到学生的爱戴和尊敬,也受到后世教育工作者的敬仰。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正道的指引者,其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在中小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心中,老师是榜样,教师的行为、气质、谈吐对学生一生的影响就更不用说,比如一些名人、大家对小学老师印象特别深刻。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时时处处都为人师表。

6.终身学习――教师发展不竭的动力。

学无止尽,天下何其大,知识何其多,更何况新鲜事物还不断涌现,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长流水”。那“水”从何来?教师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才能有“水”。终身学习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教师职业的内在需求,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才能有“长流水。”

三、结语。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与其说是规则,倒不如说是一个方向,它为广大教师指明了方向,“为师”的根本在修身。师德,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一种精神体现,一种深厚的知识内涵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它不需要刻意去挖掘,而是要体现在日常工作的点滴中。“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教师要做的,除了内省、慎独,更要在教育生涯中完善自我、升华自己,真正变成一个有师德的教师,当回首往昔可以无愧于教育事业的人。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摘要:教师承担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任,肩负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观念,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更需要教师加强自身修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

社会分工的发展,导致了各种职业的产生,而人们在从事其职业活动的过程中,就必然会形成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团体、社会之间各种复杂的职业关系,以及如何处理这些关系的相应的规范和要求,这就涉及到了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为人的行为准则。只有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教师才能完成好教书育人的任务,才能在学生心中永驻其崇高的人师形象。

教师承担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任,肩负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这就需要教师转变观念,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教学、科研水平,更需要教师加强自身修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高校教师的师德,是高校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所形成和遵循的,与高校教师的职业特点相适应的各种道德规范以及由此产生的道德观念、道德品质之总和。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具有极强的典范性,它是调节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校以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具有先进性、示范性、继承性和奉献性的特征,是全社会职业道德的排头兵。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对高等教育活动以及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能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

高等学校培养人才这一职能的发挥,主要是通过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来实现的。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校和社会之间也必然会形成各种复杂的利益关系以及矛盾和冲突,这就需要职业道德对各种利益关系进行规范与调整,以保障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同时需要高尚的人格和品德来感化学生,实现学生在“专业上成才”,在“精神上成人”。

良好的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有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促使教师不断提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水平,改善教学的方法,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同时也有利于教师形成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与教育观,正确处理其与学生、家庭以及学校之间的利益关系,并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始终将学生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另一方面,对于学生来说,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认识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所应尽的责任与义务;同时,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无疑会对学生起到一种强烈的示范作用,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与教育,从而提升道德认识,升华道德感情,强化道德意志,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人格、心里的全面发展。高等学校育人使命的真正达成离不开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作用的发挥。

2.在科研和社会服务活动中的作用。

研究者与服务者也是现代高校教师所要扮演的重要角色。高校教师作为一种学术职业,无论是在其科学研究还是在社会服务的活动中,所表现出的道德问题主要是在学术道德方面,它同时也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

坚持真理和科学精深、尊重他人的研究成果、不滥用学术权利。学术道德的水平对高校教师科研以及服务职责的履行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一方面,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引导高校教师形成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崇高的学术追求,高校教师要具有崇高地学术信仰以及价值追求,同时也要与学术共同体内部其他成员相互交流与探讨,并建立起融洽的合作关系;另一方面,在为社会服务的过程中,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激励高校教师坚守学术的高尚性与纯洁性,有利于引导高校教师关注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寻求问题解决的方法,从而在问题探究的过程中发现知识、创新知识,同时要协调好参与社会服务与在校内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在时间上的分配,教学与科研始终应该被视为高校教师本体性的职责。

3.在高校教师道德人格发展中的作用。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是与高校教师所从事的特殊职业活动密切相关,同时也与作为一般个体存在的高校教师发生着最直接、最经常的联系,对其自身人格的发展与完善以及道德品质的形成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好的师德师风就是一本教科书,对学生的影响是终身的。”高校教师职业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高校教师要做“人之楷模”。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不仅是对高校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

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其一般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促进其一般道德的发展与完善;另一个方面,高校教师所具备的一般道德又是提升和增强其职业道德水平的基础,一般道德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增强高校教师对其职业道德的认知能力与行动能力。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在高校教师自身道德人格发展与完善过程中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有利于引导高校教师正确处理职业生活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形成合理的处事和行为准则。第二,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能够促进高校教师自律精神的培养与发扬。第三,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是高校教师追求自我完善的内在动力。

4.在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形成中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各种职业群体事实上已在各个方面主导着社会生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社会道德主要地构成部分。作为社会职业道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由于其自身所具有的典范性与深远性的特点,而对整个社会道德风尚的培育产生着特殊的影响。

作为学术职业人员的高校教师,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声誉,并享有较高的社会期待,其职业道德往往会对社会其他成员产生较强的示范性效应,并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引领社会道德风气的作用。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一方面可以通过高校教师从事教学以及科学研究工作而间接地作用于社会道德风尚,同时也可以通过高校教师参与社会服务或对社会进行批判而直接地作用于社会的道德风尚。具体来说,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影响社会道德风尚的方式可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教师通过履行培养专业人才的职责,而使其职业道德对社会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直接作用于学生,提升学生的道德风貌,实现学生道德人格的完善发展。第二,高校教师通过直接参与社会事务,而使其职业道德直接作用于社会。在参与社会事务的过程中,作为拥有较高职业声誉的高校教师,其高尚的职业道德无疑会对社会其他成员产生直接而广泛的影响。第三,高校教师所拥有的职业道德同时还会对其家庭、所在社区产生重要的影响。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是影响高校教师一般道德水平的重要因素,对高校教师道德理想、道德情操的培育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必然对其家庭成员以及所在社区产生相应的影响。

强化和提升教师职业道德,增进高校教师对其职业道德的认识水平,从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促使高校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不断提升和改善教育教学的质量。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高校教师确立崇高的学术理想与价值追求,并激发其献身教育事业、学术事业的勇气与决心,不断追求自我实现。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既是人民教师的崇高职责和时代赋予的使命,也是教师自我完善的要求。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教师要不断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要时刻牢记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以合格是基础优秀是方向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为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总之,作为高校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尚道德的人,才能不愧于“人民教师”这一光荣称号。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给我们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我们要做的不是回避或者绕开它,而是需要正视它们,并在不断前进的过程中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养。

关键词:

1、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经济繁荣使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上升,但各个地区发展的不平衡造成了东西部经济差距较大。经济发达地区人口不断增长,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不断向发达地区聚集与迁移,造成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城镇人口增多。在这种环境下,催生了我国一个特殊群体———农民工,也随之出现了农民工子女与农村留守儿童。如何解决两个群体的教育问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问题。

