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自己的读后感(通用7篇)

时间:2023-10-07 08:42:12 作者:梦幻泡 评语寄语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吧,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知道读后感怎么写才比较好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挑战自己的读后感篇一

《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是由日本东京大学院教育研究科佐藤学教授撰写、华师大著名教授钟启泉翻译的。

该书从理论上与实践上阐明了“课堂革命”是一场保障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真正实现“教育公平”的“宁静的革命”、“永远的革命”。值此今年我国中小学“新课程改革”步入第十个年头之际。

本书由绪论和第一部、第二部、第三部组成。全书贯穿了一个主题:把创建“学习共同体”作为学校改革的哲学,推进新型学校的建设。这种改革哲学倡导“课堂革命”的三大中心课题:第一,以儿童“学习”为中心的课题教学的创造;第二,教师作为教育专家得以共同成长的“同僚性”的形成;第三,家长从“参观学习”转型为“参与学习”的实现。学校的挑战意味着一连串教育概念的重建——“学习”概念的重建,“教师”概念的重建,“学校”概念的重建。

全书微言大义,不仅为读者提供了“课堂革命”的国际视野,而且以大量鲜活的案例展示了日本“课堂革命”的理念与经验、要诀与技术。同时,也描述了作为一名教育学者与中小学教师展开合作研究的充满挑战的心路历程。日本学校富于创意的挑战,是教育研究与哲学思考的丰润的思想宝库,也是启迪我们发现和实现新的教育创造的一份确凿无疑的实证依据。

本书有声有色而又言简意赅地为“课堂革命”提供了理论支撑与鲜活经验,堪称一部“课堂革命”的教科书。

佐藤学教授说:“危机的时代也是变革的时代。”确实,中日两国尽管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迥异,但都同样凸现了“东亚型教育”的体质及其病症,同样面临“全球化”时代带来的学校教育的危机。学校教育的变革是从日常的课堂教学实践开始的。学校的变革倘若离开了课程变革和课堂变革,只会是一句空话。学校教育是保守势力盘根错节的领域,任何改革的进展都不可能是轻而易举地一蹴而就的。

然而,时代在前进,社会在转型,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终究要挣脱“工匠型”教师的羁绊,走向“反思型”教育家的成长;我国的学校教育终究要伴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确立起有别于“应试教育”的“素质教育”的'世界。可以说,《学校的挑战》倡导的“学习共同体”的教育愿景及其改革哲学,是有助于我们解读这个崭新的教育世界的。

通读全书,让我联想起自己的教育教学,对学习共同体也有了一些更深的认识和思考。

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正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不能把世上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学生,正如我们不能带领他们走遍世界每个角落一样;但我们却能把掌握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正像我们能指点他们迈向我们尚未走过的道路一样。因此,改变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孩子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创建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行动者是每一个实践二期课改的教师都应该参与的重要活动。

首先,作为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交流,真正做到善于组织学生交往、合作、对话。爱尔兰作家肖伯纳有这么一段名言:“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可见,合作交流有多重要。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指导学生怎样合作、怎样交流,怎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怎样讨论、怎样质疑。教师除了应该组织好合作交流外,自己还应平等地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去,组织学生、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并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的指导和帮助,提高合作交流的质量,而不是象征性地表演表演。

布鲁纳曾说:“学习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是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全面、主动参与学习是提供学生自主学习、创建学习共同体的最好形式。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启发、点拨、设疑、解惑的主导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如果说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创造“学习共同体“的前提、基础,那么改变和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创造”学习共同体“的根本。只有转变学生过去那种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才能使“学习共同体”真正存在。因此,教师要致力与为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搭建平台、搭起舞台。

现代社会以强调经济为核心要务的一系列发展风起云涌,作为社会基础重要组成要素的教育自然也面临着更深刻的变革,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学校的挑战》读后感。而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课堂也在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叶澜教授就曾经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培训期间有幸拜读了佐藤学先生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本书展示了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在现代教学改革中的变化和发展。我们习以为常的课堂形式似乎渐渐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而作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自己,更为关注和有感于"创建学习共同体实现挑战性学习"的意义,决心努力增强自身素养,通过实践反思迅速跟上课改步伐。在此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和感受。

挑战自己的读后感篇二

当我静下心来阅读这“乏味”的书,因为开头那几页,很多专业术语让我一头雾水。谁知,静下心来细看了几十页后,恍如为我打开了一个崭新的关于教学的大门,原来,我们熟悉的“学习”、“合作”、“学习力”竟然是如此解释的!

