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藏族四大姓氏 世界思想史讲座心得体会(优秀8篇)

时间:2023-10-07 16:08:54 作者:字海 心得体会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藏族四大姓氏篇一

第一段:引言(150字)

最近,我参加了一场关于世界思想史的讲座,深受启发和震撼。这个讲座由知名学者主讲,内容丰富多样,从古代世界开始,一直到当代,将世界思想发展的历程全方位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将分享这次讲座对我的影响和心得体会。

第二段:对古代思想的认识(250字)

讲座首先介绍了古代思想的发展,让我对古代知识分子的智慧和勇气有了更深的理解。古埃及的吉萨金字塔、古希腊的柏拉图学派和亚里士多德学派,以及古罗马的法律制度都是古代思想成果的杰出代表。这些思想起源于与自然的对话,试图解释世间万物的本质以及人生的意义。他们追求智慧和真理,同时也在政治、法律等方面形成了许多原则和观念。对我来说,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勇敢追求成为了我人生中的楷模。

第三段:中世纪思想的独特贡献(250字)

接下来,讲座介绍了中世纪思想,这个时期的思想发展带有一定的宗教色彩。天主教会成为了支配社会的权威,神学家的思想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尽管如此,这个时期的思想界也做出了许多独特的贡献。例如,托马斯·阿奎纳斯的神学思想以及其合理性和信仰之间的对话,为后来的哲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此外,中世纪思想家们还深入讨论了权威和自由、宿命和自由意志等问题,对于我理解社会和人类自身的时代精神提供了独特的观点。

第四段:近代思想的启示(250字)

讲座还介绍了近代思想的特点,强调了自由思想和科学革命的重要性。从启蒙时代开始,人们开始质疑传统权威和追求自由,强调理性的重要性。伏尔泰的辩论自由和洛克的自由意志成为启蒙运动的重要理论基础。此外,科学革命的兴起也为人们开启了新时代的大门。在这个时期,培根、笛卡尔、休谟等思想家为现代科学和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这让我意识到,追求真理和知识的奋斗是世间最重要的行为。

第五段:现代思想的拓展(300字)

讲座最后,主讲学者给我们讲解了现代思想的趋势和特点。从乔治·奥威尔的反乌托邦主义到尼采的超人理论,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到萨特的存在主义,现代思想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个人主义的崛起、对权威的质疑以及对自由意志的追求等都成为现代思想的核心特征。这段讲座让我深刻认识到,现代世界是由许多不同的思想观念相互碰撞和交流而成的。

结尾(150字)

通过这次讲座,我对世界思想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从古代到近现代,思想家们的智慧和勇气以及他们的思考方式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意识到,思考并不只是个体的行为,而是整个人类发展的基础。通过学习与传统思想对话并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我。这次讲座让我增长了见识,也启发了我进一步了解世界思想史的决心。

藏族四大姓氏篇二

中国管理思想史的回顾及研究

摘要:本文研究了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的管理思想,比较了中西方管理思想的差异,以及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管理体系,需要充分吸收中国文化的精华,开拓创新。中国的管理思想的研究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研究对象模糊、缺乏史料的考证、不注重时代背景、对各种管理思想之间的关系缺乏梳理等。加强中国管理思想史学科的建设,能为中国管理思想史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科技、人才支撑。

关键词:中国管理思想史;传统文化;管理方式;研究对象

中国的管理思想史是关于中国历代管理活动的一般原则的思想史,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文化典籍涉及多个方面,如治理国家、战争攻守、教化百姓、文化礼仪以及探究天理、人性等,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有些思想在当今仍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一、中国管理思想史的回顾

从时间维度来看管理学,中国管理思想史包括了对古代、近代和现代的管理思想研究。其中出现的中国古代的儒家、道家、法家和兵家的管理思想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中都为现代管理思想打下深深地烙印。

(一)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心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逐步确立,在全国范围内不断深入贯彻落实,企业管理和改革实践不仅需要管理理论支持,更需要具体管理思想的指导。在引进西方管理思想的同时,我国的学者也开始致力于开发创新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研究与总结新的适用于现代社会的管理路子。

