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会诗歌意境(优质20篇)

时间:2023-11-03 16:41:07 作者:HT书生 心得体会

通过总结自己的经验,我明确了目标,更加坚定了前进的决心。这些心得体会范文,涵盖了不同领域和不同主题,可以让我们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理解。

诗歌意境心得体会

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通过文字和音韵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在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诗歌的意境给人带来的美感和启示。在下面的文章中,我将结合自己的心得和感悟,阐述诗歌意境所带给我的体会。

首先,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文字的艺术表达来实现的。诗歌的选择字词和表达方式往往具有双重和多样性的含义,借助于意象和比喻,使文本充满了隐喻和暗示。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通过对夜晚的描绘和对“明月”和“故乡”的联想,传达了深情并引发了读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因此,诗歌的意境不仅仅存在于文字之中,更通过文字的艺术表达,使读者产生共鸣。

其次,诗歌的意境是通过音韵的表达来实现的。诗歌在语言的运用上讲求音节的和谐和韵律的流畅,通过音韵的运用,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意境和感染力。例如,杜牧的《秋夕》中写道:“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这首诗的音韵处理非常精彩,通过押韵的方式,使得整首诗的节奏感强烈,引发了读者对秋夜的寒冷和小扇拍打的画面感。因此,诗歌的意境不仅仅在于文字的意义,更在于声音的韵律。

第三,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意象的运用来实现的。意象是通过对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感官的描绘,使读者产生直观的感受。通过充分利用意象,诗歌能够唤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情感。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这首诗中,通过对原野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草的生命力和循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和生命演变的思考。因此,诗歌的意境在于对感官的描绘和读者情感的唤起。

第四,诗歌的意境是通过节奏和韵律的运用来实现的。节奏和韵律是诗歌的灵魂和骨架,通过对音韵的处理,使得诗歌具有独特的韵律感和节奏感。正是这种节奏和韵律,使得诗歌的意境更加深入人心。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写道:“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这首词通过对音节的处理和押韵的方式,使得整首词的节奏感强烈,引发了读者对溪亭日暮和沉醉的想象。因此,诗歌的意境在于对节奏和韵律的运用,使读者沉浸其中。

最后,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来实现的。诗歌是诗人情感和思想的寄托和宣泄,通过诗歌,诗人可以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同时,诗歌也可以唤起读者的情感和思考,引发共鸣。因此,诗歌的意境不仅仅在于诗人自身的情感和思想,更在于通过诗歌的表达和共鸣。

总之,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文字、音韵、意象、节奏和韵律的运用来实现的。诗歌通过这些元素的相互配合和交织,使作品充满了美感和启示,给读者带来了深思和共鸣。在欣赏和阅读诗歌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诗歌意境的智慧和美丽,也进一步明确了诗歌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因此,我们应该多关注和欣赏诗歌,从中汲取灵感和养分,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

意境的诗歌

我们首先看什么是意境。

意境从字面上理解,“意”为意象,“境”为境界,所以意境就是到了一定境界的意象表达。而意象就是我们用文字营造、表达出来的形象。一样东西,一件事情,经过作者本人的感情投射加工后产出的形象,就是作者的意象,而这些加工后的意象排列组合,表达出作者感情的层次,就是意境。

那“诗歌”这种文学体裁和其他的`作品形式的意境有何不同?

境界是没有不同的,我们用散文、小说等作品形式一样可以达到很高的境界。所以区别就在于“意象”。

诗词所使用的的意象和散文等作品使用的意象是不同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诗家语”这种特殊的称呼出现。

诗歌的意境形成方式。

诗歌在创作时会有完全不同于其他文体的写作方法,让我们一眼就看出来这是与其他形式不同的“诗”,这不是散文、不是段子、不是金句、也不是散文诗。

这种写作方法就是修辞方式的不同。说到底,就是诗的本质,节奏和韵律。诗的这一本质控制了我们在创作时候所使用的词汇的结构,特别是在古诗词中。为什么诗歌中排比、对仗的形式特别多?为什么会有倒装?这都是受限于诗词节奏和韵律本质,采用了不同于正常说话的一种表达方式。

诗词所使用的意象同样受制于此。不但要使用千百年来固有的意象——在简单的,已经形成思维定式的词语中表达最多的、长年累月积累下来的意思,留给读者去思考和发散。这种就是为什么诗人喜欢用典的缘故。

同时这些固定意象再通过特有的“诗家语”的修辞方式搭建出诗词特有的意境。

这种精炼、古朴的构建意境的方式自然为中国古诗词创造了优美、含蓄、意在言外的婉转境界。

所以我们说古诗词“曲径通幽”,这境界从何而来?

就是从固有的古诗意象和特有的“诗家语”表达方式构建而来。

至于现代诗的意境,出于对平仄格律的故意反叛,现代诗的意境就是感情至上,因为没有用字用词上的限制,感情喷发一往无前。

所以现代诗的意境,在于感情的高低,是一种纯粹的情感产物。

这也是中国诗歌中,古诗词和现当代诗歌最大的区别。

意境总是存在,只有高低之分。

总的来说,一首诗只要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其意境是自然生成了的。意境是肯定存在,只是有高有低,决定了作品的成色。

短小意境的诗歌

今天是个值得愉快的日子。

让我们独特感触建队日的盛况,

我们的心在激荡,我们的情在流淌。

每一块红领巾都是用鲜血染成,每一位少先队员都能沐浴到党的阳光。

回想革命历史的风浪,我们须要插上坚强的翅膀。

想起无数先烈的事迹,我们应当珍爱美妙时间让我们一起奔腾,让我们共同成长。

让我们和衷共济去发明,让我们并肩战役去远航。

我们是娇艳的红领巾,我们是坚强的少先队。

只有我们才会团结友好,只有我们才干英勇刚强。

敬爱的少先队员们,心爱的少年朋友们。

让我们高高地举起拳头,让我们雄浑的誓言飞腾。

挺立的旗杆直刺天穹,如同国人的脊梁刚直矫健;。

火红的旗面顺风飘扬,恰似祖国的形象红遍世界;。

刺眼的五星金光闪耀,象征着华夏民族大团结密切无间。

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了五星红旗,祖国把它那最有盼望的一角系在我们胸前,

天天,我们都在祖国的怀抱中成长,让我们时刻把它挂在心上,

系上了它,你不会再觉得严寒,

系上了它,跌倒了你会再爬起来,

系上了它,失败了的同时露出了胜利的愿望,

永远不要忘却,我们是祖国的儿女,

永远不要忘记,红领巾是红旗的一角。

让我们爱护这布满歌声的童年,

让我们珍重这神圣而又光荣的领巾!

你从战火连天的战场上走来,满带着成功的骄傲。

你率领我们改造开放,

弥漫着丰产的欢笑与喜乐。

看见你,猎猎的飘,

像看到祖国正朝前起跑。

看见你,高高的飘,

像看到祖国新的面孔。

我们是新世纪的雏鹰,

今天,我们磨难羽翼;。

明天,我们将要搏击长空!

