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心得体会(优秀8篇)

时间:2023-10-14 12:47:21 作者:影墨 心得体会

培训心得是培训后反思和总结的重要方式,有助于提高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以下是一些读者自己撰写的心得体会,他们通过书本启迪思维,提升了自己的人生智慧。

文学批评心得体会篇一

2014年10月14日,是我们南盛小学特别喜庆的一天,因为这一天我们请来了全国著名的儿童文学专家、博士王林老师,台湾现代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管家琪女士,江苏省优秀青年教师刘颖,江苏省青年特级教师、海门实验学校小学部儿童阅读研究中心主任、国内最成功的班级读书会推广者周益民,国际儿童读物联盟中国分会副秘书长张明舟。这一天有三位著名教师执教班级读书会,让我受益匪浅。王林、管家琪作了儿童文学阅读的有关报告,尤其是王林老师的阅读—悦读—越读,给我的影响极为深刻。

王林老师的悦读我最欣赏。悦就是喜悦高兴,阅读就是高兴的读。用王老师的一句话说就是享受阅读。曾经有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孩子读书时是否必须读懂,是否必须写读书笔记或日记。王老师解答说:关键是享受阅读。关于这一点,我深有感触。前两年,由于受传统意识传统习惯的影响,在大量阅读的年代,倡导学生大量读书,并倡导学生写大量的读书笔记、日记。

学生的确做了大量的工作,有一定的收效,可是耗费了学生更多的精力,为读书而感到疲惫,从而失去了读书的兴趣。从喜爱读书,到厌恶读书,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后来,我渐渐地意识到我犯了一个严重错误,就是大量写读书笔记和日记使我们可爱的孩子失去读书兴趣。这是我不想看到的现象。再后来,我取消了写读书笔记和日记的作业。这种做法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因为学生从繁琐和忙碌中解脱出来,有更为充分的时间享受阅读。

关于阅读中面临的一个问题,孩子读书是否必须读懂。许多人认为应该知道故事内容,或说明什么中心等。可这样一来,学生一读书首先想到作业,孩子带着思想负担去读书,哪里还有读书的乐趣,带着任务读书是一种痛苦,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读书的`兴趣。因而,近几年为了让学生大量读书,对读书产生浓厚兴趣,我采取的办法是:可以给学生推荐优秀的阅读书目,但是从不逼迫孩子必须读书,从不逼孩子读我们认为好的书,读书时从不定任务。我的想法是只要喜欢读书,能读出乐趣是最为幸福的。我想这就是王林老师所说的享受阅读吧。现如今,我班的孩子正无拘无束的读书,看到他们如醉如痴的样子,我真替他们高兴。

王林老师的到来,给我们南盛小学带来了希望,给我们教师带了新的理念,给我们孩子心里植入一颗理想的种子。儿童文学阅读一定会在南盛小学这块沃土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文学批评心得体会篇二

文学批评实践课程是我在大学期间选修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文学批评这一学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我逐渐认识到了文学批评的重要性及其对于文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在这段时间里,我不仅学到了批评的方法与技巧,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文学批评对于提升自己的思考和审美能力的帮助。

二、理论学习

在课程的开始阶段,我们首先接触到了一些基本的文学批评理论。通过学习文学批评史和相关理论,我深刻认识到批评是文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只有通过批评,我们才能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在这部分学习中,我了解到了许多重要的批评家和他们的批评方法,这些理论对于我提升自己的批评能力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使我能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

三、实践探索

在理论学习之后,我们开始进行文学作品的实践批评。通过选取一些经典的文学作品,我们进行了深入的阅读和分析,然后尝试对其进行批评。这个过程虽然困难,但同时也非常有趣和充实。通过实际操作,我更加明确了批评的目标和方法,逐渐培养了自己的个人批评风格。同时,通过与同学们讨论和交流,我不断修正自己的批评观点,提高了自己的批评水平。

四、审美感悟能力提升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逐渐培养了自己的审美感悟能力。在批评实践中,我通过仔细观察和深入剖析作品的形式、内容和意义,培养了自己的艺术敏锐度和审美眼光。我学会了通过对作品的细致观察和内外在联系的把握,去发现作品中的美感和思想价值。这不仅让我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也对我了解其他艺术形式和提升自己的审美品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五、对未来的启示与感悟

