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爱捉迷藏的动物教案(实用10篇)

时间:2023-09-24 09:31:38 作者:温柔雨 活动总结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优秀教案范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爱捉迷藏的动物教案篇一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记叙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着迷的故事,而这个课题就突出地显示了法布尔的与众不同。课前学生预习课文时我让学生在本子上对这篇课文提三个问题,其中问得最多的是:“为什么要在衣袋里装满昆虫?” “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为题目?”

的确,看到这个课题便能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但更重要的是突出地表现了法布尔对待昆虫的极其喜爱的态度。说到虫子,一开始很多学生表示出了“不喜欢”,甚至说“恶心”(特别是毛毛虫之类的),我这样说:“可是法布尔却跟你们不一样,他非常喜欢小虫子,课文哪一句话直接告诉我们?”

学生很快找出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这一句。我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两个比“着迷”还要“着迷”的词语:“迷恋”、“痴迷”。应该说,“迷”是全文的线索,是通篇的灵魂。因此,教学本文我紧紧扣住“迷”字展开。

课文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讲法布尔终于找到了“歌唱家”纺织娘;二是法布尔在放鸭子时捉到了小甲虫,后来受到父母的责骂,却依然迷恋于昆虫。引导学生体会时我抓了两个方面:一是描写纺织娘和小甲虫的语句,从而来体会在法布尔眼里这些虫子是多么漂亮,很多学生也不由得喜欢上了这两种昆虫;二是描写法布尔如何对待捉到的小虫子的语句,体会法布尔对小虫子的珍爱。尤其是课文的用词非常精确,通过抓关键词、换词比较等方式感悟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甚至是痴迷。

课文中还写到了法布尔受到了父母的责骂,我让学生联系课文谈谈自己对法布尔的父母的看法。大约一半的学生表示理解法布尔父母的做法,主要是从安全方面考虑(这部分孩子平时属于“听话型”的);而另一半的学生表示不支持法布尔父母的做法,理由是没有顾及到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尊重孩子的意愿,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从“眼泪刷刷地往下流”可以看出(这部分孩子是属于“有主见型”的)。到底是高年级的学生了,说话有理有据的,我在课堂上也没有说法布尔父母的做法是对是错,应该说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对于法布尔来说,“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他对昆虫的迷恋”,已经达到痴迷的地步了。

爱捉迷藏的动物教案篇二

生:法布尔难过极了!

师:法布尔为什么难过极了?

生:父母都不理解他。

生:想到自己辛辛苦苦捉到的“小宝贝”将要离开自己了,他很舍不得,心里难过极了!

师: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法布尔这种难舍的心情的?

生:难过、眼泪刷刷地掉

生:很不情愿

师:你能具体描述一下法布尔当时很不情愿的样子吗?

(学生沉思了片刻)

生:他可能双手捧着小宝贝在颤抖。

生:他两手在裤袋里摸啊摸啊,怎么也舍不得把小宝贝从袋里掏出来。

生:他小心翼翼地捧着小宝贝向垃圾堆走去。

师:他会是怎样的神情呢?

生:他撅着小嘴,皱着眉头。

生:他眼里充满了愤怒与无奈。

师:同学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说得真好,谁能连起来完整地说一说呢?

生:法布尔听了父母的话心里难过极了,他撅着小嘴,皱起了眉头,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哪里舍得扔掉这些小宝贝!可是,父母的命令怎敢不从?于是,他漫漫地将手伸进裤袋里,小心翼翼地掏出那心爱的小宝贝,捧在手心里看了又看,心理默默地说“小宝贝,我会来看你们的。”说完,他双手捧着小宝贝慢慢吞吞地走到垃圾堆旁,蹲下身子,依依不舍地将它们放进垃圾堆里。

生:放进

师:这个词我们给它换个词,能换哪些?

生:可以换“扔”。

生:还可以换“丢”。

生:不行的.,因为法不尔很喜欢那些小宝贝,怎么可能扔呢?

