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周易读后感(模板5篇)

时间:2023-10-06 13:56:18 作者:纸韵 评语寄语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不少感悟吧,这时候十分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周易读后感篇一

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周易》这本书。二十几年前,看有的__中说,中国的《周易》,是二进制之父,假如没有《周易》,电脑也许要晚发明很多年,甚至几百年。我是做无线电工作的,知道二进制是数控的基础。

在我的知识里,那时只是听有些老人说过《周易》这本书,理解为《周易》应该是算命方面的书,怎么还能与电脑,二进制联系在一起?所以,我就找了一本《周易》来看。《周易》与二进制的关系很简单,马上就明白了。但是,其中有很多的奥妙和很深的哲理,却让我至今都没有把玩明白。为了明白,后来又看了很多版本的《周易》,虽然没有过深的明白,但因看了很多年,也有很些点滴的体会,在此纪录下来,以供大家分享。

《周易》到底是一本什么书,全世界都在研究与讨论。这本书包罗万象,天文,历史,军事,哲学等等都有涉及,就象我们现在也有很多人在研究《红楼梦》一样,世界观不同,造成研究结果的不同。我不是这方面的专家,谈不上研究,但是书中的文字与哲理,我认为是很值得我们一看和把玩的。

我看《周易》,虽然没有看懂什么,也感悟到了其中有些为人的道理。象书中第一卦,“乾”卦,乾为天,说的是君子要效仿天的美德以“自强不息”,这是告戒我们做任何事,都要自始至终,不要半途而废;还说‘潜龙勿用’是说万事不要强出头,能办的就办,能做的就做,不能做的千万不要去做,通俗的解释就是说,枪大出头鸟。包括古时候说皇上是“九五之尊”,这是对乾卦第五爻(发音:遥)的总结和概括,爻辞“飞龙在天”,所以用这个来形容皇上。

“坤”卦,坤为地,是要我们效仿大地的美德“厚德载物”。这是教我们做人要有博大和宽广的胸怀,做人不要斤斤计较;“恒”卦,孔子在《周易》的系辞中说“夫妻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授之以恒”,这是教我们知道,怎样做一对好夫妻,夫妻的形成,就要持之以“恒”;“姤”卦,一阴五阳,有一女侍五夫之象,也有老男娶少女之说,这不是正配。卦中一说女人的荡,二让我们“勿娶此女”;还有“否极泰来”这个成语,也是来自源于《周易》;《周易》里有“否卦”和“泰”卦。是说世间的事物“不能终否”,到了一定的程度,必然要往好的方面转化。“阴极必反,阳极必至”的道理,是告诉我们,任何事只要持之以恒,就有成功的希望。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事物的量变,必然要达到质的变化。对于做人或做事而言,都要掌握“度”的含义,万事都不要过“度”,过“度”后,一定要引起反方向的变化。

在《周易》这本书中,全书都在贯穿着一个“位”的概念。尤其是孔子为之作的系辞,对“位”的关系,有更多的阐述。主要是说天尊地卑,君有“君”位,臣有臣“位”。包括每一个卦,都有“位”的关系。虽说这是我们所批判的封建思想,但在今天的社会来说,每时每刻,无处不在的都有对“位”的要求。所说的做人要在“位”不越“位”,该说的要说,该做的要做,不该说的千万不要胡说,不该做的千万不要去做,那样就会适得其反。这是我们做人和做事中很关键的.一个环节。

现在的企业都讲团队精神,假如做人能把握好“度”与“位”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能处理的很好,团队也一定会团结。

如果有人把《周易》单纯的看成算命的书,我认为就是大错特错了。不错,《周易》涉及了算命,但算命或预测,对于这本书来讲,它只是一个极小的方面。我不反对算命,但做人不能全部信命。现在有时我也算着玩,那是在对某件事情,举棋不定或很迷茫的时候,我自己就算一下,当卦上说的很时,我会信心百倍的去把事情作完,当算的不好时,我就要冷静的考虑事情的过程与结果,理智的还是要去把事情办完。不要认为算得不好时,就不办事情了,那样是不对的。有很多的事情,我们是“贵在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我们也能学到很多的东西。

