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家庭故事简述 绘本《朱家故事》教案(七篇)

时间:2023-06-01 21:27:58 作者:曹czj 合同范本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绘本《朱家故事》教案篇一

1.能细致观察画面,初步理解故事内容,培养幼儿阅读习惯。

2.尝试根据给出的图片,大胆的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朱家发生的事。

3.懂得家务事要共同分担,愿意帮助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ppt(演示文稿) 、《朱家故事》绘本书一本。

观察封面,设疑导入。

(引导幼儿观察人物表情、动作举止的不同寻常。)

小结:图片上朱太太很不开心,猜猜是什么原因。那我们来探索一下看看你们猜的对不对?这件事发生在朱家,所以这个故事名字叫《朱家故事》,介绍作者封面的一些信息。

分段欣赏,理解朱太太不快乐的原因。

(一)教师讲述故事前段,感受朱先生、儿子与朱太太在家庭中强烈对比,体验朱太太的辛苦,寻找朱太太心情不好的原因。

1.简述朱先生、儿子们早餐时、晚餐后的状态,分别学说他们的话。

a.早餐时朱先生和他的儿子们是怎样说的,口气怎么样?

晚餐后他们又是怎样做的,学一学他们的动作。

在学说、学做的过程中,感受朱先生儿子们的自私和懒惰,在语言的反复中,体验他们已经对这样的使唤习以为常。同时,在倾听的过程中说说做做,是活动有趣又生动。

2.详述朱太太早餐后、晚餐后的状态。

a.早餐后朱太太在做什么?

b.傍晚朱太太又在做什么?

引导幼儿将观察到的内容讲述出来,即有效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充分让幼儿感受到朱太太的辛苦、劳累。

3.小结:师引导幼儿说出朱太太每天都很辛苦,很累所以不开心,着重突出朱先生、儿子们的懒惰、自私。

a.时间很晚了,妈妈还要做那么多的事情,听到这儿,你有什么想法?

幼:朱先生和孩子们真是太懒了,所有家务都压在妈妈身上,妈妈太累了,妈妈真辛苦!

难怪朱太太闷闷不乐。

(二)教师讲述故事中段,理解、感受朱太太离家的经过以及离家后朱家的混乱场景。

1.师幼共同表述朱太太的信。这封信是谁写的,信上的猪是指谁?

2.观察图片,大胆细致讲述朱太太离家后家里混乱的场景。

a.朱太太走后,家里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你看一看,说说。

b.教师完整讲述图片。

3.讨论体验朱先生和孩子们的'糟糕心情。

a.朱先生和他的孩子们此时此刻的心情会怎样。

b.现在你们知道朱太太为什么说他们是猪了吧。

先猜后揭秘,先自由说后教师说,给与幼儿自主观察、思考、尝试、发现、表达的机会,使幼儿感受到:沉重的家务、离家出走的妈妈、过得一塌糊涂的日子……心情沉重了。

4.师幼互动,求妈妈回来。

他们怎么做,妈妈才能回来?

(三)幼儿讲述故事后段,懂得家庭成员共同分担家务活是一件快乐的事。

1.朱太太终于回来了,朱先生和孩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们是怎样做的。

2.朱太太这时候的表情怎么样呢?

3.你们看妈妈那漂亮的脸蛋上怎么有点脏呢(开拓思维,幼儿大胆想象)解开谜底,原来妈妈把家里的汽车修好了。

看来妈妈真的是无所不能,大家一起做事,每个人都很开心。

(通过观察画面,讲述故事,使幼儿懂得:家务事要大家分着做,一家人才会更加的相亲相爱,开心幸福!)

幼儿感受纸质绘本书,使孩子进一步欣赏绘本图画书,教师完整讲故事。激发幼儿对书本的喜爱之情!

1.听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哪里最有趣?

2.结束语:这个故事发生在朱家,从故事中让我们懂得了家务事要大家一起做才开心幸福。那么今天我们回家也要帮着大人一起做家务,让我们拥有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然后把你家的事也编成有趣的故事,讲给大家听,比如:张艺琳家的故事就叫《张家故事》、韩思哲呢,就叫《韩家故事》。相信故事也一定很特别很精彩,期待明天小朋友的分享哦!!!

绘本《朱家故事》教案篇二

中国大部分的儿童在传统刻板的“男主外、女主内”式的家庭分工氛围中成长,孩子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做家务是妈妈的事。妈妈的勤劳是孩子们赞美的资本,也是培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王子小公主的温床。然而,安东尼·布朗的绘本《朱家故事》,以其幽默诙谐的特有方式,化繁为简的睿智独到,轻松地引导孩子们了解家庭琐事的分工与分担。家庭的和睦、快乐源于合理的分工,共同的分担,更重要的是相互的尊重。

在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理解、表达等能力的大班年龄段的幼儿面前,绘本中处处充满着机智以及视觉上的幽默,他们完全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细细体会,并能充分享受到类似于侦探游戏的乐趣,挖掘出许许多多隐藏在画面中,不合理却饶有兴味的细节。活动不仅仅停留在浮于表面的视觉笑话上,教师的用心是要藉此引发孩子去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帮助幼儿建立“家事不是妈妈的天职,家事是家中每一份子的责任,应该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的观念,由此产生“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的意愿。

1.学习细致观察画面,理解故事内容。

2.能根据画面提供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大胆讲述朱家发生的事情。

3.知道家务事要共同分担,愿意帮助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1.《朱家故事》ppt。