1984年,前国家经委在北京召开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研讨会,研讨会的召开对中国管理思想研究及其现代应用起到了推动作用。此后12月成立了全国性的学术研究组织“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研究会”,该专业学术团体主要从事发掘和研究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管理现代化服务。1984年,杨先举、覃家瑞合作编写的《孙子兵法与企业管理》一书是由中国大陆出版,是中国第一部探讨中国文化遗产在现代经营管理方面应用的著作,中国古代的兵家管理思路独特,方法卓越,有关《孙子兵法》中诸如“庙算”、“七计”、“以正合,以奇胜”等的一些研究成果,其运筹和决策思想对发展中国特色管理理论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中国古代传统的管理思想,我们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断开拓创新,在面对全球激烈的经济竞争时,我们才能使用新的管理战略与决策,在管理和实践中熟练运用,促使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不断进步。

(二)建立在企业管理研究思想上的中国近代管理思想。中国近代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处于封建制度瓦解没落,外国列强主义入侵,社会团体不断迭起的内外交困之中。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于特殊的环境中诞生的中国近代企业,其生存和发展的路径就是不断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后来形成的官僚资本主义斗争的过程,所以中国近现代管理思想的研究基础集中表现在洋务运动,及之后的企业管理思想研究上。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导下,19世纪60年代兴起了官办军用工业工业,但是清政府由于财政问题不得不放松对于工业的要求,致使民间资本参加的企业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这种“管督商办”的形式使很多商人失去了积极性。晚清洋务派“官商合作”的经济思想逐渐取代了“管督商办”,这种经济管理思想是近现代企业创始初期的开拓之举。其形式弊端也很明显,由于管理权仍在官府,官商矛盾不可避免。企业缺乏生命力使得这种管理思想的实践最终陷入困境。甲午战争后,洋务企业的经营和管理面临着重大的改革问题,不得不转变经营方针,更多的官员和商人被发动起来,成立了具有更多民营性质的商办企业。

中国近现代管理思想,不仅是通过对企业管理活动的调研,反思了新式企业实践中诸多的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还要引进西方的先进管理方式,从多方面进行了企业内部管理系统的改革和提升。

(三)社会主义时期的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片战争以后,中国的企业制度发展完成了从传统形态到现代形态的转变。但是由于国家商业体制目前的局限性,中国近代企业制度始终没有摆脱官办和管督商办的模式,使得我国近代管理思想的发展之路复杂而曲折,近代企业的发展受到遏制且没有明确合适的发展方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步入社会主义初期,国内开始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国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同时要求企业实行科学的管理方法。但是由于新中国成立不久,经济欠发达,企业管理经验匮乏,管理技术缺乏系统性指导,所以便积极引进了前苏联的管理方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在党中央正确路线的指引下,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企业逐步贯彻落实新的管理理念,经济发展管理出现了新局面。改革开放后,基于以人性假设为主线索的西方管理思想理论渗透于转轨时期的中国,企业管理思想发生了演变,以学习、引进、发展西方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的新一轮管理思想改革开始了。然而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管理思想也在不断深化和转变,科学性管理的指向不断向人文主义倾斜。组织文化管理模式不断应用,并影响着企业内部软实力,围绕服务宗旨、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等最基本的文化要素进行经营管理,以共产主义目标和社会主义精神为主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和思想导向,鼓舞调动着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二、中西方管理思想的比较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德鲁克曾指出,“管理是以文化为转移的,并且受其社会的价值观、传统与习俗的支配。”不同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使得民族之间风格迥异的民族文化,这种文化差异、技术水平参差、社会制度区别,使得各个民族之间形成的管理思维模式、管理方式和管理风格蕴含强烈的地方特色。

(一)中西方管理思想的思维模式不同。中西方的管理思维模式有着很大不同,西方管理注重“精准”、“细致”等理性思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以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为代表的唯理哲学。它们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方式,用实证检查、观察,通过数据来验证假设,将理性的思维方式进行推广,贯彻科学的原则。从理性角度出发认知事物,排除情感的因素,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对事物构成因素的分解,找出规律,整理和分析达到对事物的认知。西方的管理思想是理性和明确的,以条文、规章等条条框框规范个人行为。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则带有浓厚的伦理色彩,儒家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代表,儒家的管理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调“入世”,具有广泛的的涵盖性,即“劳心者治人”。在管理实践中,人起着主导作用,以道德伦理为辅助来对人进行约束,从自我管理的角度出发,倡导个人对自身、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感,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的管理思想由人情贯穿,重“义”轻“利”,属于感性的思维方式。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的管理思想有着双重的影响,既有促进其发展的利好因素,也有阻碍其发展的障碍成分。传统的管理思想必须经过不管的改进发展,去粗取精后才能更好的与市场经济相容。

