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感高中(通用17篇)

时间:2023-11-07 13:45:12 作者:琉璃 讲话稿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能够更好地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这里收集了一些经典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够提高大家的写作水平。

苏东坡传读后感高中生

他没有李白一身白衣任意飘于雨雾间的仙气,也没有杜甫忧国忧民古朴笔墨中寄托的深厚情思,但他“大江东去”,“自比闲人”的豁达豪迈流芳百世,永垂不朽。

林语堂先生说:“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不错,一提到苏东坡,必会让人感叹这文人活得精彩,他拥有文坛上首屈一指的地位,政坛上的巧舌如簧,高瞻远瞩,着实是难得的才干,家庭中有一个有思想的父亲,有肯为自己操劳的妻子。当然,人生中难免会有波折,但贬谪途中的他,一直把着乐观上进的心态,让他的人生又得到了升华。

他的诗词不朽。“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圆时的仰望,醉意中的苦闷,最后都化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亲切祝愿,如茶香般的淡雅,如绸缎般的朦胧,让这首诗的芳华缓缓流入人们的心田。笔锋下的百变,不得不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又是一千古不朽的佳作。赤壁战场上的烽火狼烟,惊涛乱石;公瑾谈笑风生中的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在他的笔下淋漓尽致。苏东坡,他有闺秀之细腻,浪子之气概,诗词的两极变化,让他成为世人口中的神话,不朽的经典。

他的精神不朽,饱经忧患拂逆,人性却更趋温厚,并没有丝毫尖酸刻薄。在贬谪途中,难免会有苦闷与不满,但经心灵的洗净后,都转变为阳光的正能量。自比院中闲人,心中可是何等的随遇而安,他视一切痛苦为过往云烟,看淡世间凡俗,留给自己的只有心中的一方净土和一抹斜阳。他一生清贫,为人坦荡,处处为百姓着想,他对权利视而不见,只求自己舒服安逸,百姓安乐太平。他不像陶潜一样把入仕途看作一生的抱负,他也比辛弃疾拿得起放得下,他始终富有青春活力,始终拥有浩然之气。

“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爱的人”世人都知道苏东坡,但并非真正了解他,我也一样,一本书不能真正诠释一个伟人,也许一个伟人还犯过错,还有很多的事情没有被记载,但他有公认的不朽之作,不朽之人格,这是值得尊敬的。

我们怀念苏东坡,怀念曾经拥有他的一段历史,更怀念他与世无争的怡然自得,更怀念他将涓涓苦水和人生的压抑融于笔尖下一股清流的不羁,我们将把这份怀念传承下去,将他们成为不朽的佳话。

高中生苏东坡传读后感字

这次看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颇有感触。为东坡潇洒之诗词所倾倒,为东坡人生之坎坷而叹息,为东坡不羁之情怀而钦佩,为东坡之真性情而感动。林语堂先生形容东坡为:“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以为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的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所有这些都可以和东坡一生的轨迹吻合。在这所有中,我觉得真性情的乐天派最能形容东坡。他是那种心中有感触不得不吐之为快的人,因此后代有了无数的好诗词,也因此他自己一生都被小人诽谤,但也不知“悔改”情动嘴开,自己也说“我真是不可救药”;他是那种游离在入世和出世之间的人,从年轻时的积极入世为官,到几经升迁贬职最后只想卸甲归田,他执行着佛教的思想在他所任职的一方为百姓造福也为自己修炼;他是那个一生都不缺乏声誉的人,既以此享过好处同时也牵累过不少人,然而却能毫无架子躺在菜田里同农人谈天说地纵使农人并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他是那个纵情于山水、美酒之人,纵情山水的同时也装点山水,这便有了苏堤,品酒之时也尝试酿酒,虽然只是在酿酒过程中把自己灌醉而已;他是那个可以忍受人生巨大起伏的人,坎坷的道路上我没有看到泪水,看到的是坦然、淡然和心平气和的喜悦,每到一处地方,他都与自然融合与当地的百姓融合;他是那个翛然落拓的浪漫主义者,在深夜扁舟,在承天寺夜游,在月下饮酒赋诗;他是那个深得几代皇后喜爱的诗人,让我对这几位女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是一个胸怀宽广如海的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予生”。

这些所有的零零碎碎的感触,其实都能是一个真性情的表现吧--只有最纯真、最率性、最真实的人才能如此的可爱、如此的潇洒、如此的热爱生活、如此的另人感动。从东坡的身上,我可以感受到一种爱、喜悦、快乐、平和的力量,从他的诗中,从他的经历中散发出来。我彷佛可以看到他举着酒杯漫步在月下、拿着锄头快乐的耕耘并自比陶潜。在人的一生中,总要有几个精神偶像的,苏东坡就应该是其中一个。在面对人生的坎坷的时候,我们自己的态度很重要,是笑对苦难呢?还是一蹶不振?有的时候是我们自己圈住了自己的心,慢慢得使自己不能放开,不能释怀,不能真真实实的去感受生活。不要怕苦难,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生活赋予我们的是什么,才能真正用心去珍惜!从今天起:“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予生”。

