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超全(通用15篇)

时间:2023-10-15 05:28:45 作者:念青松 工作总结

在学期总结中,我们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进行反思和调整。这里有一些学习总结的参考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打开写作思路的大门。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超全篇一

必修一: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赤道

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

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赤道

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1月初地球公转到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

7月初地球公转到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4、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90—直射点到所求地的纬度差

5、岩石分类——岩浆岩(侵入岩:如花岗岩;喷出岩:如玄武岩、火山岩、流纹岩)

沉积岩(页岩、砂岩、砾岩、石灰岩、煤炭)

变质岩(板岩、石英岩、大理岩)

6、地形倒置——背斜成谷的原因: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侵蚀而形成谷地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超全篇二

(2)分析简析:既答现象,也答原因

(3)对比评价影响:从两方面分析

1气候特征(温度、降水特征)(4个)

气温、降水、季节变化、是否同期

2地形地势特征(4个)

高低、地形、地势、变化

3分布特征(5个)

方向多少、最多最少、分布是否均匀、稀疏密集

分布在……地形、沿。.。.分布(河流、海岸、交通线、山脉、边境等)

4河流水文特征(7个)

流量、汛期(长短、季节月份、几次、季节变化大小)

含沙量、结冰期、凌汛、断流、落差流速水能航运

5河流水系特征(6个)

流程、支流、流域、地形区、内外流、注入

6等值线分布特征(4个)

方向、弯曲、疏密、闭合相交平行

7地理位置特征(4个)

半球:东半球或西半球,北半球或南半球

纬度五带:低纬中纬高纬,热带温带寒带

海陆位置:位于某某洋、某某大洲方向

相对位置(如:西安位于秦岭北部、渭河沿岸)

8某事物的发展(变化)特征(3个)

方向多少

变化(时间、空间、类型)

最多最少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超全篇三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新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重点解析: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

【同步练习题】

(20xx秦皇岛期末)太阳能是一种清洁的新能源,目前人们对其利用越来越广泛。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属于人类对太阳能的间接利用的是()

a、太阳灶b、太阳能热水器

c、太阳能发电d、煤炭

【解析】a、b、c三项属于人类对太阳能的直接利用。

【答案】d

2、下列地区,最适合用太阳灶做饭的是()

a、低纬度、太阳高度角大的海南岛

b、降水少、晴天多的吐鲁番

c、海拔高、空气稀薄、光照强的青藏高原

d、地广人稀的东北平原

【解析】青藏高原是我国太阳能丰富的地区。原因就在于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较大;晴天多,平均日照时间长;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多。

【答案】c

(20xx?江苏南通检测)读太阳黑子与温带乔木年轮相关性曲线图,完成3~4题。

3、图中年轮宽度与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的关系是()

a、正相关b、负相关

c、成反比d、没有相关性

【解析】由图可以看出,太阳黑子相对数越多,树木年轮宽度就越大,二者呈正相关。

【答案】a

4、此图所反映的问题是()

a、太阳活动能影响地球气候

b、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能扰动地球的电离层

c、太阳活动时,抛出的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d、太阳活动时,太阳风使两极地区出现极光,从而影响中、高纬度地区树木的生长

【解析】此图说明了太阳黑子相对数的变化对树木生长的影响,而地球气候是影响树木生长的主要因素。

【答案】a

20xx年2月15日和3月9日,地球轨道卫星两次检测到“x级”太阳耀斑。3月7日,太阳以2200公里/秒的速度向外喷发出数十亿吨的等离子云。3月10日,北极光越过加拿大边境,蔓延到美国的威斯康星州、明尼苏达州和密歇根州。据此完成5~6题。

5、太阳活动()

a、有规律可循的,但尚无法预报

b、与地球上的旱涝灾害有一定的关系

c、发生在太阳的内部

d、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影响可忽略

【解析】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发生的大规模运动,主要包括黑子和耀斑,其活动是有规律的,题干信息显示出太阳活动是可预报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很大,与地球上的旱涝灾害有一定的关系。

【答案】b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超全篇四

1.天体和天体系统

2.天体类型及特征

3.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4.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5.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以及地球拥有生命的条件