生:是的,用“扔”和“丢”说明法布尔根本不喜欢这些小宝贝,好像无所谓。

师:是呀,“放进”一词让我们体会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写出了他的舍不得。这样看来,“放进”一词看似朴实,但用得准确、传神,所以写文章时我们就应讲究用词的准确性,要反复推敲。请大家再来读读这段话,体会法布尔与“小宝贝”之间的难舍难分。

以上教学片段中,我着重抓住两个词“很不情愿”、“放进”展开的。对于“很不情愿”,我着重引导学生想象法布尔当时的神情、动作,学生先是一片哑然,但经过思考后能说出一点动作或神情来,只是零碎的,然后我再引导学生连起来说说,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学生想象的过程,就是走进法布尔心灵的过程,使学生对法布尔当时那份难过的心情揣摩得更透彻了。

对于“放进”一词,我主要引导学生用换词的方法去理解体会,通过与“丢”、“扔”比较,让学生自己领悟“放进”一词所包含的感情,从而进一步体会法布尔当时痛苦的心情。最后,我略作小结,引导学生在写作时也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要善于推敲,这样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同时,又学到了写作的知识,一举两得。

爱捉迷藏的动物教案篇三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通过描写他对昆虫的痴迷,表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

文章的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正因为着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尔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着迷”是文章的核心,只有抓住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才能有的放矢,线索分明。因此,教学这一课时,我紧紧抓住“着迷”展开教学。如:文章通过几件事情来写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你是从哪些语句中具体体会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学生通过自学后与小组同学的交流很快会找到:一是讲法布尔终于找到了“歌唱家”纺织娘;二是法布尔在放鸭子时捉到了小甲虫,后来受到父母的责骂,却依然迷恋于昆虫。当学生概括出这两件事情后,我又引导学生从“敏捷”、“高兴极了”、“小宝贝”“放进蜗牛壳,包上树叶,装进衣袋”、“欣赏”、“鼓鼓囊囊”、“甜滋滋”等词语以及从父母对法布尔的责备中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如“只顾自己玩,拣这些没用的玩意儿!”“老是捉小虫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深入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本节课教下来后我感到:总体效果还是不错的。美中不足的一点是:应指导学生分角色入情入境地多读读课文。

爱捉迷藏的动物教案篇四

《装满昆虫的衣袋》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通过描写他对昆虫的痴迷,表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

教学时,我以课题为突破口,以问题引出下文:谁的口袋里装满昆虫?为什么要装满昆虫?装满昆虫做什么?他们兴趣盎然,主动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自觉探求问题的结果。

我让学生通读全文,边朗读边找出表现法布尔迷恋昆虫的'句子,学生仔细读书,很快画出了好几个句子。我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说出合情合理的原因。学生们从“敏捷”、“高兴极了”、“小宝贝”“放进蜗牛壳,包上树叶,装进衣袋”、“欣赏”、“鼓鼓囊囊”、“甜滋滋”等词语感受到了他对昆虫的迷恋。有的同学更加细心认真、爱动脑筋,从父母对法布尔的责备中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再通过有感情朗读,更细化感受。

学到最后,我让学生填空:法布尔高高鼓起的衣袋里,装满的不仅仅是_____,还装满了______,还装满了____。让学生填写说话,巩固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

爱捉迷藏的动物教案篇五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记叙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着迷的故事,而这个课题就突出地显示了法布尔的与众不同。课前学生预习课文时我让学生在本子上对这篇课文提三个问题,其中问得最多的是:“为什么要在衣袋里装满昆虫?”“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作为题目?”

的确,看到这个课题便能激发我们的阅读兴趣,但更重要的是突出地表现了法布尔对待昆虫的极其喜爱的态度。说到虫子,一开始很多学生表示出了“不喜欢”,甚至说“恶心”(特别是毛毛虫之类的),我这样说:“可是法布尔却跟你们不一样,他非常喜欢小虫子,课文哪一句话直接告诉我们?”