苏东坡传高中读后感

从前我只知道苏轼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大文豪,但读了《苏东坡传》后,我明白了一个人的成就不是看他名气有多大,才华有多出众,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苏轼的魅力主要来自于他旷古烁今的文思才学和一身浩然正气。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苏轼生于眉州眉山一个书香世家,从小受母亲熏陶解读经典,被父亲教导淳朴的写作风格,这些启蒙教育对苏轼的成长、人品、文学成就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那个文坛诗风奢靡绮丽的时代,苏轼清新淳朴轻灵的作品如一阵清风,驱散了诗坛的颓靡之气。人们喜欢苏诗,因为他的诗没有浮于表面的华丽,但是食之有味,韵味十足。苏诗中常常蕴含生活哲理,或诙谐风趣,或隽永深远,或旷达乐观。“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飞鸿是心灵的象征,真正的苏东坡也只是一个心灵,梦游于星斗间,也许是因为他的思绪旷达到宇宙万物,其胸怀宽广非常人所及,所以即使是皇帝一日不读苏诗,也会茶饭不思。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一个人的作品往往反映了他的心性品格。读苏诗可以感觉到苏诗是个悲天悯人的道德家,他有一颗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为人坦白直爽,他的内心干净单纯得像白雪,他信仰君子之交淡如水,所以总是看不出别人的短处来。他倔强而不拘于俗套,不参与政治上的勾心斗角,却为政治所累,于是苏轼将儒道释综合人生观,做个谦退先生,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全消失了,代之光辉温暖的诙谐,透彻而深邃。

一蓑烟雨任平生。

因为心性高傲,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苏轼曾多次被贬谪,然而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苏子犹能不畏坎坷,我行我素,表现出超然物外的胸襟。苏轼是幸福的,他交友无数,兄弟情深,又有贤惠的妻子相助,所以即使面对艰险挫折,他仍能不以为意,热爱生活。东坡肉、东坡壶的流传无不使后人赶到苏子的可爱。

读《苏东坡传》,不仅为那份恬静达观所神往,是与那个“像一阵清风过了一生”的伟大灵魂的一次心灵撞击。

苏东坡传高中生读后感

每每提及苏东坡,脑海中所浮现的是一个极富有才气,风流雅趣的公子形象,但对其事迹实在是知之甚少,能想起的似乎只有他贬官黄州期间,与好友张怀民月夜漫步之事。读其诗词,便觉得清新脱俗,气势磅礴,其中不失豪情壮志,也能隐隐约约感受到一丝儿女情长。不禁令人浮想联翩,他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呢?其实我一直想做一个“有关中国古代文人的集体人格构成”的探究,但奈何心有余却力不足,为了节省时间,只得找一个最有代表性的文人。有幸读到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便觉得在其身上做探究,对于我这样一个中学生来说,可能再合适不过,但由于文人这个群体实在太广泛,这样“以偏概全”难免有失准确,这也是我最遗憾的。

读人物传记,难免会在一个瞬间对书中所写之人产生一种特殊情感,但这瞬间其实是积累已久的,只需一个特定的爆发点,然后将情感释放出来。这种爆发点或许是被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所震撼,亦或是直接被其精神所感染,深深折服。前提当然是读者被带入作者的逻辑思维中,则此时对历史的考究与笔风的转换,是极其能考验一位作家的功底的。而出乎意料的是,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则采用了一种平静的描写手法,没有太多情绪的代入,从而使全书看上去是以一种客观角度进行叙述的,但朴实无华的字句间却暗含了作者对苏东坡的敬佩之情,因无情绪的代入,却有情感的潜伏,使其阅读起来并不是索然无味,更不觉得是一个激进分子的极端言论。其实可以用“耐读”来形容,不失趣味且令人信服。

既然本文是在探讨苏东坡的人格,我们不妨从为人与临终之教两方面入手。

先讲为人,我对苏东坡最深刻的印象是在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一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犹如一声雷鸣,震撼了我。试问普天之下,谁能有这般气魄?皇族之间的争权夺利,国家之间的连年战争,家破人亡的贫苦农民,繁华都市的夜夜笙歌……乱世之中,世人皆被仇恨和欲望蒙蔽了双眼,无尽的讨伐与杀戮,换来一朵朵璀璨生命的凋零,一个个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破碎。然而这一切,再可悲可叹,都已经成为历史。能一笑谈之,则是一种释然,更是苏东坡广阔胸襟的体现,但更多的却是一种无奈,一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面前的自卑与无力感。人类总是重复同样的悲剧,苏东坡所处的世界,又何尝不是一个乱世呢?上述所说的一切,又何不嘲讽般的一次又一次再现呢?不同的只是少了几个贤儒之臣,多了几个小人罢了。

在此,我们可以看出苏东坡的雄才大略,是常人无法比拟的,同时他也是一位忠臣,一位不同于其他文人的文人,一位秉性难改的乐天派……种种身份在他身上累加起来,使其较于其他文人有更大的综合性,也就有了更多的人格魅力。这也是为何他的故事常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原因了。正如林语堂先生本人所言:“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爱的人。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因为我喜爱他。”正是苏东坡的人格魅力,才使越来越多的人喜爱他,从而了解他。

苏东坡的忠,体现在他的仗义执言中,他比许多打着爱国主义旗帜的小人对宋朝要爱的深沉。他甚至敢与王安石对抗。“他和王安石是狭路相逢了,他俩的冲突决定了苏东坡一生的宦海生涯,也决定了宋朝帝国的命运。”苏东坡由内而外散发着一种浩然正气,这股正气的来源是他对国家命运和百姓安危的担忧,也使他有了去对抗强权的勇气,由此,他常遭到朝廷党派之争的迫害,甚至险些丧命。

除写苏东坡以外,本书最多的笔墨则用在了王安石身上,但我发现林语堂先生的评价难免有些偏颇,只给了王安石极少的肯定,而其大部分评论的依据则是来自于苏洵的一篇文章《辨奸论》。苏洵在文章中认为王安石是奸臣。苏洵说:“王安石为国家之大害。”

林语堂先生依据的《辨奸论》一文,在苏洵活着的时候,未见流传,却在苏洵去世66年后才在世上流传。由此推断,《辨奸论》一文定是伪作无异!以后人之伪作做论据而批评王安石,林语堂先生失之严谨!