(二)中西方的管理思想方式不同。西方管理方式仍然比较关注于科学性。西方管理科学崇尚,“个人中心主义”,其强调单方面个人的私人利益,提倡竞争精神,包括适者生存的淘汰法则。所以,平等的思想在西方社会深入人心,因为在平等的基础上,人与人之间无法形成泾渭分明的等级关系。刚性管理为西方管理科学的主线,注重制度化,规范化,注重分析,避免滥用权力,最大程度提高管理效率。以工作为中心,以合同及规定原则所认定的契约关系进一步明确个人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与西方的管理方式不同的是,中国的管理方式更具艺术性,以人伦关系和情感法则为中心,受传统道德和历史文化的制约。人伦结构分匹配了行为角色,赋予个人应尽的等同行为角色的义务和应享受的权利,其权利和义务因对应的人伦关系不同而不同,因此展现不同的行为习惯。中国管理方式多以较为柔和和人性化的'方式进行,这是由中国的传统思想积淀和传承下来的,更注重是人情管理和感情舒畅。中国追求社会稳定与和谐,通过提升修养,知行合一,管理方式效法自然,这种柔性管理注重人的情感,以人为本,更多采用以思想教育和政治熏陶为主的管理方式,甚少使用强制手段。刚柔管理并无优劣之分,二者相互融合,互为补充,刚柔并济,才能真正发挥管理的科学作用与艺术之美。

(三)中西方管理思想的目标不同。由于中西方核心价值观以及主流价值体系的不同,其所引申出的价值管理对象和管理的目标也不尽相同。西方管理思想是在商品经济社会中发展起来,交易贸易促使商品的流通,也促进了以利益为重心的主流意识的形成。西方管理目的是通过提高效率实现利润最大化,注重过程和细节。提高劳动生产率是西方管理的核心问题,以此获取更大的利润,整个管理过程都受“利”的支配,不受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影响。西方的管理着重于细节的微观管理,对管理的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的运转,而相对忽略社会的宏观管理。

中国管理思想的理想目标是追求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相处,各得其所,各有所安、其乐融融。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传统都着重“大家”和奉献精神,不提倡“小家”和个人私利,核心集中在对“人”的个体修养的研究。中国管理思想注重团队合作,虽然要求提高管理者的自身素质和水平,以身作则,但是充分发挥团队作用,形成一种良性的管理循环状态则是提高管理质量的主要方式。

三、中国的管理思想史存在的问题

由于历史遗留的思维惯性,中国管理思想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管理思想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和革新,管理方式层出不穷,但是也存在某些问题。

(一)研究对象模糊。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以“仁”和“礼”的管理思想为基础,进行解释和阐述。古代思想管理家的理论基础多借鉴文化史料,其阐释的主要是一国君王的封建制度管理,即“治国安邦”。古代管理思想的目标是社会的安定,黎民百姓安居乐业,而近代管理思想主要研究的是企业的管理,是以经济利益为核心的商业贸易活动。古代管理的管理背景环境是可以预期的,而现在管理则面临更为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市场因素及国家政策变动。古代管理对象的侧重点是人,如何判定一个人的修养本质,没有一个明确的论断。虽然人也是近代管理中最为关键的因素,但是其本质是追求人所带来的效益和最终结果,通过管理人把过程做好,对于管理者自身的修养标准并没有作以界定。由于管理学各个阶段的内涵和主体的差异性,相应的管理思想也不同。所以中国思想管理史的研究是从古代治国安邦的不断过渡成为现代企业内部控制及管理的,这两种管理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管理思想史研究的主要对象应是何种思想,或者该不该去明确的划分对象主体,如何划分,划分后的结果预期等,这些都尚未得到解决。