文学批评实践课程的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这门课程,我不仅学到了文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更增强了自己的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 这门课程培养了我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这对于我的学习和未来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在学术研究方面还是在实际工作中,我都能够运用这些批评的技巧和方法,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总之,“文学批评实践课程心得体会”是我在大学学习中的重要经历之一,它使我对文学批评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并培养了我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通过这门课程,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批评水平,也深刻体会到了文学批评对于提升自己的思考和审美能力的帮助。我相信,这段学习经历将对我的未来产生积极的影响,使我在学术和实践道路上走得更加出色。

文学批评心得体会篇三

第一段:引入文学批评实践课程,说明其意义和重要性(200字)

文学批评实践课程是大学文学专业不可或缺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学习该课程,学生能够深入了解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掌握分析文学作品的方法与技巧。作为一个文学热爱者,我对这门课程充满期待。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与实践,我深感这门课程对于提高文学素养以及提升批评能力的重要性,下面就我在该课程中的体会进行总结。

第二段:课程内容与学习方法(250字)

文学批评实践课程非常注重实践性,课程设置涵盖了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操作。在理论学习方面,我们学习了不同的文学批评流派和文论理论,如结构主义、形式主义、后现代主义等,通过对这些理论的学习,我们能够对文学作品有更深入的解读。而在实践操作方面,我们通过分析和撰写文学评论文章,锻炼了批评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同时,老师鼓励我们多参加文学讨论,与同学们交流彼此的观点和体会,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让我受益匪浅。

第三段:提高文学素养与思辨能力(300字)

该课程的学习对于提高我的文学素养和思辨能力有着显著的影响。通过学习不同的批评流派和理论,我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更加全面和深入。在撰写文学评论文章时,我能够通过分析作品的情节、人物、语言运用等方面,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与价值,并结合自己的观点进行批评。此外,通过与同学的讨论和交流,能够接触到不同的观点和见解,这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使我能够更加独立和全面地思考文学作品。

第四段:提升批评能力与写作水平(300字)

文学批评实践课程的学习对于提升我的批评能力和写作水平有着明显的帮助。在课程的实践操作环节中,我们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和批评作品的实践,这锻炼了我的批评能力。通过不断地写作和修正,我对文学评论的写作思路和技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能够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从一开始的摸索到后来的沉淀,我的写作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思维逻辑更加清晰,表达更加准确。

第五段:课程拓宽了我对文学的认识与热爱(250字)

通过文学批评实践课程的学习,我对文学的认识与热爱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宽。通过学习不同的批评理论和流派,我更加理解了文学作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于文学的多元价值也更加深入思考。同时,通过与优秀的文学作品接触和分析,我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也有了长足的提高。对于我来说,文学已不再只是一种消遣,而是一种乐趣和自我认知的方式。这门课程让我对文学充满了信心与热爱,也更加坚定了我继续在文学领域深耕的决心。

总结:文学批评实践课程的学习对于提高文学素养、批评能力和写作水平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通过深入学习理论和实践,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能力得到了提升,思维逻辑和表达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在这门课程的熏陶下,我的对文学的认识与热爱也得到了拓宽和加深。这门课程不仅帮助我在文学领域取得了进步,也将对我的未来学习和人生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文学批评心得体会篇四

在听这个讲座的开始,教授就告诉我们一句话:^感兴趣就能写好^。是呀,什么事情都是从兴趣开始的,写作也不例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小培养协作的爱好,相信我们能写出最完美的文章。

提到文章,教授给我们谈了谈他写小说的感受,我从中学到了许多。小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写一种距离,一种心灵的距离。这种距离一定要是一种折线,跌荡起伏,这样的小说才有活力。而且小说本事就是测量过程,把一件事及相关内容叙述出来,距离的难度障碍越多,小说的情节越生动,最重要的是要有个创造性的故事,超乎他人想像。

