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读书笔记征集 微习惯读书笔记(大全9篇)

时间:2023-10-16 20:07:00 作者:念青松 口号大全

诚信是维护法治社会稳定的重要要素,对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如何在生活中体现诚信的价值?这需要我们遵守承诺、讲真话、守信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诚信的心得体会,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和交流。

微读书笔记征集篇一

欧阳修说:“无他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稍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这段回答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没有什么特别的办法,就是多读书多写而已,世人的弊病在于写得少、读得少,偶尔写上一篇两篇,就求能够成名成家,这是不现实的,文章的缺点其实不用别人指出,只要读得多了,自然就能发现不足。

写出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样旷世名句的大文豪欧阳修的写作秘诀尽然是多读多写,可谓是大道至简。

那么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很多人就是做不到呢?

《微习惯》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自我管理法则,这本书出给了答案,并且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手法,这是一本能将道理转化为实践的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人斯蒂芬?盖斯,相比起其他作者闪亮的履历和耀眼的成就,盖斯极为普通,他并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甚至在自序中,他说自己是个天生的懒虫。

但也正是他和你我一样,只是一个没有耀眼履历的普通人,所以他的思想和方法才更具有代表性和操作性。

斯蒂芬?盖斯认为21天是无法养成习惯的,培养习惯时,动力的作用远远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强大,甚至很多时候都是失效的。

要想能够像欧阳修那样做到多读多写,最有效的策略就是——每天只做一点点。

每天只做一点点,也就是书中所推崇的微习惯,斯蒂芬?盖斯正是靠着微习惯练出了腹肌、博客获得了无数拥趸,最终出了书。

一、什么是微习惯?

斯蒂芬?盖斯在书中是这么定义微习惯的。

如果想培养一个新习惯,微习惯基本就是它经过大幅度缩减的版本——把“每天做100个俯卧撑缩减为每天1个,把每天要读50页书缩减为5页,把每天要写20xx字缩减为50字”。

微习惯的本质是强迫自己每天做微不足道的积极行为,从而达到多读多写的目的;实现重点在于“微”——不贪多求全,每天只做一点点。

为什么每天只做一点点呢?为什么不是直接就每天读50页书,写20xx个字呢?

先来看看习惯在大脑中的样子。

大脑的“沟通渠道”是由无数的神经通路构成的,这些神经通路就是习惯在身体里的样子。

一般说来,它是这么工作的,一旦某个习惯指定的神经通路被一个想法或外部信号刺激,大脑中就会有一个电荷延着整条通路放电,然后机体就会有一股想进行这项习惯(行为)的强烈欲望。

例如每天醒来后要马上洗澡,那就会有一个神经通路和这个行为关联,一醒来,这个“洗澡神经元”就会放电,然后机体就会像“僵尸”去洗澡,整个过程不需要思考和动力。

所以如果你想要建立并强化特定的神经通路(也就是习惯),机体就要做到不断的重复。

每天只做一点点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的重复,如果目标设置过大,就很难坚持下去。

例如每天要做100个俯卧撑,这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开始几天可能靠意志力或动力能够坚持下来,但是,时间一长或是身体不适,就很容易中断。

但是如果把100个俯卧撑缩减为1个,那么这样坚持下来就容易多了,这几乎是一个健康人都能做到的事情,这样神经网络就建立起来了,也就是习惯养成了。

图片来源网络二、习惯养成需要多久

现在关于习惯形成所需要的时间,被引用多最多的是20xx年发表于《欧洲社会心理学杂志》上的一遍论文,该论文认为。

一个新的习惯养成总共需要12周,平均是66天。

现在各种21天养成一个习惯的培训班满天飞,其实21天是很难养成一个习惯的。

建立习惯就好像骑自行车:爬坡、到顶、下坡。刚开始,必须要用双腿最大的力量蹬自行车,之后会慢慢变得轻松,但是务必坚持蹬到山顶,否则就会退会原地,之前的所有努力将付诸东流。

例如在俯卧撑例子中,需要坚持做1个俯卧撑66天,属于爬坡阶段,这个过程最辛苦,如果是100个的话,很难说有多少人会坚持下来,67天以后就是不断的强化神经通路的过程,就是登顶阶段,只要一段时间的强化,习惯已经养成,就是下坡阶段,这个时候做一个俯卧撑已经不需要坚持了,因为它已经像吃饭睡觉一样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图片来源网络三、微习惯养成的策略

1,选择合适的微习惯和计划。

最好能够按照目前的需求列出需要的改变的积极行为,然后再删除一些不必要的或是近期不太需要的行为,最后最好只剩下3个。

这是因为超过3个微习惯,就会变成了一项大工程,违背了微习惯的原则。

在这三个微习惯的基础上不断的进行优化,例如微习惯的执行数量,执行频率(每天还是每周),执行效果。

2,挖掘每个微习惯的内在价值

对每个微习惯进行刨根问底,采用5w的方法追溯每个微习惯的核心本质。

例如我每天写作,为什么?

因为我热爱写作,为什么?

因为这些事让我有活力,也很幸福,为什么?

