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道德伦理论文好(优秀18篇)

时间:2023-11-06 19:08:25 作者:影墨 毕业论文

范文范本可以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应用于实际写作中。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精选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学习和参考。

大学生网络道德论文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而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活动的主力军,其网络意识和行为对整个网络社会的道德现状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大学生在利用网络获得大量信息和愉悦身心的同时也陷入了形形色色的网络陷阱之中,出现网络道德失范现象。

本文旨在阐述大学生网络失范现象,分析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而探索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网民占网民总数的近40%,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网络活动的主力军,大学生网络行为和意识将影响整个网络的发展。

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规范其运用网络的行为成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关键。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受到了学校、家庭、社会的重视,网络教育研究逐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然而,诸如网络语言不文明行为、网络欺骗盗窃行为、网络诽谤行为、传播计算机病毒与网络黑客、网络色情等行为的凸显,说明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陷阱常常做出错误判断,从而引发各种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出现。

网络交往中大学生可以完全隐去自己真实的身份,以一个或者多个的虚拟身份从事网上活动。

一旦自己不满意,可以随时终止自己某种身份而不必承担任何责任。

同时,网络还允许匿名发表个人意见而忽视了发表言论的道德化与合法化,虚拟的世界解除了现实社会对人的身份、角色的束缚,网民可以随心所欲的享受自己的“精神乐园”,并一次性缓解在现实生活中长期压抑的情绪,从而获得内心的发泄和平衡。

基于这样的原因,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不顾道德和诚信的约束,在网络交往上产生不负责任的懈怠思想。

至今,不少人尚未将网络上的非诚信行为视为不道德的行为。

由此引发的网络诚信危机,以及在网络活动中的精力消耗,势必会造成大学生与周围同学关系的淡薄与疏远。

同时,网络的不良诱导使得网络犯罪率上升。

网络不单单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使大学生难免其害。

网络的飞速发展催生了“网络犯罪”这个名词。

如网络游戏的内容多是带搏杀、武斗、色情等情节,使得一些痴迷于网络游戏的大学生深受其害,甚至纷纷效仿。

不良信息的诱惑,使得大学生难以分辨,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由于网络不良诱导而发生的大学生犯罪事件。

同时,由于大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弱,过度沉迷网络游戏,由于没有经济来源,无经济能力支付游戏费用,但又抵挡不住游戏的诱惑,从而产生违法犯罪的念头,为达目的铤而走险。

首先,大学生自身价值观不稳定,网络道德认识不高从而导致信念不坚定。

大学生的自制力相对较差,意志力薄弱,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各种干扰就会改变甚至扭曲其正确的价值观,在网络社会中道德防线很容易崩溃,心中的道德良知很容易泯灭。

其次,由于利益的驱动,网络法规的不完善,网络上充斥着追逐私利和享乐的个人主义的消极思想和不良信息。

网络的日益普及使得人类社会出现了新的生存空间——电子空间。

电子空间由于互联网所采用的特殊离散结构,没有中心,没有国界,不受任何组织机构的控制,更没有健全的法规制约,加上利益的驱动,电子空间就脱离了网络法规的限制和约束,各种软件开发商开发出虽利润空间大但包含暴力色情等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游戏、软件,从而腐蚀大学生身心,引发一系列不良社会问题。

再次,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缺乏有针对性、积极的教育引导机制。

网络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现行的网络道德教育却将道德从活生生的网络世界中抽离出来,变成了僵硬的教条,让大学生背诵、记忆,将网络道德变成了没有情感与意志的抽象物,使得大学生很难从中找到与自身发展的切合点,无法把道德内化成自身的理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造成绝大多数大学生明知网络文明公约,却在网络上进行各种不道德行为,获得自我满足。

除此之外,生硬的“灌输教育”和“全程讲授”的教育方法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和自我需要,学生没有机会对所接受的道德观念教育进行批评性思考,没有将各种观点进行比较,而是被动的接受,思想灌输并没有真正成为塑造大学生性格的手段,反而降低了学校教育引导的效率和成果。

目前,学校、社会、国家都还没有一套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积极有效的教育引导机制。

因此建立有针对性的积极的教育引导机制迫在眉睫。

第一、要客观认识网络,保持积极心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之所以能在快速发展的今天受到欢迎与应用,是因为它自身很多优点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适应了当今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三方结合,对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明确大学生网络道德目标,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新生事物,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他们的著作从伦理学的角度审视信息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问题,介绍计算机网络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探讨适应我国网络人群特点和网络文明发展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为进一步具体研究我国网络道德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二、要强化思想道德课程教育力度,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道德自律精神。

大学要充分认识自身角色的重要性,依托《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课程,积极引导,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行为和思想意识教育,积极响应《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切实实施其中提出的“五要”、“五不要”方略,矫正大学生盲目使用网络的行为。

通过教育使大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端正上网的心态和目的,做到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资源。

第三、要创新网络道德教育手段,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针对性。

网络强大的交互性、开放性和及时性,使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也相应丰富、及时而全面。

因此,针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手段不能仅仅拘泥于书本理论教条,而是应开拓新颖的教育引导方法,开辟新的教育阵地,充分运用网络自身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正确引导,使教育内容从通俗化向科技化转变。

针对大学生不同类型的网络道德危机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重点教育和引导。

同时,道德的监督需要舆论的有力支持,网络的特点决定了网络道德缺乏舆论监督,因此舆论应该发挥其特点,加强对网络道德的及时监督。

总之,网络一方面使大学生面临着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只要我们积极面对,汲取网络文化的精华,清晰认识问题症结,就一定能充分发挥网络媒介的强大优势,推进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建立良好的网络伦理规范,将网络技术与道德伦理有机结合,让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充分的认识和发展自我,成为新时代真正的主人,为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1、许剑颖论网络环境中的信息理论问题及对策[j]情报杂志,2004(4)。

2、王秀荣建构网络伦理规范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j]中国成人教育,2006(4)。

3、王文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j]电化教育研究,2005(7)。

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论文

摘要:根据第1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资料结果显示:我国网民总人数为13700万人,其中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5.2%,35岁及以下的网民占82.5%网民在年龄结构上仍然呈现年轻化的态势。从普及率上来看,18—24岁间网民的普及率最高,达到38.8%,而18~24岁的年轻人的主体正是大学生。随着计算机互联网在高校校园的日益普及,网络对学生的影响日趋增大,也对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开放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沉迷网络.不能自拔。

广阔无垠的开放性是网络的最大特点之一。这种诱惑力往往会使年轻的学生们忘记了上网是以增长知识、培养兴趣为宗旨。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新鲜、寻找刺激。每到周末,各个学校周围的网吧里座无缺席。学生在网吧的主要活动就是聊天、游戏、听音乐、看电影,有部分学生甚至通宵不休息。部分学生逐渐地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网络世界中出口成“脏”,遇到一点不满意的事情就破口大骂。还有一些学生沉迷网络,不能自拔,甚至占用了学习和休息的时间来上网玩游戏,致使精神萎靡不振,与别人交流产生障碍.学习成绩下降。

2.放纵自己.不故后果。

对于一些道德意识比较薄弱的年轻学生,就会利用匿名放纵自己,在网络中寻求满足。在聊天室里肆意漫骂;喜欢玩暴力和血腥的游戏;浏览黄色网站,下载黄色图片和电影;传播腐朽、堕落的思想观念和封建迷信;有的甚至拍摄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上传到网上。

3.不负责任,中伤他人。

一些学生缺乏网上发布信息的道德法律意识,经常随意在网上发布一些小道消息或有害信息。在网上玷污他人名誉,开展人身攻击,暴露别人的隐私和造谣伤害他人,对他人造成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的侵害。偷看他人隐私.没有经过别人同意私自使用他人账号登陆收费网站,使用别人的电子邮箱、聊天工具或网名做出有损对方声誉的事情。这种给别人带来伤害的同时也严重地违反了网络道德。

4.触犯法律.后果严重。

近几年大学生网络犯罪的现象越来越多。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或实施网络攻击行为,危害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利用网络窃取网上银行的账号、信用卡资料等,侵害公私财产;利用网络实施诈骗、敲诈勒索等犯罪活动(如发布虚假广告、开设网上商店、建立拍卖网站等):利用计算机网络制作、复制、传播、贩卖色情淫秽物品,破坏市场经济秩序,妨碍社会管理秩序;利用互联网散布反动言论,危害国家安全。

利用网络犯罪行为不仅危害他人的财产和生命安全、破坏网络安全和社会安定,而且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形成威胁,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导致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其原因:

1.网络环境的影响。

网络的虚拟性为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提供了舞台。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学生处在一个公开的环境,交往的对象彼此都很熟识,因此在熟人的目光、舆论的作用下,他们往往能够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法律和传统的要求。而在网络中就不同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匿名性,他们在网上要做什么事情也不需要考虑舆论的压力和传统观念的制约,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道德责任感就减弱或失去了。

2.自身道心理发展不成熟。

大学生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是其网络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许多存在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学生都存在孤僻内向、情感压抑、胆小怯懦、敏感脆弱、多疑敌意等心理障碍。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一个最重要的塑造期,这个时期是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也被称为危险时期。很多学生在经过紧张的高中生活后都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形成了不良的行为。

3.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方面很少甚至没有对网络道德行为的规范。

学校没有或者很少对学生进行网络法律法规的教育对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缺少引导。使学生认识不到自己的行为正确与否,以至走入歧途。

有些高校没有在网络上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不能为学生获取信息、接受教育、休闲娱乐、沟通交流提供条件,不能把学生吸引到积极健康的网站上来.使得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中被动地接受各方面的信息(包括有害的信息),盲目地采取网络行为。同时,许多高校对学生的网上行为缺乏有效监督。听任学生在网上放纵自己的行为。此外,高校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上也存在着漏洞。使得学生有机可乘。学生逃课去上网、通宵上网,这客观上为他们网络不良行为的产生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使得他们在错误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

思想政冶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传统道德与现代意识融合教育的主要阵地。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就必须充分发挥其主渠道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结合起来。提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

2.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引导学生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建设和谐校园网络文化。

学生是校园网的使用主体,也应成为网络建设的参与者。一是开展网上主题活动、兴趣小组活动和社团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可以主动为学生创造参与校园网建设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班级主页中的社团主页和个人主页的创建和管理。这样,网络活动才能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与支持。更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二是开展网络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和合作意识。我们应利用网络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及时获取大量、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网上自律意识,从而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三是加强正面引导,避免出现不负责或不健康的言论,以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正确的舆论导向。四是针对学生喜欢上网的特点,我们应建设一些具有教育性、趣味性、娱乐性的积极向上的绿色网站,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逗留在校园网上,促进校园网的不断完善,进而形成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使校园网络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新阵地。

3.建立学生网络行为管理与指导机制,逐步培养网络道德行为。

一是校纪校规配合。学校要主动将学生的网络道德要求转化为必须遵守的校纪校规,强制学生遵守,加强监督检查.及时查处违规行为。二是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减少网络不良信息对学生的“污染”。三是家庭管教力量的配合。学生闲暇时间主要是在家庭中度过的。上网的时间和地点也主要是在校外的家庭或网吧。为此.学校要主动联系家长,帮助家长认识网络的多面性和不良诱惑,指导家长消除家用计算机网络中存在的不良诱因.形成与学校协调一致的家庭管教力量,有力促进学生网络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