知识结构

1、天体:概念和类型

2、天体系统:概念和级别

1、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

(1)太阳大气的分层及活动

a光球层:太阳黑子

b色球层:耀斑和日饵

c日冕层:太阳风

(2) 对地球的影响

a 干扰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信

b 磁暴和极光

c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二、 地球

1、普通性

(1)九大行星共有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特征

(2)按结构分类,属于类地行星

2、特殊性

(1)有生命存在

(2)有生命存在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征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地转偏向力

3.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日界线

知识结构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概况

(1)方向:自西向东,自北极上空向下看呈逆时针方向,南极反之

(2) 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04秒

(3)速度: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及分布规律

2、意义

(1)产生昼夜交替

(2)产生时差:

a地方时: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

b时区的划分:全球每隔15度划分成一个时区全球划分成24个时区

c区时的计算: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d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与180度经线重合,西比东日期多一天

(3)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向

1.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特征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知识结构

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概况

(1) 方向:自西向东

(2)速度:1月初在近日点附近,速度较快;7月初在远日点附近,速度较慢

(3)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2、黄赤交角

(1)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2)度数:目前是23°26′

(3)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3、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2)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3)四季的划分:天文四季;气候四季;我国传统四季;候温四季

1.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

2. 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性大气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3. 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4. 常见的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伏旱。

知识结构

一、 大气的成分

1、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

2、水气

3、固体杂质

二、大气圈的结构

1、对流层

2、平流层

3、高层大气

三、大气运动的原因

1、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2、水平运动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3、水平运动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四、大气水平运动受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原始风向、风速

2、地转偏向力: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3、摩擦力:改变风向,减小风速

五、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的形成和分布:低纬、中纬、高纬

2、季风环流

(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2)分布:东亚:温带季风气候;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六、海陆分布影响环流

1、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

(1)一月,大陆上是高压,海洋上是低压

(2)七月,大陆上是低压,海洋上是高压

2、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七、常见天气系统

1、锋面

(1)冷锋

(2)暖锋

(3)准静止锋

2、气旋与反气旋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超全篇五

地理是地理学的基础,地理课是学生最好的课。

地理课堂的地位是指教学过程中的知识的传导过程和知识的传授过程。

通过地图教学,使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获取知识的方法,掌握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具有地理教学的实践能力,具有地理教学的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的组织能力。

在地理课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地理知识传导过程中的知识的传输、地理过程的设计和教学方式的创新,而且要重视地理知识传导过程中的知识传导过程。因为地理知识传导过程中的知识传导过程中的知识传导过程和知识的传授过程是通过知识传导过程的来完成的,而知识传导过程中的知识传导过程是通过知识的传导过程来完成的。

因为地理知识传导过程中的知识传导过程中的知识传导过程,是通过知识传导过程的来完成的。教师不仅要关注地理知识传导过程中的知识的传导过程,而且要重视地理过程中的知识传导过程。因此教师应重视地理知识传导过程中的知识传导过程,重视地理过程中的知识传授过程。

高中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是相对枯燥的,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教学要求更为严峻:地理课程内容的教学,需要教师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心境和情感体验,形成自主、尊重、信任、接纳的学习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地理知识与学生学习地理的相互作用,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学好地理知识的重要体验。教师要重视地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环境,重视地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体会到地理知识就在身边,理解学习地理的艰辛,认识到学好地理的重要性,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师要重视地理知识的应用,重视地理知识的应用,注重地理教学方式的创新。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地理知识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应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创新。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特长,尽可能使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来,使他们感到学习地理的快乐和对知识的渴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育和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大胆的参与地理课程的学习,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程中来,使他们体验到地理课程的魅力。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超全篇六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势起伏状况

3、(多种地形条件下)主要地形分布

4、(剖面图中)重要地形剖面特征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1、气候: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

2、地形:迎风坡、背风坡

3、地势(海拔高度):降水在一定高度达最大值

4、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下垫面:湖泊、河流、植被覆盖状况

7、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影响降水

1、流量:大小、季节变化、有无断流(取决于降水特征、雨水补给、河流面积大小)

2、含沙量:取决于流域的植被状况

3、结冰期:有无、长短

4、水位:高低、变化特征(取决于河流补给类型、水利工程、湖泊调蓄作用)

1、长度

2、流向

3、流域面积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况

6、支流多少

7、河流支流排列形状(扇形、树枝状)

1、纬度(决定正午太阳高度、昼长)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3、天气状况(晴天多,太阳辐射丰富)