2、对社会群体、个人权益的保护与尊重意识在不断增强过去我们一直奉行国家利益至上,个人利益服从群体利益,群体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受国外各种思潮的影响,个人权益越来越被重视、推崇,社会、家长与学生对个人利益的保护和维权意识也不断增强。

3、教师专业受到社会质疑现代社会对教师专业化提出了质疑,社会普遍认同的专业是医生与律师,而教师是专业的职业吗?许多人心中存有疑惑。似乎每个人都做过学生,都了解教师的职业内容与角色,因此使得教师的专业不再神秘,如同谁都可以当教师,而且一部分教师没有比较完整的知识与理论,也加深了社会对教师专业的质疑。

在新形势下,社会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师德标兵,如马克、王颖等等,但每一个师德标兵背后都是一个感人的育人故事与非同寻常的辛苦付出。每一个师德模范,都是乐于奉献,时刻准备把自己的私人时间与知识投入教学工作和学校的整体发展中,这样才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作为成千上万普通教师的我们是否都能做到,是否都应该做到呢?我们究竟应该有怎样的职业道德呢?这就需要我们明确教师的职业道德,明确义务道德与超义务道德的含义。“道德义务”是指道德上带有强制性的应尽的责任或要求。超道德的行为指的是超出道德义务所要求的行为。一个人的行为是否道德取决于它是否满足了道德义务所要求的,而不取决于它是否满足了超道德的要求。比如,一位路人没有给乞丐零钱,他的行为道德上是可允许的,通常只要没有违背行为道德往往都是可允许的,我们一般不会对道德上可允许的行为加以谴责。明确了我们教师的职业道德,能更好地使我们践行教师职业道德,也就是教师的义务道德。

三、作为教师,我们究竟怎样才能道德地行动。

1、明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的义务道德如对工作高度负责,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等等,都是我们教师的义务道德。作为教师,我们每个人未必就能成为一个道德家,成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在专业实践中按照某种既定的(职业)道德规范去行动。

2、关注教师的行动,践行教师职业道德母诗灏的事件告诉我们,我们不能通过教师的动机或者教师的行动结果来判断教师的行动是否符合教师规范,只能通过教师的行为来决定教师行为的规范与否。当一个教师的行为出了问题,你的目标、出发点、行动的结果都不能成为你行动合理规范的理由,因为教师的动机、出发点是不可见的,行动结果是不可预测的,我们只能要求教师自身的行为符合规范。如同俗语说的一个好人,一个高尚的人,不一定都做好事,动机和境界保障不了行为不出错。

3、培养教师在自身专业工作中的道德敏感与判断力在日常工作中,教师的职业就是与人打交道,我们不能保障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有一个比较合理规范的处理方法,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在工作中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的敏感度与判断力,努力处理好日常工作中的事务。师德之所以重要,不只是为了“教书育人”为了学生,而且也是为了教师专业本身,为了教师自身利益。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面临着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和培育国家未来人才的大难题。面对家庭的希望,我们不能退缩;面对国家的要求,我们不能放弃;面对祖国未来的希望,我们不能停滞与徘徊。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师德素养,立志培养出明礼、诚信、自尊、自爱、自信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祖国的未来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贾霞,陈定军.浅谈新时期如何践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3).

[2]胡建军.新形势下教师职业道德与能力分析[j].教育管理与艺术,(1).

[3]覃克利.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j].高教论坛,1995(4).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激励广大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日俱进,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和师德师风形象。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教师队伍的现象,我们组构了整改调查机构,有针对性开展了各项活动,对学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全面认真的进行了自查自纠,其具体情况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切实提高教师思想素质。

学校经常组织教师广泛开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活动,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组织学习了《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精神,切实提高广大教师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让广大教师始终牢记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大力宣传了师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学习他们热爱祖国、关爱学生、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学习他们艰苦奋斗、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敬业精神。并在教师中,广泛开展警示教育,使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师德规范转化为教师的内在理念和自觉行动,在教育实践中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学校为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适时组织教师开展一些政治活动,如职师德报告会,模范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等。并以“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为主题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大力倡导教师献身教育、与日俱进的职业道德素质。与此同时,还认真、全面、积极地召开各类会议及教师、学生、家长会议,征求他们对学校、教师、领导的意见和建设,针对群众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纠正、整改、提高自身素质。

三、建立激励机制,开展师德师风评议活动。

学校根据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出了《教师职业道德考评细则》,明确了师德师风考核与评议的具体内容和办法,每学年对在岗教师进行一次师德师风全面考核评议,并将考核成绩记入教师师德师风档案。建立激励机制,实行奖惩制度,对师德师风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师德师风败坏的教师进行严肃批评,对情节严重的,社会影响大的行为,学校决不手软,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四、规范从教行为,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

学校根据《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等法律法规,结合本校实际,对教师的从教行为进行了规范,要求全体教师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教师一要做到“三热爱”:热爱教育、热爱学校、热爱学生;二要做到“三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三要做到“六不准”:不准接受学生家长的礼品、礼金和吃请,不得要求学生家长为自己办私事;不准侮辱体罚学生,不准私自向学生推销商品,不乱编、乱印、乱发学生资料,不准抹牌赌博,不准迟到早退,不准坐着上课。

五、建立完善监督机构,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学校为了提高教师职业道德素质,杜绝控制教育走向误区,切实把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当作头等大事来抓,建立了以校长王展雄为组长,邵焕样为副组长的监督管理机构和目标责任制,完善了各项依法管理制度,提高了依法治校的管理水平。学校从未发生过重大责任事故,也从来没有出现严重违法违纪的教师。学校管理目标明确,常规工作开展有序,确保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工作落到了实处。

牛车小学。

二00五年五月二十三日。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记得法国作家卢梭说过:“没有榜样,你永远不能成功地教给学生以任何东西。”法国作家罗曼,罗兰也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我心中有阳光。”我想,我们每个教师的师德就如同那里的“榜样”与“阳光”。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所以说教师是旗帜,学生如影随形般地追随;教师是路标,学生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前行。

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我们教师若不是路标,纵然你的理论再高,教育的形式再好,艺术性再强,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每个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思一想、一情一态,都清晰而准确地印在学生的视网膜里、心光屏上,这就是无声路标的示范性,这种示范性将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构成一股排山倒海般的内化力。

我从小就喜欢教师这一职业。此刻是一名普通的教师。从教至今已经有几个年头,我深深地感到教师的物质生活相对清贫,但精神生活却无比充实。每当看到那一双双渴求的目光,一张张专注的面容,不由得让人身心激动,似乎融入到无比圣洁的情境,生命也因此赢得了壮丽的升华。我们的奉献虽然不见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但却是用平凡与崇高的师德之光,照亮了一片清纯的天地。课堂内外淳淳的教诲,一点一滴,潜移默化,日积月累,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教师的道德品格便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正如古诗所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是的,教师的职业是平凡而琐碎的,教师的生活清贫而艰辛的。但是我们也看到了,老师们脸上却永远挂着晨曦般的笑容,正是因为老师们都愿自我像一片绿叶,默默地去成就果实的辉煌,才有这天的桃李满天…有一个曾做过教师的人说:教师这工作是少有的净土,如果能在光荣感之余再多点幸福感,是值得一向干下去的。

但是,即使是再关心我的好友,也无人问及,你幸福吗?