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论文

“师范教育”转向“教师教育”是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它意味着教师专业发展观的转变,意味着培养教师的渠道由单一封闭走向多元开放。它打破了原有的师范院校培养教师的单一模式,形成多样化的教师培养体系,使定向型教师培养模式与开放型教师培养模式并存。师德是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品德,对教师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随着专业化时代的到来,传统的教师职业道德已不能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尤其是国家新的中小学教师道德规范的出台,要求把师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具体化、规范化,使之成为全体教师普遍认同的行为准则。由此,教师教育的师德培养也必须由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转变,只有这样才能跟上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步伐。本文试从教师教育加强培养学生专业道德的必要性入手,针对教师教育对学生专业道德培养的现状,探讨新时期培养学生专业道德的路径。

一、教师专业道德是教师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专业道德是适应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而提出的,是对传统师德的继承和发展。所谓教师专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这一专业工作时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能体现教师专业特性、教师道德价值以及教师人格品质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其具有不可替性、示范性、深远性等特征。ra它是由教师的专业师德理念、专业服务精神、专业责任、专业理想和专业自律等构成。教师职业道德转变为教师专业道德,是教师专业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教育改革应关注学生职业道德的养成,培养学生专业道德是教师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道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所谓“专业”,是区别于一般职业并具有不可替代性的专门职业,其特征是从业人员需受过长期的专门训练,具备专精化的知识和技能,有自己的专业团队和明确的职业道德,工作上具有权威性及独立自主性,具有高度的自律性和自我提高的精神,因此它更多是一种生活的方式,而“职业”则是人谋生的手段。教师专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能够表现教师专业特征的品质观念和行为规范。教师专业道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没有专业道德的教师将流同于一般职业雇员,很难有效地行使专业的权利和职责。从传统的强调教师职业道德到教师专业道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与核心要素,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专业化。

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诸要素来看,专业道德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要素,而且是衡量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职业,认为它是一种要求教师具备严格训练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才能获得并持续维持专业知识及技能的公共业务。这份正式的文件确立了教师的专业化地位。此后一系列的教师专业化运动为新时期教师教育师德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由抽象、模糊、未分化的教师职业道德培养走向具体、明确和专业化的教师专业道德培养。

(二)教师专业道德是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历史必然。

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范围内具有教师职业特点的行为规范和职业要求,主要以行为原则和规范的形成表现出来。由于教师长期从事教学活动,有着共同的劳动方式,接受着共同的职业训练,因而有着共同的职业习惯和传统的职业心理。教师既要传授知识,又要为人师表,从而产生了特定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就是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道德素质。

随着人们对专业要求的不断提高,任何一种职业仅仅停留在职业道德水平已经远远不够了。因此,一般意义上的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转变具有历史必然性。“从最初的一般性的德性要求到道德法典意义的专业道德规范教育,从重视知识、技能教育的技术性培养,逐步过渡到专业精神与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提升的兼顾,是教师专业化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侧面。”

教师职业道德向专业道德的转变并非只是一种理论上的需求,而是有现实的推动,这种推动力源自传统师德已不能适应当下师德的发展。也就是说师德自身发展的需求是促进其发展的原动力。从其生成方式上看,传统的教师职业道德,注重经验性的推衍,即从“万世师表”身上提炼出优秀的教师形象,并由此概括出了社会对教师行业的基本要求,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并使其最终失却对于教师、学生的可能价值。教师专业道德针对教师工作的专业特性制订相应的道德规范,反映教师行业“行为主体和主体行为的不可替代性”。因此,教师教育师德培养必须立足于教师专业道德发展的要求,改变传统师德的培养方式,真正地培养专业化所需要的人才。

(三)教师专业道德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教师职业道德出现“滑坡”现象,关于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行为屡见报端,教师教育师德培养任重道远。《教育部关于做好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考核工作的指导意见》特别指出:“师德是教师绩效考核的主要内容,师德主要考核教师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情况,特别是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的情况,并将此作为教师绩效考核合格的必备的基本要求。”这些措施的出台,体现出国家对师德建设的重视,同时也对教师教育师德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是国家从教师专业化角度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的具体要求,为教师教育专业道德的培养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

二、传统教师教育对学生专业道德培养的缺失。

师德的形成不是一织而就的,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教育培养机构是培养未来教师的摇篮,也是教师专业道德培养的开端,对学生专业道德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师教育对学生的师德培养面临发展理念片面化、教师专业道德课程缺乏,以及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等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学生专业道德培养的质量。

(一)教师教育专业化发展理念的片面性。

我国教师专业化从开始就走上了一条以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道路,十分重视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但却没有建立与教师专业技术相对应的可以让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具有实际操作性的专业道德规范。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功利主义的价值倾向导致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指导应试的能力。教师教育者普遍相信只要教师熟练掌握有效教学的技能,就能产生优质教学,因而帮助新教师掌握有效教学技能成为教师教育的中心任务。所以,我国对于教师的专业化培养在过去的一段时期内只停留在技能层面,从而导致其面临着“伦理困境”。在这种技术主义至上的理念引导下,忽视了教师专业道德在促进专业化之发展中的隐形作用,学生的专业道德培养与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背道而驰,最终导致教师教育师德培养长期处于浅层次、低水平的尴尬境遇。

(二)教师教育专业道德课程的`缺失。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教学的载体。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可以包括三大学习领域: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教育课程、教师专业教育课程,其中每个领域由若干科目构成。通识教育课程包括外语、计算机等必修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是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内容,所占总课时比重较大,包括学科专业主干课程、学科专业方向课程和学科专业实践课程;教育专业课程,主体课程是“老三门”即心理学、教育学、学科教学法+教育实习。

在我国职前教师教育课程中,教育专业课程的学时比重不足10%,教育理论课程的学分和教育实践课程的学分之和不足10%,教师教育专业课程的比例严重失调。关于教师专业道德的相关课程更是少之又少,有的学校甚至用思想道德教育来替代教师的专业道德教育。即使开设教师专业道德相关课程也只是靠以往经验的总结,学习的内容相对抽象、落后和陈旧,没有与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发展同步的专业道德课程。这同时也反映出多年来我国教师教育培养机构的课程制度对教师专业道德课程的价值定位。

然而,就在大陆越来越淡化对教师专业道德的学习和思考时,国外和我国的台湾地区却保留了教师职业伦理教育的良好传统,在职前教师教育广泛开设伦理课程。存在这一问题的直接原因是大陆的师范院校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以学科专业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专业教育为中心的教师教育模式。在这一非专业性的教师教育理念与模式的指导下,师范院校以及相关的教育研究极其缺乏对教师教育课程的开发与探讨,使得教师教育专业道德课程处于被轻视和边缘化的状态。

(三)教师教育专业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道德教育具有的实践性是与知识教育的本质区别,关注教育实践是重塑师德教育的必然选择。”多年来,传统的师德教育主要是在课堂上完成的,其主要教学方法是对学生职业道德规范及相关的师德知识进行灌输教育,缺乏其它的教学渠道和形式,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十分明显。在师德教育中,教师教育者往往通过言语说教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师德教育,或利用古今中外典型的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对学生进行道德熏啕,这些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师德知识,形成一定的师德观念。但是,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师德行为,还必须借助大量的道德实践活动才能实现。道德是由知、情、行、意四部分组成,师德观念必须内化到学生的心理并通过他们的行为表现出来才是专业道德培养的最终目的。知行断裂的师德培养模式割裂了学生与教师专业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觉得师德远离他们的生活世界,他们在虚构的师德情境中学习师德,从而丧失了师德培养的本质。

最终导致他们进入教师岗位后,对自身道德责任处于“无认知”或“不自觉”的状态,对工作中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与矛盾缺乏深入了解,在处理教师专业生活的各类问题时暴露出专业道德素养缺乏的问题。

(四)缺乏完善的学生专业道德评价体系。

对学生的专业道德评价是学生专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对学生专业道德的培养起着指挥棒和调解器的作用。科学合理的专业道德评价能以正确的方向引导学生的专业道德行为,促进学生专业道德修养的提高;反之,则会以错误的方向误导学生的道德行为,不利学生专业道德的发展。

目前,我国对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考核有严格而又详细的评价标准而对教师专业道德的考核松散且模糊,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教师教育专业道德评价体系。很多教师教育培养机构并没重视学生专业道德评价这一环节,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在学科专业方面。学校衡量一个学生是否优秀,其所在学科专业的成绩占居了重要比例。在对学生进行道德评价时评价主要内容是师德知识,师德行为考核地较少;没有具体专业道德评价标准,主观性较强;评价的方式方法比较单一,大多学校采用他人评价或教师评价的方式,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对学生进行师德评价的方法一般是在期末采用终结性的定性评价,或进行简单的定量评价。如果学生没有犯重大的错误,评价结果也基本相同。虽然我国的《教师法》和《教师资格案例》等教育法规已把师德作为教师资格认定和新教师聘用的必备条件和重要考查内容,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职前的教师资格认定比较注重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考评,对学生的品行、人格、责任心等都有所忽视。这就难免会造成师德评价走过场、做表面文章的形式主义作风,丧失评价的真正意义。

传统的教师教育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已不能适应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培养教师专业道德需要用正确的发展理念做指导,通过系统的专业道德课程和多样的教学方式以及完善的评价体系使学生逐步确立教师专业道德准则,并逐渐把外在的要求内化为内心的准则,在未来教师专业生活中通过专业道德行为来践行。

(一)教师教育应当确立培养学生教师专业道德的核心地位。

教师专业发展包含教师的专业道德、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其中,教师专业道德是灵魂,是教师无怨无悔地从事于教师职业的根本,它对教师的职业起着定向和动力作用;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其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它更多的是一种外在的技术性的素质要求。因此,教师教育改革应当首先关注学生专业道德的养成,确立培养学生良好的教师专业道德在教师教育工作中的核心地位。

学生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要依靠教师,而教师道德修养水平的提高要依靠教师教育,教师教育肩负着未来教师师德培养水平的重任。因此,教师教育专业道德培养不能只作为德育课的附加成分,需要开辟自己的领地,在教师教育的目标体系上树立自己的核心地位。教师教育必须成为强化其专业道德、知识、能力与态度协同发展的教育。不仅要在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培养上体现实践性特征,还要在专业道德教育方面加强实践性。通过提高学生的专业道德来引领其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发展,把学生专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教育理论学习和实践的全过程,把社会对教师的道德要求潜移默化地内化成学生个人的道德要求,逐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二)合理设置教师专业道德相关的课程。

提高学生专业道德的有效性,离不开完备的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尤其是教师教育专业道德相关的课程内容。

课程开发设计方面,国家要重视教师专业道德培养的重要性,在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借鉴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优质的教师教育专业道德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设计相关的专业道德教育课程。专业道德教育等课程的开发,要适时增加现阶段国家对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最新要求和规范,以增加内容的时效性。此外,还应注重专业道德校本课程的开发,在满足普遍意义上的学生群体专业要求之外,各教师教育培养机构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发与学生专业特殊性相匹配的专业道德课程。

课程设置方面,学生专业道德课程设置应以提高其专业道德自主性和自律性为目的。首先,教师教育培养机构应适当增加学生教育专业课程和以教师专业道德为核心的教师专业道德课程及法律基础课程,加强对学生的专业道德和法律法规教育,同时把握好它们与学科专业课程与普通教育课程之间的平衡。其次,把学生专业道德教育渗到专业课教育中,充分发挥专业思想的渗透作用,引导学生在入职前形成良好的专业情感和职业规范。专业教育与师德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既精通专业知识,又熟悉和认同教师职业,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课程内容的选择方面,应坚持学生的专业特殊性。专业道德是教育客观规律的反映,是依据教育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教师行为准则。这些行为准则是意志化和规范化了的规律,它意味着如果要规范学生的专业行为,专业道德就必须反映客观规律和教育实际。因此,学生的专业道德课程内容应以强化专业意识与提升专业精神为主。内容选择要贴近中小学教育的实际,突出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培养,力图突破传统师德教育内容的空泛化、形式化。

