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校三全育人总结报告 高职院校文检课教学的弊病与解决措施论文(通用5篇)

时间:2023-09-23 19:26:03 作者:念青松 毕业论文

“报告”使用范围很广,按照上级部署或工作计划,每完成一项任务,一般都要向上级写报告,反映工作中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取得的经验教训、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工作设想等,以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指导。优秀的报告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报告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高校三全育人总结报告篇一

摘要:《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实践性、应用性很强,强调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是《诊断学基础》实验课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顺利进入临床学习的基础。就如何做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实用型人才培养,从教学思想、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做一探讨并总结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体会。

关键词: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教学质量

《诊断学基础》是研究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临床思维方法的课程。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是打开临床医学大门的一把钥匙,也必然是临床各科的基础。

中医和西医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配合、取长补短,为中医、西医以及中西医结合的共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学习《诊断学基础》的目的是要使他们能初步掌握西医诊断疾病的方法,为临床课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为丰富中医临床诊断手段服务。但是由于中医院校的学生,西医基础课的学习学时不够,不扎实,导致学生普遍反应《诊断学基础》的学习困难。而《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则实践性更强,更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了更好地提高《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的教学效果,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谈谈本人在《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探索和体会。

1重视基本技能训练,提高动手能力

《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的一个特点是必须熟练地掌握临床常用的各种检查方法,其中尤其是体格检查方法,而这些检查方法绝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掌握的,它不仅是技术性的,而且也是艺术性的。为达到熟练掌握各种体格检查方法,必须在自己身上或同学之间反复练习正规、系统的检查法,再到临床工作中反复实践、不断训练,逐步达到熟能生巧、学有所成。只有熟悉了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下的各种表现后,才能更好地认识病态变化;正常与异常比较,使知识巩固、理解透彻、体会深刻。

因此,在诊断学开课后一段时间,诊断学理论讲授到胸部或腹部检查后,每周1次(4学时)技能训练课,共6周24学时。分4阶段:第1阶段:单元训练即按顺序分一般即皮肤粘膜和淋巴结、头颈部检查,胸部检查,腹部和神经系统检查,心肺听诊。第2阶段:全身体检。重点强调全身体格检查的完整性与系统性、条理性的关系,既要全面检查,又要避免翻动“患者”。在单元训练和全身体检期间,按15~20人为一组将班分组,每个组由1名教师指导(带教)。试教后2人一组,一人扮演“病人”,一人扮演“医生”,进行练习,然后角色户换。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巡视,答疑、纠正错误手法。

2探索纯理论型向能力型的转变(检测与考核)

考试得分是学生最关心的事,也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方法之一,考试内容又是指导学生重视哪部分内容的重要导向。因此教学工作的一个核心部分。传统的考试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笔试轻操作的弊病,为改变高分低能状况,调整改进考试内容方式的方案。

在春季学期级中医7年制的教学中,我们就加大平时考核力度;增加操作考核分数;期末考试增加体检考试,每位考生要求完成时间为40分钟。按完成操作的质量及时间,结合用物准备仪表态度和必要时的简要提问等综合评价。并规定凡全身体检考试不合格者不能参加理论考试(补考合格方可参加)。获得了可喜的效果:一方面学生基本技能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他们会利用空闲时间主动联系实验室的老师借器械互相练习。另一方面以往诊断学基础考试纯理论笔试成绩即为期末的最终成绩,常导致学生成绩普遍不理想,及格率低。而加入了实验报告和技能考核做为平时成绩后,学生的成绩得到了提高,不及格率仅为1%。目前我们教研室已将这种教学模式和方法推广到全校中医本科生《诊断学基础检体诊断实验课的教学中了。

3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

随着招生规模扩大,逐年招生人数的增加,病房的患者无法满足诊断学实习的要求,近年来,基本取消了诊断学实习进病房,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建立多媒体实验室,购置腹部电动肝脾触诊仪及心肺触诊、听诊电脑模拟器,许多异常体征可以不需要进入病房就可以听到、看到,而且一些是临床上都难以遇到的体征在实验室就可以听到和看到,学生可以在多媒体及模型上反复体会,直到掌握。