小说靠语言测量,由此可见优美细致的语言对文章的重要性。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抓细节,可以说小说的成分的关键是细节,它就同一个小数点看似无关紧要,但如果把它放在数字中,它可以改变一个是数字的.命运。小说的人物带着故事走,主要刻画的是一个人的品质,然后为着人写事,细节就是人和事连结,通过一个人的细节引出事例或由一个事例的某个细节推出人的品质。再说语言,它是文学的血液,作家的武器。小说是由汉字构成的,但汉字有它的排列顺序,按某种顺序排列的不同,也许效果会截然不同,这就需要优美的语言,一个好的修辞在句中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写一个小孩,我们可以说一个小孩,但如果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可写成一个天时般善良的男孩^,这样人物就更显生动,形象更加丰满。

写作要新颖,深刻,要让别人感动,我想这应该就是写作成功吧。文学靠阅读,学习。生活及方方面面的积累,所以我们要留心观察,处处体会。还是那句话:兴趣+积累+创造=写作秘诀。

文学批评心得体会篇五

文学批评实践课程是我大学学习生涯中难得的一门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让我对文学批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在这门课程中,我学到了许多理论知识,并通过实践活动锻炼了自己的批评能力。下面我将从课程的意义、学习收获、实践过程、团队合作和发展意向五个方面展开,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文学批评实践课程对于我们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学批评不仅仅是死板的理论,更是需要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在这门课程中,我们通过学习文学批评的基本理论框架,不仅可以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解,还可以通过实践活动去分析、评价和批判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批评能力。这门课程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和讨论,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文学批评的实践意义,提高综合能力和学术素养。

其次,这门课程给我带来了丰富的学习收获。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了不同的批评方法和理论,如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等,这些理论的学习拓宽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能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同时,通过文学批评实践活动,我们也提高了自己的批评能力,在批判文学作品中,我们学会了分析、评价和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这些都是我们今后从事文学研究和批评的基础,并且对我们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文学批评实践课程的实践过程非常有趣和激动人心。在课堂上,我们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解和引导,更是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去锻炼自己的批评能力。例如,我们组织了文学读书会,每个人都要选择一本文学作品,并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批评。这不仅锻炼了我们分析和评价作品的能力,还培养了我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除了读书会,我们还组织了专题研讨会,每个人都要选择一个文学批评理论进行研究,并展开讨论,这样我们既可以深入了解和探索某一具体理论,又可以学会如何运用它来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

第四,团队合作在这门课程中也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活动中,我们需要与小组成员进行密切的合作和交流,相互借鉴和补充,共同完成各种任务。团队合作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也能够培养我们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在团队合作中,我们要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也要学会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通过这样的合作过程,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提供专业的批评观点。同时,团队合作也可以为我们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资源,通过与其他小组的交流和合作,我们可以互相学习和借鉴,提高自己的批评水平。

最后,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对文学批评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希望能够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我也希望能够将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批评文学作品,发现关于生活和人性的真理,并引领更多的人关注文学的重要性。

文学批评心得体会篇六

有许多园林楹联写得气势磅礴,如沧浪亭有联云:“商彝周鼎,汉印唐碑,上下三千年,公自有情天得度;酒胆诗肠,文心画手,纵横一万里,我于无佛处称尊。”表现出不羁的豪情。

寺的“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都表现出了豁达开朗、释然物外的禅味,等等。由此可见,人间百态可尽显于楹联中。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之一,就是在幽静典雅当中显出物华文茂,“无文景不意,有景景不情”,这些诗意盎然的对联对园林景观起着烘云托月、画龙点睛的作用,虽只有片言只语,却意蕴隽秀,装点着园林的各个景区,既抒发了园林景色的诗画意境,又表达了园林内涵的美学情韵,充分体现了中国园林艺术的民族特色.