2.背景音乐。

一、观察封面,设疑导入。

瞧,这是一家人,他们都姓朱,这是爸爸、妈妈和他们的两个孩子,一个叫西蒙,一个叫帕克。看了这张图片,你有什么想法?这会是怎样的一家人呢?我们一起听《朱家故事》。

(评析:直奔主题,引导幼儿观察封面,画的是妈妈背着爸爸及两个孩子的画面,画者在此隐喻全家人把重担都压在妈妈的身上,其他人的脸上都露出笑容,唯有妈妈弯着腰,没有一丝笑容,墙纸上的图案也由花朵变成了猪头。“你有什么想法”引发幼儿思考,并设下疑问“这会是怎样的一家人呢?”引起幼儿探秘的兴趣。)

二、分段欣赏,理解内容。

(一)教师讲述故事前段,感受朱先生、儿子与朱太太在家庭中的强烈对比,体验朱太太的辛苦。

1.简述朱先生、儿子们早餐时、晚餐后的状态,分别学说他们的话。

①早餐时朱先生是怎样说的,口气怎么样?

②晚餐后朱先生是怎么做的?学一学动作。

③西蒙、帕克又是怎样说怎么做的?

(评析:在学说、学做的过程中,感受朱先生、儿子们的自私和懒惰,在语言的反复中,体验朱先生、儿子们已经对这样的使唤习以为常。同时,在倾听的过程中说说、做做,使活动有趣又生动。)

2.详述朱太太早餐后、晚餐后的状态,尝试使用连贯词语讲述。

①早餐后朱太太在做什么?

②傍晚朱太太又做了哪些事?

(评析:围绕画面,引导幼儿将观察到的内容用连贯的词语讲述出来,既有效锻炼了幼儿有序、完整表达的语言能力,又充分让幼儿感受到了朱太太的辛苦、劳累。)

3.互动小结。突出朱先生、儿子们的懒惰、自私和朱太太的辛苦、劳累。

①师:时间很晚了,妈妈还要做这么多的事情。听到这儿,你有什么想法?

②师小结:朱先生和孩子们真自私,真懒惰,所有家务都压在妈妈一个人身上,妈妈太累了,妈妈真辛苦。

(评析:对比明显,感受深刻,理解直观,小结水到渠成。)

(二)教师讲述故事中段,理解朱太太留信出走的经过及走后家里混乱的场景。

1.师幼共同表述朱太太的信。这封信是谁写的.?信上的猪指的是谁?

2.观察图片,大胆细致讲述朱太太离家后家里混乱的场景。

①朱太太走后,家里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你看一看,说一说。

②教师完整讲述4幅图片。

3.讨论体验朱先生和孩子们的糟糕心情。

①朱先生和他的孩子此时此刻的心情会怎样?

②现在你们知道朱太太为什么说他们是猪?

(评析:先猜后揭秘,先自由说,后教师说,无不体现着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教育理念,给予幼儿自主观察、思考、尝试、发现、表达的机会,使幼儿感受到:沉重的家务、离家出走的妈妈、过得一塌糊涂的日子……心情沉重了。)

4.师幼互动,求妈妈回来。

他们怎么做,妈妈才能回来?师幼互动,一起求妈妈回来。

(评析:承上启下“他们怎么做,妈妈才能回来?”“我爱你,妈妈!”“妈妈,我们一起做家务。”“我们先把家里整理好。”……心情释放了。)

(三)幼儿讲述故事后段,懂得家庭成员共同分担家务活是一件快乐的事。

1.朱太太终于回来了,朱先生和孩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们是怎么做的?

2.朱太太这时候的表情是怎样的?

3.你们家里谁做家务?你会做些什么?

4.教师小结:爸爸妈妈每天上班很辛苦,我们也要帮他们做些事情,一家人一起动手做家务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评析:通过观察画面,讲述故事内容,结合生活经验,使幼儿懂得:家务事要大家分着做,一家人才会更加的相亲相爱……心情快乐了。)

三、完整欣赏故事。

四、结束部分。

1.听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哪里最有趣?

2.结束语:今天的故事发生在朱家,其实每家都有有趣的故事,李家故事,王家故事,张家故事……我们回家后也去讲一讲吧!

1.精准研读。任何一个活动都需要教师深入把握教材内容。在开展《朱家故事》教学前,我反复仔细研读绘本,挖掘故事中教育价值,研究绘本中的每一张图片,力求在精准研读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的目标及活动方案。

2.精心呈图。绘本中的图片是关键,有的图片需要幼儿细致观察,有的图片只需幼儿浏览画面,有的是单图呈现,有的则是多图呈现。

教师做到了以上三点,才能促进幼儿以下三方面的发展。

1.有理有据地推测。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关注图片,并停下来分析,理解画面信息所反映的各种关系。幼儿能根据画面背景推测角色的关系,能根据角色动作、神态推测角色的心理,能随着画面推测画面与画面之间的关系,正是有了这样的引导,幼儿的推测变得有理有据了。

2.自信大胆地表达。在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交流中,教师的提问要精巧,对于幼儿的回答,教师都给予积极、正面的回应,回应的内容或概括、提升、总结,或质疑。这对幼儿是肯定和鼓励,使幼儿的表达更自信大胆了。

3.全面深刻的理解。在教师的引导下读图,帮助幼儿真正理解了绘本的内容,因为只有幼儿自己观察图片、理解图片,才能真正领会图片的意义,从而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故事内容。

绘本《朱家故事》教案篇三

一般每年的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那么关于清明节的来历故事是什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21简述清明节的来历故事_清明节的由来介绍,欢迎大家查阅!