学生很快找出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这一句。我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两个比“着迷”还要“着迷”的词语:“迷恋”、“痴迷”。应该说,“迷”是全文的线索,是通篇的灵魂。因此,教学本文我紧紧扣住“迷”字展开。

课文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讲法布尔终于找到了“歌唱家”纺织娘;二是法布尔在放鸭子时捉到了小甲虫,后来受到父母的责骂,却依然迷恋于昆虫。引导学生体会时我抓了两个方面:一是描写纺织娘和小甲虫的语句,从而来体会在法布尔眼里这些虫子是多么漂亮,很多学生也不由得喜欢上了这两种昆虫;二是描写法布尔如何对待捉到的小虫子的语句,体会法布尔对小虫子的珍爱。尤其是课文的用词非常精确,通过抓关键词、换词比较等方式感悟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甚至是痴迷。

课文中还写到了法布尔受到了父母的责骂,我让学生联系课文谈谈自己对法布尔的父母的看法。大约一半的学生表示理解法布尔父母的做法,主要是从安全方面考虑(这部分孩子平时属于“听话型”的);而另一半的学生表示不支持法布尔父母的做法,理由是没有顾及到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尊重孩子的'意愿,没有考虑到孩子的感受,从“眼泪刷刷地往下流”可以看出(这部分孩子是属于“有主见型”的)。到底是高年级的学生了,说话有理有据的,我在课堂上也没有说法布尔父母的做法是对是错,应该说都有一定的道理,但要让学生明白这一点:对于法布尔来说,“父母的责骂丝毫没能阻止他对昆虫的迷恋”,已经达到痴迷的地步了。

我想,学生在课文中充分感受到了法布尔对待昆虫的痴迷之后,课前提出的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了。

爱捉迷藏的动物教案篇六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将一个热爱大自然,对昆虫充满迷恋的小男孩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课堂之初,我以“衣袋”为突破口,以法布尔的行为为主线进行授课。“和你们年纪相仿的男孩,口袋里没有装着零花钱和零食,而是装满了昆虫,这是什么原呢?以此进行探究。

在学校吴校长的指导下,在这堂课中,我特别强调指导朗读和课堂评价,而这正是我以前的不足之处。让学生找出表现法布尔热爱昆虫的语句,鼓励学生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读出法布尔“欢呼雀跃”或者“极不情愿”的感情。并且在学生读完后进行及时评价。通过这次上课,我惊喜地发现了指导朗读和教师评价的重要作用,同学们的积极性特别高,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同时,我还让学生在课堂上读了主题阅读书上法布尔写的文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法布尔观察的细致和对昆虫的.喜爱。这堂课让我收获很多,吴校长的指导对我有很大的意义,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去实践。

爱捉迷藏的动物教案篇七

小法布尔是个天真可爱的孩子,是个有惊人毅力的孩子。他对昆虫的“着迷”、“迷恋”、“痴迷”的程度令我们每位读者都心生敬佩!课文的语言文字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它能够牢牢锁住学生的眼球,扣住学生的心弦。我把握了以下几点:

一是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景物描写,引到学生通过这些语句,想象画面,指导有效朗读之后,组织大家讨论、体会这段文字的用意。

二是课文主体部分描述的两件事,抓住关键词句,例如“三天前”、“终于”、“鼓鼓囊囊”、“难过极了”、“很不情愿”、“仍然兴致勃勃”、“躲起来”等词语体会小法布尔对昆虫的的喜爱与痴迷,对观察昆虫的执著。

三是在读好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引到学生进行丰富合理的想象。例如“终于找到这位‘歌唱家’”时,法布尔的神情表现、语言动作;例如受到父母反对、批评时的内心独白等,这些不仅让学生得到语言、表演等能力的锻炼,更对凸现文章的主题起到深化的作用。

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时候,引导学生来学习作者是如何把事情写具体,从而让我们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其中一个“瞧”字一个“终于”学生抓得好!

陶心妮说:“我从一个‘瞧’字读到了法布尔的兴奋、欣喜之情感,三天前他就听到了歌声,他一直在找呀找呀,好不容易才找到,他一定高兴极了,这一个‘瞧’充分地写出了他的心情!”