匾额横置门头或墙洞门上,在园林中多为景点的名称或对景色的称颂,以三字四字的为多。楹联往往与匾额相配,或树立门旁,或悬挂在厅、堂、亭、榭的楹柱上。楹联字数不限,讲究词性、对仗、音韵、平仄、意境情趣,是诗词的演变.自宋代之后,楹联逐渐出现于园林景观中。由于文人的参与把建筑环境的创造推向了高潮,并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与装饰。

一种对称之美,从对联的语言、声调、内容以及形式上都要求对称。对称既是艺术美的规律之一,同时也应和了中国人的传统审美观和价值取向。尽管对联在形式和内容上各有不同,但它首先是通过装饰这一过程达到目的。

楹联与园林在第二个层次上的关系在于内涵上。对联常常扮演建筑意义以及造园者或园主的思想感情之代言人的.角色。诗词是人类思想情绪的表达,而园林中对联是通过对诗词进行一番反思、提炼和重整之后所得的,因此它不仅能够抒发胸臆,展示各园独特的个性,还可以表达出一处景点的意境、内涵,与风景、古迹交相辉映达到珠联璧合之美。正如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曾借贾政之口说道:“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树山水,也断不能生色。”此话很有见地。试想,如果只有幽静的院落,雅致的轩阁,却无名联相衬,纵是鬼斧神工,亦觉美中不足。若有佳联相配,文辞隽永,书法美妙,则会使景观大增光彩,使人平添游兴。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精华,也是传统建筑中文化积淀的一种体现。园林中的对联只用廖廖数语,就能描绘出一处景点的特征、内涵,同时还能让人体会到主人的思想感情、世界观、理想、生活经历等,一如园林的面部表情。因此传统园林中常常通过对联来表达意境和情绪,从而使园林的构成要素富于思想内涵和景观厚度。

园林楹联中有该园主人道德品格、文化素养的流露。如苏州拙政园,它建于明代正德四年,它第一位主人是当朝御史王献臣,他是一位直言敢谏,不讨皇帝欢心而辞官返乡的官员,他不满朝庭,远离皇宫,为此园取名“拙政”,是取晋代文人潘岳《闲居赋》中“筑室种树,灌园鬻蔬,是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园中有不少精彩的楹联传世,如“拙补以勤,问当年学士联吟,月下花前,留得几人诗酒;政余自暇,看此日名公雅集,辽东冀北,蔚成一代文章。”“生平直且勤,处世和而厚。”体现了严谨内敛、敦厚平和的长者的智慧。楹联中也有园林主人价值观、人生观的体现,如清吴云为苏州的南半园题联说:“园虽得半,身有余闲,便觉天空海阔;事不求全,心常知足,自然气静神怡。”以及镇江焦山别峰庵郑板桥读书处有联云:“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达观以及知足不求全的怡然自得。又如可园雏月池馆有联云:“大可浮家泛宅:且可随波逐流。”俨然一副清高自洁的表情。有直接描述园主的生活方式的楹联,如:无锡香草居有联云:“何以遣有生涯,或种菊,或艺兰,或蓄水养鱼,避地即仙源,芳序四时开小径;于此间得佳趣,宜敲诗,宜读书,宜临流垂钓,叩关无俗客,小园一角枕梁溪。”由此可知园主以园艺、垂钓、读书消磨时光。表现出天真拙朴、平淡闲逸的气质。

有些楹联让人有一种历史与文化的厚重感。如清代孙髯所撰的昆明大观楼的长联曰:“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

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趁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萍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莫孤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荚蓉,三春杨柳;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向人们展现出一种悠悠岁月积淀的深沉。

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它所创造的诗化环境,是一种建立在中国传统哲学重人生、重道德的伦理型文化的基础上的艺术养生模式。园林追求“外适内和”,生存空间和精神空间环境并重,体现了我们的先人对生命的关注、对生活质量的关注。园林中的对联就是这种“关注”最好的体现,它蕴含着中国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并带有鲜明的时代印痕,是极为中国式的“表情”。

西方学者海德格尔认为,重建衰败的人文精神与重整破碎的自然是同等重要的,并把希望寄托在文艺上,认定这种最高的境界是人在自然环境中“诗意地栖居”。

在当今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我们盲目建造了许多风格各异的人造景观,却失去了我们本当以之为归属的、籍之以定位的传统文化,因而使我们的栖居失去了诗意。