4课程改革初见成效

针对中医类临床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的问题,提出建立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体系的概念,将诊断学基础实验课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加大了学时、教师和资金的投入。20学校投资300多万元成立了临床技能培训中心(模拟医院),宽敞明净,面积1000余平方米;设有诊断技能训练室、内科技训练室、临床思维训练室等、多媒体演示室;拥有高级综合模拟人、20台复苏安妮高级模拟人、3o套心肺听触诊训练系统、30套腹部检查模拟人、l0余台心电图机、4o余台临床思维训练电脑、4套多媒体演示系统及100余种配套教具,拥有诊断学、内科学多媒体教学软件300余种,完全能满足课堂教学及实验教学的需要,实现了诊断、内科学教学的现代化,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该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从临床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两方面训练学生临床技能。为学生提供了从教育一自我教育一自我训练的平台。在检体诊断的教学中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临床技能实验中心,对高等医学专科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5建议

5.1提高教师的教学和专业素质

首先,各级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要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临床技能培训和考核的重要性。要作为临床教学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来抓,做到齐抓共管,并列为教研室的目标管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十分重视临床技能的传授,要和理论教学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好每一堂实验课、见习课,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

其次,教师应站在学科的前沿,对本学科的知识有足够的积累和把握,同时,还必须精研教学方法,精于组织教学。具体体现为根据教学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式,做到既注重系统性,又注重实用性。为了更好的做到以上两点,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就应该不断的进行“充电”,多看、多学。学校也应定期选派教师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会议或理论、技能培训班,更新知识,提高学术水平。

5.2统一备课

实验课所采用的教师先示范,然后学生边练习,教师边巡视、指导和纠正不正确手法的这种授课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教学质量,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一个班的小课由几位教师上,授课的内容与方式、查体的手法和顺序有可能不一致,而在一个年级或同一班组的学生常常出现检查同一体征而用不同的查体方法,且查体顺序也有出入,有些学生甚至还理直气壮地说是某某老师教的。针对这些问题,教研室参照教学大纲,认真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对授课教师的讲稿及教案集体讨论、修改。年青教师由富有教学经验的教师先行知道、示范教学。组织教师观摩标准的查体录象,统一授课内容、手法、顺序,达到授课人员不同,但授课内容、要求一致的目的,保证高质量的'授课,提高教学效果。

5.3依托医院,开发资源

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尽早接触临床是提高培养效率和质量的有效方法。临床上的众多体征如皮疹、紫癜、哕音、心脏杂音、肝脾肿大、锥体束征、脑膜刺激征等,虽可从录音、录像、多媒体等方式得到某些印象,但只有从患者身上才能真切地认识到和体会到,因而必须在反复的临床实践中,逐步学会。

目前,教学面临的困难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所以,必须积极想办法,开发资源,延伸课堂。如临床见习,安排在诊断学课程结束后的1个月,作为西医诊断学的延伸学习,要求他们在1个月内,力争见识常见病症状、体征,熟悉三大常规等常用检验项目以及心电图等各项辅助检查方法的应用,为后期临床各科的学习奠定基础。再如毕业实习前的临床技能强化训练,与第一临床医学院建立的本科生导师制结合,将数百名学生化整为零,利用医院的师资、场地和病材资源,加强临床诊断技能培训。此外,在医院相关科室的支持配合下,筹备建立诊断资料库,更好地利用附属医院的医疗优势,开发教学资源。医学院与医院合二为一的管理模式;提高了医学教育管理效率、更好地解决了临床教学的诸多难点,保证了质量。

5.4建立标准化病人和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模式

标准化病人(sp)是指非医学专业人员经过专业训练后既能模拟患有不同疾病的病人,供被测者问诊和体检,又能根据病例标准要求对被测者的问诊能力、体检能力进行评估和指导,是具有教学能力和评估能力的模拟病人。发挥着扮演患者、充当评估者和教学指导者3种功能。自80年代在北美研究和实施以来,其在医学教育和考试中的价值已受到肯定,大多数北美医学院校者同程度地使用标准化病人。在医患关系不断变化的今天,使用标准化病人培养医学生基本临床技能如交流技能、全身体格检查技能等更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西医诊断学教学人员,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让中医院校临床专业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课程,因为这是我们成为合格的中医药高级专门人才的必备基础。为此,我们应该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高校三全育人总结报告篇二