周易读后感篇二

易经文化系统是东方文化的精华,文字可考的就已有约五千年的历史,是中华文化百家学说的思想宝库。而与西方的两千年的圣经文化系统比较,东方的易经文化系统,显然要悠久而绵长的多。可以说,源远流长丰厚华美的中华文化,其最初源头真是古老而博大精深的《易经》。

《易经》内容广博宏大,无所不备,既有天道规律,地道法则,也有人道准则。经数千年来的大圣贤们的精研阐述,易经文化今天易经成为内涵丰厚,精思善辩,包含东方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美学、军事学、伦理学等,深刻影响了中国从官方到民间的思维方式、道德心理和风俗学习,对世界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所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

《周易》的来历很古老,古老的东西总会给后人留下很多猜不透的谜,《周易》的来头也太大,本来很大的经典就有很多人神化它,于是谜就越发神秘。《周易》本是一部占筮之书。本来只有卦、卦辞和爻辞,但后来却成了一部哲理之书,被附益了很多道德、政治的解释和宇宙、人生的哲理,于是成了指导古代中国人思想与行为的“群经之首”。历代都有对《周易》的解释,但有三个时期的解释最为重要。第一个时期是战国到秦汉,这一时期的人在解释《周易》时已经离开了占筮而大讲道理,大概是因为这一时期哲学和科学思维的能力比较发达,对宇宙起源与结构的兴趣较浓厚的缘故。第二个时期是汉末魏晋,这个时期玄学盛行,人们一方面体验人生的短暂与宇宙的永恒,充满了语言难尽的悲凉感,一方面希望从哲理中找到对宇宙与人生的根源,因而讨论的主题多围绕着“有”与“无”,究竟何者为宇宙、人生根源这一本体论中心。第三时期是宋代,宋代是中国人理论思维最深刻的时代,这时的思想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如何重新整合被佛、道等各种思潮搅的七零八落的思想,为人们提供一个可以解释一切的理论框架与思维模式。这三次对《周易》的解释当然都不吻合《周易》的本意,当它们都丰富了《易》学,也丰富了中国的.思想。对中国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

《周易》认为人之处世,第一要义是要找到自己应处的位置。“守正”这是《周易》推崇的为人处世的第一法宝。按照《周易》的观点:“天地万物各有其位。”人不例外。每个人都应在世界上找准自己应处的位置,如若这样,世界就是有序的了?就不会有祸乱产生了。《周易》推崇的处世法宝第二当是“中孚”。“孚”:诚信的意思。“中”:在这里表示出自内心的意思。因为只有真情才能换取真情,只有挚信才能换取挚信。这个世界的维系并不完全靠金钱、权势,也要靠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同情、信赖和相互帮助。而这些属于人的精神生活方面的东西又往往不是用金钱可以买得,用权势可以掠取的。《周易》推崇的处世第三法宝是“和”。“和”在《周易》中是个十分重要的思想。“和”与“中”常常联系在一起,号称“中和”。“中”要求做事不走极端,要适度?“和”则要求与他人关系要谐调、要顺畅。“中”是讲个体所处的位置,“和”则是讲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和”的思想体现在《周易》的整个体系之中?而整个《周易》体系就是一个生命通达、循环不息的和顺的整体。这是《周易》作者从其对生活的深刻体察中所总结出来的处理人事关系的三个基本法则,也是我们需要学习和去实践的人生哲学。

《周易》中充满了辩证思维,充满了真和善的动机,充满了忧患意识,同时也贯穿着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也是一个人心智成熟的过程,对我们大学生,有一种很好的教育启示作用。尤其是当前到了自谋职业的时候,社会更需要人格健全,智慧过人,能力突出的人才。自古以来,都是危机与机会并存,福祸相依,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之中,只要我们能够把握分寸,做到勤奋谦卑,顺势而为,很多时候还是可以化祸为福的,从容地在危机中捕捉到稍息即纵的发展机会。我们应当正确分析前进道路上个人的差异性,如何不断调整与环境的适应性,与外围空间形成一种良好的关系,把握并借助环境的力量,从而缩短不断改变和调整目标的方向性。只要我们朝着目标不断努力,自强不息,终会有所得也!特别是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关注国家时事新闻,引领时代前进的潮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继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把沉淀已久的中华文化发扬光大。在祖先积淀下来的经验和教诲中,接受现代的科技知识,立志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同时物极必反,凡是都有个度,我们自己要掌握好这个度。同时任何人在主客观条件不成熟时,要想担任某项工作,都会遇到需要耐心等待的时期,这就是需的阶段,它是人生道路的必经阶段。如何度过这个阶段,真是我们要去探索、思考的。面对自己的人生,我们要找到合适的方法去度过这阶段,好好的准备,面对更强的挑战。