4、空气密度

1、降水(当地气候特征情况;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

2、气温(阳坡雪线高于阴坡;不同纬度的温度变化、0℃等温线的海拔的高低)

1、纬度:.山地所处的纬度越高,带谱越简单

2、海拔:山地的海拔越高,带谱可能越复杂

3、热量(即阳坡、阴坡):影响同一带谱的海拔高度

【自然因素】

1、地形(a.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有利于交通联系,节约建设投资,人口集中;b.热带地区城市分布在高原上;c.山区城市分布在河谷、开阔的低地)

2、气候(中低纬地区温暖,沿海地区湿润)

3、河流(供水、运输功能)

4、资源条件

【社会经济因素】

1、交通条件

2、政治因素

3、军事因素

4、宗教因素

5、科技因素

6、旅游因素

1、便利的交通条件(设立原则:交通最优环路或市区边缘,公路沿线)

2、较强的商品生产能力、稳定的商品来源

3、广阔的市场或经济腹地(设立原则:市场最优)

【自然方面】

1、地形(a、平坦:对选择限制少;b、起伏大:若需开山、筑洞、架桥,工程难度大,若沿等高线延伸,延长里程;c、河流湍急:不利航运)

2、地质(a、喀斯特地貌:防塌陷、渗漏;b、地质不稳定:加固地基、避开断层)

3、气候(a、公路、铁路:防暴雨、洪涝、冻土、泥石流;b、水运、航空:防大雾、大风)

4、土地(少占耕地,尤其是良田)

【社会经济方面】

1、人口(尽量多地通过居民点、铁路车站、码头等,使更多人受益。适用于:地方公路)

2、里程和运营时间(尽量修筑桥梁、隧道,缩短里程,以节省运营时间;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适用于:国道)

3、其他(尽量远离重要文物古迹、注意生态环境保护)

1、完善了当地的交通网络,使交通便利通达

2、加快了物资流通,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政治:巩固国防、保持稳定、促进区域繁荣

1、地理位置

2、资源因素:原料、燃料

3、农业因素

4、交通因素(包括交通便捷程度和信息网络的通达度):便于物资、人员、信息交

5、市场因素

6、科技因素

7、劳动力因素:劳动力价格、素质

8、历史因素

9、政策因素:国家、地区政策扶持

10、军事因素:国防安全需要

11、个人因素:个人偏好情感

2、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各类资源

3、消除污染,整治美化环境;搞好区域规划,加强生态建设

4、发展交通,完善交通网络

5、发展科技,提高生产水平,繁荣经济社会地理3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超全篇七

河流水系一般指集水河道的结构而言的。它包括源地、注入、流程、流域、支流及分布,以及落差等要素。不难看出,水系特征和地形关系较为密切,正如中国一句古话所说的:“水往低处流。”正是在这个总的基本原则下,只要有水就可形成河流水系,水多,水系就发达。

河流水文即水情,是指河水结构、变化等,如流量、流速、水位、汛期、水温和冰期、含沙量等。影响河流水文变化的最重要因素是河流的补给,即水源。而水源补给,对大多数河流来说主要是雨水补给。因此河流的水文和河流流经地的气候关系密切。冰期,包括凌汛当然也和气候有关。河水含沙量,由河流流经地区地表结构决定,如黄河中游地区,地表结构简单,由极易遭受流水侵蚀的黄土组成,且地面植被很少,从而造成黄河含沙量大的特点。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超全篇八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影响水库坝址选择因素

1.坝址在河流、峡谷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口袋形区域有利于建坝:工程量小,造价低,库区容量大)

2.选择地质条件好的地方,避开喀斯特地貌、断层

3.气候水文条件:保证水量充足

4.考虑修建水库是否需要移民,占地搬迁情况,尽量减少淹没居民点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超全篇九

(2)形成条件:大量硫氧化物(so2)和氮氧化物(xox)和湿润的气候

(4)危害: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的生长繁殖及死亡;是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危害人体健康。

(5)我国酸雨严重的地区:贵州、湖南、江西、广东等省区(有色冶金工业发达,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沪宁杭、京津唐、辽中南工业基地(工矿企业、家庭炉灶、交通工具燃烧煤炭、石油、天然气,大量排放酸性气体);四川盆地(石化工业发达,盆地地形酸性气体不易扩散)

(6)解决措施:减少矿物燃料的消费量;进行技术改进,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洁净煤技术和洁净燃烧技术;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开发清洁能源和新型能源;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回收废气。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超全篇十