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发展十年来,社会对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近两年在校生规模迅速扩大。但与此同时,随着京津冀建筑市场“门槛”的统一,建筑行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竞争的加剧必将带来人才的激烈竞争,使得高职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难度急剧提升。目前,还存在着诸多影响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问题,比如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当、毕业生职业能力和职业态度不能完全满足工作要求等。因此,尽快解决这些差距,以适应社会需求,正是我们面临的机遇。

新型建筑工业化呼唤职业教育现代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和质量提升的根本保证。因此,选择人才培养方案为视角,分析研究现阶段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探索构建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方案,以求实现专业的良性发展。

一、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能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本专业的教学团队在充分调研区域工程造价岗位职业能力发展阶段,并充分考虑院校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出我院的培养目标:学生毕业后能完成造价员岗位、招标代理岗位要求的各项工作,经过实践锻炼拓展达到造价工程师、招标师的执业要求。通过三年的学习,学生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能适应建筑市场的不断变化,具有熟练从事建筑、安装及装饰工程预、结算,以及招投标文件编制的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课程体系构建

如果说人才培养方案是一个专业实施人才培养的基本依据,那么,课程体系就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要素,根据建筑行业的特点与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工程造价专业采用“校企合作、课岗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工程造价专业岗位对应的职业能力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培养适合行业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一)构建三阶段课程体系框架。按照校企合作的职业教育办学理念,让企业专家引领专业发展,根据造价员岗位的任职要求,结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要求,进行课程设置与教学,课程与教学的所有安排都围绕项目进行。构建符合工程造价专业发展的“专项——综合——顶岗”三阶段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前四学期,理实一体校内外实训相结合培养学生能计量、能计价、懂结算、懂招投标文件编制、会管理的专项能力。第五学期(分层次培养):根据实训答辩的方式选择优秀学生,成立“中关村造价班”,由企业具有实战经验的专家实行一学期的全封闭训练;由学校的双师型教师,指导其余学生进行15周的综合能力实训,由简单到复杂选择4~5个岗位项目,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能确实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就业顶岗能力,教师只在每周一进行指导,周五进行实训项目验收。学生每完成一个项目,由指导教师进行审核,合格者开始下一个岗位项目。在此过程中推进教学的实践性和职业性,探索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二)项目化课程体系建设。基于建筑工程施工成本分析,参照职业岗位任职要求,重构基于工程造价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把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应有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落实到各门课程教学之中。围绕土建工程造价员、安装工程造价员、装饰工程造价员、市政工程造价员、招投标代理五个工程造价专业核心工作岗位,材料员、资料员、施工员等拓展岗位,构建工程造价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基础能力课程群、专业核心课程及专业支撑课程群、职业能力拓展课程群。

(三)课程开发。深化校企合作,加强“六个对接”,完成工程造价专业课程开发。

1、教学方法与生源特点对接。由于生源紧张造成高职生源质量每年都有变化,深入分析学情,动态掌握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比如“分层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教师和技术人员的共同指导下学习和实践,实现教室与岗位合一、作业与工作任务合一,讲练结合,强化学生能力培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2、校本教材与岗位技术标准对接。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的同时,要注重课程内容的持续更新。根据行业企业对造价员、造价师、招标师要求的.变化,引入行业、企业新标准、新技术,结合校内实训条件及校外实训基地发展趋势,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以胜任岗位工作为核心的学习项目或任务,并根据职业能力形成的规律,进行组合和顺序编排,最终形成本专业成体系的校本教材。