(三)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专业道德理论与实践的衔接。

道德信念是道德发展的最高目标,需要道德习惯和道德意识的高度一致。在这里,信念不是指学生知道些什么,而是指他们怎样把知识变为行动,由道德概念到道德信念的途径就是实践。15]可见,要想使学生树立专业道德信念,培养学生的专业道德习惯和专业道德意识,就必须把学生的专业道德培养由课本走向实践。这意味着教师教育在学生专业道德培养的教学方法上,应改变传统理论灌输的教学方式。教师教育培养机构应超越传统教师教育师德培养的重理论轻实践、重认识轻练习的状况,加强学生专业道德的实践,将问题教学和情景教学方式融入学生专业道德教学设计和实施中,采用丰富案例教学、交流讨论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形成双向互动的课堂氛围。

实践是检验学生专业道德培养的试金石,也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和不断完善的重要途径。学生用所学的专业道德理论来指导实践,反之,师德实践也会加深学生对专业道德理论知识的理解。师范生的“顶岗支教”、“顶岗实习”等都是很好的体验教师专业生活的方式。在支教、实习中学生才会发现自身的专业道德问题,受实践活动的感染、熏啕,激发他们的专业情感,逐渐形成了强烈的责任感和正义感。这些情感体现了他们对待教师专业规范和专业理想的态度,使他们自觉地把教师工作所涵盖的目标、目的、愿望、计划与教师专业道德规范的要求相联系,从而解决学生专业道德理论学习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

学生专业道德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保证其良好的效果,应积极鼓励学生接受教师专业道德的学习,通过对学生学习教师专业道德效果的监督与考评来逐步地提高学生的专业道德修养。建立健全的学生专业道德评价体系,不仅有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更有利于教师和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

评价标准方面,专业道德评价标准是衡量、判断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道德行为善恶的准绳和标尺。在确立专业道德评价标准时要与学生专业发展相结合,力求能根据学生专业发展的阶段制定出与之相符的评价细则。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每个学生都有自身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即教师教育者应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学生专业道德评价问题,在考察和评价学生道德行为时,不能用静止和一成不变的观点来评价学生的专业道德,要根据教师专业化的要求,用变化、发展的理念来进行评价。

评价方式和内容方面,实现多元化专业道德评价方式,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专业地位。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相结合,从而实现教师专业道德评价的标准化、客观化和全面化。在评价内容上,除了对学生师德知识进行考核之外,还应该对其师德行为进行严格的考核。在进行教师资格认定时,应将教师职业道德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

评价结果方面,建立健全师德激励、考评制度。学校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提高专业道德相关课程的学分比重,把专业道德的学习同学生整体素质的考核和评价结合起来、与学生评优和奖学金结合起来等来鼓励学生在专业道德方面的学习。学生专业道德评价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道德修养,发现学生在专业道德方面的不足,从而改进不足。要想使学生专业道德考核真正发挥作用,其中非常关键的一条是要有健全的考核结果评价与反馈机制,它是学生专业道德评价的重要环节。对于评价的结果应及时地向学生反馈考核,帮助他们分析存在的问题,并为他们提供下一步改进的措施。

网络道德与网络安全论文

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推动下,电子商务取得较大的发展,但是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问题却又直接威胁电子商务的发展。所以,对于电子商务而言,运用好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是重点。笔者在介绍电子商务网络安全隐患的基础上,分析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再配合保证电子商务隐私安全的措施,希望可以满足电子商务运行环境安全的要求。

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

电子商务本身存在诸多优点,但是网络技术一旦欠缺安全性,就会直接威胁电子商务。想要推动电子商务发展,稳定安全的网络环境支持不可少,而想要获取安全可靠的网络环境,不但需要排除网络本身的安全隐患,同时还需要解决计算机网络应用之中电子商务面临的安全问题。

第一,信息窃取。利用网关或者路由器,就可以将传达的信息截获,这样就会直接造成信息和密码泄露。亦或是在分析之后,找到规律和格式,截获网络传输信息内容。出现信息窃取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安全度达不到要求,或者是加密太简单造成的[1]。第二,信息更改。在网关上以及路由器上都可以更改信息。在进行网上转账时,通过更改账号,就可以窃取金钱。或者是在修改信息之后,将所得到的信息直接发送给目的地。第三,假冒。当掌握用户基本信息之后,通过更改信息冒充用户,并且发布虚假的信息,或者是主动获取信息。第四,恶意破坏。攻击者主要是利用接入网络修改网络信息,这样就能够掌握相关的信息,并且还会顺利获得网络的有关内容,一旦出现这样的问题,造成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为了达到安全要求,在进行电子商务交易时需要利用多种网络安全协议与技术,提供不同程度的安全保障。

2.1智能化防火墙技术。

智能防火墙指的是正确判断带有病毒的程序,然后利用决策、记忆以及统计的方式来进行数据的识别处理,智能防火墙一般都不会询问用户,只有当网络访问不确定时,才会将信息传递给用户,然后邀请用户来一起进行防范。智能防火墙可以解决病毒传播、普通拒绝服务器攻击以及高级应用入侵等方面的问题。但是相比传统防火墙,并非每一个进入访问的程序都需要询问用户,这样就避免频繁的防火墙报警询问的出现,让用户难以自行判断,导致误判或者是直接造成危害。

2.2数据加密技术。

智能防火墙本身属于被动的防御,但是相比传统的防火墙,其本身的优势非常明显,不过依旧存在诸多问题。针对电子商务之中存在的不确定和不安全的因素,难以针对性地排除。那么,要保证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就可以通过数据加密处理的方式,弥补其存在的不足之处。目前,数据加密包含了对称和非对称两个方面,很多机构通过公开密钥体系技术的使用构建出完整的签名体系以及加密体系,这样就可以很好解决电子商务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通过公开密钥体系的构建,当甲方生成之后,就可以将其中一把秘钥给予贸易方,等待获取之后,乙方做好机密信息的加密处理,之后再返回给甲方,甲方利用另一个专用的密钥来进行解密处理,确保机密的信息能够在安全的状态下进行交换[2]。

2/3数字签名技术。

数字签名就是通过在数据单元上附加数据,或对数据单元进行秘密变换,从而使接收者可以确认数据来源和完整性。这种数据或变换允许数据单元的接收者用以确认数据单元的来源和数据单元的完整性并保护数据,防止被人进行伪造。签名主要是通过电子的形式来呈现,并且签名的信息也可以在通信网络之中进行传输。数字签名技术,主要是直接将摘要信息的发送人员的私钥做好针对性的加密处理,完成之后,再发送给接收人员。利用公钥,接收者才能够进行解密处理,之后使用havh函数,就会形成一个摘要信息,然后与解密的摘要信息进行对比。如果相同,就证明信息是完整的,并且在传输的过程中没有进行任何的修改处理,否则就表明信息被修改。因此,数字签名可以满足信息传输的完整性需求,避免交易之中出现抵赖的问题。目前,在电子商务之中,这一种技术得到很好的使用。

2.4非法入侵检测技术。

在保护网络安全的过程中,防火墙技术可以阻止外部入侵,不过难以防范内部人员的攻击,无法提供入侵检测的能力。非法入侵检测就可以补充防火墙技术。非法入侵检测技术就是满足计算机系统安全的需求,从而设计与配置的一种能够发现异常现象以及未授权行为的一种技术,通过对计算机网络以及计算机系统之中若干个关键点收集信息合理的分析与了解,从而发现网络或者是系统之中是否存在违反安全策略和被攻击的现象。在网络安全防护之中,入侵检测技术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不影响网络性能的前提下,就可以进行监测,防止外部攻击、内部攻击以及错误操作,从而提升整体的网络安全性。

2。5病毒防范技术。

电子商务会受到病毒攻击的危害,利用病毒防范技术,就可以有效避免病毒威胁。防范计算机病毒,主要通过防范体系和制度的建立,针对入侵的病毒做好针对性的防范处理,这样就能够使计算机病毒传播以及破坏得到有效控制。计算机病毒主要是通过读写文件感染,利用驻留内存、截取中断向量等方式进行传染和破坏。预防计算机病毒,就要及时更新病毒库,确保系统得到良好的保护,并且定期查杀病毒,也可以有效避免病毒传染,保证正常的使用。

第一,强化网络安全方面的管理。这需要领导机构相互协调,制定保障条例,保证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这样就可以避免出现隐私泄漏的问题。第三,努力培养专业人才,保证电子商务网络安全。按照国际化的标准来培养人员,另外,通过先进的防御手段和技术就能够有效保证电子商务网络安全。第三,做好网络安全方面的执法与立法工作。注重立法进程,建立健全法律体系,完善保障体系。另外,积极汲取经验,修改现有的法律体系。第四,强化隐私安全设施建设。建立公开密钥基础设施,健全应急处理基础设备。另外,建立检测评估标准,就能够为保证网络隐私安全奠定基础条件[3]。

总而言之,解决网络安全问题、促进网络安全技术发展对于电子商务健康安全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应用科学合理的网络安全技术,从而推动电子商务更好更快地发展下去。

[1]唐承辉.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探究[j].信息通信,2013(3):79.

[3]高杨.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对电子商务发展的影响[j].福建质量管理,2016(3):100.

培养学生网络道德论文

随着网络技术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广泛普及,针对学生开展的网络信息教学成为一项重要的课程。中学生具有较强的探求欲望和自我认知需求,但对事物还缺乏一定的正确认知,特别是在面对浩瀚无垠的网络和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时,往往不能对其进行有效辨别。因此,培养中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成为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

一网络道德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谈“网”色变,一味抵制学生上网。

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有关网络的教学内容并不是很多,这一方面由于绝大多数学生都已经掌握了使用网络的技巧,教师认为无需再浪费时间对其进行细致的讲解,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信息鱼目混杂,家长和学校谈“网”色变,都不希望学生过早地接触网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不给学生讲解相关的网络道德知识,甚至连网络也是一味抵制。

2.空谈理论,与实际结合不紧密。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虽然有的教师已经意识到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在具体的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仍然只是讲理论性的大道理,忽视了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网络道德。例如,大多数学生都喜欢上网玩游戏,而教师只是一味地指责学生,禁止学生玩游戏,并没有向学生进一步说明上网时间过长、模仿游戏人物使用暴力等行为是不遵守网络道德的表现。

首先,在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网络道德教学依然停留在“教师说,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上。其次,网络道德是一种道德上的传授,对网络道德行为的考核无法通过试卷或者分数体现,这样根本无法提高学生对网络道德的重视。最后,在初中信息技术考试中,网络道德教学并不是考核的重点,期末考核以知识技能的操作为主,很少或者根本不涉及网络道德的内容。

网络道德与网络安全论文

网络结构的不安全.易被和缺乏安全意识等原因造成的,网络入侵者主要通过破译口令,ip欺骗和dns欺骗等途径攻击网络。防范措施主要通过防火墙技术和数据加密技术来完成。

由于黑客发动攻击的目的和组织化的转变,近年发生大规模的网络安全事件的可能性比较小,以僵尸网络、间谍软件、身份窃取为代表的恶意代码,以及网络仿冒网址嫁接/劫持类安全事件将会继续增加,对新流行的网络应用的安全事件将会发生,这些问题将导致事件数量整体仍呈上升趋势,同时也提醒网络安全管理员尽可能的保护好企业的内部数据。

常见的危害安全有:外部攻击;内部威胁;网络儒虫;垃圾邮件;web服务器;僵死网络l网络钓鱼;arp欺骗。薄弱的信息安全意识可能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或严重的法律后果。网络飞速的发展,网络安全往往很容易忽视。但是带来网络安全的原因有很多。