清明节一个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主要项目是扫墓。清明节的起源,有传起源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被大众纷纷仿效,在这天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民间传说中寒食扫墓的源头,则有两说。一说三国时诸葛亮治蜀,深得人心,但他去世后朝廷却没有为之盖庙,于是百姓在寒食期间于田野道路上拜祭。其后朝廷自省措置不当,正式附祭诸葛亮于先祖(刘备)庙,但寒食野祭的风俗却已经形成,并演变为各人祭扫先人的坟墓;另一说则称寒食扫墓的习俗与寒食节同时形成于春秋时期,都因纪念隐士介子推而起。

还有人认为,寒食扫墓来源上古先民在春分时祭祀高禖的习俗。高禖即高母,在人们只认其母,不认其父的原始社会,高母就是祖先。祀高禖就是祀祖先。而寒食节的原本节期就在二月下半月,在时间上与古时祀高禖的时节是一致的,故唐玄宗立寒食为祀祖节。后世寒食节缩减成最后三天或两天,或者直接与清明节结合在一起,所以寒食扫墓也就成为清明扫墓了。

清明节在公历04-06日,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至后10天,有些地方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蕴含着精神信仰和节俗礼仪等内涵。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敬天法祖传统文化习俗自古以来代代相传,清明扫墓祭祖习俗经历代沿袭已成为固定的礼俗主题。

虽然清明节日的禁火与寒食习俗在宋代才揉合定型普及成为全国民间习俗,但清明节扫墓祭祖、礼敬祖先习俗早已有之。清明节的习俗除了踏青、扫墓之外,在历史发展中还吸收了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清明节扫墓祭祖的节俗传统自古持续不断,就是到了当今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墓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等,又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祖先的追念。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清明节加上它前一天的寒食节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这可以从中国历史上留下的很多关于清明的诗篇看出,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也许就数唐朝诗人杜牧的《清明》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老先生写这诗的时候大概他从来没有想到,一千多年后,他的这一首诗成就了杏花村酒。)还有同一朝代的另一诗人韩翃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飞入五侯家。”

在北方,清明祭祀大约从寒食节开始,清明节前后几天。祭祀的形式由于各地丧葬的风俗不同,形式也就不同。比如在沂蒙山——坟墓是用土堆起来的圆锥形式土堆,人们一般在祭祀时要带上铁锨等工具,祭品一般包括纸钱、酒,有的还带上鞭炮。到墓地后,先是给坟墓添上新土,最后再在坟头上压上一块大的土坯(地方上叫坟头),这一切结束后,再烧纸钱祭拜自己的祖先。很多人会在这几天里找一方便的时间与家庭其他成员一起祭拜祖先。这些年,有些地方兴起立碑,在沂蒙山的大多数地方,并不是一年中第一时候都可以立碑的,大多是选在清明节前后的。

在这一祭祀活动中,包含着一些人情世事。如果一个人在外,和村子里父老兄弟爷们儿关系比较好的话,在家里的人一般会等在外的人回家后一起到坟地里祭拜先祖,或者是在外的人不能回家给坟添新土的时候,家里的其他人会给代添一下。如果关系不好,不但回家没有人和你一起做事,就是你不在家,自家的坟地也没有人给添新土,而坟墓任凭风吹雨打,慢慢荒废,除非坟墓的主人没有后代留下才有这样的情况。所以只要一个人在外闯荡,还记着自己的先祖就必须要和家里的人搞好关系,这当然是一个熟人社会所必需的,否则是很让人尴尬的。

中国人讲求落叶归根,这根当然是自己的家乡了,就连毛泽东当年出韶关求学的时候还写下了“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立志诗句。可见在毛泽东当时来看,人死后是要埋在自己的祖坟里的。这种对根的追求与依恋,就是中华民族爱国爱家的基因之一。试想,近代以来多少在外闯荡的华侨华人为祖国的富强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而他们之所以对祖国具有这样的情怀就是因为这种根的情结所在。儒家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家是放在国家前面的,不是家比国家重要,而是说家庭在个人来说是更为基本的概念,而没有国家就没有家,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受苦难的历史经验。所以,当中国处于危难之时,中华民族的所有儿女都会为这个大家付出自己应尽的努力。

先祖对我们每一个人是重要的,正是对先祖的崇拜使人们的家的概念更为稳固。祭祀说是一种迷信活动,不如说是一种风俗,是怀念先祖的一种特殊方式。所以清明节是重要的中国文化基因的一部分。在今天,清明节中的文化意义必须要重新进行挖掘,继承和发展其中对中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元素。

如果清明真的起源于人们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晋国的介子推,那就还具有另一层意义。他那不为名不为利的精神在今天尤其值得人们思考。其过于死脑筋的行为虽然不值得学习,但其为国家为百姓考虑的精神是值得学习的。当然晋国王也太糊涂,如果传说是真的,那么介子推的死还是具有无限价值的,毕竟促使晋文公成为了一代明君,并成就了国家的霸主地位。


2021清明节的由来和习俗小学生作文6篇

清明节的来历有什么故事

清明节的来历和传说

2021写清明节习俗的作文

清明节起源的故事

2021描写清明节作文范文5篇

2021清明节传统习俗活动有哪些

2021写一篇清明节的作文范文5篇

民间故事之清明节的故事

2021清明节作文开头结尾范文5篇

绘本《朱家故事》教案篇四

中国大部分的儿童在传统刻板的“男主外、女主内”式的家庭分工氛围中成长,孩子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做家务是妈妈的事。妈妈的勤劳是孩子们赞美的资本,也是培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王子小公主的温床。然而,安东尼·布朗的绘本《朱家故事》,以其幽默诙谐的特有方式,化繁为简的睿智独到,轻松地引导孩子们了解家庭琐事的分工与分担。家庭的和睦、快乐源于合理的分工,共同的分担,更重要的是相互的尊重。