文学批评心得体会篇七

我相信,任何优秀的作家和作品,都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或者是一个国家独特而庄重的地标,令人着迷,令人神往,令人难忘。阅读许多江苏作家的作品,能够充分地感受到,这些作家对他们置身其中的生活和土地的浓厚感情和真挚的迷恋,无论是汪曾祺的“大淖世界”,陆文夫的“小巷人家”,还是范小青的“裤裆巷”、苏童的“香椿树街”和“枫杨树故乡”,都像是渗透了精神磁场和醇厚情感的文学、文化地标。而且,这种感情和爱,绝不是狭隘意义上的感情和爱,而是扩大化了的、延伸的、历经淘洗和沉淀过的感情和爱。这种写作,更是超越了地域边界、有着巨大张力场的写作。因此,虽然作为一个“外省”的读者,我对江苏文学的感觉非常特别。

我觉得,如果从写作发生学的角度看,一个作家、一部作品的出世和成熟,乃至杰出和经典,除了取决于作家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精神价值取向等因素外,还会与作家和作品所处和涉及的具体人文、生态环境密切相关,甚至作家内在精神的生成过程中,精神心理世界的形态、审美判断力都会因其所处的“位置”、“方位”,而决定或改变作品的叙述方向、修辞策略、美学艺术形态。也就是说,作家写作中呈现出的物质性与精神性形态特征,他所想、所能承载的情感天平,都极有可能要在地理、地域的范畴和感觉中寻求、获得某种“器质性”的平衡和契合。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位作家的成就和辉煌,一位作家写作的“出发地”和“回返地”,无不与他对文化、地理环境的依存和自身的生态感之间,表现为一种依赖和融合。

简言之,对一个作家而言,写作也许就是一种宿命。从哪里诞生、出发,在哪里终了或成为一种近乎神性的存在,无论你的写作和文本价值有多大、生命力有多强,它都会宿命般地显示着一个地域的气象和格局,并且成为一个地域文学的地标。这个地标,最初可能只是属于一个作家个人的,是对自己的体温、气味和情绪的确证;接下来,它可能就属于一个地域的,现实和梦想在虚构的世界里,在这个特定的背景下,拥有了一个特别的故事,这同样是一种机缘,是不期而遇的缘分和沉淀。继而,这个作家或文本的地标,就不单单是一种风物志般的烘托和呈现,而是在更大程度上的地脉、地气和地缘的扩张,重要的是,一个作家在这里确立了他精神、心理、文化坐标的有机构成,他在文本中想要实现的艺术理想和冲动,从此生发、弥漫开来,并且呈现出应有的审美路径和人文意义。我想,这既是一个作家的叙事气度,也是一个地域的`文化气象。这也是文学最终超越现实、拥抱理想的机缘和根源。

我最早喜欢江苏作家及其作品,应该说,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文本所张扬出的超越了地域的强烈的文化感和诗学气象。既细腻绵密、氤氲诡谲,又不乏格局别致、大气磅礴;既曲径通幽、灵动唯美,又深刻持久、真挚沉实。我曾仔细思考过,我为什么会对许多江苏作家情有独钟呢?我所阅读和喜爱的几代江苏作家汪曾祺、陆文夫、高晓声、赵本夫、范小青、苏童、叶兆言、周梅森、朱苏进、储福金、毕飞宇、叶弥、鲁敏等等,似乎天然地都是“接地气”的高手,他们似乎都精于“精神地理学”、“情感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他们大都找到并牢牢地把握住了一个作家想象的源头和支撑点。他们的文本里有着丰富而独特的感觉和审美观,语言和文体丝丝缕缕发散出整体的、形象的、浑然一体的意象,这些汉语的创造,体现了南方的神韵、东方的思维和感觉,也让我们领略到中国作家对世界的认知、把握和表现维度。其实,这也体现出每一位优秀或杰出作家的力量和气度。

无疑,这些作家是当代江苏文学的地标,也是当代中国文学的地标。

文学批评心得体会篇八

小学语文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让语文课堂回归本性通过学习《新课标》我再一次更清晰的认识到小学语文,首先姓“语”。其次,小学语文姓“小”,是儿童的语文教育,是儿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为主的教育。我们的语文课应上出以下几个特点。

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藴味,包括语言、文字、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藴味,也即是语文美。所以,语文课就要应有浓厚的语文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诵读并体味。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起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在教学中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语文的主人是儿童,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儿童真情流露,语文课就要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上出儿童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