我幸福吗?

幸福是什么?也许我们记住了许多快乐的场面,可幸福却是一种自我灵魂的问答。

当然,你完全能够选取爱自我的亲人与朋友,获得幸福。但当你身为一名教师,就有了一份以爱为主题的职业,那就去爱你身边的孩子吧,像宽容你亲人的小脾气,与原谅你的孩子的恶作剧一样,去接纳他们的优点与缺点。关爱别人,是一种发自灵魂的芬芳,一种深入骨髓的甜蜜,日子久了,它就会萦绕成一团幸福,紧紧裹住你的心灵。

几年的工作经历,使我深深懂得,教育是爱的事业,教师的爱不一样于一般的爱,她高于母爱、大于友爱、胜于情爱。不是吗?母爱容易出现溺爱,友爱需要回报,情爱是专一、自私的爱。而师爱是严与爱的结合,是理智的科学的爱,是用心主动的爱。这种爱包涵了崇高的使命感与职责感。

在我的工作生涯中,最大的事就是用爱滋润每一个孩子的心田。虽然有时也会因学生的调皮而埋怨,因他们的退步而急躁,因他们的违纪而失态,虽然有时也感到很累,很烦,但这时心中总会涌起一种强烈的职责感:我是老师,我要给这些寻梦的孩子引路,在他们心里写一本最美的书。这强烈的意识不断激励我以真诚去拥抱每一个学生。与孩子朝夕相处,我始终想着两句话,那就是“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这样的情感使我对孩子少了一份埋怨,多了一份宽容;少了一份苛求,多了一份理解;少了一份指责,多了一份尊重。家长把天真烂漫、聪明伶俐的孩子交给我们培养,这是对我们的极大信任。我又怎样能不全身心地去爱他们呢?我坚信,我们也必须能以一片至真至诚的爱心感动我应对的全体学生。

“起始于辛劳,收结于平淡”。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人生写照。但是,我既然选取了这个职业,就会无怨无悔,当清晨走进校园,应对一个个标准的队礼,一声声清脆的“老师早”;当走进圣洁的课堂,看到一双双渴求甘霖的双眸,一颗颗等待塑造的无邪的心灵;当课间跟孩子们泡在一齐,看到一个个生龙活虎的身影,一张张天真烂漫的笑脸;我又是那么激动,那么满足,终而丢不下九月的承诺,离不开那笑靥的花朵。

这天,网络时代与知识经济的并驾齐驱为教育赋予了全新的内涵,“育人”已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传授知识,而是要教在这天,想在明天,以明日建设者的素质要求,做好今日的教育教学工作。我能够培养他们扎实的自学潜力、独立思考的潜力、探求新知的欲望、动手实践的潜力与创造的本领。我愿以一个平凡教育工作者的诚挚,投身于教育改革的风尖浪头,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地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赢得世人的尊敬,社会的肯定,努力实现我真诚的育人理想。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我们的教育事业是常青的。我的生命在学生身上延续,我的价值在学生身上体现。我无悔于我的生命,更无悔于我的选取,在这三尺讲台上,阅历春秋,苦苦耕耘,用我的爱心、诚心、细心、耐心、操心去换取学生的开心,家长的放心,祖国的振兴!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摘要:“教师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敬业精神和富有人道性的教育艺术。它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而且包括教师用爱的情感和爱的言行来感化学生,陶冶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以及各种具有教育性的爱的方式。

关键词:教师;爱;情感;学生。

“教师爱”与“父母爱”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但又不同于“父母爱”。从爱的发生来讲,“父母爱”产生一种血缘的亲情关系,而“教师爱”则是基于一种人道关怀的首先境界而产生的;从爱的经常性表现来说,“父母爱”则表现为养护性较强,而教师爱则表现为教育性突出;从爱的广度来说,“父母爱”是家庭性的,而“教师爱”则是社会性的。从爱的量上说,“父母爱”只局限于仅有的子女,而教师的爱则是包括众多的学生。可见“教师爱”具有更高的社会道德性和社会影响的系统性、全面性。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既能够像父母那样对学生施之以爱,又不单纯停留于此。因此作为教师要以爱为执教导向。假如一个教师失去了爱的情感,那么他的教育教学就没有方向性,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教师爱”要做到广泛性。

因为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整体,他(她)的爱当然也是爱全体学生,而不是对学生个别的爱。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只是关心学生学习好坏、成绩的高低,而是全面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做人的`素质,关心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的和谐性。

对后进生如何产生爱的情感呢?首先,要善于理解学生。理解是产生关心和爱的感情的前提,不善于理解人则很难去关心人,很难对人产生爱的感情,所以我们教师对后进生也是如此。后进生之所以差,原因很多,教师要理解他们亲近他们,了解他们差的原因,然后对他们对症下药,差是会变好的。其次要以心换心,也叫“位置互换”,教师要善于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位置,体验学生的心理,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这也意味着教师对后进生要以心换心,想想自己过去当学生时,不也是常常犯过错误、做过错事吗?这样就会想到学生还是个孩子,对一个不成熟的孩子,学生出现的过失或错误,应用什么办法、什么态度去教育为好。再次,教师要经常想一想,我们面对的学生,有时不懂事,但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未来要靠他们去建设。祖国的未来,我们教师有责任更多地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指导他们,去爱他们。

二、“教师爱”要做到有引导性。

因为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仅仅是教之以知识,而且要教之以做人。要达到这一目的,还要做到引导,要给学生以温暖、以鼓励,这样才能使“教师爱”对学生产生鼓励作用呢?一方面是教师在对学生的情感和行为中,要避免“恨铁不成钢”“宁给好心,不给好脸”式的强制和压服。这样过分的爱,不正常的爱,最容易出现对学生的全面否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或人格,不仅谈不上对学生的激励,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或消极情绪。正确的做法一般是不要伤害学生,要给予尊重,并体现出对学生发展的良好期待。这样学生才受到激励,从坏的方面转到好的方面上来。