我以前只认为学习就是坐在课堂中,听老师,听同学讲,自己动脑筋,获得知识,就是学习。看了《学校的挑战》,我才知道在一个班中,只有中层的同学是在学习。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习是从既知世界出发,探索未知世界之旅;是超载既有经验与能力,形成新的经验与能力的一种挑战。教科书的内容是按照“上、中、下”三层之中的“上”的中等程度来编写的,教师设定的教学也是按照这个程度来组织的。

由此我想到我们平时的课堂,尤其是公开课,为了展示一种完美的教学效果,在教参给出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我们的老师还往往会制定更高一层的教学目标,如果真如《学校的挑战》中所说的教学目标的编排初衷,那么课堂上学习的主角是否会发生移位,从原来的“中层”移位到“上层”,而放弃了“中层”和“下层”呢?我们在平时的课堂上,经常看到“合作学习”,最常见的就是小组讨论,这在几年前新课程刚实施时,是衡量课堂是否有开放意识和合作意识,是否将学生当做学习主人的一个重要标准,但是当课改渐渐趋向冷静,我们发现,合作学习的效率似乎并不高,流于形式,开小差的学生比比皆是。

于是很多老师便又果断地放弃这种“浪费时间”的课堂教学方法,看了《学校的挑战》后,我对“合作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合作,并不是简单地四五个人聚在一起,针对一个问题讨论一下,“合作学习”的意义,在于通过与同学的合作,一个学生能挑战其不能达到的水准。但是我们的困境是:越是不懂的学生越会产生这样一种倾向:不寻求同学的帮助,试图凭借自身的能力加以克服,试图凭借自身的努力摆脱困境。因此,他们总是孤立无助、失败、遭遇挫折,最终成为差生。然而,最需要合作学习的,恰恰是凭借个人努力却反复遭到挫折与失败的学生,这是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就凭这一点可以看出,必须对差生作出如何向同学请教的引导。引导说来容易,要引导成功,绝非易事。这些学生习惯了听老师讲,听同学讲,偶尔自己动动脑,而合作学习将彻底颠覆他们的学习态度,要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进攻,这需要教师的引导,同时也要借助于孩子性格和学习观的转变。

过去,我们习惯于学习好和差的同学混合编排,并且选择一个学习成绩好的来担任组长,负责信息整合汇报等工作。看了《学校的挑战》,我才知道其实学习性的合作,并不需要刻意搭配组员,也不需要像生活班组一样选负责人,要让每个成员有“冲刺与挑战”的动力。但是,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并不适用小学低年级学生使用。那么如何让学生从一二年级的教学形式转变到三年级开始尝试的“合作学习”,也是一个难题。

反思我们的课堂,也许我们在做的,都不是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学习力的事情。我们有点多管闲事,忙着告诉学生答案,忙着帮助学生纠错。如果我们能换“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帮助学生,也许我们的20%数量会减少,而学生的学习力会有所提高。我们追求的“教育以正态分布曲线为基轴,稍稍向高位推移,缩小分布曲线的幅度”会实现。时间很仓促,我只看了几十页这本书,所以写不出更深更详细的读后感,但是总体感觉这本书会为我打开一个全新的教学局面。但是,现实和理想是有差距的,要实现这种美好的教育理念,首先要转变一线教师的教学观,然后再进行专业的培训,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我们可以率先在自己的课堂上实践,即使不能将整堂课设计成“合作学习”,也可以抽取部分教学内容,哪怕只花十分钟,五分钟,也可以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比较效果。

挑战自己的读后感篇三

我兴奋地读完了《挑战命运》这篇文章,文章中的主人公深深地感动了我。一个被证实只能再活两年的人改变了他的命运,活了两年半,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奇迹啊!