3、课程实训与技能大赛对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安装工程计量与计价课程将全国高等院校“广联达预算软件技能大赛”引入课程实训,实现实训和竞赛培训一体化。通过参赛,可以充分展示我院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果,促进与行业企业的产教结合,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4、课程评价与学生成长对接。树立“人人成才”的人才观念,建立符合职业教育规律的人才评价体系。首先,注重过程考核,每个项目结束即对学生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将企业产品评价的标准引入项目考核,作为衡量学习质量的重要指标。并且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能力渐次升高,增强其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其次,加强实践考核,期末考试采取“应知+应会”的考核方式。

5、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求职、任职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由此,把“造价员”等的职业资格标准纳入课程体系,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使学生具备从业、执业资格。6、课程学习与终身学习对接。树立可持续发展与终身教育的课程观念,课程设置不仅要注重专业知识和技术,还要引导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因此工程造价专业的毕业生即使走上工作岗位后也要注意知识结构的更新,为构建国家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发挥积极作用。

三、人才培养实施保障措施

(一)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校企深度合作,建立校企双向互兼机制,聘用与培养相结合,建设专兼结合、“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落实学院“领头雁计划”、“能工巧匠上讲台计划”和“双师素质计划”。首先,通过鼓励校内教师顶岗锻炼、社会服务、考取注册职业资格证书、中短期培训、学历教育等;其次,从合作企业聘请技术专家、企业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做兼职教师,在进行必要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培训后,让他们在我院担任兼职任课教师或实训指导教师,使课程建设紧跟产业发展,学生能力培养符合职业岗位要求。

(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强校内实训室和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必要条件。首先,积极探索课堂与工作过程的一体化教学,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在已有的实习基地的基础上,不断建立新的合作企业,通过顶岗实践、提供咨询服务等途径,利用企业场地和吸收企业教育资源。同时,根据企业项目的进展情况,灵活调整教学计划,鼓励学生走进企业,主动参与工程实践;其次,本专业目前校内建有两个工程造价实训室,建筑综合实训室、招投标实训室等,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训教学环节。

四、结语

人才培养方案是否适应行业要求,必须通过毕业生是否能满足企业要求来检验。通过对高职工程造价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在实施中发现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多数企业要求毕业生顶岗实习时即能上岗,上岗就是熟手,而我们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顶岗实习时还是生手;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理论知识不足等。因此,高职教育需要与时俱进,人才培养方案必须要符合行业和企业的需要,顺应区域产业的发展。坚持为京津冀建筑业服务的办学定位;坚持以“四个合作”为主线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课程体系等各方面建设;将提高教学质量放在中心位置,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必将进一步创新、发展和完善。

高校三全育人总结报告篇三

一、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1.校企深入合作较难开展

校企合作可以概括为请进来,走出去。就走出去来说,无论是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还是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由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财务部门的会计岗位是相对稳定的,一般实行一人一岗或是一人多岗,职员要对处理的业务负责,一般不会轻易让别人接触其所经办的业务。学校安排教师或学生到企业实践时间较短,且企业很少安排真正的顶岗,一般都是让学生以跟岗的形式学习,但并没有使其独立承担工作任务,这样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请进来更不容易,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希望聘请来自企业的专家承担实践教学指导和部分理论教学工作,但是企业专家本身的工作就很繁忙,很难抽出时间独立承担教学任务。无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都需要相应的经费投入,学校投入经费的不足也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校企合作的开展。

2.课程体系与就业岗位尚未有效对接

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课程与岗位对接,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针对企业的出纳、会计、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等岗位,会计专业均开设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改革,也只是把章节换成项目和任务,教学内容还是原来的知识体系框架。实行了“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师讲理论、学生做练习。学生到工作单位,接到一堆单据后还是不知道如何做账。课程标准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大纲、初级会计技术资格考试大纲对接。但考试大纲不能等同于职业标准,职业标准除了对从业人员有知识的要求和能力的要求外,还应该包括对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3.教学模式与社会发展及行业要求不相适应