网络安全的具体含义会随着“角度”的变化而变化。从社会教育和意识形态角度来讲,网络上不健康的内容,会对社会的稳定和人类的发展造成阻碍,必须对其进行控制。总之,几是涉及到网络上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真实性和可控性的相关技术和理论都是网络安全所要研究的领域。

2.2行系统安全。

行系统安全:即保证信息处理和传输系统的安全。

它侧重于保证系统正常运行,避免因为系统的崩溃和损坏而对系统存贮、处理和传输的信息造成破坏和损失,避免由于电磁泄漏,产生信息泄露,干扰他人,受他人干扰。网络上系统信息的安全:包括用户口令鉴别,用户存取权限控制,数据存取权限、方式控制,安全审计,安全问题跟踪,计算机病毒防治,数据加密。

2.3网络中的安全缺陷及产生的原因。

(1)tcp/ip的脆弱性。因特网的基石是tcp/ip协议。该协议对于网络的安全性考虑得并不多,并且由于tcp/ip协议是公布于众的,如果人们对tcp/ip~e熟悉,就可以利用它的安全缺陷来实施网络攻击。

(2)络结构的不安全性。因特网是一种网间网技术。它是由无数个局域网所连成的一个巨大网络。

(3)易被。由于因特网上大多数数据流都没有加密,因此人们利用网上免费提供的工具就很容易对网上的电子邮件、口令和传输的文件进行。

(4)缺乏安全意识。虽然网络中设置了许多安全保护屏障,但人们普遍缺乏安全意识,从而使这些保护措施形同虚设。如人们为了避开防火墙代理服务器的额外认证,进行直接的ppp连接从而避开了防火墙的保护。

网络入侵是指网络攻击者通过非法的手段(如破译口令、电子欺骗等)获得非法的权限,并通过使用这些非法的权限使网络攻击者能对被攻击的主机进行非授权的操作。网络入侵的主要途径有:破译口令、ip欺骗和dns欺骗。口令是计算机系统抵御人侵者的一种重要手段,所谓口令入侵是指使用某些合法用户的帐号和口令登录到目的主机,然后再实施攻击活动。

4.1防火墙技术。

网络防火墙技术是一种用来加强网络之间访问控制,防止外部网络用户以非法手段通过外部网络进入内部网络,访问内部网络资源,保护内部网络操作环境的特殊网络互联设备。

防火墙系统是由两个基本部件包过滤路由器(packetfilteringr0uter)、应用层网关(applicationgateway)构成的,防火墙处于5层网络安全体系中的最底层,作为内部网络与外部公共网络之间的第一道屏障,防火墙是最先受到人们重视的网络安全产品之一。另外还有多种防火墙产品正朝着数据安全与用户认证、防止病毒与黑客侵入等方向发展。

4.2数据加密技术。

数据加密技术是最基本的网络安全技术,被誉为信息安全的核心,最初主要用于保证数据在存储和传输过程中的保密性。加密技术通常分为两大类:“对称式”和“非对称式”。对称式加密就是加密和解密使用同一个密钥,通常称之为“sessionkey”这种加密技术目前被广泛采用,如美国政府所采用的des]jij密标准就是-一种典型的“对称式”加密法,它的sessionkey长度为56bits。而非对称式加密就是加密和解密所使用的不是同一个密钥,通常有两个密钥,称为“公钥”和“私钥”,它们两个必需配对使用,否则不能打开加密文件。

4.3身份的验证。

身份的验证指使用网络资源时需要提交一一定的信息,表示申请者具备的身份。验证有很多种方式,人们最熟悉的就是用户名加密码的方式了,虽然在实践中,密码方式并不是一种非常安全的身份验证方式。

4.4授权。

授权和身份验证不同,身份验证控制能否访问网络。而授权则是控制能够访问那些资源和可以如何访问这些资源。授权包括两种,一种是行为的授权。另外一种是范围的授权。

4.5审核。

通过审核,网络管理员可以了解攻击着的主攻方向,了解所不知道的网络薄弱环节,攻击者通常是从网络的薄弱环节攻入的。

4.6公共密匙加密和数字签名。

在数据加密中,密匙非常重要,但加密解密的双方又需要同样的密匙,密匙就需要采用某种传送方式,这样密匙就变成了网络安全的主要攻击目标。

4.7数据包过滤。

比身份验证和授权更进一步,数据包过滤能够接受或拒绝特定特点的数据包,能够防止非授权的使用、破坏网络资源、禁止、拒绝服务攻击。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重要特征,人们称它为信息高速公路。网络信息交流现已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然而信息安全却得不到相应的重视。本文就网络信息的发展,组成,与安全问题的危害及防范做一个简单的概述。

浅析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问题

摘要:

网络这把“双刃剑”在给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方便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发生了许多道德失范行为,尤其是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的消极影响远大于积极影响,对社会文明及青少年心灵健康有负面作用。本文通过对当代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现状及原因的深入剖析,提出了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浅析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问题

摘要:有关调查表明,在我国网民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就有1650万。这些人中的14.8%,他们不仅爱上网而且在没有监护人的陪同下恣意于网络世界,陷于血腥,暴力,色情的泥潭中,导致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发展。网络有8种特征:有限的感知经验;灵活而匿名的个人身份;平等的地位;超越空间界限;时间延伸和浓缩;永久的纪录;易于建立大量的人际关系;变化的梦幻般的体验。正是这些特征让一些上网者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他们不能摆脱上网的冲动,过度使用网络,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给自己带来了精神和身体的痛苦,妨碍了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关键词:网络成瘾;种类;原因;不良影响;治疗。

一、网络成瘾的定义及表现。

网络成瘾症也称病理性网络使用,是指由重复地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产生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当剥夺上网行为之后会出现焦躁和情绪行为。主要表现为:对网络有心理依赖感,不断增加上网时间;从上网行为中获得愉快和满足,下网后感觉不快;在个人现实生活中花很少的时间参与社会活动和与他人交往;以上网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与情绪问题;倾向于否定过度上网给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造成的损害。

网络成瘾的青少年在生活中多是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希望得到重视,但又十分孤独。同时,对朋友和家庭冷淡,亲社会行为少,心境抑郁,缺乏现实的成就动机,欲寻求网络的认可,害怕被拒绝,自我封闭。通过对这些青少年做相应的心理评估后发现,他们的自主需要很高,成就需要和表现欲望较高,而变异需要、内省需要很低,顺从需要极低。在现实生活中常以“退避”“自责”和“幻想”等不成熟的应付方式应付困难和挫折。

二、网络成瘾的分类。

网络成瘾表现形式有多种,包括网络游戏成瘾、网络交际成瘾、色情成瘾、强迫信息收集成瘾、网络技术成瘾等5类:(一)网络游戏成瘾。患者长时间地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钱财在游戏中,并从中得到快感。(二)网络交际成瘾。网络交际成瘾者就是利用各种聊天软件及网站的聊天室进行人际交流,达到了成瘾的程度,把网友关系看得比现实中的亲友家庭重要。(三)网络色情成瘾。在网络中,各种与性和色情有关的站点比比皆是,各种淫秽文字、声音、图像信息泛滥,可以毫无障碍地在网络中传播,只要稍不留心,就可能误入其中而不能自拔。(四)强迫信息收集成瘾。成瘾者经常强迫性地从网上收集无用的、无关紧要的或者不迫切需要的信息,并伴随又强迫性冲动倾向和下降的工作效率。(五)网络技术成瘾。患者强迫性的沉溺于电脑编程或游戏程序中,不能自拔,甚至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大部分青少年网络成瘾属于前三种,他们在网络中建立广泛的社会人际关系,甚至是恋爱关系,还有很大一部分人迷恋网络游戏,沉浸在虚幻的游戏世界之中不能自拔,把自己想成了游戏中的`一个人物而不是现实中的人。

三、网络成瘾的原因。

(一)求知欲望强烈,追求时尚。

(二)强烈的自我实现欲望。在网络中他们体验到了自由的感觉,有“我的地盘我作主”的感觉,在这里他们坐回了自己。

(三)青春期性心理尚不成熟。因为性是个禁忌的话题,他们缺乏科学性教育的引导,不能从有效途径接受科学的性知识和心理调节的方法,因而容易在网络中寻求感官刺激,满足性心理生理的需求,因而频频光顾黄色网站。

(四)青少年还未学会正确地应对现实中的困难挫折。不少青少年沉迷于网络往往是因为现实生活中遇到了问题或挫折,借助上网摆脱烦恼,沉迷于网络。家庭关系糟糕的孩子是最易网络成瘾的,因为他们在家里得不到温暖,在网上可以寻求到温暖,因此躲在了网络里。

(五)满足内心的多种需要。青少年处在一个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他们有强烈的与人交往的愿望。而在网络世界中,如qq,等聊天工具及各种聊天室,能够很轻易的满足他们这一愿望。

四、网络成瘾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

(一)躯体方面。长时间的沉迷于网络可导致视力下降、肩背肌肉劳损、生物钟紊乱、睡眠节奏紊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体重减轻、进食过多而活动过少导致肥胖、体能下降、免疫功能下降,停止上网则出现失眠、头痛、注意力不集中、消化不良、恶心厌食、体重下降。

(二)心理方面。患者一旦停止上网便会产生上网的强烈渴望,难以控制对上网的需要或冲动,这种冲动使其不能从事别的活动,工作、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不持久,感到记忆力减退;由于长期的视觉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活动迟钝;沉迷于虚拟世界而对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兴趣减少,与现实疏远,为人冷漠,缺乏时间感;因不能面对现实,常常处于上网与不敢面对现实的心理冲突之中,情绪低落、悲观、消极。

(三)行为方面。患者表现为频繁寻求上网活动的行为。为了能上网,不惜用掉自己的学费、生活费,借款,欺骗父母,甚至丧失人格和自尊,严重者偷窃、抢劫。网络成瘾青少年学生最为直接的危害是耽误了正常的学习,尤其是网络游戏,导致他们不能集中精力听课,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成绩下滑,甚至逃课、辍学。

五、如何治疗网络成瘾。

一是生理脱瘾,应用戒除网瘾药物,使当事人在睡眠休息过程中恢复机体的平衡系统,通过对内源性“神经递质”功能的调控,以达到大脑内的“奖赏系统”恢复平衡状态,不再沉迷于网络,实现生理脱瘾。二是心理脱瘾,需要心理咨询师、家长、网络成瘾青少年共同配合,可以采用时间管理技术,打乱个体惯常的网络使用时间表,让其适应一种新的时间模式,从而逐步削减上网时间,这类似于社会工作方法中的个案工作方法。实施行为契约法:让成瘾者与家人或朋友共同制定行为契约,接受监督。父母要减少对成瘾者的责备,多与孩子沟通与交流,培养新的兴趣与爱好,最终实现自我成长,心理上彻底脱瘾。第三,采用小组社会工作的方法,在网络成瘾的青少年中举办励志成长训练营,这主要采用行为疗法,在活动中培养孩子们的团队精神、创新能力,提高他们的自我意志力和沟通能力,从而让他们树立一个自信、积极的健康心态,逐渐摆脱网络对他们的不良影响。我国现在有很多类似的机构,不过大多采用军事化管理,如果适当加入社会工作方法效果会更好。

参考文献:

[1]张宏如,网络成瘾大学生动机与人格特征健康心理学.

[2]林绚晖阎巩固,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探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3]殷建中互联网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对策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

[4]郭莲容等,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及其干预策略教育科学.

[5]王易,沉迷网络游戏是种“病”发明与创新2006.