4、衍射:光通过有限大小的障碍物时偏离直线路径的现象成为光的衍射。p2

7、基尔霍夫定律:任何物体的单色辐出度和单色吸收之比,等于同一温度绝对黑体的单色辐出度。

9、太阳光谱辐照度:指投射到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通量密度,该值随波长不同而异。

12、瑞利散射:介质中不均匀颗粒直径a远小于电磁波波长,发生瑞利散射。p10

17、镜面反射:镜面反射是指物体反射满足反射定律。p16

22、反射波谱:反射波谱是某物体的反射率(或反射辐射能)随波长变化的规律。p17

24、时间效应:地物光谱特性一般随季节时间变化,称为时间效应。p18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超全篇十一

黑子和耀斑增多时,会发出强烈的射电,干扰地球电离层,影响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信。耀斑和太阳风放射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冲击地球磁场,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产生“磁暴”现象。带电粒子流冲进地球大气,被地球磁场捕获,沿磁力线向地球两磁极运动,与稀薄的大气碰撞,产生极光。

1、受地球形状的影响,地球自转的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最大,两极为0,南北纬60°的线速度为赤道处的一半,任意纬度的线速度为该纬度的余弦值乘以赤道处的线速度。

2、地球自转的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纬度都相等,均为15°/小时。

3、地球公转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随地球在绕日公转轨道上的位置而不断变化。位于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最快,位于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最慢,平均线速度为30千米/秒,平均角速度为1°/日。

日照图判读过程中,无论是局部图转换为整体图,还是组合图转换为常见图,转换时都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绘制转换新图时,一定要明确图上点、线、面的空间关系。归纳起来主要有:

(1)地轴、直射点的太阳光线一定通过地球球心。

(2)太阳光线所示的平面为黄道平面,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成23°26′的夹角。

(3)各纬线圈与赤道平行、与各经线相互垂直。

(4)各经线都相交于南北两极点。

(5)晨昏线与各纬线既可垂直,也可斜交;与极圈内的各纬线还可相切、相离(极圈上出现极昼或极夜);平分赤道(即赤道与晨昏线的两交点经度相差180°,即赤道昼夜平分);与各经线既可斜交,也可重合。

(6)晨昏线把相交的各纬线圈分为昼弧和夜弧,根据昼弧和夜弧的长度(所跨经度)可确定该纬线的昼夜长短;如果与各纬线垂直,则晨昏线必定通过南北两个极点,且该日全球昼夜平分。

2、把握好时间点的转换。转换时的注意事项主要有:

(1)赤道上昼夜始终平分,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位置可以通过时间计算(6时、18时)或通过经度判读在新图中找到。

(2)晨昏线与纬线圈切点位置的确定,可以通过切点时间(12时、0时或24时)推算出经度,再通过直射点位置确定其纬度。

(3)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与纬线圈切点位置确定后,就可用平滑曲线连接起来,但要注意太阳光线与晨昏线始终垂直。

(4)太阳直射点永远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晨昏线与纬线圈相切的点永远位于极圈上及其以内。

1、等太阳高度线图是用等太阳高度线(由太阳高度相等的各点连接而成的线)反映某一时刻太阳高度在全球或部分区域的分布状况,实质上可以看作是以太阳直射点为中心的俯视图。

2、判读等太阳高度线图的主要内容:太阳直射点经度和纬度的判断、各地地方时的推算、各地太阳高度的推算和比较、昼夜长短变化及与图示时间相关的地理现象的判断等。

3、等太阳高度线图的判读应注意:

(1)等太阳高度线图的中心点为太阳直射点。

(2)一般来说,等太阳高度线图中最大的圆圈就是太阳高度为0°的等太阳高度线,即晨昏线;图中所示的半球全部为昼半球。太阳直射经线以东最大的半圆为昏线,以西最大的半圆为晨线。在有数值标注的图上,如果其最大的圆圈并不表示太阳高度为0°的等太阳高度线,就不是晨昏线。这种局部图表示的只是昼半球中太阳高度比较大的一部分。

(3)在太阳直射的经线上,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纬度就相差多少度。在太阳直射的纬线上(赤道除外),太阳高度相差多少度,经度的差值一定大于太阳高度的?差值?。