在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理解、表达等能力的大班年龄段的幼儿面前,绘本中处处充满着机智以及视觉上的幽默,他们完全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细细体会,并能充分享受到类似于侦探游戏的乐趣,挖掘出许许多多隐藏在画面中,不合理却饶有兴味的细节。活动不仅仅停留在浮于表面的视觉笑话上,教师的用心是要藉此引发孩子去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帮助幼儿建立“家事不是妈妈的天职,家事是家中每一份子的责任,应该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的观念,由此产生“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的意愿。

1.学习细致观察画面,理解故事内容。

2.能根据画面提供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大胆讲述朱家发生的事情。

3.知道家务事要共同分担,愿意帮助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1.《朱家故事》ppt。

2.背景音乐。

一、观察封面,设疑导入。

瞧,这是一家人,他们都姓朱,这是爸爸、妈妈和他们的两个孩子,一个叫西蒙,一个叫帕克。看了这张图片,你有什么想法?这会是怎样的一家人呢?我们一起听《朱家故事》。

(评析:直奔主题,引导幼儿观察封面,画的是妈妈背着爸爸及两个孩子的画面,画者在此隐喻全家人把重担都压在妈妈的身上,其他人的脸上都露出笑容,唯有妈妈弯着腰,没有一丝笑容,墙纸上的图案也由花朵变成了猪头。“你有什么想法”引发幼儿思考,并设下疑问“这会是怎样的一家人呢?”引起幼儿探秘的兴趣。)

二、分段欣赏,理解内容。

(一)教师讲述故事前段,感受朱先生、儿子与朱太太在家庭中的强烈对比,体验朱太太的辛苦。

1.简述朱先生、儿子们早餐时、晚餐后的状态,分别学说他们的话。

①早餐时朱先生是怎样说的,口气怎么样?

②晚餐后朱先生是怎么做的?学一学动作。

③西蒙、帕克又是怎样说怎么做的?

(评析:在学说、学做的过程中,感受朱先生、儿子们的自私和懒惰,在语言的反复中,体验朱先生、儿子们已经对这样的使唤习以为常。同时,在倾听的过程中说说、做做,使活动有趣又生动。)

2.详述朱太太早餐后、晚餐后的状态,尝试使用连贯词语讲述。

①早餐后朱太太在做什么?

②傍晚朱太太又做了哪些事?

(评析:围绕画面,引导幼儿将观察到的内容用连贯的词语讲述出来,既有效锻炼了幼儿有序、完整表达的语言能力,又充分让幼儿感受到了朱太太的辛苦、劳累。)

3.互动小结。突出朱先生、儿子们的懒惰、自私和朱太太的辛苦、劳累。

①师:时间很晚了,妈妈还要做这么多的事情。听到这儿,你有什么想法?

②师小结:朱先生和孩子们真自私,真懒惰,所有家务都压在妈妈一个人身上,妈妈太累了,妈妈真辛苦。

(评析:对比明显,感受深刻,理解直观,小结水到渠成。)

(二)教师讲述故事中段,理解朱太太留信出走的经过及走后家里混乱的场景。

1.师幼共同表述朱太太的信。这封信是谁写的?信上的猪指的是谁?

2.观察图片,大胆细致讲述朱太太离家后家里混乱的场景。

①朱太太走后,家里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你看一看,说一说。

②教师完整讲述4幅图片。

3.讨论体验朱先生和孩子们的糟糕心情。

①朱先生和他的孩子此时此刻的心情会怎样?

②现在你们知道朱太太为什么说他们是猪?

(评析:先猜后揭秘,先自由说,后教师说,无不体现着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教育理念,给予幼儿自主观察、思考、尝试、发现、表达的机会,使幼儿感受到:沉重的家务、离家出走的妈妈、过得一塌糊涂的日子……心情沉重了。)

4.师幼互动,求妈妈回来。

他们怎么做,妈妈才能回来?师幼互动,一起求妈妈回来。

(评析:承上启下“他们怎么做,妈妈才能回来?”“我爱你,妈妈!”“妈妈,我们一起做家务。”“我们先把家里整理好。”……心情释放了。)

(三)幼儿讲述故事后段,懂得家庭成员共同分担家务活是一件快乐的事。

1.朱太太终于回来了,朱先生和孩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们是怎么做的?

2.朱太太这时候的表情是怎样的?

3.你们家里谁做家务?你会做些什么?

4.教师小结:爸爸妈妈每天上班很辛苦,我们也要帮他们做些事情,一家人一起动手做家务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评析:通过观察画面,讲述故事内容,结合生活经验,使幼儿懂得:家务事要大家分着做,一家人才会更加的相亲相爱……心情快乐了。)

三、完整欣赏故事。

四、结束部分。

1.听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哪里最有趣?

2.结束语:今天的故事发生在朱家,其实每家都有有趣的故事,李家故事,王家故事,张家故事……我们回家后也去讲一讲吧!

