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和盾的教案优秀

时间:2023-07-09 14:21:48 作者:曹czj 策划书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矛和盾的教案优秀篇一

本篇课文编排在五册以思想方法为专题的第七单元。学生学习本单元课文,要边读边思考,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读懂课文内容,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体会课文中的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继续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习惯。

这篇课文讲述了将古代兵器矛和盾的长处集合在一起而发明了坦克的经过。文章共6个自然段,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进行对打比赛的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他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英军把坦克投入战场,打败了敌军。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

对于学生来说,他们已有一定的主动探究,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且由于学生已经学了一个课时,需要认识的生字已经认识,需要学会写的生字也已经学写了,所以本课时的教学,我设想以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附之以老师及时、适时的调配课堂教学资源,启发学生的探究内容和方法,尽量完成本堂课的“目标”。

目标:

3、继续练习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

4、读懂课文内容,结合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5、初步受到科学的思想方法的教育;初步了解摆事实讲道理的说理方法。

重、难点:了解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势合二为一的过程;理解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思考。

过程:

一、学生自由读(或看)课文,找疑问和意见。

学生自由读(或看)课文,边读边思考,在文中找出自己的疑问(或不同的意见),并在文中相应的地方做上标记,写上疑问的内容(或不同意见)。

二、探究文本。

1、教师了解全班学生疑问的多少,并及时夸奖、鼓励。

2、学生以前后桌为一组,借用《新华字典》、《词语手册》等工具书及各个人经验进行合作探究,解决组上各人的疑问,探究不同意见的合理性和可能性。

3、老师集中各组还没解决的疑问及不同意见进行全班性的探究。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视学生的疑问及不同意见,结合本堂课目标,进行及时、适时的调配。

提出这么多的问题,是借以了解学生们理解的程度,同时借此理请全文脉络,让学生了解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势合二为一的过程;理解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思考。

估计学生会对文中唯一的一个冒号和破折号产生兴趣,会有学生认为文章最后一句应该用上问号。

如果有机会或有时间,还要进行下面的一些探究:把“紧张危急”缩成两个字,但意思不变;给“固然”和“自卫”找近义词;在“这样固然安全”和“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和乌龟”中间加上一个表示转折的词;文章最后一句话中“会”字的理解并用另一些词更换它。

三、小结。

在下课铃声响过后,马上对本堂课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并提出希望。

附设想的板书:

矛  (进攻)

(合二为一)  坦克 (威力无比)

盾  (自卫)

后   记

本堂课的教学基本上按照事先的预计进行,基本完成“目标”所设定的“2除外”内容。课上的生成也有事先估计的内容,更有出乎预料的。如陶于豪的问题“这个发明的东西为什么叫‘坦克’?”一个女生的问题“说坦克是‘庞然大物’,到底有多大呀?”由于在学生还处于“自读文本,发现疑问”这个环节时,我在巡视过程中已经发现了前者的疑问,所以我有意让这个学生在这堂课的重点内容完成后提出。这样能使这个生成不至于影响到本堂课的重点内容的落实,也使自己处理这个问题有充足的考虑时间。对于后一个生成,由于我事先已预计到学生对当时的坦克的相关知识有了解的需求,我也想到在网上搜集一张旁边站有人的并配有文字解说的坦克照片,以使学生对这“庞然大物”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所以,我早准备了“世界上第一辆坦克”和“最早参战的坦克”这两项配图的内容。这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也能应付课上的生成,更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这说明课前的预计与准备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是开课,所以免不了没有平时那样的自在,以至于在上课开始不久了解到学生发现问题的数量时忘了夸学生;在一些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显得匆忙,没有让学生充分的表达意见,老师急着帮助学生说出了答案。这是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强锻炼。

对于原先的一些估计,如:估计学生会对文中唯一的一个冒号和破折号产生兴趣,会有学生认为文章最后一句应该用上问号。学生根本没有提及。根据以往的经验判断,这是学生进行探究行学习的时间不长的缘故,因为,我的学生进行这样的方式学习还不到十个课时。