正在实施的基于工作过程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旨在实现课堂的教学一体化。由于目前大部分学校的会计课程基本上还是在多媒体教室上课,部分学校虽然实施了账证表进课堂的措施,但由于缺乏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材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教师备课要比之前花费更多的精力,但如果学生在经济业务的处理的过程中,教师不能给予学习指导的话,将会影响学习的效果。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重视专业基础知识的讲授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学生的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得到提高,但却忽视了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学生毕业后可能由于职业意识观念淡薄违反职业道德,甚至触犯法律。4.实践教学条件需进一步完善专业认知、基础会计与财务会计等课程的单项实训、会计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等模块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逐层递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但是由于实训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学校主要是在手工做账,通过实训教学平台进行会计仿真实训的学校比较少。

二、信息化背景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以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为标志,我们已经步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国家已经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争取到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撑,信息化必将促进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改造传统教育教学,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从业人员。

1.进行数字化教学模式改革

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工具和手段。在课堂上,移动互联网正在与教师争抢学生的注意力。如果教师不能够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就很难避免学生低头看手机的现象。通过加强校园网络平台和教学资源建设,将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变成学生学习的工具,例如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过手机观看教学案例的视频或动画,教师提出问题引入本次的教学内容;学生观看某个动画或视频,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再进行归纳总结;学生在智能终端完成实训或者作业等方式,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在传统的会计专业教学中,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一直是薄弱环节。很多学校为了学生能考取会计从业证书,开设了财经法规和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但并没有意识到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仅将其作为考证课程。这门课程的案例仅停留在文字上,给学生的印象是枯燥、不好理解,授课效果并不理想。如果以教育信息化和教学资源建设为契机,将案例拍摄成情境剧或者制作成动画,必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会计基础、财务会计和财务管理课程学习过程中也应该重视职业素质的培养,通过角色扮演模拟真实的工作过程等教学方法,在训练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加强职业道德的训练和养成。

3.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

加强教学资源库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将教学资源向社会开放。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规划明确指出,高职院校要加强数字校园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在互联网时代,网上学习必将成为一种趋势,应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为下一步实施翻转课堂做准备,学生课余时间到网上看教学视频,在课上做作业并由教师进行辅导,这样可能实现比传统的课上教师讲授学生课下完成作业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由来自企业的专业与教师共同选取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设计,并录制成微课或视频课,实现课岗对接。特别是实践课程,企业专家很难抽出大量时间来学校承担教学任务,但可以将其工作的过程录成视频或者在其指导下制作成动画,学生可以在实训时反复观看以掌握实践技能,也能很好地提高实践教学。在校企共建教学资源的过程中,来自学校的教师提高了实践技能,来自企业的专家理论水平也得到提高。另外,建设的教学资源应向社会开放,为企业进行职工培训和社会人员学习会计技能提供便利。

4.建设虚拟实训平台

建设虚拟实训平台,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培养的学生职业能力。通过建立虚拟实训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完成各项实训任务,实训平台能够对实训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并作出评价,为理实一体化教学提供保障,也方便教师更好地掌握学生实训的完成情况。

高校三全育人总结报告篇四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学校、国家乃至社会各界都广为关注的一项重要内容。新课标指出,我国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强调其人文性,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全面贯彻对学生正确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培养。本文将对人文性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的重要意义进行探讨,并提出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性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性;人文关怀

就高职院校学生的性格特征来看,由于其刚刚成年因此在思想和思维方面仍表现的非常活跃,因此,作为能对学生的思想观念等形成重要影响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也必须能以学生的性格特征为依据,并强调教学过程中的人文性。而所谓人文性,指的就是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对学生表示充分的尊重与关心,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发挥人文性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思想和价值观,以及帮助院校实现和谐校园构建的重要作用。

一、人文性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性指的就是在实际的思想教育中要强调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将人作为教育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基于此,人文性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主要包括:

(一)积极引导高职院校学生的正面情绪

人文性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往往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密切关联。相较于普通高校的学生而言,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性格特征等方面都具备相应的特殊性,可能是由于高考的失利等,有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往往会表现出非常不自信等消极的心理。通过人文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能切实加强教师对高职院校学生在心理状态和情绪等方面的关注,并能在教育中给予学生更多的肯定让其能充分认识自身所具备的价值,因此,往往能通过正面情绪的引导来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人文性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能切实帮助教师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出发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就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受年龄层或者是心理状态等多方面的影响,其往往在社会转型阶段无法对文化的转变或者是新文化的出现有效的适应,而通过人文性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则能通过有效的人文关怀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影响,并帮助其消除在社会转型阶段因文化等方面的转变而产生的心理失控状况,进而以此来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构建良好的校园人文文化氛围