学生交流如下:他可能在学着这位“歌唱家”唱歌,想引诱他出来,竖起耳朵仔细地倾听,他到底在哪里呢?他在草丛中找呀找呀,还自言自语道:“你在哪里?快点出来吧!哈哈,别跟我玩捉迷藏的游戏了,我马上要找到你了!”三天里,法布尔不停地找啊找啊,终于被他找到了!

可见,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是很强的!我希望他们在课外阅读时也能做到这样边读边想,在读中体会,有体会后再读,这样才能有许多收获!

《装满昆虫的衣袋》写的是法国着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通过描写他对昆虫的痴迷,表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教学这一课时,我从题目入手,抓住“着迷”,让学生悟情、悟法,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题入手,质疑问难。

这篇课文题目新颖特别,涵义深刻,作为文章的“眼睛”,我认为可以以课题为突破口,启发学生质疑问难。上课开始,我先板书课题,然后询问学生:“读了这个课题,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并顺手在课题上打了个“?”,学生思维活跃,发言热烈,有的问:“谁的衣袋装满了昆虫?”“他的衣袋里为什么要装满昆虫?”有的问:“装满了昆虫是为了做什么的?”“他的口袋里装的仅仅是昆虫吗?”还有的问:“课文为什么要用‘装满昆虫的衣袋’做题目?”学生思维的机器在一开课就积极运转起来了,他们兴趣盎然,主动思考问题的答案,自觉探求问题的结果。

二、扣住课题,理清脉络。

文章的层次就像人的骨架一样,只有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才能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我让学生通读全文,边朗读边找出文中提到“装满昆虫的衣袋”的语句。学生仔细读书,很快画出了这样几个句子:“他还拣了好多的贝壳和彩色的石子,把两个衣袋装得鼓鼓囊囊的。”“背着大人把衣袋装得鼓鼓的,躲起来偷偷地玩。”“后人为了纪念法布尔,在为他建造的雕像上,把两个衣袋做得高高鼓起,好像里面塞满了许许多多的昆虫。”我引导学生认真思考,自由讨论课文应该怎样分段。由于学生对课文已有整体的把握,因此很快讨论出了结果。有的学生说分三段,有的认为分四段,他们各持己见,理由充分,我没有简单地公布“统一”答案,更没有粗暴的否认一方,而是充分肯定学生爱思考、勤动脑,对于他们的不同观点都予以赞同。我认为此时重要的不是问题的答案,而是学生寻求答案的过程,他们积极动脑,勇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是多么可贵的学习品质!也是学生身上缺少的、急需培养的好习惯。

三、抓住“着迷”,逐段分析。

文章的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正因为着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尔最终成为着名的昆虫学家。“着迷”是文章的核心,只有抓住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才能有的放矢,线索分明。学习第三段时,我让学生朗读、讨论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学生答案丰富多彩,他们不仅找到有关语句,还说出了合情合理的原因。大多数学生找到了“敏捷”、“高兴极了”、“小宝贝”“放进蜗牛壳,包上树叶,装进衣袋”、“欣赏”、“鼓鼓囊囊”、“甜滋滋”等词语。有的同学更加细心认真、爱动脑筋,从父母对法布尔的责备中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如“只顾自己玩,拣这些没用的玩意儿!”“老是捉小虫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装满昆虫的衣袋》教学反思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将一个热爱大自然,对昆虫充满迷恋的小男孩形象刻画的淋漓尽致。课堂之初,我以“衣袋”为突破口,以法布尔的行为为主线进行授课。“和你们年纪相仿的男孩,口袋里没有装着零花钱和零食,而是装满了昆虫,这是什么原呢?以此进行探究。

在学校吴校长的指导下,在这堂课中,我特别强调指导朗读和课堂评价,而这正是我以前的不足之处。让学生找出表现法布尔热爱昆虫的语句,鼓励学生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读出法布尔“欢呼雀跃”或者“极不情愿”的感情。并且在学生读完后进行及时评价。通过这次上课,我惊喜地发现了指导朗读和教师评价的重要作用,同学们的积极性特别高,教学效果非常理想。