在接下的一堂课(第三课时)上,我和学生一起完成本文还没完成的学习内容和练习。在这一过程中,我发现在完成“在‘这样固然安全’和‘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和乌龟’中间加上一个表示转折的词”这个练习,整个场面完全出乎我的预料,因为没有一个学生能加得合适。根据经验,我想,这是学生们的探究习惯及知识水平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

在接下的练习(做《语文作业本》第25课内容)中,我发现学生的词语填空不熟悉。我想,这是我没有让学生充分地阅读文本的缘故。学生们对“坦克的发明,让人们明白了什么”也不是理解得透彻。

以上这些都说明,我上的这一堂课是不成功的。这有待于我今后不断的学习和实践。

矛和盾的教案优秀篇二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本堂课我在成语故事《自相矛盾》入手,引出了矛和盾这两种兵器(图片展示),同时进行了读写。在初读后把课文归纳成一句话,以“矛盾,坦克之间的关系”为题进入课文,引导学生学习第五段,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大显神威”读出坦克的威力。接着紧紧围绕“发明家怎么把矛和盾集合在一起的?”学习1—4自然段。通过找问题,解决问题,体会发明家的思考过程,了解坦克的发明过程。

反思一:阅读为本,文本中感悟语言,惊叹创新的神奇威力。

记得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一堂好的语文课是读出来的”可见阅读的重要性。语文课要多读,“以读为主,合理想象,适当扩展”。在指导第5段朗读时,让学生说说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坦克的威力。同时让学生想象,“哇哇直叫” “乱成一团”会是怎样的景象?这样学生自然而然会把有关词语读重音,这不是又回归到文本中去了吗?并且在朗读时感受到了发明家发明出的坦克的威力, 惊叹创新的神奇威力。

反思二: 落实单元目标,层层深入的思考中探究发明的过程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在课堂教学中,要多给学生展示的舞台,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用他们的体验和感悟来代替教师乏味的说教。这样学生才能在这舞台上跳出优美的舞蹈。了解发明过程,领悟思维方法是本课的重点。在阅读中,读懂发明家遇到了什么问题,怎么想,在层层深入思考中发明坦克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结合语言学习,提高品悟积累的能力。在教学中运用换词、动作表演,图片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词语,促进对文本的理解。

反思三:联系生活实际,在比较中感悟文本。

在引入课题时,学生对于“集合”理解仅仅是简单的数量上的统一。通过对文本的朗读感悟,了解了发明过程之后。学生对于“集合”有了全新的认识,那是优点的集合、长处的合二为一。课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集合的例子,通过课堂的学习和生活中的探究让学生将文本和生活结合提炼出课文蕴含的人生哲理。

第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把生字词语读准确,认识生字时可采用形近字对比:如“矛”和“予”。

第二课时指导学习第一部分时,抓住发明家难以抵挡朋友的进攻这个句子,首先理解“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把握文中的“如雨点般”说明朋友的进攻既凶猛次数又多,体会发明家当时那种急切无奈的心情,进一步理解发明家思维的灵敏。

其次,可以先让同学了解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是怎么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的,进一步强调的是矛盾的优点结合。借课文“1916年9月15日,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说明了发明家的发明确实威力巨大,也说明了优点的结合是“1+1〉2”的,最后用自己的话把说一说这个发明过程。

最后一自然段是课文的难点,使学生了解本文所要阐明的道理,就是要善于发现事物的优点,根据需要,把优点很好的集中起来,为我所用。

学习本课时,我从题目入手,先让学生知道“矛”“盾”两个字分别是古代的兵器,然后让学生或画或表演说出这两种兵器的优缺点,引导学生思考这两种如果集合在一起会是什么样子呢?进入课文学习。学生基本在读了课文后就可以理解大概内容,所以我请学生说说自已读懂了什么,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发明家是在恩怨把矛和盾结合的句子,接着再引导学生用个性化的语言来说,我相机指导学生品味了“雨点般向他刺来;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固然安全”等词语来理解。最后再抓住 “进攻、自卫、合二为一、大显神威”这四个词语统领全文,突破重点。