因为写作是生活中我认为有价值并极为重要的事。

3,明确习惯依据,将其纳入日程。

习惯一旦确立,就应该将其纳入到具体中生活中。

常见的方式有两种,时间方式和行为方式。

通过时间方式,例如可以是每天或是周一、周三、周五下午六点进行写作,通过时间方式更适合于从事朝九晚五的上班族。

而对于日程比较灵活的人来说,行为方式比较好,例如每天吃完放后进行写作,每天醒来做俯卧撑。

对于使用时间方式还是行为方式,两者并没有优劣区别,这主要取决于各自的生活。

4,建立回报机制,以奖励提升成就感

当微习惯进行到某一阶段或是超额完成的时候,就适当的给予回报,例如坚持了一个月的写作,就给自己买一只心仪的刚笔,这样能够不断的刺激大脑产生内啡肽,从而不断激励完成任务。

5,记录与追踪完成情况

虽然是每天做一点点,但是在整个执行过程中,并不一定都是一帆风顺的,这就要求我们记录执行情况,并定期总结,对于完成得好的,适当给以奖励,不能完成的,及时调整策略。

6,微量开始,超额完成

微量的目的是为了每天能够坚持下去,最终形成习惯,从而达到最终目的。

每天做一个俯卧撑并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健康长寿,所以具体的操作策略上,我们设置每天最少一个,但是尽可能的多做。

7,服从计划安排

计划一旦开始,就要坚决执行,不要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干扰,除非在定期总结的时候发现问题不断优化计划之外,计划不要轻易更改。

8,留意习惯养成的标志

如果出现下列几种情况,那么恭喜你,你的计划已经养成了。

第一,没有抵触情绪。

第二,认同你现在的行为。

第三,行动时无需考虑。

第四,常态化。

第五,做这件事很无聊。

通过以上八个步骤,每个人都能建立起良好的行为习惯。

图片来源网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任何伟大成就和彪炳春秋的大业背后,都是由无数的细节构成的。

微习惯就是这样,每天只需要做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点点,但是长年累月之下,万丈高楼已是拔地而起。

《重塑大脑,重塑人生》读书笔记

书名重塑大脑,重塑人生作者(美)诺曼·道伊奇(normandoidge)/book/subject/26296233/目录导读每一个经验都改变大脑的联结前言第1章一个一直跌倒的女人……如何因为人类感官有可塑性的发现而得...

xuwensheng

后台数据接口里面有个值(特殊用户情况,只有一个号)不符合正常需求,且该值在界面中只有一个界面需要使用,但是考虑到后续情况,本该是做后台接口修改的,但是组长要求我这边去修改这个值我刚刚开始的时候是觉得用可变字典的setvalueforkey:就完了但是事实证明方法是...

灰客

职场中不会做人,即使能力最强也会被辞退!

小斌从小就是爸妈眼里的小皇帝,父母尽自己所能给他最好的,他的成长之路特别顺畅,周围的人都宠着,他大四的时候,经过导师推荐,他进入了一家全国排名前十的企业实习。实习期间他的职位是管培生,和他一样的还有另外四个人,但他们的学校都没有他的学校这么耀眼。领导告诉他们,企业近几年新...

这个馒头有馅

短诗三首·对比

牵与被牵年少时,我们牵着狗狗跟着自己心情到处去走。年老时,狗狗牵着我们随着它的心情肆意而行。想与不想没病时,只想多挣钱少睡觉,啥好吃吃啥。有病时,整天躺床再不奢想,让吃啥吃啥。慢与快年少时,每一声滴答清脆悠然却嫌它太慢送来长大年老时,每一声滴答刺...

不惑而歌

微读书笔记征集篇二

《微习惯》简单到不可能失败的自我管理法则,这本书出给了答案,并且给出了具体的操作手法,这是一本能将道理转化为实践的书。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人斯蒂芬?盖斯,相比起其他作者闪亮的履历和耀眼的成就,盖斯极为普通,他并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地方,甚至在自序中,他说自己是个天生的懒虫。

但也正是他和你我一样,只是一个没有耀眼履历的普通人,所以他的思想和方法才更具有代表性和操作性。

斯蒂芬盖斯认为21天是无法养成习惯的,培养习惯时,动力的作用远远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强大,甚至很多时候都是失效的。

要想能够像欧阳修那样做到多读多写,最有效的策略就是——每天只做一点点。

每天只做一点点,也就是书中所推崇的微习惯,斯蒂芬?盖斯正是靠着微习惯练出了腹肌、博客获得了无数拥趸,最终出了书。

斯蒂芬?盖斯在书中是这么定义微习惯的。

如果想培养一个新习惯,微习惯基本就是它经过大幅度缩减的版本——把“每天做100个俯卧撑缩减为每天1个,把每天要读50页书缩减为5页,把每天要写2000字缩减为50字”。

微习惯的本质是强迫自己每天做微不足道的积极行为,从而达到多读多写的目的;实现重点在于“微”——不贪多求全,每天只做一点点。

为什么每天只做一点点呢?为什么不是直接就每天读50页书,写2000个字呢?

先来看看习惯在大脑中的样子。

大脑的“沟通渠道”是由无数的神经通路构成的,这些神经通路就是习惯在身体里的样子。

一般说来,它是这么工作的,一旦某个习惯指定的神经通路被一个想法或外部信号刺激,大脑中就会有一个电荷延着整条通路放电,然后机体就会有一股想进行这项习惯(行为)的强烈欲望。

例如每天醒来后要马上洗澡,那就会有一个神经通路和这个行为关联,一醒来,这个“洗澡神经元”就会放电,然后机体就会像“僵尸”去洗澡,整个过程不需要思考和动力。

所以如果你想要建立并强化特定的神经通路(也就是习惯),机体就要做到不断的重复。

每天只做一点点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断的重复,如果目标设置过大,就很难坚持下去。

例如每天要做100个俯卧撑,这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开始几天可能靠意志力或动力能够坚持下来,但是,时间一长或是身体不适,就很容易中断。

但是如果把100个俯卧撑缩减为1个,那么这样坚持下来就容易多了,这几乎是一个健康人都能做到的事情,这样神经网络就建立起来了,也就是习惯养成了。

现在关于习惯形成所需要的时间,被引用多最多的是2009年发表于《欧洲社会心理学杂志》上的一遍论文,该论文认为。

一个新的习惯养成总共需要12周,平均是66天。

现在各种21天养成一个习惯的培训班满天飞,其实21天是很难养成一个习惯的。

建立习惯就好像骑自行车:爬坡、到顶、下坡。刚开始,必须要用双腿最大的力量蹬自行车,之后会慢慢变得轻松,但是务必坚持蹬到山顶,否则就会退会原地,之前的所有努力将付诸东流。