再说临终之教苏东坡的生命永久定格在了1101年7月28日。

这天,他的全家都在聚集一起,为这位奄奄一息的老人送最后一程。

他迅速衰弱下去,呼吸已觉气短。

“现在,要想来生!”方丈在他耳边细细说道。

“勉强想就错了”挣扎着说出这一句,叹息一声,便再也没醒来。

这位大才子,终于耗尽了毕生的浩然之气,离开了这个世界。

“岭南万里不能死,而归宿田野,遂有不起之忧,岂非命也夫!然生死亦细故尔,无只道者。”

苏东坡对生死的淡然,他的从容不迫,源于内心深处对归顺自然的渴望,这种渴望,是一个佛教徒兼哲学家独有的,单凭这一点,我想苏东坡就值得大部分人敬佩,也值得我们去揣摩他的一生。

去读他的诗词吧!我们便可以进入他的内心世界畅游,汲取更多的精神食粮。

对于苏东坡人格的探究,到此告一段落,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他的人格精神所体现的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千年来始终闪耀在中国历史的星空,辉煌在文人的天地,是值得我们久久借鉴的,反思自身,同时也劝诫他人。

让我们共同缅怀苏东坡,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

《苏东坡传》不妨读一读,想一想,叹一叹。

苏东坡传读后感高中范文

作为人类思想精华的名着书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学习和参考的典范,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必修课。读后感与其看做是种作业还不如看做是一次对于原着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本栏目为大家提供了大量的名着读后感资料,希望大家在这里能找到相同的火花,多交流。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众多作品中其中一篇,我自认为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而他的所有的作品都是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的,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其中的精华。就如同一壶好茶,需要我们坐下来好好的去品尝,才能读出其人生的哲理,如同一瓶好酒,甘甜纯美,让人留连忘返。一直都知道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就像他所写的诗一样的豪迈、大气凛然。当然我也是非常的喜欢他。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无可比拟的才华。一说起苏东坡,就不能不提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才。他的诗,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透过东坡,我触碰到中国文人飘忽的衣袂,聆听到中国文化舒缓的脉动。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乐观豁达的性格。“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东坡身上再恰当不过了。“乌台诗案”让人不禁感叹: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苏东坡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来与之为友的同道们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的几度外放他乡的下常好在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与此同时也越发充沛。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的词句和凄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而在他晚年身处的岭南蛮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正是苏东坡明朗豁达心境的写照。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的浩然之气。当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对,苏东坡利用他最擅长的武器——笔,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示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都显然可见。随后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东坡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诚如林语堂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诗词一样永留千古!

高中生苏东坡传读后感字

《苏东坡传》是著名学者林语堂先生的所作,该书以文献资料为基础讲诉了东坡颠沛流离又充满潇洒传奇的一生。

提起东坡,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大多带着亲切会心一笑,随口都能吟上一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或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东坡的作品之中无不流露出他至真至诚的本性,诙谐而有趣,文字间莫不真笃而诚恳,完全发乎内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苏东坡传》读后感字高中作文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北宋词人苏东坡——旷达超脱。但我认为这是一个高傲的苏东坡,因为世上仅此一个苏东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闪耀在中国的星空。

青春盛开,美好凝眸;青春为畔,永恒的河。东坡的第一位妻子王弗容纳他的年少轻狂,指导他该如何为人处世,伴他走过青春年少。在她十周年忌日时,苏东坡为你她作诗一首——“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从子儋的十八岁到二十九岁,二人在侧,佳人共度青春。苏轼对于这个追随自己十一年的人,怀有不舍的深情与刻骨的感激。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一代少年,壮志凌云,抱负不凡。所谓拳拳赤子心,殷殷爱国情,都在这个少年身上体现了——“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

他是他灵魂上的双胞胎,是莫逆之交。与“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曹氏兄弟截然不同的是,他与胞弟子由的手足之情,令人心生羡慕。他们政见同一,子由教子儋沉稳,子儋教子由学识。记得东坡因乌台诗案入狱,子由天天给兄长送饭。中秋月夜醉后,子儋怀想的还是子由。本说兄弟只是血缘上的亲近相似,但他们由貌至气质无一不随时产生共鸣。只是可惜的是,东坡死前都未能在见子由一面。但所幸这首词流芳百世——《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自然,他也有一具有趣的皮囊。贬谪他乡,穷乡僻壤,不比京都的繁华,一切都如烟云般消逝了。但东坡居士的日子从来没有寂寞过。清水煮猪肉,研制墨水,酿造酒饮,吃羊脊,种田,料理园子,这是他随处可栖的江湖。

我相信他在时空以外凝望着我们,在骨肉之中指导我们。

作者:袁秋雨。

《巨人传》中曾写道:“人与人之间最使人心痛的,莫过于自己以诚恳的态度希望得到别人的善意和友好,结果却得到了恶意和伤害。”用这句话来形容苏轼再合适不过了。

绍圣元年,苏轼因洛蜀党争被贬惠州,船到岸边时,苏轼惊喜的发现那里的父老乡亲都站在码头上迎接他,他热泪盈眶的写下了《十月二日初到惠州》,所以虽然在惠州日子十分清贫,行动还受到管制,但他并不泄气,依然每天读书,还为惠州百姓做了几件好事。奸臣章淳见状,把苏轼贬到更偏远的海南。