另外为了学生理顺文章的顺序,我反复地研读了课题——矛和盾的集合,矛和盾的集合就是集合了矛和盾的优点,它们的优点是什么?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这个想法怎样产生的呢?因此,我就让学生在同伴中互相说一说。这样学生就明白了发明家在比赛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认真思考,发现了各自的优点,然后再不断思考,想到了发明一种新的东西,使它集合两者的优点,发挥更大的作用,于是发明了坦克。当我再读文本时,发现文本的第五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是: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句话其实就是对课题的很好的诠释,也蕴含了文本要揭示的道理。于是想到从这句话入手前后勾连。那么,如何引入这句话呢?这时就想到了这四个词语,在词语教学中引出这四个词,“同学们,文中有一个句子,把这四个好词语都用上了,请大家找一找,认真地读一读”。这样的衔接自然贴切。学生也很快找到答案。在复习时,还让学生默写了这句话,以突出这个重点句子。

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已读了这个故事的感受,再集体读最后一段,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讲一个道理。让学生知道以后写一个道理时就可以用事例来说明的写作方法。最后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出一些“矛和盾的集合”的例子,由于学生一时想不到,我只好先提示了双层汽车、带橡皮铅笔等,学生经提示马上也说了一些。如带灯泡的钢笔,带音乐声的拖把等等。这样学生通过学文后可以在生活中去寻找类似的现象,也可以说是学以致用。

在《矛和盾的集合》的教学中,我以“扎扎实实识字学词、让每个孩子读通课文”这种信念统帅了我的课堂。从孩子的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到集中出现“带有生字的语句”生字认读要求准确;从检查两个重点语句的朗读出现问题,到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读通难点;从把长文读成自己的短文整体感知,到重点生字“矛和盾”的字形分析,每一个环节,无不是围绕“读通课文识字学词”而展开的。而且整堂课,我没有机械的让孩子们反反复复的读呀抄呀,而是抓住了生字新词的特点,充分的估计了学生的难点,所以课堂就呈现出——孩子能读好的,我让他们读出自信,孩子应该出现的问题也都一一暴露,就生成了我“顺学而导”的契机与资源。

阅读教学可以没有终点,或说着阅读教学的终点可以是因人而异因课而异,但是阅读教学的起点必须是统一的,一致的,不可含糊的。这就是识字学词,读通文本,这既是阅读教学的规律,也是语文教学的基点所在。

一次比一次有进步——《矛和盾的集合》教学反思

在奉化市小学语文主题研修展示活动上,我上了一节《矛和盾的集合》。与其说是我的设计,我的课,不如说是整个奉化小语届中段智慧的结晶。说这话没有谦虚的成分。为什么呢?这与这次活动的研讨主题,组织形式、参与形式紧紧相关。我的教案是二十几分教案中普通的一份,但在吸收了其它教案的精华,又在试教后得到了许多老师宝贵的指导意见后,我的教案又是不普通的一份。至于课的展示效果如何,有待各位专家、老师指正。我就本次活动的主题,结合观察表的评价角度,谈谈本课词语教学如何在设计中一步步走向优化的。

关于这一课的词语教学,我集中制定的目标是:运用“象形、会意识字”等方法,学习“持、坦”等6个认读字,会写“矛、盾、集”3个字;能正确读写“集合、招架、固然、坦克”等词语,并通过“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在语境中理解“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固然”等词语的意思。

在最初的设计中,我在引入时用小篆板书课题,通过字理分析和自己书写带动学生认写“矛、盾、集”;在词语检测中出示目标中的大部分词语让学生认读,并要求运用到课文主要内容概括中去。这样的设计,意图让学生从字的来历中对文字学习有一种新鲜感,文化感,以增强学习兴趣。同时,运用所学的词语填空说主要内容的练习旨在给学生再认、再读的机会。但在实践中发现,引入太冗长,耗时又低效,而运用所读词语来说清主要内容时,学生所说的千篇一律,缺少了创新性,自主性。