例如在俯卧撑例子中,需要坚持做1个俯卧撑66天,属于爬坡阶段,这个过程最辛苦,如果是100个的话,很难说有多少人会坚持下来,67天以后就是不断的强化神经通路的过程,就是登顶阶段,只要一段时间的强化,习惯已经养成,就是下坡阶段,这个时候做一个俯卧撑已经不需要坚持了,因为它已经像吃饭睡觉一样融入了我们的生活。

1,选择合适的微习惯和计划。

最好能够按照目前的需求列出需要的改变的积极行为,然后再删除一些不必要的或是近期不太需要的行为,最后最好只剩下3个。

这是因为超过3个微习惯,就会变成了一项大工程,违背了微习惯的原则。

在这三个微习惯的基础上不断的进行优化,例如微习惯的执行数量,执行频率(每天还是每周),执行效果。

2,挖掘每个微习惯的内在价值

对每个微习惯进行刨根问底,采用5w的方法追溯每个微习惯的核心本质。

例如我每天写作,为什么?

因为我热爱写作,为什么?

因为这些事让我有活力,也很幸福,为什么?

因为写作是生活中我认为有价值并极为重要的事。

3,明确习惯依据,将其纳入日程。

习惯一旦确立,就应该将其纳入到具体中生活中。

常见的方式有两种,时间方式和行为方式。

通过时间方式,例如可以是每天或是周一、周三、周五下午六点进行写作,通过时间方式更适合于从事朝九晚五的上班族。

而对于日程比较灵活的人来说,行为方式比较好,例如每天吃完放后进行写作,每天醒来做俯卧撑。

对于使用时间方式还是行为方式,两者并没有优劣区别,这主要取决于各自的生活。

4,建立回报机制,以奖励提升成就感

当微习惯进行到某一阶段或是超额完成的时候,就适当的给予回报,例如坚持了一个月的写作,就给自己买一只心仪的'刚笔,这样能够不断的刺激大脑产生内啡肽,从而不断激励完成任务。

5,记录与追踪完成情况

虽然是每天做一点点,但是在整个执行过程中,并不一定都是一帆风顺的,这就要求我们记录执行情况,并定期总结,对于完成得好的,适当给以奖励,不能完成的,及时调整策略。

6,微量开始,超额完成

微量的目的是为了每天能够坚持下去,最终形成习惯,从而达到最终目的。

每天做一个俯卧撑并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健康长寿,所以具体的操作策略上,我们设置每天最少一个,但是尽可能的多做。

7,服从计划安排

计划一旦开始,就要坚决执行,不要受到外界的影响和干扰,除非在定期总结的时候发现问题不断优化计划之外,计划不要轻易更改。

8,留意习惯养成的标志

如果出现下列几种情况,那么恭喜你,你的计划已经养成了。

第一,没有抵触情绪。

第二,认同你现在的行为。

第三,行动时无需考虑。

第四,常态化。

第五,做这件事很无聊。

通过以上八个步骤,每个人都能建立起良好的行为习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任何伟大成就和彪炳春秋的大业背后,都是由无数的细节构成的。

微习惯就是这样,每天只需要做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点点,但是长年累月之下,万丈高楼已是拔地而起。

微读书笔记征集篇三

秉承主题阅读以更好有效学习的思路,本月阅读了关于自我认知,自我改变的几本书籍:《习惯的力量》,《自控力》,《知道做到》。而《微习惯》这本是内容最少的一本小书,原以为如此简短,一遍读完就能输出笔记,但是没想到竟然看了两遍才感觉部分理解了书中内容,笔记也一再拖延到今天才输出。(如此久治不愈的拖延,真是对这个月阅读这么多改变习惯的书效果一种嘲弄啊)

该书仅10万字不到,分为7章,确实是一本符合主题“微”的一本小书。书中也是以作者个人实践,以及心理学,神经学的基础上,分别从习惯建立过程,大脑,意志力,动力以及这些因素如何相互关联,如何利用这些知识达到最好效果,然后如何具体运用的方法,阐述了使用微习惯策略按照大脑规律做事情,才能更好的发生改变。一句话:每天一点点行动,从养成微小的习惯开始,然后用习惯驱动大目标的自然实现。

微习惯就是指你强迫自己每天做的微不足道的积极行为。如果你想培养一个新习惯,微习惯就是它大幅缩减的版本。微习惯体系的基础在于“微步骤”,那些小的不可思议的一小步。按照微习惯策略行动,就是运用少量的意志力强迫自己做一件事情。

运用微习惯策略,首先你可以在你完成你的微目标后,很可能继续完成“额外环节”。因为我们本来就想进行这些积极行为,所以一旦开始,内心的抵触就会减轻。第二个是收获惯性。即使你没有超额完成微目标,你的行为也会慢慢发展成微习惯。因为设定高的目标能够轻易实现,而且自带强大的螺旋状激励机制,微习惯能跻身少数可以切实保证每天成功的目标策略行列。

正如《习惯的力量》一书中也谈到,我们的行为约45%源于习惯,习惯不能直接获得,你无法马上建立或去除一个习惯,他们是在长期不断重复中被塑造出来的。一个行为变成习惯所需时间平均为66天,但不同行为所需时间也相差很大(网上大量谬传的21天养成一个新习惯其实源自与一个整形外科医生认为截肢手术患者一般21天能够适应肢体残缺的事实).建立习惯就是好像骑自行车上陡坡,爬坡,到顶,下坡。刚开始,你必须用最大力量蹬自行车,之后会变的逐渐轻松,但是你必须一直蹬到山顶,否则就会退回原地,让所有努力付诸东流。