书中的主人公是霍金。他小时候得了极其严重的绝症。医生说他只能再活两年半,但霍金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生命,而是勇敢地站起来与疾病作斗争。最后,他病得很重,全身都动不了,只有两个手指能动。虽然他离宇宙如此之远,但他的'心却飞出了地球,去探索宇宙的奥秘。他活了一个春秋,给我们写了一万多字的书。

这是一个伟大的人,但在同一个地球上,有些人像霍金一样生病,如何对待生活呢?

当他们知道自己的病时,他们似乎觉得自己快死了,所以他们不敢出来与疾病作斗争,感到无能。我想:这样的人活着就等于坐牢,过着悲伤的生活。

为什么?同样的人,但他们有不同的命运?霍金可以如此强大,而其他人则如此软弱。答案是因为他们不敢挑战命运。

挑战自己的读后感篇四

现代社会以强调经济为核心要务的一系列发展风起云涌,作为社会基础重要组成要素的教育自然也面临着更深刻的变革,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学校的挑战》读后感。而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课堂也在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叶澜教授就曾经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培训期间有幸拜读了佐藤学先生的《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本书展示了一衣带水的邻邦--日本在现代教学改革中的变化和发展。我们习以为常的课堂形式似乎渐渐不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而作为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自己,更为关注和有感于"创建学习共同体实现挑战性学习"的意义,决心努力增强自身素养,通过实践反思迅速跟上课改步伐。在此谈谈自己的点滴体会和感受。

"合作学习"这个词,可以说大家耳熟能详,平时使用频率很高。可是当我阅读《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一书后,佐藤学先生娓娓道来的一则小故事,让我既感动又钦佩,才发现这里的"合作学习"与自己过去的认识有很大不同。"课堂里沉默寡言的高志与英语学力极度低下的幸子,在合作学习的课堂上偶然相遇。幸子期待能够以自己的力量来支撑有着沉默寡言弱点的高志,而沉迷于英语的学习,短短的几十分钟里一举改变学力落后的现实;高志为了回报幸子对自己的一番好意,轻声细语地回应幸子的问话;再加上同组的另两位女生若无其事的支持,构成课堂内一道赏心悦目的风景"。

学习是基于合作的"冲刺与挑战",而这种合作是借助"若无其事的优势"关系而形成的互学关系。所谓学生间"若无其事的关系",不是我们传统观念中老师安排好生辅导差生"一帮一,一对红"活动,而是教师必须对差生作出如何向同学请教的引导,由差生提出问题,其他学生自然而然地解答,再提问、再解答,甚至问题相互交叉的"交响乐式"的关系。

合作学习的意义不仅限于课堂、学校,限于教育本身,更有这样一层意义:不同的人们彼此信赖与合作,构建多元文化共存的'氛围,。

什么样的课堂能够称为"精彩的课堂"。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给予我很大的启示:"精彩"并不是指教师"上课"的优劣,而是指每一个儿童自由自在地、有个性地参与教学,形成了以"倾听关系"为基础的管弦乐般地交响,尤其是每一个教师都能真诚地面对教材与儿童。这是多么令人向往、令人着迷的课堂啊!

每一位学生都具有生命的独特色彩,学力上必然存在差异。教师应立足于将服务意识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把全体学生作为服务对象,把在情感上使学生热爱学习、在素质上使学生全面提高作为服务内容。

1.教师应时刻牢记学生是成长中的人。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对他们倾注了更多的爱。在这样的思维方式引导下,就会对学生少一分冷漠多一分关爱,少一分指责多一分赞美,少一点苛求多一些宽容,师生关系更为和谐,教育教学效果自然更加理想。