三、“教师爱”要做到纯洁性,不要偏狭、庸俗。

因权势而爱、因门第而爱、因金钱而爱、因获取私利而爱,都是以相互利用为基础,这都是庸俗的爱。这种爱只能导致执教行为的不公正性和庸俗性,这不仅丧失了“教师爱”的高尚性,而且败坏社会风气,污染学生纯洁的心灵,凡是这样的教师都不能教好学生,因为他已经失去了“表率”二字。教师只有以纯洁的道德情感去爱学生,才能把真、善、美的道德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心灵之中。所以“教师爱”要正直、公正、坦荡、无私;要以为祖国培养人才高度责任感去爱学生,对学生的情感和行为应该是真诚的,而不能有半点的虚伪。所以有人说:“教育是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假如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成长为有义务感和责任心的,善良而坚定的,温和而严格的,热爱美的事物而恨丑恶行为的真正公民,我们应当真诚地对待自己的学生。”

四、“教师爱”要做到严肃性,也就是既爱又严。

假如一个教师对自己的学生只输入爱心,而对学生没有严格要求,让学生随心所欲,只想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也犯过错误,又想到严格要求学生,那么这位教师也不是合格的教师。一个教师对学生做到爱又严,爱、严结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在善于尊重关爱学生的基础上提出严格要求。

(2)教师要善于在严格要求的过程中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关爱,努力为学生走向成功提供帮助和指导,努力为学生成才提供条件。

(3)教师对学生既要做到得体,又要严之有理,严之有度,严之有方,严之有恒。也就是说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不能超过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要善于把教师提出的要求变成学生自我要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爱与严中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总之,“教师爱”与“父母爱”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区别的地方,一个学生要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必须得到这种爱的熏陶,特别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这两种爱,缺一不可。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对待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教育,不仅要有教师的良心去关爱学生,而且还要有父母般的情感去关爱学生,使自己的学生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成为将来祖国所需要的人才。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道德应该源自于每个人内心中的那份自愿遵守的规则,它不具有强制性。下面为大家分享了教师职业道德论文,欢迎借鉴!

摘要:作为一名教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具备“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来培养学生完整健康的人格。概括起来就是本文所要阐述的教师所要遵循和坚守的职业道德规范。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一)高职院校教师普遍存在的不良现象表现为职业倦怠。普遍认为,职业倦怠属于心理综合症的表现之一,通常表现在那些就职于要求连续性紧张并且与他人进行互动的职业中。倦怠情况的产生是从事该类型工作的个体,在长期连续压力下的一种反应。作为高职院校教师,由于工作压力强度较大,工作过程相对单一,加之授课对象知识层次结构较低,教学模式受限性较大,获得物质报酬不高等等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职业倦怠现象。职业倦怠现象的产生,从很大程度上挫伤了高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容易让人产生得过且过,虚晃度日的情绪,使得一部分教师只满足于简单完成学院规定的教学任务,对于很多前沿性的行业知识、信息的关注度削弱,知识体系不能及时更新、完善,进而大大影响了教师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热情,同时也阻碍了我国整体职业教育事业的推进。

(二)高职院校的教师中显现的一个更为严重的倾向,就是关于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和提升问题。目前我国的一些高职院校不乏资历深厚的教师,他们有着相对较为丰富教学经验,但是由于当今专业知识更新较快,而他们获得知识的时间相对较为久远,从而使得教师跟不上步伐,导致这部分教师出现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落后的现象。而高职院校的广大新晋教师,虽然掌握了最新知识结构,但是缺乏实际动手的能力,致使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陷入“说一套,做一套”的怪圈。由此可见,作为高职院校教师,只有定期接受新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才能更好掌握新知识新技能,更好去教授给学生们最新鲜的知识。面对当下90后高职院校在校学生,他们对教师的要求是多方面的。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单一教学模式,再加之缺乏时效性、毫无新鲜度可言的教学知识,通过这种途径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新时代思维接轨能力。只有授课教师的知识体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能够跟得上时代发展节奏,同时又紧密结合行业职业特色,才能够培养出时代发展要求的新型的高级职业技能型人才。

二、高职院校教师应具有的专业素质和专业知识以及技能。

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的专业知识以及教师的专业技能的发展水平代表了教师这个职业的发展水平。

(一)教师的专业素质,就是指一个教师所具备的的的专业素养,它与能力无关,代表的是一个教师在专业方面的态度和修为。

(二)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学科的知识内容;

2、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掌握的一般教学方法和教学知识;

3、课程知识,即要掌握作为教师应该掌握的材料和程序等方面的知识;

4、掌握学科课程知识与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

5、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本心理及特性,为下一步更好的给学生进行授课奠定好基础。

(三)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指导下,在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的前提下,仔细掌握一个教师从事学科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从而更好的形成从事学科教学这个工作的技能,即为教师的专业技能。作为一名合格的高职院校教师,一般来说必须具备以下基本技能。

4、在课堂教学之外的关于教学研究方面的技能,主要体现在对于行业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的了解、分析,以及对于行业职业教育发展前景的展望,对于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指导,对于高职教育建设的思考和创新等。

三、高职院校的教师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及有效途径。

鉴于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出现的不良现象,基于行业的要求,教师参与职业教育就显得异常重要。当代企业,要想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行业中长远发展,就必须要学会接受新事物,必须要创新和发展。不管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人,如果他停止不前,就必定会被他人超越,就必定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教师这个职业也是一样,知识的更新替换变化之快,要求教师必须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接受新事物,才能跟上这个时代的发展,高职院校教师参与职业教育的改革途径主要有:

(一)充分鼓励高校教师利用先进的网络资源,广泛参与职业教育理论建设。当今各种发达的教育手段不断的被运用于高职教育中,例如远程教育、多媒体、网络自主学习等。这些先进实用的学习途径,便捷高效,使得教师们在办公室里就可以进行职业教育,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高职院校的教师通过网络的途径来参与职业教育改革,是最佳的参与途径。

(二)高职院校内定期进行的`教师集体培训,对于参与职业教育改革也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在高职院校内部定期进行的教师集体培训,所有的教师集中在一起进行培训,教师与教师之间可以在知识问题上进行相互的交流与沟通,每个教师的理解不同,收获也不同,所有教师都能交流分享自己的培训心得,这样的效果也很显著。如果是单个教师独自进行职业教育,他对培训内容的理解有限,有些地方甚至会不明了,不能彻底领悟所培训的职业教育,这样,培训的目的就没有充分达到,如果是有很多教师在一起交流,教师们可以就同一件新事物进行探讨,所有的结论汇集在一起,这个新事物就会被分析的很透彻。