宋元符三年,苏轼被赦,结束七年的流放从海南回到朝廷。章惇的儿子章援,害怕他的父亲对苏轼的迫害甚多而受到打击报复,特意写了一封信给苏轼,请他宽恕。苏轼立即回信:“伏读来教,感叹不已。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增损也。闻其高年,寄迹海隅,此怀可知。但以往者,更说何益,惟论其未然者而已。”这种既往不咎,重情重义,以德报怨的胸怀,实在是令我佩服,我可做不到这样。当年,苏轼、苏辙兄弟俩和章惇都是同榜进士,而且做了颇有情谊的好友。但在章惇当权后,因为政见的分歧,将苏轼降职免官。

章惇不但在事业上对苏轼打击,而且在生活上也对苏轼处处刁难,不让他住在官宿,苏轼只能租用民房。真是风餐露宿,备受摧残。这样的压迫,无论放在谁的身上,都是难以释怀的!但苏轼竟不计较个人的恩怨,反而用“更说何益”一笔带过。这种宽宏大量,实在是少见。

苏东坡传高中读后感

今天心情不是很好,记起《苏东坡传》还没写书评,又想起东坡先生的性情才气,心情也平复了蛮多。

我们人,尤其是中国人,是记好不记坏的,我们乐于记住那些善人,并且以他们为榜样,而苏东坡做了很多善事。在王安石变法期间,苏东坡被贬为地方官,一个小小的官,还是尽量维护人民,继而王安石失势,苏东坡第一个上书废除王安石的恶法,然后又不屈不挠的上书减免人民欠下的官债,最后成功了,人们又怎会不喜欢这个文人呢?很多自喻为聪明人的,总以为老百姓是容易糊弄的,但每个人心中都有杆秤,度量着善恶好坏,虽不善于言辞,心里亮堂着呢。

其次就是苏东坡的诗词,我不是专攻于文学的,但是我相信美是一种直觉,当我们读着明月几时有时,真真切切感觉到明月皎洁,感到积极昂扬的人生态度。读赤壁赋时,能感到人生渺小,也感到在困境中享受人生的随遇而安。平凡人难以走遍四方,但苏东坡的诗词带我们走四方,这无比难得。

再有就是思想,很难得的是林语堂先生还是客观的写苏东坡,他没有避开苏东坡的求仙炼丹,没有避开苏东坡的文人相轻,没有人成神成圣,避不开缺陷,但是如果好的多于坏的,那么就是一个大好人了。东坡先生达观知命这也是他可以坦然面对风雨的原因。他所逢的一切苦厄,是为民请命的结果,他光辉的人道精神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都是一种圣光了。

至于逸事,东坡先生一生中数不胜数,各位可以细细品读,仔细感受,也有很多人生道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苏东坡突围的读后感:苏东坡

老师说,苏东坡这个人,既有作为道者的“因缘而适,随遇而安”,又有作为儒者的“人生短暂,生命渺小”。我喜欢苏东坡的乐观精神,笑对人生,一切都会过去。后来,在老师的介绍下看了余秋雨写的《苏东坡突围》。终于明白,这让人惊叹的笑对磨难的乐观,就是磨难一手培养而成的。我不禁在心里,把磨难比成了一柄雕玉刀。

不得不说余秋雨先生果然是一代。

散文。

家。苏东坡被贬黄州前的经历在他的笔下一点点展现。关于苏东坡,我惭愧地表示我只知道他那光鲜亮丽的外表,并不知道他背后的艰辛。在余秋雨的笔下,苏东坡的形象在我面前一点点地开始展现,然后色彩一点点地开始显现,轮廓一点点地开始鲜明,他人生最为艰苦的一段,通过余秋雨先生的笔,在我面前,如同展开的一幅画。

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举世闻名的人往往有着你难以想象的过去。很多时候,不是不知道,只是人们都望着他们的外表艳丽的光华,而忽略了他们背后所经历的故事罢了。我倒是要感谢余秋雨先生了,他把苏东坡的磨难呈现在我面前,如要把这比成一道菜肴,品一品,自然是苦的。

苏东坡的才华横溢,锋芒毕露。这个超时代的文化名人,竟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体时代。小人们因妒忌而排拒他、糟践他、毁坏他,最后终于让他被送入狱牢,命悬一线。而把他送到到这离死亡就差一步的路上的,不是别的,是诗句,是诗句把他推上了死路。所幸还有一些人懂得他的价值,在皇帝面前数次求情,终于,他得以释放,被贬黄州。他开始自省,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习惯于淡泊和静定。从而作出了举世闻名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这些千古杰作。遭遇磨难不仅是痛苦,更是一种磨砺、一重洗礼。磨难,就像一柄雕玉刀,而苏东坡就是一块玉。让苏东坡变得坚强,成熟的,正是这柄雕玉刀。风雨过后是彩虹,他已经熬过了风雨,接下里,属于他的彩虹,那三部千古杰作,就在这里,在黄州,诞生。他跌宕起伏的人生际遇,已然变成了他成为伟人的催化剂!促使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

感谢余秋雨先生的《苏东坡突围》,彩虹背后必曾有过风雨。苏东坡那乐观的精神,史诗级的作品,终是由挫折这把雕玉的刀雕成。“玉不琢不成器”感谢那把雕玉刀,造就了中国史上一代文学奇才。而我们,在生活中,也会时不时被自己的雕玉刀雕刻,请不要因为疼痛而放弃,因为,属于你的明天,马上就要到来!