大脑的几个工作核心机理:1:重复就是潜意识大脑使用的语言。潜意识大脑喜欢效率,这就是我们能养成习惯的原因。2:大脑很稳定,不易改变。3:大脑基底神经节负责识别重复模式,维持大脑顽固稳定的特点。效率高,自动功能强大。而前额皮层是另一个区域,可以理解长远利益和结果的管理者。它还拥有抑制基底神经的能力,负责处理短期思维和决策。建立新习惯的唯一方式就是让大脑喜欢接受前额皮层想要的东西。但前额皮质容易疲劳,基底神经比较节省精力。大脑就是由这个执行决策和进行自动识别的两部分组成的系统。

回想一下,我们一般都是怎么启动一个新的非习惯性行为?然后为什么失败?看下这个推理:一般使用动力或意志力开启新的行为---动力不可靠,所以不能充当建立习惯的策略--意志力可靠,但前提是没有被耗尽---引起意志力损耗的5大主要因素:努力层度,感知难度,消极情绪,主观疲劳,血糖水平--如果能成功克服这5项障碍,就能成功。这里的核心技巧就是精明的管理意志力。微习惯策略就是保证在你意志力薄弱时,也能够启动,使用最小量的意志力,收获更多动量。基底神经节只会对抗剧烈变化,不屑于”防御“微步骤。通过慢慢变化,而且一次只迈进一小步,你就可以按照大脑的规则行动。一小步+想做的事=较高的进一步行动的可能性。行动起来--微微的变化,让阻力最小,反抗最小--重复,重复--记住重复,新的习惯形成。微步骤+意志力就是完美组合。

如何实施微习惯策略?彻底改变只需8步:1:选择适合你的微习惯和计划.2:挖掘每个微习惯的内在价值。3:明确习惯依据,将其纳入日程。4:建立回报机制,以奖励提升成就感。5:记录与追踪完成情况。6:微量开始,超额完成。7:服从计划安排,摆脱高期望值。8:留意习惯养成的标志。

这又是一本方法论书籍,那如何知道做到?我也按照书中方法制定了的4个微习惯策略,等待一段实践后再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对自己到底是否如书中所说这么神奇。突然想起了自己前几天刚吹过的牛:一月输出8篇读书笔记,这个就是和该书所说策略完全相反啊。不管了,两种方法我都试试。

微读书笔记征集篇四

两周前,阅读完《掌控习惯》之后,我针对自己的需求设定了6个新习惯。这两周,我用app“小日常”进行打卡、追踪,到今天,其中5个习惯都坚持了下来。

这对我来说是个新奇的体验,因为我以往养成好习惯的意图大都半途而废。这次获得阶段性的成功,有赖于作者jamesclear在《掌控习惯》中分享的真知灼见。我将尝试结合自己的经历,谈一谈为什么书中的建议非常实用。

书的第一章提到,想要改变习惯,先关注“你想成为谁”,从这个身份出发打造习惯,因为“行为是对身份的投票”。我想成为创作者、成为活力满满的人,因此我设定的六个习惯是:

1.我将于晚上八点在客厅铺瑜伽垫练习10分钟瑜伽。

2.我将于起床后用app“forest”锁定手机25分钟,并用纸笔写晨间日记。

3.我将于睡前在手机上记录5件感恩的事。

4.每周周四、周日,我在网络上各发布一篇文章。

5.我将在从厨房取水后做20个深蹲。

6.在我开始碎片化阅读之前(刷微博、刷知乎等),我将设置一个十五分钟的定时器,并先做2-3分钟冥想,再碎片化阅读铃声响后。

上述习惯应用了书中介绍的习惯公式。作者根据习惯的生理、心理基础,将其拆成四个环节,提示、渴望、反应、奖励(cue,craving,respond,reward),针对每个环节都提出了有助于习惯养成的建议,并把它们总结为几个公式。

公式一:我将于[时间]在[地点][行为]。

其原理为强化提示,让提示变得非常明确。1-4都应用了这个公式。其中,第一条还用了“小步子原理”,设定仅10分钟,减轻心理压力。大多数时候我都在做keep上一个25分钟的热汗瑜伽练习,但中间有一天很疲惫,如果此时看到目标是瑜伽半小时,很容易打不起精神放弃,但10分钟的压力很小,于是也坚持着做了一个17分钟的练习,练完瑜伽后状态反而变好了。

公式二:继[当前习惯]之后,我将[新习惯]。

公式原理是习惯叠加,用当前的习惯作为线索,提示自己新习惯。习惯5应用了这个公式,这是在家办公时觉得每天的活动量不够而设定的习惯,每天大概去厨房取三次水,就能把60次深蹲分散到每天的各个时间里。(后来因为回公司复工把这个习惯中断了。)

公式三:继[我需要的习惯]之后,我将做我渴望做的事。

这个公司在习惯叠加的基础上,又绑定了喜好。习惯6运用这个公司,用于增加自己冥想的次数,用定时的方式减少无觉察、无节制碎片化阅读。

书中提到,“习惯是重复了足够多次后变得自动化的行为”。这次我观察到了这种自动化的发展。比如瑜伽,最开始时到了8点要给自己做做心理建才能投入行动,这两天则是如行云流水一般,到了8点直接铺垫子去完成,不需要更多的考虑。

我计划不断更新这篇笔记,记录自己在本书的指导下养成的习惯,以及实践后对书中论述的进一步理解。

以上只提及了书中一小部分内容,非常推荐直接阅读这本旁征博引又简洁实用的《掌控习惯》。

微读书笔记征集篇五

午睡是很重要的事情,尤其是上午上班的人必须要进行午睡,这样才能够保证下午的工作效率,但是有的人不喜欢午睡,尤其是觉得午睡时间太少了,如果睡着了又害怕自己不容易醒过来,这样的感觉是非常的难受的,掌握一定的午睡习惯是很重要的,但是有不少的无法把控午睡习惯,下面就给朋友们介绍掌控几种方法。