2.教师应时刻牢记学生是有差异的人。地势有巍峨,也有低洼;树木有参天,也有灌木;水流有大江,也有小溪。做不了月亮,星星同样能以一点荧光为夜空带来一份诗意。人与人存在着现实差异,要客观评价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业质量的差异,学习成绩的差异,而不是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3.教师应时刻牢记学生是有个性的人。俗话说百人百性,就像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世界上也没有性格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不仅要认识到学生是有差异的人,也要认识到学生是有个性的人。每个学生都会凭借自己特有的感觉吸收精神营养,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感知与思考。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就不会对敢说"不"的学生做另类处理,就不会对不合要求的作业大动肝火,就不会对所谓看不惯的学生嗤之以鼻,就会赋予他们更多空间去各抒己见,各显其能。

4.教师应时刻牢记学生是有能力的人。学生有自己的是非善恶观,虽然不一定正确;学生有自己的处事方法,虽然还有些幼稚;学生有自己的学习方法,虽然还不够完善。时刻以苏霍姆林斯基"要相信孩子"的思想作为座右铭,以充分的信任取代事无巨细的包办代替,努力给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促使其创造力的蓬勃生长。

因此如果将学生划分为"上中下"三层的话,那么教学组织要针对下层,而教学内容应比上层高,也就是要"保障所有学生的挑战性学习",即使是暂时处于低学力的学生,老师也要确保他有挑战学习的机会,激发孩子的学习主动性,这也是合作学习的精髓所在。这样精彩的课堂,它的核心词不就是"尊重"二字吗?在构建尊重文化的古美校园里,在倡导尊重理念的古美课堂里,实践"尊重",创造"精彩"应当成为每一个古美教师的追求。这不仅是实现教师个人价值的有效途径,也是在实实在在地履行作为"教师"的职责。

教师首先要尊重自己的工作,明确自己的真正责任。教师的责任不在于"上好课",而是"实现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保障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要承担起这份责任,必须有课前充分的教学研究、教学设计;必须有课中的不断积累;必须有课后的充分反思。这不仅要依靠老师自己的主动发展,当然也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其次,教师要尊重教材,钻研教材,不仅要弄清楚教材里讲什么,也就是"知其然";更要弄清楚为什么这样讲,也就是"知其所以然"。最后,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除了尊重学生的人格以外,更重要的是了解学生,知道哪些是他们已有的知识,哪些是他们想了解的,哪些是他们"跳一跳"就可以够到的等等。换句话也就是要真正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保障学生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我想学校提出"以学生的活动为基点"所指的也就是这个吧。

得益于本书的启示,我更加深刻地感到,教师责任的实现要求围绕教师自身的挑战精神形成一个专业成长的"同心圆":内层为个体教师的课堂研究,中层为同事间的课例研究,外层是学校中以及学校间的校本教研制度。

十几年来,佐藤学教授投身于课堂改革之中,使他的教育哲学在实践的沃土上结出了累累硕果,《学习的挑战》记载了一个个奇迹的发生。在佐藤学先生这本书里,我看到的是那样精彩的课堂、如画的风景,激励自己实践奋进、追寻求索!

挑战自己的读后感篇五

今天上午,正是我无聊的时候,于是就拿起小学生学习报看。其中,我读了《向命运挑战》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叫霍金,21岁时患上了绝症。1985年又得了肺炎,治疗切开了气管。从此就全身瘫痪,只剩两根手指可以动。他用这两根手指在琴盘上敲出说的词,组成句子,通过语言合成器发出时间,来进行学术研。他关于宇宙大爆炸理论的研究成果,震惊了世界。他就是伟大的科学家。

我觉得霍金非常了不起,因为他患上绝症时,还战胜了重重困难,还成为了伟大的科学家。他虽瘫痪了,但他不觉得自己是一个废人,还一直用自己的两根手指头和自己的脑子为祖国做贡献,报答祖国。这篇文章让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如果想取得成功的话,就要有一种精神,一种不怕失败的精神,一种有恩知的精神和一种敢于向生命挑战的精神。我体会到霍金的生活很艰难,同时也很丰富,快乐。因为他的研究让世界震惊所以他的生活同时也是丰富,快乐的。

我和霍金真是一个在地下,一个在天上。我一定要学习霍金这种不怕困难,敢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