(三)鼓励高职教师积极参与行业培训辅导、行业企业挂职锻炼等实践参与手段,可以给广大高职教师提供更加贴近专业的实践机会。高职教师普遍具有较为全面完善的专业理论背景,知识体系结构较为完整,但是由于平时工作性质的制约,缺乏将个人理论、经验付诸实践的机会和途径。广泛的参与相关行业培训,既不会使得教师脱离其自身角色定位,又必然使得高职教师在培训时,针对授课对象的变化主动转变知识讲授方法,从而能够更多的联系行业实际。合理安排高职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对教师个人和行业企业部门都是大有裨益的。高职教师到企业中,能够带来最新最为全面的行业动向信息,从而更加坚实了行业企业今后科学稳健发展的理论基石;同时,行业企业提供的各个挂职岗位都与企业生产管理息息相关,把高职教师放到此类岗位上,让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最为直观形象的专业训练,更加合理的将自身已经具备的抽象性知识建构与具体化的专业实践相结合,对于高职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乃至各个新型高职院校学术专业建设能够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通过关注国家有关职业教育的动态研究和政策方针来帮助教师参与其中。作为一名新时期的高职院校教师,应该及时将国家与之行业相关的政策方针以及各类有效信息进行积极的消化吸收。同时,高度关注发达国家高职教育中的一切优秀、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方法,以此来完善自身的教育方式。这些信息的了解和掌握,能够让教师在第一时间确立自身发展的方向,更好地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此同时,这些新信息中也包含了大量详细生动的解释和例证,几方面的结合作用也能够最大程度的丰富高职教师的内在素养。

四、高职院校的教师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动力机制。

高职院校的教师参与职业教育改革,一个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另一个就是时代的需求,这就迫使教师不断地去学习、去完善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一)不断完善高职院校内的考核机制。相对于传统高等教育体制,高职院校属于新兴的教育组织形式。但是从当今高职院校的教师考核机制来看,大多数院校仍然停留在按职称、授课情况、学生反馈等综合情况来对其教师进行考评,从而使得教师对于工作出现“倦怠”,积极性不高。结合这种现状,建议相关高职院校将教师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情况更多的纳入考评机制中,并且加重其在教师考核过程中所占的更大比例及影响,让参与职业教育改革建设的教师,不再把这种活动作为一种“走过场”的形式,仅仅将这一过程当成一种职业“镀金”的行为。

(二)努力尝试建立可行性的校外奖励、激励机制。正如上文所分析的,让高职院校教师参与行业企业培训、挂职活动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如何给参与的教师以相应的奖励,从而更好地激励他们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热情。参与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高职院校的教师应该拥有较为宽松的参与形式。如果能够在相关行业、挂职企业中认真制定一些适当的奖励机制,如合理地将挂职工时与授课课时进行折算;挂职期间参与企业各类评比、竞赛成绩与院校内部评比、评奖活动的相互认定;适当提高挂职教师在企业服务期间的津贴标准;对于教师在企业期间发明专利产品、科研成果进行相应奖励等等。这些校外奖励激励机制的设立,能够更好地促进提升教师参与度,对于各类高等职业院校师资整体水平的提高将有良好的推动作用,也必将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的趋势所向。当今时代是一个“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时代,教师行业也是一样,要不断的去进行职业教育才能跟得上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步伐。当前的形式下,高职院校教师广泛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改革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文档为doc格式。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论文

我感觉要成为师德高尚的老师,有以下:

一、教师要经常自省。

我认为教师这项工作,体现师德的意识是很强的。为人师,不仅要对幼儿负责,也要对社会负责、对科学负责。如果马马虎虎教学,也可以应付过去,这只是敷衍塞责履行教学工作。如果我们养成了自省精神,就可以在一日工作完了之后,自检一下自己是否尽职尽责。反省自己可以激励自己,这是积极进取的表现。一个人,贵在自知之明,这需要有自省作为手段。不“省”,自己就不知道自己长在哪里,缺在何处,一个人缺乏自知之明,容易骄傲自满,时间一长,就会脱离群众,就会退步,就会降低自己威信。当然,只有自己努力才是唯一的方法。

二、要正确对待幼儿的意见。

情绪,造成教师不愿教,幼儿不愿学的局面。老师应去研究幼儿的心理,研究人的个性,因为每个幼儿都有不同的个性,然后根据不同个性的幼儿去因材施教,去处理一些问题,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老师要多了解幼儿的要求,不管是在思想工作还是教与学工作中,只要多了解幼儿的要求,我们的办法才会更多,处理问题会更慎重,师幼间只要形成了一种和谐关系,教学工作、思想工作就会比较顺利。

三、必须树立平等对待观。

我觉得每个幼儿都有自身的闪光点,只是我们老师没有把他发掘出来。每一位幼儿都是祖国的花朵。我提倡平等对待,教师应服务于全体,不厚此薄彼,想到手心手背都是肉,努力做到一碗水端平,让所有幼儿同乘一辆前行的车;教师应服务于全面,对每一个幼儿的思想品质,学习成绩以及身体素质都要悉心关照,服务周到,促使其全面发展。

四、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促进幼儿的智力,潜能开发。

作为教师深感责任重大,对幼儿严格要求固然是必要的,但不能认为师幼间就是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的简单关系,因为这种不平等的师幼关系会阻碍师幼间的平等交流,观点具有“权威性”,久之则会压抑幼儿的潜能,不利创新人才的培养。我时常会注意到了幼儿的一些想法,尽量让其讲完其看法,然后我再讲讲我的看法,不同之处我们探讨,这样可激发幼儿的一些有见解的想法和看法。同时对我们教师的思维也有启发意义。可以说教学应以“人”为本,鼓励幼儿积极思考、创新。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幼儿对老师的尊敬之言。好的师德师风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师幼之间保持一种人格上的平等。相互学习、相互尊重。既然做“父亲”,就要关心爱护幼儿,对幼儿负责。教师切勿将此言理解为可以用“家长”的身份来干涉幼儿、指使幼儿甚至利用幼儿。有句古话说,“人有德于尔,尔不可忘。尔有德于人,尔不可不忘也”。通过学习,我深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对幼儿要有慈母般的爱心,且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知识,做到与时代同步,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挑好肩上这付教书育人的重担。

道德论文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信息网络技术高速发展,人们进入了全新的网络时代。计算机互联网信息传播由单向传播变成了互动交流,大家熟知的报刊、广播、电视的方式被扩展,这样开辟了人们的交流空间,它使这个空间变得开放和自由。人类想象中的情景和听上去遥不可及向往,在今天的网络时代变成了触手可及的事实,让人们亲身体会乐享其中。在网络这个无边际的虚拟空间中,人们尽情发挥、畅所欲言,人们可以在家中享受到无穷的生活乐趣,还可以获得信息和资源,丰富自己,更可以在网上进行贸易和商贸活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有这些对人们的生存都能提供无尽的财富,人们似乎活的更丰富多彩。