今天,我们在你的旗号下,束装、报到;。

明天,我们要随着你动身、奔向新的目的!

红领巾,你就像春天里的映山红,

红领巾,你就像夏日里的太阳,

红领巾,你就像秋天里的枫叶,

红领巾,你就像冬天里的熊熊火焰,

红领巾,你有着无限的智慧创造未来,

红领巾,你有着顽强的毅力拼搏前进,

红领巾,你有着广阔的襟怀博采众长,

红领巾,你有着残暴的笑颜乐观向上,

红领巾,你有着雄心壮志尽显才干,

红领巾,你是五星红旗的一角,

红领巾,你是中华未来的生机,

红领巾,你是新世纪的明星熠熠闪烁!

看着胸前的红领巾,我好像又走进那个年代,隆隆作响的炮声,

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爆发出多少多感叹,不英烈的义无反顾,

哪有今天的安静跟繁华,

四分五裂的人心涣散,

铸就成矗立世界之巅的东方巨龙!

我自满,我自豪!

我自豪—我是中国人!

我自豪—我是飘荡的红围巾!

以月亮为意境的诗歌

走不出过往的伶仃洋。

什么都不远。

空空如也节日中的酒杯。

透视出孤独下的勾陈。

爱情来去匆匆。

人生来去匆匆。

可窥见浪漫中的迷惘。

广寒宫中的美丽。

在于有十五那天的月亮。

仙子走出广寒宫。

犹豫中我错失了花样的年华。

玉兔的双眼。

照亮了我周围的一草一木与一花。

我骑着心爱的三腿马无所适从。

广寒宫中的小叶子。

知道你心底的爱很深也不远。

纯美十五月亮下。

我马上仰视着。

星夜中映衬着最美的是仙子。

桂花树的花香弥漫了银河。

我被生在了桂花树之下。

错失了亲吻叶子的遗憾。

后来的山岗上与楼顶上。

有两个人在望十五的月亮。

各自在月亮下吟唱山花。

各自在孤独中回忆信天游。

思念越来越高。

过往升出了伶仃洋的水面。

我站在过往上亲吻着十五的月亮。

在蔚蓝色的星球之上。

在不可测的苍穹之顶。

龙和凤凰的月亮升起。

越梦想之巅自如地飞翔。

曾经折断的龙爪和翅翼。

掉落梧桐,掩埋深海。

那是繁衍五千年的一个梦。

关于天外,关于飞翔。

我历经漫长的等待。

但我从不曾放弃。

以龙和凤凰独有的姿势抵近太阳。

自如地飞翔。

铿锵长吟,我焚烧自己。

用托举我的长而闪亮的火焰。

那刺破时空之箭喷射击溃黑夜的光芒。

握住它,就像握住璀璨的星群。

我曾经绽放东方的光辉灿烂。

向上,向上。

羽毛和龙鳞燃烧一轮月圆的光华。

照彻我天生飞翔的梦想。

吞咽黑障涅盘。

衔天火得重生。

今夜,龙和凤凰的月亮升起。

在星群之上。

在梦想之巅。

正以龙和凤凰独有的姿势抵近太阳。

自如地飞翔。

江风还热。

月映残垣中断壁。

烟花却总披发落在碧江的另一边。

心悲凉。

只影形单叹惆怅。

清辉洒窗沿。

想念遥方锦绣的侧脸。

你不在身旁。

教相思何处放。

心更凉。

以月亮为意境的诗歌

静静地照着美丽村庄。

山林笼上了薄雾啊。

小河里的水轻轻流淌。

我在月光底下惝佯。

想起了那心爱的姑娘。

你就是天上的啊。

没有你黑夜将如何漫长。

皓月闪烁在树林。

枝干上树叶下。

发出一种声音。

啊,心上的人。

池塘像深邃的明镜。

倒映着黑色的柳影。

风在柳梢啜泣嘤嘤。

梦幻吧,是时候了。

辽阔,温馨的宁静。

似乎走下。

星光闪烁的苍穹。

这正是美满的时刻。

有两个。

一个挂在天上。

一个挂在心上。

天上的清澈明亮。

心上的聪明漂亮。

天上的时隐时现。

心上的总在身旁。

我喜欢天上的。

更喜欢心上上的。

的名字。

叫起来很响。

听起来很棒。

白天,头也不回的走了。

温暖而驯服。

不会在音乐里哭泣。

不会在屏前发呆。

成为唯一可以占为已有的秘密。

她安静的守着一池的清辉。

守着属于我们的幸福。

从忧伤的旋律中。

打捞正在下沉的影子。

让灵魂沿着。

蓝色的期待行走。

她引领着阅读的声音。

微尘一样,蹑手蹑脚。

尽情的曼舞者靠近。

那优雅的快乐女神。

拒绝了太阳的盛情。

翘首等待。

携手风云繁星。

共度爱的良辰。

在风轻云淡中漫步。

是她最惬意的时刻。

品尝风脉脉温情的拂爱。

体会云绵绵千般的柔情。

她早已似醉如痴。

她早就心花怒放。

那爱的激流呀。

让她仙姿佚貌。

生辉熠熠。

瞧!今夜。

她披着若隐若现的风裙。

驾着连绵起伏的祥云。

在众星的呵护下。

续写浪漫旅程。

7月11日,本是高挂。

为何,留下漆黑夜晚。

掺杂蛐蛐喧哗声。

颠覆不平静的夜。

追随的思念。

如今落空,流到树稍。

发出微弱信号。

传达不能割舍的爱。

那些柳树下的香吻。

培值出婚姻果实。

在肥土地上,欣欣壮大。

记录我们的脚印。

此刻,我无意的一句话。

却划破树根,血液流进我心坎。

撞击声,疼痛难忍。

在夜中呼救,求你原谅。

今夜,没有。

我对你的爱,像夜一样。

浓烈而不易破坏。

永存于不老情书。

昨夜的月儿的确圆。

洁谧的流莹散向湖面。

想那适当深处呵定然。

有群鱼在戏玩。

甲虫与螃蟹放下昔日恩怨。

在蝉歌里成了舞伴。

水草和青苔互递眼色。

将蛙声细细传远。

今夜的月儿也很圆。

流莹散向湖面。

某个人神情郁然。

多年前的夏呵。

这个湖这个夜晚。

你说。

我就是你生命的。

请把我放在心坎。

也聒噪多舌。

百千年前谁看过她。

百千兄弟谁颂过她。

爱情,友情或者复仇。

露水初生时抒情已有因果。

过去只是别人口中的传奇小说。

而她只对今天喋喋不休。

不休的柴米油盐。

不休的悲欢离合。

诗三百的水草。

汉学府的兰芷。

那些男男女女的比喻。

庙堂里唱出了君臣。

唠叨的却只是生活。

南方的采莲,北方的收割。

她看着也听着。

土地上换了不同角色。

相同的却是收获。

爱情和庄稼的收获。

说:

满载汗水和相思的是岁月。

升起。

有雕归巢的声音。

有鱼儿跃出碧光。

有琴声演绎古老传说。

好多不知谁的眼睛。

落于白桦树上,眨眨地。

透出智慧和孤傲。

夜里却抛给。

无限柔情。

也是那晚。

贴在窗上的那些。

姥姥剪出的窗花。

被冰凌花裹着。

在我的梦中。

溶化了。

去吧,的花香。

阴暗的地铁,杂乱的马路。

枯萎的树枝在城市中肆意蔓延。

——我们生活的血管。

熙熙攘攘,车辆和人流。

各顾各,匆忙慌张的行走。

我的过去,我的未来。

淹没和绽放的都是真实死去的无休的凄哀。

——堕落的翅膀,载着不知道干净还是污浊的尘埃。

妈妈的笑容是我生命的阳光。

离别的时候照亮了生命的天堂。

失去的爱情,我拿什么殉葬。

是我尚未冰冷污秽的内脏。

——别了吧,我的灵魂。

离开我脆弱的`身体。

去属于你的地方。

放逐你去自由的飞翔。

我不是给你幸福的他乡。

——别了吧,我的梦我的岁月。

离开这原本就天下太平的荒凉。

离开这原来就干干净净的肮脏。

去吧,就去吧,快点去吧。

拖着未死的尸体,寻找的花香。

诗歌营造了意境

修改后,黑白色的束缚被打破,阳光透过树荫营造出了仙人般的境界。

图2修改后。

图3好照片滤镜修改色调。

类似画面大片黑白的照片色调处理,我们都可以用暖色调滤镜来让照片提升一个境界。下面这张原图,拍摄下了自行车过林荫道的场景。

图4例二原图。

运用了好照片的暖色调滤镜处理过后,这种隧道感被加强了,周围的暖色衬得中间的高光部分更加神秘,让人觉得主体中的人物正在走向另一个时空的入口一样,让人向往。

图5例二修改后。

陶渊明以为,桃源只在一念之间,好照片的意境也是如此,只需一次性的滤镜调整,就能达到你想要的高深感。不同于一般的特效软件,可以手动调节滤镜强度对于掌控后期也是十分便利的。

诗歌意境心得体会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常常能打动人们的心灵,引发人们的共鸣,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在创作、阅读和赏析诗歌的过程中,我深刻地领悟到了诗歌的意境,体会到了诗歌的独特魅力。

首先,诗歌的意境常常以简洁的文字,来传递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与思想。通过诗歌行文匀称得体,使用寥寥数语来表达复杂的情感,节约了篇幅的同时,更增加了读者理解的难度,引发读者无限的想象和联想。在阅读一首丰富而深邃的诗歌时,我会不自觉地沉浸其中,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比如,读到李白的《静夜思》时,我的心中不禁涌起一种深深的寂寞之感,仿佛置身于一个安静而空旷的夜晚,听见清风细语,感受到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宁静。

其次,诗歌意境的魅力在于它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具有普遍性和共通性,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触动和激发读者的内心世界。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诗歌都蕴含着相同的情感,诗人们对于生命、自然、爱情等人类共同关注的主题有着相似的表达。在诗歌中,我感受到了人类之间的情感共鸣,无论是欣喜还是悲伤,都能够在诗歌的意境中找到回应和宣泄。读到卡尔维诺的《没有光明的星际》时,我感受到了对无穷无尽的宇宙的深深敬畏,也感受到了在无限的宇宙中个体的微小和渺小。

再次,诗歌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诗歌无须过多的修饰和辞藻,通过精炼的文字,打动人心,点燃了人们对美的追求。无论是描绘自然景色的田园诗,还是歌颂爱情的抒情诗,都让人感受到纯净、美好、和谐的氛围。在读到作者台风的《樱花诗集》时,我仿佛进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花海,闻到了花香的气息,忘却了尘世的烦恼,享受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觉。

最后,诗歌的意境给人以思考和启迪。诗歌常常以抽象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因此读者需要从诗歌中去发现和理解诗人的用意和准确表达的主题。在思考诗歌意境的过程中,我潜入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共鸣。这使得我在创作和阅读诗歌时更加细心,更加用心去品味每一个词句,深入思考而不仅仅是表面的理解。比如,在阅读杜牧的《秋夜将明·橙黄的月亮》时,我被诗中那深深的无奈和失落所感染,同时也引发了我对生活的思考与启迪。

总之,诗歌意境是诗歌独特的魅力所在,它带给人们的既有美的享受,也有情感的共鸣和思想的沉淀。在我创作、阅读和赏析诗歌的过程中,我时常被诗歌所感动,领悟到了其中所蕴含的深意和情感,也被启迪和思考。诗歌意境如同一扇通往内心和灵魂世界的窗户,让我静观生活,深思人生。

诗歌营造了意境

《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的一首山水诗,描述了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诗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

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这一首题为《江雪》的诗,以其孤绝凄清以及旷远的意境感染了后世。大空,大静,冷凝,压抑,悠闲,自在……如此种种意味迎面而来,让人于空茫茫的诗歌意象中生发出若干的联想。

孤舟蓑笠翁,似钓非钓,钓而不以钓为钓。千山万径因铺满了积雪寒冷彻骨。茫茫然打量这天地,没有一只鸟在天上飞,也不见有人往来的踪迹。江面的冰层上,也铺满了厚厚的雪,一位老翁披着蓑衣,戴着斗笠,孤独地危坐在一只被冰雪冻结的小船上,用了钓竽钓那白茫茫的寒江雪。

他真是在用钓竿钓那江雪么?或许他正用那或锐利或迷茫的目光在打量着眼前满江面的积雪呢。披着蓑衣,戴着斗笠,说明此时天上正下着纷纷扬扬的雪,北风呼啸,雪花亦在飞舞。那独钓寒江雪的老翁,在这空旷纯净的雪天里,显得是多么的渺小,又显得是多么的无奈,大孤独、大寂寞由是生焉。若换一个角度审视这位独钓寒江雪的老翁,一种跟天地同体的浑然无我的大自在精神境界,却是从大孤独、大寂寞氛围里自然生发出来的`超然于物我的意味。

在这大孤独、大寂寞的千山万径的空茫茫的大背景下,他能钓起些什么呢?他又能想起点儿什么了?柳宗元借渔翁的形象,或许表达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孤独感、寂寞感,他是想借此心灵外化的意象,传达出一种渺茫不可把捉的理想;从另一层面来审视,透过孤独寂寞的表象,也恰恰能够感触得到他精神内核的强健。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境界也很高,前后皆不见,天地一片茫茫,于这空落落的感怀里,真是欲哭无泪的孤独落寞。“念天地之悠悠”,往古今来的时间与四方上下的空间,是永无穷期的,相比之下,人是非常渺小卑微的一种存在,时空的机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渺小的人没办法改变时空机器所施与的命运走向。“独怆然而涕下”,除了诗人站在高处的思想外,天地万物皆与自我无关,自我好像被这无形的隔离势力压抑得黯然泪下。