同时,我还让学生在课堂上读了主题阅读书上法布尔写的文章,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法布尔观察的细致和对昆虫的喜爱。这堂课让我收获很多,吴校长的指导对我有很大的意义,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去实践。

爱捉迷藏的动物教案篇八

《装满昆虫的衣袋》这篇课文,描写的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对昆虫迷恋的故事。文章的叙述非常简单,通过几个细小的事例写出了法布尔,表现出法布尔对昆虫的喜爱由着迷到痴迷的过程。课文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正因为着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尔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着迷”是文章的核心,只有抓住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才能有的放矢,线索分明。所以我以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为主线设计教学,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对具体词句的朗读,去感受想象法布尔在具体的情境中迷恋昆虫的样子,让学生去自主结构文本,填充文本的空白和盲点。

文章的开始就提到了法布尔从小就对小虫子非常着迷,正因为着迷,才能够潜心研究,才使法布尔最终成为著名的昆虫学家。“着迷”是文章的核心,只有抓住核心问题进行教学,才能有的放矢,线索分明。学习第三段时,我让学生朗读、讨论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学生答案丰富多彩,他们不仅找到有关语句,还说出了合情合理的原因。大多数学生找到了“敏捷”、“高兴极了”、“小宝贝”“放进蜗牛壳,包上树叶,装进衣袋”、“欣赏”、“鼓鼓囊囊”、“甜滋滋”等词语。有的同学更加细心认真、爱动脑筋,从父母对法布尔的责备中看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如“只顾自己玩,拣这些没用的玩意儿!”“老是捉小虫子,不叫你的小手中毒才怪呢!”法布尔“难过极了,眼泪刷刷地往下掉,很不情愿地把心爱的小宝贝放进了垃圾堆。”

找到有关语句后,我针对这些重点句子指导朗读,读出法布尔对虫子的喜爱之情,读出父母责备的语气,读出法布尔不情愿地扔掉小虫子的难过心情。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入情入境,读得感情充沛,引人入胜。

课文出现了三个词语:着迷、迷恋、痴迷,所有教这篇课文的老师都会注意到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并区分它们的细微区别。学习了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后,学生对于“着迷”这个词语已有很好的感悟,至于“迷恋”的意思,可放在捉小甲虫后再理解。面对父母的不理解和阻止,法布尔丝毫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仍然沉迷在昆虫的世界里!这就是“迷恋”,已经“恋恋不舍”了,深深地爱上了,已经无法分开了!而“痴迷”呢,则含义更深,从“痴”的偏旁出发,已经着磨了无法自拔了才叫痴迷;而课文中主要是指时间之长,从童年到壮年直至白发斑斑的老人,法布尔始终沉浸在对昆虫的研究中,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执著精神,使法布尔由“虫迷”而成为了“科学家”!

人们为了纪念法布尔,在他的雕塑上做了个高高鼓起的衣袋,为什么?这个口袋里装的是什么呢?学生回答得很精彩,有“知识”、“兴趣”、“眼泪”、“欢笑”和“汗水”,更重要的是装了他坚持不懈一生追求的这种可贵的精神。正如法布尔自己所说的“我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做得那么有滋有味,兴趣盎然,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甚至忘记了自己。”

总之,我认为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更要灵活多变,要让学生更自由、更生动、更主动、更活泼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更要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的提高素质,增强能力。

爱捉迷藏的动物教案篇九

这次在学校开展的“有效备课,有效上课”的开放周活动中,我执教了《装满昆虫的口袋》这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通过两个具体的故事表现法布尔从小对昆虫入迷的程度。课文通俗易懂,富有童趣。回顾这节课的教学情况,谈自己的一点感受:

语言文字表达的精彩点往往在个别重点词上表现出来。教学本课时我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抓住“三天前”“终于”“一动不动”“小心翼翼”“宝贝”等重点词语,通过读一读、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等形式,让学生谈体会、感情朗读、造句……,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学会品味课文。

