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红色文化的心得体会(精选6篇)

时间:2023-09-26 12:36:49 作者:LZ文人 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是我们在经历一些事情后所得到的一种感悟和领悟。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心得体会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红色文化的心得体会篇一

六月下旬,我有幸参与了公司组织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红色教育学习活动。望着漫山遍野的郁郁葱葱,脚踏着井冈山这片沉重的血红色土地,不知此行会有何许收获,又会留下怎样的记忆。

我对这次红色教育和井冈山的第一印象,是红军剧场里那场让人揪心的演出《井冈山》。那个时候我只是觉得整场演出的气氛悲沉肃穆,那带着镣铐的独舞、小河边托付的婴儿、蜿蜒逶迤的火把、隆隆作响的枪炮声、八角楼的星星之火、铺满了整个山谷的红色旗帜,看的所有人的心沉甸甸的。

一、生命熄灭时的交代

就在所有人还来不及收拾好悲伤沉静的心情时,我们的红色教育学习班开课了。给我们讲述那段历史的都是当时在井冈山坚持革命斗争的先烈后人,而红军剧场演出里那个“小河边托付的婴儿”,就取材于井冈山上的真实历史事件《大井托孤》。在那个白色恐怖的残酷年代,由于红四军主力部队转移,故事的原型、红军女战士曾志,毅然选择了将刚生不久的婴儿留在井冈山。解放以后,曾志和她留在井冈山的后人重逢了,那时的她已是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却从来也没有给她遗失的孩子做过任何的补偿。在生命垂危之际,曾志老人对身边的儿子说道:“来发、春华,妈妈对不起你们两兄弟,因为你们出生的时候战争太频繁了,没办法带你们,送给老乡抚养。解放了,找到了你们,可我没尽一个母亲的责任,来发还在井冈山种地,我感到愧疚,但我相信今后你们会慢慢理解妈妈的”。

还记得主持人向我们讲述曾志的87个信封和一封遗书。信里写着:“这是组织上发给我每个月的工资,我除生活开支之后,剩余的这一部分,请帮我转交给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而在她的遗书《生命熄灭时的交代》里写着:“死后不开追悼会;京外家里人不要来京奔丧;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没用的火化;骨灰一部分埋在井冈山一棵树下当肥料,另一部分埋在白云山有手印的那块大石头下。静悄悄的,三个月后再发讣告,只发消息,不写生平……”。在她70年的革命生涯里,15岁进入湖南农动讲习所,参加湖南、上井冈山、驰骋闵东、转战延安、奋战东北……这是怎样的一种革命胸怀和高风亮节的情怀啊,我余下的所有记忆都已被眼泪深深的打湿在了内心深处。

二、在最风华正茂的年纪

我对井冈山的第二印象,是当我们站在了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的入口,在那种庄严的氛围里,我们缓缓拾阶而上,向长埋于此的英烈们献上鲜花与挽联;巍巍井冈山,纵横五百里,绵绵不断的小雨浇湿了瞻仰陵园的人们,却也更把那份庄严凸显的淋漓尽致,耳边松涛阵阵,眼前细雨迷蒙,与鲜花挽联一起献上的,还有所有人对烈士们的崇敬与缅怀。

苍松留英杰,青山埋忠骨。作为罗霄山脉的腹地,这里究竟长眠了多少烈士,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出身与经历都各不相同,在最风华正茂的年纪里,为掩护秋收起义主力部队突围牺牲的卢德铭年仅22岁,被安福县靖卫团残杀的伍中豪年仅25岁,被叛军枪杀的王尔琢年仅25岁,张子清牺牲时年仅28岁,因掩护红四军军部首长突围被俘,惨遭敌人杀害的伍若兰年仅26岁……在陵园的纪念碑上,镌刻着密密麻麻的姓名,却也有很多有姓而无名的烈士,记住他们吧,那些名叫“三妹、狗娃”的人们。