首先,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午睡的。还有就是有的人白天精力旺盛,午睡是睡不着的,特别是童年时期和青春期的孩子们,如果在学校没有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的话,那么在生活中一般是不喜欢午睡的。

午睡有两个选择,最完美的选择是睡15-30分钟。这是中午休息最好的选择,要是超过就会睡进一个睡眠期,那样的话就会表现的睡不醒,醒后感觉没睡醒的感觉。

第二个选择就是如果会超过,还不如睡上1-1.5个小时。这样就会睡上一个完整的睡眠期,虽然醒来的时候会感觉到有点头晕,但是绝对是对下午的工作有帮助的。还是建议,最好的睡眠时间还是再15-30分钟。

如果实在是需要睡午觉的人,建议还是在起床后六个小时时睡觉比较好,而且最好每天都要坚持。一般七点起床的人,最好就在一点的时候睡觉比较合适。

睡午觉是一件比较开心的事情,还是希望大家要持之以恒,不规律的睡午觉不但达不到减缓疲劳的作用,还会打乱自己的生物钟,对自己是没有好处的。

经常失眠的人们,白天还是最好就不要午睡了,不然的话晚上就更不容易睡着了。带孩子的父母们也应该在孩子午睡的时候顺便午睡一下。

还有就是午睡的确是可以为晚上的疲劳起到减轻的作用,因此那些有晚宴或是晚上有重要事情的人们,还是再中午的时候睡睡午觉的好。

只有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才能够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午睡,才能够保证工作效率,保证身体健康,正确的午睡有诸多的好处的,午睡时间也需要控制好它,只有在正确的午睡时间之内才能够保证健康,睡午觉是很好的,在日常的生活中需要每个人都养成良好的午睡习惯。

微读书笔记征集篇六

1、自己不喜欢的习惯说出来!

2、通过说出你的行动,指差确认将你的意识程度从下意识的习惯状态提升到警觉的水平。

3、即使是你只想提醒自己该办哪些事,这种方法也很有用。只需大声说出“明天午饭后,我要去邮局”,就能提高你去的可能性。

4、喜好绑定是让习惯更具吸引力的一种方式。具体做法就是将你喜好的高频动作与你需要做的低频动作搭配在一起。

5、一开始,他戴上耳机,播放一些他喜欢的音乐,并专注于工作。就这样做过五次、十次、二十次之后,戴上耳机的举动就自动成了他联想到注意力集中的提示,对戴耳机的渴望自然随之而来。

6、试图找到最佳转变方案的努力,比如试图寻找减肥捷径、强身健体的最优方案,以及开展副业的好点子等,很容易陷入困境。我们一门心思地要找到做事的最佳方式,却从来也不付诸行动。对此伏尔泰这样写道:“因追求最佳而丢掉了足够好。”

7、想画更多的画吗?把你的铅笔、钢笔、笔记本和绘图工具放在桌面上,触手可及。

8、想锻炼身体吗?提前准备好你的健身装、运动鞋、运动包和水瓶。

9、想改善你的饮食吗?周末清洗并切好一堆水果和蔬菜,分装在容器里,这样你就可以在整个星期内随时吃到健康食品。

10、每当我想减少卡路里的时候,我都会让服务员在给我上饭菜之前就分成两份,其中一份打包带走。如果我一直等到饭菜端上来之后,再告诫自己“只吃一半”的话,那就太晚了。

11、我的一位读者和他妻子就是这么做的。他们想减少去外面吃饭的次数,开始在家一起做饭。他们把开立的储蓄账户标为“欧洲之旅”。每当他们放弃一次在外就餐的机会,他们就往这个账户里转入50美元。到了年底,他们就把这笔钱花在度假上。

12、每当我遇到这种情况,我都会试着提醒自己严格遵守一条简单的规则:绝不错过两次。

13、做力所能及、难易适中的事,似乎是保持激励水平居高不下的关键所在。要达到心流状态,你要完成的任务难度必须比你目前的能力高出大约4%。如果你本来就对某个习惯感兴趣,那么应对难易程度适中的挑战是保持事物趣味不减的好方法。

14、“有些时候,归根结底这取决于谁能应付每天枯燥乏味的训练,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做同样的举重动作。”

15、每当喜剧演员克里斯·洛克(chrisrock)尝试新笑料时,他都会先去几十次小夜总会,测试数百个笑话。他在台上会随时记下哪些段子比较成功,哪些需要修改,精挑细选后的几条重磅笑话将成为他新节目的骨干。

微读书笔记征集篇七

好习惯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好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掌控习惯》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詹姆斯.克利尔,核心内容是有关培养习惯的四步模型,以及从中演化出来的行为转变四大定律,对于我们的习惯养成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整本书都倡导微小习惯的培养,认为小习惯会带来大变化。书中提到这样一个计算公式:如果一年内每天都能进步1%,到完成时,将会进步37倍。相反,如果一年中每天以1%的速度退步,现有的任何东西会降到几乎为零。在最初开始的几天的时间里,我们可能觉不出任何不同,但在数月和数年后,它们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虽然人们都知道好习惯的重要性,但人们似乎很难养成持久的习惯,书中揭露其核心原因之一是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有相当长时间是感受不到它的影响的,称之为潜能积蓄期。只有最终突破潜能积蓄期,才能取得质的飞跃。这点确实也是感触颇深,因为感受不到,所以很难坚持下来。坏习惯也是如此,因为不能很快感知它的不良影响,也会延续很长时间。如何才能突破潜能积蓄期,书中提到了构建体系的重要性。只有解决体系层面上的问题,才能真正达成目标。要关注整个体系,而不是单一目标。