(二)缺乏史料的考证。中国的管理思想史于古代就初具雏形,到进入实践和发展的阶段不断融入西方管理思想是中国管理思想史的转折点。与西方通过大量实验得出科学的管理理论不同,中国的管理思想大多是在论述其他问题时附带提出的副产品,这些理论的提出缺乏假设检验和模型运算,也没有形成系统的规律。我国在管理思想方面有丰富的文献资料,但是迄今还没有大规模的、有计划的发掘和整理工作。

(三)不注重时代背景,缺乏管理领域间的关联思想研究。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管理思想涉及行政、经济、军事、文化管理等各方面,但是主要研究内容多集中在伦理规范和国家管理两方面。对于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和中国现代管理实践的研究只注意两者之间的演变联系,忽略了它们在研究方式方法上的差异和创新。中国传统管理思想主张通过管理者自我修养的提高产生影响力,使被管理者从主观认可服从,从而外部的监督和管理成为辅助力量。而中国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往往忽略历史条件和背景,站在古代的视角对当代的管理思想做出牵强的解释。如果以当下的经验来对历史进行研究,会脱离思想史本身的含义,得到武断的结论。

四、对中国管理思想史研究的展望

商业全球化和信息化带给管理思想新的血液和影响,对于中国思想史的研究也不能仅仅停留在史实的层面,还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才能更为深刻的理解它。

(一)加强中国管理思想史学科的建设。由于国内学者对于中国管理思想的研究还集中在对于传统管理思想的挖掘,停留在资料收集阶段,缺乏进一步的考证和验证,而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应该系统分析各时期管理思想的来龙去脉。中国企业的管理尚在“思想”层面,缺乏管理科学的实践性理论,缺乏针对系统的理论支撑。我国还没有中国管理思想史这门学科的设置,导致中国管理思想史不能形成自己专业的队伍。中国管理思想史是一门管理学与史学相结合的学科,只有赋予中国管理思想史独立的学科地位,才能为中国管理思想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二)正确的借鉴西方的管理思想。对中国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必须从当代社会主义现代管理的发展现实出发,只有借鉴现实管理工作发展到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才能使其研究和开拓工作更具代表性和针对性。中国的历史条件决定,中国须在自身社会主义发展的现有基础上,根据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环境,借鉴西方先进管理学科理论,调整和吸收,使其变成适合中国国情,符合现代经济的新的管理思想。管理不仅同经济、技术、文化相关联,而且和民族特色有着密切联系,这在管理的过程中尤为重要。中国管理思想史的研究除了探究历史的真相,更是通过历史来揭示未来。未来社会将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研究管理思想各发展阶段之间的关系,理清管理思想的发展趋势是中国管理思想史研究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李京文.中国管理科学发展方向之管窥[j].南开管理评论,,12(1):4~7.

[2]李孝迁.兰克史学在晚清的传播[j].安徽史学,2009(3):22~29.

藏族四大姓氏篇三

中国思想史是一门探讨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和思想家的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对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心得体会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表述。

首先,中国思想史课程使我对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想与观点有了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在课堂上,我了解了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考和观念是如何影响和塑造了中国文化和思维方式的。我学习了孔子、老子、墨子、荀子等思想家的思想,了解了他们对道德、政治、教育等问题的独特见解。通过深入研究他们的著作和思想,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根源。

其次,中国思想史课程拓宽了我的文化视野。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思想史,我不仅仅了解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也对其他文化和思想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课堂上,我们也学习了印度佛教的思想、希腊哲学的思想等。通过比较和对照,我认识到不同文化的思想有其独特的价值和观点。这使我对世界的多元文化有了更宽容和开放的态度,也更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

第三,中国思想史课程让我明白了中国古代思想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在课堂上,我们学习了中国古代思想与社会变革的关系,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思想与政治、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紧密联系。例如,我们学习了墨子的学说与战国时期的战乱紧密相关,墨子强调爱与和平是和谐社会的基础,但正是因为战乱的存在,墨子的思想才产生了深刻的社会反应。这让我认识到,文化和思想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具体情境相互作用的。

第四,中国思想史课程激发了我对人生和价值的思考。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人生和价值的思考旷远深邃,他们的思想总结了人类智慧和经验,对今天的我们依然具有启示意义。在课堂上,我们深入研究了孔子的"仁"和老子的"道"等概念,以及他们对于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这让我反思人生的意义和目标,认识到只有在与他人和谐相处、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础上,才能找到真正的人生充实和幸福。