三、淡雅芬芳的井冈兰

很多年前,当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撰写《伟大的道路》一书时,曾采访朱德:“提起伍若兰,你为什么显得那么消沉?”隔着一张小桌,表情沉重的朱德用沙哑的声音回到:“她被国民党抓住,折磨了很久,才砍下了头,悬挂在她家乡湖南长沙的大街上示众。”在井冈山的雕塑园里,伍若兰是仅有的两位女性之一,她们都不是以伟人的妻子身份,而是以井冈山斗争主要领导人的身份站立于此。突围被俘的伍若兰身怀六甲,可敌人却对她施行了“吊打”、“踩杠子”、“灌辣椒水”等酷刑,只为了换取她的一份脱离朱德、脱离革命的“公开书”,直至她的头颅被割下,直至她被敌人剖开怀孕的腹部,她也从来没有背叛自己的信仰。

伍若兰最终留给井冈山的所有回忆,是她曾傲然不屈的呐喊:“共产党人从来不怕死,为人民解放而死最光荣,若要我低头,除非日头从西边出,赣江水倒流”。讲解员告诉我们,1962年春,76岁的朱德同志曾经回到过阔别33年的井冈山,他带走的是一株淡雅芬芳的井冈山九节兰,那是怎样的一种忠于信仰的气节,又是怎样的一种深切怀念和初心不悔,“唯有兰花香正好”。

怀着对井冈山那一缕凝重的情思,我把此次的红色学习也看做了一场探寻之旅,想去探寻那些能够“不忘初心、坚守信仰”的红色基因。“天上的北斗星最明亮,茅坪河的水呀闪银光……,八角楼的灯光哎,照四方,我们的毛委员在灯下写文章……”,当年的毛委员在八角楼写下了两篇光辉雄文——《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再加上以后在苏区写下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为实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那盏油灯更是点燃了革命的圣火,那束划破夜空的灯光与北斗星交相辉映,照亮了风雨如磐的神州故园,温暖了黑暗世界饥寒交迫的奴隶,指引了那艘南湖红船乘风破浪的航向。

想起在井冈山上听到的最后一句话:“上井冈山伟大,下井冈山也伟大”。细细品来顿觉意味深长,井冈山的亲身感悟与震撼,已成为如今校准我现实工作和生活的思想坐标,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要做一个怎样的共产党员,我在洗礼中接受思考。

红色文化的心得体会篇二

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孕育于中国革命斗争的历史进程中。最近,本人有幸参观了一些红色文化景区,深入了解了一些红色文化精神,接下来我将分享我的感受与体会。

第一段:红色文化的历史意义

红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的融合,是中国共产党创立和发展的历史见证。在观看《红旗渠》这部电影和参观延安革命纪念馆的过程中,我深刻地认识到,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生动写照,是党的先进性和党员的奋斗精神的集中体现。它不仅代表着中国革命历史的价值,更是我们传承红色文化,继承伟大革命精神的历史责任。

第二段:红色文化的主题思想

红色文化的主题思想是以中国共产党的民族、人民性质为基础,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为理论指导,以中国工农红军和各族人民的英勇斗争为重要内容。在看到《延安市人民政府内部文件》这份珍贵文献的时候,我不禁感叹:正是因为有了英雄的先驱者,才有了祖国现在的幸福生活。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下,我对于革命思想有了新的认识。红色文化的主题思想,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而进行的坚定斗争,也让我们对于为人民服务、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奉献自我的精神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第三段:红色文化的社会价值

红色文化的社会价值是展现在红色文化景区所呈现的现代化的展览、灯光秀等当中,在领导干部县委书记讲解时,我明白了红色文化革命精神的具体意义和当代价值,了解到用红色文化教育引导大众用一种更明确、更深刻的方式认识中国共产党、观察中国共产党,是一种正确的价值导向,是必要的、务实的、现实的。红色文化教育不仅弘扬了革命传统,也为培养当代青年的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第四段: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求人们要不断地研究、挖掘、创新,更要深入到实际行动当中去。在参观瑶山红军长征记忆馆时,我领略到了很多关于如何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的内容。我们需要将红色文化内涵融入到工作生活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落实中央精神,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民主等传统美德。