周易读后感篇三

在我当时看来,它的道理是无需严明的。

毕竟人如果能够清醒自制,当然知道如何选择。喜欢搬弄是非,装聋作哑的人,自然是做不到的。而它的教诲不大起到撼动根基的作用。知道结果的人,是人是道依旧是个未知数。以此得到启发,然而只不过是方式上的改良。大多数人依旧是“知道了但几乎做不到”“本质上没变动”而已。

正是因为这么想,以前在学校,闲来无事翻这本书的时候,是抱着某种忽视的感受去看的。提不起很大的劲头,但是冥冥中又有种日常生活的消遣感。就像出去吃完饭,有心情逛逛,会顺路买包薯片买瓶牛奶,但是回家后不着急拆开吃。颇有些悠闲懒散的感觉。

直到,看了曾仕强易经的智慧这部片,他的讲解让我终于感到某股动力。某种重要到点子上的感受。终于契合了人的“生存”和“缺陷”的切实性。终于有一个确信无疑,能在意识中浮现出的式子。

我不由需要去想为什么起初看这本书的时候,不是太清晰这一点。以我的自傲心性,是不可能认为自己没天赋的。

最后得出的结果是——我比较擅长情景中抓住悸动扭转的点,不擅长表面平板的推导。那对我毫无实感,于是很难沉浸关键和理解到位。尽管也不是不能欣赏其流向的节奏和道理。但是看的不透彻就什么都不会留下。

周易读后感篇四

《易经》告诉人们,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定位是不同的,而又是承前启后相互衔接密不可分的,因而又是不能超越的。人生的路虽然是曲折的,但我们还必须得按部就班地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头走起,该受的苦你必须要受,该喝的蜜你必须要喝,不可越雷池一步。

第二感悟:心有乾坤神闲气定——戒除浮躁

当人们浮躁的时候,应该想想那浩繁飘渺无穷无尽的宇宙,为什么它能够数亿年的时间仍然坚守着自己的法则,遵循自己的规律不动摇。

第三感悟:锲而不舍奋发进取——磨掉幼稚

如果说一个成年人很幼稚,就不是那么好听了,多少有点讽刺的意味。说明他(她)不懂事理,不辩是非,不通达。说重一点就是他(她)很傻。

第四感悟:目标明确果断前行——战胜疏懒

要找聪慧者,要找我们的“启蒙”老师作为指导,而不是“启蒙”老师来找我们,如果“启蒙”老师指出我们的缺点和错误,就应该积极主动地去接受,去改正。

第五感悟:等待时机慧眼明察——走向成熟

等待是一种智慧。等待是一种积蓄。等待是一种信念。人们之所以等待,是因为时机还没成熟。

第六感悟:冷静反省心安理得——避免争执

我们必须学会反省,当我们做事之前反省了,每个细节都考虑到了,办事才能得心应手,即使遇到挫折由于预先考虑的明白,心里也会有准备,不至于最后会把事情办咂,甚至走向歧途。当我们做事之后反省了,从中得到经验教训,就可以为以后的成功铺好路。

第七感悟:伸张正义宽厚仁慈——化干戈为玉帛

国家出师有名,惩恶扬善,是为了伸张正义,为天下人谋福利,这是大义;同样一个人也能出师有名,而这个“师”就是“小师”。就是人们心中的正义之道,就是做正义之事,这个义也是小义。

第八感悟:相亲相爱和平共处——赶走孤独

爱需要相互帮助,爱需要相互依靠,爱需要理解,爱需要交流,爱需要磨合,爱需要缘分,爱可以赶走孤独。

第九感悟:以退为进蓄势待发——鼓足干劲

提起以退为进,我们不禁想起卧薪尝胆,忍辱负重,胯下之辱,退一步进两步这些先人们留下来的典故。最有代表性的,要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故事吧。这种海阔天空表示让自己有更多的回旋余地。