1.精准研读。任何一个活动都需要教师深入把握教材内容。在开展《朱家故事》教学前,我反复仔细研读绘本,挖掘故事中教育价值,研究绘本中的每一张图片,力求在精准研读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的目标及活动方案。

2.精心呈图。绘本中的图片是关键,有的图片需要幼儿细致观察,有的图片只需幼儿浏览画面,有的是单图呈现,有的则是多图呈现。

教师做到了以上三点,才能促进幼儿以下三方面的发展。

1.有理有据地推测。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关注图片,并停下来分析,理解画面信息所反映的各种关系。幼儿能根据画面背景推测角色的关系,能根据角色动作、神态推测角色的心理,能随着画面推测画面与画面之间的关系,正是有了这样的引导,幼儿的推测变得有理有据了。

2.自信大胆地表达。在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交流中,教师的提问要精巧,对于幼儿的回答,教师都给予积极、正面的回应,回应的内容或概括、提升、总结,或质疑。这对幼儿是肯定和鼓励,使幼儿的表达更自信大胆了。

3.全面深刻的理解。在教师的引导下读图,帮助幼儿真正理解了绘本的内容,因为只有幼儿自己观察图片、理解图片,才能真正领会图片的.意义,从而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故事内容。

绘本《朱家故事》教案篇五

[论文关键词]教育 叙事体 题材

[论文摘要]教育叙事作为一种教育研究方式正在广大中小学校得到迅速的推广,它符合中小学教师教学研究的实际。但许多教师在教育叙事的客体即叙事题材的发掘和选择上深感困惑,尽管拥有大量的教育教学方面的素材,但不能从这些丰富的素材中选择出有典型意义的题材来,因此,造成叙事内容平淡,缺乏深度。本文试图对叙事题材的发掘和选择作较全面的解读。

教育叙事首先要有“事”可叙,这个“事”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也不是闭门杜撰出来的,而是来自于真实的教学实践,来自于丰富多彩的教育生活。这样的“事”就是叙事的“题材”,题材是叙事的基本材料。

在我们的教育生活中,每天都发生着许多大大小小的事件,这些事件所表现的内容、涉及的主要人物以及时间和发生的场所等都是有区别的。如有的事件是表现课堂教学的,有的是表现课外活动的;有些事件的主角是学生,有些事件的主角是教师;有些事件是关于少先队工作的,有些是关于班主任工作的等等。这些不同的事件,表现出不同类型的叙事内容,实际上也就表现出不同的叙事题材。

在这里,我们选择课堂、学生和教师作为发掘叙事题材的切入点,简要的论述有关课堂题材、学生题材和教师题材发掘中的一些关注点,为我们更好的发掘叙事题材提供一些视角。

课堂题材主要指在课堂中所发生的各类教学事件,包括在学科教学中所开展的各种教学活动,教师对教学内容设计和组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的各种方法、技巧,精彩的教学场面,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情况以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等。

从课堂教学中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可以看出学校的教育面貌与办学特色,当然,也可以发现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显然,在学校的课堂中,蕴涵着丰富的教育叙事的题材。作为叙事者,理应把目光重点放到课堂中去,从中发掘出许多生动的、鲜活的、富有时代特色的事例来。

课堂题材可从以下视角去关注:

(一)发掘教学的“亮点”

“亮点”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精彩场面,它可以包括:教师在处理教材内容时的成功做法,教师有效组织的教学活动,精彩的师生互动场面,学生活泼、高效的学习方式等。这些“亮点”有些是预料之中的,也有些是预料之外的。在这些教学的“亮点”中往往凝结了教师高超的教学技巧,蕴涵了教师深厚的教学情感,或集聚着学生的学习智慧。发掘这些教学“亮点”作为叙事题材,可以展示某种成功的教学范例,展示某些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给人以启示与借鉴。

(二)教学中的突发事件

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通过预设而进行的一种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学活动,然而,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学生的思想、情感、行为等是教师所无法预设的,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发生一些出乎教师意料之外的“突发事件”。对这些“突发事件”,教师如何处理,如何用恰当的方式来调控教学进程,这不仅能体现出教师驾驭和调控教学的能力,以及随机应变的教学方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中出现的“突发事件”有时也是一种教育资源,教师应该用自己的教育智慧来把握和利用这样的教学资源。

(三)教师的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处理教学问题、巧妙把握教学过程的一种技巧。从实践看,教学机智能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智慧,能体现出教师优越的教学能力,也能体现出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所以,表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教学机智,同样能给人以启迪。

(四)教学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生动活跃的场面,也会出现冷淡尴尬的情景;会产生预料之中的效果,也会出现意外的失败。成功的教学事例会给人一些启示,而教学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以及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所作的思考,同样会给人以启示。从研究的角度看,成功的教学事例与不成功的教学事例,同样具有思考价值。因此,教学叙事不仅要关注课堂中的“亮点”,也应关注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学生题材主要是指以学生的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事件。在这类事件中,学生是主角,表现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品德、思想、情感、行为等,反映的是学生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学生题材主要包括:学生之间发生的故事,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故事,学生家庭中的故事,以及学生在校外生活中所发生的故事等。

对学生生活题材的叙事,其意义在于:其一,通过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的描述,揭示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使教育者能对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行为变化,进一步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调整教育策略和方法;其二,通过学生的故事,来透视学校的教育现状,了解学校哪些教育活动对学生发生了积极的效果,哪些活动对学生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哪些方面还存在问题等。

学生题材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发掘。

(一)学生的“思维火花”

“思维火花”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有创新意义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可以指学生突出的、优异的学习成果,或能表现学生良好学习行为的、值得其他同学学习和仿效的事例。

具体的说,这方面的题材一般有以下方面的内容:

1. 有创意的思维活动;

2. 对问题发表的不同见解;

3. 独特的思维问题的路径;

4. 具有个性色彩的学习方法;

5. 超出的学习能力。

这样的题材在教学实际中是很多的,我们只有仔细留心身边的学生,就会发现这方面的事例。

(二)学生的心理情感

教育叙事不仅可以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也可以把叙事的视野伸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叙述学生的心理变化,叙述学生的情感世界。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和情感需求,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的。对叙事来说,这方面有着丰富的题材。

学生心理情感方面的题材包含以下内容:

1. 学生个人爱好与追求;