第五段:红色文化的自我价值实现

红色文化的自我价值实现,离不开我们自身的身份和命运的实践转化。在红色文化景区的旅游步道上,我不仅享受到了风景,更重要的是领略了红色文化的自我价值实现。红色文化的实践意义是人民利益之于中华文化的推进,体现了人民利益是伟大的,民族利益是至高无上的,这也为我们成为一名有良知、有信仰、有情怀的新时代中国人注入了强大的力量。

红色文化不仅是革命历史的见证,更是我们精神家园的底色。在未来的实践中,我相信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弘扬红色文化、发扬革命精神,让我们的大地变得更加繁荣昌盛。

红色文化的心得体会篇三

乌江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在乌江流域开展的一系列革命斗争和建设活动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风貌。作为一个年轻人,我参观了乌江红色文化纪念馆,深受教育和感动。通过了解和学习,我不仅更加了解了中国革命的历史,同时也体会到了该地区人民对于革命精神的坚守和传承以及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决心和勇气。在此,我愿与大家分享我对乌江红色文化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了解乌江红色文化的背景和意义

乌江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在乌江流域开展的一系列革命斗争和建设活动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风貌。乌江地区曾是中国革命的主战场之一,毛泽东等无数先烈在这里发动并领导了许多重大战役和战斗,为中国革命事业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乌江地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对于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和传承红色基因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段:体验乌江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力量

在参观乌江红色文化纪念馆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这里浓厚的红色氛围。在排山倒海的成绩展厅中,陈列着一系列珍贵的历史照片和实物,展现了共产党人在乌江地区的艰苦奋斗和革命工作。通过这些展品,我更加了解了中国革命的艰辛和牺牲,深深感受到了乌江地区人民对于革命理想的坚守和忠诚。

第三段:感受乌江红色文化对于今天的启示和意义

乌江红色文化不仅是过去的记忆,更是对于未来的启示。通过了解乌江红色文化,我认识到革命精神对于我们今天的发展依然具有重要意义。乌江地区的先烈们为实现共产主义事业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值得我们今天倍加珍惜。我们应当立志继承和发扬这种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第四段:深入思考如何传承乌江红色文化

传承乌江红色文化是每一个年轻人的责任和使命。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通过学习和了解乌江红色文化,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中。同时,我们也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影像、音乐、文学等形式传播乌江红色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

第五段:总结乌江红色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

乌江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通过对乌江红色文化的学习和了解,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更可以汲取其中的精神力量,发扬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每一个年轻人都应当为传承和发扬乌江红色文化而努力奋斗,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不懈努力。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乌江红色文化将继续发扬光大,为我们的美好未来注入更多的力量和希望。

红色文化的心得体会篇四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距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沁园春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妖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红色文化的心得体会篇五

第一段:引言(200字)

战斗红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红色为代表,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表达传承着我国革命的光荣历史,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最近,我有幸参与了一次关于战斗红色文化的学习交流活动,深受启发。下面,我将就此展开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战斗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200字)

战斗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为核心,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如红色地标、红色旅游、红色影视等,将革命精神内化于外化于文化传承之中。通过深入学习战斗红色文化,我深切体会到它积极推动了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树立和传播,激励了新时代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发扬。

第三段:战斗红色文化的教育意义(200字)

战斗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化形态,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通过宣传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讲述他们与敌人斗争到底的精神,战斗红色文化能够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和革命精神,并将这种热情和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在红色教育的熏陶下,人们会时刻保持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增强自身的革命觉悟,更好地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

第四段:战斗红色文化的凝聚力(200字)

战斗红色文化作为我国特有的文化形态,具有无与伦比的凝聚力。它能够将人们的思想和情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强大的集体凝聚力。在战斗红色文化的熏陶下,不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红色传统文化均得到了有效地传承和弘扬。同时,这种文化形态能够唤起人们的共情能力和正义感,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人们更加团结一致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第五段:战斗红色文化的发展与创新(200字)

战斗红色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是当代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战斗红色文化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吸取新的营养,融入现代生活。通过电影、音乐、书籍等多种方式的创新,战斗红色文化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精神和情感的需求,不断为社会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持和精神动力。