(4)当太阳直射赤道时,直射经线的最北点为北极,最南点为南极。太阳直射北(南)半球时,北(南)极点位于最北(南)点以南(北),北(南)极点与最北(南)点的距离为太阳直射的纬度度数,图上没有南(北)极点。

1、确定锋面位置:锋面一般形成于地面气旋的低压槽中,锋线与槽线重合。在等压线图中,低压中心等压线向外弯曲最大的地方的连线就是槽线所在位置(一般有两条),也即锋面所在位置。

2、确定气旋前后方向:先在图中用一个箭头表示气流前进方向,箭头指向北逆南顺,气流的前进方向为前方,反之为后方。

3、判断锋面性质:气旋东部气流来自较低的纬度,气温较高,当它向高纬移动时,遇到来自较高纬度的冷空气就形成了暖锋。同样的,气旋西部气流来自高纬度地区,向低纬运动时遇到来自较低纬度的暖空气而形成冷锋。即“东暖西冷”,南北半球都一样。

4、判断雨区位置:雨区主要位于冷气团一侧,故暖锋雨区在锋前,冷锋雨区在锋后。

1、各类岩石在地球内部经重熔再生都可以变成岩浆;

2、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

3、岩浆岩、沉积岩可以经变质作用变成变质岩,岩浆岩、变质岩可以经外力作用变成沉积岩,但沉积岩、变质岩不可能直接变成岩浆岩。

1、根据地层层序律确定:沉积岩是受沉积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规律是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

2、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3、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4、根据海底岩石形成和扩张过程判断:如果是海底岩石,则离海岭越近,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离海岭越远,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或者说离海沟越近,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离海沟越远,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晚。注意进行上述判断时参照的必须是同一个海岭或者海沟。

1、雪线的含义

雪线实际上为一个地带。在高寒地区,由于气温低,降雪多,每年降雪量大于融雪量,因而形成终年积雪区。雪线既是终年积雪区的下界,也是固体降水量和消融量(包括蒸发消耗和融化量)相等的界线,故又将雪线称为固体降水的零平衡线。雪线是控制冰川发育和分布的重要界线,只有雪线以上的地区,才会形成多年积雪和冰川。如果在某一高度以上,周围视线以内有一半以上被积雪覆盖且终年不化,这个高度就称为雪线高度。

2、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气温:雪线高度与气温成正比,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

气候:气候变化直接影响雪线高度,气候变暖则雪线上升,气候变冷则雪线下降

注意:具体到某一山区,主要看气候(包含了气温、降水量等因素,非上表中的“气候”)与地貌两方面对其影响的强弱。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是描述地震程度的两个含义不同却又有联系的概念。震级表示地震能量大小的等级,即一次地震震源释放多少能量。烈度表示地震对地面影响和破坏的程度。一次地震发生,不论在哪里观测,震级只能有一个,而烈度在各地是不一样的。

影响烈度大小的因素有:

(1)震级:震级越大,烈度也越大。

(2)震中距:其他条件相同时,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震中烈度最大。

(3)震源深浅:震源越浅,烈度越大。

(4)地质构造:地面有断层处,烈度比震中距相同的其他地区烈度大。

(5)地面建筑:危房或质量差、抗震性差的建筑物处烈度大。

(6)人口密度:人口、建筑物密集区比人口稀少、建筑物少的地区烈度大。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超全篇十二

自然地理特征:

1位置和范围

(1)东南亚的范围:包括中南半岛以及马来群岛的大部分。中南半岛因位于中国以南而得名,南部细长陆地部分叫马来半岛。马来群岛散布在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广阔海域,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共有20000多个岛屿,分属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东帝汶、文莱和菲律宾等国。

东南亚共包括十一个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东帝汶,面积约457万平方千米。

(2)东南亚的地理位置:

半球位置:位于东半球,跨南北半球

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23.5°n~10°s

海陆位置:东南亚北连中国的陆地部分,南邻大洋洲,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十字路口”,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马六甲海峡是这个路口的“咽喉”,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该海峡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全长约1080千米,最窄处仅有37千米,可通行载重约15万吨的巨轮,太平洋西岸国家与南亚、西亚、非洲东岸、欧洲等沿海国家之间的航线多经过这里。新加坡位于海峡最窄处,是“十字路口的咽喉,交通位置尤为重要”。

2地形

中南半岛:地形北部山地,南部冲积平原,山河相间,南北纵列分布。地势北高南低。

马来群岛: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中高周低,地形崎岖,平原狭小,多分布在沿海地区