网络的两面性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危害,在人们急速的进入网络时代,享受便捷的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道德困境。网络中的某种不良现象,它利用网络隐蔽性的特点造成了极大的影响,留言板上的不健康言论进行人身攻击、谩骂,肆无忌惮的虚假新闻,充斥网上的网络色情。横行肆虐的黑客。所有这些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网络道德问题。

网络具有超时空性,它为青少年的人际交往提供了一种立体途径,这种立体途径体现互动性、多媒体化,扩大了青少年的交往面。人们都有自己的社会属性,在网络中青少年的互动渐渐淡化了这种属性,甚至去除了交往双方的这种属性。人们在网络上的存在都是虚拟的、数字化的,人们的交往也表现为符号与符号的互动。在一项调查报告中甚至有近三分之一的人认为在网上做什么都可以毫无顾忌,上网的人都缺少被监督的压力,人性中恶的一面在低约束甚至无约束的约束下得到宣泄。青少年网络道德情感的弱化主要是因为网络的高度隐蔽性,青少年网上道德的弱化会直接影响网络的建设,而且这种虚拟世界的道德弱化会影响现实中的道德行为。因此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教育问题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二、网络文化与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是虚拟的,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网上的信息资源其实是取之于现实,源于现实,服务于现实的,网上信息资源其实是对现实信息的重组,相当于网络中的问题与现实中的问题是相联系的,是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具体体现,并不是单独的新鲜事物。也就是说一个人在现实中和在网络生活中的道德品质和素养是相联系的,虚拟和现实之间是息息相关的。

因此探讨网络文化与道德的关系是很重要的。因此网络文化的存在为青少年构建了更加艰难凌乱的外在环境,需要青少年在困难面前积极应对,发展和完善自身的网络道德水平,青少年要认清网络文化与道德的关系,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网络文化对人类的道德生活有深远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双重的。首先,网络文化它改变着人类的价值体系,并且网络文化还推动着人类活动的科学化、技术化、和知识化,也就是新的物质基础和科技基础。网络文化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工作方式、生活习惯、交往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改变,这种改变促成了新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的产生;网民所需要的良好的道德心理素质正是网络文化健康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各类道德规范的形成丰富了人类道德的内容。其次,网络文化会产生负效应,网络使工作方式改变,体现在运用和传播中,由于互相之间的隔离会使人们变得孤独寂寞,导致感情逐渐变淡;网络犯罪的出现呈现低龄化、专业化、国际化等特点,它作为一种新型犯罪在侵蚀青少年的头脑,传播不良内容、截取情报、侮辱他人、侵犯隐私以及利用信息技术盗窃金钱等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

第二,道德在网络文化的运用、传播和发展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首先,道德是一种社会精神,它是依靠人们所具有的某种内在力量和外在力量而形成,比如信念、习惯和受教育情况,以及舆论这个外在的支撑,所以道德可以推动网络文化的发展。其次,道德对网络文化具有评价和指向功能,评价和指向即用道德评价人们行为的善与恶、应当与不应当的评价判断,通过评判来推动网络文化的正方向,评判的依据是阶级和社会的道德标准,并通过社会舆论和人们的良心加以引导,使其方向不发生偏差。再次,道德的规范和调节功能,也就是说社会整体价值取向对个体的约束,个体之间的约束,以及利用个体自身内化来积极主动地来进行调控。

三、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施。

在传统教育过程中,教师作为主动传播教育的施教者,通常在道德水准和个人素质方面都可被认为是佼佼者,从质和量两个方面考虑都具备广泛实施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的条件。

青少年的自制能力弱,好奇心强,辨真假能力差,容易受到误导误入歧途,如果想在网络生活的道路上平稳行进,就需要通过及时和良好的引导。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不是很明确,会对自己周围的人产生崇拜,可以利用教师的领导者形象言传身教,掌握德育的领导权和主动性,使学生主动接受教育并且调动其积极性。网络道德教育方式以交谈为主,教师要与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不仅体现在地位上的平等,还应该在生活和互联网中成为青少年的良师益友,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新形势下,青少年网络德育教育从观念到方法面临改革与创新的需求。树立新的网络道德教育观念;持之以恒的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和教育;解放思想,更新方法,建立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德育教育。

参考文献。

[1]王经涛.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现状及对策[j].中国远程教育,2001(2).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教师职业道德论述题

【论文摘要】。

教师的职业道德行为是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态度的外在表现,在课堂教学中会通过以学生为本的形式渗透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可见教师职业道德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因此,本文试从教师职业道德的具体内容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两个方面来分析。

随着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也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一位师德高尚的教师,传道,不仅传学问之道,更要传为人之道;授业,不仅要授学业,更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解惑,不仅要解共同之惑,更要解个体的特殊之惑。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所以说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是对教师个人行为的规范和要求,同时也是教育学生的重要手段,起着“以身立教”的作用。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是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教书育人,作为传承人类文明的纽带,它首先承载的是一个社会的道德和良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很精辟地诠释了“师范”的含义。“师”与“范”涵盖着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也闪耀着教师道德的光辉。其次,教师道德的光辉还体现在乐于奉献的精神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人们往往把教师的职业比作“红烛”,这句诗饱含着讴歌教师无私奉献的深刻内涵。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着不平凡的生命价值,也只有无私的奉献,我们才对得起“教师”这一光荣的称谓,才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给予我们的信任和爱戴。此外,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恪守新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

教师教出的学生是否合格,不仅要看文化知识,还要看思想品德。因为,学生是社会的人,他们要到社会实践中去经受锻炼和考验。因此,教师必须既教书又育人,既做“经师”更要做“人师”。做“人师”就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晓之以理。常言道:读书明理。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懂道理、明事理、通情理、知伦理。各门课程中都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内容,教师要意识地挖掘和整理,形成系统的教案,将其巧妙、自然地穿插在教学中。“育德”与“育智”能否结合好和出成效,关键是把教学的各个环节统筹安排好。要注意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科学设定教学过程,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吸引学生,避免枯燥乏味;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动静兼备,防止呆板生硬。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组织上,要始终贯穿一条主线,就是把“教知识”与“教思想”有机地统一起来,使育人的工作渗透每一个环节,使育人的内容达到入耳、入脑、入心的效果。

(2)动之以情。教师的对象是人,人是有情感的。教师心理学认为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教师真正热爱教育工作和他的学生,学生就容易受感动,产生肯定的情感反应,并且乐于向教师谈及自己的问题和接受教师的教导。教师不能一味说教,更不能板着面孔训人,否则就会把道理讲虚,把思想搞僵,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只有以诚相待,以情感人,做学生的良师益友,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正确对待他们的优点、缺点,设身处地为学生考虑,才能激起感情的共鸣,引起思想的共振,从而打开学生的心扉。