现代网络技术的伦理道德探析

弄清欠发达社会的道德现状、嬗变机理和路径,对于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无疑是重要的.对欠发达社会及其伦理道德的现状给予定位;指出欠发达社会的道德嬗变机理:经济基础的内在驱动、现代道德理念的浸渗、精神文明建设的牵引和该社会的自我整合;分析嬗变的路径:对原有道德规范的`解构、对新规范的认同、对原有规范的坚守与保留.

作者:卢清海作者单位:定西地委党校,甘肃定西743000刊名:甘肃理论学刊英文刊名:gansutheoryresearch年,卷(期):“”(4)分类号:b82关键词:欠发达社会伦理道德进步嬗变分析

网络道德的论文【】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而大学生群体作为网络活动的主力军,其网络意识和行为对整个网络社会的道德现状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大学生在利用网络获得大量信息和愉悦身心的同时也陷入了形形色色的网络陷阱之中,出现网络道德失范现象。

本文旨在阐述大学生网络失范现象,分析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而探索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正确引导。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大学生网民占网民总数的近40%,大学生群体已经成为网络活动的主力军,大学生网络行为和意识将影响整个网络的发展。

因此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念,规范其运用网络的行为成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关键。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受到了学校、家庭、社会的重视,网络教育研究逐步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然而,诸如网络语言不文明行为、网络欺骗盗窃行为、网络诽谤行为、传播计算机病毒与网络黑客、网络色情等行为的凸显,说明大学生在使用网络时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陷阱常常做出错误判断,从而引发各种网络道德失范的行为出现。

网络的虚拟性使得大学生网络诚信缺失。

网络交往中大学生可以完全隐去自己真实的身份,以一个或者多个的虚拟身份从事网上活动。

一旦自己不满意,可以随时终止自己某种身份而不必承担任何责任。

同时,网络还允许匿名发表个人意见而忽视了发表言论的道德化与合法化,虚拟的世界解除了现实社会对人的身份、角色的束缚,网民可以随心所欲的享受自己的“精神乐园”,并一次性缓解在现实生活中长期压抑的情绪,从而获得内心的发泄和平衡。

基于这样的原因,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不顾道德和诚信的约束,在网络交往上产生不负责任的懈怠思想。

至今,不少人尚未将网络上的非诚信行为视为不道德的行为。

由此引发的网络诚信危机,以及在网络活动中的精力消耗,势必会造成大学生与周围同学关系的淡薄与疏远。

同时,网络的不良诱导使得网络犯罪率上升。

网络不单单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也带来了很多社会问题,使大学生难免其害。

网络的飞速发展催生了“网络犯罪”这个名词。

如网络游戏的内容多是带搏杀、武斗、色情等情节,使得一些痴迷于网络游戏的大学生深受其害,甚至纷纷效仿。

不良信息的诱惑,使得大学生难以分辨,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由于网络不良诱导而发生的大学生犯罪事件。

同时,由于大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弱,过度沉迷网络游戏,由于没有经济来源,无经济能力支付游戏费用,但又抵挡不住游戏的诱惑,从而产生违法犯罪的念头,为达目的铤而走险。

首先,大学生自身价值观不稳定,网络道德认识不高从而导致信念不坚定。

大学生的自制力相对较差,意志力薄弱,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中如果遇到各种干扰就会改变甚至扭曲其正确的价值观,在网络社会中道德防线很容易崩溃,心中的道德良知很容易泯灭。

其次,由于利益的驱动,网络法规的不完善,网络上充斥着追逐私利和享乐的个人主义的消极思想和不良信息。

网络的日益普及使得人类社会出现了新的生存空间——电子空间。

电子空间由于互联网所采用的特殊离散结构,没有中心,没有国界,不受任何组织机构的控制,更没有健全的法规制约,加上利益的驱动,电子空间就脱离了网络法规的限制和约束,各种软件开发商开发出虽利润空间大但包含暴力色情等不利于大学生身心发展的游戏、软件,从而腐蚀大学生身心,引发一系列不良社会问题。

再次,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缺乏有针对性、积极的教育引导机制。

网络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而现行的网络道德教育却将道德从活生生的网络世界中抽离出来,变成了僵硬的教条,让大学生背诵、记忆,将网络道德变成了没有情感与意志的抽象物,使得大学生很难从中找到与自身发展的切合点,无法把道德内化成自身的理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造成绝大多数大学生明知网络文明公约,却在网络上进行各种不道德行为,获得自我满足。

除此之外,生硬的“灌输教育”和“全程讲授”的教育方法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内在需求和自我需要,学生没有机会对所接受的道德观念教育进行批评性思考,没有将各种观点进行比较,而是被动的接受,思想灌输并没有真正成为塑造大学生性格的手段,反而降低了学校教育引导的效率和成果。

目前,学校、社会、国家都还没有一套针对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积极有效的教育引导机制。

因此建立有针对性的积极的教育引导机制迫在眉睫。

第一、要客观认识网络,保持积极心态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之所以能在快速发展的今天受到欢迎与应用,是因为它自身很多优点方便了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适应了当今社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越来越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视。

三方结合,对规范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明确大学生网络道德目标,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网络道德教育作为新生事物,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他们的著作从伦理学的角度审视信息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问题,介绍计算机网络发达国家的研究成果,探讨适应我国网络人群特点和网络文明发展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为进一步具体研究我国网络道德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二、要强化思想道德课程教育力度,引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培养道德自律精神。

大学教育在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过程中始终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大学要充分认识自身角色的重要性,依托《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等课程,积极引导,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行为和思想意识教育,积极响应《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切实实施其中提出的“五要”、“五不要”方略,矫正大学生盲目使用网络的行为。

通过教育使大学生具备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端正上网的心态和目的,做到科学合理地使用网络资源。

第三、要创新网络道德教育手段,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针对性。

网络强大的交互性、开放性和及时性,使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也相应丰富、及时而全面。

因此,针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手段不能仅仅拘泥于书本理论教条,而是应开拓新颖的教育引导方法,开辟新的教育阵地,充分运用网络自身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正确引导,使教育内容从通俗化向科技化转变。

针对大学生不同类型的网络道德危机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重点教育和引导。

同时,道德的监督需要舆论的有力支持,网络的特点决定了网络道德缺乏舆论监督,因此舆论应该发挥其特点,加强对网络道德的及时监督。

总之,网络一方面使大学生面临着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使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只要我们积极面对,汲取网络文化的精华,清晰认识问题症结,就一定能充分发挥网络媒介的强大优势,推进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建设,建立良好的网络伦理规范,将网络技术与道德伦理有机结合,让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充分的认识和发展自我,成为新时代真正的主人,为我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1、许剑颖论网络环境中的信息理论问题及对策[j]情报杂志,2004(4)。

2、王秀荣建构网络伦理规范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j]中国成人教育,2006(4)。

3、王文网络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j]电化教育研究,2005(7)。

4、张彦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现状探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8(4)。

网络道德与网络安全论文

网络协议漏洞主要有自身协议和协议服务两种漏洞。不法分子会视图通过4个层次对计算机攻击,这4个层次分别是传输层、数据链路层、应用层、网络层。传输层主要是传输数据信息,攻击者在数据传输过程中窃取;数据链路层中含有一个数据包共用通信通道,不法分子通过篡改信道,将每个节点充满错误数据。攻击者应用tftp服务在应用层中对用户进行破坏,一般的损失是从盗取用户登录口令开始的。网络层中,破坏手段很多,其中包括通过电子邮件服务传播计算机病毒。

2.1网络加密技术。

为了使计算机安全性能更高一些,研究人员研制出了网络加密技术。加密技术可以将网络中的口令、文件、数据以及控制等信息加以保护。一般来说,该技术形式分为节点加密、端点加密和链路加密。节点加密是将的源节点到目的节点间的数据采取加密措施保护,预防黑客攻击;端点加密则是的将源端用户到目的端用户之间的链路加密进行数据保护;链路加密是全包网络节点之间信息安全化,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加密处理,进行数据保护。网络加密技术具体实现是通过加密算法将要加密的信息加密。尽管市面上有数百种加密措施,但归根到底都是通过加密算法来完成的。加密算法分为常规公钥两种密码算法,这两种算法一般不会单独使用,多数都是通过二者有机结合进行信息加密。我们常见的加密做法是利用des或者idea来加密信息,采用rsa来传递会话密钥。

2.2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是通过网络设备将多个网络间的的了解加强外部访问控制,从而保护内部网络免受外部网络来的攻击。通常情况下防火墙主要由过滤器与网关也就是安全策略共同组成,防火墙技术是一种科学有效的网络安全防护技术。在网络使用过程中,防火墙技术能够隔离安全区和风险区之间的连接,但是并没有妨碍人们访问风险区。防火墙技术能够科学的实现通信数据信息的监控,从而能够保证安全信息资料的传输,能够有效安全的防止企业数据收到攻击和威胁。

2.3网络地址转换技术。

网络地址转换器通常也称为地址映射器,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解决ip地址出现的不足问题,在网络安全中应用十分广泛。当使用内部主机连接外部主机时,能够采用同一个ip地址进行连接,与之相反,外部主机连接内部主机时,可以通过地址转换器进行保密,从而从整体上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可以有效的节约ip地址。除了运用传统的网络安全技术解决网络安全问题外,人们应该从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层次上着手进行考虑网络的安全性,可以把计算机系统的内核问题进行去除,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安全性。也可以通过操作系统平台提高系统的安全性,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提高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安全配置;提高系统的安全性能;建立科学安全性较高的扫描系统实现计算机系统漏洞的检查等。身份验证基于用户考虑而采取的网络地址转换技术。用户向计算机系统出示身份证明的过程构成身份验证。身份认证是身份验证的承接过程,用户出示完证明由系统查核身份证明的过程。身份验证和身份认证这两个过程共同完成核查用户身份是否真实。我们常说的身份鉴别就是这两个过程的集合。二者的原则是确保用户的身份是安全的、合法的。从加密算法上来讲,身份验证是建立在对称加密的基础上验证用户身份真实性与否的,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网络地址转换技术。

2.4网络防病毒技术。

针对计算机病毒危害波及范围广、破坏能力强、破坏性大等特点,研究了计算机网络防病毒技术。计算机病毒的存在,给用户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威胁,也给社会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所以在现阶段对计算机病毒的防范是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具体方法基于管理方便角度考虑,采用防病毒芯片对网络目录和文件设置访问权限,并对网络文件进行全程扫描,杀毒。这样工作人员可以在工作站的终端进行计算机管理,不仅方便而且快捷,工作人员可以随时将工作站中的所有计算机唤醒,也可以在夜间对计算机进行系统杀毒,还可以在线检查计算机运行情况。如果任何一台计算机出现不正常运行,有病毒威胁时,就可以启动报警功能,便于工作人员及时处理病毒,做到万无一失,有利于计算机网络安全维护。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给人们带了极大便利的同时,网络攻击事件也日间增多,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增加人们的安全责任意识,不断探索和创新计算机网络技术,改进和优化系统和技术,提高网络检测系统和网络控制技术,提高网络安全相应意识,建立良好的计算机网络环境和氛围,保证计算机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浅析青少年网络伦理道德问题

现代计算机网络的迅速发展,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也带来了诸多问题,网络伦理道德问题是其中之一.在虚拟世界里,网络伦理道德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文明程度,因此对于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论述了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的表现形式、网络伦理道德问题的形成根源,并针对网络伦理道德问题从技术、法律、教育、管理及自律等五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作者:徐文萍王益锋作者单位: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71刊名:经济与社会发展英文刊名: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年,卷(期):5(11)分类号:b82-057关键词:网络伦理道德解决途径网络管理