这篇是一篇用词准确,表述清楚的文章。

《苏东坡传》读后感

曾花费很长时间,终于在一个安静的午后,合上这本书。那时,心里竟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感动。是,感动。

也不知道这是怎么了。

对于苏东坡的了解,从一开始的“奥,有这么一个词人。”到后来“我读过背过他很多的作品。”,而现在的敬佩、敬仰,以及感叹。

众所周知,苏东坡是豪放的。倘若他不豪放,又怎能写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阔意境,又怎会有“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豪情壮志。

然而苏东坡也有婉约的一面。正如在《水龙吟》中所抒发的离别之情。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这就是苏东坡,也许已成为一个永恒的谜。但是,我们依旧愿意去尝试着猜透。

正如《苏东坡传》中所说,他似乎是天生的乐天派。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为妓女提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他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也许他的仕途多坎坷,命运并没有过多地垂青,他依然如此的乐观,笑对生活。

苏东坡做官一生,还一直在和同为大文豪的王安石博弈。不难看出,当时的王安石位高权重。我常常会想,苏东坡竟有如此大的勇气,才能战胜权力、战胜地位,不惜一次次与人结仇、不惜遭遇一次次贬官。荣华富贵,安宠荣辱,在他眼里,不过只是过眼云烟。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真真切切体会到了两个字——“崇高”。

东坡已去,留下浩然正气,必将长存。

《苏东坡传》读后感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真的是毫无头绪,而且也读下去,便将它暂时冷落。可如今我又想起苏东坡,我渴望了解他,于是再次翻开了这本《苏东坡传》。

苏东坡的这一辈子可谓是吃了不少的苦头,所以我称他为“苦了一辈子的诗人”。但是尽管生活困苦,他总是豁达乐观,所以他那无人能敌的阳光心态也是拜吃了太多苦头所赐。

在1036年12月19日,这位伟大的诗人诞生了。苏轼在他十岁时,已能写出出奇的诗句。而他的父亲苏洵进京赶考,结果名落孙山。苏洵败在了需要有相当的艺术情绪的做诗上,这一点苏东坡比他强。果然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啊!

在苏轼与苏澈刚二十有余时,和父亲已是朝廷命官。只是,这时的苏东坡初入官场,还不够成熟老练,他的妻子帮了他不少忙。苏夫人能够看出别人的短处,苏东坡恰恰不能,所以妻子对苏东坡的忠言他也听。苏夫人或许是参透了“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橘”的道理吧。

苏东坡这位伟大的诗人,最令人喜欢的一点便是乐观。因此,小人章惇和看苏东坡不顺眼的人十分烦恼,他们竟也无奈苏东坡。当苏东坡只剩间破房子时,却更加逍遥自在了。苏东坡写的小短文《记承天寺夜游》给了我很深的印象。有一句话为“月色入户”,可见房子之破,连月光都投进来了。可下一句为“欣然起行”,苏东坡竟满心欢喜,像老朋友来家坐坐一样,起了床,踏着月色,找好友张怀民去了。所以你看,这位诗人多么独特!

苏轼,让我叫一声你的名字,尽管你如昙花一现,但你留给我们的记忆与回忆,不会淹没在时间大海里,你将永远住在人民心中,这朵美丽的花将永不凋零。

《苏东坡传》读后感

起初拿到这本薄薄300多页的《苏东坡传》,粗略的翻翻,并没有发现他有多么多么的.吸引人。认认真真地开始看起来,也被林语堂那些看起来略微费力的文字加上并不能太多的情节弄得昏昏欲睡。于是这本书就一直“束之高阁”,直到老师说下周一律收齐。为了届时的作业,硬着头皮开始飞速的看了起来。

从一开始的一目十行到后来废寝忘食的细细去读,才发现吸引我的是苏东坡的那种大者所拥有的智慧,他那时间和空间都无法阻挡的人格魅力,加上林语堂那种平实的笔调,让这种魅力在字里行间浓烈的发散着。比起看书时候的万千思绪,真正到下笔却不知道怎样去描绘这样一个高大的人。林语堂的序里是这样写的“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天下书”这是苏轼用来自勉的诗句,有这样的诗句作铺垫,但在我们领教了苏轼的天才和博学后,还是免不了的惊讶,随即就是无法言喻的崇拜。官场上的苏轼仍是一个智者,但却不是一个胜者。在那个党羽之争那个膨胀的年代,两党之争,受益的是真理,受害的是他本人。他的性格中缺少的周旋和圆滑,多的是冲动和嫉恶如仇的正直,当然,为了这种正直,即使有皇帝的信任,也没有使他逃过一些牢狱之灾。对于这些所谓“小人”的挖空心思的陷害,在于他这样一个乐天派而言总是嗤之以鼻“如蝇在食,吐之乃已”,而然在他不知吃过多少苍蝇之后,依旧我行我素,这样的性格除了让他自己大呼“我真是无可救药”之外,也不免让人察觉他的可爱。苏轼是幸运的,有一个信任他的皇帝,明辨是非,处处帮助他的皇太后。这种幸运或许也是他晚年悲凉不幸命运的导火线。苏轼的晚年是寂寞的,“夜凉吹笛干山月,路暗迷人白种花。棋罢不知人横世。……”即使这样,或许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懂得知足常乐,他是满足的。而喜欢他的却为他暗暗不平,为官清廉,为百姓谋福谋利,到晚年,出一身本事外,烙得一贫如洗。这是他的不幸?还是上天的一种公平。他也许一生所做的只是秉承他的天性,而他一生所承受的是常人不可企及的悲喜。别人耗尽一生心血得到的而苏东坡,所有的成就似乎都是信手拈来、不费半点功夫。