最后,中国思想史课程启示我珍惜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思想史,我深入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这不仅让我对中国自己的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同,也使我更加自豪。同时,我也意识到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者,我们有责任将这种独特的文化传承下去。我相信,在当代环境下,通过继续研究和传承中国古代思想,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当今世界的紧迫问题。

综上所述,中国思想史课程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拓宽了我的文化视野,让我明白了中国古代思想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激发了我对人生和价值的思考,并启示我珍惜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门课程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扇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文化的窗口,它使我从不同的层面认识了中国古代的智慧和贡献,也帮助我在人生道路上找到了更多的指引和启迪。

藏族四大姓氏篇四

孔子之下是战国时代,这个时期的思想,是“极光明灿烂”的。孔子有开启之功。有人反对孔子,有人则阐扬孔子。比如墨家,即极端反孔。杨朱则极端反墨。孟子则既反对杨朱,也反对墨子,主张回归孔子。

墨子最有名的主张是“兼爱”,孔子也讲爱,讲仁者爱人,落脚在“仁”。孔子的“仁”,是有分别、有等级的爱,墨子的“兼爱”则无差别。墨子认为,儒家的仁,这种讲究远近亲疏的爱,会使人自私自利。所以要兼爱,“视人之父若其父”,认为别人的父母和自己的父母没啥不一样,我们应该平等地去爱。儒家则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二字说明自己的父母和别人的父母是有远近之别的。

墨家为何不把别人的爸妈不当外人呢,其理论依据在于:从宇宙看,人生都是平等,天下的爸妈都一样。由此他们提出“天志”,“天兼天下而爱之”。可见墨家不是站在人的立场来看,而是在天上俯瞰众生,所以是无差别的博爱。这就是与孔子最大的不同,孔子特别看重实际人生,从来都是从人的立场、人的标准来讲人道,所以主张仁。(参页20)

墨子主张无差别的平等,便不讲“礼”,因为礼代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别,高低贵贱尊老爱幼。墨子看来,礼是奢侈的,尤其是葬礼和祭礼,这不是拿活人的生活之需去侍奉死人吗?奢侈啊。于是主张“节葬”,为啥呢?节葬的目的在“节用”,讲究节省,必然是非礼非乐。(参页21)

孟子评价墨子说:“墨氏兼爱,是无父也。”(《孟子・滕文公》)

为什么呢?墨子不是兼爱吗?原来墨子虽然主张“视人之父若其父”,但是因物质条件限制,加上人的感情所限,“不能平等加厚,只能平等减薄”,变成了“视己之父若人之父”。不能像厚待自己的父亲那样厚待别人的父亲,只能薄待自己的父亲像别人的父亲一样。那就是不把自己的父亲当父亲,而是当成别人的父亲。那就是“无父”。这就是墨子无差别的平等观导致的后果。(参页22)

尽管墨子在理论上有这样的不足,墨子却不是只空谈,还去实践,穿的用的都很简陋,“以自苦为极”(《庄子・天下》)。这不仅减薄了自己父亲的待遇,也把自己的减薄了,不能平等地富裕就平等地贫穷吧。钱穆说,墨子是“以身作则地教人来过一种最低标准的人生,即是日夜以自苦为极的人生”。(参页22)

可是,这哪是爱人?明明是不爱人嘛!

墨子说:no大家看看大禹,为了治水,风吹雨打,腿上的毛都磨没了。“禹大圣也,而形劳天下也如此。”(《庄子・天下》)大禹这样的圣人,治水是为了啥?还不是为了兼爱天下百姓吗?我们就要像大禹那样,吃苦耐劳――这就是我们理想的生活标准。(参页23)

庄子实在看不下去,就批评墨家说:你们墨家虽然是为天下人着想,可是天下人却接受不了你们这些想法。(参页24)

尽管墨子“刻苦了人生”,但是并没有“鼓舞着人死”,没有去追求死后的天堂或乐园作为此生的补偿,所以墨家不是基督教,墨子也不是教主。(参页24)

墨家和儒家,几乎每一处都针锋相对。“孔子亲亲,墨子尚贤;孔子差等,墨子兼爱;孔子繁礼,墨子节用;孔子重丧,墨子节葬;孔子统天,墨子天志;孔子远鬼,墨子明鬼;孔子正乐,墨子非乐;孔子知命,墨子非命;孔子尊仁,墨子贵义。怠无一不与孔子相反。”(夏曾佑《中国古代史》第一篇第二章第十一节“墨子之道”,中华书局版第94页)

墨家和儒家最根本的不同在哪里呢?