相较于普通高校的学生而言,高职院校的学生其中有部分是在高考中失利的学生,因此,其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难免会产生一定不良的情绪。而由于计划生育的政策,我国现阶段仍有较多的高职院校学生是独生子女,因此其在性格方面也往往会存在很强烈的自我意识,且也无法与同学和教师等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而通过人文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能通过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来转变他们的思想观念,培养他们正面积极的情绪,进而更有效的构建良好的校园人文文化氛围。

二、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性的措施

(一)良好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团队的建设

要切实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性,就必须要有良好的思想政治师资团队作为教学的支撑,而良好师资团队的构建往往要从以下的几点进行:首先,要对学校的思想政治教师进行培训,并强化其自身在教学中的人文意识。教师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日常学习的引导者,其往往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因此,其自身素质的高低也对学生有着一定的影响;其次,各高职院校要加强对思想政治教师的管理,通过良好师德形象的树立来对学生进行更有效的引导;最后,教师要加强与学生在日常的沟通交流,以此来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

(二)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进行转变

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对学生在学习中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是有效加强思政教育中人文性的重要方式,基于此,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也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转变:首先,采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对教学的内容进行转变,强化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而对其潜能加以激发;其次,要对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转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要能摆脱传统思维的束缚,强调自身与学生之间的平等性,以保证自身能与学生之间构建平等的交流关系;最后,强调教学的趣味性,保证教学内容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关联,以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

(三)在院校中强调对学生的人性化管理

要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性,也必须从管理的角度出发提高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文性。首先,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坚持以人文本的工作观念,切实发挥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并保证各项工作能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通过管理帮助学生实现自我认识的提升;其次,学校管理工作中学生的保障制度进行完善,并强化学校管理工作者自身的服务意识;最后,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道德素质等方面的培养提供有力的条件,并培养其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取向。

(四)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性也强调了教学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这也就要求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中能给予学生的心理波动更多的关注,进而以此为依据来对学生进行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培养,以对其做好及时的心理疏导工作。一方面,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心理健康的知识充分的普及,以对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进行强化;另一方面,要开展相关的心理辅导课程,帮助学生让其学会正视生活中的挫折。同时,学校还可以经常开展相关的心理讲座,以帮助学生完善人格的塑造。

三、结语

要强加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性实际上就是要保证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给予学生充分的关爱,并与学生之间构建平等和谐的关系。而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教师也要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表示充分的尊重,并能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以帮助他们实现自我潜能的激发。

[参考文献]

[2]余波.充分发掘人文内涵推进高职思政教育———试论当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改革[j].教育与教学研究,(04).

高校三全育人总结报告篇五

摘要:医学检验专业从临床医学二级学科转变为医学技术一级学科,更名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制由五年改为四年,培养目标由“医学高级人才”改为“应用型人才”,医学院校的课程体系发生了相应的调整。本文从如何明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理顺课程设置,构建“三个平台、一个环节”的课程体系等方面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本科教育;医学检验;课程设置

2012年国家本科专业目录中,医学检验专业从临床医学二级学科转变为医学技术一级学科,更名为医学检验技术,学制由五年改为四年,学位由医学改为理学,培养目标由“医学高级人才”改为“应用型人才”,实际上明确了培养目标是“检验技师”而非“检验医师”,教学内涵由重视临床改为注重技术[1-2]。随着培养目标改变,必然要对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其中课程改革是关键。因此,如何重构既满足临床需要又符合新时期特点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是摆在医学院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就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设置谈一些体会,并对医学检验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作比较。

1明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根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本专业旨在培养品德高尚、基础扎实、技能熟练、素质全面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医学检验技术人才[3]。掌握医学检验技术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相关知识;掌握先进医学检验技术,具备初步医学检验能力;具有终身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及一定的科研发展潜能;能胜任医疗卫生机构及与医学检验相关机构的临床检验、卫生检验及其他医学实验室工作。