2. 学习愿望与情感上的需求;

3. 在学习中获得的快乐;

4. 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各种挫折,以及由此产生的困惑、苦闷心理;

5. 学习中的焦虑情绪;

6. 对教师的喜爱或厌恨之情等。

(三)学生的家庭故事

家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另一个重要场所,学生的成长与家庭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表现学生在家庭中所发生的事,有利于我们更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也有利于与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沟通与交流。

学生家庭方面的题材可以包括:

1. 学生的家庭背景及其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2. 学生在家庭中的各种表现;

3. 学生家庭中发生的重大事件;

4.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等。

这类题材的范围比较大,凡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对学生产生一定影响的事件,或在学生心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事件,都可以作为这方面的题材。

这类事件,对学生来说是一份值得纪念的个人财富,而对教师或学生家长来说,是一份值得思考的材料。从学生的成长故事中,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总结出富有实践意义的教育经验来。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其一,学校中有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却会对学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历程;其二,学生的教育效果往往是在不经意之中发生的,有时候会有一种“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效果;其三,学校的教育环境对于学生的成长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时刻想到如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教师题材主要是指教师亲身经历的或与教师本人有密切关系的事件,事件的主角是教师。教师题材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教学研究与实践活动,教学的收获,工作中碰到的困惑,教育生涯中难忘的经历等。

(一)记录成功的教育教学活动

成功的教育教学活动是指具有良好效果的教育教学活动,包括学科教学、德育活动、课外实践活动、班主任工作等。成功的教育教学活动往往包含教师优秀的教育经验,教师富有推广意义的教育方法、技巧等,从这些成功的活动中能透射出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智慧,以及富有特色的教育教学风格。

具体的说,表现教育成效的题材可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1. 一次生动活泼的主题班会;

2. 一次与学生成功的谈心;

3. 一次富有意义的家访活动;

4. 一次有教育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

5. 一次深受启迪的研讨活动。

(二)记录心理困惑

教师在教学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有些问题,经过分析思考后,能找到妥善解决的方法,而对有些问题一时会找不到或很难找到解决的方法,以至在心理上产生困惑。教师在工作中产生的各种困惑,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教师的困惑,有些是普遍性的,这样的困惑往往能引起其他老师的心理共鸣;有些困惑是特殊性的,是在特殊背景下产生的一种个别现象,对这种个别性的困惑进行剖析,也是有一定意义的。

(三)教学探索活动

这主要指教师所开展的各种教学研究活动,包括经历的研究过程、所采取的研究方法以及所取得的研究效果等。教师在自己专业发展的道路上,会处处留下教学探索的痕迹,会遇到很多问题,碰到很多曲折,同时,也会不断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进行探索尝试,在这其中所经历的碰到问题时的困惑、研讨过程中的争辩、研究实施中的艰辛、获得成功时的快乐等,都是很好的叙事题材。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中小学教师的教学研究,比较注重的是研究结果,注重用论文、研究报告等形式来表达研究的结果,而对研究过程的描述与总结则比较忽视。而实际上,具体描述教学研究的过程,如你的研究成果是怎样得来的,经历了哪些研究步骤,你的`想法是怎样逐步完善的等,这样的记叙,无论对于成果的总结,还是对于教学研究本身来说都是很有意义的。

(四)教学中的“遗憾”

在教师的教学经历中,会留下值得纪念的事,同样也会留下这样或那样的“遗憾”。“遗憾”可以指在以往的教学中做了那些不应该做得事,或者那些本来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事。“遗憾”是对以往自己教育行为进行反思以后所产生的一种认识,它既是一种教训,也是一份经验。这些“遗憾”的事,可以引起我们的借鉴,引起我们的思考。

上文简要地论述了课堂、学生、教师三种题材的发掘方法,需要说明的是,这三种题材不是完全独立的题材,而是相互交叉的,在一种叙事题材中,往往包含了其他方面的叙事内容。对有些事件,如果仔细的分,很难说是属于哪一题材的内容。如课堂题材,就一定会包含教师和学生方面的内容,有些题材,既可以属于课堂题材,也可属于教师题材或学生题材,因此说,它们三者往往没有明显的界限。这里所做的区分,只是为了叙述上的方便,而区分的标准主要看叙事内容的侧重点。

在上述每一类的叙事题材中,列举了若干方面的小点,这些小点可以看作是发掘题材的切入点,当然,这里每一小点也不是截然分开的,这样的分类只是为大家提供几个叙事的视角,有关各类题材发掘的切入点还有很多,这里只是列举几个。

在发掘与选择叙事题材时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发掘叙事题材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叙事题材进行分析思考的过程,通过分析思考,从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件中选择出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从那些看似平常的事件中看出其不平常的意义来。当然,这种思考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的思考,而是要把对事件的考察与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联系起来,从理性的角度来审视教育事件,或把现实中发生的事件放在理论层面上来加以分析思考,这样,才能揭示出事件所包含的理论意义。因此,作为叙事者来说,也要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要不断增强自己的理论功底,这样才能在发掘叙事题材时独具慧眼,发现出有价值的叙事题材来。

(二)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发掘与选择题材。同一件事情往往包含有不同的意义,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就会发掘出不同的意义来。对于一件事,从某一角度看似乎很平常,但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就会发现其不平常的意义。还有一种情况,有时单独看一件事情似乎没有什么意义,但一旦把它放在一定的背景下,或与其他事件联系起来,其意义就自然地凸显了。所以,我们在选择叙事题材时,不仅要善于分析思考,而且要学会灵活地思考,学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多一份题材选择的余地,具有更广阔的选材空间。