第十感悟:奋勇前行坚持真理——靠近成功

成功固然是每一个人所向往的,但成功的前提必须奋勇前行坚持真理,没有奋勇前行,成功只能是一个泡影;没有坚持真理,成功只能与我们背道而驰。

第十一感悟:善于沟通诚信待人——增进了解

要沟通必须诚信待人,将心比心。沟通缺少了真诚,一切都会变得虚伪,一切都没有意义,一切交流都因没有力度而难以让人信任。

周易读后感篇五

读《周易略例.明象》有感 关于言与意的关系有三种:言尽意,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三种。在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矛盾中,圣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运筹化思想来模拟天地间的变化往来,也即是象。我认为王弼的《周易略例.明象》中借助了《周易》中用象的变化与不变和用象的简单与复杂来说明言、意、象三者的关系,当然其中暗含着一个叫做“物”的客观实在。

要弄懂言、意、象的关系,要先给他们设置一个行为目的,也就是作卦(作象)和解卦(解象),放在文学中,就是创作和欣赏。下面我根据“易”的三层含义来简要解释《周易略例.明象》中的言意象的关系。

一、易也:简易的单一的能指与所指 在创作中,王弼给我们总结了创作的过程,先有意,为了表达意,就用一种符号“象”把意凝练起来,为了表达“象”就附上“言”来进行解释。所以他说“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而“象”是作为一种中介式的符号,把思维与语言连接起来。我认为这里的“意”“象”“言”已经超越了客观实在“物”,它们比“物”更具有集中性和典型性。

那么在接受和欣赏的过程中,我们借助“言”可以明白和理解“象”,看懂了“象”后也就明白“意”,就如王弼所说的:“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这两方面的转化的顺利完成是一般基于“言”“象”“意”都具清晰明了的能指与所指。

二、不易也:得像忘言,得意忘象 “言” “象” “物”间的转化在其能能指和所指的情况下,存在着一种简单的转化的过程,但这三者的联系是密切的,在同一个范围内,它们有相对稳定的等介递推的的关系。

一种是上面所说的单一的能指与所指,另一种是多对一的情况。

例如在实际的情况中,作为形上的“意”或具有抽象性的“象”抑或是具有主观性的“言”,在表达(领悟)“意”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不能完全表达(领悟)的情况,那么就用“象”“言”进行象征性、隐喻性、的表达,但最终“意”的内涵是保留下来的。另一方面,不同的“象”“言”也可以表达同一种“意”,因为不同的“象”或“言”是天然的相对稳定的具有表达同一种“意”的属性。王弼强调的目的是“意”,所以没必要记住或看重“言”“象”。所以“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 三、变易也:触类旁通 不同的“象”只要它们共同具有表达同一“意”的属性,它们就能构成一个体系(就如现代汉语中的语义场)。那么这个体系可以成为一类,也就“触类可为其象,合义可为其征。”如在某个归属里牛、马是同一类的。这种“类”的概念对后世的文学的样式、体裁、题材的分类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另一方面,同一个“象”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表达不同的意。在不同的范围内“象”代表的“意”是可以变化的,如牛和马可以归属于哺乳动物,加入鸟的时候,变成动物,当就它们自身而言,又可以分为很多种类,因此“所以互体不足,遂及卦变,变又不足,推致五行。”“象”的变化可以影响“意”的内延与外延的伸缩。那么这种观点引申到文学中去,可以说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的把握可以多角度、多层面的进行解读,甚至每个读者都可以读出不同的“言外之意”,这种对意的把握的差异性更能体现出文学的魅力,这“忘言”“忘象”

“寻意”的过程使得“意”或文学的魅力生生不息。就如老子所推崇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它有三个含义:“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易者,谓生 生之德,有易简之义;不易者,言五地定位,不可相易;变易者,渭生 生之迈,变而相继。”

周易的读后感

周易个人读后感800字

蓝海战略读后感

周易心得体会

先进班集体发言稿(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