2理顺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课程设置是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切入点,构建课程体系应慎重[4-6]。教学思想应统一于人才培养要求,突出医学检验技术的基本属性,不能认为是对原有课程的简单压缩或只需将有关临床课砍去。在人文公共课不能动的现状下,怎样争取其他教学单位支持,构建保证本专业学生获得所需基础及相关临床知识的课程体系?另外,教学内容应根据培养要求进行改革,其中教师知识结构调整是重中之重。在保证医学检验技术为主的同时,在学生临床医学知识薄弱的背景下,怎样处理无法回避的与临床的联系和结合?因此,第一,科学制定主干课程,以培养检验技师为目的;第二,对课程设置做具体界定,弱化过于冗长、纯理论的基础课程,整合临床课程,促进专业多方位发展;第三,理顺课程关系,避免重复;第四,重视技能训练,满足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第五,就学科特点作自身考虑外,聘请三甲附属医院、教学医院检验科骨干人员为专家,就课程设置提出意见和建议。

3构建“三个平台、一个环节”的课程体系

综合医学检验技术的专业特点和课程性质及最低毕业学分要求,利用本校综合性大学优势,构建“三个平台、一个环节”的课程体系,即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教育平台及实践教学环节。每个平台的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其中通识教育、学科基础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在平台中比例约为60%和40%,专业教育平台中二者的比例约为70%和30%。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课程、社会实践、技能培训、毕业实习等,其中实验课程的配置主要体现在三个平台中。打破原来授予“医学学位”、培养“检验医师”的旧课程体系,建立适合授予“理学学位”、培养“检验技师”的新课程体系。

3.1调整和整合课程

3.1.1学科基础课程“检验技师”的主要任务不是诊断,将病理学、脱落细胞学等课程调整到“学科基础平台”。压缩带有浓厚“临床医学”色彩的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等课程内容。将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整合为医用化学,加强化学与医学检验各亚学科的联系;将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整合为分析化学,针对仪器检验时代特点,将仪器分析内容整合到检验仪器学。另外,将物理及电子技术基础(必修)调整为医用物理学(选修),以减轻教学任务和学习负担。

3.1.2专业教育课程把单独设置的内、外、妇、儿、传染病、诊断学等临床课程一体化,将内科学与诊断学整合为临床医学概论1(必修);将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整合为临床医学概论2(选修);将传染病学调整为选修课。这种整合表面上属于“不得不”,实质上是一个整合临床课程内容的机会。针对四年制检验技术的要求,临床课程整合以诊断为先导、以内科为重点、其他各科力求简明扼要,体现了对临床医学知识不应强调系统性而应强调整体性的观念[7-8]。

3.2按照学科发展、知识衔接的先后设置课程

四年制本科学制短、任务重,课程设置既要注重知识的完整性,学科的系统性,又要避免内容重叠,培养学生岗位基本能力,做到纵向阶梯少重复,横向平台不重复。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包括临床免疫学及检验、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临床生物化学及检验等,基础课包含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生物化学等,这些课程间存在着部分内容重复及衔接不当问题。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时常会遗忘之前所学的基础知识,老师不得不重复基础课内容。因此,将基础课与相应专业课安排于相邻2个学期,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后更好地继续学习临床技能,起到了课程整合的效果。

3.3配置和优化课程,培养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3.3.1突出专业特色课程检验医学是现代精密实验技术与临床知识的有机融合,是医学领域中发展较迅速的学科,其外延已扩展到与人类健康有关的'检验、试剂研发、仪器设备制造和产品营销等。增加检验仪器学为主干课程,将临床检验仪器集中讲授,做到纲举目张,避免重复;增加分子生物学检验课程,介绍分子生物学技术。

3.3.2兼顾职业资格考试及研究生入学考试增加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课程,将生化、免疫、细胞等有关质量管理的内容集中讲授,既避免重复、节约课时,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树立质控意识和标准化操作理念;并将临床输血与检验变更为必修课。目前研究生入学考西医综合而非检验综合,故设置临床医学概论1(诊断学、内科学)、临床医学概论2(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等课程。