想读透《江雪》,可跟《登幽州台歌》对照着感悟。二者皆是大孤独的智者站在思想绝顶处的意境,苍凉中给予人无尽的人生感喟。

以月亮为意境的诗歌

枯藤外,望月盘。

谁能知悉是何年,

月也挂罥长空外,

我内心中如盘旋。

夜已晚,心已烦。

空看落月孤缠绵。

却笑伊人不等闲,

而我不失其连心。

月夜繁华凭紫曦,

而今我已二十一。

努力考取功名路,

再次充当状元兮。

静静的散落在未央湖畔。

朦胧如烟的清辉。

伴着清幽的小夜曲。

轻轻的搅动着湖水一方。

我那久别的人儿。

你的身影。

何时。

还能倒影在。

波光粼粼的湖面上。

然而错过时光错过的你。

是否一如从前的模样。

当再次站在这清澈的未央湖畔。

唯有你的样子。

还是那么清晰的。

在湖水的中央荡漾。

/

轻柔的洒落在。

未央湖畔的方向。

那儿是我俩。

曾经爱过的地方。

远处的那棵山茶树。

芬芳依旧。

偶尔晚风拂动。

片片花瓣。

飘满我俩当初。

牵手时。

坐过的那把长条椅上。

/

未央湖畔的月光。

依然那么宁静而安详。

湮灭了落夜飘舞的过往。

那个我日夜牵挂的。

姑娘啊。

你如今身处何方。

这一湖碧绿的未央之水。

你怎能说忘就忘。

别说再见。

再见会使人感伤。

因为因为。

未央湖畔的月光。

是我今生为你订做的。

最美最美的衣裳。

描述中秋节意境的诗歌

生命轮回。

一切在沉睡中。

回到过去。

过去。

曾是多么辉煌。

操大刀、挥千军。

弯弓射大雕。

而梦醒了。

一切尘埃落定。

过去。

无论多么辉煌。

都不会改变现实。

屈辱中。

学会了坚强。

苦难中。

学会了坚持。

让我们用双手成就梦想。

以寄托心灵之慰籍。

不要再依靠梦与意境。

不要再依靠美丽幻想。

或许。

我们在放弃的同时。

也学会了珍惜。

珍惜现实。

珍惜梦想……。

浅析岑参诗歌意境

洞房昨夜春风起,遥忆美人湘江水。

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俗语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我们思骨肉,念朋友,怀家乡,忆旧游,往往形于梦寐。这么一件人人都会在日常生活遇到的小事,经过诗人们的艺术处理,就会成为动人的形象,能够更深刻和真挚地表达出内心所蕴藏的`感情,使读者感到亲切和喜爱。岑参这首诗,就是写梦而很成功的作品。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梦前之思。在深邃的洞房中,昨夜吹进了春风,可见春天已经悄悄地来到。春回大地,风入洞房,该是春色已满人间了吧,可是深居内室的人,感到有些意外,仿佛春天是一下子出现了似的。季节的更换容易引起感情的波动,尤其当寒冷萧索的冬天转到晴和美丽的春天的时候。面对这美好的季节,怎么能不怀念在远方的美人呢?在古代汉语中,美人这个词,含义比现代汉语宽泛。它既指男人,又指女人,既指容色美丽的人,又指品德美好的人。在本诗中,大概是指离别的爱侣,但是男是女,就无从坐实了。因为诗人既可以写自己之梦,那么,这位美人就是女性。也可以代某一女子写梦。那么,这位美人就是男性了。这是无须深究的。总之,是在春风吹拂之中,想到在湘江之滨的美人,相距既远,相会自难,所以更加思念了。

后两句写思后之梦。由于白天的怀想,所以夜眠洞房,因忆成梦。在枕上虽只片刻功夫,而在梦中却已走完去到江南(即美人所在的湘江之滨)的数千里路程了。用“片时”,正是为了和“数千里”互相对衬。这两句既写出了梦中的迷离惝恍,也暗示出平日的密意深情。换句话说,是用时间的速度和空间的广度,来显示感情的强度和深度。(宋晏幾道《蝶恋花》云:“梦入江南烟水路,行尽江南,不与离人遇。”即从此诗化出。)在醒时多年无法做到的事,在梦中片时就实现了,虽嫌迷离,终觉美好。谁没有这种生活经验呢?诗人在这里给予了动人的再现。

岑参《逢入京使》赏析。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清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见《艺概。诗概》)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岑参这首诗,正有这一特色。

岑参《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得秋字》赏析。

西原驿路挂城头,客散江亭雨未收。

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

要读懂这首七绝,至少要扫除两重障碍。其一,是诗的写作年代及其时代背景;其二,是判断最后一句话的语气。

看题目,自然是送行之作。当时的虢州城,大抵依山建筑。西原是城外一个地方。北出黄河的驿路是由城外绕山而去的。所以诗的开头,才有“西原驿路挂城头”的话。此句骤看是写景,城堞现出了一角,远处有重重叠叠的山,驿路在山上穿行,看来就象挂在城头似的;其实又是在叙事,点出送行题目。再把这第一句和次句连起来读,还可以看到一个雨中送客的场景。除了城堞耸峙,远山一抹,驿路蜿蜓之外,江边还有送客亭;雨景中又仿佛可以看见行人上路,主人殷殷相送。纯然以写景来叙事达情,却又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这是作者在摄取、提炼、表现三方面都下了力量的最好说明。

然而,这首诗不能看作是一般的送客应酬之作,诗人在诗中倾注的思想感情,要比单纯的送别友人深广得多。岑参是于乾元二年(759)至上元二年(761)出任虢州长史的,那时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由于战乱,国土破碎,人民罹难,诗人亲眼见到过的开元盛世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就在这样的背景上面,我们看到诗人感慨遥深地写下了这两句话:“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话里隐藏着一段典故:有一年,汉武帝刘彻到河东(今山西地区)去,祭了后土之神,又坐船在汾水上游览、饮宴,高兴起来,做了一首《秋风辞》。有“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的话。汉武帝在位五十多年,是汉朝的鼎盛时期,而唐朝从贞观到开元一百多年间,国力之盛,比起汉武帝时有过之而无不及。安史之乱一来,却突然落得如此可悲的局面,诗人自然是不能不有所感触的。恰好李判官要到晋绛去,诗人于是含蓄地向朋友提出这样的探问:“李判官呵!你到汾水上的时候,看看那里的云光山色,可还象汉武帝那个时代那样雄伟壮丽么?”很明显,隐藏在这两句话后面的,是诗人对于唐帝国衰落的深沉的叹息。汉武帝的豪情胜概已经不可再见了,唐帝国的声威功业难道也是这样结束了吗?一种对国家命运深切关怀的激情,在诗人胸中荡漾。有了这两句,就给这首送行诗平添许多光彩,我们喜爱它,就不仅仅因为它在艺术上的成就了。