历史学家夏曾佑的观点可以参考,他认为,主要在于对待丧礼的不同,进一步说就是对待鬼神的态度不一样,儒家远鬼,墨家明鬼,这是墨家和儒家所有不同之处的起点。

“儒家丧礼之繁重,为各宗教所无,然儒家则有精理存焉。儒家以君父为至尊无上之人,以人死为一往不返之事,(无鬼神,则身死而神亦死矣。)以至尊无上之人,当一往不返之事,而孝又为政教全体之主纲,丧礼乌得而不重?墨子既欲节葬,必先明鬼,(有鬼神,则身死犹有其不死者存,故丧可以杀。天下有鬼神之教,佛教、耶教、回教,其丧礼无不简略者。)既设鬼神,则宗教为之大异。有鬼神则生死轻,而游侠犯难之风起,异乎儒者之尊生;有鬼神则生之时暂,不生之时长,肉体不足计,五伦非所重,而平等、兼爱之义伸,异乎儒者之明伦。其他种种异义,皆由此起,而孔、墨遂成相反之教焉。”(夏曾佑《中国古代史》第一篇第二章第十一节“墨子之道”,中华书局20版第94页)

这是极端反孔的墨家的情况。那么,又极端反对墨家的杨朱,都有什么主张呢?

藏族四大姓氏篇五

中国思想史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科学课程,涵盖了中国古代以至近现代的思想发展演变。在学习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思想的深邃内涵。通过学习中国思想史,我不仅对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想进行了深入了解,也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以下是我对中国思想史课程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中国思想史课程让我见识到了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伟大和智慧。在这门课程中,我学习到了众多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想观点和哲学思辨,比如孔子、老子、庄子、墨子等,他们的思想有着丰富的内涵和不同的追求。孔子的儒家思想强调人伦和道德,提倡“仁”的概念,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老子的道家思想则强调自然和无为而治,塑造了中国文化中的“道”的观念。通过学习这些思想家的观点,我深刻认识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智慧。

其次,中国思想史课程加深了我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在课程中,我了解到中国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并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思想,更加意识到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与西方文化的差异。与西方哲学注重逻辑和理性思维不同,中国古代思想注重情感和人伦关系。通过学习中国思想史,我对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有了更加全面的认知和理解。

第三,中国思想史课程还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在学习过程中,我接触到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文献,从而更好地了解了中国古代思想的研究现状和方法。通过阅读学术论文和专著,我学到了如何进行独立的学术研究和思考,提高了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方法论。

第四,中国思想史课程培养了我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通过学习中国思想史,我深刻认识到历史对于现代社会的重要性,也了解到了历史对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我学会了从多个维度去思考问题,调整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方式。中国思想史课程不仅让我对古代思想进行了深入了解,也培养了我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最后,通过学习中国思想史,我进一步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当代价值。中国思想史课程强调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提醒我们要尊重和保护传统文化,同时也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变革和发展。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和发展自己,为社会作出贡献。

总之,中国思想史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科学课程,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不仅对中国古代思想家的智慧进行了深入了解,也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中国思想史课程不仅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也培养了我对历史的兴趣和思考能力。通过学习中国思想史,我进一步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当代价值,也更加自信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和变革。这门课程对我个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我将继续努力学习,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

藏族四大姓氏篇六

重商主义: 认为贵金属(货币)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金银。除了开采金银矿以外,对外贸易是货币财富的真正的来源。因此,要使国家变得富强,就应尽量使出口大于进口,因为贸易出超才会导致贵金属的净流入。一国拥有的贵金属越多,就会越富有、越强大。

斯密教条: 斯密从三种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出发,认为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只能分解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个部分。马克思称之为“斯密教条”。该教条的错误在于丢掉了社会总产品和总价值重的生产资料(不变资本)部分。