面对这样的问题,尽管这些步骤中承载的教学点、教学任务比较重要,但还是要精简、要优化。在修改后,引入部分为通过媒体展示小篆课题,再进行字理分析。词语检测部分删去了没有一定组合规律,学生比较容易掌握的词语,如“进攻”、“自卫”、“合二为一”等,将词语归类。这样一精简,学习效率提高了许多,但学生对有些词语的理解还是停留在表层,甚至是误解。

如何让设计在精简的同时又能有效达成目标呢?那就是方法的归纳和迁移。在今天展示的课堂上,我把对小篆字体的认识放在课前谈话中,这样既拥有一次与学生沟通的机会,又能让学生感知“象形字”和“会意字”,为迁移认识“矛”和“盾”做好准备。在词语检测环节中,通过做动作、选择字义等形式,让学生归纳认知了一些字词学习的方法,使词语检测发挥更大的作用。

在这些调整过程中,也有自始至终没多大调整的词语教学环节,如在语境再现中理解、运用“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固然”等词语。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过于注重了词语教学,教学框架上显得不够大气,学生只能跟在老师后面亦步亦趋,思维冲击力度不够。

这样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的过程也正如发明家发明坦克一样,一步步走向集合,走向优化。然而,任何一次教学实践没有最优化,只有更优化。因此,只能每一次都努力地使自己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矛和盾的教案优秀篇三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创造史。本堂课旨在通过文本的学习,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中尽情思维,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中得到启发,学生能自觉产生一些奇思妙想,甚至奇思怪想,让学生的思维和心灵一起飞翔。

《矛和盾的集合》是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五课的课文。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1、认识矛、盾等生字。会写矛、盾。理解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等词语意思。

2、了解发明家怎样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思考过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说教学重点:了解发明家怎样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过程。

说教学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说教法: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课教学中采用了读中感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想象理解法等。

说学法: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上我努力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有积极探索自主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同时也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课文插图:你认识图上的这两种兵器吗?生说,师板书:矛盾

教学生字矛、盾。

2、说说它们的作用。

生说后师小结板书:矛盾

进攻自卫

3、出示坦克图:板书:坦克学习生字坦

通过预习,你知道坦克是根据什么发明的?你是从课文中的哪句话知道的?

生说后出示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学生读句子,质疑,而后罗列出本节课的重点问题2个,为围绕这2个问题进行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的作用。

4、揭题:完整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三、研读课文。

(一)研读合二为一

1、请大家用心读读课文1~4节。要边读边思考,读完后,尝试填表,说一说发明家是怎样一步一步思考的。

盾太小xx、xx、xx、xx发明坦克

2、交流感悟,指导朗读。

3、小结:这个过程,就是坦克发明的过程,也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考过程。集合是一种想问题的方法,是发明的一种方法,带着这样的理解,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坦克是怎样发明的过程。

(二)研读大显神威

2、读第五自然段,用划出描写坦克大显神威的句子。

3、指导朗读。

4、师就坦克的发明作补充解说。

四、畅谈感受,理解道理。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并用别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的意思。

五、书写指导。

矛、盾。

矛和盾的教案优秀篇四

1.会认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表中16个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善于实践的品质,懂得“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课文。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在这堂课中,我想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也就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要让学生明白看待问题要多角度、多方面,这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也就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明白看待问题要多角度、多方面。

教学难点:懂得“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含义。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6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正确理解词语表中词语的意思。

2、读通、读顺课文,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教学过程:

一、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坦克图,问:你们认识这些吗?认读:“坦”。知道坦克的用途吗?有谁知道坦克是根据什么发明的?(板书课题:矛和盾的集合认读生字“集矛盾”,理解集合的意思,了解矛和盾的特点)

2、矛和盾是古代的兵器,怎么会成为威力无比的现代武器坦克呢?(板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认识它们。

2、认读生字、词语

3、指名分节读课文,及时正音

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5、质疑:学到这儿,你们最想研究什么?