岑参《寄左省杜拾遗》赏析。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诗题中的“杜拾遗”,即杜甫。岑参与杜甫在唐肃宗至德二年至乾元元年初(757─758),同仕于朝;岑任右补阙,属中书省,居右署;杜任左拾遗,属门下省,居左署,故称“左省”。“拾遗”和“补阙”都是谏官。岑、杜二人,既是同僚,又是诗友,这是他们的唱和之作。

五、六两句,诗人直抒胸臆,向老朋友吐露内心的悲愤。“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这两句中,“悲”字是中心,一个字概括了诗人对朝官生活的态度和感受。诗人为大好年华浪费于“朝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的无聊生活而悲,也为那种“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的木偶般的境遇而不胜愁闷。因此,低头见庭院落花而倍感神伤,抬头睹高空飞鸟而顿生羡慕。如果我们联系当时安史乱后国家疮痍满目、百废待兴的时事背景,对照上面四句所描写的死气沉沉、无所作为的朝廷现状,就会更加清楚地感到“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两句,语愤情悲,抒发了诗人对时事和身世的无限感慨。

诗的结尾两句,是全诗的高潮。阙事,指缺点、过错。有人说这两句是吹捧朝廷,倘若真是这样,诗人又何须“悲花落”、“羡鸟飞”,甚至愁生白发呢?很显然,这“圣朝无阙事”,是诗人愤慨至极,故作反语;与下句合看,既是讽刺,也是揭露。只有那昏庸的统治者,才会自诩圣明,自以为“无阙事”,拒绝纳谏。正因为如此,身任“补阙”的诗人见“阙”不能“补”,“自觉谏书稀”,一个“稀”字,反映出诗人对文过饰非、讳疾忌医的唐王朝失望的心情。这和当时同为谏官的杜甫感慨“袞职曾无一字补”(《题省中壁》)、“何用虚名绊此身”(《曲江二首》),是语异而心同的。所以杜甫读了岑参诗后,心领神会,奉答曰:“故人得佳句,独赠白头翁。”(《奉答岑参补阙见赠》)他是看出岑诗中的“潜台词”的。

这首诗,采用的是曲折隐晦的笔法,寓贬于褒,棉里藏针,表面颂扬,骨子里感慨身世遭际和倾诉对朝政的不满。用婉曲的反语来抒发内心忧愤,使人有寻思不尽之妙。

描述中秋节意境的诗歌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遗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描述中秋节意境的诗歌

中国传统诗歌强调意象和意境,但是,什么是意象和意境,中学课本中往往语焉不详。《现代汉语词典》(20xx年增补本)也认为: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意象则就是“意境”,这二者是完全一致的。的确,在不少情况下,这两者是可以吻合的。但是,从文学审美的角度细细推敲,我们发现,这两者之间还是有着多方面的不同。

一、内涵不同。

诗人创作诗歌作品,要借助一定的形象。这些写入作品的形象就是意象的“象”。但由于它们是经过诗人的挑选和判定而写入的,所以已经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认识和情感(即“意”),因而这些形象便不再是现实中的普通形象了,故称为“意象”。我们可以把这种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通称为“意象”。意境则不同,它是文学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依赖于作品的意象而产生,是超越于具体意象之外,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才能达到的境界。而且我们说意境时只是针对少数优秀的文学作品而言的,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能产生意境。

二、范围不同。

意象往往可以用数量的多少来统计,属于个体观念;而意境则是一个整体观念。如毛泽东《沁园春·长沙》:“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有着多种意象:山、林、江、舸、鹰、鱼,达6种之多。但是作为意境,却只有一项,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造出了一幅绚丽夺目、生机勃勃的秋景图。那浓重的色彩,那争竞的场面,那搏击的气势,那轻翔的自由,在读者的心中已经合成了一幅完整的图画,带给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已经远远超出了那6种意象所表现的范畴。

三、获得不同。

意象是可以直接从作品中获得的,诗人写了几个物或者景,完全可以直接“数”出来;而意境则需要“悟”才能获得。因为“境生象外”,所以,“悟”的结果与读者个人的胸襟抱负、个性气质、知识修养、人生经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也可能“悟”出不同的意境来。但这并不是说,意境就没有一些共性的东西存在了,因为诗人是属于某个民族的,相同的文化背景使诗人的创作出的优秀作品有着为这个民族共同感受得到的意境。当然,优美的意境也能为其他民族所感知、认识,毕竟,人类有着共同的情感和认知。

意象和意境虽然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美学范畴,实际上,我们也可以用它来解释外国诗歌。如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诗中应用了两类意象:先用某一种或几种事物,如急流、小河、荒林、废墟、草屋、云朵、破旗等做自我的意象;再联系到与之关系紧密的另一事物,如小鱼、小鸟、常青藤、火焰、夕阳,来做爱人的意象。细细数来,竟有12种之多。诗人通过这一系列的创造,展现了这样的的意境:无论我是什么,我都愿意为心爱的人奉献出一切,表达出了对爱人深挚的爱慕之情。虽然一些意象和中国文化中的意象不同,但这样的意象和意境,也会令我们认同,同样引起我们感情上的共鸣。

浅析岑参诗歌意境

第一,诗人用遒劲有力的语言,谱以激越豪壮的韵调描绘出了雄迈豪放、各具风格的“唐军出征图”。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诗人描写唐军西征的代表作之一。诗人说“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简单的几句形象而又生动的描绘出了朔风夜吼,飞沙走石的恶劣的边塞自然环境,有力地反衬出“汉家大将西出师”的声威。

这正是匈奴牧场草黄马肥之时,敌人纵马犯边,来势逼人,“金山西见烟尘飞”。紧急的军情,征战中将军铠甲日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矛相碰;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如刀割一般,雪花落在马背上,汗气蒸化,转瞬间又凝结成冰,军帐中起草檄文的砚墨也已冻凝。而这一切却并没有影响到军纪严明的战士们。相反,“虏骑闻之应胆慑”,诗人已早早的料知敌人不敢应战。因此,早在军师城西门等待报捷的消息。

诗中没有写战斗的场景,没有具体的个别人物,以三句一转韵的急促节奏,配合迅速变化的军事情势,饱满有力地描绘出了一幅将士们顶风冒雪,衔枚疾走,不闻人声的“唐军夜行图”。

再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是诗人描写唐军西征的另一首重要作品,写法和《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截然不同。这首诗写的是白昼出师,直接从战阵入手:军府驻地的城头,角声划破夜空,“轮台城北旄头落”,呈现出一种异样的沉寂,部队进入紧张的备战状态。吹笛伐鼓,三军大呼,“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军队的声威压倒了自然。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不同的出征场景,绘制出了一幅激情豪迈、振奋人心的“白昼出征图”。不同的手法,却同样地表现了唐军英勇无敌地共同的精神面貌。