网络道德与网络安全论文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的功能日益丰富。多媒体被广泛的应用于生产生活当中,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多媒体越来越依赖,其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多媒体从小众逐渐走到所有人视野,成为了第五大媒体,多媒体的出现对于电视综艺节目来说,机遇与挑战共存。只要电视综艺节目勇于大胆地与多媒体相结合,就会使电视综艺节目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前发展。

多媒体;电视综艺节目;运用。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多样化发展,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进行的影像呈现也越发多样化,甚至被应用于电视综艺节目的录制中,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社会体验。国内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综艺节目并产生巨大影响的当属“春晚”。历年的春晚允结合了多媒体的led影响技术、投影技术以及虚拟植入技术和全息投影技术、视频技术等,视频技术的丰富与精致,使多媒体技术呈多样化的趋势发展。以led视频技术为例,其主要被应用于视频影像上,通过大屏幕展现节目所需的图片或是视频等,同时也可以转播第二现场,两个现场通过led可以进行互动,增强节目效果。另外led的屏幕亮度非常高,其可以满足电视综艺节目的画面的逼真性需求。现阶段,其亮度与清晰度的优势,使得led被广泛应用于电视综艺节目的录制中。

2.1时间和空间的跨越与转化。

无论是综艺节目还是影视作品都离不开时间与空间的艺术表达形式,但是综艺节目有别于影视,因为综艺节目收受到空间与角色的制约,在表现叙事的过程中很难大幅度地完成时空转换,而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其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缺失,影像本身就是对一个新的时空的创造。多媒体影像展现出的氛围与情境,在无形中通过电视屏幕完成了时间与空间的转化。首先,将多媒体影响应用于电视综艺节目对综艺节目的“时间”产生了影响,在以往综艺节目的舞台上,时间具有一种线性与连续性,而影响就可以通在综艺节目的表演中,在综艺节目的线性时间上进行自由的时空互换与跨越。此外,影响的转换可以有效地帮助综艺舞台完成时空互换,创设表演氛围,进行场景的切换,进而使得舞台表现形式呈多样化与立体化。例如,在2009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有一支名为《城市变奏曲》大型舞蹈,其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大屏幕上展现了清朝末年到现代的历史变迁,将传统与现代同时的展现在舞台上,跨越时空,完成了古今之间的对话。在舞蹈表演中,依照剧情的需要完成了对舞台情境的创设,及时的完成了时空的跨越与转换,这是以往舞台单一的背景所无可比拟的[1]。

2.2对充满诗意的视觉艺术的打造。

艺术性较强的电视综艺节目可以在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完美体验的同时,对人们的心灵产生极大的触动。其用一种近乎诗意化的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美学融入其中,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充分激发了观众的审美想象空间。中国的传统审美观念要求“意象合一”也就是说要做到情景交融,意与象共存且两者辩证统一。再以2009春晚为例,在其综艺节目里有一支舞蹈名为《蝶恋花》,其利用多媒体向观众们展现了一种如梦似幻的情境,在舞蹈的一开始通过多媒体动画技术将在舞台中呈现出立体逼真的视觉影像,将舞台打扮成一个充满诗意的梦幻空间。舞蹈表演者俯卧于舞台上就像一朵朵设公开的花朵。随着舞蹈的展开,舞台变为花的世界与花的海洋,而与此同时,花朵开满于整个舞台上空以及周围的屏幕上。进行独舞的舞蹈家在多媒体技术的配合下,在舞台中央进行着表演,在表演达到高潮时,舞台被无数的蝴蝶所围绕,在音乐的配合下向舞台的中央飞去,这时舞台早已突破了空间的限制,给观众带来了无尽的幻想。正是有赖于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才能在在舞台表演上进行无限的空间延伸,进而扩大观众的审美想像空间。

2.3蒙太奇叙事手法的运用。

一战过后,苏联的剧作家率先提出了“戏剧电影化”的理念,就是戏剧在叙事时可以借鉴电影的观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两种艺术表现手法相互结合的可能性。当前,多媒体被应用于电视综艺节目中,也可以尝试将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法——将蒙太奇运用于综艺节目的表演过程中。蒙太奇最初为建筑术语,表示安装的意思。影视理论者将其引申到电影拍摄领域中,表示为在影视创作上对镜头的艺术剪辑与整合。蒙太奇是所有影视艺术表现手法中最突出的艺术表现形式,同时也是一种思维形式,既可以叙事也可以表意。前苏联的蒙太奇学派认为,将两个画面相加,就会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新内容的呈现。在电视综艺节目表演中也可以运用这种蒙太奇的艺术表现手法,在吸引观众的同时,节目本身也产生了新的内涵。此外多媒体技术与舞台演出人员的良性互动,形成了第二种蒙太奇词汇,丰富了蒙太奇的含义与意义。这种由多媒体技术与现场演员的互动而形成了一种新的含义,使得影像在综艺节目演出中,从某种角度上说成为了一个另类的“演员”。例如13年央视春晚舞蹈《嫦娥》堪称运用蒙太奇技术的典范。在舞蹈中利用蒙太奇技术使舞台影像从舞台空间切换到神话中的亭台楼阁最终转换为星辰大海,再剪辑上中国航天员在太空行走最后于地面飞船出仓的画面,整个画面衔接十分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这种对蒙太奇语言的运用,为电视综艺节目创造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将舞台与演员结合在一起,完美地呈现了综艺节目的艺术性。

2.4虚拟与现实的结合。

将多媒体技术可以将虚拟与现实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利于电视综艺节目发挥艺术性的同时,更加吸引观众的眼球。在真真假假的影像环境中,给观众带来了如梦似幻的现实体验。通过对各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整个电视综艺节目更加充满艺术性[2]。电视综艺节目在视觉上始终追求对完美的立体效果的体现,因为与立体化的空间相比,平面的电视影响一直是电视综艺节目的短板,而通过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其与创造多维度空间的艺术技能相融合,对传统的影视画面构造表现形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讲摄影技术融入其中,对电视综艺节目在画面表现上,进行立体空间的构造[3]。如以虚拟植入技术为例,其原理是将现场的摄像装备的信号与三维合成的虚拟情境进行完美的融合,同时利用跟踪技术让三维情境随着摄像装备的画面的变化而变化,进行虚拟与现实画面的完美衔接。在13年的春晚中,歌手演唱歌曲《风吹麦浪》时,就利用虚拟植入的技术,在整个舞台上呈现出麦田的景象,提高了节目的观赏性与艺术性。另外从观众的角度来说,人类作为社会性动物,对与他人交流都存在本能上的渴望,人们与其他人交流的过程,同样也是完善自身自我意识的过程。电视能够创设一个非常大的、突破时间与空间的交流情境,观众不用身处现场却可以与其他的电视观众进行跨越空间的交流与沟通,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交流欲望。因此,电视综艺节目的影像越逼真,则越能满足人们对交流环境的追求。

多媒体的出现,对电视综艺节目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是只要科学合理地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电视综艺节目的录制中,就会使电视综艺节目无论是在观赏性还是在艺术性上,都得到质的飞跃。多媒体技术给电视综艺节目带来艺术风格上的改变,通过科学技术促进了艺术的表现,展现了电视节目独有的艺术魅力,在保留艺术表现形式的基础上,为电视观众们提供了异彩纷呈的视觉盛宴。

[1]孙斌.科技与艺术的交融——论多媒体技术在电视综艺节目中的运用[j].中国电视,2016.

[2]戚缤予.多媒体整合时代的电视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3]陈丽君.新媒体语境下电视媒体生存策略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5.

现代网络技术的伦理道德探析

回族的传统道德受到伊斯兰教道德的影响,在沿袭伊斯兰教伦理道德的同时,也吸取和承袭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有益成分,形成了自己的处世、处事伦理道德规范。并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充实、凝练、沉积而形成,具有鲜明的伊斯兰文化内涵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优良的传统并具有宝贵的现代意义。

回族伦理道德,在理论和行为两方面都是以伊斯兰教伦理道德观作基础,回族伦理道德的形成起源于伊斯兰教伦理道德,可以说没有伊斯兰教伦理道德也就没有回族伦理道德。因为回族的形成就是伊斯兰教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没有伊斯兰教就没有回族。所以回族的伦理道德与伊斯兰教伦理道德是一脉相承的,两者有共同的本质,因此,探究回族伦理道德,必须了解和认知伊斯兰教的伦理道德。

伊斯兰教伦理道德以和《圣训》为根本宗旨,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涉及人类精神和物质生活的各个方面,为教徒制定了基本的道德规范。纵观伊斯兰教义,道德问题占有重要地位,比如“命人行好,止人干歹”“川赏善罚恶”就被认为是的基本道德主旨。它的本质其实就是指导和规定人们行为的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对每一个穆斯林而言,都是实际生活的基本准则。

回族伦理道德的形成有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它的族源追溯到7世纪末,是以中亚各族人、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为主,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在唐时被称为‘藩客’,元朝以后称为‘回回’。”[1]他们所恪守的伊斯兰教伦理道德在“中国教义不明,教名未定,不见于典籍,亦无汉文译著,基本上是个侨民的宗教”[2]。他们的道德规范在各方面都受伊斯兰教伦理的道德的影响,秉承其伦理道德精髓和本质,初步奠定了回族伦理道德的基础。与此同时,不断汲取其他文化的有益成分,从而为构建本民族独具特色、自成一体的回族道德作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在充实、发展和演化当中,其所承载的伊斯兰精神却始终没有变化,并在承袭各家伦理道德文化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伦理道德。

二、回族伦理道德的优良传统。

回族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优秀的伦理道德传统,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今天都能进一步指导我们的工作和学习。

(一)为人正直,诚实做人。

“为人正直,诚实做人”历来是处理个人与他人、集体、社会三者关系的一个重要行为规范,有助于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起到维护社会团结的作用。在伊斯兰道德伦理中也主要反映的是真主与人、人与人、人与其他被造物之间的关系,因此“为人正直,诚实做人”也是对这一主旨的反映。所以“为人正直,诚实做人”这一道德规范,在回族群众中是广为流行的。

伊斯兰教主张人们诚实守信,坚决反对欺诈行为。“在正己的基础上,鼓励人与人之间为利于社会和民族进步相互合作,为正义和敬畏而互助。要求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讲究礼节,相互尊重;语言文明,礼貌待人;胸怀宽阔,坦诚相见,避免相互猜疑,通过信任与理解保持群体之间和睦相处。”[3]在这样的伦理道德规范下,回族的每位成员要做到驱恶向善、驱邪归正,就要安守本分,远离邪恶,不要轻举妄动,滥杀无辜,要做不危害他人而有利于集体、社会的事情,约束不良行为,走上扬善抑恶的道路。

(二)尊老爱幼、仁慈互助。

尊老爱幼、慈善怜悯和仁爱是伊斯兰教人道主义伦理规范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回族依据的规定,履行拜功,为主道奋斗,孝敬父母,善待近亲,和睦邻里,怜恤孤儿,款待旅客,宽待奴仆;自律律人,自洁其身,不断提高素养,使自己处于美好高尚的境界,保持人所特有的尊严。在家庭内部,老年人是最受敬重的,儿孙晚辈以照顾体贴老人为荣。回族伦理中的仁爱思想以经训教导为指南。买买提说:“人类就像一个完整的肌体,一处患疾,全身疼痛。”又说:“具备慈爱幼小、尊敬长辈、善待下属三种美德者,必进乐园。……不慈爱人者,就得不到真主的慈爱;不慈爱人者,也得不到别人的慈爱。……你们慈爱大地上的所有人,真主必慈爱你们。”

尊老爱幼这种美德也有助于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也是我们现代人的基本修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回族秉承伊斯兰教人伦思想,把敬老视为“主命”是回族乃至全社会的优良传统。