(三)叙事题材的发掘与选择往往不是一步就可以完成的,而需要有一个过程。有时,叙事者开始时对某种事所掌握的素材很少,只是了解事件的部分内容,或是一个大概的情况,随着对事件的深入了解,就会逐渐增加信息资料,逐步了解事件的整个情况。因此,对于题材的选择,我们不能急于求成,在叙事过程中,有时需要对题材进行调整、删减或补充,使叙事的材料逐渐的完善起来。

总之,教育叙事的题材有着非常大的范围,在生活中,凡是与教育有关的事都属于教育叙事的范围。然而,并不是所有发生的教育事件都可以作为叙事的题材,只有那些能显示出某种意义的事件才可作为叙事的题材。叙事题材的发掘与选择就是要从大量的生活事件中发现并选择具有一定意义的事件来,作为事件的基本材料。

绘本《朱家故事》教案篇六

中国大部分的儿童在传统刻板的“男主外、女主内”式的家庭分工氛围中成长,孩子们理所当然地认为做家务是妈妈的事。妈妈的勤劳是孩子们赞美的资本,也是培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王子小公主的温床。然而,安东尼·布朗的绘本《朱家故事》,以其幽默诙谐的特有方式,化繁为简的睿智独到,轻松地引导孩子们了解家庭琐事的分工与分担。家庭的和睦、快乐源于合理的分工,共同的分担,更重要的是相互的尊重。

在具有一定的观察、分析、理解、表达等能力的大班年龄段的幼儿面前,绘本中处处充满着机智以及视觉上的幽默,他们完全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细细体会,并能充分享受到类似于侦探游戏的乐趣,挖掘出许许多多隐藏在画面中,不合理却饶有兴味的细节。活动不仅仅停留在浮于表面的视觉笑话上,教师的用心是要藉此引发孩子去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帮助幼儿建立“家事不是妈妈的天职,家事是家中每一份子的责任,应该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的观念,由此产生“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的意愿。

1.学习细致观察画面,理解故事内容。

2.能根据画面提供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大胆讲述朱家发生的事情。

3.知道家务事要共同分担,愿意帮助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1.《朱家故事》ppt。

2.背景音乐。

一、观察封面,设疑导入。

瞧,这是一家人,他们都姓朱,这是爸爸、妈妈和他们的两个孩子,一个叫西蒙,一个叫帕克。看了这张图片,你有什么想法?这会是怎样的一家人呢?我们一起听《朱家故事》。

(评析:直奔主题,引导幼儿观察封面,画的是妈妈背着爸爸及两个孩子的画面,画者在此隐喻全家人把重担都压在妈妈的身上,其他人的脸上都露出笑容,唯有妈妈弯着腰,没有一丝笑容,墙纸上的图案也由花朵变成了猪头。“你有什么想法”引发幼儿思考,并设下疑问“这会是怎样的一家人呢?”引起幼儿探秘的兴趣。)

二、分段欣赏,理解内容。

(一)教师讲述故事前段,感受朱先生、儿子与朱太太在家庭中的强烈对比,体验朱太太的辛苦。

1.简述朱先生、儿子们早餐时、晚餐后的状态,分别学说他们的话。

①早餐时朱先生是怎样说的,口气怎么样?

②晚餐后朱先生是怎么做的?学一学动作。

③西蒙、帕克又是怎样说怎么做的?

(评析:在学说、学做的过程中,感受朱先生、儿子们的`自私和懒惰,在语言的反复中,体验朱先生、儿子们已经对这样的使唤习以为常。同时,在倾听的过程中说说、做做,使活动有趣又生动。)

2.详述朱太太早餐后、晚餐后的状态,尝试使用连贯词语讲述。

①早餐后朱太太在做什么?

②傍晚朱太太又做了哪些事?

(评析:围绕画面,引导幼儿将观察到的内容用连贯的词语讲述出来,既有效锻炼了幼儿有序、完整表达的语言能力,又充分让幼儿感受到了朱太太的辛苦、劳累。)

3.互动小结。突出朱先生、儿子们的懒惰、自私和朱太太的辛苦、劳累。

①师:时间很晚了,妈妈还要做这么多的事情。听到这儿,你有什么想法?

②师小结:朱先生和孩子们真自私,真懒惰,所有家务都压在妈妈一个人身上,妈妈太累了,妈妈真辛苦。

(评析:对比明显,感受深刻,理解直观,小结水到渠成。)

(二)教师讲述故事中段,理解朱太太留信出走的经过及走后家里混乱的场景。

1.师幼共同表述朱太太的信。这封信是谁写的?信上的猪指的是谁?

2.观察图片,大胆细致讲述朱太太离家后家里混乱的场景。

①朱太太走后,家里发生了什么变化?请你看一看,说一说。

②教师完整讲述4幅图片。

3.讨论体验朱先生和孩子们的糟糕心情。

①朱先生和他的孩子此时此刻的心情会怎样?

②现在你们知道朱太太为什么说他们是猪?

(评析:先猜后揭秘,先自由说,后教师说,无不体现着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教育理念,给予幼儿自主观察、思考、尝试、发现、表达的机会,使幼儿感受到:沉重的家务、离家出走的妈妈、过得一塌糊涂的日子……心情沉重了。)

4.师幼互动,求妈妈回来。

他们怎么做,妈妈才能回来?师幼互动,一起求妈妈回来。

(评析:承上启下“他们怎么做,妈妈才能回来?”“我爱你,妈妈!”“妈妈,我们一起做家务。”“我们先把家里整理好。”……心情释放了。)

(三)幼儿讲述故事后段,懂得家庭成员共同分担家务活是一件快乐的事。

1.朱太太终于回来了,朱先生和孩子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们是怎么做的?