第二,诗人以雄奇瑰丽的浪漫主义写作手法,描绘出了不畏艰苦、乐观积极的“军旅生活图”。

以《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为例,诗人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八月的塞外,北风席卷大地,白草被刮得折断了,下起了鹅毛大雪,天地间雪白一色,让人恍恍的觉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似乎有了蓬勃浓郁的无边春意。雪花飘散,进入珠帘,沾湿了罗幕,即使穿上狐裘都不感觉到温暖,织锦做成的被子也觉得单薄。天气真的很冷,连将军和都护都拉不开弓,都觉得铁衣太冷,难以穿上。百丈厚的坚冰纵横交错在茫茫的大漠上,愁云暗淡无光,在万里长空凝聚着,仿佛还要有大雪来临。军中的主帅摆下酒宴,给即将回去的客人饯行,胡琴琵琶和羌笛奏出了热烈欢快的乐曲。傍晚,在辕门外,纷纷大雪飘落,红旗被冻的僵硬,强劲的`北风也不能让它飘动。在轮台东门外,送您离去,离去的时候大雪铺满了天山的道路。山岭迂回,道路曲折,看不见您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了马走过的蹄印。

诗人在冰天雪地、军营奇寒的背景下,写塞外送别、军中送客之情,形象而又生动的描绘了军旅和平生活的场景,跳出了离愁别恨的俗套,以浪漫的理想和壮逸的情怀,奇思异想地表达出了自己惜别和思乡的心情,绘制出了一幅“雪地军营送行图”。

再如“雨拂毡墙湿,风摇毳幕膻”(《首秋轮台》)写出了军营艰苦的生活环境;“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铛乱点野驼酥”(《玉门关盖将军歌》)描写了将军幕府中具体陈设;“琵琶长笛齐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金叵罗”(《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曼脸娇娥纤复浓,轻罗金缕花葱茏。回裙转袖若飞雪,左延右延生旋风”(《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延歌》)叙述了歌舞宴会的场景图,这些都反映了封建社会高级军官的奢华生活,与普通将士艰苦恶劣的生活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具有很强的讽刺意味。

第三,诗人以造意新奇的创造态度,描绘出了色彩绚丽、美丽多姿的“塞外风土人情图”。

岑参有不少作品描绘了西北边塞的奇异景色和边塞习俗。如《火山云歌送别》的“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天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读之好象炎热逼人,形象的描绘出了塞外火山之景。再如,“军中置酒夜挝鼓,锦筵红烛月未午。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与独孤渐道别长句兼呈严八侍御》;“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赵将军歌》)等作品就反映了各族人民之间互相来往,共同娱乐的动人情景。

同时,“好奇”的诗人还擅于加工少数民族的神话,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便把我们带进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新奇世界。

除此以外,诗人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锺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用平实简单的语调写出了平凡的事情,抒发了深厚的感情,绘出了一幅“游子流泪思乡图”。

意境是一首诗的精华,是诗人借以抒情达意的一种载体。一首诗形象鲜明具体,意境深邃阔大,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岑参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用优美的诗歌向我们展示出了一幅幅优美的边塞、军旅图景。在《岑嘉州诗集序》中,杜确评价他的说“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可见,岑参的诗当时流传甚广,不仅雅俗共赏,而且还为各族人民所喜爱。我想其诗之所以能够如此,应该是与诗人诗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意境密切相关。

诗歌意境术语借鉴

1.反映社会的黑暗: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杜牧《过华清宫》、林升《题临安邸》。

3.反映离乱的痛苦:杜甫《春望》。

4.同情人民的疾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5.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杜甫《登楼》。

6.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杜甫《兵车行》(“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1.建功立业的渴望,保家卫国的决心:曹操《龟虽寿》。

《从军行》王昌龄。

2.报国无门的悲伤,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

3.山河沦丧的痛苦:文天祥《过零丁洋》陆游《示儿》。

4.年华消逝,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叹:苏轼《水调歌头·赤壁怀古》。

1.羁旅愁思: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2.思亲念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3.边关思乡:范仲淹渔家傲。

4.闺中怀人:王昌龄闺怨李白子夜吴歌。

1.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王维《山居秋暝》、

3.借古讽今的情怀: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李商隐《贾生》韦庄《台城》。

4.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梦令李清照。

5.仕途失意的苦闷: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6高中地理.告慰平生的喜悦: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如何鉴赏诗歌的意境

学习古代诗歌应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诗歌教学应该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使他们的脑海再现诗歌的艺术形象,感情上与作者融为一体。

教学起始,要创造条件,让他们理解作者创作前的背景材料,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情因素。在分析时,教师要用真切感人的语言,丰富生动的表情再现诗歌的形象和意境,而不是干巴巴地去解词释句,论述证明。

有些诗歌情在言表,可以直接感受和分析到;有些诗歌情在言内,披文亦可入情;有些诗歌情在言外,则要“知人论世”,弄清诗人写诗的用意,从而把握诗歌的真情和真意。诗歌教学,对层次结构的分析相对要少些,以免影响对诗歌的整体感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描述中秋节意境的诗歌

我想,生活在城里的孩子对乡村孩子的生活并不十分熟悉,这种“陌生感”会使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产生一点小小的距离。他们对课文内容或许仅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而已。因此,我们首先要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通过丰富的想象,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究并发现文本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诗文要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我想,诗歌犹如一首欢快活泼的儿童歌曲,是最能拨动学生心弦,吸引学生入境,激发学生想象,引发学生思考,唤起学生情感体验,引起学生情感共鸣的文本形式。《乡下孩子》这篇课文图文并茂,便于我们创设情境。教学时,教师可利用课文中美丽的图画,加上自己生动的语言,为学生再现乡村美好的生活情景,使他们觉得自己仿佛已经来到了美丽的乡下,和乡下的小伙伴一起在阳光下捉蝴蝶、采草叶、吹歌曲、逮小鱼、挖野菜……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情趣,使他们轻松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意境。

要很好地体验诗歌的情感,那就需要借助已经创设的情境,反复咀嚼诗句,让学生品尝出诗歌语言的准确与生动。理解诗歌的语言,这对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也有很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反复朗读、吟诵,把诗歌的语言再转化为有声的图画,让学生把胸中的诗境与课文情境所展示的形象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诗的韵律、节奏中进一步体验激荡在文字间的情感,从而真正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然而,语文的学习最终是要将别人的语言文字化为自己的语言。这首诗歌语言优美,在朗读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在读中体会诗歌留有的“空白”。而这些“空白正是很好的语言训练点。比如:第二自然段是非常便于学生展开想象诗歌语言,可设计这样的练习:1、田野中飞舞着怎样的蝴蝶?2、孩子们会怎样捉蝴蝶?3、他们会编织出什么样的故事?4、他们用草叶会吹出什么样的曲子?第三自然段可设计这样的练习:1、撑圆了肚皮的小猪是怎样的?乐坏了的猫咪又是怎样的?孩子们又会怎样呢?2、让城里孩子想象一下乡下孩子还做了些什么事?仿照课文试着写写美妙的诗句。3、我们也是乡下孩子,你曾经做了些什么?仿照课文试着写下来。这样的训练,不仅唤起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加深了他们对课文丰富内涵的理解和感悟,而且让他们在语言实践中进一步感受了诗歌的语言美和节奏美,积累了句式,丰富了语言。