苏东坡在宋词上的成就,不言而喻。没有人否认过,大家都对他的用典之多佩服得五体投地,即使李清照说苏轼的词不成调,也没有律。可这些都不影响他的地位。

苏东坡是一个天才,是一个上下五千年才出了一个的天才。引用别人对于苏轼的评价结束我想说的话。 “每每读到有关东坡的文字,心是净的,也是静的。东坡给我的震撼,是人格上的,也是灵魂上的。如果真要探求他在我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一首诗正好作为写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做东坡这样的人,有凡人的不幸,更有圣人的高远。在浩瀚史卷中,有几个能像他那样拥有丰富的一生?为人处世有几个能像他那样旷达超然?领悟生命有几个能有他的心智和性灵?检索命运有几个能有他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他是一个伟人,留下了旷世奇才,体现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他也是一个凡人,任凭世俗尘埃掩盖;他是现时的石,后世的玉。”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中国文学历史的地位恐怕也只有李杜能与之匹敌,是极富传奇色彩的人物,读过这本书后,对苏轼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这本书没有史实记载的东坡传记那样文字严肃,林语堂笔下的东坡传文字亲切,字里行间充满对苏轼的喜爱之情,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褒贬鲜明,读起来轻松、更有趣味性。读完之后,瞬间觉得苏轼确实可以称为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

苏东坡之伟大,首先在于他无与伦比的才华,天地万物,世间百态,了然于胸,下笔入神。从才华来看,他是一代文豪,他一生著作颇丰,著七百多少诗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广为人传,那种天马行空,绝非常人可有。当然苏东坡的才华远非吟诗作对,他也是位博学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琴棋书画,儒释道百家,工程农学,医学炼丹,可谓无所不精,就连小烹,亦有独到深刻见解,如他在黄州时独创的东坡肉、东坡鱼、东坡汤,都让后人津津乐道。《苏东坡传》中还记载,他从儋州返回大陆期间,正逢夏季,非常之热。他得了痢疾。他以为自己喝冷水过多,觉得特别软弱无力。就自己买了一服药黄香来吃,顿时觉得好得多了。中医认为黄香是很有力的补药,能补血、补内脏各经,很多现代的中国人天天论碗喝黄香汤,确有益处。纵观《苏东坡传》,他堪称百科全书,万能全才,无不让人佩服。

苏东坡的伟大、令人敬畏的还有他的正直,他敢于挑战权贵,勇于唱反调,忧国忧民,为民请命。他任徐州太守,杭州知州,被贬惠州之时,兴修水利工程,大力发展农业,著名的杭州西湖的苏堤就是他所修建,“苏堤春晓”已成为西湖十景之一,这也是得到后世人民爱戴尊敬的原因。

苏东坡的伟大还体现在他的乐观豁达之上。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指出,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秉性难改的乐天派。苏东坡的乐天,源于他的生性豁达,纵然一生命运多难,也不悲观。苏诗极少有那些婉转哀愁,情愫万千的作品,读他的诗词让人能振奋。在厄难面前,苏东坡凭借其乐观天性,直面悲困,苦中作乐,倒也乐得其所。

苏轼的一生都卷在政治旋涡中,人生转折点“乌台诗案”,让他他遭到贬官、逮捕,一辈子几乎没能在一个地方住上三年,恰如风中飞蓬,东飘西荡,正如他自己曾讲:“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但就是这样的坎坷人生,他也能苦中作乐。下面是《东坡传》里面的几个小故事。

苏轼初贬黄州之时,虽居住在这个贫苦小镇上,却能苦中作乐。他居住的房子非常简陋,夏天对着大太阳,别的旅客一旦看见,就会黯然失望,他却对其情有独钟,他向别人吹嘘说:他“午睡初醒,忘其置身何处,窗帘拉起,于坐榻之上,可望见水上风帆上下,远望则水空相接,一片苍茫”。他在札记里写道:“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青江右回,重门洞开,林峦岔入。”景色并不见得是可夸耀的,景色之美只是因为观赏风景的人有一颗善于寻找美得心。

依然充满情趣,写下了悠悠然的诗句:“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此诗传到时任宰相的政敌章惇耳里:好个苏东坡,你的贬谪生活也太闲适滋润了。便下令再将其贬至更为偏僻荒凉的海南儋县。

在他居海南之第二年,当时谣传苏轼已死亡。在一次宴席上,一个朋友向他开玩笑说:“我当时真以为你死了。”苏东坡说:“不错,我死了,并且还到了阴曹地府。在阴间路上遇见了章惇,决心又还了阳。”感觉苏东坡就是“老小孩”,充满童趣。这种处世态度,是我应该学习追求的方向。

林语堂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塑造了一个丰富的苏东坡,值得一读。

苏东坡传读后感

每个人骨子里都有这样的情结:想拥有一两知己,既不是夫,也不是妻,更不是情人,而是居住在你精神领域里,一个可以说心里话,心灵取暖的人。正如鲁迅所言: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世当以同怀视之。所以俞伯牙得钟子期、管仲得鲍叔牙,都是三生有幸的。在这世间,他们的精神不再孤苦无助,反倒多了一丝只知己间独有的默契与快乐。然知己于当世倘不能得,唯有等待,哪怕历史悠悠,待洗尽铅华之后,总有一人会在彼岸,席于天地,净水烹茶,静候斯人。正如陶潜静候苏东坡、而苏东波则静候林语堂般,明明纵跨千年,面色陌生,却在茶色俨俨,雾气迷蒙中,似遇见了多年不见的老友。这样的隔世知己,一颦一笑间熟悉又默契,让人心神顿时舒坦。