我们平常大多把注意力集中在想要达到的目标上,正确的做法是培养基于身份的习惯,着眼点是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是单一的目标。因为如果一旦涉及自豪感,我们就会尽心尽力地保持习惯。真正的行为上的改变源于身份的改变。书中提到我们可能会出于某种动机而培养一种习惯,但让我们长期保持这种习惯的唯一原因是它已经与自己的身份融为一体。相反,如果某种想法或行为与自己的身份贴合得越紧密,就越难改变它。读到这里,我也想到了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孩子写作业比较磨蹭,我经常说:“你怎么这么磨蹭,就不能快一些吗?”总是这样说孩子,也相当于给他贴上了一个身份的标签,反而不容易改掉。

习惯是重复了足够多的次数后而变得自动化的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始于反复尝试。养成习惯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步骤,也就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四步法:提示、渴求、反应和奖励。第一步是提示,提示触发大脑启动某种行为举止,是预测回报的零碎信息。第二步是渴求,也是每个习惯背后的动力。第三步是回应。回应是实际习惯,可分为思想上的和行动上的。第四步是奖励。获得奖励是每个习惯的最终目标。

书中总结了行为转变的四大定律。

第一定律:让它显而易见。我们在改变习惯方面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一直能保持警觉,知道我们实际上在做什么。有很多时候人们认为自己缺乏做事的动力,但实际上真正缺乏的是明确的计划,将计划清晰化,具体化。培养新习惯,可以充分利用行为的关联性。建立新习惯的最佳方法之一是确定已有的习惯,然后把新行为叠加在上面,书中称之为习惯叠加。另外,书中还提到了环境的重要性。如果想让习惯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注意环境的设计,使每个情境都会与特定的习惯和思维方式相关联。在所有的事物都各安其位,各具用途的稳定环境中,习惯很容易形成。

第二定律:让它有吸引力。如果想提高某种行为的发生率,就需要让它具备吸引力,也就是让习惯变得更加诱人。假如在做一件事的同时得以做另一件喜爱的事情,那么前者可能会对自己产生一定的吸引力。喜好绑定是应用心理学理论普雷马克原理的途径之一。这个方法,我尝试应用了一下,要求自己每天中午在跑步机上锻炼,但这未免有些枯燥,也不好坚持,我带上了平板电脑,在快走40分钟的同时,刚好可以看一集热播的电视连续剧,确实更容易坚持下来,有时候觉得支撑自己的并不是锻炼本身,而是可以边锻炼边看电视。社会规范也具有吸引力,我们倾向于模仿三个社会群体的习惯:亲近的人、所在的群体和有权势的人。如果一个行为能为我们赢得认可、尊重和赞扬,我们就会认为它很有吸引力。当我们将习惯与积极的情感联系起来时,习惯就有了吸引力。学会将高难度的习惯与积极的内心体验联系起来,就能使它们具备吸引力,有时候,需要稍微改变一下心态。把“不得不”做的事情,改成“想”做的事情,只需要换个词,就可以改变看待每个事件的方式,从将这些行为视为负担转变为视它们为机遇。这个方法,也应用了一下,孩子爸爸今年去新疆援疆了,每天给孩子做饭成为了一件让我比较不愿意做的事情。转变了一下想法,把“不得不”给孩子做饭,变成我“想”做饭,的确,想法变了,心情不一样,完成起来也不同了。

第三定律:让它简便易行。如果想掌握一种习惯,关键是从重复开始,无须力求完美。因此,开始的时候不必描画出新习惯的每一个特征。只需要不断反复练习,关注练习次数。习惯的形成是一种行为通过重复变得越来越自动化的过程,重复活动得越多,大脑结构变化得也就越多,从而能更高效地进行那项行动。神经学家称之为“长时间增强”现象,重复一个动作会导致大脑明显的变化。每重复一个动作,就相当于激活了一个与这个习惯相关的特定神经回路。这就意味着,养成新习惯的最关键步骤之一就是不断地重复。行为转变的一个重要事实是,习惯是基于频率而不是时长形成的,因此要养成习惯,就需要练习。人的精力是宝贵的,而大脑的设定就是尽一切可能保存精力。人类的天性就是遵循最省力法则。当在两种相似的选项之间做决定时,人们自然会倾向于需要最小工作量的那一个,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喜欢躺在床上看手机,而不愿意出去锻炼,因为躺在床上消耗最小。占据生活大部分时间的行为,都简单易行,不需要有多大激励。让好习惯简便易行,才越有可能坚持下去。一种方法是预备好环境,以便随时起用,也就是提前做好相关准备,让最重要的事成为最容易做的事情。当开始培养一种新习惯时,所有的时间不应超过两分钟,任何习惯都可以缩减为两分钟的版本。这样做的思路是让习惯尽可能容易开始。书中认为这是一个强大的战略,因为一旦开始做正确的事情,继续做下去会容易得多。一旦养成了习惯,并且每天都有所变现,就可以将要培养的习惯向最终目标扩展。除了让好习惯简便易行外,还要让坏习惯难以延续。

第四定律:让它令人愉悦。每个习惯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多种结果。这些结果往往前后不一致,就不良习惯而言,即时结果通常感觉良好,但最终结果却不好。就好习惯而言,情况正好相反,即时结果令人不愉快,但最终结果的感觉却很好。所以在训练延迟满足的过程中,凡是长远地看能带来回报的事,可以添加一点即时快乐;凡是不能的.,可以添加一点即时痛苦。保持习惯的关键是要有成就感,哪怕只是细微的感受,习惯本身充满乐趣才能持续下去,为好习惯制造即时快乐,只有当转变充满乐趣的时候,才会变得更容易。习惯的坚持非常重要,不要中断培养习惯的进程,要坚持不懈。

书中的最后几章介绍了高级战术。

之一:因为基因决定,每个人都是生而不同的,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种不同,所以应该养成适合自己个性的习惯。