3.3.3加强英语及计算机知识教育增设医学检验专业英语课程,增加双语授课比重;在通识教育平台要求修满5学分的计算机模块课程。检验工作对专业英语和计算机技术的要求不断提高,学好专业外语,不但有利于对自动化仪器的学习和掌握,在吸收国外先进经验、与世界先进技术接轨方面也非常必要。计算机技术不仅要学好,还要熟练地掌握和应用,以便能够驾驭不断更新的、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检测仪器。

3.3.4增加数理统计、文献检索等“工具性学科”的教学比重在医学统计学、spss在统计学中的应用等课程基础上,增设科研设计与论文写作、医学文献检索和利用等课程,增强学生的数据处理及科研能力,为可持续学习奠定基础。3.3.5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利用本校综合性大学优势,在通识教育平台,要求学生选修人文社会科学类、体育与艺术类课程不低于该平台选修课程的60%。另外,增加医学人文等课程,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3.3.6增加选修课考虑学生后期专业方向分化,增设预防医学、国际卫生检疫、医学影像学、超声诊断学等选修课程,学生根据个人学习基础和职业规划选修。

3.4强化实践教学

3.4.1基于学生差异化发展,改革实践教学构建由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组成的整合化、分层次实验教学体系。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将生理学、病理生理学实验整合为机能学实验,增加显微形态学实验、现代病理技术等课程,将实验与理论分开,单独开课,单独考试,实验教学不再是理论教学的附属品,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另外,以教师科研课题为载体,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大学生科研等融入创新教育体系。

3.4.2增加实验课程比重,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与临床及社会需求的联系。调整理论课与实验课的课时比例。引入近年来各亚学科所取得的最新成果,注意知识的更新和延伸。遵循“检验技师”培养目标,减少相关疾病发病机制探讨及过分深入的检测指标的临床分析。重视临床模拟教学,包括病例讨论式教学、临床标本检测等。

3.4.3加强临床实训和见习,使学生早期接触临床对低年级学生,提倡到医院搞社会实践,了解实验室工作流程,达到百闻不如一见的效果。对高年级学生,以各医院检验科及试剂、检验仪器生产企业为依托,安排临床见习,使学生熟悉未来工作环境和各种检验标本的采集与处理,将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紧密结合。

3.4.4注重实习前岗前培训增加专业基本技能强化训练学时,并将其分成两部分,首先在检验诊断学实验室进行实习前强化训练,然后到医院检验科进行各专业组实战训练。

3.4.5重视毕业实习强化检验的综合技能。最后一年进入实习,严格按照实习大纲要求,加大训练力度,加强检查指导、规范管理,定期进行操作技能考核。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一项课题设计,结合临床资料分析检验结果,撰写调查报告,学校组织专家评审。

4比较医学检验及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五年制医学检验与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分相差较大,前者243.7学分,后者160学分;各平台或环节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差异也较大,五年制的通识教育、学科基础、专业教育平台和实践教学环节的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分别为25.4%、26.3%、33.4%和14.9%,四年制的则分别为30.6%、25.0%、25.0%和19.4%,见表2。表明医学检验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间存在较大差异,主要表现为医学检验技术总学分减少,通识课程比例较高,导致学科基础和专业教育课程,尤其后者所占比例明显降低。另外,医学检验技术的实践教学环节比例提高,体现了应用型医学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再者,医学检验的学科基础课/专业教育课为0.788,医学检验技术则稍有增加,为1,主要由于后者通识课比例增高,专业教育课比例降低;另外,本科教育强调“重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模式,从这方面看基础课较之专业课可适当多一点,至于多少为合适,应结合各校实际情况作进一步研究,关键是要有特色[9-10]。总之,新一轮专业目录调整,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各校都会以教育部文件精神为指导,根据本校实际和市场需求,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本校将根据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在现有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课程基础上,通过配置和优化课程,初步构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并通过实践不断优化、完善,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培养方案,为与本校类似的地方高校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0]张发苏,张建军,孟德娣,等.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后期分化的改革探索[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1):90-91.