(3)导之以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人格、性格、品格尚不成熟,可塑性很强,必须进行正确的引导。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特别是在人生转折的紧要关口,如果引导得好,哪怕是一堂课、一次谈话、一句批语,其作用都是很明显的。反之,则会把思想搞乱,更甚者会使人产生颓废情绪。所以,对于阅历较浅、思想比较单纯的学生,抢在各种错误思想、消极情绪尚未占领他们头脑之前,加强正面引导,防止出现误导,以打牢思想为基础,增强其对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文化的抵御能力,是至关紧要的。

(4)授之以渔。“授之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于终身受用无穷。”授渔比送鱼复杂得多,授渔比送鱼有用得多,授渔比送鱼所需的精力要大得多。授渔是向学生交出一把打开知识、科学、真理大门的金钥匙。作为教师,教给学生专门知识是重要的,但教给学生获取知识和正确认识事物的方法更加重要。要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就必须把这些基本的方法教授给他们,让他们不断增强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5)示之以范。教师的职业劳动是一种用人格力量培育人格。以灵魂影响来塑造灵魂的劳动。教育过程自始至终都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能动过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示之以范的是他的品格和品质。首先是“学品”。尊重知识,善于学习,如饥似渴,广见博闻,吸纳众长,不断丰富知识的行囊,充实智慧的宝藏,最后甚至不知老之将至。其次是“师品”。具有人梯精神,让学生从自己的肩膀上出发,向科学的高峰攀登;具有向导精神,不仅在学业上精心点传,而且在德行上细心导航。第三是“人品”。把“诚实做人、踏实做事”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严格要求自己,教师具备了良好的学品、师品、人品,也就树立了崇高的师表形象,进而成为学生敬仰、效仿的楷模。

总而言之,教师作为社会道德传统的继承者和传递者,不仅要把前人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和科学文化知识传递给学生,还要把前人确定的道德价值观传递给学生。作为教师只有把每一名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发自内心的去关心、爱护他们,才能使他们更健康更茁壮的成长。而教师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不仅仅要时刻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去要求自己,去衡量自己,更要使其内化为一种道德品质,使其成为自身人格的一部分。只有这样才能够发自内心地为学生做好每一件事情,发自内心地热爱学生,热爱自己的事业;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修订)。

[2]张行涛.新世纪教师素养.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刘晓明.评好课与师德行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道德论文教师职业道德论文

大学生网络道德论文应该怎么写?网络是我们现在生活中不能够少的一部分,看看下面的关于大学生网络道德论文吧!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而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活动的主力军,其网络意识和行为对整个网络社会的道德现状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大学生在利用网络获得大量信息和愉悦身心的同时也陷入了形形色色的网络陷阱之中,出现网络道德失范现象。

本文旨在阐述大学生网络失范现象,分析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而探索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正确引导。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网民占网民总数的近40%,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网络活动的主力军,大学生网络行为和意识将影响整个网络的发展。

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规范其运用网络的行为成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关键。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受到了学校、家庭、社会的重视,网络教育研究逐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然而,诸如网络语言不文明行为、网络欺骗盗窃行为、网络诽谤行为、传播计算机病毒与网络黑客、网络色情等行为的凸显,说明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陷阱常常做出错误判断,从而引发各种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出现。

一、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

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大学生网络诚信缺失。

网络交往中大学生可以完全隐去自己真实的身份,以一个或者多个的虚拟身份从事网上活动。

一旦自己不满意,可以随时终止自己某种身份而不必承担任何责任。

同时,网络还允许匿名发表个人意见而忽视了发表言论的道德化与合法化,虚拟的世界解除了现实社会对人的身份、角色的束缚,网民可以随心所欲的享受自己的“精神乐园”,并一次性缓解在现实生活中长期压抑的情绪,从而获得内心的发泄和平衡。

基于这样的原因,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不顾道德和诚信的约束,在网络交往上产生不负责任的懈怠思想。

至今,不少人尚未将网络上的非诚信行为视为不道德的行为。

由此引发的网络诚信危机,以及在网络活动中的精力消耗,势必会造成大学生与周围同学关系的淡薄与疏远。

同时,网络的不良诱导使得网络犯罪率上升。

网络不单单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使大学生难免其害。

网络的飞速发展催生了“网络犯罪”这个名词。

如网络游戏的内容多是带搏杀、武斗、色情等情节,使得一些痴迷于网络游戏的大学生深受其害,甚至纷纷效仿。

不良信息的诱惑,使得大学生难以分辨,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由于网络不良诱导而发生的大学生犯罪事件。

同时,由于大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弱,过度沉迷网络游戏,由于没有经济来源,无经济能力支付游戏费用,但又抵挡不住游戏的诱惑,从而产生违法犯罪的念头,为达目的铤而走险。

二、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

首先,大学生自身价值观不稳定,网络道德认识不高从而导致信念不坚定。

大学生的自制力相对较差,意志力薄弱,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各种干扰就会改变甚至扭曲其正确的价值观,在网络社会中道德防线很容易崩溃,心中的道德良知很容易泯灭。

其次,由于利益的驱动,网络法规的不完善,网络上充斥着追逐私利和享乐的个人主义的消极思想和不良信息。

网络的日益普及使得人类社会出现了新的生存空间——电子空间。

电子空间由于互联网所采用的特殊离散结构,没有中心,没有国界,不受任何组织机构的控制,更没有健全的法规制约,加上利益的驱动,电子空间就脱离了网络法规的限制和约束,各种软件开发商开发出虽利润空间大但包含暴力色情等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游戏、软件,从而腐蚀大学生身心,引发一系列不良社会问题。

再次,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缺乏有针对性、积极的教育引导机制。

网络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现行的网络道德教育却将道德从活生生的网络世界中抽离出来,变成了僵硬的教条,让大学生背诵、记忆,将网络道德变成了没有情感与意志的抽象物,使得大学生很难从中找到与自身发展的切合点,无法把道德内化成自身的理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造成绝大多数大学生明知网络文明公约,却在网络上进行各种不道德行为,获得自我满足。

除此之外,生硬的“灌输教育”和“全程讲授”的教育方法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和自我需要,学生没有机会对所接受的道德观念教育进行批评性思考,没有将各种观点进行比较,而是被动的接受,思想灌输并没有真正成为塑造大学生性格的手段,反而降低了学校教育引导的效率和成果。

目前,学校、社会、国家都还没有一套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积极有效的教育引导机制。

因此建立有针对性的积极的教育引导机制迫在眉睫。

三、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

第一、要客观认识网络,保持积极心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之所以能在快速发展的今天受到欢迎与应用,是因为它自身很多优点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适应了当今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越来越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视。