之二:如何在生活和工作中保持充沛动力。没有一种习惯会有无穷无尽的乐趣。在某个时刻,每个人在自我提升的旅程中都面临着同样的挑战,因此必须与厌倦结缘。

之三:培养好习惯的负面影响。习惯带来了很多好处,但缺点是也会让我们陷入以前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所以需要定期检查一下。

之四:书中提到了获得持久成功的秘诀。获得持久成功的秘诀是不断进步,永不停歇。微小的变化会带来显著的结果。这也是书中反复强调的。

虽然进入不惑之年,但觉得一些好习惯很多年都未曾养成,特别是现在还面临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任务,因此培养习惯显得越发重要,需要不断改进,不断实践。

微读书笔记征集篇八

近期看了一本书《掌控习惯》,相对来说看起来没有那么多的大道理哲理,书中用事例的方式阐述每一个观点,然后再进行总结,让读者理解更加的深入,对于这本书我先简单整理下,算心得也算笔记吧。

掌控习惯,那么习惯是什么,我自己理解习惯是一种潜移默化行为,就像走路你就先迈左脚,因为重复就顺其自然的展现,像是一种自动化程序,而且自己不需要去刻意的在意它,就可以完成的东西,就像你在走路时会刻意去思考我该迈出哪只脚了吗,不会,而且是根本就不会在意它;习惯可以减轻思维,让你注意力分配给其他事务,会创造思维自由。

任何事物都有好坏,那习惯也有好习惯和坏习惯:对于好习惯,我们当然想坚持下来;对于坏习惯,我们则想做出改变。但是在改变习惯的过程中,我们总是想速成,最后往往事与愿违,书中就这点展开说明,如何去养成一个习惯:

作者多年研究发现,形成习惯的过程分为四个简单的步骤:提示、渴求、反应和奖励,在这4步过程中建立一套强大的行为系统。

3、回应:这是我们的实际习惯,它的形式可分为思想上和行动上的,反应发生与否取决于我们自身动力大小,以及所要采取的行动难易程度,就比如你想要的扣篮,可你长得不高又跳不高,那么就不要想这件事了。

对于上面的四个步骤,作者将它转换为一个实用的框架———习惯养成的四大定律:

1、让它显而易见

人的视、嗅、触、味、听五感中,最强大便是视觉,总会在我们不经意间感受到,给出一些信息,比如桌上有杯水,即便不渴也会拿起来喝,又比如街上拉起了一条横幅,你也会不自觉的去看一眼,所以,任何习惯一定要讲东西放在显而易见的地方,让它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比如牙刷牙膏一定在洗脸盆边。

2、让它有吸引力

吸引力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吸引力,那你就没有兴趣,没兴趣就没动力,那它就还没开始就夭折,比如游戏,对玩家而言,游戏世界的驰骋让玩家更容易获得满足感,它无时无刻吸引着你不自觉的去开始。

3、让它简便易行

人的天性就是省力,很多人都喜欢用最小的努力获得最大的收获,比如玩手机,看电视等等占据我门大部分生活时间,就因为他们最省力而且很有吸引力,所以当我们需要养成一个习惯时一定要让它变得简单至极,即使不喜欢,但可以一直坚持。

4、让它令人愉悦

当痛苦与舒服摆在面前,我们往往会偏向于舒服,且容易比较接受,就比如小孩子喜欢糖果,那么你告诉他完成作业就有糖果吃,如果想让一个习惯养成,那么它必须是让人愉悦的,充满乐趣,这样才会被接受与坚持。

同时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借以改掉坏习惯,这四个定律总的出发点是围绕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展开的,主要是顺应人性、而不是要求我们用理性进行自我控制,这样方能真正形成好的习惯,书中通过各种实例、表格进行说明解释,最后书中提到了获得持久成功的秘诀,不断进步,永不停歇,不要忽视微小的变化,用微小的改变,获得显著的效果。