2.朱太太这时候的表情是怎样的?

3.你们家里谁做家务?你会做些什么?

4.教师小结:爸爸妈妈每天上班很辛苦,我们也要帮他们做些事情,一家人一起动手做家务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评析:通过观察画面,讲述故事内容,结合生活经验,使幼儿懂得:家务事要大家分着做,一家人才会更加的相亲相爱……心情快乐了。)

三、完整欣赏故事。

四、结束部分。

1.听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哪里最有趣?

2.结束语:今天的故事发生在朱家,其实每家都有有趣的故事,李家故事,王家故事,张家故事……我们回家后也去讲一讲吧!

1.精准研读。任何一个活动都需要教师深入把握教材内容。在开展《朱家故事》教学前,我反复仔细研读绘本,挖掘故事中教育价值,研究绘本中的每一张图片,力求在精准研读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的目标及活动方案。

2.精心呈图。绘本中的图片是关键,有的图片需要幼儿细致观察,有的图片只需幼儿浏览画面,有的是单图呈现,有的则是多图呈现。

教师做到了以上三点,才能促进幼儿以下三方面的发展。

1.有理有据地推测。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关注图片,并停下来分析,理解画面信息所反映的各种关系。幼儿能根据画面背景推测角色的关系,能根据角色动作、神态推测角色的心理,能随着画面推测画面与画面之间的关系,正是有了这样的引导,幼儿的推测变得有理有据了。

2.自信大胆地表达。在教师与幼儿的互动交流中,教师的提问要精巧,对于幼儿的回答,教师都给予积极、正面的回应,回应的内容或概括、提升、总结,或质疑。这对幼儿是肯定和鼓励,使幼儿的表达更自信大胆了。

3.全面深刻的理解。在教师的引导下读图,帮助幼儿真正理解了绘本的内容,因为只有幼儿自己观察图片、理解图片,才能真正领会图片的意义,从而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故事内容。

绘本《朱家故事》教案篇七

设计简述:本设计用《小强一家的那些人与事》作为背景材料,依托一家人工作、生活及学习之变化,从聚焦家庭生活变迁开始,引导学生广视角的思考与观察中国正在走的富国强民之路。大海航行有灯塔的指引,这灯塔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本设计在融入小强一家的真情实感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折射出日新月异的时代特色。

【课程内容】认清国情,爱我中华——2.5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了解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根本政治制度,知道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课型】新授课

【教法】案例教学法

【学法】自主合作学习、互动探究等   

【目标导航】1、理解并记忆我国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和开放?2、了解对外开放的形式和基本途径有哪些?3、客观的分析改革开放,以实际行动支持改革开发。4、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社会、感知社会进而感恩社会。

【教学过程】

小强一家的那些人与事(一)                

忆往昔,赶上了好时候

———感受改革

案例:小强爷爷:小强的爷爷是高清县×镇×村村民,改革前,农民干活要服从生产队的安排,地里种什么庄稼要听上级指令。大家一起劳动,记一样的工分,分同样多的粮食。“上工人喊人,下地人等人,干活人看人,收工人撵人” 。“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 。这些顺口溜是改革前农村生产劳动和收益分配状况的真实写照。

小强爸爸:那时候农村开始了改革,实行以家庭为单位对集体土地进行“承包”,种什么,种多少,怎样种,完全由农民自己作主。收益分配实行“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改革后全村粮食的总产量由原来的3万多斤猛增到12万斤。但社会主义制度仍在不断完善和发展。xx年国家废止农业税。从此,在中国延续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退出了历史舞台,农民交“皇粮”的历史从此结束。小强爸爸种了一年的粮食全部收入了自己的粮仓,劳动的积极性更高了。

1、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讨论说明我国改革的原因(意义、作用、重要性)。

结合材料设置本问题目的是引导学生认识改革的原因。案例中的人与事,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变迁,变迁的背后是我国坚定不移地实行了改革开放。

2、阅读p53页相关链接,思考:

②改革的性质是什么?

③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④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

本环节的设置是引导学生回归课本,用活教材,用好教材,带着自己的思考超越教材,目的是对我国实行的改革进行深度的理性思考。

3、阅读p54页内容,思考:

①改革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哪些?

②如果你是小强,会怎样劝解母亲?

③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改革?

本次思考是回归案例,融入当事人的角色里,用理性的思考反哺自己的行为或指导他人的行为,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小强一家的那些人与事(二)  

数幸福生活,还看今朝

————感受开放

小强:小强在我国一大型飞机配件制造企业工作,他们就为波音777新型宽体客机制造尾翼。美国波音公司生产的波音777新型宽体客机,由450万个零部件组成,它们是由六个国家的1500家大企业和1.5万家小企业参加、协作,分工生产出来的。例如:机头、起落架的舱门由新加坡供应。尾翼是由我们中国公司制造的。飞机机身、门和机翼是日本公司生产的。意大利公司负责制造机翼阻力板等等。

阅读材料,依据教材p54--56思考讨论回答:

1、对外开放的方式有哪些?基本途径是什么?

2、结合材料一和二说说,我国为什么要对外开放?

3、作为青少年,我们要如何对待对外开放?

小强一家的那些人与事(三)

瞧!这一家子

——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阅读材料,依据教材p51思考讨论:

(2)改革开放30多年的成就和变化,你得出什么结论?

(3)请你总结: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意义?

(4)我们青少年应怎样做才能融入到改革开放的滚滚潮流中去?

本环节的设置是引导学生回归生活,遵循教育回归生活的原则,引导学生从家庭生活的变化感受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