萨伊定律:在资本主义的经济社会一般不会发生任何生产过剩的危机,更不可能出现就业不足。“供给创造自己的需求” 在一个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中,由于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因而社会的总需求始终等于总供给。

重金主义:早期重商主义的货币学说,认为财富就是金银,金银是财富的惟一形态,是衡量国家富裕程度的惟一尺度。因此,重商主义追求贸易顺差。

重农学派:是十八世纪50~70年代的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派。重农学派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

凯恩斯革命:把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从古典学派,新古典学派注重的微观分析,转移到宏观分析。推翻了从亚当斯密到马歇尔经济自由主义理念的一个主要支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供求自动调节论。标志着现代宏观经济学的诞生,而且导致西方国家经济从自由经济向国家干预主义的转折。

边际革命:19世纪70年代边际效用学派的出现被认为是经济学中爆发了一场全面革命的标志。这场革命被称为边际革命。这场革命使经济学从古典经济学强调的生产、供给和成本,转向现代经济学关注的消费、需求和效用。

数理学派:是边际主义的另一个分支,它以在方法-论上运用数学方法研究,论证和表述经济现象的规律为特征,是边际效用论和数学相结合的产物。

新古典经济学:秉承自由放任的核心观念,主张采取收入再分配和货币管理等适当的政策措施,来调和阶级矛盾和维持经济稳定。新古典学派的新发展主要在于福利经济学、垄断竞争、和货币理论等三个方面。

1、重商主义学派:产生于15世纪,全盛于16、17世纪,瓦解于17世纪下半叶,重商主义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本家的世界观,他们把流通领域看成是发财致富的源泉,奉行以邻为壑的商业政策,突出了资本增殖的目的,强调了国际贸易的重要性。对货币的起源和性质缺乏深刻认识,也片面夸大了货币的作用。

2、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17世纪中叶至19世纪30年代初,是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说体系的出现和数学方法的兴起和自由主义思想的出现,反映英国资产阶级利益和要求的经济思想。

3、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在17世纪末和18世纪,完成于19世纪30年代初。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第一个系统的理解。它对政治经济学这门科学的创立和发展起过重大的作用。

4、重农主义学派:重农学派是十八世纪50~70年代的'法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学派。它以自然秩序为最高信条,视农业为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社会一切收入的基础,认为保障财产权利和个人经济自由是社会繁荣的必要因素。重农主义是第一个对资本主义生产进行分析,并把资本所得以生产的那些条件、当作生产的永恒自然规律来表述的体系。

5、古典经济学派:17世纪中叶产生,19世纪初完成,它反对封建制度,提倡自由放任,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了初步科学分析,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间利益对立。但把资本主义看作永恒的生产方式,没有认识其历史的局限性。

《经济思想史名词解释》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藏族四大姓氏篇七

一种道德观念,只有通过千万人的道德实践,才能蔚成风尚,成为改变社会风貌的强大力量。

知易行难,行重于言。道德实践是培养良好道德观念、形成文明道德风尚的根本途径。只有通过道德实践,才能把外部的道德教育转化为每个公民内在的道德品质,才能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切实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践活动,把“八荣八耻”的要求渗透到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之中,贯穿到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管理之中,我们才能使“八荣八耻”变成人们的行为准则和习惯,成为所有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践活动只有着眼于基层,使群众乐于参与、便于参与,富有吸引力、感染力,“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才能更加深入人心,内化为人们的道德追求,更加坚定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造就良好的社会风气。

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学习实践活动,重在深入人心,重在联系实际,重在弘扬正气。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道德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上,下大气力进行整治,使文明礼仪、公共秩序、社会服务、城乡环境、旅游出行、文化市场、互联网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良风气有明显的改善,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教育活动的实际成果。要注重发挥规章制度对人们道德行为的激励约束作用,发挥法律法规对道德建设的保障作用,进一步修订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职业规范、学生守则等行为准则以及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各种评选表彰活动的标准,使“八荣八耻”的基本要求更好地渗透到社会管理之中。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指导自己的行动,以自己的行动说服群众,影响群众,带动群众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人类文明发展史表明,任何一种道德观念,要被社会普遍接受和广泛认同,都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实践和传承。要使“八荣八耻”真正深入人心,既要有集中深入的宣传教育,更要靠广泛长期的社会实践。让我们行动起来,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点滴做起,让十三亿人民锲而不舍的实践,造就一个“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培育出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心得四:学习法律心得体会