我想,我们只有尽力引导学生把别人的情感变成自己的情感,才能点燃他们心灵的火花,让他们用心灵与诗歌语言对话,同时,在训练学生把别人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的过程中,让他们进一步感悟诗歌意境,体验诗歌灵动。

中学诗歌的意象意境

诗歌是侧重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样式。但感情并不是诗,从感情到诗,这中间有一个具体外化的过程,这个外化的过程既是“意与象俱”的意象构造过程,更是“思与境谐”的意境营造过程。一首诗有无诗味,说到底是看这首诗有没有优美巧妙的意象。一首诗是否韵味独特,是看该诗有没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审美意境。意象和意境是诗家写诗、诗评家论诗经常要用的两个术语。然而几本权威的写作教材,如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写作》、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写作学高级教程》、甚至相当权威的《写作学新稿》,都非常巧合地出现了这么一种情况:强调意境的创造,淡化意象的创作和解析,有些甚至整个章节都未提出过“意象”这个概念。对于既成名作,欣赏者很自然的会为作品中的“意境”所吸引、所感染是正常的。也就是说,从文学史的角度或者从赏析的角度强调作品的意境是可以理解的。但写作教材不是专门再现文学史实,也不是特意进行作品赏析,而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写作理论,懂得常用文体的基本写作规律,锻炼常用文体的写作技能。在常用文体写作中,诗歌的写作是教者较难讲授学生也最感发怵的,尤其是许多学生精心创作的“诗歌”,在行家眼里,了无诗味,一句简单的结论“不像诗”!诗味从何而来?诗歌写作的关键是什么?意境和意象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本文现在对这些问题—一加以探讨,一家之言难免偏颇,乞望各位方家指正。

一般教材中认为诗歌的写作焦点问题在于意境创造,意境美则诗味足。本人认为诗歌的写作焦点应是意象组合,意象选择得巧妙,相互之间组合自然,融铸天衣无缝,自然意境独特。说到底诗歌的写作应是意象选择在先,意境是全诗写完之后呈现的一个整体内涵。即起点在意象,终点在意境,诗像不像,是看待有无诗味,诗味来源于意象;诗美不美,是看诗有无意蕴,意蕴来自意境。由诗味到诗美,其实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离开了意象,意境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诗歌的创作过程,总是诗人对生活中的某种现象引起了特别动人的感觉,出现了异样的情思而获得第一个意象开始的,这第一个意象往往成了这首将要产生的诗的核心意象。这第一个意象是怎么产生的?可从写作的具体实践来看。一般诗歌的写作思路有两种:一种是先有情思,然后借物巧言之,谓之情思的物态化;另一种是诗人眼中先见某物,然后托物言志,谓之物象的情思化。意象是否透剔高妙,也就看这个“情思的物态化”和“物象的情思化”的功夫到家不到家了。如能“物我交融”“心物两契”则妙,若“心物两离”则难以引起读者共鸣。所以对于诗人来说,与其苦心寻找那可遇不可求的灵感,不如留心捕捉鲜美而易逝的意象。

意象并非现代诗歌的专利。唐代诗评家司空图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二十四诗品》)胡应鳞也说:“古诗之妙,专求意象。”可见意象艺术是中国诗歌的传统,而把这种传统创造性地加以发扬光大,则是当代诗人自觉的审美追求和艺术倾向。简单的说,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是一种富于更多的主观色彩、迥异于生活原态而能为人所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意象一般以两种形态出现于文学作品中,即单个意象和整体意象。单个意象就是文学作品中最基本的艺术形象,整体意象则是一组或一串意象构成的有机的整体画面,也称意象体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断肠人在天涯”等就是单个意象,人们常常又把这种意象看成是更大境界中的一个“部件”。它们不能离开整体,若离开了,单个意象就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比如“枯藤”一旦离开了《天净沙·秋思》,“枯藤”便失去了这支散曲赋予它的悲凉色彩。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只有一个整体意象。

意象是诗歌写作的焦点。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有意象就有诗味,无意象就无诗味。因此诗歌的写作既忌有意无象,也忌有象无意,如某刊物发表的一首诗《勤奋》,可谓有意无象:“天才与勤奋作伴/成功与刻苦相连/不要期待幸运/也不要坐等明天/听天由命,是懒惰者的信条/把握人生,是勤奋者的箴言。”这样的诗,只是一般哲理的直白,缺乏比喻象征,忽视形象,不讲意象,因而就像“骄傲使人落后,虚心使人进步”一类的小格言一样,作为格言尚可,作为诗实在不行。高尔基说得好:“真正的诗,即使略带哲学性,总是以专讲道理的东西为羞耻。”另一种情况是有象无意,有一首诗歌这样写道:“平滑的镜面/反射着物体的图象/映出了少女的笑脸/照出了老人的目光。”又有人咏虾为:“弯着腰,绝不是对人恭敬。”咏山羊云:“翘着的胡子,不表明年岁大。”都是只知状物,不知寄托寓意,缺乏诗情画意,充其量不过是对事物特有形态的解说,味同嚼蜡,实为无深刻意蕴的肤浅之作。

所以有象无意,说到底就是立意浮浅或者说忽略了立意。意是诗的主旨,是意境的内核,这种意,不是意念的意,而是意趣的意。即经过情思的物态化后可看可听可感的“意”。正如诗中之象,也非纯客观的景物刻画,而是情思化后的“象”。立意贵在高洁巧妙,不能鄙俗不堪,取象贵在浅近亲切,又不能隐晦太多。这种分寸确实难以把握。所以,古代的费经虞说:“诗贵似浅非浅,不得似深非深”。因此诗作要出新寓意于极常见的物象刻画之中,使人一看就懂,却又回味无穷。韩瀚已有定评的《重量》就是如此:她把带血的头颅/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让所有的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一杆生命的天平,称出了张zhixin烈土生命的比重,突出了她“比泰山还重”的死所具有的独特的震撼力。将一个人和所有的苟活者相比,所形成的反差通过“天平”强烈地渗透到读者的心中。其意象既清晰又深刻,体制虽小,却能以极其强烈的情感含量取胜,正所谓“以少少许胜多多许”。同样是以镜子报题材,前文所举一例有象无意,而李修炎的《镜子》,跳出了镜子的自然属性,展开了想象和联想,立意就高远深刻得多:“历史的镜子最公平/如果你害怕它/将它一摔,碎了——/它也将变成千万双眼睛……。”从镜子的自然属性联想到人类历史,从镜子的形象中提炼出“历史是公正的裁判”的象征寓意,开拓了诗的意境,从而表现了别致而深厚的哲理。再如,林蓝的四行诗《伞》:“当你向别人/敞开心扉的时候/别人却在想/如何握住你的把柄”以及某学生写的《足球》:“本以为自己十分圆滑/不想被他人踢得伤痕累累。”都能状物则物态活灵活现,寄意则意趣隐约可见,这些诗中的意象达到了“物我合一”“心物两契”的境界,诗味浓郁,无疑都是佳作。