结语:回顾这次学习交流活动,我深感战斗红色文化的伟大。它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朵瑰宝,更是激励、凝聚人心的力量源泉。我期待着能够进一步深入学习战斗红色文化,发掘其中的更多价值,将其融入到我的生活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红色文化的心得体会篇六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处处都有值得人去思考的地方,如果说中国文化是太平洋的话,那么余秋雨就是一个航海家,而我也勉强算得上是他的小追随者。

一路上,余秋雨引领着我去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领略着大自然的美好风光,深思着中国文化的发展。他的探索之旅不像陈景润那样在字母的世界中遨游,可以说是飞翔,从山脚飞向山顶,从江南飞向那更远的地方。第一站,我们来到了道士塔。青砖黄泥,这再普通不过;细细探探,才知道它大有玄机,可是这也是一种耻辱。道士塔只是个普通的佛教地方,可当那王道士开掘了一门永久性学问的洞穴后,这儿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达官贵人宠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谀逢迎的官场的中国的古文物,它们的清白也渐渐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国友人的不客气,王道士的傻笑,中国古文物就此一车一车地安全运出国境,王道士与外国友人的寒暄,唉!伤心欲绝!经历如此难堪的旅途,思的多了,得的也多了。

苦旅,也不算太苦,只是思想上受点儿跌宕而已。对文化的追思和探索是无休止的,那是因为人生也是个无休止的边界。就正如智者说“不在乎你拥有多少钱,就在乎你花了多少钱”。同样不在乎你有多聪明的头脑,就在乎有多少有内涵的思想,好的思想多了,人就富了。

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大悲,最后都是要闭上眼睛,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罢了。

读后心得

从翻来这本书第一章开始,我就有感觉,这将会是一趟长途跋涉,是目光和灵魂在书中的跋涉,是思想和视野的一次开拓。

它并不是快消文学,它的每一章每一节都带给人厚重感,带给人思考的空间,要读懂,还得放慢速度,细细品味。

文化之苦,在于创造,而问寻文化创造之路,必是苦旅。问极苍穹,文化的宿命在于此。

想象着,为了写这本书,余老先生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河流山川,一遍遍叩寻着中华文明的历前世今生。用脚步度量脚下这块大地,抚摸着前人留下的文字,观察着前人留下的足印,在一个个深夜久久思考,执笔把这些观察感悟写下来。

除此外,他还要走一条世界古文明探寻之路,把目光投向世界,以世界的眼光,以多种文明相比较的角度,来反思中华文明。

穿过战火纷争不断的国家地带,在海上承受暴风雨的打击,在沙漠里不畏艰苦地行走。文学的考察,不再只局限于前人的书,而化作了一步一脚印的实地考察。

中华文化缺乏的实证精神,从这里开始践行。古人有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这句话不是说,书就不必读了,就去像个苦行僧一样去人间游历体验就好。书对于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而言,永远都是滞后的,有些内容可能写下来就已经过时了,早已经有更新的内容取代了它。但是,书的价值在于,使文明得以延续,使过去的事变成故事。

这就是沉淀,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沉淀。只有记得来时的路,他日我们才知道应该走向何方。所以,学者不仅要读万卷书,但是更要行万万里路,所谓知行合一,该是如此。

余老先生之大学问在乎行,更在乎笔端,所以他在遇到危险时,其他的东西可以不要,但是笔和纸,一定随身携带。他让我感觉到大学者风范就在这些小细节中,而非印象中的高谈阔论,指点江山。

现代文明的足迹从哪里开始?

他从本身出发开始探寻,然后从本国国土国情开始探寻,再放眼世界,最后回到本国近代文明的创造者身上,如此高屋建瓴的气魄,令人眼界顿开。

在他走出来的小山村里,有一群女教师承担起了文明开化的责任,而她们本身是封建礼教的被迫害者,正是她们把更多的学子送出了大山,而余老先生正是其中一个。一位老师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不要太黏着故土,只有来来去去,人活了,地方才会活了。

所以他迈出了小山村,迈向了更广大的世界。

我说得太多反而多余了,去书中看看余老先生行走中记录的世界吧。心疼余老先生在国内的遭遇,敬仰他高尚的人格,感谢他坚守文学的传播,为普世大众留下珍贵的资料。

我相信,即使再过二十年,经典依旧经典,快消文化只会随着时代变迁而被世人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