三方结合,对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明确大学生网络道德目标,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新生事物,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他们的著作从伦理学的角度审视信息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问题,介绍计算机网络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探讨适应我国网络人群特点和网络文明发展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为进一步具体研究我国网络道德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二、要强化思想道德课程教育力度,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道德自律精神。

大学教育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始终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大学要充分认识自身角色的重要性,依托《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课程,积极引导,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行为和思想意识教育,积极响应《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切实实施其中提出的“五要”、“五不要”方略,矫正大学生盲目使用网络的行为。

通过教育使大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端正上网的心态和目的,做到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资源。

第三、要创新网络道德教育手段,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针对性。

网络强大的交互性、开放性和及时性,使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也相应丰富、及时而全面。

因此,针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手段不能仅仅拘泥于书本理论教条,而是应开拓新颖的教育引导方法,开辟新的教育阵地,充分运用网络自身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正确引导,使教育内容从通俗化向科技化转变。

针对大学生不同类型的网络道德危机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重点教育和引导。

同时,道德的监督需要舆论的有力支持,网络的特点决定了网络道德缺乏舆论监督,因此舆论应该发挥其特点,加强对网络道德的及时监督。

总之,网络一方面使大学生面临着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只要我们积极面对,汲取网络文化的精华,清晰认识问题症结,就一定能充分发挥网络媒介的强大优势,推进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建立良好的网络伦理规范,将网络技术与道德伦理有机结合,让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充分的认识和发展自我,成为新时代真正的主人,为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许剑颖论网络环境中的信息理论问题及对策[j]情报杂志,2004(4)。

2、王秀荣建构网络伦理规范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j]中国成人教育,2006(4)。

3、王文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j]电化教育研究,2005(7)。

4、张彦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现状探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4)。

教师职业道德论文范文

摘要:“教师爱”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敬业精神和富有人道性的教育艺术。它不仅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而且包括教师用爱的情感和爱的言行来感化学生,陶冶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以及各种具有教育性的爱的方式。

关键词:教师;爱;情感;学生。

“教师爱”与“父母爱”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但又不同于“父母爱”。从爱的发生来讲,“父母爱”产生一种血缘的亲情关系,而“教师爱”则是基于一种人道关怀的首先境界而产生的;从爱的经常性表现来说,“父母爱”则表现为养护性较强,而教师爱则表现为教育性突出;从爱的广度来说,“父母爱”是家庭性的,而“教师爱”则是社会性的。从爱的量上说,“父母爱”只局限于仅有的子女,而教师的爱则是包括众多的学生。可见“教师爱”具有更高的社会道德性和社会影响的系统性、全面性。所以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既能够像父母那样对学生施之以爱,又不单纯停留于此。因此作为教师要以爱为执教导向。假如一个教师失去了爱的情感,那么他的教育教学就没有方向性,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做到以下“四点”。

一、“教师爱”要做到广泛性。

因为教师面对的是学生整体,他(她)的爱当然也是爱全体学生,而不是对学生个别的爱。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爱不只是关心学生学习好坏、成绩的高低,而是全面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做人的`素质,关心学生德、智、体等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各方面发展的和谐性。

对后进生如何产生爱的情感呢?首先,要善于理解学生。理解是产生关心和爱的感情的前提,不善于理解人则很难去关心人,很难对人产生爱的感情,所以我们教师对后进生也是如此。后进生之所以差,原因很多,教师要理解他们亲近他们,了解他们差的原因,然后对他们对症下药,差是会变好的。其次要以心换心,也叫“位置互换”,教师要善于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位置,体验学生的心理,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这也意味着教师对后进生要以心换心,想想自己过去当学生时,不也是常常犯过错误、做过错事吗?这样就会想到学生还是个孩子,对一个不成熟的孩子,学生出现的过失或错误,应用什么办法、什么态度去教育为好。再次,教师要经常想一想,我们面对的学生,有时不懂事,但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未来要靠他们去建设。祖国的未来,我们教师有责任更多地去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指导他们,去爱他们。

二、“教师爱”要做到有引导性。

因为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仅仅是教之以知识,而且要教之以做人。要达到这一目的,还要做到引导,要给学生以温暖、以鼓励,这样才能使“教师爱”对学生产生鼓励作用呢?一方面是教师在对学生的情感和行为中,要避免“恨铁不成钢”“宁给好心,不给好脸”式的强制和压服。这样过分的爱,不正常的爱,最容易出现对学生的全面否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或人格,不仅谈不上对学生的激励,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或消极情绪。正确的做法一般是不要伤害学生,要给予尊重,并体现出对学生发展的良好期待。这样学生才受到激励,从坏的方面转到好的方面上来。

三、“教师爱”要做到纯洁性,不要偏狭、庸俗。

因权势而爱、因门第而爱、因金钱而爱、因获取私利而爱,都是以相互利用为基础,这都是庸俗的爱。这种爱只能导致执教行为的不公正性和庸俗性,这不仅丧失了“教师爱”的高尚性,而且败坏社会风气,污染学生纯洁的心灵,凡是这样的教师都不能教好学生,因为他已经失去了“表率”二字。教师只有以纯洁的道德情感去爱学生,才能把真、善、美的道德深深根植于学生的心灵之中。所以“教师爱”要正直、公正、坦荡、无私;要以为祖国培养人才高度责任感去爱学生,对学生的情感和行为应该是真诚的,而不能有半点的虚伪。所以有人说:“教育是人心灵上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假如我们希望自己的学生成长为有义务感和责任心的,善良而坚定的,温和而严格的,热爱美的事物而恨丑恶行为的真正公民,我们应当真诚地对待自己的学生。”

四、“教师爱”要做到严肃性,也就是既爱又严。

假如一个教师对自己的学生只输入爱心,而对学生没有严格要求,让学生随心所欲,只想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也犯过错误,又想到严格要求学生,那么这位教师也不是合格的教师。一个教师对学生做到爱又严,爱、严结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在善于尊重关爱学生的基础上提出严格要求。

(2)教师要善于在严格要求的过程中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关爱,努力为学生走向成功提供帮助和指导,努力为学生成才提供条件。

(3)教师对学生既要做到得体,又要严之有理,严之有度,严之有方,严之有恒。也就是说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不能超过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要善于把教师提出的要求变成学生自我要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爱与严中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总之,“教师爱”与“父母爱”既有相同之处,又有区别的地方,一个学生要发展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必须得到这种爱的熏陶,特别是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这两种爱,缺一不可。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对待学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教育,不仅要有教师的良心去关爱学生,而且还要有父母般的情感去关爱学生,使自己的学生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成为将来祖国所需要的人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