(三)与人为善,和睦相处。

回族非常重视人际关系,强调“与人为善,和睦共处”的道德规范。旨在创造一种平等互助、团结友爱、同心同德、和衷共济的社会道德氛围。《百问》一书认为“与人为善”要做到三项禁止:禁忌丑恶,即禁说谎、诬陷及一切言行上的罪恶;禁一切越规的异端;禁称霸,即禁迫害、禁毁人、禁背议、禁诽谤。在日常生活中,孝敬父母、优待亲属,怜悯孤儿,赈济贫民,热忱待宾,善待邻里等,都是“与人为善”的具体表现。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人际关系是社会生活中最一般的关系。从伦理的角度看,这种关系反映的是个人对他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认同,其中包含有个人行为对社会和他人的义务,是评价个人行为对社会成员是否有价值的标准,个人应当履行对社会和他人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等。人际关系是否健康,是决定社会能否正常发展、稳定和谐的主要因素。

(四)主持公正,扬善抑恶。

回族特别强调“主持公正,扬善抑恶”的道德规范。主持公正即主持正义和公平,就是恰如其分地对待人和事,如贡献与奖赏相当,罪恶与惩罚相宜就是公正,否则就是不公正。回族穆斯林为了宣扬真理、捍卫正义,要求人们秉公作证,不怕任何挑战、责难和诋毁。讲:“信道的人们啊!你们当维护公道,当为真主而作证,即使不利于你们自身、父母和至亲。无论被证的人,是富足的,还是贫穷的,你们都应当秉公作证。”扬善抑恶,即提倡善行,抑制恶行。在回族群众中的通俗表述是“以德报德,以怨报怨”。要求人们积德、报德、不做坏事,在现实生活中尽可能多做好事。

在回族中,不少人能做到伸张正义,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这些人在国家危难和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往往能尽弃前嫌、挺身而出,为捍卫崇高的理想和正义的事业,同外敌和恶势力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其中不少人为此作出了巨大的牺牲,这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是极其重要的,在今天更值得我们发扬光大。

(五)崇俭抑奢、公而无私。

回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是一个勤劳的民族,在生活和生产中,养成了勤于劳动、节俭生活的良好美德。勤劳节俭,不奢华浪费,是回族实现社会理想的重要途径。回族穆斯林崇尚“两世并重”的思想,重视人们的物质利益,提倡和鼓励人们通过辛勤劳动获得财产,尽可能地增加收入,认为这是立足社会的前提,必须通过正当手段和合法途径获取物质财富。拥有富裕的物质财富后,必须勤俭节约,避免奢华浪费,认为挥霍是一种犯罪,是恶魔的行为,“挥霍者确是魔鬼的朋友”。因此,在回族穆斯林社会中,一般都能坚持勤俭节约的优良美德。回族秉承伊斯兰“均贫富”的社会理想,避免贫富差距悬殊。广布人间真爱,铲除一切自私自利的劣根行为,使整个人类社会精诚团结、祸福与共。

(六)守中致和、公正中庸。

“中和”思想是中国古代传统智慧的核心,如儒家提出的“和为贵”、“致中和”的思想,表现了从追求个人身心内外的和谐到对人与人之间和谐的追求。“中和”也是道家和道教的根本特征和思想枢纽。伊斯兰教的守中致和、公正中庸就是“中间主义”的道德规范。买买提曾说:“凡事之善,即守其中。”从中可以看出,穆斯林为人处世应该守中、适度才符合伊斯兰道德规范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回族穆斯林把公正、适中作为个人重要的道德修持而加以提倡,并用于实际生活的各个方面,使自己做人做事都不偏不倚、守中行善。主持、维护公道是“善行”的主命。买买提曾说,如果有人在两个人之间主持公道,即是一种慈善。主持公正即主持正义和公平,就是恰如其分地对待人和事,如贡献与奖赏相当,罪恶与惩罚相宜就是公正,否则就是不公正。回族穆斯林为了宣扬真理、捍卫正义,要求人们秉公作证,不怕任何挑战、责难和诋毁。要求人们为人处世要公道正派、坚持原则,既不阿谀奉承,也不恃强凌弱。此外,在各种商事活动中,要求平等待人,公平交易,童叟无欺,不牟取暴利,不以假乱真,不以次充优,不短斤少两,不囤积居奇,不随意克扣他人所应得的财物。在生活消费上,主张既不挥霍,又不吝啬。不难看出,回族穆斯林倡导的中庸、适度思想,完善和丰富了中国传统道德中的中庸致和思想。

回族伦理道德在发展的过程中融入了各个民族的优良传统并将其继承和发展,作为中国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所具有的优良传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回族伦理道德行为反映在民间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有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比如说坚忍、守中、孝亲、团结、清洁、正义、团结、顺从等,这些不成文的传统道德行为规范,起着巩固信仰、净化心灵、稳定社会、团结内部的重要作用。在回族聚居的乡村、里弄很少见到聚赌、酗酒、漂娼等现象。宽恕忍让、团结和睦的敦厚民风使这些地区成为犯罪率最低的地区之一。回族传统的伦理道德风尚,定能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得到弘扬光大,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具有丰富的现代意义。

四、总结。

总而言之,中国回族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诞生离不开伊斯兰教的伦理思想,在长期的发展和继承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伦理道德。它所反映出的优秀传统对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环境也有宝贵的现代意义。

参考文献:

[1]贺金瑞,熊坤新,苏日娜.民族伦理学通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18.

[2]周燮藩,沙秋真.伊斯兰教在中国[m].北京:华文出版社,:53.

[3]哈宝玉.回族伦理道德要旨及其当代意义[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7,(3).

网络道德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网络已普及千家万户,但是网络真的很健康吗?记得我曾经看过一本书,书上讲述了现在中学生上网的状况:一些初中生因为上网而荒废了学业,他们整日沉迷于网络游戏,在网络上的各种留言更是满嘴脏话,学了一些计算机知识就到处搞破坏……这一切都是网络惹得祸。所以网络道德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

网络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在网上可以尽情流览、查找资料,也可以结识好朋友,亦可以向自己的朋友发电子邮件,网络也是个自由的空间,就是有一些没有道德的人,他们盗取他人的qq号码、炸掉他人的邮箱、用污秽的语言辱骂他人……这些都是那些没有素质的人因为不遵守网络道德、利用网络的虚拟性而做出的不法行为!网络的健康面临着危机!

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我们,应该自觉遵守网络道德。网络是多姿多采的。在网上,你可以知道当天的新闻,你可以在网上购物,你可以加入论坛……在这半个月的学习中,我了解了许多以前我所不知道的东西。

在暑假期间,郑州教育局举办了“快乐度暑假网络健康游”活动,它既丰富了我们青少年的暑期生活,也给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机会,使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许多关于网络、银行、储蓄卡的信息。

为了我们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郑州市教育局更是下令学校周围200米以内不许网吧经营,这使许多青少年免入歧途。

网络的健康关系着青少年的健康,但是在教育网上,我就可以不用担心这些,可以放心的发言、聊天、购物。

网络道德是每个人都应遵守的社会公德,也是我们必须遵守的。我个人认为加强网络道德需先加强网民的道德素质,对上网的网民实行网上教育,并出台一些规定来约束他们,也可以建立一个关于这方面的网站,告诉他们上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什么。希望我的建议能被采用。

新世纪的我们,应该作一个有道德的青少年,在网上更应该尊重他人,做到口无脏字,行为端正,礼貌大方,为他人做到典范,网络道德需要我们每一个公民来遵守!

现代网络技术的伦理道德探析

摘要: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的运行及经济目标的实现,都是以人为主体的,人的意识及其伦理道德是经济活动的必要因素,它参与着经济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就是人在经营活动过程中的一种社会关系,是人在进行经营管理,又是针对人的经营管理,突出人的主体地位,是现代经营管理的特点和进步,伦理道德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企业、管理、伦理道德。

企业伦理道德是指活跃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道德意识、道德良心、道德规则、道德行动的总和。企业伦理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内涵于企业活动之中,包括管理伦理、经营伦理、竞争伦理、质量伦理和职业伦理等方面的内容。

经济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活动,是体现人类素质,尤其是精神素质和劳动水平及劳动态度的活动,其实质是人类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实现问题。企业作为现代经济活动的细胞,主要是由人和物组成,其中人是主要因素,是生产力中的活的因素。一个企业所表现出来的素质和精神面貌,实际上就是其员工的素质、精神面貌的体现。现代意义上的企业已经是人格化的企业,构成企业主体的人是有伦理道德的,因此,企业的经营管理也要注重伦理道德。

道德是依靠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信念来维系、规范人的行为的社会意识,而伦理是人们处理相互关系时所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统一于人的社会实践中。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结成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任何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都要与他人交往,发生联系,影响他人或社会,也会与他人或社会发生矛盾,而道德就在其间起着按一定的社会要求调整个人行为方向以及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作用;同时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要得到自身的肯定和发展,道德作为人的一种特殊意识的表现形式,又是人肯定自己、发展自己的一种方式。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活动都是在社会中进行的,因此其行为自然要受到道德因素的制约。

现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人类整体素质提高很快。对为人类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企业和组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近代社会,许多企业的行为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在企业的经营战略和管理上往往带有轻视社会性和人性的倾向,甚至有的企业为了自身利益,不惜采用各种手段,干出了许多伤天害理的勾当。而且因为众多企业的发展具有短期性,造成现在全球性的污染,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物种灭绝,资源匮乏等一系列后果,带来了不可弥补的损失,严重威胁到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现在人们开始关注的企业伦理道德建设,就是要制止这种传统的利益第一主义和企业至上主义倾向,清除并防止由此而造成的各种弊端,使企业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

一个企业或组织的行为,首先要受到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的制约,国家政策对企业的发展起导向作用,而法律、法规等制约着企业的行为。但是,人们制定的法律条文、规章不能涵盖人类全部生活内容,约束人的所有行为,其所制约的行为是人的基本行为,其标准也往往是最低标准,有时法律、法规的制定还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因此许多企业经常钻法律的空子,或仅仅达到不违法,这样的行为是不利于人类总体利益和长期发展的。

伦理道德作为非强制性的社会约束机制,与法律的“硬约束”相比,是一种“软约束”,但正是这种特点使其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主动而无形地对人们施加广泛影响,起到法律所起不到的作用。通过加强道德约束机制,可以使人们的行为从“他律”转向“自律”。对一个企业来说,如果伦理道德深入贯彻于它的每一行动中,那么它会自觉地按照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使自己的发展更符合人类长期生存发展的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管理理论也在不断更新。20世纪初期,管理理论处于经验管理阶段企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远远落后于科技水平的发展,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都很低。为解决这一矛盾,美国的泰罗最先提出了科学管理方法,从而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该理论以“经济人”假说为依据,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的私利,人们进行工作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报酬,忽视了人的情感需要,缺乏伦理性研究,将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仅看成是物质关系,而忽略了心理上、道德上的关系。这一理论很快被行为科学学派的理论所代替。

总之,无论从企业的内部还是从外部环境来看都迫切需要企业进行伦理道德建设,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和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伦理道德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