想象来源于生活实际,但由于时空限制,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的`课文与学生生活实际相隔遥远,给学生学习造成了障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这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十分必要。因此我在教学法布尔找纺织娘这件事时,引导学生想象法布尔当时是怎样找的,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从而帮学生感悟到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

上语文课关键还是让学生习得语言,运用语言,每节语文课都得渗透一个点或者两三个点的语言文字训练。这节课上我着重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和复述能力。在学生学完捉纺织娘的段落后,我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去介绍纺织娘。学完第二个故事后让学生练习复述故事。我想学习语文不是仅仅让学生读懂每一篇课文,更重要的是提高全面的语文素养。

这节公开课也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由于课是在下午第一节上的,由于自己的疏忽,没有让学生提前到校,学生匆忙进入多媒体教室后,纷纷没有进入学习状态,看到很多老师又显得比较紧张,整节课学生的显得拘谨,生硬,思考问题肤浅。这种状态完全是可以靠我来调节的,可由于教学机智不够,课上不能很好的调节学生的学习状态,感觉整节课老师拽着学生走,老师拉着累,学生学得没劲。还有在备课时没有考虑到教学的趣味性,只顾着从学语文的角度去深挖教材了,其实这篇课文充满童真童趣,如果像吴永红主任评课时提到的教学两件事时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第二个故事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讲一讲,再引导学生从文字中去品读,去感悟,效果会更好。看来备课还是没有充分地去备学生。

爱捉迷藏的动物教案篇十

课文记叙了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从小就对昆虫非常入迷的故事,通过两个具体的故事表现法布尔从小对昆虫入迷的程度。课文通俗易懂,富有童趣。

《装满昆虫的衣袋》中描写法布尔珍爱小甲虫的一个段落:法布尔高兴极了。他把这个小宝贝放进蜗牛壳里,包上树叶,装进自己的衣袋,打算回家后再好好欣赏。在教学时,我指导学生从“放进”、“包上”、“装进”、“打算”和“欣赏”这些动词中想象出法布尔不同的动作,再把动作连贯起来,再现法布尔捉小甲虫的有趣情景。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自然就加深了。然后我再以其生动的讲解,富有感情的朗读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就能再现出生动的画面,产生如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再现课文内容的习惯。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除了从插图中感知事物,展开想象以外,另一条重要途径就是通过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去感知形象画面,展开想象。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更要重视借助课文内容,通过词句再现画面,教给学生想象的方法。再现,就是根据课文文字,在头脑中勾画出所描绘的有关人物、事件、情景等。它是学生想象能力发展的表现。课文中讲了法布尔的这样一个故事:法布尔三天前发现了一种会唱歌的虫子,他花了三天的时间在田野里寻找,终于找到了这位“歌唱家”,它的名字叫纺织娘。在父母因为找不着法布尔而万分焦急的时候,法布尔突然大叫“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到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学生读出了法布尔油然而生的喜悦,“妈妈,我在这儿呢!”一声一声,动情不已。

课文中还有一个故事,讲法布尔为了逮一只飞行速度相当快的小甲虫,动作简直比小甲虫还要敏捷。我请了一位平时行动敏捷的学生来读这段话,学生联系自己的个性特点,读出了自己的感受,读得兴趣盎然。当法布尔带着满满两口袋宝贝甜滋滋的回家时,却遭到了父母的一番训斥,这一段责骂的对白学生分角色读起来真是感触颇多,那样的严厉,那样的怒气冲冲,学生从这样的责骂声中体会到法布尔的锲而不舍,持之以恒。

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体验,学生对课文文本的见解主要源于多读书。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读,创设出一种想读就读,会读就读的场面。不读熟不开讲;要找准可读处让学生联系生活读出自己的感受;要精心选择读的形式和方法,齐读、个别读、分角色读、引读等,根据读的内容和时机灵活运用,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读书状态。

评价教师朗读:你认为老师读得怎样?你能帮帮老师吗?

评价教材:文中哪些词用得好?好在哪里?把评价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体现教学的“平等对话”,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