预设:1、坦克是怎样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

2、坦克是怎样在战场上大显神威的?

1、自由默读第2——4自然段,划出发明家的发明过程。并完成练习。

2、组内交流

3、小组派代表交流、集体完成练习

4、指名说说发明坦克的步骤。

相机教学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同学们,盾太小是发明家发明坦克的原因,课文中写盾难以招架的句子写得非常好,找出来读读。自由读。矛的强进攻使盾都招架不住了,谁能既读出矛的厉害又读出盾的困境。指名读、评读。

5、师:发明家的每一个想法都有他的思考过程,课文中有的思考过程写出来了,有的没写,看谁也能当个发明家,把课文的思考过程补充完整。学生再次默读课文。

6、个体交流体会发明家思考方法非常科学,能根据自己的需要,索取别人的优点,把优点很好的集中起来,为自己所用。

7、指名复述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考过程。

聪明的发明家就这样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既有了保护自己的铁屋子,又有了矛的进攻——枪口或炮口。所以让它在战场上大显神威。我们下节课再一起来感受坦克的威力。

四、指导书写

接下来,我们来写几个生字。

1、出示:矛盾集攻坦炮

2、在这几个生字里,你认为哪个字书写有困难?

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书写,尤其要注意“盾”的笔画。

3、学生书写,评议指导。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认为用得好的词语。

2、懂得“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含义。

3、明白看待问题要多角度、多方面,并学会写8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2、我们还研究了坦克是怎样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谁能说说发明坦克的思考过程。

二、研读第五自然段

1、自由默读,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坦克在战场上大显了神威?

(首次、头一回、庞然大物、哇哇直叫、乱成一团、退了十公里)

3、口语交际;师:坦克、坦克,你为什么这么厉害啊?学生:因为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相机引导到这一组课文的主题)

三、学习单元主题:

1、出示单元主题

2、学生默读,谁来说说这一组主题告诉我们什么?(板书:看问题想问题)

四、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师:是呀,对待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

1、出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齐读

2、再读

3、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有许多东西都是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而形成的,你能举例子来说说吗?(如双层公共汽车、火车,带橡皮头的铅笔等等。)不止物体是这样,其实做人和学习方面也是这样,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愿我们大家都能成为生活中的胜利者。另外,,生活中还有哪些不方便的地方,我们也可以去思考,去发现我们还可以提出改进的办法。我们课后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去完成一个练习。

五、指导书写积累

1、出示本节课要写的生字

持般架龟战神兵退

2、说说怎样写好它们。

3、学生练写

4、这篇课文里还有好多词语可以积累,大家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词语给记下来。

六、实践题:

1、读了课文,我积累了好多的词语:

2、我们小组在生活中发现了,它的长处是,不足之处是,还发现了(),它的长处是(),不足之处是( )。我们把它们的长处集于一身,发明了()。它的长处是()。

拓展:把课文中的好词好句记录下来,并用书法纸写成漂亮的书法作品。

矛和盾的教案优秀篇五

《矛和盾的集合》这篇课文是 三年级上第七单元的开篇文章。这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不一样。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从以上单元目标和课文的具体特点看,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的思维过程即把矛的自卫和盾的进攻合二为一的过程就成了本课教学的重点。

分析周艳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我认为本课教学的最大亮点是紧扣语文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学会求知、学会思考、学会表达。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分三个方面组织教学。