微读书笔记征集篇九

好习惯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好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掌控习惯》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詹姆斯.克利尔,核心内容是有关培养习惯的四步模型,以及从中演化出来的行为转变四大定律,对于我们的习惯养成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培养良好习惯的四步法
整本书都倡导微小习惯的培养,认为小习惯会带来大变化。书中提到这样一个计算公式:如果一年内每天都能进步1%,到完成时,将会进步37倍。相反,如果一年中每天以1%的速度退步,现有的任何东西会降到几乎为零。在最初开始的几天的时间里,我们可能觉不出任何不同,但在数月和数年后,它们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虽然人们都知道好习惯的重要性,但人们似乎很难养成持久的习惯,书中揭露其核心原因之一是在培养习惯的过程中,有相当长时间是感受不到它的影响的,称之为潜能积蓄期。只有最终突破潜能积蓄期,才能取得质的飞跃。这点确实也是感触颇深,因为感受不到,所以很难坚持下来。坏习惯也是如此,因为不能很快感知它的不良影响,也会延续很长时间。如何才能突破潜能积蓄期,书中提到了构建体系的重要性。只有解决体系层面上的问题,才能真正达成目标。要关注整个体系,而不是单一目标。
我们平常大多把注意力集中在想要达到的目标上,正确的做法是培养基于身份的习惯,着眼点是希望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是单一的目标。因为如果一旦涉及自豪感,我们就会尽心尽力地保持习惯。真正的行为上的改变源于身份的改变。书中提到我们可能会出于某种动机而培养一种习惯,但让我们长期保持这种习惯的唯一原因是它已经与自己的身份融为一体。相反,如果某种想法或行为与自己的身份贴合得越紧密,就越难改变它。读到这里,我也想到了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孩子写作业比较磨蹭,我经常说:“你怎么这么磨蹭,就不能快一些吗?”总是这样说孩子,也相当于给他贴上了一个身份的标签,反而不容易改掉。
习惯是重复了足够多的次数后而变得自动化的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始于反复尝试。养成习惯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步骤,也就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四步法:提示、渴求、反应和奖励。第一步是提示,提示触发大脑启动某种行为举止,是预测回报的零碎信息。第二步是渴求,也是每个习惯背后的动力。第三步是回应。回应是实际习惯,可分为思想上的和行动上的。第四步是奖励。获得奖励是每个习惯的最终目标。
二、行为转变的四大定律
书中总结了行为转变的四大定律。
第一定律:让它显而易见。我们在改变习惯方面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一直能保持警觉,知道我们实际上在做什么。有很多时候人们认为自己缺乏做事的动力,但实际上真正缺乏的是明确的计划,将计划清晰化,具体化。培养新习惯,可以充分利用行为的关联性。建立新习惯的最佳方法之一是确定已有的习惯,然后把新行为叠加在上面,书中称之为习惯叠加。另外,书中还提到了环境的重要性。如果想让习惯成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注意环境的设计,使每个情境都会与特定的习惯和思维方式相关联。在所有的事物都各安其位,各具用途的稳定环境中,习惯很容易形成。
第二定律:让它有吸引力。如果想提高某种行为的发生率,就需要让它具备吸引力,也就是让习惯变得更加诱人。假如在做一件事的同时得以做另一件喜爱的事情,那么前者可能会对自己产生一定的吸引力。喜好绑定是应用心理学理论普雷马克原理的途径之一。这个方法,我尝试应用了一下,要求自己每天中午在跑步机上锻炼,但这未免有些枯燥,也不好坚持,我带上了平板电脑,在快走40分钟的同时,刚好可以看一集热播的电视连续剧,确实更容易坚持下来,有时候觉得支撑自己的并不是锻炼本身,而是可以边锻炼边看电视。社会规范也具有吸引力,我们倾向于模仿三个社会群体的习惯:亲近的人、所在的群体和有权势的人。如果一个行为能为我们赢得认可、尊重和赞扬,我们就会认为它很有吸引力。当我们将习惯与积极的情感联系起来时,习惯就有了吸引力。学会将高难度的习惯与积极的内心体验联系起来,就能使它们具备吸引力,有时候,需要稍微改变一下心态。把“不得不”做的事情,改成“想”做的事情,只需要换个词,就可以改变看待每个事件的方式,从将这些行为视为负担转变为视它们为机遇。这个方法,也应用了一下,孩子爸爸今年去新疆援疆了,每天给孩子做饭成为了一件让我比较不愿意做的事情。转变了一下想法,把“不得不”给孩子做饭,变成我“想”做饭,的确,想法变了,心情不一样,完成起来也不同了。
第三定律:让它简便易行。如果想掌握一种习惯,关键是从重复开始,无须力求完美。因此,开始的时候不必描画出新习惯的每一个特征。只需要不断反复练习,关注练习次数。习惯的形成是一种行为通过重复变得越来越自动化的过程,重复活动得越多,大脑结构变化得也就越多,从而能更高效地进行那项行动。神经学家称之为“长时间增强”现象,重复一个动作会导致大脑明显的变化。每重复一个动作,就相当于激活了一个与这个习惯相关的特定神经回路。这就意味着,养成新习惯的最关键步骤之一就是不断地重复。行为转变的一个重要事实是,习惯是基于频率而不是时长形成的,因此要养成习惯,就需要练习。人的精力是宝贵的,而大脑的设定就是尽一切可能保存精力。人类的天性就是遵循最省力法则。当在两种相似的选项之间做决定时,人们自然会倾向于需要最小工作量的那一个,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喜欢躺在床上看手机,而不愿意出去锻炼,因为躺在床上消耗最小。占据生活大部分时间的行为,都简单易行,不需要有多大激励。让好习惯简便易行,才越有可能坚持下去。一种方法是预备好环境,以便随时起用,也就是提前做好相关准备,让最重要的事成为最容易做的事情。当开始培养一种新习惯时,所有的时间不应超过两分钟,任何习惯都可以缩减为两分钟的版本。这样做的思路是让习惯尽可能容易开始。书中认为这是一个强大的战略,因为一旦开始做正确的事情,继续做下去会容易得多。一旦养成了习惯,并且每天都有所变现,就可以将要培养的习惯向最终目标扩展。除了让好习惯简便易行外,还要让坏习惯难以延续。
第四定律:让它令人愉悦。每个习惯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多种结果。这些结果往往前后不一致,就不良习惯而言,即时结果通常感觉良好,但最终结果却不好。就好习惯而言,情况正好相反,即时结果令人不愉快,但最终结果的感觉却很好。所以在训练延迟满足的过程中,凡是长远地看能带来回报的事,可以添加一点即时快乐;凡是不能的,可以添加一点即时痛苦。保持习惯的关键是要有成就感,哪怕只是细微的感受,习惯本身充满乐趣才能持续下去,为好习惯制造即时快乐,只有当转变充满乐趣的时候,才会变得更容易。习惯的坚持非常重要,不要中断培养习惯的进程,要坚持不懈。
书中的最后几章介绍了高级战术。之一:因为基因决定,每个人都是生而不同的,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种不同,所以应该养成适合自己个性的习惯。之二:如何在生活和工作中保持充沛动力。没有一种习惯会有无穷无尽的乐趣。在某个时刻,每个人在自我提升的旅程中都面临着同样的挑战,因此必须与厌倦结缘。之三:培养好习惯的负面影响。习惯带来了很多好处,但缺点是也会让我们陷入以前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所以需要定期检查一下。之四:书中提到了获得持久成功的秘诀。获得持久成功的秘诀是不断进步,永不停歇。微小的变化会带来显著的结果。这也是书中反复强调的。
虽然进入不惑之年,但觉得一些好习惯很多年都未曾养成,特别是现在还面临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任务,因此培养习惯显得越发重要,需要不断改进,不断实践。(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