3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马来半岛南部、马来群岛大部。终年高温多雨,农作物随时可播种,四季有收获。

热带季风气候:中南半岛、菲律宾群岛北部。每年分旱(11~次年5月)、雨

(6~10月)两季,雨季播种,旱季收获。

界线:大致以10°n为界

知识拓展

热带雨林气候每天对流雨的形成(注重积累)每天上午气温很快升高,水汽在空中大量凝结,几乎每天午后两三点钟,天空即浓云密布,雷电交加,降下急骤的对流雨。全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因为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赤道气团,所以形成高温、多雨、潮湿、微风的热带雨林气候。

4河流

中南半岛:河流以南北流向为主,多大河,上游流速快,水能资源丰富,中下游水流平缓,流量大,季节变化明显。

中南半岛的河流进入下游后,水流平缓,泥沙沉积形成冲积平原,是东南亚的重要的农业地区。

马来群岛:河流短小流急,水量丰富。

中南半岛的河流上游奔腾在崇山峻岭之中,蕴藏着丰富的水力资源

主要河流:红河、湄公河、昭披耶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湄公河是中南半岛最长的河流,流经6国,被誉为“东方的多瑙河”

东南亚主要国际性河流概况

5东南亚多自然灾害

东南亚多火山、地震、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其原因主要有:

(1)东南亚地处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火山地震。(由于三大板块再次碰撞挤压,使得地壳发生巨大形变,形成破碎的陆地分布,也就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群岛“马来群岛”。)

(2)东南亚降水充沛,地形坡度大,加之植被湿地破坏等原因导致滑坡、泥石流多发。

(3)东南亚地处热带洋面的大陆东岸,加之受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雨林气候降水集中的影响,多洪涝、太丰富等气象灾害。还有海啸、风暴潮等海洋灾害。

6矿产资源

锡矿主要分布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形成锡矿带

石油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文莱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超全篇十三

1.抓“概念”重“消化”

复习时,要十分重视概念,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理解、消化、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时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教学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问题中进行。老师重视概念教学,学生对概念就特别留心,“扣”得很严。经过长期训练后,学生分析、回答问题时就严密多了。

2.抓“原理”重“理解”

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3.抓“综合”重“联系”

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的热带雨林区?这不仅仅是纬度位置决定的,与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向)、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分析问题上,要作如下努力:

(1)有计划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如,上海为什么能发展成为我国的综合性工业城市?这要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所处地形区、农业基础、原料来源、历史因素、技术力量等方面综合评估。

(2)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要素之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往往是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引起连锁反应,破坏生态环境。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证实地理环境的综合性特点。如:森林、草原遭到破坏,就会引起水蚀、风蚀,加剧水土流失,导致气候恶化。这些变化又会影响植被的恢复。这一恶性循环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也足以证实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综合性的特点。

掌握了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后,就可避免观察事物时的单一性、片面性、简单化,从而认识地理事象的复杂性、整体性、内在联系性。

4.抓“共性”重“个性”

地理事物既有共性,更具个性。每一区、一地都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就是同一区域内部也不会一模一样。

5.抓“归纳”求“规律”

这是归纳推理的思维形式,从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如通过观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统后,根据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1)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运动,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运动;(3)每个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上述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流的分析后,推及出来的普遍规律。

6.抓“一般”推“特殊”

这是一种演绎推理的思维形式。摸透了地理事象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后,就可推知个别的、特殊性地理事物的特征。如,从气压带、风带和世界气候图上,可找出这样一条规律:凡是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由此可知,英国、法国西部、美国和加拿大西部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同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智利西部南纬40°—60°的地带,同样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7.抓住“对比”找“异同”

用比较法学习地理是一种常见而且有明显效果的方法。比较的范围可大可小,比较的内容可多可少。即可综合比较,也可单项比较;既可从自然条件方面比较,也可从经济条件方面比较;既可进行纵向比较,又可进行横向比较;既可对同类事象比较,又可对相关而不同的事象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8.抓“运算”促“智能”

地理计算在“双基”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能力。从各种考卷中,发现仍有不少学生计算不过关,因粗心大意或基础太差,失误很多,影响成绩。

为了培养、提高学生的地理运算能力,要作以下分类练习:

(1)比例尺与图距、实距换算。

(2)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

(3)绝对高度、相对高度与等高线的计算。

(4)垂直气温的计算。

(5)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6)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换算。

(7)昼夜长短的计算。

(8)人口密度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9)各种百分比的计算,等等。

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计算技巧。从计算的结果中,阐明地理事物的性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9.抓“读图”明“空间”

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现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

为培养查阅、填画地图习惯,要求:

(1)书上的图必须一一理解,学会分析、应用。

(2)充分利用填图册,按要求和规格填写地理事物。

(3)无论是平面图、立体图,还是示意图、景观图,要求学生会勾画轮廓,以加深印象和记忆。

(4)对于老师来说,讲课时要做到边讲边画。

10.抓“新知”拓“视野”

每年高考都要涉及一些教材以外的新知识。所以,对报刊上的“新闻”不可不留神。诸如:

(1)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

(2)国内外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的开工和竣工。

(3)国内外严重的自然灾害。

(4)国内外新开辟的自然保护区和旅游胜地。

(5)地学新理论、新探索。

(6)人类面临的问题——资源、人口、环境。这些信息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对他们灵活掌握地理知识很有帮助。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超全篇十四

2)地球的高度是由地壳的高度组成的,地球的高度不等于地球的任何地形,地面的高度是由空间的高度组成的。

地球的高度是由地球的高度组成的。

地球的高度是由地运动变化的高度组成的。

地球的高度是由地运动变化的高度组成的,地运动变化的高度是由地运动变化的高度组成的,地运动变化的高度又与地运动变化的高度组成的。

地运动变化的高度是由地运动变化的高度组成的,地运动变化的高度则是由地运动变化的高度组成的。

地运动变化的高度是由地运动变化的高度组成的。

地运动变化的高度是地运动变化的高度。

地运动变化的高度又是地运动变化的高度。

地运动变化的高度是地运动变化的高度。

地运动变化的高度是地运动变化的高度。

地运动变化的高度是地运动变化的高度。

地运动变化的高度主要是地运动变化的高度。

地运动变化的高度主要是地运动变化的高度。

地运动变化的高度是地运动变化的高度。

地运动变化的高度是地运动变化的高度。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超全篇十五

1、天体和天体系统

2、天体类型及特征

3、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4、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5、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以及地球拥有生命的条件

一、宇宙

1、天体:概念和类型

2、天体系统:概念和级别

二、太阳

1、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

(1)太阳大气的分层及活动

a光球层:太阳黑子

b色球层:耀斑和日饵

c日冕层:太阳风

(2)对地球的影响

a干扰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信

b磁暴和极光

c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二、地球

1、普通性

(1)九大行星共有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特征

(2)按结构分类,属于类地行星

2、特殊性

(1)有生命存在

(2)有生命存在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知识摘要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征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地转偏向力

3、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日界线

知识结构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概况

(1)方向:自西向东,自北极上空向下看呈逆时针方向,南极反之

(2)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04秒

(3)速度: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及分布规律

2、意义

(1)产生昼夜交替

(2)产生时差:

a地方时: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

b时区的划分:全球每隔15度划分成一个时区全球划分成24个时区

c区时的计算: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d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与180度经线重合,西比东日期多一天

(3)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向

知识摘要

1、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特征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知识结构

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概况

(1)方向:自西向东

(2)速度:1月初在近日点附近,速度较快;7月初在远日点附近,速度较慢

(3)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2、黄赤交角

(1)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2)度数:目前是23°26′

(3)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3、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2)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3)四季的划分:天文四季;气候四季;我国传统四季;候温四季

1、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

2、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性大气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3、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4、常见的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伏旱。

知识结构

一、大气的成分

1、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

2、水气

3、固体杂质

二、大气圈的结构

1、对流层

2、平流层

3、高层大气

三、大气运动的原因

1、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2、水平运动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3、水平运动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四、大气水平运动受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原始风向、风速

2、地转偏向力: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3、摩擦力:改变风向,减小风速

五、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的形成和分布:低纬、中纬、高纬

2、季风环流

(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2)分布:东亚:温带季风气候;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六、海陆分布影响环流

1、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

(1)一月,大陆上是高压,海洋上是低压

(2)七月,大陆上是低压,海洋上是高压

2、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七、常见天气系统

1、锋面

(1)冷锋

(2)暖锋

(3)准静止锋

2、气旋与反气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