第一方面:重视学生的初读感知,通过不同形式和不同的侧重点,从生字的读音、字形、以及词语之间,词语在句子中的内在联系,了解生字词的意义。这一步教师做得十分有耐心,“矛和盾”的字形从会意的角度出发,提醒学生写字的注意点,“坦克和履带”的关系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认识履带的作用,从而为下文的教学打下伏笔。至于“左抵右挡和难以招架”这一组词教师又以现成的铅笔和书本作道具,创设课文情境,体验比赛的紧张激烈,从而形象地理解词的含义。我想这样的教学,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本课的字词,更重要的是学到了学习字词的方法策略。

第二方面:重视研读感悟,重视对语文文字的表达方式的探究,做到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共振。这节课,教师重点抓住发明家的发明坦克的心理历程,让学生潜心会文,找出写发明家想法的几个句子,抓住关键词,读读议议。对这几个句子的教学,教师也各有侧重点。第一处:着重引导“你从哪儿看出这只是发明家的一个想法,非真实存在。”由此了解“如果````就```”这对关联词的用法。第二处:在想到自卫的基础上,发明家又想到了“自卫是为了更好的进攻”,两种想法是如何巧妙连接,了解“可是````”这个转则词在文中的特殊作用。第三处:抓住“对了,当然”等词,通过朗读,体验发明家思考问题的执着和灵感突现所产生的快乐感。

第三方面:巧用文中空白,探究发明家的下一步的思考过程,同时迁移运用课文的表达方式。发明家是如何想到给带“枪口和炮口”的“铁屋子”装上轮子、按上履带的,课文没有具体展开,这便为学生的探究和实践提供了平台。教师及时地抓住了这一机会,激励学生也来做一回发明家,模仿课文中“如果````就`` ”“可是````”等的表达方式,阐述发明的思考过程。在这一过程的教学中,教师引导从读到说到自由写,体现由扶到放的教学原则。但是我觉得这一步可以做得更好些:1、板书中的两个问号到底是什么,可先让学生先想一想。2、教师激励性的语言可以再提升一点,情趣可以调动得更好些。3、教师可能更多的关注了学生是否解决了问号,是否套用了句式,对说话时出现语病,就来不及注意了。4、如果句式中加上“于是”可能会更通畅些。

作为“我是学生的角度”给周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1、文中的发明家是谁?我想知道。2、当周老师提问:发明家的第一个想法是站在什么角度来思考的?对我来说,有些听不懂。

矛和盾的教案优秀篇六

1、认识并会写“矛、盾、集”等生字。能正确读“集合、招架”等词语。

2、学习默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发明家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品质。

难点:让学生懂得“谁善于把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含义。

多媒体课件。

幻灯出示: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这句话是老师送给大家的礼物!谁愿意收下它?读读看。要想真的理解这句话的含义,读懂老师的心,咱们还要把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好好读一读。伸出手,和老师一起来书写课题。(指导书写矛和盾。)

1、请同学们打开书,放声读课文,让老师听到你的读书的声音好吗?如果遇到生字、生词怎么办?(指名回答识读生字词的方法。)大家开始吧。

2、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专心!谁来读一读屏幕上的生字词?

幻灯出示

集 合 难以招架 固然 乌龟 自卫 合二为一 大显神威

长 处 胜利者

3、谁来读?(师可以根据学生识读情况鼓励、正音,如:声音响亮,口齿清晰;听听别人怎么读?再试试看!等。)

1、接下来,咱们换一种读书方法,默读课文。如果大家能够潜心地默读,一定会有许多的收获!(生默读课文,师巡视参与其中。)

发明家又认真研究了一番:对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根据学生回答,可以激励:很会读书!善于在别人总结的基础上概括!这就是合二为一。等等。)

幻灯出示:

2、读读看。为什么这样读?你有什么发现?(第一个“!”表示对盾的不满、埋怨。第二个“!”欣喜、高兴。)

3、请大家带着感情齐声朗读。

1、课文学习到此时,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老师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礼物:

幻灯出示: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2、谁能理解老师的用心,谁就能用一个成语概括一下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谁就会收下这份不一般的礼物!(师板书:合二为一、取长补短。)

3、能否用上“取长补短”造句?试试看!

板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

合二为一 取长补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