文档为doc格式

挑战自己的读后感篇六

振兴民族的希望在于教育,振兴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教师将面临更大的挑战——要为学生提供更好更高质量的学习机会。而佐藤学教授在《教师的挑战》这一书中,通过一个个平凡的教师教学实践和学生们多彩的学习生活,来向我们宣告:当今的课堂上正在发生着宁静的革命。这场宁静的革命不仅仅是师生的共同愿景,也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基点,更是保障每一个学生学习权的挑战。

我们都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追求发言热闹、华而不实的课堂教学,并且追捧它们为“优秀”的教学,认为课堂上不断的发言,才算真正符合当今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主体性”要求。然而佐藤学教授在《教师的挑战》中,却没提倡这种教学方式,反而是强调:“倾听”才是教学中教师活动的核心。只有以“每位学生的理解和心得都是无可替代的”信念为前提,珍视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才能创造快乐教学的新天地。

回想起自己两年来的教学,感到惭愧。坦白地说,自己陷入了一个误区——只有学生不停发言的课堂才能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平时的课堂,总是不断地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并没有真正考虑到学生的回答是否是经过认真思考后的结果,总是害怕课堂上出现冷场,甚至出现过让学生机械应答“是的,是的”这种表面看似非常活跃而实际没有任何意义的热闹场面。

而在前段时间看了《教师的挑战》这一本书后,让我得到很大的触动与启发。在学生中培养相互倾听的关系的第一个要素就是教师自身悉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心声,除了教师自身成为出色的倾听者,培育相互倾听关系之外,别无他法。回顾起自己课堂上出现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不认真倾听时,总有几分气愤,然而此刻才发现,自己有时也在无意间流露出不愿意倾听学生的心声。因此,最近的课堂教学中,我开始转变自己的教学,开始注重对每一个学生的心声的倾听。对于回答声音较小的学生,我俯下身降低自己的高度,去倾听他的回答,对于一些后排的同学,通过走到他们跟前,认真倾听他的回答。

几次这样的倾听后,我发现到班上原本不认真倾听他人回答的现象,开始有些改观了,渐渐有一小部分学生会懂得慢慢去倾听他人的回答,虽然说人数并不多,但至少这也算是个好的开头。同时,还有个让我意想不到的收获——有个学生的第二次回答是以“听了某某同学的回答后,我想到了……”的形式展开,这让我感到一阵欣喜,因为我知道他有真正做到了倾听,通过认真倾听别人的观点,从而促进了自己的思考,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通过善于倾听来关注每一个学生,逐步形成润泽、融合而安全的言说环境,同时把课堂上学生们的观点如同珍珠一样串联起来,让学生借助同伴的思考与帮助,深化自己的思考,获得知识的超越,这样的课堂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场所。

挑战自己的读后感篇七

当今世界上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科学家——霍金。今天,我就读了一篇关于霍金的故事《向命运挑战》。读完这个故事之后让我受益匪浅,也让我深深感受人们在生活中有困难时,要以顽强的毅力去战胜,永远不退缩,最后才能成功。

霍金17岁时考进牛津大学,21岁时不幸患病,医生说他只能活半年,但霍金凭着顽强的毅力度过一个又一个两年半,最后成了伟大的科学家。

读了这篇文章,我懂了:命运掌握在我们手里,要主动向命运挑战。因为困难似弹簧,你强他就弱,你弱他就强。主人公不到40公斤,却是科学巨人,尽管身体只能坐在椅子上,但他的思想,却穿越了地球,飞出太阳系,走进了银河系,在那浩瀚的宇宙中飞翔。

生活中,比起身患重病的主人公,我们这些健康的儿童,有着无可估量的优势,但又有几个17岁能考上牛津大学呢?如果从现在开始,我们也向命运挑战,那么凭借着我们发达的健康身心,一天做几天的事,一年做几年的事,那么我们的生命将更有意义,更精彩。

我们不仅要向命运挑战,更要学习主人公不甘落后,不肯向命运低头,凭自己顽强的毅力,战胜困难。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也是他给我终生难忘,有意义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