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意象,意象的选择是第一步,意象的组合则是第二步。意象组合是指客观事物的现象或映象触发了作者的灵感,作者捕捉到了主要意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地调动生活的积累,“神与物游”地展开想象、联想,使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生活中的多种物象相交相融,相契相合,逐步地臻于统一,在勾画出整个诗篇脉络的同时,创造出“意与境谐”的诗的艺术境界。

意象组合必须着眼于诗美意境的创造,这是由诗歌艺术表现的特点所决定的。所谓意境,是指作品通过意象组合所描绘出的生活图景,与诗人主体审美情感融合为一而产生的一种艺术境界,是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能诱联和开拓出丰富的审美想象的空间的整体意象。换言之,意境是意象的高级形态,也是文学典型化原则在诗歌创作中具体运用的审美结晶,它能使读者在品味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获得更为广阔的艺术天地。因此,在意象组合的谋篇布局中,作者应把真挚强烈,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浓缩于有限的生活图景中,使作品具有耐人寻味的诗情画意,意象组合营造意境的方式一。说到底就是情景交融。好的诗人,能够使意境“景中生情,情中含景”。

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洲。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有一系列单个的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藏情于景的逼真画面,虽不言情,但情藏景中,往往更显情深意浓。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伫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得情深意挚,表面上这首诗句句是写景,实际上却句句都在抒情,真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意境源于意象,意象可以进行合情合理的'虚构,在此基础上的意境自然有实境也有虚境,当一个个意象以一定的联系方式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结构时,进入诗的意象,因相互牵制和作用往往产生了一种新的整体和新的内容。贺铸的《青玉案》中的最后几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被组成“试问闲愁都几许”这样一个意象结构时,这个意象结构的审美效应,就不是三个意象的相加,而是一个由实到虚的意境升华过程,诗人想起情人踪迹杳无,像逝去的春日已不知飘泊何处,因而更加百感交集,愁绪万千。此时此地此情此景,闲愁不由地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淋漓不休的黄梅时雨,那般凄然,那般迷茫,那般集于眼前而不能排遣。

上述分析说明,分析诗中单个意象的意蕴是重要的必需的,但远远不够,要真正把握诗的意境,仔细分析诗中的意象组合是十分重要的。这也提醒我们,只有意象的结构组合巧妙,才能提供一个令人“想入非非”的意境。这是因为,优秀的诗作,都有其或显或隐的结构可寻。对诗人来说,正是这种结构将一个个互不相关甚至矛盾对立的意象组合在一起,从而构成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有机整体,以传递诗人的思想感情。就读者来说,我们是通过剖析意象组合框架,进而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所以对于初学写诗者,一开始就反复强调意境创造是抽象的,空洞的,更是难以落到实处的。诗歌的写作既忌有意无象,又忌有象无意,只有有了意象,才有可能写出有诗味的作品,没有意象便没有诗味。但有了意象,不将其组成有机的融入深厚情感的意象组合,也无从形成优美的意境。写诗是一个由意象向意境的创作过程,评诗也是由评析表层的意象到探索深层的意象组合,从而由表及里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过程,诗美更多的体现在意象组合形成的意境上,这也是不少诗评家反复强化意境的主要原因。

描述中秋节意境的诗歌

母亲心中愈加悲凉。

硬硬的几块廉价月饼。

无辜的散落在食品桌上。

女儿心中窃窃低语。

中秋!

中秋请你快快过去。

天明时月尽泛白的星际。

红日的热便可拭尽她脸上的泪滴!

哄人开心女儿并不擅长。

更何况。

岁月蒙上的尘迹。

岂能为眼泪刷的明亮。

感情的`河水泛滥成灾。

我梦中的蜀道。

逃亡的珠江。

逃亡!

在母体中十月漫长的等待。

只是为了。

穿过蔑视的人群。

实现一生的逃亡。

女儿心中无伤。

只是。

*****************。

《中秋节遣怀》。

作者:祎帆。

颊盈辉妍赏佳节,

冰心不老自圆缺;

百思难省人间事,

幽然凌空长遗诘。

惟愿宿仇无刃解,

但祈积怨莫如铁;

尘圜相惜共婵媛,

劭德萦怀睹满月。

*****************。

《念奴娇.中秋偶感》。

作者:孑子。

秋来不怨,

风清醉夜雨,

独归目滞.。

犹记叶黄夕月近,

恰逢冷雨难避.。

再难促成,

酒过自省,

亲人暗抹泪.。

遥望汗浸,

清醒无语鸿寄.。

雨歇羞月生寒,

笼起愁面,

无眠更相思.。

清冷拥被意决绝,

暗嚼千愁不移.。

玉兔不临,

少生难忘日.。

终究不恋,

曾经疯狂滋味.。

*****************。

《中秋独奏》。

作者:道之德。

又望一轮中秋月。

相思泪处冷如铁。

芸芸众生谁怜我。

独弦难吟千千阙。

诗歌意境术语借鉴

5.繁华、热闹、高亢、雄奇瑰丽、富丽堂皇、慷慨激昂、华美壮丽。

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简洁;清新;

新奇、优美、绚丽、华美、绮丽典雅;浅显、通俗易懂、

质朴、自然、朴实;平淡;含蓄、柔婉豪放、雄奇奔放、悲慨沉郁。

诗歌情感:表示思想感情性质。

喜悦、惊喜、愉快、欢乐、挚爱、愤怒、愤慨、激愤、悲愤、愤懑、

恬淡、抑郁、郁闷、迷惘、惆怅、孤独、寂寞、哀伤、哀痛、凄苦、

同情、怜悯、怜惜、惋惜、歌颂、赞赏、赞许。

诗歌情感:思想感情涉及内容和对象。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忧国忧民、感叹时世、同情民生疾苦、

眷恋故国、思乡怀亲、羁旅愁思、思乡怀人、长亭送别、

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怀才不遇、建功立业、统一山河、求贤若渴、建功报国、

抚今追昔、昔盛今衰、物是人非、怀才吊亡、怀古伤今、

厌恶官场、蔑视权贵、漠视功名利禄、愤世嫉俗、

归隐田园、追求自由、向往归隐、超脱凡俗、怀才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