为死人立传,写“死”容易写“活”难。泛读历史上的人物传记,大都生硬乏味,评述公式化。为名利而书者,自然粗糙造作,他们硬生生的将人写“死”了。而另一波立传者,似乎看到了将人写“死”后的无趣,于是更重传记的情趣表达,乃至文学趣味全面压倒了史实精神。这样做的后果,确实为我们呈现了一位活灵活现的名人大家形象,只是这名人早已是立传者笔下精雕细刻后的文学人物,这名人的名字是要加引号的。

能将文学趣味与史实完美结合,不失偏颇的传记文,古有司马迁的《史记》、今有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和唐明浩先生的《曾国藩》。司马迁撰写《史记》,在查阅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又“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故所著之书兼具史学与文学价值。今人要写活“死”人,一方面要有好的文字功底,充足的史料,另一方面还需立传者对人物兴趣颇浓,至少在精神上,两者有共鸣,甚至是知己。唯此,立传者才会竭力去了解人物的所有方面:才华、作品、喜怒哀乐。并为其忧乐,伤怀,真真写出金圣叹所言的“借他人生平,作我一片眼泪”的境界。

《中国文学史》独有一章记叙苏东坡,且多数是颂扬他的文学功绩。然史学上的苏东坡是单调片面的,稍微认真钻研,就会发现,苏东坡这个人的内涵实在太丰富了。林语堂在记中说:他是一个太有性情、太多才多能的人。他既是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还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还是一个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个瑜珈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但仅仅这些仍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全部。为了写活苏东坡,他读过苏东坡的札记、七百首诗及八百通私人书简,参阅了的书籍资料多达一百二十四种。是的,林语堂可以说是今人最了解苏东坡的,这种了解是孜孜不倦,饶有兴趣的。如同热恋之人,总会想尽办法在对方身上极力的探寻与研究,以便知其喜好,对症下药,达到心灵与精神的完美契合。正是因为林语堂对苏东坡的了解,所以他笔下的东坡,拥有着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这些品质之荟萃于一身,是天地间的凤毛麟角,不可数见的。

东坡精于古典文化,儒释道娴熟于心,并在其身上完美的融合体现。儒家的入世思想是“主心骨”,激励他对功名孜孜追求,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逆境之中,老庄哲学、佛理禅趣是他的“宽心药”。于宦海沉浮,人生挫辱中,他清楚的看到政治斗争中不可避免的阴暗,卑琐和险恶,感受到人生的无奈。道家的无为特别是庄子的齐物论,又使他淡泊名利,在逆境中也显得从容自如;佛家的静达圆通,又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正是儒释道三者的融合才成就了他的风光霁月,使他高高超越了狗苟蝇营的政治勾当之上。

东坡喜作画、好书法且自成一派;他善作诗词,嬉笑怒骂,喜怒哀乐皆可入墨。不论是“奋厉有当世志”的希冀,还是“朝廷清明而天下治平”的向往,无不体现了崇高的事业追求与家国情怀。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离奇凄艳,充满令人迷惘的音乐之美,对亡妻的一片柔情与厚意尽显。

林语堂先生评价苏东坡属于“不忙不快乐”的那一类人,我分外赞同,尤其体现在为官期间。他恪尽职守,爱民如子;关爱囚犯,帮助窘迫书生;替百姓治理河道,兴水利工程。时逢大旱,为了替百姓求普降甘霖,他斋戒沐浴,亲写祈雨文,虔诚备至。任职颍州八月有余,时值荒年,东坡亲眼目睹了难民流离,遍野哀嚎。夜不能寐,总想着对那些难民得帮助他们一点。他一针见血的指出了社会“丰凶皆病”的罪恶本质,甚至宁愿冒着再次被贬谪的风险,仍要站出来指摘王安石变法的恶果,多方努力,一番作为除疾救民。这样的苏东坡虽饱经忧患拂逆,颠沛之苦,却更趋旷达洒脱,心忧黎民。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苏东坡是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拥有一颗别样的禅心。

林语堂先生不愧为东坡的铁杆粉,对东坡最为了解。他得了东坡精神之髓,故《苏东坡传》一书写的深情饱满,评价独到简练,字字穿透我心。我想,字字珠玑的背后,必定是他对东坡的钦佩与钟爱。苏东坡生前能活得尽才尽气,死后亦有林语堂这样的知己写书立传,何其有幸!

传记文妙笔生花如此,也就无怪乎本书被评为“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一了。

苏东坡传读后感

子瞻,苏子瞻不知一千年前的大宋可否有人会像我这样轻柔地呼唤先生的名字。

翻一翻语文书,原来从小就在学习先生的诗词了。只恨那时只会死背古诗不管作者、朝代和题目,真真忽略了许多好诗词和作者。那时觉得诗人都是枯燥乏味矫情做作的,钱花不完酒喝不光哪有那么多愁可以诉说呢,而且作的诗词又要我们后人背诵,这都是超级难背的啊。

苏轼啊,这个一生被流放好多好多地方的人啊,这个政治上不得意却能另辟蹊径,在美食、烹饪、书法、绘画史上都留下了深刻印记的人啊,把苦与乐都淡化,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遗憾稚嫩的自己从未懂过诗人的深远意境思想,初中之后也是懵懵懂懂恍恍惚惚。真正的诗人绝对没有教科书上写得那么单调,写下来的诗怎么可能只是为了后人背诵徒增烦恼?他们有情有味,每一首诗里都是叙述不尽的深情。