伦理道德以其特有的社会功能对企业发展施以影响。在企业内部,伦理道德规范作为一种校正人们行为及人际关系的软约束,它能使企业人员明确善良与邪恶,正义与非正义等一系列相互对立的道德范畴和道德界限,从而具有明确的是非观、善恶观,提高工作效率道德水准。伦理道德以其规范力量,有助于企业确立整体价值观和发扬企业精神,有助于群体行为合理化,提高群体绩效。没有伦理道德素质的普遍加强,最终将防碍企业发展的力度和速度,甚至将企业的发展引上歧路。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伦理道德方能发挥着以下作用:1、崇高的企业目标为企业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以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企业的发展与国家、民族乃至人类社会的发展相联系的崇高的目标作为企业追求的目标,赋予了企业一种庄严的使命感,为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2、提高员工的道德素质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配置。3、管理者运用伦理手段可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4、管理者的人格魅力可以增加企业的内聚力。管理者的人格魅力主要由管理者的道德素质决定,它能产生威信,使管理者赢得员工的`信任,有助于二者之间的沟通,它能产生感染力和号召力,使员工产生一种归属感、安全感、责任感,并进一步转化为对企业的忠诚,产生强大的内聚力。5、产品伦理道德内涵是企业立足社会的保证。产品质量、企业信益和服务是一个企业立足社会的三大要素,产品伦理道德内涵意味着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坚持一流的产品意识,坚持信益高于一切和坚持一流的服务意识和行动。6、注重社会效益是企业长期发展的动力。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社会效益,企业不仅为社会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而且积极参与社会的公益活动履行社会的义务和完成社会的使命,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7、高尚的道德觉悟是企业间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伦理道德作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非经济因素,日益显示出了它的重要性和不可替代性。现代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涉及到伦理道德问题,这些问的存在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障碍。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有一个产生、发展、消亡的过程,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会有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一些沿袭下来的传统道德观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要求,但其影响还会在或长或短的时期内存在,对人们的行为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如果此时与时代相适应的新道德观还未形成或其影响力还不够,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往往处于一种矛盾与迷茫的状态。这种情况如果在企业内部发生,也会使管理者陷入困境。如果继续沿用旧的道德观,因其与时代的发展要求不符合,对企业法的发展不利,采纳新的道德观,又会引起那些依旧遵循旧道德观的员工的抑制甚至反对,对作好工作同样是个阻力。此时作为管理者,一定要从企业的长远发展出发,坚决克服这种阻力。首先,管理者要坚定自己的立场,只有自己的立场坚定了,才有可能影响别人。其次,对那些坚持旧观念的员工,一方面要因势利导,比如请一些员工比较信任的,有一定影响力的人公开发表新道德观的讲话,或是让员工通过适当途径了解施行新的道德观给企业及个人带来好处,让员工在认识上有一个转变;另一方面要采取必要的奖惩手段强制推行新道德观,但需要注意,这些奖惩的后果必需与奖惩对象的直接利益密切相关。

道德的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因为所处的生活环境不同,比如政治、经济、文化等,会影响到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道德观的形成。

现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不能不面对众多的国际化问题,当然也包括伦理道德问题。对于一家跨国公司来说,其下属子公司分布于许多国家和地区,而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道德准则又不可能完全一致,因此,中国公司要在一个文化风俗迥异的地方开设企业,是坚持入乡随俗还是采用本国的处理方式,就成为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事实表明,竟是入乡随俗或没用本土作法都不可行。

在创造需求方面同样值得企业的管理者深思。人的需求有的是合理的,而有些是不合理的甚至是有害的。如吸烟问题,吸烟有害健康已是人所皆知的常识,但仍有许多烟草公司为了扩大市场,在宣传上引诱人们吸烟,特别是青少年和妇女。这样创造出来的需求我们宁可不要。随着人类处我保护意识及辨别能力的提高,这些所谓创造出来的危害人类健康安全甚至人类生存的需求,只会遭到谴责、抑制,而这样的企业最终只能走向灭亡。

另外,现在许多员工对企业无感情,责任意识淡薄,更多关心的是自己的物质利益,对企业的发展不感兴趣,有的员工为个人私利的获得故意泄露企业的商业秘密,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影响到正当利益的获得。

四、加强企业的伦理道德建设的途径。

在企业法的经营管理中存在各种各样的伦理道德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通过加强企业的伦理道德建设来完成,而伦理道德建设要从企业的内部与外部同时入手考验做到更全面,更彻底。企业内部,企业管理者在思想上要澄清一些模糊和错误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企业伦理道德建房与盈利的辩证关系,认真处理好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利益与道德的关系,同时企业加强对员工的道德教育,提高员工的道德境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网络道德研究综述的论文

摘要:语用学研究在中国历经20多年的发展,从最初对西方语用学理论的简单引进、介绍到结合汉语实际开展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首先回顾了语用学在西方的发展历史,然后指出了当代语用学研究的两大流派,最后展望了语用学在宏观层面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语用学;历史;现状;流派;趋势。

语用学产生于上世纪30年代,但是直到70年代才把它看作一门学科。语用学把语言、现实和人类自身联系起来,展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现在,语用学已成为语言研究的一个重心,是语言科学中一个富有生气的领域。

一、语用学在西方的发展历史。

语用学渊源于哲学家对语言的探索。上世纪30年代,美国逻辑学家莫里斯(charlesw。morris)在《符号学理论基础》一书中,提出了符号学三分说: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

从50年代初至60年代末,语用学领域的探索有了突破性进展,这一时期语用学研究的成就应归功于另三位哲学家的理论建树。他们是英国哲学家奥斯汀和美国分析学家赛尔、格莱斯。奥斯汀“不满意语言哲学对所指、意义、陈述的真实和谬误的传统研究”(leech,1981:321),首先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向逻辑实证主义提出了挑战。70年代后,在研究了奥斯汀的间接施为句基础上,他又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speechacts)——话语的形式不直接反映出这句话的交际意图。赛尔甚至提出“语言理论是行为理论的一部分”。现在言语行为理论已成为语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进入70年代,语用学异军突起,成为语言学的'一门独立学科。1970年在波士顿召开的《自然语言的语用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标志着语用学研究时代的开始,成为其蓬勃发展的契机。1977年,《语用学杂志》在荷兰正式出版发行,标志着语用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已得到承认,确立了它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地位。这个时期的研究表现出下面几个特点:

(2)语用学吸引了众多语言学家的兴趣,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研究队伍,冲破了哲学家的一统天下,已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中心领域。

语用学在70年代的确立为80年代的迅猛发展铺平了道路,语用学研究已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这一时期大发展的主要标志是:

(1)语言学家对前期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开始进行梳理和总结,语用学理论进一步系统化,研究内容具体化。语用学研究朝着统一协调的方向发展。

(2)研究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讨论的问题宽泛但主题集中,已不再局限于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开始触及语言本质的某些重要理论问题,如语言使用者的知识和语言使用的关系,语言结构如何跟语境相互作用等问题。

(2)语用学由纵向的内部各部门之间关系的研究转向了同语言学各核心学科之间以及边缘学科之间关系的研究。这种研究不仅促进了语用学自身的发展而且推动了其他学科的发展,形成了以语用学为中心,各学科同步发展的局面。

二、语用学研究流派和发展趋势。

语用学是关于语言使用的研究。以这种基本的认识为前提,国外语用学研究形成了两大流派:英美学派的微观语用学和欧洲大陆学派的宏观语用学。前者认为语用学如同音位学、句法学、语义学一样是语言学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即“分相论”;另一种观点认为语用学是对语言和交际的认知、社会和文化方面的研究,它是对语言功能的一种综观,即“综观论”。

向明友(2006)认为当前语用学的研究现状和趋势是在沿着完善理论体系和拓宽应用领域两个方面发展的。理论体系的完善是在沿着以下三个方向朝纵深展开:

(1)突破英美语用研究传统,将语用学具体化为一种从认知的、社会的和文化的整体角度对语言现象的综观,形成与英美传统对垒的语用“综观论”。

(2)着力尝试语用研究方法论的革新,不再将语用学局限于语言哲学的定势。

(3)语用学理论发展的第三个方向体现于关注语言使用与社会文化、大脑神经等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用学[j]。国外语言学,1980,(3)。

[2]孙淑芳。俄语析使言语行为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3]向明友。语用学研究现状谈[j]。中国外语,2006,(1):10—11。

网络道德与网络安全论文

在社会网络安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首先要重视社会网络安全观念的强化,通过网络风险意识的教育与宣传来培养社会大众的网络伦理道德。在安全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宣传与教育是主要的方式,通过对这种方式的运用,社会大众能够树立良好的网络安全思想、态度、理念以及行为习惯,从而在社会中构建起良好的网络安全氛围。社会网络安全文化的构建、社会大众网络安全理念以及行为的培养都需要网络安全氛围来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在长期坚持的基础上推动网络安全理念深入人心。在此方面,可以使用的方式方法包括课堂教育、安全理念与安全知识普及、安全行为的倡导,同时,网络安全宣传与教育有必要对传统的宣传手段与教育手段做出创新,通过发挥网络本身的优势来将网络作为网络安全宣传与教育的有力媒介;二是强化网络安全技术的探究与应用。网络安全技术本身也属于文化范畴,在网络安全文化构建中重视先进技术的应用,有利于为网络安全管理建立技术保障,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网络安全文化内容的发展与丰富。另外,先进网络安全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推动网络发展,而这是强化网络安全管理工作中重要的内在需求。

社会网络安全制度文化建设的内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强化网络安全法制建设。网络安全法制是网络安全文化中重要的组成内容,同时也是推动网络安全管理规范化和法制化的必然要求。作为一种具有强制性的手段,网络安全制度文化建设中的法制建设工作能够有效推动网络安全的实现。在此方面,需要以网络特点为依据、确保网络安全为目的来制定专门性的法律法规,同时虽然网络环境下的网络群体具有着明显特性,但是也具有同样作为社会群体的共性,因此,一般法律在网络安全领域中也具有着一定的适应性,所以,重视对一般法律的完善也是强化网络安全法制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二是对网络安全文化的建设机制作出完善。在网络安全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有必要通过完善构建机制与机构来推动网络安全文化的建设。在此方面,有必要构建完善的网络举报制度以及激励机制,并对网络安全文化的建设工作作出整体的规划,同时有必要构建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与培训机制,从而有效提高网络文化建设的质量以及效率;三是构建健全、科学的网络安全文化评价体系。在网络安全文化的构建中,要对网络安全文化的构建进程以及网络所面临的安全风险做出认识,就有必要构建合理科学的评价标准以及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网络安全文化的构建做出度量。另外,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中对网络安全文化的理解以及对网络安全尺度做出认定的标准具有差异性,所以网络安全文化评价体系的构建有必要以网络安全文化建设任务与目标为依据,从而提高网络安全文化评价体系在我国社会中的适应性;四是构建公平合理的网络安全管理体制和权利分配体制。当前互联网最高管理机构为icann,虽然这一组织在名义上并不是盈利组织,但是下设的来自各个国家的顾问委员会并没有实质发言权,拥有否决权和专控权的国家只有美国。很明显,这种网络管理体制是并不合理的,而这种不合理的管理体制以及权利分配也会对网络安全的发展造成制约,因此,构建合理公平的网络安全管理体制以及权利分配体制是十分必要的。

在社会网络安全文化构建过程中,物质文化建设要求将精神文化建设内容与制度文化建设内容转换为现实,尤其是要重视推动网络安全技术产业化发展,在网络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要体现出人本思想。在实践过程中,要求网络工程的设计与生产中选取具有更低辐射、更简单操作以及更高安全性的设备来确保人的安全,同时要选取具有更高合理性、可靠性以及安全性的信息处理设备来确保信息的安全。网络安全物质文化建设工作具有着复杂性特点,仅仅重视某个方面的物质文化建设是难以完成网络安全物质文化建设目标的,因此,在网络安全物质文化建设中,需要以人的安全、环境安全以及信息安全三个方面的内容为核心,并有意识的通过长期努力来构建优秀的网络安全物质文化。

总之,社会网络安全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其中社会网络安全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物质文化建设缺一不可,在社会网络安全文化的建设中,有必要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来确保社会网络安全文化建设的全面性,从而推动网络以及网络安全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