九月初,环卫行政执法中队成立了,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员。为了更好地开展业务工作,这就迫切要求我们不断学习业务知识和城管行政执法的所涉及的相关法律、法规,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努力学习,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努力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严格做到依法行政、依法执法。现阶段,我们环卫执法中队刚刚成立,执法环境、执法威信都处于较弱的位置,只有通过提高专业知识,学习执法技巧,运用执法智慧,一步一步提高整个队伍的执法素质。

这次培训课程中,着重讲解一些我们平时执法工作中所涉及到的一些法律、法规,如《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行政复议法》等,使我们充分利用法律、法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法制意识,同时还列举了一些生动、典型的案例,讲解了一整套合法、规范的操作程序,分析了平时容易出错、忽略的细节错误,把平时工作中的实践经验与法律法规相结合,让我们对环卫执法中的涉及内容和应有的程序有了更全面、系统地了解,并能深刻、直观地掌握。

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工作作风,努力做到工作面前不骄不躁不馁,执法地客有理有据有节,尽快融入到环卫执法队中来。

其次,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执法技能和水平。要认真学习城市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执法队伍内部管理规定,并熟练掌握和运用,做到依法行政。在这基础上,还要钻研法律、娴熟业务,要善于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要把上级的精神、执法的法规与执法工作实践相结合,针对执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认真思考分析,关于抓信主要矛盾,弄清主客观原因,区别对待,灵活处理,平衡把握,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

所以,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必须坚持不断的学习,学习老队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学习老队员训练的业务知识和操作技术,学习老队员在各种管理上好的经验,在实践中紧紧抓信每一个学习机会以,不断地修正自我,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使自己尽快地成为一名合格的执法队员。

藏族四大姓氏篇八

我今年报考的是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的硕士研究生,总分382,历史240,顺利录取,作为考研网的受益人,最后给同学们贡献点什么,按照我的理解简单的介绍一下中国思想史这个研究方向,包括这个专业的研究对象、学术史、院校实力、阅读书目,最后无偿奉上我的本科毕业论文《中国思想史研究理论述评》,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研究对象

中国思想史的研究对象没有统一的说法,在民国时期,哲学史和思想史无异,后来随着学科专业的划分,出现了思想史和哲学史之间的争论,思想史逐渐脱离哲学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从时间上看,中国思想史研究中国各个时期各阶层的各种思想,但中国思想史一般分为中国古代思想史和近现代思想史,他们隶属于古代史和近现代史两个二级学科,一般招生简章直述中国思想史的,为中国古代思想史。

总之,中国思想史就是研究中国历史上出现过的思想及其流传,它包括各时期各阶层各地域的各种思想。

二、学术史

中国思想史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的诸子百家,庄子的《天下篇》,司马谈的《论六家旨要》等,再到后来的学案体,《明儒学案》《宋元学案》《伊洛渊源录》等,再到近代的学术史式,梁启超、钱穆诸先生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再到哲学史式,胡适之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再到思想史,侯外庐先生的《中国思想通史》五卷本,再到张岂之的.《中国思想史》,再到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两卷本》,再到南京大学匡亚明先生任主编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

三、思想史院校及奖学金问题(学术)

思想史和哲学史相同,凡是治哲学史强的高校,思想史自然不差,这里主要是推荐几所最重要的思想史高校。

清华思想史主要是张岂之老先生。

复旦文史学院主要是葛兆光教授。

南开的政治思想史主要是刘泽华教授。公费,一年4000补助。

西北大学主要是哲学思想的研究,偏哲学,因为方光华校长、谢维扬教授、张茂泽教授都是哲学出身。全额奖学金比例少,大部分为半公费,8000一年学费,每月100――200补助。

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则主要是以历史的角度研究思想,所以偏史,主要是由许苏民教授、颜世安教授等组成,实力强大。公费,每月500.

社科院主要是崔大华教授、耿云志教授等。8000一年学费,奖学金比例低。

还有比如四川大学的罗志田教授,岳麓书院的中国思想史,中山大学等,酌情选择。

在难易程度上,清华复旦南京南开西北,社科院只招一人,不详。

在学术成绩上,术业有专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