所以在中考结束后的那个空闲暑假,我就想尝试了解一个古人,机缘之下认识了苏先生,由林语堂所著的《苏东坡传》,让我深深着迷。

苏轼带着一身伤痕被贬谪到凄凉的赤壁,还能在小舟上与客人饮酒畅谈。也行那位客人只是假象,只是他心中的另一个苏轼,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他说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可是在他写完这句后继续睡觉去了,何来把余生寄往江海呢。还有,张先年已八十高龄,娶了一位十八岁的小姑娘,婚礼上他还能取笑一首一树梨花压海棠呢。苏先生的内心永远那么明亮,可爱,大概这就是我喜欢上他的原因吧。

他把杭州作为第二个家,绿杨阴里的白沙堤,青砖黛瓦的江南水乡,最能治愈一颗疲惫的心了。

书中说道:元气淋漓富有生机的人总是不容易理解的。他多才多艺,生活艰苦也能活出多姿多彩这样挑出使人敬爱的特点,倒是轻而易举。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画家,是书法家,是诗人总之一双手也数不完他的功绩。

苏先生活得宛如一阵清风,一轮明月,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他死了,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不朽的、所有人都会看到的。

苏东坡传读后感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题记。

林语堂说:“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我读《苏东坡传》,是因为我想了解苏东坡。我想了解他,也是因为我喜欢他。

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苏东坡早年成名,登上仕途,不曾想随后的人生却是在宦海漩涡中坎坎坷起伏。

乌台诗案入狱后被贬黄州,后又放置定州、惠州、儋州,大半个中国的穷山恶水,都有他的足迹。他身处逆境,受人排斥,受政治上勾心斗角所累,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历经的种种委屈、落寞、孤独、清贫、艰险……但他总是能保持一份天真淳朴的童心,面对忧患一笑置之,不为利益而动摇,也不为俗见而改变自己的信念。

谪居黄州的苏东坡,落魄得让人心疼。担着可有可无的闲职,领着微薄的俸禄只能举家食粥度日,还有恶疾缠身的痛楚……他并没有因此偏激和消沉,在他遨游赤壁之时,面对“江上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发出“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感叹,面对起起伏伏的人生,他风轻云淡地说出“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份洒脱和坦然让“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逐渐消失,代之出现的是光辉温暖和亲切宽容的成熟。当他发现当地百姓有弃养女婴的恶习时,于是毅然拿出自己少得可怜的薪资,到处写信筹措资金,举办育婴堂,救活了无数婴童。苏东坡在自己寒冷彻骨的人生低谷里,依然不曾忘却要去温暖别人。

在新旧当权派的夹缝中艰难求生,却从不舍弃自己兼济天下的初心。他是黎明百姓的挚友,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极有“民主精神”的斗士。他与社会上各行各业人都有交往,帝王朝臣、诗人隐士、药师、酒馆主人、道士僧人、贫穷百姓、甚至不识字的农妇等。在杭州广州地区兴办水利,建立孤儿院和医院,创办监狱医师制度,颁布严禁杀害婴儿的律令。在处理王安石新法改革遗患时,他全力从事救济饥荒,为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不惧与朝廷抗争。为减免贫民百姓欠税而向朝廷恳求。这才是真正能做到关心大众疾苦的高士该有的济世情怀。

苏东波无论悲喜,无论沉浮,都能怀揣初心,一路向前。这份豁达乐观也激励着我。

上个学期,我经历了人生中比较黯淡的一段时光,参加嘉禾中学自主招生考试,差十几分没有考上,而整个竞赛1班只有几个同学没有被录取,这对于成绩处于中上游的我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虽然有老师和父母极力安慰,难免还是会耿耿于怀,曾经有过退出竞赛班的念头。不经意间又看到了书房的《苏东坡传》,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苏东坡高大的形象。相较之下,想想自己这一点青春年少的挫折和失落算得了什么。只有现在不怕挫折,积极向上,学好知识和本领,才能将来有能力帮助别人解决困难,有希望成为像东波居士肯为百姓谋利益的人。于是心中便又重新燃起希望,咬牙坚持。

读了《苏东坡传》,我更加了解他,我也就更加喜欢他。从此,我愿怀揣这颗初心,同他一起继续向前。

苏东坡传读后感

作为人类思想精华的名著书籍,一直都是大家在学习和参考的典范,也是一种文化传承的必修课。读后感与其看做是种作业还不如看做是一次对于原著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

《苏东坡传》是林语堂先生众多作品中其中一篇,我自认为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作品,而他的所有的作品都是需要我们细细品味的,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其中的精华。就如同一壶好茶,需要我们坐下来好好的去品尝,才能读出其人生的哲理,如同一瓶好酒,甘甜纯美,让人留连忘返。一直都知道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就像他所写的诗一样的豪迈、大气凛然。当然我也是非常的喜欢他。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无可比拟的才华。一说起苏东坡,就不能不提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才。他的诗,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透过东坡,我触碰到中国文人飘忽的衣袂,聆听到中国文化舒缓的脉动。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乐观豁达的性格。“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东坡身上再恰当不过了。“乌台诗案”让人不禁感叹: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苏东坡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来与之为友的同道们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的几度外放他乡的下常好在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与此同时也越发充沛。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的词句和凄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而在他晚年身处的岭南蛮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正是苏东坡明朗豁达心境的写照。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的浩然之气。当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对,苏东坡利用他最擅长的武器——笔,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示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都显然可见。随后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东坡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诚如林语堂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诗词一样永留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